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简约水墨中国风产品手册

其他分类其他2024-10-08
72

本次讲座以“复杂性疾病与中医药”为主题,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主任韩晶岩教授主讲。讲座聚焦于复杂性疾病的病理特点及中医药在其治疗中的应用。复杂性疾病是指由多个基因、蛋白质及生物网络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这类疾病往往伴随着免疫功能异常和微循环障碍,现有的西药治疗虽能缓解症状,但无法根本解决深层次的病理机制,对免疫异常和微循环损伤等问题的处理不足。
与西药单一成分的治疗方式不同,中医药通过复方调理多系统网络,结合“补气活血”及“异病同治”的治疗理念,在应对复杂性疾病方面展现出更强的综合治疗优势。例如,补气活血药物通过提升心肌细胞能量代谢,改善微循环障碍,有效防止心梗后心力衰竭的发展;“异病同治”原理则使其在不同疾病的共同病理机制下有效发挥作用。中医药为治疗复杂性疾病提供了更全面和持续的解决方案,中西医结合可以丰富和优化复杂性疾病的治疗方式,实现更好的长期健康管理。

讲座摘要

讲者简介

韩晶岩,男,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的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微循环痰瘀重点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主任,中心拥有脏器微循环、组织与免疫组织化学、共聚焦显微镜、细胞与分子生物学4个研究室。曾在SCI收录期刊发表80余篇原著论文,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方法防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脑、肝、肺、肠损伤,内毒素引起的白细胞黏附、渗出、出血,脏器纤维化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担任Frontiers in Physiology-Vascular Physiology副主编,Microcirculation副主编、Shock编委,Th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Internatinal Journal of General Medicine等杂志审稿人。

目录

复杂性疾病与中医

Complex Diseas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复杂性疾病?
什么是复杂性疾病?哪些疾病属于复杂性疾病?
复杂性疾病的病理基础是什么?
为什么现有的药物无法根本解决复杂性疾病?
为什么中医药对复杂性疾病的治疗更具优势?

系列

1 复杂性疾病与中医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复杂性疾病?
什么是复杂性疾病?哪些疾病属于复杂性疾病?
复杂性疾病的病理基础是什么?
为什么现有的药物无法根本解决复杂性疾病?
为什么中医药对复杂性疾病的治疗更具优势?
 

2 中医药在复杂性疾病中的具体应用
中医药的本质是什么?
中医药与现代西医的区别是什么?
中医为什么要关注血瘀?中医对血瘀的定义、原因及解决方法是什么?
心梗介入治疗后为何会出现心衰及死亡率未降低的情况?
什么是中药的“君臣佐使”?如何在补气行血中发挥作用?
中药如何通过“补气固摄”理论治疗心梗引起的水肿?
补气活血药对于心衰的治疗发挥怎样的作用和意义?
什么是异病同治?补气活血药如何同时治疗冠心病和高心病?
中药配伍的原理是什么,它如何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什么是“疏泄”?
生气如何影响身体健康?中医如何理解和处理这些影响?
从中医的视角如何治疗新冠肺炎?
中医在脓毒症及其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是什么?
中医如何看待和治疗寒冷引发的感冒?
中医药在缺血性中风及脑部疾病的治疗中有哪些具体作用与优势?
中医药在解决复杂性疾病和微循环障碍方面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3 中医药与媒体传播
媒体可以为中医药传播做什么? 

糖尿病的情况也是类似。国内现有1.8亿糖尿病患者,虽然他们服用药物控制血糖,比如二甲双胍或胰岛素,但这些药物无法控制因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眼底渗出、肾脏的蛋白尿、内皮损伤及基底膜损伤,最终导致纤维化。这些微血管并发症在现有药物下难以控制,患者往往最终需要通过透析来应对。这种透析治疗不仅费用昂贵(一周三次,一年费用约7万元),而且也并不能根治疾病,中末期的医疗负担极其沉重。
心梗也是复杂性疾病的典型之一,死亡率排名第二。心梗发作时,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溶栓或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通过将导管插入血管,取出血栓或疏通闭锁的血管,尽管这种治疗在国内每年用于100万人次,但心血管疾病的总体死亡率并未显著降低。脑梗的情况也类似,患者在4.5小时内接受溶栓或取栓治疗可以去除血栓,但仍有10%的患者会因出血而并发症恶化,5%的患者最终死亡。
此外,现有的抗菌素虽然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上有显著效果,但面对复杂的免疫异常问题时仍然无力。以脓毒症为例,格兰氏阴性菌感染后释放的内毒素会引发内毒素血症,尽管全世界都在使用最先进的治疗方法,脓毒症的生存率依然不到40%。曾经在2003年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脓毒症大会上,各国表示通过5年的努力要将生存率提升超过40%,但到2008年时,研究表明这一目标并未实现,脓毒症的死亡率仍维持在40%。
最后,如花粉症等免疫异常引发的疾病至今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涉及两个重要环节:免疫功能异常和微血管损伤。
微血管是另一个现有药物未能有效应对的关键问题。血管系统中有90%的血管属于微血管,而这些血管直径非常小,通常在100微米以下,最小的毛细血管甚至只有10微米左右。微血管负责血液、气体和液体的交换,即所谓的“微循环”。然而,目前的医学手段主要针对大血管(直径在200微米以上)进行诊断和治疗,而对占绝大多数的微血管几乎没有有效的检测和治疗方法。因此,许多复杂性疾病的真正病因——微循环障碍,往往被忽视,这导致现有药物无法根本性地治疗这些疾病。
具体而言,微血管损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在血管内的滚动、粘附,并通过释放过氧化物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内皮基底膜受损。正常情况下,白蛋白不应渗漏到血管外,但在血管受损后,白蛋白会漏出。此外,肥大细胞脱颗粒也会导致内皮收缩,进一步加剧渗漏。
临床医生通常关注液体的压力或浓度(如晶体压和渗透压理论),而忽视了血管壁的破损问题。当微血管破损时,白蛋白和液体从血管中漏出,导致水肿。现有治疗方法如补充蛋白质或羟

