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科技瞭望》2023年第03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3-07-05
176

科技瞭望

OUTL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03

2023年06月

主办单位:寰球技术研究院

聚 焦 四 核 四 新
   展 望 科 技 未 来

纳日松光伏制氢

目录
CONTENTS

寰球科研动态

科研管理
技术交流动态

13
13

技术应用展望

炼油工程
煤化工及下游工程
新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工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工程

09
09
10
11

03
05
05
07
08

炼油工程
石化工程
煤化工及下游工程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工程
新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工

科技创新前瞻

第03期

炼油工程

03

科技创新前瞻

炼油化工转型
发展方向与路径

      “双碳”目标下,我国炼化行业将重点围绕原料端、生产端和产品端,向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炼化转型需分阶段有序推进,以2030年碳达峰为分界线,践行各有侧重的转型发展路径。
      1. 转型发展的方向
      炼化行业的原料端趋向低碳化和多元化,炼厂原料将呈现石油、油田轻烃、乙烷、生物质、绿氢、废塑料、CO2、CH4等多元化的原料供应格局。生产端趋向高效化和智能化,分子炼油等高值化炼油技术、数字孪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相结合,推动炼化行业高效、智能化转型;用能方式实现清洁化和电气化,节能降耗材料与工艺的突破,绿氢和绿电等可再生能源成为主要能量来源。产品端趋向特色化和精细化,炼油由生产燃料向化工原料、材料转型,多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特色产品,实现价值增值最大化。
      2. 碳达峰前转型发展路径
      2.1 源头低碳发展路径
      轻质化油气资源具有碳链较短、H/C较高、现有装置改动小或无须改动等特点,包括油田轻烃、轻质原油等在内的轻质化油气资源是理想的炼化企业低碳原料,应予充分利用。 从全生命周期看,生物质资源减碳作用显著,未来石油下游多种产品,如汽油、航煤、柴油、塑料、化学品等均可通过生物质加工实现。
      全球木质素、纤维素等生物质原料以

2000×108t/a的速度再生,以能量换算,相当于全球石油产品产量的15~20倍,原油替代潜力大。目前,我国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量约为7×108t/a,生物炼制原料资源充沛,生物质原料加工可与现有石油炼制工艺装置结合,并加快布局高收率生物柴油、航煤、化学品的示范试验。
      我国废塑料产量约为6000×104t/a,回收率利用率不足30%,潜力巨大。废化学品可通过解聚、热裂解或气化转化成烯烃单体、裂解油或合成气,经提纯、分馏等过程直接制备化学品,实现废化学品的资源化循环利用,1t废化学品可减排CO2约0.8~3.8t。碳一资源包括合成气、CH4、CO2、甲醇等,原料单一、可实现原子经济利用,急需突破合成气、甲烷等直接制备化学品技术。
      推进轻质化油气资源、生物质资源、废化学品资源、碳一资源等原料应用,实现原料构成的低碳化与多元化,推动炼化行业由单一原油向多元化原料转变,将从源头上实现降碳和可持续发展。
      2.2 过程减碳提质增效路径
      通过推广加热炉提效、富氧燃烧、能量系统优化等先进技术,可有效降低过程能耗和排放,实现过程高效化与智能化;通过燃料加热炉改为电加热炉、压缩机蒸汽驱动改为电力驱动、天然气制氢改为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方式,提升天然气、绿电、绿氢的过程用能占比,实现过程用能的清洁化和电气化;加快对催化裂化、制氢等重点碳排放装置CO2低成本捕集技术及CO2化工利用的试验示范,力争低浓度CO2捕集成本降低至250元/t以内;加快

