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号原创优质内容选读
2021年5月刊
诗歌:
开篇
秋天的唱诗班上线了
壹点号 流苏随笔
一抹晨曦,挑开一角
灰色天幕,朦胧晨光
含情脉脉,向人间暗送秋波
你听,秋天的唱诗班上线了
鸟儿啁啾,秋虫唧唧
浅吟低唱,万类霜天竞自由
秋风拉起了小提琴
秋雨弹奏起大提琴
秋阳跳起了销魂的摇滚
五谷花果们盛装亮相
仲秋的欢乐颂
渐入高潮
目录
01
02
03
人文时光馆
优秀征文展
影像纪录片
人文时光馆
聆听文字的力量
R·E· N·W·E·N· S·H · I· G· U· A · N · G ·G· U ·A·N
壹点号 吾球商业地理
这个夏天为何如此疯狂
它正走向结束,还仅是开始
#爆款#
今年不光长江中下游热,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燃烧。原以为俄乌战争的能源危机会给欧洲带来一个最冷的冬天,没想到最热的夏天却到来了。
不太平世界,环球却同此酷热。
2022清泉计划获奖长文
壹点号 五眼看世界 摄
英国持续高温干旱让伦敦公园里的草坪枯死了,机场的跑道都热化了;德国莱茵河河床干涸龟裂;法国吉伦特省持续数日的火灾已经烧毁近7400公顷森林;意大利旱情导致部分地区农民收成损失达80%..…
南极上科学家们穿着短裤在打排球,意大利阿尔卑斯雪山的冰川崩塌,格陵兰岛雪山融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在极端炎热下全球绝大多数冰川呈现退缩状态。
看到网上说欧洲很多河流干涸,几百年前沉入水底的石头裸露出来,捷克易北克“饥饿之石”就是代表,铭文巨石上面写着:看到这些字你就哭泣吧。
历史上这块铭文是警告人们,因为干旱导致的饥荒时代即将到来。这种玩“石人一只眼、一出天下反”的凶兆谣言冒出来了,让人直白感受到高温天气的危害。
周日我去绍兴一个做水处理的客户那里,反应再这样热下去供水会成问题,高温让电力紧张得又开始拉闸限电了。不得不说,今天很多城市都在为高温所困扰,断闸限电,让很多工地都停工停产之外,像很多以前不要钱似的景观灯也停了。与此同时,号召城乡居民的空调要调高到26度以上。
点击查看全文
2022清泉计划获奖长文
“二舅”真的能治好我们的精神内耗吗
壹点号 彭书锦
#时评#
“二舅”的故事同时在互联网上引发广泛关注,许多人表达了对“二舅”的致敬和尊重,有人希望给“二舅”捐款,甚至还有人说要专门建立基金会,来帮助“二舅”。“二舅”可怜吗?的确,从全校第一的天才少年到发烧导致残疾,从领养女儿到终身未婚;“二舅”自强不息吗?确实,从自学木匠工艺养活自己到修理所在的村里的家用电器玩具。
可“二舅”真的需要我们同情吗?我不以为然。我们在布施的同时,也就将“弱者”的标签送给了对方。“二舅”虽有残缺,但他的心理素质和生存能力比很多健全的人更强大。我想比起“二舅”,现代社会那些身体健全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更需要我们同情!
