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技术资讯第二期

目 录

01

法律法规

02

行业动态

03

新技术应用

04

技术人物访谈

01—22

23—50

51—60

61—82

关于印发《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城轨行业特点和发展态势,统筹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和绿色城轨发展,组织编制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以指导城轨交通行业绿色转型工作。

      开始叫《城轨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研究》,后来“战略研究”改为“行动方案”,再后来“城轨交通绿色低碳”改为“绿色城轨”,中间还说过搞“发展纲要”、“指导意见”等,最后定名为《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几经变更。叫“行动方案”,是在学习中央双碳文件后改的,是想尽量靠近国家的指南要求。
      叫“绿色城轨”,为的是响亮地提出“绿色城轨”这个理念。同“智慧城轨”一样,是我提出后大家赞同的。当时我有三方面考虑: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未被人们认识的世界(哲学上称为“必然王国”)无限大,永远大于已被人们认识的世界(哲学上称为“自由王国”)。人们始终走在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路上,不断探索新世界、发现新大陆、发明新概念、创造新名词。创新是应该鼓励的。二是中央提出双碳政策后,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全面绿色转型”,所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提绿色走向符合发展方向,那么,研究城轨行业双碳工作顶层设计的这个时候,“绿色城轨”不就呼之欲出了嘛。三是提出绿色城轨,与正在施行中的智慧城轨,相互呼应,结伴同行,《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可成为《智慧城轨发展纲要》的姐妹篇。智能智慧化的智慧城轨、绿色低碳化的绿色城轨、国产自主化的中华城轨,共同构成中国城轨交通的本色。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解读

法律法规

01

02

作者:包叙定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会长

央提出双碳政策后,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全面绿色转型”,所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提绿色走向符合发展方向,那么,研究城轨行业双碳工作顶层设计的这个时候,“绿色城轨”不就呼之欲出了嘛。三是提出绿色城轨,与正在施行中的智慧城轨,相互呼应,结伴同行,《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可成为《智慧城轨发展纲要》的姐妹篇。智能智慧化的智慧城轨、绿色低碳化的绿色城轨、国产自主化的中华城轨,共同构成中国城轨交通的本色。

03

04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成绿色城轨,是《行动方案》最终要完成的两大任务、要实现的两大目标。
       两者均具有绿色转型的内在动力,均具有绿色低碳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既有差异又相互融合,双碳侧重减碳达标,绿色城轨要求低碳排放同时还追求更高运输效率效益、更高质量和绿色出行。实现双碳目标是绿色城轨的内在要求,建设绿色城轨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在建设绿色城轨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建成绿色城轨。两大任务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议论到,工作先要定调,《行动方案》也要先理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就是要确定总体工作思路。围绕两大任务,构思了八句话的总体思路:“以绿色转型为主线,清洁能源为方向,节能降碳为重点,智慧赋能,创新驱动,开展六大行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成绿色城轨。”这个总体思路,明确了工作的主线、方向、重点、动力、任务和目标,既清晰又完整。把握它,就掌握了《行动方案》精髓。 这个总体思路,在文本中出现了两次,一处是成为“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一处是“发展蓝图”的开头语。

     什么是“绿色城轨”,内涵标志是什么?需要明确定义。
     经反复琢磨,我们首先认识到绿色城轨具有3个本质特征:一是低碳排放乃至最终实现近零排放;二是高运输效率效益从而实现低能耗低物耗;三是最大程度地满足乘客出行需求,从而吸引更多出行人群成为城市绿色出行担当者,根据这“低碳排放”、“高效低耗”、“绿色出行”三个维度,集思广益,众志成城,不断修改,不断精炼,最后构思了现在这个定义。

05

06

益,众志成城,不断修改,不断精炼,最后构思了现在这个定义。
       这段话,虽多达138个字,但句中只有顿号、逗号、分号,直到最后才出现句号。所以,虽是一段话,但也仅是一句话,一句长句。核心是“四个最大”,在城轨交通全领域,最大限度地节能降碳、最大幅度地提效降耗、最大可能地采用清洁能源、最大程度地优化出行,最后建成“低碳排”、“高效能”、“大运量”三个维度的绿色城轨。

       我们分析,城轨交通碳达峰目标年2030年前后,全行业尚处于高位增长回落区间。协会统计部测算,2021-2025年增加运营里程5500公里左右,2026-2030年增加4500公里左右。据此,2030年达峰后,碳排放强度值是不断下降的,碳排放总量值可能在低增长后再出现下降趋势。鉴此情况,我们借用双碳工作“碳达峰平台期”这个术语,就是在若干年的平台期内碳排放总量值升升降降处于波动状态,以此描述了城轨交通双碳工作的三个特点:一是“城轨行业碳达峰平台期略长”;二是“各城轨城市碳达峰平台期因地而异”,“鼓励城轨企业率先达峰”;三是“城轨行业碳中和时(2060年),得益于国家清洁电能为主导的电力供应和行业内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开发、绿色出行、碳交易等绿色转型成效,城轨交通将实现近零排放。”

城轨企业率先达峰”;三是“城轨行业碳中和时(2060年),得益于国家清洁电能为主导的电力供应和行业内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开发、绿色出行、碳交易等绿色转型成效,城轨交通将实现近零排放。”

      城轨交通双碳工作的三个特点:一是“城轨行业碳达峰平台期略长”;二是“各城轨城市碳达峰平台期因地而异”,“鼓励城轨企业率先达峰”;三是“城轨行业碳中和时(2060年),得益于国家清洁电能为主导的电力供应和行业内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开发、绿色出行、碳交易等绿色转型成效,城轨交通将实现近零排放。”
      绿色城轨与碳达峰碳中和。前文“两大任务”中已有阐述。 
     绿色城轨与绿色转型。《行动方案》明确城轨交通绿色转型是绿色城轨建设的主线,阐述了城轨交通绿色转型的四个方面,为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和重点:一是重点指标,包括牵引能耗、车站能耗、综合能耗、碳排放量等;二是关键

07

08

要素,包括节能降耗、吸引客流、清洁能源等;三是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包括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造、绿色运营、绿色维保等;四是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包括绿色行动策划、绿色装备研发制造、绿色建筑建造、绿色建材和材料研发利用、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标准推广、绿色评价引领等。因此,绿色转型是绿色城轨建设的主线,是城轨交通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发展方式转变,将影响行业发展全局。
      绿色城轨与绿色建筑。《行动方案》首先描述了绿色建筑的定义,接着提出了城轨交通领域的绿色建筑,包括绿色线路、绿色车站、绿色场段、绿色TOD。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二者关系:创建绿色建筑是建设绿色城轨的重要单元、形象展现和主要载体;绿色城轨是绿色建筑的综合体现和总体形象。
     绿色城轨与智慧城轨。协会《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战略与“十四五”发展思路》提出了城轨交通发展的十二个战略指向,其中国产自主化、智能智慧化、绿色低碳化是基础性、全局性的重大战略。国产自主化是城轨交通强国建设的立足点,离开了国产自主化,强国建设无从谈起;智能智慧化是

