共产党在上海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Shanghai
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
在上海诞生 从上海出发
PARTY
CULTURE CREATIVE
The birt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Shanghai
庆
祝
建
党
周
年
红色之源
目录
共产党在上海——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PARTY CULTURE
带你探寻红色遗址,追寻革命记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是共产党开始的地方……为你解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上海,让我们一起追溯那些红色之源。
02
01
探寻红色遗址
追寻革命记忆
03
中国共产党为
什么选择上海
探寻红色遗址 追寻革命记忆
红色
路线
01
01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02
鲲鹏展翅,烈焰奔腾
03
“初心”领航新征程
04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05
06
永不消逝的电波
05
中国革命的火种在这里悠悠燃起
党建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简称中共一大会址。会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黄陂南路374号,是一幢沿街砖木结构一底一楼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坐北朝南。
党建
鲲鹏展翅,烈焰奔腾
五卅运动纪念碑,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西路、西藏中路西南侧绿地。
主体雕塑“五卅魂”是从“五卅”两字变化而来,高15.6米,宽21米,重50吨,似鲲鹏展翅,似烈焰奔腾。中间是一座由两个不屈不挠的工人形象组成的青铜圆雕,高3米,宽4米,重3吨多,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南北两侧的两块碑体,背面各有一组展现五卅斗争历史的青铜浮雕,分别高4米,宽 12米。碑体、地坪、道路和基座的花岗石,均采自泰山,寓意烈士牺牲比泰山还重
党建
“初心”领航新征程
中共二大会址,位于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1922年7月16日—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出席大会的有中央局成员、党的地方组织的代表和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回国的部分代表。
党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故居在(原施高塔路130号),即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大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于民国20年(1931年)落成。鲁迅故居是大陆新村132弄的最后第二幢。
鲁迅故居占地78平方米,建筑面积222.72平方米。现屋内陈列着主人生前用过的珍贵物品和写作用具(故居内的家具绝大部分是原物)。
党建
中国革命的火种在这里悠悠燃起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南昌路100弄2号)
从雁荡路口沿着高大茂盛的梧桐树道往西走约一百米,穿过一个个小店风格迥异的橱窗,不仔细找的话,南昌路100弄很容易错过。往里走,老式里弄的烟火气扑面而来,而就在移步抬头的瞬间,一块“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铭牌赫然映入眼帘,提醒着人们, 中国革命的火种在这里悠悠燃起……
党建
永不消逝的电波
李白烈士故居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黄渡路107弄(原亚细亚里)15号。李白1937年从延安来到上海,长期从事中共地下电台工作。1948年12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次年5月7日在浦东戚家庙就义。李白烈士故居现为上海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楼二楼辟为烈士事迹陈列室,内容分三个部分:
一、投身革命洪流;二、战斗在敌人心脏;三、永不消逝的电波。
厅里置放着李白烈士全身塑像。在展室中有10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李白少年做工踩过的砑光石,送给妹妹的油灯等实物。
二楼展出了李白使用过部分电讯工具,亲手制作的木扶梯,四封烈士写给家人的亲笔信;36幅珍贵的史料照片。
三楼已按裘慧英(已故)的回忆恢复了当年居室原貌。居室中有李白使用过的大橱、五斗橱、沙发和装发报机用的皮箱、竹篓等实物。
PART 2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上海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诞生。从此,中国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红色风暴席卷全国。历史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足迹留在了上海,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年轻的布尔什维克政党的成立与发展、斗争与成长、低谷与高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上海起航,这个最初在石库门秘密成立、诞生之初只有50余名党员的年轻政党,最终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带领着亿万人民群众,使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东方大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活力。回望百年前的中国,是什么让上海这座当时的远东第一大城市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摇篮?
