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写给每一个觉得生病的自己

其他分类其他2024-09-23
123

  我们
没有生病
只是
  情绪适应
出了问题

来自于
小竹子的
友情分享

【开篇语】
如果非要说抑郁是一种病症的话,那么,致病的起点一定是躁狂。
如果非要说躁狂是一种病症的话,那么,致病的起点一定是情绪的障碍。
如果非要说情绪障碍是一种病症的话,那么,致病的起点,一定是情绪的失控了。
然而,并没有人会觉得情绪失控会是一个病症,且不说这奇怪的逻辑为什么会让人坚定不移的深信不疑,单是凭着这逻辑,以“病的治处就是病的来处”的方向,逆向而破,大抵是可以在有所认知与洞悉之后,就可以做到不药而愈,自在如初了。

第一章

【1.什么是情绪】
众所周知,人与其他生物存在着的本质区别是:情感的拥有。而,情感的表达方式就是:情绪。也就是,所有的情绪组合成了情感。
情绪分为三种状态:平和,激情与应激。也于是,情感便有了:细水长流式的平和情绪型的情感;激情似火式的浓烈情绪型的情感;以及狂躁暴烈式的应激型情绪的情感。也所以,一段情感的走向,与情绪的表达方式,是有着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关系的。
用不同的情绪去经营出的不同的情感,才是理智的情感。这情感既可以是亲情,也可以是爱情,还可以是友情,甚至,还可以是陌生人之间的交集之情。

【2.情绪的三种状态】
情绪的状态分为三种,分别是:心境(平和),激情与应激。通俗来讲就是:平和,稍激动与超激动。这三种状态并不一定单独出现(一般平和才有持续单独出现的状态,我们称之为稳定的情绪)。
它们往往呈交替出现状:短时的躁狂转抑郁,是应激转平和的状态;长时的交替,可见于一段长程的爱情:从热情如火的激情,到口角相争的应激,再到相濡以沫的平和。
有趣的是,心境,激情与应激也可各分为三个状态:心境可以分为低平和,中平和与高平和,激情与应激亦然。
低平和的状态是趋近于冬眠的无所感受状态,

是一种濒近于死亡的状态。
    中平和是相对稳定,但感受性不高的状态,它可以是无欲无求的超脱状态,也可以是毫无兴趣的抑郁状态。
    高平和是与低激情相接叠的点,比如微笑的情绪状态。
    中激情相对来说,就让生命充满了精彩的意义了,比如哈哈大笑的开怀状态。
    高激情与低应激是相接叠的点,诚如人们所说的“乐极生悲”,低应激类似于与人产生矛盾,发生口角的状态。
于是,就不难理解,中应激就几乎是防御与攻击全开的狂暴谩骂状态了,躁狂的状态,也在此范围之内。
    再高一点的情绪表现,就是高应激的状态了,这样的状态,是会造成创伤的,是致命的精神癫狂的状态。

【3.情绪的价值】
情绪是为情感作表达之用的。那么,什么样的情绪才是有价值的情绪呢?
情绪的价值,无非就是让情感显得有意义,以对我们的工作与生活都有所助益。本质上,也就是调节自己或对方的情绪,以助平衡双方的情感。
比如,当对方的情绪处于平和状态时,以激情来施加引导,让平和有了喜悦的激情状态(比如王花心境平和,张三突然送上王花三年前就想拥有的钻戒,用以求婚,王花自然就能让情绪从平和转向激情)。
再比如,对方的情绪处于应激状态时,以平和来施加引导,便能让其平复心绪,远离失智的危险,远离情绪反扑式的自我伤害(比如工作了35年的王花已经55岁了,却突然遭遇不公平式的裁员,情绪应激到几近崩溃,这时,张三平和的劝慰:“工作一辈子了,余下的时光就好好享受人生,给

我个机会,让我来养你吧。”王花自然就能让情绪从应激状态向平和状态去过渡了)。
情绪的价值既然有正向的价值,也自然会有负向的价值。比如,当对方是应激状态时,再导以应激,那便是火上加油了;如果对方的情绪是激情状态,这时若施以平和的情绪来应对,就有了泼冷水的作用了。
由此可见,诸事可:成也情绪,败也情绪。所以,唯有了解情绪,才能做到慎用情绪,才能避免败事,达就成事。

【4.把情绪当牌来打】
我们这一生,无论是与人的相处,还是与物的交集,或是与事的抗衡,我们都在无时不刻的用着我们的情绪在出牌,只是,有所不同的是:有的人是刻意的斟酌出牌(我们称之为理智),有的人却是随意的出牌,胡乱而掷(我们称之为草率)。
举个例子:
一位老师走入一个班级,此时班上的同学们出的是“心境”(平和)的牌,这时,这位老师草率的出了张“应激”牌,他说:“同学们,现在开始突击测验,不及格的同学罚抄错题100遍。”此时,“心境”平和牌的同学们,自然是立马进入了炸毛的应激状态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场景:
一位老师走入一个班级,此时班上的同学们出的是“心境”(平和)的牌,这时,这位老师理智的出了一张“激情”牌,他说:“同学们,下午我

们集体去森林公园玩,之后再放假两天。”此时,“心境”平和牌的同学们,几乎是能立马进入欢呼雀跃的“激情”状态的。
    这种情绪牌的打法,也叫对冲。比如,当发现当下的情绪是“应激”时,可以用“平和”的言与行来做对冲,当发现当下的情绪是“平和”时,可以用“激情”来对冲。
    时时的关照情绪的状况,让情绪维持于一种“中激情”的状态,这就是体验生活美好的最佳程度了。(当然,悉知了情绪的运作方法,要想让对方或自己破防,便也是轻而易举之事了)

【5.情绪对外的运作机制】
诚然,我们是有着丰富情感的高阶生物,而这情感的丰富,绝对不是仅仅因内心的丰富而丰富,往往我们是需要相互的彰显来体现这种丰富的。于是,情感的沟通交流,便是唯一的途径了。情感的表达,唯情绪而不能。
那么,情绪是怎么被表达的呢?情绪的表达是多元化的:比如,肢体的动作(在一个人的肩头轻轻一拍,表示鼓励的认可情感;或在一个人的肩头,重重一拍,表示威胁的敌对情感),比如语气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以及面部各异的表情,都是情感寄托于情绪的表达。头脑是一个接收器,接收到外来的情绪信号后,就能相应地调动内在的情感,酿化思虑中,再做出相应的情绪表达,以示反馈。
所以,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表层来看,只是情绪的对接,而本质上,是情感的对洽。也所以

情绪可以被心机深重的人辅以工具之用,掩盖真实的情感表达,“虚以逶迤”便是这么来的。
    如此而看的话,情绪,确实是一把极强有力的双刃剑,它可以摧人于无形,也可以助人于无形,这就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由来了。
    所以,要怎么使用好情绪这把双刃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使用的好,能实现自我保护,甚至还能化敌为友;使用不当,便可能伤及旁人,甚至还能推自己入深渊,不可自救。