第03期

炼油工程

04

科技创新前瞻

分子炼油、高效催化剂、超重力、微反应器、膜分离、节能环保等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高水平使用先进计划与排产(APS)、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优化工具,提高智能化控制水平,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综合商品率,降低加工损失和单位加工成本。
      2.3 终端固碳增化、增特、增材路径
      “减油增化”就是要在不增加原油加工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生产化工原料,如通过原油催化裂解多产低碳烯烃技术,蜡油、柴油等加氢裂化多产化工原料技术等。中国石化的催化裂解(DCC)技术、中国海油的碱催化裂解(DPC)技术、中国石油的重油高效催化裂解(ECC)技术、清华大学的下行床催化裂解技术等,都是力争在原油直接裂解制化学品方面实现突破。 
      “减油增特”就是要转变热衷于生产汽柴油等大宗油品的观念,根据加工原油的特点,多生产特种石蜡、针状焦、特种沥青、橡胶填充油、溶剂油等专精特新特色产品和化工原料,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多生产化工产品、化工新材料是实现产品固碳增值的有效途径,要立足企业现有装置特点,针对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生产高端化工产品,重点开发生产乙烯下游高端润滑油脂(如聚α-烯烃合成润滑油PAO)、高性能聚烯烃、特种橡胶、功能性膜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先进有机材料。例如,高碳α-烯烃共聚物、茂金属聚乙烯/聚丙烯(mPE/PP)、环烯烃共聚物/环烯烃聚合物(COC/COP)等高端

合成树脂,星型支化卤代丁基、氢化丁腈等特种合成橡胶,碳纤维、芳纶、碳化硅等高性能纤维,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酰亚胺、聚砜等高端工程塑料,既能弥补产业链短板弱项,又可实现价值提升。
      3. 碳达峰后发展路径
实现碳达峰后,炼化企业持续围绕源头、过程、终端路径深入推进低碳发展,企业生产模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炼厂可适应加工多种低碳原料,包括化石原料、生物质资源、废化学品、回收的CO2等。生产用能逐步实现绿电替代,运营能耗将主要来自太阳能、风能等零碳电力和绿色氢能。工艺过程排放的CO2实现规模化低成本高效捕集,通过管道输送供附近油田驱油提高采收率(EOR),或用作自身加工原料。产品线更加丰富多样,可提供氢能、电力、少量运输燃料等能源及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化学品和高端材料等产品。
炼厂将转型为生产多种类型产品的能源化工企业,同时具备氢储能功能,与周边其他工业企业和能源企业协同发展,成为能源及化工原材料集散中心。此外,还会出现一批特色的生物炼厂、合成气工厂、制氢厂、新能源发电耦合化工厂等生产模式,零碳工厂、零排放工厂将成为可能。

第03期

石化工程

05

科技创新前瞻

废弃聚酯塑料循环
回收有新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国外同行合作,通过乙酸化学解聚实现废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升级回收。
  该成果为实现废弃PET塑料和涤纶布料的闭环循环提供了一种工业化成本更低、经济吸引力强、处理过程更加绿色低碳的新途径。
  研究人员利用乙酸对废弃PET塑料进行解聚,历经熔融—溶解—析出,实现了各种废弃PET材料直接到高纯度对苯二甲酸的高效回收。乙酸解聚PET的另一个产物是具有高附加值的第三代环保型强溶剂乙二醇二乙酸酯。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了“废弃PET乙酸解聚—聚合再生”闭环循环的技术方案,并对该过程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估。结果表明,与从化石资源制备PET聚酯的工艺相比,该工艺的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和全球变暖潜力分别可降低70%和40%以上,是目前所有PET化学回收方法中,对环境影响最低的。据悉,科研团队已初步完成了公斤级的工程化实验。

煤化工及下游工程

合成氨有望成为最快
突破的“绿氢合成燃料”

肥)生产,也可用于硝酸等化工用品生产,作为工业上最基本、结构最简单的含氮原料,几乎所有的含氮化合物的最上游都源自于氨。氨还可作为新型绿色燃料或氢能载体,使用绿氨燃料几乎不会造成碳排放,而且氨易压缩,液氨体积能量密度比液氢高35%以上,在催化条件下可以分解释放出氢气,是一种优良的氢能载体。
      船运行业对绿氨燃料的需求或成为合成氨新的需求增长点,根据国际海事组织数据,全球船舶碳排放约占全球总排放的2.2%~2.5%,具有迫切的减碳需求。绿氨、绿色甲醇、绿氢成为船舶航运领域最受关注的三种绿色替代燃料。