“二舅”不需要感动和怜悯,我们理应给予他平等生活的权利。他的精神强大,人格独立,与其说着我们要同情“二舅”,不如说我们应当向“二舅”学习。首先,我们要学习“二舅”的自强不息,在挫折来临之际,他没有逃避,而是勇于面对;他没有“躺平”,而是活在当下,努力提升自己。正如尼采所说:“但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酸甜苦辣方为人生,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经历、不断地认识自我,有了恶臭,我们便去追求鲜花与美好;有了磨难,我们才能看到平凡的美好,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强大自己。再看看我们的身边,不乏身强力壮的人,精神不振、牢骚满腹,或者直接向生活投降选择躺平,这种人恰恰是当代社会的“残疾者”。
其次,我们要学习“二舅”的乐于助人。纵使自己残疾,也在帮助他人。有人生病了他自学针灸,村里没有神婆就成了算命师,甚至山顶上有座庙,屋顶的龙都是他雕的。“二舅”在面临命运的不公没有自怨自怜,而是愈发坚强,越是苦难的时候,越要去帮助别人。照亮别人,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北大槐树街——道不尽的老街情怀
#城市#
2022清泉计划获奖长文
壹点号 泰山之子
街道,就如同一部无言的浩瀚史书,它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沿革与生活画卷。回首过往的岁月,让我们透过一个个老街巷道的变迁来解读泉城济南,这座古老而充满着精美故事的温韵之城。
过去,泉城老百姓的生活重心大都在“老城区”,也就是现在济南市泉城路一带,因此,支撑人流的主要交通干道自然也就集中在了济南市的历下区。当时,东西向的主要街道有青龙桥、榜棚街、普利门街、馆驿街、宝华街、老商埠及西市场一隅的北大槐树街,而南北向则主要靠老东门、西门、大纬二路和十二马路来支撑。
济南的老城区历下区一带,过去是济南古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朝代更迭繁多,老街老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济南史料记载详尽,这里我们自不待言!而提起老济南开埠已经118年的老商埠,至今,人们还是耳熟能详,记忆犹新,如数家珍般婉婉道来!像大观园、新市场、经三路老商埠商业街、纬四路周边的亨得利钟表店、百货商场、泰康食品厂、万紫巷商场,以及十一马路的西市场,都给老济南人或这座城市,镌刻着不可多得美妙的印象。
毗邻西市场的还有一条泉城人民非常熟悉的街道——北大槐树街,它于1947年左右始得此名,其得名源于济南西部旧时以栽培生长的本地绿槐树居多。
在北大槐树街与中大槐树、南大槐树纬十二路交集的路口一带北侧,,是济南旧城通向黄河西北岸的重要通衢,俗称大槐树,曾名“北大湾”。
如今的北大槐树街,与十二马路、济南面粉厂和万盛街、西市场一样,共同承载着泉城老百姓对过往尘封时光的深刻眷恋与美好回忆。
济南的“大槐树”之名始见于明末崇祯《历城县志》,当时它只是段店东面的一个小村庄而已。在清乾隆《历城县志》中记载,那时的大槐树庄就已经分化为北大槐树、中大槐树和南大槐树三个村庄名了。
古学霸趣闻|
史上首对兄弟状元,是这么问世的
#历史#
壹点号 谷荻
杨凝的哥哥杨凭,比他早四年中状元。他的弟弟杨凌,早他一年中进士。短短四年时间,杨氏三兄弟居然拿了两个状元、一个进士。这样的科举考试成绩,堪称人间少有,羡煞无数学子。有人认为,杨凭、杨凝兄弟俩,可以视为中国科举史上最早的兄弟状元。杨家两兄弟能创造这样一个记录,真是为老杨家挣足了面子。
2022清泉计划获奖长文
可贵的是,杨氏三兄弟有个伟大的母亲。他们的父亲早亡,是杨家妈妈含辛茹苦,把他们拉扯成人。她不仅要为儿子们的吃喝穿用操心,还要教育引导他们读书学习,成为有用之才。杨家老妈妈,真是不简单。
杨凝中状元后,先是被任命为协律郎,后又晋升为侍御史、司封员外郎。司封司是吏部的一个司,有时也称“主爵”,负责官员的封爵、朝会、赐予等事务。司封员外郎,相当于司封司的副职。