城轨交通技术发展的主方向,不搞智能智慧化,将错失重要机遇期,难以摆脱落后被动的困境;绿色低碳化是城轨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盘,是解决城轨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性工作。忽视绿色低碳化,抓得晚了,抓得慢了,势将对可持续发展造成根本性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则从三方面重点分析了智能智慧化与绿色低碳化之间的关系,一是智能智慧赋能绿色城轨;二是绿色低碳是智慧城轨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场景;三是《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和《智慧城轨发展纲要》是姐妹篇,结伴施行,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绿色、智慧的中国城轨的鲜明特征。

       在我们研编的前期阶段,经多次研究,是按照优化运营管理、构建绿色设计施工体系等等环节,重点任务确定为八大任务。
      直到去年11月上旬,我们学习中央刚刚颁发的两个双碳文件,一是感受到行动方案有一种强烈的行动感,二是每个行动都有路线图,每个路线图下还有施工图,从而彰现工作路数清晰可见。

09

10

行动都有路线图,每个路线图下还有施工图,从而彰现工作路数清晰可见。
      受此启发,经对八大任务分析重构,我草拟了绿色城轨六大行动的学习笔记:就是节能降耗增效行动、绿色能源替代行动、出行占比提升行动、绿色规划引领行动、绿色装备制造行动和全面绿色转型行动。
      接着召开第四次课题组会议,我讲了我的想法,大家认真研究后接受了这个提议,将八大任务改为六大行动。会后,集中力量研究每个行动的行动路径及其工作路数,经不断调整优化后形成了现在的文本内容:六大行动,每个行动有3-8个不等的行动路径即路线图,六大行动共35个路径;每个行动路径中都有清晰可见的“攻城方略”即施工图。

      全生命周期城轨的能耗,各城市城轨公司都有统计并推算出碳排放量。
      全产业链城轨中的装备、钢轨等制造环节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怎么计算?我们借用两个数据做了估算:一是借用近邻行业乘用汽车全产业链作类比估算,2020年全国乘用车全产业链碳排放总量6.7亿吨,其中26%来自上游车辆制造环节。二是中车集团的双碳工作方案中,他们测算出车辆制造环节碳排放总量占城轨交通碳排放总量的8.2%。借此两个数据,我们暂定城轨交通上游供应链碳排放量占15%左右。

产业链碳排放总量6.7亿吨,其中26%来自上游车辆制造环节。二是中车集团的双碳工作方案中,他们测算出车辆制造环节碳排放总量占城轨交通碳排放总量的8.2%。借此两个数据,我们暂定城轨交通上游供应链碳排放量占15%左右。

     《行动方案》在目标设定上不仅涵盖了城轨交通建设期、运行期、维保期在内的全过程,而且统筹考虑了装备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在指标设置上不仅提出了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等指标,也提出了绿色建筑创建、绿色能源利用、绿色制造等各个方面的具体指标;六大行动中也都设置了各自的具体目标。可以说《行动方案》形成了完备的城轨交通双碳工作目标体系,将有效引领六大绿色行动,有力促进城轨交通全面绿色转型。
       我们根据国家双碳工作总体部署的要求,综合考虑城轨交通发展实际,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了“争当绿色交通先行官”的号召;在具体目标中提出了2025年综合能耗强度下降10%以上,2030年下降15%以上的目标。这些指标的确定,有的是从企业调研计算得来的,有的是引用上位文件确定的,还有的是从行业引导角度提出的。总之,指标的确定,体现了城轨行业完成双碳目标的决心和绿色发展的担当。

11

12

定的,有的是从行业引导角度提出的。总之,指标的确定,体现了城轨行业完成双碳目标的决心和绿色发展的担当。

        基于绿色低碳发展是城轨交通行业面临的历史性任务,是城轨交通发展的重大战略,建设绿色城轨的战略指向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绿色低碳出行需求,实现城轨交通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全面推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
     在建设绿色城轨过程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建设绿色城轨,统筹铺画设计“1-6-6-1-N”的绿色城轨发展的“一张蓝图”;重点实施六大绿色城轨行动;制定实施“提高思想站位、创新体制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引导试点示范、多策并举发力、建立标准评价体系”的六项保障措施;精心打造一批绿色城轨示范工程,引导企业编制实施“N个企业绿色城轨发展实施方案”,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成绿色城轨。

       鉴于绿色城轨建设是覆盖范围广、建设体量大、技术难度高、实施周期长的系统性工程,《行动方案》提出在统筹

谋划、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将绿色城轨建设细化为“三步走(2025年、2030年和2060年)”的实施目标。三步走目标中既设置了碳排放量指标要求,这体现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同时又将“绿色转型程度”和“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建设进展程度”作为“三步走”战略的重要衡量维度,这体现了建设绿色城轨的要求。三个阶段之间口径统一、相互呼应、逻辑顺畅,并以双目标贯穿始终,比较符合城轨交通现状和发展趋势,目标定义明确,落地实施有序。

       把控全局,确立指导原则。一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二是节约优先,创新驱动;三是多链协同,整体推进;四是智慧赋能,绿智融合;五是示范引领,有序达标。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基于中国标准的绿色城轨交通体系。
       围绕主线,制定实施路径。一是以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为引领,将绿色转型全面融入城轨交通的线网规划、建设规划和企业发展规划中,构建绿色城轨规划体系,开展以绿色规划为引领的先行行动;二是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方针,以双碳和绿色城轨发展目标为引领,在城轨交通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中采用绿色节能标准和绿色关键技术,创新运营和管理模式,开展节能降碳增效行动;三是最大程度地吸引更多乘客选择城轨交通出行,充分发挥城轨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骨干作用,增加城轨交通乘客出行量,开展出行占比提升行动;四是以双碳和绿色城轨发展目标为引领,发展光伏发电、替代化石能源、增用绿色电力,开展绿色能源替代行动;五是推行绿色设计、创建绿色工厂、推动绿色创新,构建绿色供应链,实施绿色再制造,大力开展绿色装备制造行动;六是从理念、标准、规划、设计、建造、运营、装备供应、企业管理和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全面开展绿色转型行动。

13

14

周期中采用绿色节能标准和绿色关键技术,创新运营和管理模式,开展节能降碳增效行动;三是最大程度地吸引更多乘客选择城轨交通出行,充分发挥城轨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骨干作用,增加城轨交通乘客出行量,开展出行占比提升行动;四是以双碳和绿色城轨发展目标为引领,发展光伏发电、替代化石能源、增用绿色电力,开展绿色能源替代行动;五是推行绿色设计、创建绿色工厂、推动绿色创新,构建绿色供应链,实施绿色再制造,大力开展绿色装备制造行动;六是从理念、标准、规划、设计、建造、运营、装备供应、企业管理和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全面开展绿色转型行动。
       聚众合力,安排保障措施。绿色城轨建设是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行业共同发力,创新“政、产、学、研、用、协”一体的工作机制,凝心聚力,共同推进。一是提高思想站位,凝聚高度共识;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绿色基础;三是压实各方责任,践行城轨担当;四是引导试点示范,率先有序达标;五是多策并举发力,营造良好环境;六是建立标准评价体系,督促激励达标。为绿色城轨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城轨行业高质量发展。