大连化物所甲烷高效
转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大连化物所联合福州大学,在单原子催化增强甲烷直接氧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研制出一种有机框架(MOFs)锆氧簇节点装配的单原子金催化剂,实现甲烷近100%选择性羟基化为含氧化合物。
      基于团队前期的研究成果,研发团队开发出高性能单原子催化剂,可实现温和条件下以近100%的选择性和高转化频率,将甲烷羟基化为含氧化合物。      
      该团队近年来致力于高效低碳烷烃选择性氧化催化剂的开发。该研究在单原子和金属氧化物双中心策略、单原子中心微环境(内外层)调变等研究的基础上,拓展至高活性单原子与邻近金属氧簇节点双位协同策略,为构筑低碳烷烃制高附加值产物的单原子催化剂提供借鉴。

      氨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态物质,在常温下即可加压液化为液氨,沸点为-33.5℃,临界压力约11.2MPa;有较弱的燃烧性,燃点651℃,燃烧产物有氮气、水、氮氧化物等。
      氨既可用于尿素等农业化肥原料(氮

第03期

煤化工及下游工程

06

科技创新前瞻

煤制烯烃催化剂研制
取得重要突破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近期在煤制烯烃的催化剂研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于5月1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
      大化所研究团队于2016年首先提出了合成气催化转化氧化物-沸石(OXZEO)技术,颠覆了国际煤化工领域沿袭90多年的“费托”过程,突破了低碳烯烃的选择性理论极限,从原理上开创了一条低耗水、低排放的煤转化新途径,2020年大化所与企业合作完成了年产千吨烯烃规模的工业性试验验证。
      在此基础上,该团队又历经六年多深入研究和大量实验,于近期破解原料的高转化率与产物高选择性不可兼顾的瓶颈,研制出二者兼得的高效催化剂,将之前他们研制的催化剂效率提升一倍以上。

江南大学实现二氧化碳
一步合成乙醇

工艺路线简单,可在单催化剂单反应器中一步完成,无副产物生成,大幅降低了过程分离能耗。
      该项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奠定了二氧化碳精准催化增碳的理论基础,为以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原料定向合成碳二平台分子,实现碳二化学高值化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向。

      近日,江南大学研究团队实现了二氧化碳一步合成乙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催化》。
      该团队经过持续5年攻关,创新性地采用结构封装法,精准构筑双钯活性位点—纳米“蓄水”膜反应器,实现了二氧化碳在温和条件下一步近100%选择性转化为乙醇。该催化剂能够在3MPa、240℃的温和条件下,在固定床反应器中二氧化碳加氢连续流一步高效稳定制乙醇。该催化

一氧化碳制重质烯烃
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利用氢缓释效应结合选择性萃取,在一氧化碳和水直接制备重质烯烃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团队利用科恩合成过程将一氧化碳和水直接合成烃类化合物。科恩合成过程是水气变换和费托合成的串联过程。该串联过程有望在反应过程中获得持续性高的一氧化碳/氢气比值,从热力学角度看更有利于合成重质烯烃。研究团队还发现,聚乙二醇与重质烯烃有相互作用,一氧化碳和水在聚乙二醇体系中进行科恩反应会获得较高的重质烯烃选择性。研究团队合成两种催化剂用于科恩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获得了40.4%的重质烯烃选择性。

第03期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工程

07

科技创新前瞻

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
开发成功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的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
      研究团队通过高速相机观察发现,单晶硅太阳电池在弯曲应力作用下的断裂总是从单晶硅片边缘处的“V”字型沟槽开始萌生裂痕,该区域被定义为硅片的“力学短板”。根据这一现象,研究团队创新地开发了边缘圆滑处理技术,将硅片边缘的表面和侧面尖锐的“V”字型沟槽处理成平滑的“U”字型沟槽,改变介观尺度上的结构对称性,结合有限元分析、动态应力载荷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球差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残余应力分析,发现单晶硅的“脆性”断裂行为转变成“弹塑性”二次剪切带断裂行为。
      同时,由于圆滑处理只限于硅片边缘区域,不影响硅片表面和背面对光的吸收能力,从而保持了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不变。该结构设计方案可以显著提升硅片的“柔韧性”,60微米厚度的单晶硅太阳电池可以像A4纸一样进行折叠操作,最小弯曲半径达到5毫米以下;也可以进行重复弯曲,弯曲角度超过360度。
      相关成果于2023年5月24日在Nature发表,并被选为当期的封面。这也是单晶硅太阳电池发明69年来,首篇发表于《自然》的纯单晶硅太阳电池长篇研究论文。