杨凝是个敢于坚持原则的官员。在司封司工作期间,杨凝在赐爵封地等问题上,抵制了一些权贵的非分要求,纠正了以往的一些不规范做法,因而得罪了一些手握权柄之人。在他们的排挤打压下,杨凝就很难再在司封员外郎的位子上干下去了。触动了权贵阶层的既得利益,他们当然要急眼,更不会善罢甘休。因而,杨凝受到他们的打击报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代理宣武节度使(知节度事)董晋认为杨凝是个人才,就把他招为宣武节度判官。因为才干过人,在亳州刺史出缺的时候,杨凝被委派代理过刺史的职责。在代理亳州刺史期间,杨凝干得有声有色,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事情。
《隐入尘烟》:
祁连山下的乡村爱情故事
#娱评#
壹点号 思衣谷
2022清泉计划获奖长文
如温情浪漫如散文诗的情节就有,他们在麦田里共同协作,一起播撒种子、一起收割麦子,他们日耕夜耘,同甘共苦,休息间曹贵英会把小麦在手臂印下梅花,显得那么的浪漫。而他们还会在鸡窝穿洞照出斑驳星光,与毛驴相依为命,这些都是十分有爱心、唯美和富有乡村的诗情画意。另外还有他们会在“护砖”的雨里相互搀扶;而尤其是在星空下,曹贵英怀揣着热水在夜中等待丈夫归家的画面;还有是当曹贵英起了疹子,马有铁会带她下河洗澡,等等那些都是十分温情、浪漫的和动人情节啊。这是一个真实,质朴无华的动人的乡村浪漫故事。
当然,作为现实主义的导演,给观众加点爱情的甜度是必须的,但不是唯一的。因为这部片子是悲剧乡村爱情片,于是导演这美好的爱情下,也毫不留情地展现这种地下苦命鸳鸯如何挣扎求生的苦,这种苦体现在如男主角为了赚钱给妻子治病,于是去献血给村里的得了重病的土地承包商,但得不到如人的看待,这是非常反思的手法。也如另外还有女主角被人歧视,不被当人看。另外,导演也反映了一些乡村的现况,如村子里开始有偿拆除空屋,马有铁和贵英即将无家可归。于是他们他决心自己盖房子,一砖一瓦地,慢慢给自己和贵英盖成了一间平房,贴上结婚时候别人送的双喜贴花,期盼日子好起来。这是一种苦中作乐的好鸳鸯事迹。
#钩沉#
他青年时代读书的矮松园就在青州一中校内,是个园中园。因院内有两株低矮硕大、盘卷蜷曲的巨松而名扬海内,也因他连中三元而名震四方,宋代就是一座名园了。历代文人墨客、名流显宦纷至沓来,在此吟诗作赋、流连忘返。黄庭坚幼时就跟随在青州做官的父亲游过此园,还攀爬过这两棵古松。明代以后改称松林书院,矮松不存,明清时代的几十株柏树至今郁郁苍苍,矍铄挺拔。
当年有幸,我曾在青州一中教学十余年,也曾书院西邻的平房小院内住过几年。书声琅琅,松涛阵阵,冬雪春花,夏雨秋云,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当年跟学生们一起,在读书台前栽种的一棵小银杏树,而今也已大木参天,而学生们也都成了栋梁之才。作为老师,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还有什么比这更荣幸更有成就感的呢?
想必当年王曾的老师,张震老先生,更有此感!千载之下,我仿佛还能感受到老先生一代名儒的丰采!名师高徒,相映生辉。但因教出一个名生而载入史册,而名垂千古,这恐怕也是先生始料不及的吧!
转瞬之间,我离开一中又是十多年了,当年松林院内,读书台前,与朋友饮酒品茶、吟诗作赋,与学生读书作文、指点江上,许多往事,历历如在眼前。
而只要这个院子在,他传奇般的一生,就会在。这正是:
沂公旧迹何处寻,松林院里花木深。
三元连中惊当世,两度拜相耀古今。
松柏精神堪表率,家国情怀勉后人。
读书台上风光好,一曲流水谢知音。
读书台上风光好,宰相王曾何处寻
壹点号 高柳先生
2022清泉计划获奖长文
Y·O· U·X· I · U· S· H · E· N· G· H · U· O·G· U ·A·N
2
优秀征文展
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我的阅读故事优秀征文#
有书相伴的日子
2022清泉计划获奖长文
壹点号 蒙山樵夫
四十年前,跟着父亲在耕地。地的一侧,是一小块荒芜多年的废地,也不知这块地被荒废了多少年,长满了根系极为发达极为坚硬的茅草。
父亲说,天还早,咱把这地边刨一下,要不老是这么长茅草,也是瞎了这块地。“瞎”字是家乡方言,译成普通话就是荒废的意思。本来,我们哥几个跟着耕牛砸坷垃也是很辛苦的,大家虽不大情愿,但在父亲面前,说也不敢说话。我还没力气刨地,父亲跟两个哥哥一块刨,我就捡拾父兄刨出来的茅草。
开垦这处女地极为辛苦,每一䦆下去都非常费力。看父亲很卖力,我们也不敢偷懒。等到一小块地刨完的时候,父亲用铁耙子荡平,我已经捡拾了一大垛茅草。父亲很有成就地说:你看这块地,我们把茅草刨出来再种上庄稼,多么好看呀?