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城轨行业高质量发展。

       《行动方案》在研编过程中注重汇聚行业智慧,听取各方面意见。我们问计于业内近百名专家,江亿院士等专家学者在研编过程中深度参与,还贡献了大量文稿,参加了多次研讨、统稿、评审会议。我们广泛征询于会员单位,轮值会长单位、副会长单位以及先行城市的城轨单位、后发城市的城轨单位,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建议。专家和会员单位为《行动方案》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比如量化指标的设计、新技术研发应用的建议、六大行动中的技术业务措施、附件中的示范工程和标准体系等内容,都是在充分听取会员单位和专家意见后安排的,总体上反映了城轨交通双碳工作的技术现状和发展需求。
      为做好研编工作,编制组还依托京投公司开展了深入而全面的调研工作,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在城轨企业调研方面以先行城市和近两年投运的城轨业主单位为主,也适当兼顾了地域分布。政策调研全方位调研了国际政策、国家政策、部委政策、行业政策、地方政策。此外还调

15

16

研了城轨交通装备制造和设计科研单位。最终形成了11万字的调研报告,对《行动方案》的成稿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首先想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和环境部气候司,我通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主任联系上了两位司长。他们认真审阅《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都给了回复。一方面高度评价,充分肯定,环资司认为“《行动方案》内容全面,研究透彻,是一份高质量的报告”;气候司认为“方案体系科学、目标明确、任务清晰、操作性强、可作为指导城轨交通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另一方面两个司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
       接着又报送国家发改委基础司和产业司听取指导意见,他们也是一方面认可《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基础司表示“总体同意《行动方案》提出的关于绿色城轨发展的意见”,“下一步我们继续支持协会做好城轨双碳工作”;产业司认为“《行动方案》主题鲜明、内容全面、措施有力,有利于推动城轨行业绿色发展”。另一方面也都提出了系列指导

性意见。
      课题组在学习领会四个司指导意见精神的基础上,认真修改了文本。“出行占比提升行动”7个工作路径中的2个路径和“绿色装备制造行动”6个工作路径中的1个路径,都是根据指导精神增写的;“绿色规划先行行动”中的第六个工作路径“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审批绿色城轨规划”,核心内容是按照基础司指导意见改写的;城轨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出行占比指标,是根据环资司和气候司的指导精神增列的;“节能降耗”改为“节能降碳”,以突出双碳工作,是按气候司要求改的。还有遍及全文的零星修改,现在《行动方案》2.6万字中有2000多字是根据四个司的指导意见增加的。

       《行动方案》从行业层面对城轨交通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城轨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可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城轨行业双碳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发布《行动方案》仅仅是城轨交通双碳工作的起步,我们期盼业界同仁以《行动方案》发布为契机,凝心聚力,同舟共济,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主动组织《行动方案》的贯彻落实,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矢志建设绿色城轨,共同谱写城轨交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17

18

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主动组织《行动方案》的贯彻落实,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矢志建设绿色城轨,共同谱写城轨交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印发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发展行动方案》,协会会长包叙定作出了详细的解读,《行动方案》制定了“一张发展蓝图”,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发展指明方向。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战略指向,未来既有线路的技术创新工作应结合绿色发展行动方案,推动轨道交通行业的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

交通运输部关于修订
《城市轨道交通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城市轨道交通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修订<城市轨道交通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交运规﹝2022﹞4号),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现就有关修订内容解读如下:

一、修订背景

了《城市轨道交通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交运规﹝2019﹞1号)。该文件于2022年6月30日到期。为此,交通运输部在组织评估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实际吸取经验教训,对文件进行修订。

二、主要修订内容

       在文件第三章第八条第三段末尾增加“工程项目防洪涝专项论证报告等材料”作为新线投入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前提条件之一,以便推动相关单位在项目投入运营前加强防洪涝论证,筑牢安全底线,从源头规避运营安全风险。

        2021年郑州地铁5号线遭遇涝水灌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事件,为深刻吸取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经验教训,交通运输部修订了《城市轨道交通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管理暂行办法》。技术办公室组织分公司相关中心积极开展对标工作,目前2南、4、6号线工程项目防洪涝专项论证报告已编制完成,1东、3号线正在编制中。在未来运营管理工作中,应重点关注报告中所述中高风险区域,制定出相应的管控方案,避免灾害发生。

      为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工作,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水平,2019年1月交通运输部制定印发

法律法规

19

20

■本文出自交通运输部官方网站

交通运输部关于修订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管理办法》

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修订<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交运规〔2022〕5号),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现就有关修订内容解读如下:

一、修订背景

        为规范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工作,推动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提升,2019年4月交通运输部制定印发了《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管理办法》(交运规〔2019〕3号)。该文件于2022年6月30日到期。为此,交通运输部在组织评估实施情况的基础上,体现安全底线要求,对文件进行修订。

号)。该文件于2022年6月30日到期。为此,交通运输部在组织评估实施情况的基础上,体现安全底线要求,对文件进行修订。

二、主要修订内容

      在文件第六条第一段末尾增加“对于发生严重延误、重大故障等事项的要予以减分,对于发生淹水倒灌等导致人员伤亡的线路直接记为零分”的表述,进一步强化安全是运营服务的基础,不断提升运营服务和安全保障水平。

      沈阳地铁已正式进入网络化管理模式,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压力和挑战日益加大,乘客对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技术办公室组织分公司相关中心对《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管理办法》开展对标,对标梳理出现存问题,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提升运营服务质量。

■本文出自交通运输部官方网站

法律法规

21

22

行业大事件

       11月11日7时45分左右,上海地铁11号线上海赛车场至马陆区段突发接触网故障,引起一列出库空车瞬间短路拉弧,现场伴有较大声响、火光和烟雾,并未引发火灾和其他灾害,也无人员受伤。
       此次接触网故障造成11号线部分区段供电中断,嘉定新城至马陆区间有2列车失电后迫停线路,运营方立即组织了区间疏散,车内1300多名乘客在现场人员的指引下,全部安全有序撤离至站台。由于处于早高峰时段,对线路运营和乘客出行造成一定影响。

        11月13日上午,港铁荃湾线一列往中环方向行驶的列车驶入油麻地站月台期间,两组车门故障掉落,卡在列车与月台屏蔽门之间。
       港铁就列车事故提交初步报告,称护栏组件移位致碰撞。初步报告指,事故列车和轨旁金属护栏组件发生碰撞有关。机电署表示,在事故发生后,该署即时进行调查,包括实地视察事发地点和肇事列车,并循外物因素、机件状况等方向,进一步调查详细成因。

上海地铁接触网故障

香港地铁车门脱落故障

23

24

行业动态

        11月12日,大连轻轨13号线列车驶入九里至普兰店振兴街站区间发生车体玻璃破碎,乘客被紧急疏散转移。据了解,可能是13号线高架旁的音罩因大风脱落撞到列车玻璃上,导致车玻璃破损,目前还不清楚具体原因。
      据了解轻轨已安全到达石河北海站附近,事情发生后,车厢里的乘客被迅速转移,可以看到车辆的尾端,已经打开了逃生门,放置了简易楼梯架子,方便疏导乘客下车,现场能看到五六名身穿绿色马夹的人,正在疏导乘客离开轻轨,没有发现有人员受伤的的情况。