03
近代以来因地利之便而日益繁荣的经济
01
五四以来革命文化的汇聚融合
02
开埠以来“一市三治四界”的特殊格局
党建
近代以来因地利之便而日益繁荣的经济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摇篮,其在近代的崛起与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上海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中部与“黄金水道”长江所形成的T字形交叉点上,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于一身。再加上长江水道的便利水运条件,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内外贸易两个辐射扇面的接合部。由于对外贸易的推动,在19世纪50年代,我国就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航运网络,中西交通的远洋航线从上海延伸拓展。
上海还有着广阔的经济腹地。上海所处的长江三角洲是近代中国经济最繁荣富庶的地区,它地域深广,拥有众多的城镇和人口,物产丰富。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被列为通商口岸。
这既方便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掠夺,也使开埠后的上海贸易量急速上升,在中国城市中的地位也迅速攀升:开埠后10年左右即取代广州而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其进出口货值占全国进出口货总值的50%以上;开埠后30年左右就形成内河、长江、沿海和远洋四大航运系统,成为全国的航运中心;1895年以后成为中国外资企业最集中的城市;1900年上海城市人口突破100万,成为中国人口规模最大的都会;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全国货币发行的枢纽,外汇和金银交易的总汇,当时中国所谓“四行两局”的总部全部集中在上海。
01
党建
近代以来因地利之便而日益繁荣的经济
上海独有的区位优势使其能得世界文明风气之先,为其日后吸纳与传播先进文化奠定了基础,而其被迫开放的屈辱历史也为上海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埋下了伏笔。
近代上海经济的兴盛,驱动了公路、铁路、轮船、新闻、邮电等近代交通、资讯行业的相继兴起,拉近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距离,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联系,也极大地扩大了人们的认识视野。
更为重要的是近代上海工商经济的勃兴造就了新的社会阶层:这其中既包括买办阶层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资本家集团,他们为上海工业化的经济梦想注入了活力;也包括生机勃勃的工业无产阶级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而日趋壮大,工人运动同步发展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最初的发展过程,与中国工人运动特别是上海工人阶级的斗争同步而行。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后,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有了全新的领导力量,上海乃至全国的工人运动迎来了大爆发,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也在一次次斗争实践中得到淬炼。
01
党建
开埠以来“一市三治四界”的特殊格局
近代上海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在“一市三治四界”的特殊政治格局中演变发展的。所谓“一市”,指一个大城市上海;所谓“三治”即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三个区域,分属不同城市管理机构、司法体系、警察局、公共交通系统;所谓“四界”,指两租界各为一区域,华界又分为南市与闸北两个区域,中间隔着两个租界。
独特的政治格局使租界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得以比较超脱于近代中国连年的外侵、内乱、天灾和人祸,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日俄战争、辛亥革命、江浙战争等大部分时期,上海租界基本处于中立状态,烽烟不起,锋镝不鸣,对上海的经济、社会特别是人口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大批官员、富商来这里居住、置业,各种人才向这里涌来,无数游资向这里集中,使得上海在动荡的历史中出现了“畸形繁荣”的景象。近代上海还由于三家两方的特殊政治格局而处于中国权力控制的边缘地带,同时距离英、法权力控制中心也特别遥远。这样,在华界与公共租界、华界与法租界、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之间,事实上存在三道行政控制的缝隙,这些缝隙在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的统治系统中,成为可以利用的政治空间。近代各种革命运动能够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国共产党能够在这里诞生,左联文化活动能够在这里顺利展开,都与这一道道缝隙的存在密切相关。
党建
开埠以来“一市三治四界”的特殊格局