四十年后的今夜,梦里跟着父亲种地。一梦醒来,想起这段往事。竟然觉得父亲不像是一个农民,倒像是一位哲学家。我在想,心田里如果荒芜了,如同老家的那块荒地长满了茅草,岂不就废弃了。
壹点号 五眼看世界 摄
多少年了,每到沉睡之时,我觉得是父亲在托梦给我,我折身起床,记下这往事与梦中相互交织的记忆。我明白了父亲的话是在四十年后,是在我到了父亲当时的年纪之后。我觉得自己太愚笨了。此时,我才我顿悟,爱我的父亲至今还在告诫我一个道理:即使一块荒地,也总有其价值,我看到这荒地里迎风摆页的玉米,代替了丛生的茅草。
点击查看全文
#我的阅读故事优秀征文#
2022清泉计划获奖长文
包装起来的悉达多
壹点号 孙葆元墨寓
读季羡林,我始终认为他的学术著作比散文更精彩,仿佛一双洞穿云雾的眼睛,把他看到的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了语言的差异,更因了意识形态的迷障。他睿智地拨开迷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文化史上的真实。这就是季先生的伟大之处。
疫情期间很少出门,买来季先生的著作连着读,那些著作是《季羡林谈国学》《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季羡林谈佛》等等,先生谈佛谈的是悉达多从一个凡人走向圣人的经历,读这本书,越来越感觉是在读一部凡人跃向伟人的传记。我本不信佛,而且我相信凡是读过这部书的人,越读越不信佛。
悉达多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真名,凡欲登神坛的人都要把自己包装一番,包装形象,包装思想,甚至包装名号。释迦牟尼只是职称叫做“佛”的那个迦毗罗卫国人的名号,那是印度一个诸侯国。“释迦”是部落的名字,释迦牟尼的梵文意译是“释迦族的圣人”。其实佛教徒长期膜拜叩首的是释迦族的一个圣人。世上一切圣人都是从凡人演变过来的,有自诩的演变,也有追随者的推举。
当我第一次读到苏子在《和董传留别》的诗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着这样的诗句,我的心在震颤。这句话是说给我们这样的寒门子弟的吗?可我现在是“粗缯大布”,可惜,我还没有“诗书气自华”呀!我自我安慰,一个人无论是自己生活如何窘迫,但只要腹有诗书,总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总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我觉得我与这位千年前的贤哲心脉相通了。
这个少年出生在今印度和尼泊尔交界的泰来地区梯罗拉柯提的王族之家,父亲叫净饭王,母亲生下他七天后逝世,他是由姨妈瞿昙弥抚养成人。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取妻耶输陀罗睺罗。这是一部再平常不过的凡人生活史,当他把一件“佛”的外衣罩到身上,这个事实就被隐瞒起来。他二十九岁出家,像所有宗教创始人的套路一样,先是遇到了神的指引,那个叫做净居天的神先后变化成老人、病人、死人启发他寻求解脱,他终于冲破父亲的阻拦,走出家门。
我想这一段离奇的故事却反映出一个基本现实,是悉达多看到社会上众多的苦难,在思想里产生拯救的意念,这是他学说中积极的因素。
关键的问题立刻摆在面前:拯救的路怎么走?他匪夷所思地选择了一条苦行的路。那个所谓的“苦行”大概就是饿饭,用涅槃获得解脱。这个修行之路在古老的印度大行其道,他先后找了阿罗兰迦蓝、郁陀仙和五比丘,实验的结果犹如自己拽着头发让身体脱离地面,现实是他饿得不行了,还是饥饿提醒了他,《佛所行赞》记录了他的思想:“如是等妙法,悉由饮食生”。这个人人都明白的物质需求成了佛的经典。这时他不是老人、病人、却即将成为死人,离涅槃一步之遥。他没有迈出那一步,一个牧羊女看他实在饿得可怜,送给他一盘香乳糜,这个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片段成为佛经中的神圣。
点击查看全文
壹点号 五眼看世界 摄
点击查看全文
#我的阅读故事优秀征文#
读书的样子就是生活的样子