大连地铁13号线列车玻璃破损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29日晚,韩国首尔龙山区梨泰院发生踩踏事故,本次故造成158人死亡。据韩国警方透露,发生踩踏事故的小巷是一个宽约3.2米,长约45米左右的斜坡,事故发生时,整条小巷都挤满了人。发生踩踏事故的部分是其中大约长5.7米的一段,当时这大约18平方米的空间里有300多人。
      11月3日韩国内政安全部在一场会议上公布了人群管理措施。如防范地铁站内人群剧增情况,当有人担心地铁站内人员密度存在危险时,就会有警报发出。同时,首尔市政府表示将聘请专家对人群密集的地铁站进行危险性分析,制定为乘客提供安全设施、确定疏散区域以及安装监控摄像头的方案。根据分析,当每平方米聚集超过8人时,就会有伤亡风险。

10·29韩国梨泰院踩踏事故

25

26

行业动态

上海地铁知识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知识管理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1959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1988年,《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彼得·德鲁克的《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预言了信息型组织的形态,该文的发表标志着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兴起。知识管理到底是什么,国内外学者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从知识管理与企业运作的关系出发,笔者认为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管理思想与方法,具体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存储、整合、分享等,帮助企业不断积累知识和创新发展。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积累智力资本,提高生产管理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自知识管理概念于1998年引入我国以来,我国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已历经5个阶段:

概述

01

作者:田琳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第一个阶段是重在讨论的理念阶段,以高校、研究院学者为主导;
        第二个阶段是重在系统功能实现的试水阶段,以国际知名咨询公司为主;
       第三个阶段是探索阶段,不同组织结合自己业务特点探索知识管理实施模式;
       第四个阶段是提升阶段,将MAKE奖项[1]引入中国,帮助更多企业开展与国际优秀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对标。
       2016年至今,是我国知识管理的第五个阶段——突破阶段。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反复提及知识经济与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新版标准ISO9001︰2015中,新增了组织的知识相关内容(第7.1.6节),进一步凸显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许多大型组织、行业协会开始陆续部署并推动知识管理的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也开始与知识管理工具相结合。

27

28

行业动态

       通过近年来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在我国发展历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某一行业或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规模和体量迅速增加、管理的复杂程度逐渐加深、人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时,传统的管理方法难以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就会选择知识管理这一新型管理工具,辅助产业升级,促进企业逐步向“智能+”“知识+”的模式转型。
      自1969年北京开通第1条地铁线路至今,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走过了50多个年头。截至2021年2月底,中国内地44个城市开通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计234条,总里程达7 627.3km。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模的发展历经了一个由慢到快的过程。1969年-1999年,30年间开通运营里程达200km,年均6.6km,年均增长7.71%,处于起步初探期;2000年-2009年,10年间开通运营里程近1200km,年均

120km,年均增长21.34%,处于稳步增长期;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2010年-2019年10年间开通运营里程5300km,年均530km,年均增长17.1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历年运营里程变化如图1所示。截至2019年,18座城市运营里程达100km以上,实现了由线向网的转变,其中8座城市运营里程甚至达300km以上,实现了由小网向大网的转变。截至2021年2月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在规模和体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网络运营组织管理的复杂程度也大幅增加,对于人员整体素质的要求也超越以往。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要维持高质量发展,走“智慧发展的创新之路”,亟需新型管理工具——知识管理的介入,助力企业应对发展与转型的挑战。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历年运营里程变化

29

30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是一个大联动系统,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关联性强等特点,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待解决的问题,而知识管理就是一种有效手段。

02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开展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2.1助力解决一线员工标准文件学习难问题

       对于已经迈入超大规模网络运营的企业来说,普遍存在标准文件数量繁多、内容繁复的情况。以上海地铁为例,下发到每一座车站的生产组织类、预案类、行政公文类、标准等文件可多达1 100份,其中生产作业标准数量较多,超过300个。为了追求表达的准确性,生产作业标准的用语抽象繁复,提高了学习和理解的难度。

       对此,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建立“业务岗位知识地图”,强化岗位具体工作与所需知识的关联性,同时精简标准文件,精准“导航”作业,以提升员工学习效率,缓解一线工作压力。

2.2助力解决人员流失和经验传承难问题

         根据中国人口出生总量变化趋势,若以1959年-1961年困难时期生育低谷为界,1962年-1975年是我国人口第二次生育高峰。根据退休政策研判,我国在2022年-2035年期间面临退休潮,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大量中高级人才存在集中退休退岗可能,易造成经验传承损失。同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岗位社会通用性不强,人才需求市场化尚未有效形成,而且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区域性较强,员工区域内流动较小,因此容易产生“青黄不接”的情况,导致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路网发展要求。

每年人口出生总量

31

32

而且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区域性较强,员工区域内流动较小,因此容易产生“青黄不接”的情况,导致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路网发展要求。
     对此,搭建知识共享和交流平台,深层挖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将以人为载体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知识并保留下来,防止由人才流失而导致的企业知识流失。

2.3助力解决知识资源零散和统一管理难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知识资源丰富,包含大量设计图纸、建设资料、运营案例、技术标准等。鉴于城市轨道交通“由线成网”的发展规律,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基于线路建设的模式构建组织架构,导致知识资源分散在不同主体,知识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创新。
      对此,建立统一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知识资源的集中存储、查询、调用,便于知识价值的挖掘与再创造,提升企业整体管理和工作效率。

2.4助力应对交通强国和智慧城轨发展要求

       2019年9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印发并开始实施,纲要中对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落实国家“智慧化”发展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需首先完成“数字化”转型,因此应更重视数据、信息等重要要素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对此,基于不同业务场景,利用知识管理对数据、信息进行提取、加工、应用,帮助设备提高“正确工作”的能力;基于不同能力提升需求,对各岗位、各职业发展阶段的员工进行针对性地培训、赋能,帮助人员提高“正确判断”的能力,由此提升企业整体的智慧。

03

上海地铁知识管理体系顶层设计

      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整体上对知识管理尚缺少统一认识、统一规划,上海地铁从顶层设计出发,在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四维赋能方式、支撑体系构成等方面开展上海地铁知识管理体系的系统性研究。

33

34

3.1战略规划

3.1.1战略目标和整体蓝图

      从内容、管理和平台三方面形成支撑体系,实现知识管理目标,即构建上海申通地铁集团(下文简称集团)统一的知识管理体系和平台。结合上海地铁自主设计的四维赋能的高效驱动型知识管理模型,在员工个人、团队、组织及行业4个层面进行赋能,发挥“赋能、提效、减负、增值”的作用,最终达成上海地铁整体战略目标。知识管理的战略目标和整体蓝图如图所示。

知识管理的战略目标和整体蓝图

      上海地铁将知识植根于文化,面向个人、团队、组织、行业(社会)4个维度赋能,助力内在生产管理业务价值、对外服务品牌价值的提升,并推动组织战略能级的提升。四维赋能的高效驱动型知识管理模型。
       个人赋能指通过知识地图、员工画像等应用,让各岗位、各职业发展阶段的员工基于需求针对性地快速掌握必备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传承有效经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与复合能力,以降低大量基础文件学习负担。

3.1.2 四维赋能的高效驱动型知识管理模型

四维赋能的高效驱动型知识管理模型

35

36

       团队赋能指通过综合知识社区、专家问答网络、分析图谱等应用,帮助团队实现经验的有效复用,提升团队的协作效率,实现“不二错”、“不失忆”。
        组织赋能指激发、聚合众人智慧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助力组织决策制定,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提升组织的整体应变能力。
       行业赋能指通过对知识管理品牌的设计、宣传和维护,以及在知识管理顶层设计、标准制定或修订、信息化工具建设等方面的对外输出,引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知识管理发展。