1.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复杂性疾病?

医学要解决的是民众的健康问题,要考虑有哪些疾病会威胁民众健康。根据国家卫计委每年的统计结果,新冠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实际上对整体病死率影响较小,它影响了这个社会的安定和物流,才表现得重要。事实上,我们最关注的一类疾病,是恶性肿瘤、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等等,这些疾病就是复杂性疾病。

2.什么是复杂性疾病?哪些疾病属于复
杂性疾病?

复杂性疾病是指不是由一个单一基因、一个蛋白、用一种成分能够调控的疾病,只有通过多基因多蛋白网络和复杂的调控手段才能解决的疾病 。
一类是目前为止有病名,但无法治愈得疾病,比如慢性肾炎、心肌病、原发性高血压、间质性水肿和糖尿病;另一类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塞氏综合症等,我们知道更多的则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这也是复杂性疾病。

3.复杂性疾病的病理基础是什么?

复杂性疾病与两个病理环节有关:免疫功能异常和血管系统(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的损伤相关。

4.为什么现有的药物无法根本解决复杂
性疾病?

现有的药物无法根本解决复杂性疾病的原因在于,它们只是在控制疾病的表面症状,未能解决引发这些疾病的深层次病理机制,尤其是免疫异常和微血管损伤的问题。
例如高血压,国内每年有2.8亿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一类药物通过利尿作用降低血容量,另一类则通过放松动脉的平滑肌来降低血压负荷。虽然这两类药物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但并没有减少心梗、脑梗、肾衰等并发症的发生,死亡率仍未下降。这表明,虽然降压药控制了血压,却并未真正解决高血压的根本问题。很多高血压患者甚至在死亡的最后一刻依然服用降压药,但依然面临心梗等风险。

基淀粉,并不能修复血管壁,因此对糖尿病引起的眼底渗出、肾脏内皮损伤、胸水、腹水等微血管疾病无效。这是因为当前医学理论没有明确认识到血管壁损伤是核心问题,而只是关注血液成分的变化。

5.为什么中医药对复杂性疾病的治疗
更具优势?

复杂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多个基因、蛋白和系统的网络异常引起的,无法通过单一成分来解决。人体有40兆个细胞,每个细胞含有6,700多个蛋白,因此它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而目前使用的西药或化药,90%都是单一成分,通常只能调控1到5个蛋白,无法应对复杂的网络异常。这就是西药在治疗复杂性疾病时的局限性。
相比之下,中医药具有复方的特点,它能通过多种成分共同作用,调控多个蛋白网络,尤其适用于复杂性疾病的治疗。例如,常用的中药如丹参、三芪、黄芪和人参,每种药材含有几十种活性成分,配合使用时能够对数百种成分进行调控。这样,中药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病理网络。
从经济角度来看,美国每年花费4.5万亿美元(约合30万亿人民币)用于医疗,服务3.2亿人口,而中国的医疗预算仅为22万亿人民币。美国以单一成分药物为主的医疗体系无法承受更大规模的人口医疗需求。如果中国也效仿美国的医疗模式,将会用6年的财政预算来维持一年的药物开销,这显然不可持续。因此,必须依靠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才能破解这一难题。
以日本和德国为例,日本的人口为1.3亿,但医疗财政仅为德国的1/7,这与日本使用了1,000亿日元的中医药相关。而德国没有中医药,医疗开支相当于中国的8倍。如果中国进一步扩大中医药的使用比例,可以极大减轻医疗财政负担,维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中医药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复杂性疾病,还能帮助国家以较少的医疗开支实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平均寿命(78.2岁),这也是中国医疗体系优势的体现。

中医药在复杂性疾病中的具体应用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药的本质是什么?
中医药与现代西医的区别是什么?
中医为什么要关注血瘀?中医对血瘀的定义、原因及解决方法是什么?
心梗介入治疗后为何会出现心衰及死亡率未降低的情况?
......