【6.情绪对内的运作机制】
情绪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可以对外作用,也可以对内产生难以想象的作用。最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中医所言的“肝气郁结”了。
肝郁,多半就是情绪对内作用后产生的。当一个人的情感,无法向外释放而压抑于体内后,情感便以情绪的方式向体内运作了,它是可以运作到五脏六腑的。当然,最能让我们感知到内在情绪在运作的器官,是我们的心脏,比如心急,心静等,都是情感向体内的情绪运作的表达。
所以,情绪在体内的表达,也是会因情绪的状态而产生不同的效应的:比如,当一个人的向内情绪表达是心境状态的话,会因心境的低平和,中平和与高平和,而呈现出麻木,平静与欣慰的状态。当然,低激情,中激情与高激情,也能呈现出相应的欣喜,欢喜和狂喜的状态。由此就不难看出,低应激,中应激与高应激呈现出的轻躁,狂躁与暴躁

的状态了。
    因着这种种情绪在体内的运作,身体的各种器官,也便承受或享受着相应的情绪作用后的成果或苦果了。之所以说是承受苦果或是享受成果,那是因为,情绪向内是可以有导向的,正面的情绪有益调节健康,负面的情绪却是可以摧毁健康的。
    而,如何正面或负面的使用情绪,就是一种因人而异的能力了。

【7.情绪导致心理疾病引发生理疾病】
我们都知道,当我们丰富的情感向外表达时,使用得当的情绪,是可以事半功倍的,是有助于促成良好的交际的。然而,我们却不是很清楚,使用不当的情绪是如何的导致我们患上心理隐疾,以至于让我们的身体由此而得了某种疾病。
心理疾病即是情绪疾病,所以,要么是“低心境”出了问题,要么是“高应激”出了问题。它们的异常,都能引起生理的躯体疾病。
低心境的问题是:情绪过于低下,感受性接近于无,神经元不仅不主动放电(详见后续章节),甚至是本能的求自保式的不愿放电。但是,生命是活动的状态,新陈代谢是或快或慢的始终运行着的,原子核的老化坍缩也是必然的过程,这就会导致电子增多,没被释放的电子,会对其他细胞造成影响,它们会跃迁,会去抢占其他细胞的电子轨道,这么一来,就会导致细胞内部结构异常,我们通常称这种状态为:内

分泌紊乱。于是,我们的躯体就产生了异常,这便是生理疾病由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原因了。
    那么,高应激的情绪致病又是什么情况呢?这就得先知道什么叫应激了,应激是:由危险的,或是出乎意料的外界情况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种应对式的情绪。比如:焦虑,恐惧,不安,防御式的愤怒等。这些情绪都能让神经元处于高放电状态,过度的放电,会让失去了电子的原子核加速消亡,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强烈的愤怒上头会让人缺氧,会让人头晕了。为了应对这种突然间的大量缺失细胞现象,躯体内的激素系统就会首当其冲的开启肾上腺素,分泌应激激素—皮质醇,继而是连锁反应般的释放出甲状腺素,胰岛素,性激素等。不得不说,应激状态引起的躯体疾病是很危险的,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对人体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除了引起精神障碍之外,更是能把人们的生理健康推入绝境之地。
    由此可见,情绪的致病,是一把无形的利剑,没有被自主使用的话,必然会伤我们,甚至是杀我们于无形。

第二章
情绪
五脏
六腑
影响

【1.情绪对肝胆的影响】
在中医论中有个耳熟能详的术语:“肝气郁结”。
郁结比较好理解,就是忧郁成结,久结纠缠,成疾。而导致这郁结的,是肝气。那么,肝气是从哪里来的?这肝气,绝大部分就来自于平时的情绪,是的,总是低平和的状态,会让肝脏处于应激的防御状态。
还有一句术语:“怒极伤肝”,也彰显了高应激的情绪对肝脏的伤害。而且,肝脏在受到了情绪的伤害后,肝功能必然下降(肝功能详解,可参见上一本电子书的“你的肝是否还肝正不阿”)。肝功能下降,必然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了。
许多人并不太知道,胆汁是由肝制造的,只是储存于胆囊中。更少有人知晓胆汁的作用,对于胆的认知也就不高了,以致于,当胆囊出现结石症状时,为了缓解疼痛而不惜把胆囊切除。

    少了胆汁的辅助,在小肠中对食糜起到消化作用的,便只有肠液与胰液了,这么一来,必然就加剧了胰脏的负担。要知道,胰腺不仅是内分泌腺,也是外分泌腺。(外分泌腺分泌的是胰液,也就是胰岛素,负责消食;内分泌腺分泌的胰岛素,是荷尔蒙激素的一种,负责参与内分泌系统的工作)。
    所以,当情绪的失常导致了肝功能的异常后,就势必会造成胆汁的缺失,那么,相应的,胰液的分泌也势必要增加了,这么一来,胰腺的压力也势必要加大了,内分泌胰岛素的分泌也势必会受到影响,如此这般,整个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也势必要被打破了。

【2.情绪对心与小肠的影响】
众所周知,人们紧张,恐惧,焦虑,愤怒的情绪,会对心脏产生极大的影响,会促进心脏的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收缩,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引发心律失常,肌缺血等症状,严重时,会休克,甚至猝死。
众所不太周知的是,情绪对于与心脏互为表里关系的小肠,也是有着莫大的影响的。所以,心脏的心火过旺或过弱,都会影响到小肠的功能。如果心火过旺,便会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如果心火过弱,会以平衡的状态,去附吸小肠之热。逆向亦然,如果小肠过热,就会引起心火亢盛,会出现心中烦闷,面红,长痘,口舌生疮(俗称的上火)等症状。这么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我们耳熟能详的“热心肠”了。
互为表里的心肠,对热的平衡,极为微妙,心脏的热,靠心脏的搏跳来加持,而小肠的热,就只

能依靠腹部厚厚的脂肪来实现了(脂肪不仅能起到储存能量的作用,更是起到了防寒保暖的功效)。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心功能开始弱化的人,会逐渐的呈现出大腹便便的现象。
    所以,调节心功能最佳也最有效的方法,并不是运动锻炼,而是调节情绪。

【3.情绪对胃与脾的影响】
众所周知,胃的消食需要胃酸的分泌。胃酸分泌的主要因素有:胃泌素(胃肠激素),还有食物的刺激,更有药物的影响(比如吗丁啉)。
众所不太周知的是,迷走神经对于胃酸的分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当迷走神经无法接收或是无法发送正确的信号时,胃部就可能会接收到不当的刺激信号,甚至大有可能会导致胃壁细胞无法释放足够的胃酸,胃黏膜的内分泌细胞也无法释放组胺以促进胃酸的分泌,这么一来,就会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加剧了胃功能的障碍。
而情绪,是很容易对迷走神经产生影响的,比如,过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都能诱发迷走神经功能的兴奋,进而紊乱,释放异常的信号。
在中医学说之中,脾与胃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它们以膜相连,胃主纳食,脾主运化,胃脾相济,共同完成食物的消糜与运化。

怎么相济呢?在中医学说中,脾为阴脏,胃为阳腑,脾靠阳气运化,脾气主升;胃靠阴液滋润,胃气主降。于是,也就不难理解“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了。
所以,如果胃功能出现了异常,脾功能也就必然的会受到制衡,就会相应的出现故障。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许多人心情不好时,胃会感到不舒服了。可叹的是,不明故里的人们,会错误的以暴饮暴食的方法来消解胃部的不适,这属实是雪上加霜的做法。