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
(SOEC)技术实现突破

      托普索正在建造全球首座工业化规模的SOEC生产工厂,用以制造电解槽来生产绿氢。该工厂位于丹麦海宁,面积约23,000m2。工程建设目前正在顺利进行,主体建筑物已建成。该项目初始制造产能为500MW,可实现125,000吨氢产量。预计2025年该工厂将投产,后续产能还可进一步提高。此次托普索通过新建SOEC电解槽工厂,有力证实了工业化规模的SOEC技术。托普索的SOEC技术比传统技术效率高出35%,使绿氢生产工艺更高效从而帮助实现全球脱碳目标。
      近期,国内在SOEC技术方面也获得极大突破。2月26日,上海应物研所在国内首次公开报道了200kW级SOEC制氢验证装置一次开车成功。4月25日,上海翌晶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国内首条SOEC电堆自动化产线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SOEC电解槽行业迈上新的历史阶段。

第03期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工程

08

科技创新前瞻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课题组采用“碳循环”的转化思路,通过两步催化反应将聚乳酸转化为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该方法有望解决废弃生物可降解塑料的高值化再利用难题。
      研究团队在第一步反应中采用立方相碳化钼催化剂及甲醇,在无外加氢气、220℃的反应条件下,通过醇解和加氢脱氧过程实现聚乳酸废塑料高效制备丙酸甲酯,丙酸甲酯的收率达到98%。随后,他们进一步采用铯—镧/二氧化硅复合催化剂,实现丙酸甲酯和甲醛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高效转化,在380℃条件下,丙酸甲酯转化率超过80%,甲基丙烯酸甲酯选择性超过90%。
      此外,研究团队使用商业聚乳酸吸管评估了聚乳酸两步法转化为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效率。研究表明,6克聚乳酸吸管经过两步催化转化可获得2.5克甲基丙烯酸甲酯和2.1克丙酸甲酯。值得注意的是,整个反应过程中无需外加氢气,降低了能耗。

聚乳酸两步法制
MMA研究获突破

      2023年5月22日,由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经研院”)承担成套设计与工程调试的我国首个远海风电经直流送出项目——江苏如东海上风电柔性直流工程(以下简称“如东工程”)已安全稳定运行513天,实现年上网电量约26亿千瓦时,为海上风电深远海大规模开发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
       国网经研院组建了远海风电并网技术攻关团队,相继攻克高压大容量远海风电“源—网—直”交互协同、直流系统构建、成套装备研发和工程设计实施等重大技术难题,完成高压大容量远海风电柔性直流系列创新,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技术解决方案,打破了国外在远海风电柔直并网领域的技术封锁,是我国远海风电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柔直技术支撑风电
走向深远海

新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工

第03期

煤化工及下游工程

09

技术应用展望

高效低碳柴油加氢
技术通过鉴定

      近日,中国石化石科院牵头研发的“基于活性相和反应环境协同调控的高效低碳柴油加氢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将为我国高效稳定生产清洁柴油提供科技支撑。
      项目以破解清洁柴油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为导向,从基础研究入手,明确高效活性相结构、失活机制和理想反应环境,创建了高活性低碳柴油精准加氢催化理论基础平台。基于理论研究成果,他们分别创制和开发了高稳定柴油加氢催化剂RS-3100、超深度选择性脱除多环芳烃的双区复合柴油加氢工艺(RTS-Apro)、低能耗上行式双区复合柴油加氢工艺(SLHT)等柴油加氢技术。
      该项目开发的催化剂和工艺技术已在工业装置上大量推广应用,工业应用结果表明,与参比催化剂相比,催化剂RS-3100失活速率大幅降低,显著优于国内外同类催化剂;RTS-Apro工艺可生产多环芳烃质量分数1%~3%的清洁柴油,氢气利用率明显提升;SLHT工艺较同类技术能耗低,节能降碳效果显著。