虽不至于“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总算对“粗缯大布裹生涯”不再觉得寒碜,更加认清了一个事实就是,读书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如同写作一样。写作可以我手写我心,读书一样可以我读照我心。所以今年我没有限定每月要读多少书,只是照着百本以内来慢慢读,也因为2021年读书的量上有突破,在“质”上似乎差了那么一点,需要缓一缓。
到今年8月上旬,我一共才读了56本书(包括电子书),读书最多的一个月就是在8月份,因为在这个月接了个任务,要求下载某阅读app并保持活跃度。这个app里面有些书是十五天内免费的,所以我就利用这有限的十五天,把余华和村上春树的作品给扫荡了一遍。今年读书笔记和书评写得也不算多,统计了下,还不到十篇。
2022清泉计划获奖长文
壹点号 东夷昊
按照我的阅读速度,一百三十本书应该是一年读书量的极限。如果不是一目十行且记忆力惊人的天才,用业余时间两天读完一本书且能够保持衡定速度,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读完的这些书,其一是自己感兴趣的,其二是互相具有关联性,譬如由王小波而卡尔维诺,由卡尔维诺而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在阅读中保持着鉴别和理解,并且还形成了接近二十篇书评,每篇书评在两千字左右。
这些阅读是建立在参与编写了单位的两本史志类书籍以及完成了半年巡察任务的基础上的。并没有占用工作时间,读书工作甚至生活三者保持了兼顾。这种兼顾,自然又是建立夜深花睡人独立、凌晨早醒饭做熟的基础上的。有得有失,比如一些必要不必要的社交活动肯会受到影响。
这一年的阅读如虎下山如猪入菜院如齐天大圣闯进蟠桃宴,反正是一通席卷,味道如何现在几乎全忘了,但是起码营养留下了。
说起来,我和流沙河老先生还有一段书缘。那还是1996年,我打算结集出版自己的第一本诗集时,想请名家题写书名。有热情的朋友告知,诗集题字,可以找流沙河老,流沙河老人很好,热情、善良、正直。于是,我冒然写信过去,请求题写书名。过了一段时间后,果然收到流沙河老师的题签,心中自然是欣喜不已,复印了一份交给出版方,那份题签,自己当然就一直珍藏。
因为这一段书缘,感觉读《书鱼知小》就多出一份亲切来。流沙河老的自序就颇好,可爱十足,简洁明畅,风趣自然,恳挚,不做长篇大论。书也做了腰封,但此腰封不是彼腰封,雅致,不花里胡哨,也没有所谓名家推荐,腰封上印着的是流沙河老自序里的一段话:“我感读者之恩。蒙他们不弃,掏钱包拯救我,使我免于颓丧,免于抑郁,免于癌。倒不是看在钱份上,而是感念成千上万的陌生人看得起我。这就像小孩,人家喜欢同他玩,他就快乐得做梦都笑醒。”读后不觉莞尔。
流沙河老爷子真是太有才了。他谈梦说图腾论源,他考证风物饮食名物器物等,他叙述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来龙去脉,他说画说诗谈历史,行文风趣又幽默,典雅又清奇,简洁又利落,辛辣也温厚,嘲人也自嘲,探幽发微,每见文心。
点击查看全文
#我的阅读故事优秀征文#
流沙河《书鱼知小》
最好的枕边书
2022清泉计划获奖长文
壹点号 雨兰诗文书画
点击查看全文
#我的阅读故事优秀征文#
书香润心伴我行
2022清泉计划获奖长文
壹点号 风清云淡景
1978年返城参加工作后,我在一家铸造企业加工车间干车工,厂子里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我到厂工会问工会的王景平老师:“能不能在厂里看书呀?”王老师说:“咱们厂没有图书阅览室,我给你开个介绍信,你可以在工人文化宫阅览室办个阅览证在那里看书。”我们车间是两班倒,早班下午4点下班,下班后只要家里没事,一般情况下,我都是挎着黄书包,匆匆赶往工人文化宫阅览室去读书。赶上周二厂休日,我在那里一待就是一天。阅览室能容纳五、六十位读者。那个年代,由于刚刚结束了一场文化“浩劫”,青年人对文化尤其是文学充满了憧憬和美好期待。
我当时在阅览室读得最多的是《当代》、《收获》、《十月》、《人民文学》、《文汇》月刊、《诗刊》、《萌芽》、《北京文学》、《小说选刊》等期刊。通过阅读作品,对一批作家、诗人的名字如数家珍。像臧克家、巴金、汪曾祺、刘心武、陆文夫、蒋子龙、陈建功、王安忆、张抗抗、张洁、白桦、谌容等,越读他们的作品,对他们越感佩服。