【4.情绪对肺与大肠的影响】
清代的陈念祖,编撰了一部综合性医著《医学实在易》,在其中有说到:“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所宣”。
那么,肺是怎么“宣”的呢?通俗的讲,就是把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布散全身,并保持气道的通畅。
众所周知,人体的皮肤是抵御外界的第一道防线,而“肺主于皮毛,司腠理开合”,所以,人的抵抗力的强弱与肺功能,也是密不可分。而我们的肺是一个很娇气的脏器,不耐寒热,还喜干净。所以,一旦受到邪侵,就会导致肺气壅堵,失去宣发与肃降的功能。这时,就容易出现鼻塞,流鼻涕,咳嗽,甚至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而且,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功能的异常,会导致大肠功能的异常。比如,当肺出现肺热或肺气虚弱,就能相应地引发大肠便秘与大肠传导异常等,如此而看的话,肺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若是因为情绪问题而让肺有所受损,那就会显得格外的得不偿失了。

【4.情绪对肺与大肠的影响】
清代的陈念祖,编撰了一部综合性医著《医学实在易》,在其中有说到:“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所宣”。
那么,肺是怎么“宣”的呢?通俗的讲,就是把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布散全身,并保持气道的通畅。
众所周知,人体的皮肤是抵御外界的第一道防线,而“肺主于皮毛,司腠理开合”,所以,人的抵抗力的强弱与肺功能,也是密不可分。而我们的肺是一个很娇气的脏器,不耐寒热,还喜干净。所以,一旦受到邪侵,就会导致肺气壅堵,失去宣发与肃降的功能。这时,就容易出现鼻塞,流鼻涕,咳嗽,甚至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而且,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功能的异常,会导致大肠功能的异常。比如,当肺出现肺热或肺气虚弱,就能相应地引发大肠便秘与大肠传导异常等

如此而看的话,肺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若是因为情绪问题而让肺有所受损,那就会显得格外的得不偿失了。
那么,情绪是怎么影响我们的肺健康的呢?我们都知道肺主呼吸,所以,当我们情绪应激时,呼吸就会变得急促,换气功能就会出现相应的应对反应,此时肺部的肺泡就会急速扩张,肺部组织就会进入高度防御状态,长久的,就会导致肺损伤,甚至能触发气道收缩,使气道变窄,呼吸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如果原先就有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话,那将会促发雪上加霜式的危险。

【5.情绪对肾与膀胱的影响】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是息息相关的,比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而长久的恐,就会引发肾虚,出现腰膝酸软,耳鸣盗汗,头晕,心烦,失眠等症状。
肾脏虽然与肾上腺不同(它们位置不同,它们的作用也不同),但它们之间,依然是存在着互制的关系,比如,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但,当肾上腺异常时,就会导致血压难以控制,从而影响肾脏的供血。而且,肾上腺的功能状态,也能直接影响肾脏的电解质调节功能。众所周知的应激激素—皮质醇,就是肾上腺分泌的。当情绪过于焦虑时,肾上腺就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皮质醇(糖皮质与盐皮质)和少量的性激素,用以维持体内的血糖,血压的稳定,从而起到维持生理的平衡的作用。
而且,皮质醇不仅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它在体内还肩负着抗炎症,抗过敏的任务,所以,如果长期的情绪失控,失调,皮质醇的工作系统也会进入紊乱状态,从而导致内分泌系统的失调。
肾与膀胱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都依赖于肾的固摄与气化,所以,如果肾功能异常,就会影响到膀胱的正常功能,从而出现尿频,多尿,遗尿,甚至尿失禁等症状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情绪失控,会导致尿频尿急的现象了。

【6.情绪对三焦的影响】
众所周知,我们可以轻易的在体内找到相应的肝,心,脾,肺,肾,胆,小肠,胃,大肠与膀胱的位置,而对于五脏六腑中的三焦,却找不到位置。这是因为,三焦,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张景岳在《类经•脏象类》中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中医把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横膈以上的心,肺属上焦;横膈以下至脐的脾,胃,肝(也有学说称其因为与肾关系密切,而归入下焦),胆属中焦;脐以下的肾,大肠,小肠与膀胱属下焦。
三焦的功能,实际上就是五脏六腑的全部的功能,也所以,从逆思的角度,以症状来做判断,相应的去调节情绪,就可以起到消解五脏六腑病症的作用了。比如,当症状表现为:头晕,失眠,健忘,口干,舌燥,咳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时,考虑

为上焦不通,去思索是否为情绪对心,肺造成了影响导致的;当症状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时,考虑为中焦不通,去思索是否为情绪对胃,脾,肝,胆造成了影响导致的;当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便,困难等,考虑为下焦不通,去思索是否为情绪对肾,小肠,大肠和膀胱造成了影响导致的。
    只有先排解了心理致病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实现在生理上的治本,从而实现真正的痊愈。

【7.情绪具体是如何致病的呢?】
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波动情绪,所以,必有某个触发点引动情绪的起伏,而引动情绪的本质触发点,就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细胞体是神经元的核心部分,负责维持细胞的生存;树突是神经元的突触输入部分,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轴突则是神经元的输出部分,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组织。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会打开,导致离子流入或流出细胞外,从而改变细胞膜的电位,这种电位变化会引发神经元内外的电信号传导,会传播到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并释放神经递质到轴突前结合膜,再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从而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我们的情绪们,就是这神经递质了。
我们人体有三大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丘脑),周围神经系统(包

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分布在身体的每个部位,调节着我们的生理与心理的运作,而这当中,大脑尤为特殊,它不仅是信号的接收处理器,它还是信号的收缩放大器,它会对输入的信号(看到的事件,以及别人说的话语)加以放大,会对输出的信号(自己做的行为,以及自己说的话)加以缩小,这也就是常言说的“说无心听有意”的原因了。
    大脑把信号处理后,再传递给其他的神经元,而后,在体内形成一整个循环的传递,如果大脑处理信号得当,就会实现优态的信号传递,比如,遇到危机事件,大脑把这应激事件以平和的状态来处理,就能传递出临危不惧的信号,这样的信号传递就不会引发体内神经元传导的异常,大概率能维持住身体的生态平衡;但是,如果大脑把别人的无心之言,处理成恶意的,嘲讽攻击的信号,就会产生应激的信号传递模式,体内的神经元循环传递后,大概率就能进入防御甚至攻击的状态。是的,这样的情绪在输出

前,就已经在体内传递了一圈的应激了,先对五脏六腑进行了一波攻击。在这一来二去的相互防御与攻击中,情绪致病的导火线,便被点燃了,身体会否如榴弹炸开,就因人因事而异了。

第三 章
情绪
心理
致病
影响

【1.情绪适应障碍对强迫症的影响】
相较于以往的“研究表明,心理疾病导致生理疾病的比占率为75%”,当下的比占率要更加的高了,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是越来越大了。于是,抑郁症成了众所周知的常症了。
只是众所不太周知的是,抑郁症始发于情绪适应障碍,尔后,再经历强迫症,接着才是堕往抑郁。在这一步步的退行之中,其实是生命自发的一种防守,这种机制源于我们大脑中的杏仁核的先战再逃机制(有的是瞬战即逃)。
那么,什么是情绪适应障碍呢?顾名思义,就是情绪无法适应当下的情境,这就类似于,当我们的胃对食物无法适应时,产生消化不良,会有腹痛的症状。同理,情绪适应障碍也会让人难受,但往往环境是无法轻易改变,人的固执本性与不甘自我否认使然,心境是更难改变的,于是在双向无法改变却又不得不的状态中,情绪的不适,便扭曲了各种