20世纪初的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在中国召开或设立机构的首选地往往也是上海。发生在上海的事情往往与全国、全世界紧密相连,而上海对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也特别敏感,这就使得上海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各种信息的集散之地,各种经济、社会、政治力量的关注焦点,发生在上海的事情往往具有了放大的效应。如拒俄运动、抵制美货运动、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工人、商人和学生的活动、五卅运动等之所以影响那么巨大,与上海城市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就有着密切的关系。从1920年12月15日第一批89名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从汇山码头起航,到1920年12月15日止,在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先后有陈延年、陈乔年、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刘伯坚、陈毅、李维汉、李富春、蔡和森、向警予、李立三、聂荣臻等1600名中国学生从上海出发,远涉重洋、留学报国。此外,当时有50多个国家的10多万外侨生活在上海,爱因斯坦、卓别林、萧伯纳、杜威等名人先后访问过上海。发达的交通,便捷的银行,畅通的通讯,新思想、新思潮迅速传播,使得共产国际将上海视为东方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这些显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重要前提。
陈延年 陈乔年 周恩来 邓小平 王若飞 刘伯坚 陈毅 李维汉
党建
五四以来革命文化的汇聚融合
任何一个政党的建立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必定有其特定的思想文化基础。近代上海的多元文化兼容的特质,吸引着各地乃至各国的文化人迁徙上海,为上海文化事业的发展输送了活泼的“新鲜血液”。这其中就有一批相当数量的知识精英以传播西学或者从事城市大众文化事务为主要职责,对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思想风貌的提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海相对宽松的多元文化氛围更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共产主义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1919年5月4日开始的北京学生运动和6月5日举行的上海工人大罢工,使得北京和上海这两座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城市,成为五四运动之“双塔”,交相辉映。其中上海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中国革命的前沿之地,在五四运动发起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以上海为首的江南地区,因其“得风气之先”,在推动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和放大其影响方面,可谓居功至伟。
党建
五四以来革命文化的汇聚融合
五四运动后,上海逐渐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宣传中心。特别是陈独秀、李汉俊、邵力子和陈望道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会集于上海,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群体,利用《新青年》《星期评论》等刊物,宣传思想解放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后经陈独秀等人引荐,又有李达、林伯渠等人加盟,毛泽东、张国焘等人也在这期间来过上海,与陈独秀等人讨论过社会主义问题。而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也在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渔阳里6号设立了中俄通讯社(由杨明斋具体负责),就近指导中国革命。正是这个强大的阵容,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活动推向了新的阶段。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筹备工作。上海作为近代中国最开放最发达的城市,逐渐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探寻新路的核心阵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全国各地的13位代表会聚于上海,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上海,具有深厚的革命历史传统,其红色基因渗透在繁华都市的血脉深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初期革命活动。上海诞生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许多“第一”: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中国的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平民女校。从这里走出一批早期青年、妇女和工人运动的革命骨干,上海无愧是培养革命志士的摇篮,中国革命的红色之源。
民主革命时期,上海创造了多个“红色第一”,这不是昙花一现的偶然,而是石破惊天的历史的必然选择。近代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华洋杂居的政治格局,中西交融的多元文化,孕育和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红色起点的辉煌。
PART 3
01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倡导下,北京、武汉、长沙、广州、天津等地陆续建立了团组织,团员发展到1000多人。
02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1922年是共产党成立后形成第一次工运高潮的一年,到1923年“二七惨案”为止,全国共发生罢工百余次,上海发生54次,人数8万以上。
03