3.2三大支撑体系构成

3.2.1 内容体系

       内容体系分为7个大类,即战略文化、专业知识、知识产权、案例共享、外部知识、人才专家和智能服务,以及多个二级、三级小类。在城市轨道交通业务的全生命周期中,都以专业知识为业务开展的基础,因此技术资料按照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划分。鉴于知识存在的形态不仅局限于文档,存在于专家脑海中未经提炼的隐性知识也属于企业知识资产,因此人才专家库也纳入知识内容体系。内容体系如图5所示。

因此人才专家库也纳入知识内容体系。内容体系。

内容体系(部分)

      对于管理体系,由原本各直属单位独立推进知识管理的“分散式”管理模式向集团统一指导、协调的“统筹式”管理模式转变。成立专门的知识管理组织机构,覆盖集团各直属单位,下级单位在集团的领导下组织和协调本单位知识管理工作。同时,形成知识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明确知识管理的管理模式、分类要求、活动流程等,为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规范性指引。

3.2.2 管理体系

3.2.3 信息化体

      以集团整体布局为原则,基于各级单位在知识储备、管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采取集团知识总库管控、直属单位自行管理知识分库的信息化部署方式;基于各级单位业务场景的差异,知识分库类型又可分为技术类、生产类、管理类。

37

38

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采取集团知识总库管控、直属单位自行管理知识分库的信息化部署方式;基于各级单位业务场景的差异,知识分库类型又可分为技术类、生产类、管理类。
     划分知识库与业务系统的界面,以接口等方式实现异构系统的互联互通。同时,上海地铁以知识库“试点研究、适时推广”为基本原则,逐步落实知识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

3.3实施路径

     基于知识管理工作推进的技术难度、投入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将实施路径分为3个阶段。

(1)第一阶段:顶层设计,试点研究

      明确集团整体知识管理战略目标并建立三大支撑体系,即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信息化体系,形成集团知识管理顶层设计。选取专业技术方面知识开展试点应用方案研究,搭建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知识资产化、可视化的应用。

(2)第二阶段:常态运营,孵化借鉴

       逐步实现常态化运营,在企业内营造知识分享的文化氛围。扩大试点范围,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推广和应用。

(3)第三阶段:智能应用,持续提升

      结合先进技术手段与知识管理,让知识管理“智能化”,实现智能知识分析、AI辅助决策等深化应用,并持续完善和提升应用平台功能。

3.4技术类知识库试点运营

       上海地铁以技术类知识库为试点,遵循“建设具有上海地铁特色的专业性知识库,非中国知网等通用性知识库”的主要原则开展研究,将经过提炼、有复用价值、对城市轨道交通业务开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知识纳入知识库,并为其他传统业务系统提供知识接入和接出服务。对于试点研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重点围绕个人、团队2个维度的赋能开展,实现知识存储、知识检索、知识地图、异构系统对接、知识社区、专家问答等6大主要系统设计。

39

40

3.4.1 个人赋能

      员工作为上海地铁最小的组成单位,从个人层面进行高效赋能,是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与核心。
   (1)知识存储、知识检索
      基于内容体系,依托信息化工具对多种类型知识资产进行集中管理,并通过用户友好型界面提供简单且可依赖的搜索查询服务,满足个人赋能中基础知识便捷获取的需求。

     (2)知识地图
       构建知识之间的关系,使无序的知识以有序的形式展现,如导航图等,提升知识的利用率。基于不同应用场景构建不同知识地图,如新员工地图、城市地铁地图等,使员工

对工作任务有迹可循、有据可依,满足新员工快速上岗、员工工作效率提升等赋能需求。

知识地图

     (3)异构系统对接
       对上海地铁既有业务系统中产生的知识进行梳理、识别,并通过信息化手段纳入知识库,实现零散知识的归集,为知识的挖掘、碰撞、再创造提供平台。

3.4.2 团队赋能

       团队赋能的关键在于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1)知识社区
      搭建基于搜索的在线互助问答式共享平台,在员工之间建立互助交流、经验共享的桥梁,帮助员工碰撞出知识创新火花,提炼可复用推广的经验,以实现企业优质知识和经验的共享。
    (2)专家问答
      结合专家资源与在线问答等功能,形成面向全员的答疑解惑平台,在集众智解决问题的同时,更深程度地挖掘、共享、传承专家的隐性知识,满足团队赋能中的传承需求。

41

42

      搭建基于搜索的在线互助问答式共享平台,在员工之间建立互助交流、经验共享的桥梁,帮助员工碰撞出知识创新火花,提炼可复用推广的经验,以实现企业优质知识和经验的共享。
    (2)专家问答
      结合专家资源与在线问答等功能,形成面向全员的答疑解惑平台,在集众智解决问题的同时,更深程度地挖掘、共享、传承专家的隐性知识,满足团队赋能中的传承需求。

04

展望

轨道交通领域的研究,为地铁的安全、高效运营提供支撑;面向组织,强化智能辅助决策助手的建设与应用,为决策层提供最新、最准、最具竞争力的决策信息,加强组织应变能力;面向行业,持续整合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知识管理普适性经验与方法,对外输送优质咨询服务,助力行业知识管理体系的发展。

      基于“分步实施,先行先试”的理念,上海地铁已完成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前期的探索与实践。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员工对知识服务便捷性诉求的增强,上海地铁将结合更多的智能化手段,在四维赋能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
       面向个人,持续深化员工画像、地铁英才等研究,加强知识管理在人才评价与发现、人才培养与开发、人才选拔与任用等方面的应用;面向团队,进一步开展知识图谱在城市

      目前知识管理工作已经完成了标准化文件编制、创新项目立项改造、知识产权申报与管理、各类案例汇编、外部专家库建立等工作,但各工作之间缺乏关联,应根据已编制完成的《技术发展规划》,对相关工作进行整合管理,并适时推出知识管理软件,方便各级技术人员使用,使知识管理工作得到充分使用。

43

44

绿色低碳城市轨道交通的关键路径——观念、标准、绿皮书

       8月12-13日,2022(第九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大会在广州隆重举行。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主管、协(学)会、建设、运营、设计等相关单位以及优秀企业超450位代表出席大会,深入探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性节能工作及待完善技术和标准。
       广州地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吴疆副总工程师,发表《绿色低碳城市轨道交通的关键路径——观念、标准、绿皮书》。本次报告从广州地铁集团在轨道交通节能减排领域的建设案例切入,从项目管理角度阐述了流程重组、科技成果鉴定、技术推广和标准编制的组织管理工作,对轨道交通行业应对“碳时代”的政策东风的挑战与机遇提出广州地铁集团可持续发展的看法,即建设观念革新、设计、评价的标准整合、绿皮书,进而形成绿色低碳轨交的共同价值观。

       8月12-13日,2022(第九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大会在广州隆重举行。同时,中国轨交协也于8月印发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发展行动方案》。绿色节能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未来的发展趋势,广州地铁已经先行迈出了绿色低碳的步伐,给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带来启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文出自轨道运维公众号

45

46

行业动态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城市轨道交通重载型自动扶梯全寿命周期智慧运维管理技术