情绪,这种扭曲并不会只以单一的静态扭曲状态存在,本能的动态扭正会一直存在,基于此,便形成了强迫思维,这种强迫的状态与心境与情境产生了矛盾,也产生着制衡的作用,这种对抗,反而会消弥情绪适应障碍的难受,主观上觉得消减了焦虑,阻止了可怕事情的发生。
    只是这种防御方式治标不治本,久而久之的对抗,反而加剧了矛盾,增加了痛苦,形成了一种恶性的闭环。

【2.情绪适应障碍对抑郁症的影响】
当我们的情绪适应产生障碍,就会本能的激发出防御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保护,这种方式会先启于我们的思维。因为不适是不被允许的,是会被我们的大脑解读为“危险”的,所以,强制灭险,就会以强迫思维的方式上线了。
强迫思维会产生相应的强迫行为,为的是消除危险,为的是适应“不允许”产生的不甘不服的执念。然而,“不被允许”的事件,是很难被实现,甚至是不可能被实现的。于是,它们就会带着不甘的绝望,被隐忍,被压制到潜意识中。事实上,也唯有把这些执念压制,深埋在心底,才能继续好好的生活下去。渐渐的,这种战不赢,彻底逃的防御模式,反而让人觉得应对矛盾相当的轻松了,因为可以漠然无视,可以无动于衷,可以无欲无求。
只是,这种“多无”之后,生存的动力,也在慢慢的消退;生命的活力,也在慢慢的覆灭。但是,也

不得不说,抑郁的退行模式,是生命能量成本最低的方式,当然,前提是自我认可这种防御模式。这也是很多抑郁症很难治,或者治好了却又很容易再度退行到抑郁状态的原因。
    所以,若想改变抑郁或强迫的状态,唯有改变情绪适应方式,而改变情绪适应方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改变已经变成了习惯的思维模式。

【3.情绪适应障碍对偏执型人格的影响】
在了解偏执型人格障碍之前,首先要对“偏执”要有所认知。我们的知觉方式只有两种:主观和客观。偏执就是偏向于固执,固执就是固执己见,所以偏执就是偏向于固执的主观。
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偏执型人格的主要特点:对他人普遍的不信任和猜疑,将他人的动机理解为恶意。这种主观的否定客观的生活方式,自然就极容易拒人于千里之外,也就相应的把自己孤立了。只是,这种行为模式,偏执型人格并不自知,甚至是持否定的态度。当然,这是与长期的以这种防御方式生存的习惯有关的,所以,偏执型人格的形成原因就是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解铃之处了。
偏执型人格的成因,多与早年的失爱,后天的受挫,自我的苛求与处境的异常等有关。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在1950年提出了一个婴儿心理理论:他认为婴儿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的依恋:安全型

回避型和反抗型。
    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婴儿在哭泣,这时,父母立马送上怀抱与奶水,婴儿的情绪就会立马得到安抚,会体验到满足与幸福,这就是安全型。
    一个婴儿在哭泣,这时,父母并没有立马送上怀抱与奶水,婴儿继续哭,父母依然没有来,哭到累了,绝望了,婴儿就不再哭了。以至于后来父母再送上怀抱与奶水,婴儿都拒绝不要了,这就是回避型。
    一个婴儿在哭泣,这时,父母并没有马上送上怀抱与奶水,婴儿继续哭,一会儿之后,父母才送上怀抱与奶水,这时的婴儿是愤怒的,带着这股愤怒,婴儿会做出愤怒的行为,比如用力的咬乳头等,这就是反抗型。
    偏执型人格就是反抗型,这种反抗,并不是对抗,而是期求用反抗的行为来获得重视,来获取安全。

也所以,如果一个人长期的处于焦虑,恐惧,却始终得不到安抚,就会产生对外界的怀疑与对自我怀疑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会让他们期待外界对其给予帮助。但是偏执型人格会因为有过创伤,害怕再度体验创伤,而做出了矛盾的行为,这种矛盾的情绪极容易以应激的方式呈现,也容易让人对其防御的自卫情绪产生误解,无形中便加剧了其更大的应激。
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偏执型人格是偏激的了。

【4.情绪适应障碍对回避型人格的影响】
相对于偏执的反抗型人格偏激的以“不要”求“要”的情绪防御方式,回避型人格的适应方式是:“不要了”。回避型人格会想:既然不得,那就不求了,不要了。把期求的目标变为不在乎,变为无视时,困扰也就会不存在了,束缚住我的,都是我的欲望。
然而,很多东西,并不是“不在乎”后就真的可以无视与不在意,往往它会以“不得不”的方式存在。所以,当“不得不”的矛盾存在后,回避型人格就障碍了。沮丧,无奈,绝望的情绪会汹涌而上。回避型人格障碍并不能积极的化“不得不”为动力,去努力的破除桎梏,而是,会换一种方式去退行,去继续逃避,甚至会以“我不配”“我无能”等自我否定的方式来合理化各种“不得不”后的回避。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何回避型人格总会如此的不安,紧张,焦虑与自卑了。

    只是奇怪的是,当你向回避型人格发出帮助的请求时,他们多半会做出“纵使无能为力,也会尽力相帮”的行为。这是因为在潜意识中,投射出了他们害怕被拒绝而产生的极其敏感的情绪,他们是不允许这种情绪出现的。
    是了,回避型人格是极度惧怕被否定与被拒绝的,这些都会以压抑的情绪形成创伤,深留心底。在往后的生活,工作与情感的处理中,会如草木皆兵一般,一旦发现:否定,怀疑,排斥等情绪时,就会立马被曾经的经历反扑,立马陷入应激的防御之中,立马掉头,放弃哪怕是苦心经营了许久的成就,甚至会有不与人争抢,委屈自我以成全别人的做法。
    因此,回避型人格常被误解为是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大义人格。

【5.情绪适应障碍对边缘型人格的影响】
词条中是这么定义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是一种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以及行为的不稳定为特征的心理疾病。虽然大多数边缘型人格并不一定同时具备这四种(情绪管理差,容易冲动,认知和推理障碍以及人际关系障碍)症状,但必然会有或夸张做作,或高度情绪化,或情绪不稳定的特征出现。其实,他们是用着这样的方式来防御生活中的不确定,以及防止着曾经失控情绪的再度发生。是的,哪怕当下是用着过激的行为,也要保护过去的应激情绪。(过去的应激情绪产生的原因是:当时的情绪无法适应当时的生活,于是形成了扭曲,导致情绪适应障碍的产生)。
那么,边缘型人格当时的情绪适应障碍是怎么形成的呢?遗传因素,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原因,绝大多数的原因,是来自于家庭环境。通常情况下,边缘型人格都有着破碎不堪的童年:或是被歧视或

被无视;或是遭受家暴或目睹家暴;或是被强行离开父母或重要他人,或是照顾者自身也是情绪适应障碍者等。这些都能促发边缘型人格的极度不安与恐慌的情绪产生,这种情绪会无法适应当下的生活,于是就产生了情绪适应障碍。长期的,如果这种情绪适应障碍得不到疏解,就会形成各种为了应对这种“适应障碍”而存在的生活方式,我们称之为防御方式。
比如:过度的察言观色,别人的一个皱眉头动作就能被错误的解读成愤怒;比如:害怕被抛弃,会极端的去讨好;比如:极端的爱之后,会不由自主的极端的恨;比如:会急切的让人靠近后,又急切的把人推开;甚至一度以非黑即白的二分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人,事,物等。
总之,就是总游离于边缘的状态,本着不涉足中间地带的避险思维,仿佛只有在边缘是安全的。只是,人是群居性的,是生活在关系中的。边缘型人