系列

四种;脉外溢的原因主要有气虚、外伤和血热三种。这些原因导致的血瘀状态具体包括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热毒血瘀、温经活血寒凝血瘀和外伤血瘀五种。
对于不同类型的血瘀,中医有相应的解决方法。如气虚血瘀需要通过补气行血来解决,以增强气的推动作用,促进血液的正常运行;气滞血瘀则要行气活血,疏通气机,使血液畅通无阻;热毒血瘀需要清热凉血,以清除体内的热毒,恢复血液的正常状态;温经活血寒凝血瘀要采用温经活血的方法,温暖经脉,促进血液流动;外伤血瘀则需要根据具体的外伤情况进行处理,以消除瘀血。

4.心梗介入治疗后为何会出现心衰及死
亡率未降低的情况?中医如何运用气血
理论解决这一问题?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心肌血管与红细胞的状态与介入治疗后的血管有明显差异。介入治疗后,虽然大血管通畅,但小血管,特别是直径4微米的毛细血管,往往未能恢复通畅。这种微血管的损伤在临床上难以察觉,被称为微血管性冠心病。欧洲在2019年左右确认了这一病症,而我们早在2010年就通过技术手段证实了这一现象。
在正常心脏中,血流量是处于特定状态的,但介入治疗后,虽然大血管畅通,但小血管的血流仍不畅,导致心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减少。血管损伤后,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异常,出现空泡化,心肌结构断裂,心肌核损伤并凋亡。欧洲学者的统计数据显示,心梗未通畅时心肌死亡率为35%,而通畅后心肌死亡率增加到70%。这是因为介入治疗虽然恢复了血管通畅,但伴随而来的心肌损伤却加剧了病情。这种损伤还会进一步导致心肌周围的纤维化,纤维化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状态,其五年生存率不超过50%。现代医学对心梗有急救措施,能够挽救90%的患者,但这些患者往往在几年内发展为心衰,而心衰的生存率极低。因此,尽管介入治疗能够在短期内挽救患者生命,但并未显著改善长期生存率。
中医运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气血理论来解释和治疗心梗后的病理变化。糖、蛋白质和脂肪经过代谢产生ATP,这是细胞能量的来源。正常情况下,糖和蛋白质通过三羧酸循环进行有氧代谢,产生NADH和FADH2,这些物质通过线粒体内膜的复合体传递氢离子,最后通过细胞色素C氧化酶与氧气结合生成

3.中医为什么要关注血瘀?中医对血瘀
的定义、原因及解决方法是什么?

血瘀与复杂性疾病密切相关。
在中医理论中,血瘀是一种重要的病理状态,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中医定义血瘀为脉内的血液循行不畅或溢于脉外的状态。脉内血液循行不畅的原因主要有气虚、气滞、血热、血寒

1.中医药的本质是什么?

中医药并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而是中国人在长期与自然环境适应的过程中积累的智慧。地球诞生已有46亿年,最初只有无机物,经过漫长的进化才出现有机物和生命。人类诞生仅仅是这一进化历程的最后一小部分。如果把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成一年,那么人类的诞生相当于12月31日晚上11:47,距离今天仅有13分钟,而中医药的历史大约相当于这最后的1.04秒。
中医药是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发展而来的,通过观察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来理解健康和疾病。中医认为,当人与自然保持平衡时,人体处于健康状态;当这种平衡被破坏时,身体就会生病。中医药通过调节身体的虚实状态(如补虚、泻实)来恢复这种平衡,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2.中医药与现代西医的区别是什么?

中医药和现代西医的区别在于二者对人体的理解和治疗方式不同。现代西医主要依赖单一成分的药物(即化药)来解决问题,大多数西药只能作用于有限的生物网络,通常调控1到5个蛋白。然而,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细胞有6,700多个蛋白,因此复杂性疾病无法通过单一成分药物治愈。
相比之下,中医药通过复方的方式,使用几十种成分共同作用,调控多个生物网络,尤其适合应对复杂性疾病。此外,西医依赖化学药物,而这些药物大多是无机或有机物,属于进化过程中较低级的物质。而中医药则使用植物、动物等更高级的物质来维持健康。
从医疗资源角度看,美国每年花费4.5万亿美元用于医疗,服务3.2亿人口,如果中国完全依赖这种方式,将会消耗掉六年的财政预算。因此,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是中国医疗体系的核心支撑,通过结合中西医优势,可以更有效地应对复杂疾病,同时降低医疗成本。

三七皂苷R1抑制无氧酵解,恢复有氧脂肪酸代谢酶的功能,增强三羧酸循环的效率,从而产生更多的NADH和FADH2。这些物质通过丹参的作用进一步传递,最终通过黄芪将能量转化为ATP。此外,降香作为佐药,能够激活线粒体中的某些蛋白质,进一步增强ATP的生成。这种君臣佐使的配伍使得心梗后心脏的能量代谢逐步恢复,ATP生成增加,心肌纤维结构得以修复,心脏的收缩功能逐渐改善。

6.中药如何通过“补气固摄”理论治疗
心梗引起的水肿?