      2021(第五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维大会圆满落幕。本次大会在浙江省轨道交通建设与管理协会支持下,由现代轨道交通网策划发起,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分公司、浙江省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以及杭州中港地铁装备维护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来自国家和地方协会、40家业主单位、10家设计院单位、10家高校、92家企业代表,共约70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聚焦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维,共同探讨城轨车辆、设备运维的现状、技术应用与发展。
      来自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机电一体化室主任、教授级高工饶美婉发表《城市轨道交通重载型自动扶梯全寿命周期智慧运维管理技术》。主要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重载型自动扶梯现状及发展趋势、基于云平台的自动扶梯在线监测系统,对扶梯关键部件状态进行监测及智能诊断等主题。

     《城市轨道交通重载型自动扶梯全寿命周期智慧运维管理技术》全面分析了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重载型自动扶梯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云平台、在线监测系统等智慧化、智能化等先进手段对扶梯关键部件状态进行监测及智能诊断,是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的探索与实践,也为其他设备的全寿命周期智慧运营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出自轨道运维公众号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47

48

行业动态

国内首例!苏州地铁启用国内首台斜行电梯

       2022年12月24日上午10点08分,苏州轨道交通劳动路站2、5号线换乘通道加装无障碍电梯启用仪式在该换乘通道举行。
      参加本次启用仪式的有苏州轨道交通集团副总工程师兼运营公司总工程师凌松涛、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二分公司副总经理张卫东先生、苏州市残联副理事长张小红女士、苏州市场监督管理局特种设备处领导代表、苏州特检院副院长李杰锋先生、苏州莱茵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黎明先生和执行总经理郑钢先生。
      该换乘通道最初采用了两台自动扶梯来解决通道内高差的无障碍提升问题,每当有轮椅乘客到达时,无一例外都需要站内工作人员的抬上抬下,一来乘客体验不好,二来早晚高峰流量巨大很难做到随时有工作人员在场。为彻底解决该通道的无障碍提升难题,苏州轨道交通集团面向社会,招募优选方案。经过长达数月的方案比对,最终,苏州莱茵电梯所提供的斜行电梯无障碍提升方案脱颖而出,并在短短4个月内,圆满完成了无障碍电梯的加装工作。

月内,圆满完成了无障碍电梯的加装工作。
      此项目的成功,也为全国地下轨道交通无障碍提升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更是创下了城市地下轨交采用斜行电梯解决无障碍通道问题的中国第一。

      随着新建线路的开通,换乘车站大量增加,部分换乘车站由于周围环境因素,换乘通道内无法安装无障碍电梯情况时有发生。目前的解决方法是在楼梯部分增加无障碍升降平台,但无障碍升降平台存在故障率较高、维修成本大等问题,给运营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本次苏州地铁使用的斜行电梯无疑是一个新的解决思路,有利于提高乘客服务质量,值得借鉴。

49

50

行业动态

沈阳地铁新技术应用——
  车站智慧边门及人脸识别平台建设

       车站智慧边门利用了双目技术、证照0CR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拍打门技术并搭配后台业务系统,组成的一套完善的边门通行管理系统,实现委外人员、残疾人、士兵、士官等免费乘车群体自主过闸功能,减少站务人员日常工作量,同时提高沈阳地铁车站智慧化程度。

      智慧边门采用的双目深度视觉通行逻辑技术用于替代传统闸机采用红外对射传感器进行乘客通行状态检测,与传统闸机优势相比,智慧边门占用空间更小、具有敏感乘客(如孕妇)和携带大型行李的乘客的安全通行保护功能、能够检测刷卡人,防止其他未刷卡人员闯入、具备小童身高检测功能,小童可在成人前方或后方通行无限制、具备学习和进化能力。

智慧边门推广与应用

51

52

沈阳地铁新技术应用

      智慧边门利用OCR识别技术检测乘客所持证件真伪,并提取证件照片人脸信息,与乘客刷脸信息对比,匹配成功,即可放行,实现乘客无需注册,只要持有有效证件,即可自主通过边门闸机。

■本文由票务中心供稿

沈阳地铁新技术应用——
         电梯设备物联网远程监视项目

        物联网作为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已被我国确立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物联网在线实时监视对于电梯设备的日常管理、故障抢修、数据分析将带来极大的帮助。
       2021年1月1日起执行的《沈阳市电梯安全条例》第二章第十三条规定“鼓励在用电梯安装物联网电梯系统”。为使沈阳地铁电梯后续顺利接入物联网系统,机电中心提前布局,开展了电梯设备接入物联网的研究、测试工作。

      为了满足《辽宁省电梯安全管理条例》、《沈阳市电梯安全条例》以及《辽宁省监督管理局关于增加电梯检验和检测项目的通知》中关于增加电扶梯运行参数采集和网络远程传输功能的要求,沈阳地铁电扶梯专业对于既有运营线路电扶梯设备安装物联网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电扶梯设备现场安装调试完成后需对接沈阳市监管平台,监管平台能够接收到电扶梯数据后方可同意各厂家开始进行安装监督检验工作。开通运营后的相关数据传输由电扶梯生产厂家将所需数据直接上传至市监管平台。

53

54

沈阳地铁新技术应用

电梯设备物联网远程监视的重要性

■本文由机电中心供稿

55

56

沈阳地铁新技术应用

2022年创新项目进度

序号
项目类
项目名称
提报 
分委
计划终验时间
改造进
1
技改
九、十号线电客车碳滑板替代试验
车辆
分委会
2022年8月 验收完毕
2
技改
综合监控系统(ISCS)仿真实验平台
通号分委会
2022年4月 验收完毕
3
国产化
一号线西屋安全门单元控制器(PEDC)国产化
机电分委会
2023年1月 目前正在开展PEDC样机正线功能性测试工作,并在设备测试中对设备软件进行同步调试。
4
国产化
一号线电客车牵引系统国产化项目
车辆 分委会
2023年6月 与合资厂、时代电气开展牵引系统关键部件试修工作。
5
技改
隧道结构BIM建模及实体模型研发制作
工电分委会
2022年12月 验收完毕

序号
项目类
项目名称
提报 
分委
计划终验时间
改造进
6
技改
刚性接触线波磨问题研究及优化
工电
分委会
2022年12月
验收完毕
7
技改
道岔故障诊断与分析设备研发
通号分委会
2022年12月
验收完毕
8
技改
受电弓碳滑板数字化成像测量工装研发
车辆分委会
2022年11月 验收完毕

57

58

新线动态

沈阳地铁四号线施工建设进度

        沈阳地铁四号线在轨道线网中属于东北~西南走向的通道,是连接城市东北部城区、城市核心区和浑河南岸地区便捷的通道。四号线一期工程正线北起大东区望花街站,南至浑南区航天南路站,沿线主要经过了沈阳北站、沈阳南站等重要公共交通枢纽,沈阳北站片区、太原街等金融商贸区,望花、砂山等居住区,以及沈阳大学、浑南产业区等科教、产业区。设车站23座,其中换乘站12座。

沈阳地铁二号线南延线施工建设进度

      沈阳地铁二号线南延线工程北起一期工程终点全运路站南端,出站后向东南走行,下穿机场高速后右拐向西下穿苏富特科技园和国际软件园地块,之后沿高深东路继续向西走行,左转下穿万达广场地块(已预留地铁下穿条件)后沿智慧三街中心线一直南下,终至桃仙机场站。线路全长约14.2km,全部为地下线。