平民女校
女校还为无力求学的女子介绍工作,鼓励她们半工半读。学生每天做半天工,读半天书,挣得的工资,可供自己生活、学习所需的费用。
党建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0年2月19日,已到农历新年除夕,上海弄堂的空气中弥漫着食物与烟火的混合气味。那天下午,陈独秀却孤身一人,悄然走进坐北朝南双开间的两层石库门楼房——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1919年6月,他因在北京新世界散发《北京市民宣言》的传单而被捕,在各界声援下,方于9月出狱。回首往昔,展望新年,陈独秀内心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愈益坚定。此时,上海云集了陈独秀、陈望道、李达、李汉俊、沈雁冰等一批立志革新的知识领袖。在历史的峰回路转间,这批先贤开创了中国革命的上海特色。
由于上海的“一举一动可以影响全国”,这里成了追求进步的青年最向往的地区之一,许多年轻人脱离家庭和学校,到上海寻找进步出路。领导浙江一师学潮的俞秀松便是其中进步青年的代表。在北京大学旁听期间,经李大钊推荐,1920年3月,21岁的俞秀松来到上海《星期评论》社(李汉俊主办)工作。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时,俞秀松是党组织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在党组织筹建期间,陈独秀提议可以参照苏俄少年共产党的模式,“组织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中共的后备军,或可说是共产主义预备学校”。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团员有俞秀松、施存统、沈玄庐、陈望道、李汉俊、叶天底、袁振英、金家凤等8人。受陈独秀的委托,俞秀松担任书记,他是中国团组织主要创建人之一。团的机关设在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
党建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青年团成立初始就和共产党的事业休戚与共。当时共产党是秘密组织,青年团是共产党的半公开组织。新渔阳里6号是青年团所在地,老渔阳里2号是党部所在地。大家称党为本校,称团为预校,党的许多活动以团的名义开展,许多党员保留着团籍,同时参加党、团组织的活动;许多会议与革命活动是党、团联合举行的;在团和党的关系上,团接受党的领导。这也奠定了青年团紧跟共产党,成为党的忠实助手的良好基础。
上海的共青团组织建立后,俞秀松还撰写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并将章程寄给各地共产主义者,建议各地建团。不久,李大钊开始在北京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的团员有邓中夏、何孟雄、张国焘、刘仁静等人。1920年10月底,毛泽东在长沙成立团组织,新民学会的郭亮、夏曦、罗学瓒、肖述凡等人是最早的团员。在建团初期,年轻的毛泽东就非常重视团员的政治质量。1920年长沙第一师范学生张文亮的日记曾记载:“十一月二十一日,会见毛泽东(在通俗馆),嘱此时青年团宜注意找真同志;只宜从缓,不可急进。”
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倡导下,北京、武汉、长沙、广州、天津等地陆续建立了团组织,团员发展到1000多人。在此基础上,1921年4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建团过程中,上海团组织客观上起到了发起与指导的核心作用。1921年11月,重新制定团的临时章程规定:“正式中央机关未组成时,以上海机关代理中央职权。”
党建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为了掩护革命活动,培养干部和输送优秀青年,1920年9月,在团的机关所在地新渔阳里6号,还公开创办了外国语学社,可以说,这是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党校和团校。上海团组织在外国语学社发展了最早的一批团员。从1921年4月开始,任弼时、刘少奇、肖劲光、彭述之、罗亦农、汪寿华等20余名学员分三批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为共产党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初创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迅速壮大。1921年3月底俞秀松前往苏俄,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大会上,他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产生、中国青年革命运动情况、上海的工人运动以及全国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建立等情况,受到与会代表的密切关注。青年共产国际东方部书记格林赞誉,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国青年团中最好的一个”,“上海的组织是中国的中心……完全是一个共产主义组织”。
社会主义青年团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立志于改造旧世界的进步青年紧紧吸引在一起,成为共产党得力的助手。
党建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1920年代初的上海,是中国拥有229万人口的第一大城市。当时全国工人队伍发展到194.6万人,其中上海就有51.4万人,占全国工人总数1/4还要多。在国人尚在朦朦胧胧的睁眼之际,在中国工业和工人运动的中心——上海,已掀起中国工运风起云涌的开端。