大连化物所煤基专用
燃料中试放大试验
开车成功

       近日,由大连化物所张涛院士团队研发的煤基专用燃料制备工艺在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中试平台开车成功,生产出第一批6吨燃料样品,各项理化性能达到或优于该专用燃料标准。我国煤化工产业蓬勃发展,为煤基专用燃料的研制和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研制煤基专用燃料并形成生产示范能力,对解决特种燃料领域“卡脖子”难题、保障燃料安全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团队通过组成和性能分析,反应工艺设计、高效催化剂制备,实现了对煤基原料油的加氢提质及高选择性组成调控,开发了专用燃料制备工艺,同时满足高闪点、高密度、高十六烷值、高热氧化安定性等指标要求。团队与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协同攻关,解决了中试放大试验过程中的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提升了燃料制备技术成熟度。

炼油工程

第03期

新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工

10

技术应用展望

液化制油项目位于陕西榆林榆横工业区,2015年8月打通全流程并产出合格油品,主要生产柴油、石脑油、液化石油气等。
此外,未来能源发挥低温费托工艺烷烃含量高、碳链分布宽、含蜡馏分含量占比较大的优势,在原设计产品方案的基础上自主开发费托蜡新产品,建成并运营10万吨/年费托蜡精加工装置。该装置可生产石油化工路线难以获得的特种超硬蜡、高熔点蜡、食品级蜡等产品,其中115#高熔点蜡占比约38%,填补了国内产品空白,实现了煤基产品高端化、多元化、精细化发展。

煤化工及下游工程

未来能源浆态床费托
合成工艺、高端蜡
制备关键技术通过鉴定

      6月1日,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开发的“百万吨浆态床费托合成工艺及其高端蜡制备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化应用”项目,在西安通过了由陕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浆态床低温费托合成装置,未来能源100万吨/年煤间接

      5月27日,由北京化工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超纯净电子化学品高效、绿色制造技术项目,在北京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团队发明了超纯净电子化学品高效提纯系列技术与装备,实现了装备的自主生产和成功应用,其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组发明了新型结构高效分离填料,分离效率优于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制备的超纯净芯片用电子化学品产品指标达到或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同时,上述系列技术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已获得广泛的工业化应用,成功用于生产新一代硅基材料、系列化湿电子化学品、电子特气等,近3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超纯净电子化学品
制造项目通过鉴定

合成气制乙二醇
催化剂技术国际领先

      由河南能源集团公司研究总院自主研发的“多工况复杂条件下合成气制乙二醇催化剂成套技术”项目通过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鉴定意见显示,该项目实现了合成气制乙二醇生产所需两种催化剂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具有创新性,为乙二醇工业装置连续满负荷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介绍,2021~2023年,河南能源集团公司研究总院新研制的乙二醇催化剂先后在山西、内蒙古等地的乙二醇装置上实现了工业应用。装置长周期运行数据显示,新研制的乙二醇催化剂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不仅降低了乙二醇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实现了工业装置满负荷稳定生产。

第03期

11

技术应用展望

中石油产出锂电隔膜
专用料

      近日,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石化院)与大庆石化公司合作开发的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锂电池隔膜专用料UH100P和UH150P,相继在22万吨/年低压聚乙烯装置实现首次生产。产品各项性能满足指标要求,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达到100万和150万,标志着石化院打通了UHMWPE全系列新产品的自主研发之路。
      此次UH100P和UH150P专用料的成功开发,打通了UHMWPE全系列新产品的研发道路,为高端聚烯烃新产品研发开拓了新领域。

8级大风、1米高海浪、暴雨等海洋环境的考验后,连续稳定运行了超过240小时。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表示,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在原理上跳出了传统化学的范畴,通过蒸汽压差的物理力学驱动,来全部隔开海水中的90多种复杂元素及微生物对电解水制氢的影响,打破世界上原本需要依靠纯水制氢的传统模式。通过取之不尽的海水资源直接制氢,并结合海上风力发电技术,未来将会改变全球的能源开发路径。

全球首次海上风电
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
电解制氢海试成功

      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于5月中下旬在福建兴化湾海上风电场开展,使用的是联合研制的全球首套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东福一号”,集成了原位制氢、智慧能源转换管理、安全检测控制、装卸升降等系统于一体,在经受了