四号线土建施工进度示意图

二号线南延线土建施工进度示意图

新线新技术——
             预制混凝土接头的道床结构

       沈阳地铁新线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也逐步在新建线路中开始应用。
      6号线正线族兴路站(不含)至终点沙柳路站(原迎春街站)采用预制板式轨道结构,即道床结构为预制混凝土接头替代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速度更快,减少后期养护过程中的裂纹病害。

新线新技术——
                        安防智能化集成平台

        3号线及未来后续线路增设了安防智能化集成平台,该平台系统内部集成了入侵报警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并且将视频监视系统、门禁系统与其互联,取消了这两个系统与综合监控系统的接口。同时,安防智能化集成平台还增加了与安检系统、场段周界接口,实现了统一的安全防护报警平台。

59

60

新线动态

埋头苦干 勇毅前行
——机电中心车站设备3部 刚红雨

人物简介:刚红雨,男,满族,1989年6月生,党员,2010年入职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现任机电中心车站设备3部安全门工程师-资深主管。主导、参与的《一号线西段安全门增加市电直连装置》项目,获得2018年沈阳市重大技术难题攻关活动优秀项目;《站台门与信号接口状态监测装置》项目,获得2020年沈阳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三等奖;《站台门电磁锁测试平台(检测工装)》项目,获得2021年沈阳市“五小”劳动竞赛优秀创新项目二等奖、2022年沈阳市“盛京杯”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奖;《一种地铁UPS模块监控装置》项目,完成专利技术成果转化,为分公司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题攻关活动优秀项目;《站台门与信号接口状态监测装置》项目,获得2020年沈阳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三等奖;《站台门电磁锁测试平台(检测工装)》项目,获得2021年沈阳市“五小”劳动竞赛优秀创新项目二等奖、2022年沈阳市“盛京杯”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奖;《一种地铁UPS模块监控装置》项目,完成专利技术成果转化,为分公司带来了一定的经济

效益。
         站台门系统是地铁中的重要行车设备之一,一旦故障将直接影响客运组织和客运服务。站台门采用自主维修策略,因此对站台门人员技能要求较高,提高专业素养、技能是站台门专业人员的必修课。自沈阳地铁运营以来,站台门专业开展了各类技术攻关、设备改造和产品国产化等20余项技术创新工作,攻克了多项“卡脖子”的技术难关,并突破了多项行业瓶颈,自主维修多种关键部件,每年节省运营成本约50余万元,线网站台门平均故障指标值约为0.023次/万次,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刚红雨同志于2010年入职沈阳地铁,在这12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始终不忘初心,埋头苦干,勇

61

62

技术人物访谈

勇毅前行,凡事积极主动,迎难而上,争当排头兵,不怕苦,不怕累,能够圆满全面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他。
问:在地铁工作12年,你是如何做到对工作始终如一的?
刚红雨:古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有“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格言,有“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我们要心存感恩之心做工作,不要将拥有的一切都视之为理所当然,入职以来,公司不断培养着我们,给了我们巨大的关怀,在这里我们追求着事业的成功,享受着工作带来的乐趣,实现着人生的价值。我感恩公司给我提供学习的平台,感恩公司的培养,感恩公司让我学会了很多,感恩公司给我的工作,

感恩它带给我的生活,当你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去工作时,你会工作的更愉快、更出色,会觉得工作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会对工作始终如一。
问:这些年,你有什么特别难忘的事吗?
刚红雨:2021年9月19日,二号线三台子站站台门控制系统改造施工完成后,对站台门进行测试过程中,发现下行22号站台门发生故障且故障点隐蔽,此时恰逢沈阳市即将迎接国家创城检查。
故障发生后,为能及时将故障修复,曾邀请方大设备厂家设计及技术人员共同排查故障原因,但经方大设备厂家人员多次尝试后也束手无策,建议放弃维修,等待设备改造。

63

64

      我虽然当时不主管二号线站台门工作,但得知此事后主动放弃中秋节休息时间,连续4个夜晚进行故障排查,成功在创城检查前完成故障抢修工作,保证了地铁创城迎检工作的顺利进行。
问:听说你做过很多改造项目?
刚红雨:我牵头、参与的三台子站台门控制系统更新改造、十三号街站至铁西广场站UPS改造、西屋站台门单元控制器(PEDC)国产化等改造项目有20余项,我特别喜欢专研技术,只要发现有风险、隐患的设备,就想能够尽快把设备隐患管控住,把设备风险消除掉。我举一个近期完成改造的例

子。
      为彻底解决三台子站站台门所存的设备隐患,保障地铁运营安全,我牵头开展了三台子站站台门控制系统更新改造工作,此次改造是继广州地铁后国内第2例实施单座车站站台门系统整体改造工程。因采用边运营边改造、改造后立即投入运营的模式,既要保证运营安全又要兼顾改造进度,对改造的风险管控要求极高,在行业内属于技术难题。
      面对改造的重重困难,我们专业技术团队迎难而上,精

65

66

热爱我的工作。
      2010年入职沈阳地铁第一天起,我就提醒自己,既然选择了沈阳地铁,就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认真地学,刻苦地练,踏踏实实地干,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我是这样想的,也这样努力的去做。
      我一定会一如既往的埋头苦干,勇毅前行,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大局意识,提高专业素养、技能,发挥榜样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凝心聚力,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沈阳地铁美好明天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67

68

心策划,对改造施工方案严格审核,对改造存在风险因素进行充分预想,并制定安全防护措施9项、风险管控措施24项,此次主体改造共历时9个月,改造期间未发生影响运营安全的故障及事故事件,更新站台门核心设备部件292件、线缆800余米,解决重大设备隐患10余项,为今后开展相关改造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问:你热爱你的工作吗?
刚红雨:沈阳地铁至开通以来给沈阳市民带来更智慧、更方便、更快捷的出行方式,有效的缓解了交通压力,有幸成为地铁人,为沈阳市民服务我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我非常

■本文由机电中心供稿

坚守一线 砥砺前行
——通号中心自控2部 汪海涛

69

70

技术人物访谈

人物简介:汪海涛,男,汉族,1988年4月生,2011年入职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现任通号中心自控2部自控检修工长。主要负责SCADA、综合监控、火灾报警等专业系统维护、技术升级优化等。2021年获得沈阳市消防行业职业技

能竞赛二等奖,2021年获得沈阳市技术标兵荣誉称号,2021年获得辽宁省消防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八名。
问:作为一名老员工,你能讲一讲这11年的心路历程吗?
汪海涛:11年了,沈阳地铁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想它也将是我的最后一份工作,我二十岁来到沈阳地铁这个大家庭,现在已过了而立之年。对于我来说,沈阳地铁和我属于“亦师亦友”的关系。刚入职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懂,像一个刚上学的孩子,渴望知识,渴望探索。

亦友”的关系。刚入职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懂,像一个刚上学的孩子,渴望知识,渴望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沈阳地铁像我的好朋友一样,相处融洽、互帮互助,一起研究技术、一起攻克疑难故障,时时陪我一起进步。每次处理完成一个故障,我都有一种成就感,他让我始终保持着这份初心,让我从未有过想要停止走下去的想法。正是因为这份陪伴,我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走到现在,这是我的成长之路,也是沈阳地铁的成长之路。
      从前的11年我和沈阳地铁风风雨雨携手走过,我相信下一个11年只会更加精彩,更加耀眼,我很期待。

问:在沈阳地铁的这些年,为何你一直在一线坚守?
汪海涛:我很庆幸我一直坚持在一线,也很骄傲自己是一名自控专业的员工,更加幸运自己能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在一线,接触的故障多,知识面越来越广阔,每次和机电、供电等专业一起处理故障时,我都能接触到不同专业的知识,学习到新的名词。每次遇到新知识,我都会积极学习,反复琢磨,研究吃透,不仅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变得更加扎实,也领悟了其他专业的新名词。通过不断积累,不断动手,让我慢慢把自己的事业变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坚信,只要我坚持,每天进步一小步,日久天长,我就会前进一大步,我很感谢沈阳地铁给我提供了这个平台,我会继续坚守!