党建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强调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可是,当时共产党不能进行合法公开的活动,于是党中央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构。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1922年,在领导上海邮务工人罢工中,李启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终为租界当局所不容。6月10日,上海工部局《警务处日报》记载,会审公廨判决李启汉“入监3个月并驱逐出境,《劳动周刊》封闭,报纸销毁”。李启汉作为中共早期著名的工运领袖,在短暂的生涯中,曾三次被捕,两入牢狱,最终为革命事业牺牲,被邓中夏称为中共历史上“坐狱最早最苦的第一位同志”。
党建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自1921年8月11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至1922年7月18日被租界当局封闭,书记部为推动早期工运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二七惨案”发生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转入地下,进行秘密工作,逐渐由产业工会代替领导工人运动的职能。1925年5月,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至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完成其历史使命。
党建
平民女校
1921年10月,陈独秀与李达商量女校事宜,但当时共产党处于地下状态,还不能公开办学。这个难题很快由李达的夫人王会悟解决了。王会悟当时是上海女界联合会的成员,她想到可否借用女界联合会的名义来办学。几经思考,王会悟找到女界联合会会长徐宗汉女士商谈,徐宗汉是同盟会元老黄兴的夫人,在社会上很有声望,与陈独秀、李达等人私交很好。她对开办平民女校的建议欣然赞同。最终,平民女校以上海女界联合会的名义筹办。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开始作妇女解放运动的尝试,第一步就是创办平民女校。
校址选在哪里合适呢?李达夫妇当时租住在南成都路辅德里635号的石库门里弄,为了女校的筹建与工作的开展,他们租下同一弄堂的632号A(今老成都北路7弄42号-44号)作为女校校舍。1922年2月,平民女校正式开学。这是一栋两楼两底的石库门里弄房子,楼上的客堂间作为教室,课桌和椅子都是徐宗汉捐助的。楼上的厢房是学生宿舍,楼下是学生的工读工场和饭厅。由于当时共产党的经费紧张,女校每月50元的房租由李达从自己的稿费里支出。
党建
平民女校
为了扩大影响,平民女校先后两次在《妇女声》和《民国日报》上刊登招生广告,说女校是专门招收有觉悟而无力求学的女子,使她们学到谋生工具,养成自立精神。自此,一批新式女性走进里弄,得到许多名家教授的悉心教导。
平民女校-巾帼的摇篮
党建
平民女校
平民女校的师资力量绝对是一流的。校务主任先后由李达、蔡和森担任,老师有陈独秀、邵力子、陈望道、沈泽民等一批名师,他们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各有一套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真正的素质教育。高级班里,邵力子先生给大家教授国文。他所选的国文,不是传统女学所授的贞节烈妇传、太史公之类的文章,而是从当时的报纸、杂志和小说上所刊载的名著译文及评论等,和贵族女学的学习内容有天壤之别。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他的作文课教法与一般国粹先生完全不同,鼓励大家写出真情实感。英文老师沈泽民,他的教本是莫泊桑的小说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穷人》英译本。陈独秀给大家讲授社会学,向学生宣传社会科学、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代数教员李达,还专门为学生讲授马列主义呢。
李达
蔡和森
陈独秀
师资力量
邵力子
陈望道
沈泽民
党建
平民女校
难能可贵的是,除了讲课外,平民女校还安排每周两个小时的演讲。演讲内容大多是妇女问题和妇女运动问题,军阀割据与世界帝国主义的关系;为何要反帝反封建等等,这在一般的女校中是绝无仅有的。陈独秀、李达、施存统等人都曾到女校演讲。张太雷、刘少奇等从苏俄回国后,也曾到校演讲,介绍俄国的革命和建设的状况,这极大地开阔了女生的视野。
女校还为无力求学的女子介绍工作,鼓励她们半工半读。学生每天做半天工,读半天书,挣得的工资,可供自己生活、学习所需的费用。
1922年底,由于办学经费极度困难,平民女校停止活动,一部分学员转入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大学学习。平民女校虽然只开办了八个月,但这里培养了丁玲、钱希均、王剑虹等一批优秀的女共产党员。
学生时代的王剑虹(右)与丁玲(左)
你从南湖的红船上走来,
弱小的身体随着风雨摇摆。
经历了无数个寒冬无数个黑夜,
你坚守的信念从未更改。
你从南昌的城头上走来,
怒吼的枪声驱散多少阴霾。
经历了无数次战斗无数次挫折,
你领导的队伍永不言败。
你一路走来,一路豪迈,
二万五千里,你激情满杯。
你一路走来,路气派,
多少次跌倒了,多少次站起来,
你高举镰刀斧头,把破碎山河重整安排。
你从天安门城楼上走来,
高大的身影手握红旗展开。
经历了无数个实践无数个坎坷,
你前进的脚步声震天外。
你从复兴的道路上走来,
改革的春风吹绿城镇村寨。
经历了无数次奋斗无数次胜利,
你指引的方向遍地精彩。
你一路走来,一路豪迈,
五大洲四大洋,你展现风采。
你一路走来,一路气派,
多少次跌倒了,多少次站起来,
你带领炎黄子孙,在崭新时代眺望未来。
热
爱
中
国
共
产
党
党建文化,建新征程
PARTY CULTURE CREATIVE
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
COMPLY WITH THE CHARTER OF THE GROUP AND
IMPLEMENT THE RESOLUTION OF THE GROUP
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文秘专业
主办单位:教育学院党支部
承办单位:文秘专业教研室总编辑:尹双 赵秀华顾问:许慧芳 黎莉 编辑策划:邵文地址: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市嘉定区恒荣路2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