心梗后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全身水肿,这源于心脏气虚,无法固摄血液中的水分和蛋白质,导致水分从血管渗漏。传统医学处理水肿的方法通常是补充血浆白蛋白或通过渗透压调节,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中医通过“补气固摄”的理论来解释并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心梗后的水肿是由于血管内皮能量不足,ATP生成减少,导致内皮细胞的缝隙连接断裂,水分和蛋白质从血管内漏出。这种现象类似于水管破裂漏水。
黄芪作为补气药,其入血成分黄芪甲苷能够通过提高ATP生成,修复血管内皮细胞的骨架结构,重新关闭内皮细胞的缝隙,防止水分和蛋白质的渗漏。通过补气活血,中药能够恢复内皮细胞的能量,支撑缝隙连接,避免水分外漏。
同时,补气不仅能恢复心脏的血液循环,还能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的ATP生成,防止水肿的发生。这种“补气固摄”理论解释了中医在治疗心梗相关水肿中的作用,提出了用中药调控血管功能以防止和治疗水肿的新方法。
通过这一理论的验证,我们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治疗水肿的理论,并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证明中药不仅在心肌修复中有效,还在微循环障碍和血管渗漏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同时产生ATP。ATP是维持细胞骨架、心肌结构和心肌收缩功能的关键。心肌的线粒体产生ATP,使得肌丝能够正常滑动,实现心脏的收缩和血液的前行。气在中医的理解中,实际上就是通过ATP生成并推动血液流动的能量。
在冠心病患者中,由于血管堵塞,氧气和营养物质(即水谷精微)不足,导致脂肪酸代谢的酶不能表达,进而影响ATP的生成。没有足够的ATP,心肌细胞骨架脱落,结构断裂,心肌无法正常收缩,表现为“气虚血瘀”。与此同时,血管内皮的细胞骨架断裂,内皮细胞间的缝隙开放,导致蛋白和水分从血管内漏出,这类似于“水管漏水”的状态。
通过中医的补气活血疗法,可以恢复ATP的生成,增强细胞骨架的结构稳定性,修复受损的心肌和血管内皮,从而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补气不是简单地补充氧气和营养物质,而是通过促进内源性ATP生成酶的活性来增加ATP的产生。这样,细胞骨架得以恢复,心肌功能得以修复,原本血流不畅的状态得以逆转。
介入治疗后由于气不行血的问题,可以通过补气活血的中药疗法来解决。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国内专家的认可,我们凭借这一研究获得了18年的中西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并在全国范围内公示。这表明中西结合疗法在治疗心梗后心肌损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5.什么是中药的“君臣佐使”?如何在
补气行血中发挥作用?

中药的“君臣佐使”是中医药方配伍中的一个核心理论,用来解释不同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君药是方剂中的主药,主要针对疾病的核心病机;臣药辅助君药,增强其效果或治疗并发症;佐药起到协调、调和或减轻药物副作用的作用;使药则起引导或提升药效的作用。
根据我们十年的研究,发现中药的不同成分在调节心肌ATP生成、恢复心脏功能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首先,心梗后心脏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ATP生成减少,导致细胞骨架断裂,心肌无法正常收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恢复ATP的生成,ATP核酶是关键酶,而“君药”黄芪的入血成分黄芪甲苷能够上调ATP核酶的活性,增加ATP的产生,从而恢复心肌能量。然而,单用黄芪无法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臣药”来辅助。丹参作为“臣药”,其入血成分丹参素能够恢复ATP复合物的活性,使NADH和FADH2的电子传递正常化,促进ATP生成。同时,三七的活性成分

异病同治是指通过相同的治疗方法来同时治疗不同的疾病。在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脏病的情况下,补气活血药物(如芪参益气丸)能够通过其机制发挥作用。
首先,心气虚血的情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冠心病导致的气不足,另一种是高血压心脏病,其心脏血管及全身血管的硬化或痉挛,导致心脏在摄血时能量消耗过多。这两种情况都是由于心脏的压力负荷过重造成心肌肥厚。我们用0.9毫米内径的夹在心肌的主动脉弓上,模拟了全身高血压的状态,结果表明心脏在压力负荷下的能量消耗显著增加,导致心肌肥厚。在一项实验中,我们将肥厚的心肌分组,给予药物与不予药物的对照。结果显示,不给药的组在超声检测中显示出心脏壁肥厚,经过四周的观察,心肌在负荷下逐渐肥厚,而在四周开始给予芪参益气丸后,到了八周,心肌的肥厚现象显著减轻。这一过程中,心脏的直径和肌束的直径均从四周开始给药后逐渐减小。芪参益气丸的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的甲苷、丹参的丹参素及三七的皂苷,这些成分均显示出显著的作用,特别是通过中药成分的配伍,药效更为突出。
通过蛋白组学的方法,我们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心脏在压力负荷下的异常能量代谢,表现为无氧酵解增多、葡萄糖氧化减少、脂肪酸代谢异常等,而这些异常可以被芪参益气丸的成分逆转。氧化应激损伤也可被丹参素所修复。此外,脂肪酸进入线粒体的膜蛋白CPT1A在心肌肥厚时功能降低,降香则能改善这一功能。
因此,尽管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脏病是不同的疾病,但它们的病理机制存在相似之处,包括无氧酵解增多、糖的氧化减少、脂肪酸代谢异常以及过氧化物产生增多等。这使得补气活血药物能够通过同样的机制来治疗这两种疾病。这就是异病同治的原理:通过单一的药物,针对不同疾病的共同机制进行治疗。

9.中药配伍的原理是什么,它如何应用
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中药配伍基于君臣佐使的原理,源自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君药如黄芪主要解决能量代谢问题,起补气作用;臣药如丹参和三七辅助君药,提供抗氧化和电子传递功能;佐使药如降香帮助脂肪酸进入线粒体,促进能量代谢产生ATP。这种配伍方法具有相须、相称、相畏、相反、相恶等七种状态。例如,黄芪甲苷与丹参素配合可增强效果(相须);原本无效的组合产生新效果(相称);某些组合可能抵消效果(相畏)。

7.补气活血药对于心衰的治疗发挥怎样
的作用和意义?