格的防御式的生活方式与群居的关系,注定是格格不入的,这样的防御必然会产生矛盾,必然会产生障碍,必然会不被认可,必然会受到排挤。而这些,又极易把边缘型人格推回到过往的应激防御的回忆中,形成无限的创伤性恶性闭环。
    于是,就不难理解,边缘型人格更容易患上躁狂,焦虑,抑郁的症状,更有甚,他们更倾向于自我毁灭。

【6.情绪适应障碍对自恋型人格的影响】
自恋型人格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童年经历,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创伤等。但,终极的本质形成原因,应该是偏执型人格发展成边缘型人格导致的。偏执型人格的情绪适应障碍是靠“反抗”来达成的,就是以“不要”的方式求“要”。从偏执型人格发展成边缘型人格后,就成了自恋型人格,会以“要”来布局,并以“不要”的方式来做表象之举。本质上都是为了适应那些失去了正常适应功能的“不适”情绪。
比如:自恋型人格对失控感会特别的恐惧,为了平衡这种失控感,他会不允许身边出现失控的局面(家暴的例子是可以作为一种深刻的诠释:不允许配偶或孩子偏离他的计划,必须对他严听计从)。
比如:自恋型人格对批评或失败很敏感,为了避免这种敏感,就会投射出批评别人,打压别人的

言行。甚至,对别人善意的提醒,也会产生歇斯底里的过度自卫式的抨击反抗。
    比如:自恋型人格会对权威感特别的依赖,以此来消弥或填补内心不安的感觉,这就会导致要求身边的人以他为中心。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自恋型人格不允许伴侣有其他的伙伴。
    众所周知,初始接触的自恋型人格是完美的,他能迅速的赢得他人的好感与信任,是可以提供极高的情绪价值的,是能让对方感受到极致的偏爱与深度的重视的。然而,这些都只是自恋型人格的一种适应其“缺乏共情力”以及“对他人需求忽视”的一种补偿式的行为策略,更重的是,要让对方对其产生强烈的情感依赖,以达成其对之后失控感,挫败感以及地位感的控制。

【7.情绪适应障碍对反社会人格的影响】
如果说自恋型人格是偏执型人格以“战”的方式往前,发展成边缘型人格的人格的话,那么,反社会人格就是回避型人格以“逃”的方式退行,发展成边缘型人格的人格。我们都知道了偏执型人格“求要不得”后会愤怒的以“不要”求“要”,而回避型人格为了适应自我的情绪障碍,会委屈的以“不要了”做压抑。我们都知道一味的“战”必然会引发争端,但其实,一味的“退”,也会触底反弹的引发争端。当退到无可退时,反社会人格便形成了,他们会有一个强烈且偏执的念头:我要不到的,别人也别想要到,那就都毁灭吧(了解过希特勒生平的人,大抵就都能理解了)。
我们都知道“求而不得,一求再求,仍是求而不得“”之后,会产生挫败感,会有自尊尽失感,会造成对意志力和自我认同的消失感。如此一来,道德感与良知感也会消失殆尽。而良知是感受幸福

的基础,所以,反社会人格是无法感受到幸福的,甚至反向的,会一直觉得自己是不幸的。于是,会本能的激发出自我的保护:会表现得极度自私;会缺乏对他人的理解,甚至是冷酷无情的;也会为了自己的利欲而不择手段。所以,他们也不会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了社会常情和社会规范。
    这种一直生存于绝望边缘的状态,会有高度应激的攻击性,看似攻击的是别人,其实是在反复的尝试着自我毁灭,当然,基于自身的创伤,是更想同这个世界一起毁灭的。

第四 章
从宇宙
的角度
看情绪

1.【情绪与太极】
孔子在《易经•系辞上传》的第11章开篇就说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就是阴阳两极的意思,那么,什么是太极呢?“太”是“大”下有一“、”,也就是极大与极小的意思。
极大,可大到无边的宇宙;极小,可小到无探的夸克。而这极大的宇宙与极小的夸克,其实也是与我们的情绪有着息息的相关的。
我们总能听到如此的论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全息投影”。确然如实,虽说没有确切的实证,但是巧合得发玄的现象,却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
比如: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周围的行星有:天(王星),地(球),海(王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而我们的身体,以心为中心,周围是带月字旁的卫星般

2.【情绪与“相对论”(体外篇)】
说到宇宙,最能想到的与我们切身相关的,应该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了。确然,没有引力,我们似乎真的只能飘于空中。基于此,我们会说:地球施加于我们一个引力,我们还地球一个重力。
但我们并不知道这个相互之间的力,是怎么运转的。直到麦克斯韦的电磁方程的到来,我们才知道了,原来电与磁的结合,才有了场。在这个场里,有空间,有时间,只是光速不变。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狭义相对论了。随着思考的加耕,钻研的加深,爱因斯坦在1916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提出“相对”的本质,应该是遵循于等效原理,应该是坐标对称的,引力能弯曲时空。也其实,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对于相对论也是有着极深的阐述的,他在《道德经》中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确然,在所有的场里,所有的意义,都该是“相对而论的”。

的脏腑:肝,脾,肺,肾,胆,肾,肠,膀胱。
再比如:我们的身体有365个穴位,一年恰有365天;人体有12条经络,一年刚好有12个月;脊椎有24节,一年刚好有24个节气。
    如此而看的话,每个人真的都像极了宇宙的细胞,拥有着相同的DNA。
    接着,我们再往极小而看:我们体内的细胞有40到60亿个,它们也都有着相同的DNA。而我们都知道DNA会以通过携带遗传信息的方式影响着基因的突变与疾病的发生;还会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以及通过调控基因表达等方式影响着健康。
    而情绪,恰好能极易的以通过影响内分泌的方式来影响DNA。

我们的情绪,也是如此。也所以,并没有单一而立的,无缘无故的情绪。而且,情绪的产生,运转,必然是在宇宙的场中。
宇,是空间的意思;宙,是时间的意思。所以,情绪的运行,是在空间内耗用时间产生的。这种现象,是一种电磁作用的现象,是一种可以产生引力波的现象。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人们所说的:一个人的情绪是可以带动另一个人的情绪。

3.【情绪与“相对论”(体内篇)】
现在,我们知道了,每一个情绪的产生,必然需要时间与空间的作用。作为我们的情绪的场的身体,无时不刻的都在进行着制衡,只是,我们更多的感知,是放在生理上的。所以,我们才会费解,为什么会说:“当下,生理致病有75%的概率来自于心理”。
情绪以相对的方式作用于体内,用中医的学说,是可以作最好的阐述的。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过载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当然,这些伤及五脏的情绪,除了是作用于五脏之上外,也与情绪累积的时间有着莫大的关系的。所以,我们便有了“喜,不可狂喜”的说法。
相对,并非是一种必损必伤的矛盾,某种适度的相对,其实是一种平衡,是一种相辅与相成。也所以,逆向而思,当我们发觉情绪异常,与当下的