      6月17日上午,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最关键最核心的部件——主机机舱在位于福建福清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吊装起运。这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安装完成后,将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投运的最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该海上风电机组的叶轮直径达252米,在额定功率运行时,它每旋转一圈可以发出34.2度电,可供一户三口之家使用一个星期。在保证发电量的前提下,发电机的重量降低到了20吨左右,实现了大容量电机小型化的技术突破。同时,这台风机的大型主轴轴承、超长轻量叶片等核心部件均实现了国产化。此外,遍布整机的数百个传感器和机舱上的激光雷达,可以感知温度、湿度、风速等信息,数字化跟踪机组的运行状态,在恶劣气象条件下,还能通过机组自身的智慧“大脑”,进行风机角度、功率的调节。

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
容量海上风电机组

新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工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工程

第03期

12

技术应用展望

中石油首套1200标方
碱性水制氢电解槽下线

      5月24日,宝石机械公司研制的中国石油1200标方碱性水制氢电解槽在宝鸡顺利下线。
      宝石机械1200标方碱性水制氢电解槽采用高电密、低能耗设计,额定产氢量为每小时1200标方,最大产氢量可达每小时1500标方,每标方耗电小于4.2度,且在多个方面实现了技术创新。
      同时,宝石机械对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的隔离整流变压器、整流电源、离网型柔性后处理系统、氢氧纯化系统、智能过程控制与监测系统等进行了全面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该系统具有高效低能耗、控制自动化、运行实时监控、绿电适应强的特点,可广泛适用于煤化工、石油化工、钢铁冶金、交通运输、新能源电力等集成化、大规模的绿氢制备场景,能为用户提供理想的单位制氢成本系统解决方案。

      陶氏化学与新能源蓝公司达成的协议是北美首个从玉米秸秆(秸秆和叶片)中生产塑料原材料的协议。新能源蓝公司由在生物转化企业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组成。这也是陶氏化学公司在北美第一个利用农业残留物生产塑料的协议。
       根据协议条款,陶氏将支持新能源自由的设计,这是一个位于爱荷华州梅森市的新工厂,预计每年将处理27.5万吨玉米秸秆,并生产商业数量的第二代乙醇和清洁木质素。近一半的乙醇将转化为陶氏产品的生物基乙烯原料。该协议还为陶氏未来的四个新能源蓝项目提供了类似的商业供应选择,支持新能源蓝扩大生产规模的能力,并通过为农业残留物提供可靠的市场来支持农民。这五个项目预计每年将减少超过100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陶氏在这五个项目中的份额也将导致其减少化石燃料的采购和随后的温室气体排放。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工程

从玉米秸秆到生物基
乙烯,陶氏与
New Energy Blue
达成历史性协议

第03期

13

寰球科研动态

科研管理

技术交流动态

寰球北京公司设计的
纳日松光伏制氢
项目顺利产出氢气

      鄂尔多斯纳日松40万千瓦光伏制氢示范项目是三峡集团首个光伏制氢项目,由光伏区和制氢站两部分组成,投资23.4亿元,分为光伏场区和制氢厂区。制氢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日松镇沙圪堵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工业园区,利用光伏发电产生的绿电,通入制氢场区电解槽生产绿氢,采用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产出氢气和氧气两种产品,年产氢气1万吨,副产氧气8万吨。6月16日,随着项目制氢区降压站电源供应等准备工作的完成,纳日松光伏制氢产业示范项目正式进入设备调试阶段。调试按照循环冷却水站、空压制氮装置、除盐水装置、配碱站、电解槽的顺序依次展开,经过紧张有序的工作,项目于6月27日2点11分完成调试顺利产出氢气。纳日松项目的成功投产,充分验证了国产化氢能装备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公司与多家企业、
科研机构签订
“双碳”、“三新”
战略合作协议

      5月9日,公司与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化工新材料成套工艺技术报开发开展合作研究。
      6月20日,公司与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新能源领域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提高新能源领域电解水制氢装备制造及装置成套技术的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
      6月20日,公司与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针对乙烯裂解炉及化工、炼油装置中的各种类型的加热炉开展电加热技术开发、工业化试验与产业化推广应用,以加速电加热替代化石燃料燃烧的降碳减排技术在石化领域的工程化应用和商业推广。
      6月28日,公司与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新能源领域的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与推广、人才培养、信息和资源共享等开展广泛合作。

编辑部/ The Editorial
editorial board
编 委 会:寰球技术研究院

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高科技产业园
电话:010-58676606

HQC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