尤其喜欢臧克家发表在《诗刊》上记录他在“五七”干校劳动生活的组诗《忆向阳》中的诗句:“斗室是天地,神衰躯体空。干校一千日,生命复葱茏”。先生那干瘦的身体,在经历了三年干校劳动锻炼后竟然“生命复葱茏”,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内心强大而乐观的诗人。
蒋子龙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发表在《人民文学》上,作品讲述了乔光朴上任后收拾一个机械厂烂摊子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改革者形象,一扫作品都是千篇一律“高大全”形象的弊端,让人很感亲切。小说还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搬上了银幕,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乔厂长热”。
点击查看全文
那时除了生产队劳动,在家还要砍草轧碾,鼓捣私留园,哥哥读书的习惯,可以说严重影响了我对读书的兴趣。后来我上学后会读书后,我又把书放到桌子上吃饭读书,慢慢父亲也就适应了,开始不再扔书了。父亲有时看古书,我和哥哥看现代书,连环画,小人书,只要能看到都要看一遍。有时母亲让哥哥到村后井里挑水,手里拿着书边走边看,担着水桶,到井台转一圈,看书入了迷,以至于回到家挑两个空桶回来了。
父亲干什么都非常敬业,他写的字从来一点不马虎,每个字都像刀刻一般,字体工整,娟秀规范。尤其是每天都会把罩子灯擦拭的一尘不染。他做的账常常拿到公社去展览。他还承担了县里定点的国家统计局的农民收入情况调查,全县就设一两个点,一个村找十户,将每天收支都要登记入账,然后有县里每月一次上报,一直上报到国务院,国家掌握基层农村情况。县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也经常下乡了解座谈,济宁商校的学生搞实习写毕业论文也长来我村,和我父亲座谈。
小孩时读书看书入迷,就是个兴趣。一天到晚迷上看书,有书就看,有的书都翻烂了。
#我的阅读故事优秀征文#
读书的乐趣和收获
2022清泉计划获奖长文
壹点号 山东马西良
我老家在农村,父亲上过几年私塾,一直在村里当会计,也算得上是村里的一个文化人。哥哥从小也是个书迷,哥哥高中毕业后推荐上大学因海外关系没有去成,在村里当民办教师在村团支部工作。父亲和哥哥在八仙桌子吃饭,我和三弟四弟在下面桌子吃饭。哥哥有个习惯,从吃饭时桌子上都要放一本书,边吃饭边看书,父亲常常将书一使劲扔到堂屋中间或者门外。
点击查看全文
军事训练主要的科目是跑放被复线,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甲乙两地的电话线保质保量地连接起来,这便是战时最快捷的有线通讯方式。
这种软塑料包起的电话线是缠在络车上的,放线时背着络车跑,收线时用右手摇动络车把,就会把线收起来,一摞车线是15斤,身上还要背一部“0743”型单机,进行收放线负重训练。
“训练要舍得出力”这是张班长的口头语。1970年冬季雪很大,他把我们带到后沟西山进行放收线训练,路线必须经过两条大壕沟,沟有近20 米高,我们身背装备爬了一半坡就滑下来了,连滑三次就是爬不上去,张班长急红了眼,大声喊“敌人都快登陆啦,咱们指挥所的电话还没联接通,要出大事的”。他告诉我们雪下面的土没冻,用手插在土里先扒出脚窝,一步一步才能上去,并给我们作了示范。这方法果然奏效,我们终于一步一步爬出了壕沟。像这样的严格训练每周都有,也使我们这些新兵很快掌握了军事技术,也增强了体质。
1970年底,解放军总参谋部在要塞区搞三军实战军事演习,指挥部设在北长山松山顶,指挥部连接海陆军三军指挥所及各个机关的通讯都是我们铺设的电话线,确实起到了保障作用,圆满完成了任务,我们连受到要塞区嘉奖,我本人也得到连队的嘉奖。
#八一特辑优秀征文#
我的老班长
2022清泉计划获奖长文
壹点号 海岛寻梦·卢书志
张世礼——蓬莱县小门家公社人,1.80米的个子,胖瘦适中,皮肤黑里透红,典型的山东汉子。