环境有适应障碍时,就可以在相对于环境的心境上做些调节以控制衡,比如:把怒值调低,把喜值下降,把忧、恐、思都做一个调度,那么,相对的,便能把情绪适应的障碍消减甚至摒除了。如此一来,体内的磁场也会趋于一种平衡的稳定状态,那么,就自然就不会出现过激的现象了。身体的健康,也就不是太难把持的事。
    也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总会更欣赏情绪稳定的人了。

4.【情绪与“量子纠缠”(体外篇)】
2022年10月4日,三位卓越的科学家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纠缠光子实验”中的突破性贡献。至此,量子纠缠的概念,进入了“耳熟能详”的领域。
但,其实量子纠缠的研究,早在1932年就有了。当时,海森堡就提出了同位旋的概念,也就是粒子带正电,旋转轴是朝上的;粒子不带电,旋转轴是朝下的。但是,粒子是带质子形态的正电,还是中子形态的不带电,是不确定的。然而,可以确定的是,与之相对应的反粒子,是对称性的,是守恒的,是可以形成纠缠态的,甚至,在正反粒子相撞之间,是可以达成湮灭式的抵消的。
比如,一个开心的人的开心情绪,可以抵消一个悲伤的人的悲伤情绪。但,其实,还有一个更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开心的人的开心情绪,无法抵消一个悲伤的人的悲伤情绪,甚至还会被带偏

也会进入悲伤状态。这是因为,在电子中,还有一个轻电子:中微子。中微子受弱力作用,它只能左旋(但也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微子的存在)。也就是说,相较于不确定是质子的上旋,还是中子的下旋,中微子坚定的左旋着。
    因为着中微子的作用,坚定的意志会更加坚定,固执的形态会更加固执,这也就是一个人难以改变另一个人的原因所在。
    也同理,如果一个人能用自我意识去找寻到中微子的存在,那势必就可以做到坚定自我,而且还可以肆意的作用于散在宇宙中与自己相关的反粒子,以达到量子的纠缠的神奇作用(所谓的心想事成的秘密,便是如此的)。
    也当然,我们莫名失控的情绪,也大有可能是因为其他粒子对我们造成了量子纠缠。

5.【情绪与“量子纠缠”(体内篇)】
众所周知,量子纠缠的通俗理解就是:一个粒子有了异动,另一个反粒子也会有相应的异动。最常见的是:一个人怒吼,另一个人也会跟着情绪变动。不常见的是:玄之又玄的心电感应。
这只是外在的表现,其实,在我们的体内,也是在无时不刻的上演着“量子纠缠”的现象的。诚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式的纠缠,诚如“嘴角上扬,心情大好”式的纠缠。只是,这体内的量子纠缠是怎么实现的呢?其实,终极的本质是:心理对生理的纠缠,是意识对细胞的纠缠(当然,细胞也会反向的纠缠于意识,比如:痛与痛觉)。
这么一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杏仁核”有“战或逃”的机制了。因为,当粒子是带正电的质子形态时,旋转轴是朝上的,意识就是“战”的状态;当粒子是不带电的中子的形态时,旋转轴是朝下的,意识就会释放出“逃”的信号。而且,这也就不难

理解,为什么我们总会立场不坚定,总会犹豫不决,总会左右为难,总会患得患失了。如此一来,我们也就知道了,有了中微子加持的意志力,有的人就会特别的坚定,特别的果敢。
    我们都知道,在细胞之间的信号互通,是靠神经元放电完成的,这些信号,或是疗愈了我们身体的所有脏器,或是损伤着我们身体的所有组织。但,无一例外,这些电子,都是受意识的纠缠而放射的。

6.【情绪与“规范场”(体外篇)】
如果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刻的阐述了宇宙的运行现象,量子纠缠深刻的阐述了宇宙的运行机制,那么,杨振宁的规范场则是深刻的阐述了宇宙运行的本质。
说到杨振宁,我们就会想到宇称守恒与宇称不守恒,我们会知道,之所以宇称不守恒,是因为中微子的作用。但其实,规范场远高明于这些。
众所周知,我们受制于四种力:引力,磁力,强力与弱力。而规范场可以顾名思义的通俗的理解为:这四种力在所在的场中运行的规则。
何为规?是圆,是环绕我们一圈的周围,是我们活着的这一生都脱离不开的圆;什么是则?是细则,是一条又一条指引我们运行,且不能偏离的条款;那什么又是场?用麦克斯韦的话来说就是,电与磁相作用形成的。
只是众所不太周知的是:磁的量纲是时间的量

纲,电的本质是空间收缩导致的时间膨胀,电磁的转换是时空的转换。诚如一个人的情绪转换到另一个人的身上,两个身体在微观来看,这两个时空。而,一个人的情绪对另一个人有吸引力,是因为那个人的电磁的外溢,所以,引力的本质是磁力。这也就不难理解,引力强的地方磁力就强了。也所以,一个磁力强的人,吸引力也绝对是大的。而,一个人磁力的强度,是与其内核的强大密不可分的。强力,就是作用于原子核内中子与质子的力。
我们可以把作用于人体内核的强力,看作是强大的知识储备量与学习、工作、生活的能力。是的,强力大的人,情绪必然是饱满的,然而,却未必是稳定的。这是因为,弱力决定了稳定态,也就是中微子的力量,也就是一个人意志力的力量。
    身体,如一个蕴含着四个力的小宇宙,四个力相互之间协成着,互制着。所以,一个人的情绪,是由四个力来共营的,也所以,最完美的情绪是:既饱满又稳定,还能共振于周围,正上的,以纠缠的状态带动起一个又一个的情绪。

7.【情绪与“规范场”(体内篇)】
如果说我们的体内,就是一个规范场的话,那么情绪是怎么用这四个力来运行的呢?我们的中微子左定着我们的意识,意识靠神经元放电去传递信息给细胞们,细胞的电子接纳信息,传递给细胞核,再经过核内的电磁作用,产生了引力,吸引着其他的细胞。
如此,就不难解释:一个忧思的人,意识以弱力的方式放出信号,转达给肝部细胞,强力让肝细胞的内核产生了电磁力,电磁力又散溢出了引力,接着,引力影响着其他的肝细胞,渐渐的,吸引力弥散于整个肝组织,就形成了肝气郁结的病症了。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说75%的生理疾病,是始于心理疾病了。毕竟,意识,是感觉态,是精神态,是心理态。
我们若是以细胞的角度来看人生的话,也会有匪夷所思的发现:我们都知道,当我们的生命走向

第五 章
换个
角度
情绪

衰弱时,体内的细胞增殖会变少,而当下,我们社会的人口,也在逐渐的减少着;我们还知道,癌细胞是变异细胞,是靠无尽的掠夺正常细胞的口粮而生存,而我们的社会上,啃老的,巨婴族,摆烂的人,也都是在依靠着不劳而食,而且这样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再来看,每一个细胞从增殖而生,到反复的裂变而亡的时间,是40到60次,而我们的寿命,也是有个年龄限数的。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或可就是某体的规范场之内的一个细胞呢?