心衰的核心病理机制在于微血管渗出导致的液体储留和心肌损伤后的纤维化重塑。心衰的早期,心肌因冠心病或心梗造成能量不足,ATP生成减少,血液循环受阻,导致心脏内皮细胞的能量不足,无法有效固摄,进而损伤了内皮和心肌细胞。损伤后的细胞会释放趋化因子(如TGF-β1),这是一种吸引白细胞清除受损细胞的信号。单核细胞受到趋化因子的作用后,离开血管进入损伤区域,变成巨噬细胞,并进一步释放TGF-β1,激活纤维母细胞,导致心肌纤维化的形成。纤维化使心脏收缩能力减弱,最终发展为心衰,而心衰的五年生存率仅为50%。
补气活血药在此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补气活血的药物,如芪参益气丸,可以通过阻断趋化因子TGF-β1的释放,抑制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的转化,防止纤维化的发生。例如,心梗后的心肌损伤若未及时治疗会导致纤维化,但通过补气活血药的作用,心肌纤维化的蓝色标志物显著减少,证明了药物对心肌纤维化的抑制效果。此外,补气活血药不仅能阻断纤维化,还可以提高心肌和内皮细胞的能量水平,恢复ATP的生成,从而修复细胞骨架,促进血液的正常流动,避免水肿和纤维化的进一步恶化。
补气活血药通过阻断心肌损伤后的纤维化过程,减少心衰的发生,具有重大临床意义。目前西药中没有能有效防止心肌硬化或纤维化的药物,而中药可以在长期使用中有效减少心肌硬化,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心衰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只有50%,而使用补气活血药能够显著降低这一比例,减少约50%的心衰相关死亡。
从经济角度看,心衰患者每年平均住院两次,每次费用约为15,000元,如果中药能够减少这些患者向心衰发展的风险,那么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为国家节省大量医疗开支。一个心衰患者每年可为国家节省3万元的住院费用,广泛使用中药将大大减轻医疗财政的负担。

8.什么是异病同治?补气活血药如何通
过此机制同时治疗冠心病和高心病?

下乡的经历培养了强大的疏泄能力。良好的疏泄功能使人能够有效应对压力和挑战。然而,当个体面临过度的长期情绪刺激,超出其疏泄能力时,就会出现“肝失疏泄”的状态,导致气停、血瘀和水停等问题。
具体表现为情绪激动时,平滑肌的收缩会导致动脉血管收缩,这样就会引起气滞不调,从而导致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可能引发全身血压波动和头痛。在胃肠道,气滞引起的血管收缩可能导致黏膜损伤,进一步引发腹泻、恶心等症状。在女性生理上,平滑肌的收缩可导致月经痛,而卵巢受体的活化则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

11.生气如何影响身体健康?中医如何
理解和处理这些影响?

生气时,身体会经历一系列生理反应,例如“紧张性腹泻”(IBSD),这是一种生理状态,通常没有明确的治疗办法。中医对这一现象有相应的处理方式,例如使用柴胡和四逆散等药物。生气导致的腹泻是由脑部的蓝斑(位于脑干和小脑之间)神经元的活化引起的,活化后会产生多巴胺氢化酶,导致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这一递质在身体内的增加会引起动脉收缩,影响肠道的血流,最终导致腹泻。
中医认为,柴胡和四逆散能够调节情绪,降低蓝斑的活化程度,从而减少交感神经的兴奋,缓解动脉和肠道的过度收缩。这种调节有助于恢复正常的肠道功能,减少腹泻的发生。在具体的生理反应中,四逆散能够使肠管的动脉恢复正常形状,改善血液供应,促进肠道健康。生气时,肠道上皮的屏障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细胞间的连接变得松弛,增加肠道对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从而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等问题。使用中药后,这种屏障能够恢复,从而减少腹泻及相关过敏反应的发生。
在处理多囊卵巢综合症时,生气也是中医认为的影响卵巢功能的因素之一。生气会导致颗粒细胞的死亡,从而影响雌激素的分泌。传统医学通常会注射雌激素和孕激素进行治疗,但效果有限。中医则使用逍遥散,认为它能够降低蓝斑的活化,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对卵泡细胞的影响,进而保护颗粒细胞的存活,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实验表明,慢性刺激(如情绪紧张)导致的生理变化可以通过逍遥散的治疗得到改善。这表明中医药在调节情绪引发的生理反应方面具有潜在的有效性。中医在对待多囊卵巢时强调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例如补肾、健脾或使用逍遥散。