一大步,我很感谢沈阳地铁给我提供了这个平台,我会继续坚守!
问:你是如何兼顾事业和家庭的?你的家人支持你的工作吗?
汪海涛:在我看来,家庭和事业几乎是同等重要的,地位相应也应是平等的,是相辅相成的。事业是基础,家庭是港湾。事业,是人们追求物质的基础;家庭,是人们疲惫时休息的港湾。只有事业,不算真正的成功,因为无人与你分享,只有家庭而没有事业也不算真正的幸福,因为缺乏个人价值!没有了事业,家也相对来说不会有稳定的经济基础,

71

72

家庭失去了应有的物质基础,家当然也就没有了幸福与安全感。我的家人非常支持我的工作。
问:对于接下来得工作,你有什么打算和期待吗?
汪海涛:没有沈阳地铁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沈阳地铁不仅成就了我,也开阔了我的眼界,增强了我的知识储备量,我将用我的实际行动来回报沈阳地铁!随着二十大的顺利召开,我国的经济、科学、技术等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沈阳地铁也随着时间的推进,设备设施、技术水平在不断的更新,我们一线员工也同样要“活到老,学到老”,在岗

一天,就要钻研一天,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沈阳地铁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本文由通号中心供稿

73

74

平凡岗位 忠诚履职
——票务中心票务设备2部 宋云茂

75

技术人物访谈

人物简介:宋云茂,男,汉族,1988年4月生,2010年入职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现任票务中心票务设备2部软件系统工程师-资深主管。主要负责AFC系统维护管理、安全技术管理、软件系统测试升级、故障抢修等工作;2018年度被评为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先进工作者; 2020年度被评为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先进工作者。

评为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先进工作者; 2020年度被评为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先进工作者。
      自动售检票系统是地铁车站内直接面向乘客,为乘客提供服务的设备,如何保证系统高效平稳运行,提升票务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乘客出行需求,是我们票务中心每名员工的宗旨。

       为更好地满足乘客多元化支付出行的需求,参与新技术、新业务在AFC系统落地应用,主要参与完成《沈阳地铁交通部及互联网业务改造项目》、《沈阳地铁支持人脸业务改造项目》、《沈阳地铁支持银联业务改造项目》、《沈阳地铁BOM非现金支付业务改造项目》等,以上项目的上线应用,给乘客出行带来更加多样的支付方式,同时提升了沈阳地铁的服务质量。
      参与的《AGM压力测试装置优化及TVM、AGM维修平台建设项目》,《自动售检票系统读卡器测试平台项目》,在AFC系统测试工作中落地应用,以前我们靠人工做压测,现在我们以技术替代人工做压测,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76

       沈阳地铁从一条线到一张网,宋云茂同志见证了沈阳地铁的发展历程,他始终以“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为准则,在工作中勤学好问,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业务技能,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用实际行动,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对企业忠诚,书写着一个平凡不平庸的人生历程。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他成长的心路历程。
问:你是如何成长为一名岗位技术能手的?
 宋云茂:我从一名刚毕业踏入社会的小白成长为岗位技术能手,首先离不开公司给我提供的平台,领导的信任和同事的帮助;其次就是我们票务中心的传承工匠精神,精神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漫长的积累和演变,这种精神始终激

励着我做事要专注、要敬业、要创新;最后我对自己成长历程总结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班组工作期间,那时就默默告诫自己,故障不分难易,工作中要多动手、勤思考、善总结、重交流,要做故障的“终结者”,因此每次岗位技术比武都取得了较好成绩。第二阶段,在工程师岗位工作阶段,角色的转变,认知的提升,我开始了解学习新技术、新业务,从2018年开始,新技术在沈阳地铁AFC系统中应用,我们AFC系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次新技术的应用都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技术能力也得到提升。

77

78

 问:谈谈你参与的新技术在沈阳地铁应用落地后,沈阳地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吗?
 宋云茂:地铁做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多元化支付方式在沈阳地铁落地后,实现了实体卡向虚拟卡的转变,乘客的支付方式也从单一的现金增加了非现金,过闸也从单一的单程票、储值票,增加了二维码、人脸、手机NFC、智能手环等,给乘客出行带来便捷的同时,减少了单程票、储值票等实体卡的使用及票卡损耗、流失,减少现金核算、清点、设备维护等运营成本。
      每次新技术的改造应用,都会有很多难忘的经历,在2018年交通部及互联网业务改造升级,随着改造工作的完

成,新票种的增加及新的支付方式的开放,手机NFC卡、异地交通联合卡等制作的标准不一致,乘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读卡器与票卡交互异常的小概率情况,不仅影响了乘客出行体验,也给站务人员的工作造成影响。本着提升服务质量,减轻现场站务人员工作量的原则,对上万条交易日志数据分析,通过软件版本优化,现场硬件调试,解决现场闸机刷卡异常情况,不仅方便乘客出行,同时也为站务减少了近50%的异常处理工作量。
 问:你是如何理解家庭和工作关系的?
 宋云茂:首先,我也是单位众多双职工中的一对,其次,我们俩工作上还是有很多交集的,我是AFC系统设备的维护者,她是AFC系统设备的使用者,有时我们也会对系统设备进行交流讨论,尤其是新业务改造测试期间,我们会站在各自角度据理力争,但是我们最终目标都是为乘客出行保驾护航提供便利。

79

80

她是AFC系统设备的使用者,有时我们也会对系统设备进行交流讨论,尤其是新业务改造测试期间,我们会站在各自角度据理力争,但是我们最终目标都是为乘客出行保驾护航提供便利。
      最后,我们每一位员工都既是单位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又是我们各自小家庭的主要成员,在大家和小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只有大家的繁荣发展,才有我们小家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就应该心系大家,时时为大家着想,处处为大家工作,事事为大家服务,树立大局意识,做到舍小家为大家。
 问:你对未来有什么期望?

宋云茂:沈阳地铁就像一艘船,我在船上,当我选择了进入沈阳地铁并成为他的员工的时候,就意味着我踏上了这艘船。让船乘风波浪安全前行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今沈阳地铁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即将迈入线网运营新时代,我们作为地铁向智能化发展建设的主力军,我们既是见证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要有“重整行装再出发的”豪情,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要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魄力,不断学习行业的新形势、研究新技术、启发新思路,才能更好的胜任我们的岗位,履行我们的职责,为地铁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本文由票务中心供稿

81

82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