【1.情绪与命运】
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话: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只是并没有人告诉我们命运为什么是掌握在我们手中,于是,我们自然也就无法操控在我们手中横握着的命运之线了。
其实,在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就穿上了一双鞋,然后,一步一步的开始行历人生这条大道,随着时间的流逝,年岁的增长,脚会变大,鞋也会相对于脚而变大,只是,一开始就系着的鞋带,并不会自动地调节松紧度,于是,相应的,就变成了鞋带越来越紧,鞋也越来越不合脚,如此一来,人生的路,也自然就变相的越来越难走了。
这种时候,人们往往会去怪脚变大了,导致压力变大了(比如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背负的压力越大),也会抱怨路越发难走,导致前行艰难(比如觉得社会压力过大,工作压力过大,生存压力过

大)。却不会停下脚,蹲下身,为自己的鞋松个绑,反而是焦虑的不允许着,不允许自己慢于时间,以致被时间抛弃;不允许自己放低姿态,以致被瞧不起,被歧视;不允许自己仅是体验生活,而非要过上体面的生活。
    是的,这条越来越紧的鞋带就是“不允许”,也就是这条“不允许”决定了命运的走向。这条线,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要靠我们双手去解绑的,并调节松紧的命运之线了。只是,众所不太周知的是,我们所有的情绪,都是受控于这“允许”与“不允许”的,都是它们相应衍生出的心理产物。

【2.同情与共情】
在同情与共情之间,多数人会选择共情。其实,这是不对的。
众所周知,情绪是一把双刃剑,而共情,是与对方共有着同一种情绪,也就是,如果对方是喜悦的情绪,共情就会为对方加持上一把喜悦之刃,让喜成双喜,但其实“喜”容易让人迷失,“双喜”更容易让人昏头失智。只是这会比悲怒刃好一些,毕竟悲怒刃的加持,那是双重的伤害。
而且,基于人性本能的趋吉避害原则,人们多半是只接受喜乐而排斥悲怒的,对于排斥的情绪,共情起到的,其实是提醒自我的不允许。
而其实,同情并不是可怜的意思,本质上,同情是同意情绪的发生、存在以及演变,而同意的起点是:允许,允许对方的情绪状态的存在。只有在允许的情况下,情绪才不会受到压抑,这么一来,就无需隐忍到潜意识之中,等着秋后爆发式的算账

所以,说到底,最佳的对待对方的情绪的方法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去同意对方的情绪,去允许对方的情绪,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做到接纳,倾听,化解。
我们说情绪如双刃剑,那么,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双刃剑呢?在我觉来,它是一把总长2.3米的双刃剑:手持无伤的刀柄有0.3米长,朝向自己的短尖有0.7米,在以这一米为点,往外1.3米是社会距离,往外0.5到1米是个人距离,往外小于0.5米是亲密距离。所以,如果小于总长的一米,那便是破开了最后的安全防卫圈,这会造成一种自伤的后果。
情绪既是一把伤人与自伤之剑,也是一把自我防御之剑,所以,情绪也理应有一个边界的。也往往,我们的崩溃,可能都来自于我们自行的或是被动的破开了边界的防御圈。

      【3.从宇宙的角度分析分手的情绪】
我们总有这么一种奇怪的体验:遇到一个上头的人,会特别的开心,而当这个令人上头的人离去后,我们会有心空了一块的感觉。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之所以这个人会令人上头,是他的电磁场的引力引发了我们电磁场的振动,也就是所谓的同频共振。共振之间,便活跃了我们的电磁波,加速了我们本身的电磁效应,于是也相应的释放出了引力,我们的引力也会反振于对方的电磁波。在这一来二去之间,也就会释放出更多的引力了(这便是所谓的相爱了)。我们把这种引力叫做吸引力。而且,这种电磁效应会以惯性定律的状态高频持续,所以,当令人上头的人离去后,且不说可能带走了我们原有的电子,也会让惯性振动的状态持续振动,并在运行之间,继续丢失着电荷,于是,便有了损失感。
人性的本能是厌恶损失的,也就是,不允许

损失。因着这种不允许可又不得不存在的矛盾,人们就会陷入不甘不服的内耗状态。众所周知,内耗是一种自我消耗的行为,这种消耗是以消耗自身的能量的方式存在的,也就是ATP的消耗,也就是原子核的消亡之耗。当原子核大量的消耗后,就会产生出多余的电子,它们只能流溢在体内。这些电子不一定可以穿透皮肤进入到体外空间,所以,它们会挤占其他原子的电子轨道,我们称这种电子占道的方式为:电子跃迁。这么一来,本是健康的细胞,必然会受到影响。
    众所周知,异常的细胞会影响脏器,继而影响组织,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4.【情绪与寿命的关联】
众所周知,人的寿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细胞健康是关键因素之一。
众所还周知,每个健康的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每个染色体有2个DNA,也就是一个细胞中有92个DNA。DNA的作用是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的表达,细胞生长和代谢以及疾病的检测与预防等。其中,细胞的代谢主要靠线粒体来协助完成,每个细胞中线粒体有几十到几千个不等。
只是,众所不太周知的是,每个DNA的末端都有一个端粒体,它不参与基因的遗传编码,但它却能决定一个人的寿命。它会随着机体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短,短到无法继续保护染色体免受损伤的程度时,会向线粒体发出交互信号,引发炎性反应,完成生命的最后自噬。
但这凋亡的周期,却不是我们理解意义上的年龄的周期,也就是,每个细胞会裂变40到60次,每

一次裂变,端粒体都会变短,但这40到60次并不是雷同于我们的40到60的年逝周期。也可以这么理解,端立体长度可以因细胞的裂变次数的缓慢而变相的持长,也就是细胞的活性越强,存活的周期越长,裂变得越缓慢,端粒体就越持衡,人就越健康,越容易保持年轻的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50岁了,却还能像30岁一般的原因了。
    虽然端粒体的长度衰减是不可逆的,但是,端粒酶的活性却是可以影响端粒体的长度,进而影响细胞的分裂能力。端粒酶的高活性并不直接影响细胞的分裂,而是,它通过延长端粒体的长度来允许细胞进行多次的分裂。
    如此看来,端粒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质上是它决定了我们生命的长度。那么,它与我们的情绪有什么关联呢?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悲观,沮丧,暴怒等都会显著的消耗端粒酶,从而加剧端粒体长度的缩短。逆向而思,

那么,正面的情绪,如乐观,积极,专注,振奋等,就能正面的影响端粒酶,变相的维持端粒体的长度,从而达到延长寿命。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坚持快乐运动,静心冥想,积极生活,热忱工作的人更显得年轻,更显得生机勃勃了。也基于此,我们就能轻易的知晓,为什么长寿的人总是那些情绪稳定的人了。

5.【情绪与男女有别】
众所周知,受制于当下的生活,工作,情感的压力,许多人的情绪承受点都在纷纷的溃败中,于是就流行起了强迫症与抑郁症。其中,男性的强迫症越来越多,远超女性;女性的抑郁症越来越多,远超男性。
众所不太周知的是,这与大脑中的白质与灰质的含量是有很大关联的:因着男性大脑中白质多于女性,女性大脑中灰质多于男性的缘故,男女的思维方式,就有了极大的不同。通俗易懂的来讲:男性偏向于纵向思维,也就是执着型的一根筋思维;女性偏向于横向思维,也就是发散型的多变思维。因着思维的不同,所表达的情绪也就不同,而且,控制情绪以适应当下的方式,也就不同。这也就形成了男女强迫症与抑郁症的分水之岭。
从本质上讲,强迫症与抑郁症都来自于长期的对“求而不得”的调控失败,但是应对这种失控,