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芪参益气丸可抑制高血压导致的心肌肥厚和血管周围纤维化,对冠心病心肌损伤和高血压导致的心肌肥厚均有效。它通过补气活血,抑制心肌纤维化,体现"异病同治"原理。研究发现,芪参益气丸可以抑制趋化因子释放、单核细胞迁移、巨噬细胞释放TGF-β1、TGF-βⅡ受体和Smad系统,从而抑制血管周围和心肌周围的胶原形成。这一机制适用于冠心病心肌损伤和高血压导致的心肌肥厚,因为两种情况下的心肌纤维化过程是相似的。
单独使用药物效果有限:黄芪甲苷只能恢复能量代谢、抗氧化,减少TGF-β1的释放,但对纤维化过程无效;三七仅对趋化因子释放、TGF-β1释放和TGF-βⅡ作用有效;丹参和降香也只对部分环节有效。而将这些药物组合在一起,可以将各自的部分作用叠加,并产生新的协同效应,这就是相称相加和相须。
中药配伍好比中国传统美食的烹饪,如北京烤鸭中的鸭肉(君药)、面皮(臣)、葱(佐)、面酱(使),或东北的猪肉炖粉条中的猪肉(君)、酸菜粉条(臣)、韭菜花(使)。这种配伍使得各种成分相互作用,产生独特的整体效果,远胜于单独使用每种成分。西药中也有类似的组合用药,如抗癌和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但它们主要是简单相加,缺乏中药配伍中的相乘、相畏、相反等复杂相互作用。这种配伍方法使中药在治疗复杂疾病时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全面调节人体功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0.什么是“疏泄”?

“疏泄”是中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体内气、血、津液的运动和调节能力。它包括疏导和泄放的过程,旨在保持体内气血的正常循环,以应对外界的情绪刺激。
中医认为,人的情绪,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都会影响体内的气血运行。维持气血正常循环的能力被称为“疏泄”。这种疏泄功能具有一定的阈值,尽管尚未被科学准确测量,但通过锻炼、旅游、考察等方式可以增强这一功能。
儿童的成长环境会影响其疏泄能力,只有给予充分的关爱时,他们才能更好地对待喜悦、愤怒等情绪。如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怒”、“忧”等负面情绪缺乏抵抗能力,其疏泄能力往往会变得薄弱,这可能导致其在大学和职场中的适应困难,难以进行合作和共赢。
历史上,许多中国领导人,如毛主席和习总书记,通过上山

关注症状的缓解,更深入探讨疾病的机制,从而推动医学科技的进步。通过细致观察舌苔的变化和淤点,中医能够提出科学的问题并引导研究方向。例如,舌头的微血管堵塞可能导致血瘀,这种现象只有通过细致观察才能发现。

13.中医在脓毒症及其相关疾病中的作
用是什么?

当讨论“脑袋进水”这个问题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可以观察到大脑呈现雾蒙蒙的状态,医学上称之为营分症,在中医中可用清营汤治疗。血管内的白蛋白在4小时后开始向外渗漏,导致大脑出现积水。如果在4小时内开始使用清肺排毒汤和清营汤,能够有效阻止水分的进一步渗入。此外,清营汤还可以防止出血,既能清除脑部血管中的白细胞,又能通过止膜酶囊和缝隙连接防止脑水肿及出血。
另一种状态是休克,这种情况下病人的血管壁上形成囊泡,可能导致休克。中医治疗休克的方案是使用生脉散来补充囊泡和修复血管壁。休克的病理机制涉及脓毒症对细胞内ATP和酶的影响。ATP的减少会导致细胞骨架脱落,与能量无关的囊泡途径可以用五味子解决,而与能量有关的则可通过人参来应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相辅相成,能够有效治疗休克。
死亡的前奏可能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其病理基础为血管内皮和基底膜损伤,以及血小板的黏附,常用中药犀角地黄汤进行治疗。在这种情况下,血管在30分钟内可能出现出血,但使用这种药物后能够有效止血。如果采用西药治疗,通常使用止血药活化血小板,反而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而中医则通过清热、凉血和止血的方式,保护血管内皮和基底膜,改善因脓毒症引起的内皮损伤和渗出,不需活化血小板,避免基底膜损伤,治疗效果更为优越。
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药在脓毒症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在气分阶段使用清肺排毒汤解决白细胞粘附的问题;在营分阶段解决脑部的渗出;在血分阶段应对出血问题。中医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而且治疗费用相对较低。我曾参与一次论证,讨论仅使用西药进行急救的费用,平均每位患者需花费157万元,ICU每日费用达1万元,人工肺接入需35万元,维持费用每天5万元,而患者往往难以坚持超过15天。因此,总费用接近100万元,加上每天的费用,平均开销达到157万元。
相比之下,使用中药从轻症到重症到急症的平均费用仅为4.5万元。面对中西医的碰撞,个人更倾向于选择中药。尽管西药在某些方面有其优势,比如切除肿块等治疗效果快,但中医在治疗复杂疾病方面则具有独特的优势。