我们通信连主要是负责要塞区“51”总机的有线通讯,机关所有的上传下达主要是靠有线,也就是通过“51”总机。张班长告诉我们,它的作用就是部队的中枢神经。
当时部队的通讯还是很落后的,除了岛与岛之间是海底电缆外,陆地基本都是明线(就是俗话讲的电线杆),所以架设和维护明线就是维护排的主要工作任务。
点击查看全文
一天,部队上山训练去了,我留在营房里写黑板报。黑板报的内容主要是宣扬连队训练中的好人好事。我正认真地写着,忽然觉得背后有人。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在我们连蹲点抓军事训练的大钦守备区作训科科长朱殿文。我自感文笔稚嫩,粉笔字尚欠功力,不好意思地向他笑了笑。他笑着对我说:“小杨,行啊!”他是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团职干部,当时在我的眼里是一个大官了。一声“小杨,行啊”的鼓励话,着实使我激动了一阵子。
那时,他吃住在我们连。中午休息,他喜欢到连部看报纸。一次,他边看报边跟我说:“你以后有时间可以写写报道,这也是一个锻炼。”就从那时起,我开始学写通讯报道,不时往军报投稿。
第二年春节后,朱殿文科长随守备区副司令员王化金带领的工作组,又到我们连抓年度训练先行。一天,守备区教导队干部集训队为连里进行队列动作标准化训练示范表演。我看了表演后,就以连长孙传信、指导员吴遵江的名义,以书信的形式写了一篇《欢迎教导队多下连来》的稿子,分别投到了《解放军报》和军区的《前卫报》。
没过多久,这篇稿子发表在《解放军报》头版下方。朱殿文科长看见后又对我说:“小杨,你行啊!”并鼓励我继续多看、多想、多写。
#八一特辑优秀征文#
记忆深处的老首长
2022清泉计划获奖长文
壹点号 海岛寻梦·杨建新
大院里是我小时候最常去的地方,这里三面都是营房,最南边一道高墙,恰似一个放大了的四合院,院中央是一眼水井,再往南就是篮球场,到了晚上,这儿就是放电影的地方。
看电影是小时候比过年还高兴还热闹的事情。那时每隔十天八日,部队上的“吽吽船”就会“吽吽”两声刺耳的气笛,给上岛部队送来米面蔬菜和各种给养。每到这时,总有些好事的孩子跑到码头,看看有没有卸下电影片子,一旦来了电影就缠着人家问清楚电影名,然后一溜烟儿往家跑,逢人便兴奋的大声喊:来电影啦!来电影啦!看不见的战线、阿山的故事…… 然后,我们就急切地盼望着快点儿天黑……
到了傍晚,大院里的南头就挂起电影布,部队和老百姓都有约定俗成的固定地场。天还没黑,就有人搬来大小板凳,为全家人摆着占场儿。炮连从西疃喊着“一二一”拉队过来,一坐下就和这儿的主人叫上了劲---“守备连,来一块”!“呱呱呱,呱呱呱…… ”嗓门喊得震天响,巴掌拍得两手生痛。每次来了新电影,整个岛子那才叫个倾巢出动,抱孩的抱孩,拄拐的拄拐,家家户户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把个大院里坐得黑压压一片。
点击查看全文
#八一特辑优秀征文#
与部队同居小岛的难忘时光
2022清泉计划获奖长文
壹点号 海岛寻梦·李昌
海岛毕竟不同于陆地,自然条件艰苦不说,连日常生活用品也十分匮乏,部队上长短不齐,连水筒井绳、针头线脑什么的也免不了到老百姓家里借。时间一长,接触一多,人一熟,关系自然就会拉近,相互就产生了感情。
我们家住在村东头,房东屋后便是几排家属房、卫生所、通讯排和营部。从我们家出门往东几十米,便是叫做大院里的守备连驻地。
3
影像纪录片
划破庞杂世界的影像现场
Y·I· N· G · X· I· A· N· G· J· I · L· U·P· I ·A·N
一个小县城,为拉近与省城的距离
投资12亿在黄河上建了一座桥
壹点号 老靳行色
红叶秋记
壹点号 冬耳
掀开去年的红叶秋记
词藻中满是酝酿枫林的静雅
在梦的深处
烂漫的青丝暮守着白塔
隐约呼啸而过的
是你的名字
红米淡酒将你的底蕴晕染
像悄然飘洒过的雪梨花
你把那红色的思念锦缎铺满云顶
流出一晃爱的天空
落花点缀枫火连绵
在空中起伏 敲击着金秋新苑
叶落说着归根
飞舞了最后一支曲线
用曾经最翠绿的裙摆
沉醉在知秋的摇椅上
封底诗歌
壹点号 摄影师少帮主 摄
封底大片
壹点号 钟福生摄影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