男性主张:不允许。于是强迫自己的“杏仁核”以“战”的方式去释放情绪,以适应当下的不适。以这种类似于扭曲的“适应”去代偿调控失败的“不适”,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可以缓解“求而不得”带来的无力,挫败,焦虑,烦躁,不甘的情绪的。所以,以“求”来对抗“不得”就坚实了强迫症状。
    而女性不同,她在“求而不得”后会多方位的,多角度的去试图“战”,当都以失败告终时,会让累积的失败对情绪造成失控,产生受挫感。这种受挫感,会造成极大的自我否定,会让“杏仁核”以“逃”的方式去退行防御,以适应当下的不适。当她觉得“求而不得”是可以靠“不求”来代偿掉“不得”带来的不甘,焦虑,挫败等情绪时,就变相的进入了自我的舒适状态。而且,基于这种逃避的省事思维模式,便对一切都渐渐的无所求了,包括对自我的生命力与活力。
    因为舒适能产生安全感的情绪,走出舒适,就意

味着要重新经历未知的情绪,这对于习惯以不适合的“适合”去适应失控的“不适应”的强迫症与抑郁症患者来说,都是一个不愿意再次经历的挑战,这也就是强迫症与抑郁症难治,或者治好了,却又很容易再次堕回到从前状态的原因了。
    所以,要想根治,唯有改变思维,把“求而不得”视为一种生活的常态,允许“求而不得”,允许自我慢慢的经历,慢慢的适应,慢慢的成长。

6.【情绪与防御】
当我们的情绪失控时,我们必然会有防御形式出现,这是生命本能的自我保护。弗洛伊德基于此,研习出了情绪适应的八大防御,分别是:
压抑:比如,在职场中,面对上级的数落,压下委屈的情绪,继续笑脸相迎。
否认:比如,一个人明明哭了,可是当朋友问他怎么哭了时,为了掩饰,他会否认的说:我没有哭,是沙子进眼睛了。
反向形成:比如,明明很喜欢对方,却很小学生的做法,去欺负她,找她麻烦。
投射:比如,很喜欢某一首歌,听到一个朋友唱了之后,把这个喜欢延伸到了喜欢这个朋友身上。
合理化:比如,狐狸想吃葡萄却吃不到,当觉得葡萄是酸的这件事情很合理后,就不会再想着吃葡萄了。
退行:比如,成年人退行到幼稚小孩的状态,撒

娇,讨好,取悦对方的情绪,来掩饰自己求关注的情绪。
    转移:比如,踢猫效应,某人把从公司受到的气,转撒到伴侣身上,伴侣又把气转发到孩子身上,孩子一怒之下,把猫踢了一顿。
    升华:比如,“求之不得”后,甚是气愤,然后奋发图强地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所求之得。
    确实,在我们情绪出现不适应时,我们都该理智的去选一个方式来进行自我保护,否则,必然会出现适应障碍,严重的会发展成人格障碍,最终演变成精神障碍。
    在这八个防御之中,弗洛伊德觉得,最正向的防御是升华,但我觉得,这其中最佳的防御方式,应该是合理化。比如:张三疯狂的骂了李四一顿,李四虽然觉得委屈,但先以合理化的方式去防御:觉得张三发脾气是合理的。然后,就能追问出张三骂人的原因了,也就能轻易的做到不让自己的情绪被

带偏。
    而且,对我们向内的情绪的来说,使用合理化的防御方式,也是极佳的。比如,一个试图减肥的人,觉得自己好吃懒动是合理的,这么一来,就不会一边辛苦的坚持着运动锻炼,一边因自己的好吃懒动而自我埋怨,产生内耗式的自责,就不会因为压力激素,反而让自己再胖了十斤。
    是的了,合理化是以允许为前提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言道的:允许的才是合理,不被允许的必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允许是有着强大的能量的,它能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然,允许并不是盲目的允许,也所以,如果人人都是“合理化”的“升华”式防御情绪的话,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将会消减掉大量的精神障碍症。

7.【情绪的调控与慎用“对不起”】
我们总能见到这样的一个场景:一个孩子因为调皮惹怒了家长,家长就会斥责他,并且要他道歉,非要以说声“对不起”的方式来平复愤怒的情绪不可,甚至,还要孩子去奉行“说声对不起,作用了不起”的悖论。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事实上,说声对不起,副作用是了不起的,因为在那当下,“对不起”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摧残了自我。
我们扪心都可知,我们是不愿意说“对不起”的,纵使真的做了很大很大的错事,我们都宁可用行动来表达歉意,弥补过失,也不愿意简单的启动上下两唇言诉一声“对不起”的。
这在心理学上,有三个原因:
首先,我们本能的需要对现实有确定感,这确定感会给我们带来可控的,安心的情绪。而“对不起”恰能起到摧毁这“确定感”的作用。因为,当人们说出“对不起”时,就会觉得把自我的判定权

交给了对方,由对方来决定:是原谅?或者是暂时原谅?这就能导致内心地位感的塌陷,从而引发不安与恐惧的情绪。
    其次,人的本能中有对“自我价值观完整感”的需求。当说出“对不起”时,就承认了自我是错的,自我的价值观自然就出现了缺损,这种不完整感,不仅会促发出自我的羞愧与负疚的情绪,也能促发出自我的不安情绪,甚至价值感的缺失,也会让自我产生出对生命意义的怀疑。
    再者,当人们说出“对不起”前,就已经在心里用“仅自己可听”的言语说了无数次了。这种无数次“对不起”的言语,无疑是对自我进行了无数次“确定感”与“完整感”的攻击与摧残。反复的对自我进行的伤害,会让自我极度的不安,焦虑与恐惧的。(或许,对于语言,众所周知,而对于言语,非心理学爱好者可能所知不多。言语是仅自己能听到的,并不发出任何声音的心内语言,它只有通过口腔或行为

的方式,才会变成可供相互交流的口头语言,文字语言或肢体语言)
    有如此之多的副作用,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人都不愿意说“对不起”了。当然,当我们懂得这些心理机制之后,反向操作,用“对不起”去成就对方的“确定感”“完整感”,那么,很多的人际关系,就会因情绪稳定而变得事半功倍了。

                     结后语
有人说,我们来人间,是为了历练,是为了成长。我觉得,这还不够具体。更详致的来说,我觉得我们来人间是为了赴一场大考,这个大考,应该是为了验证某种测想而来的,因为着这样的测验,我们便有了一种时时被观察的感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在意别人的眼光,这种在意,我们往往不由自主。
确然,每一个考试,都该是有意义的,绝对不是为了让全员都不通过而设定的。所以,在明确我们要赴什么考?要考什么?要怎么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都知道,在考试中难免有人提前交卷(比如自杀),也有人被没收试卷(比如死于意外),只是我们并不知道评分的标准,更不知道所谓的轮回是不是因

为不及格而被迫复读,复考。但我们十分的明确,在考前的学习,是很痛苦的,这种痛苦,就是人们所说的:“来人间就是入炼狱”。但是,不得不说,当我们悉知人生终是一场考核后,我们将少去许多迷茫,我们将更可能的去探知同行的学霸们的认知笔记,然后去猜测人生的终极考题。
我想,这终级的考题,应该就是对情绪的“应知”,“应会”与“应用”了。唯有把情绪当作一门课程,去深耕精学,才能在本质上让自我不断的充实,壮大,成长。才能把精神世界开荒植园,才能让心灵的舞台在生命之光的璀璨中拉开幕布,让自己尽情肆意的完成自导,自演,自赏的人生大戏。
                                   2024.09.22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