12.从中医的视角如何治疗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在正常情况下不应导致死亡,因为病毒感染本身不致命。然而,死亡的原因在于新冠病毒作用于固有免疫细胞的受体,这些受体存在于血管内皮、白细胞和肥大细胞上。病毒感染后,这些受体促使白细胞粘附在血管上,导致白细胞向血管外迁移,形成炎性细胞浸润,从而使肺的血管破裂,水分渗漏,造成间质水肿。在正常情况下,肺泡与血管之间的距离非常致密,氧气可以自由进出,二氧化碳可以排出。但在肺间质水肿的状态下,氧气无法进入,二氧化碳无法排出,导致呼吸困难,这是新冠肺死亡的主要原因。
中医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有独特的理论,明末清初的温病理论将感染性疾病分为四个时期(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第一期是病毒侵袭肺和肠粘膜,称为卫分;第二期是活化脱缝受体,导致白细胞粘附在炎性肺泡,表现为发热和呼吸困难,称为气分。在这个时期,中医通常使用麻杏石甘汤和清肺排毒汤。新冠肺炎的发展过程中,脓毒症阶段的白细胞粘附在血管壁上,导致发热和呼吸困难。若在6小时至24小时内使用清肺排毒汤,可有效防止白细胞粘附,阻止病情从轻症转为重症。清肺排毒汤的最大作用在于,使用后6小时和24小时内,白细胞的粘附性降低,防止重症的发生。临床反馈显示,使用清肺排毒汤后,第二天呼吸困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重症转为轻症。这个环节是西药无法解决的,抗生素可以抗菌,但无法将粘附在血管壁的白细胞移除。即使美国是药物最全的国家,但仍然有许多人因新冠肺炎死亡,而中国的死亡人数相对较少,部分原因在于中药的使用能够有效阻止轻症患者转为重症。
中医的治疗观念认为,新冠肺炎是一种渗出性疾病。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如腻苔)和湿寒现象,能够判断微血管的渗出情况。舌苔腻反映出舌头的微血管渗出,而肺部的微血管渗出则需要通过核磁共振成像观察。新冠肺患者的舌苔非常腻,水分较多,说明存在湿寒的病理状态。
清肺排毒汤不仅能够恢复肺部的水肿,还能通过淋巴管回收漏出的血细胞。当肺血管周围出现水肿时会导致呼吸困难,但使用清肺排毒汤后,水肿消失,渗出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减少。尽管中药的成分复杂,当前尚未完全清楚,但不代表未来永远无法揭示其成分。研究者们正在检测清肺排毒汤的成分,发现其作用并非单一,而是通过多成分的网络调控作用于多个靶点。
古代中医所用的麻杏石甘汤,在肺热雍盛时服用,能够抑制白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成功调节血液的流动状态,6-12小时内见效,24小时内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显著改善。这表明中医不仅

然而,临床应用中99%的相关药物未能取得成功,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只关注神经元的状况,却忽视了血管的问题。如果血管堵塞,神经元会因缺血而死亡,导致半身不遂,特别是在海马体时会出现记忆减退的现象。而口服的药物需要通过血管运输,但如果血管堵塞,药物就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在缺血性中风(通常被称为脑梗)发生后,患者急需在4.5小时内到医院进行急诊处理。医院通常采用取栓或溶栓的方法,但这种治疗方式的风险极高,10%的患者会出现出血,5%的患者会因此死亡。换句话说,在100个患者中,可能会有5个家庭因此失去亲人。这一情况突显了现有溶栓和取栓治疗效果的不足。
从机制上看,缺血型中风与心梗相似:心脏的血管堵塞称为冠心病,而脑部的堵塞则称为中风。在这一情况下,血管末端缺氧、缺水,导致ATP(腺苷三磷酸)减少、缝隙连接蛋白开放,从而水分漏出,形成水肿。通过观察发现,患者在未使用中药时,脑梗的面积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会伴随出血。然而,在使用中药后,脑梗面积显著减少,甚至未出现出血现象。此外,很多患者在中风时意识清晰,但在接受溶栓后却意识朦胧,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脑部进水。血管内的白蛋白和水分渗漏到血管外,形成脑水肿。通过使用补气固色的中药,能有效减少水肿,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
在溶栓治疗过程中,若不使用中药,患者出血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血管的基底膜蛋白损伤会导致红细胞漏出,而使用中药则可以通过恢复血管屏障,减少渗出和出血的发生。中药治疗还能够促进ATP的恢复,从而提升缝隙连接的功能,保持神经元的活性。
有学生询问中药是否能开发成新的药物,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用黄芪、丹参和三七等中药成分配合,能够有效改善颈动脉血栓。在研究中,给与溶栓药物TPA(重组尿急酶原)的患者在4.5小时后,经过中药的辅助治疗后,血栓能够在2小时内完全溶解。尤其是在大脑中动脉的微血管中,使用中药后,微血管的通畅性显著提高。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为例,他们在新冠疫情期间接待了201例病患,若不使用中药,死亡率为6.8%;而在使用养血清脑等中药的情况下,死亡率降至2.8%。这意味着中医药在急性脑部疾病的治疗中,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这些结果充分证明了中医药在处理缺血性中风及其他脑部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

14.中医如何看待和治疗寒冷引发的
感冒?

在中医理论中,血瘀可以分为五种类型: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热毒血瘀和寒热血瘀。寒冷引发的感冒被称为风寒。虽然中医用麻黄汤等药物在次日即可见效,但西医和许多人并不接受这一观点,因为他们通常认为病毒和细菌是感冒的根本原因,并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然而,西药治疗感冒的效果并不显著,通常需要大约七天的自然恢复,而使用中药能在两到三天内见效,这一现象值得探讨。
根据中医理论,感冒是因为寒气侵入血脉,导致脉缩、脉急,从而引起疼痛。黄帝内经中提到,温度降低时,血脉收缩,这一理论得到了现代科学的支持。202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戴维·朱利叶斯和阿德姆·帕塔普蒂安发现的温度感受器TRPM8能够感知24度以下的温度变化,激活交感神经,引发血管收缩,导致手脚冰凉和起鸡皮疙瘩。同时,血管收缩也影响肺部,导致缺血和缺氧,血管间隙开放,液体渗漏形成白痰、白鼻涕和白苔,并可能引起肌肉疼痛。
风寒感冒的治疗可通过麻黄汤进行。研究表明,麻黄汤在给药12小时后即可见效,能够有效改善风寒感冒的症状。麻黄汤能够产生过氧化物,并促进白细胞的黏附,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在总结寒热感冒的治疗时,寒冷感冒宜用麻黄汤,而热感冒则适合用麻杏石甘汤。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风寒感冒需要通过温经来打开闭锁的血管,而热感冒则是因为白细胞黏附过多,因此只需减轻部分白细胞即可。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已早早识别出感冒的寒热之别,这代表了最早的精准医学,体现了同病异治的辩证思考。
总之,中医通过识别寒热感冒的不同表现,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有效缓解症状,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5.中医药在缺血性中风及脑部疾病的
治疗中有哪些具体作用与优势?

脑每550微米之间都是微血管,微血管之间都是神经元,这表明脑的神经元是在脑内部。中医理论中提到“心肠神”,这一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因为很多人不理解这些器官不在同一位置却能彼此影响。实际上,中医有一个理论称为“心足血脉”,意指心脏推动的血液在脉中流动,当血液行至脑部时,氧气和营养物质能通过血管外渗透50微米,从而使神经元存活。
现代医学在近50年来逐渐离开了这一理论,现今的研究主要

中医药与媒体传播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edia Communication

媒体可以为中医药传播做什么?
......

系列

16.中医药在解决复杂性疾病和微循环
障碍方面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中医药在解决复杂性疾病的核心理论可以这样概括:首先,气虚会导致心脏血液循环不畅和血管固摄功能不足;而补气则有助于心脏的血液流动以及血管的通顺。此外,情绪状态对气的循环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喜怒用思背苦经”所体现的情绪变化,会导致气滞。气滞的机制在于,情绪波动会激活蓝斑区域,使交感神经兴奋,平滑肌收缩,从而造成血压波动,胃部恶心呕吐,肠道腹泻,甚至影响卵巢,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因此,行气能够减少对蓝斑的刺激,进而减轻这些末端反应。
在感染性疾病方面,热毒是一个重要概念。胃部的病毒在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中引发感染,气在血管内的白细胞粘附阶段表现为呼吸困难和发热。中医治疗可以通过使用马腺斯丹和清肺排毒汤来缓解症状。而寒凝血瘀则是由于温度降低导致的交感神经收缩,表现为手脚冰凉、鸡皮疙瘩及白痰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引发冻伤。此外,外伤引起的血瘀也是微循环障碍的一种表现。
在研究成果转化方面,真正的成就是将这些研究纳入教科书,而我们的研究成果已成功纳入中药教科书。我们完成的实验涉及补气活血的相关机制,并且这一研究成果也成为建国70周年的百部科技新书之一。
关于中药的国际认可,有同学曾提出疑问:中药如何普及?中药的传播并不仅限于行气和行血的概念,而是需要深入讲解其科学内涵。我们在全球范围内举办了两届气血大会,取得了积极的反响。通过中医理论和活血化瘀的演绎,我们为那些缺乏有效治疗方案的疾病提出了诊疗方案,逐步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大学健康传播
《医学概论》课程系列科普读物

指导教师:许静
文稿:楼清扬
封面:吴宇璇
编辑:孟慧茹

1.媒体可以为中医药传播做什么?  

媒体在传播中医药正能量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作为新闻传播领域的学生或未来的记者、编辑,了解并传播中医药的科学理论是一项重要的使命。中医理论有时难以被清晰理解和表达,但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解读,已经有很多中医理论得到了验证。习总书记也提到过,应该用现代科学技术破解中药的疗效,并清楚地传递给公众。
作为媒体工作者,能够将这些已被科学验证的中医理论传播给社会大众,尤其是通过主流媒体渠道,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的实际效果和理论基础。正能量的传播不仅能够打破对中医药的误解,也能帮助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因此,对于未来的媒体工作者而言,他们的使命是利用媒体平台,将中医药科学、有效的理论和成果传递给社会,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价值。这不仅是对中医药的弘扬,也是对公共健康的推动。

Copyright © 2025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