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泰山艺苑》总第八期电子杂志

︽泰山藝苑︾ 

︽泰山藝苑︾ 

-总第八期-

NO.08

這是一本屬於泰科學子的電子雜誌

08

2021
《泰山艺苑》

泰山科技学院艺术教育中心

点个赞

温馨提示

杂志中类似“舞蹈”、“剧目”、“音乐”等板块的内容页面,点击右上角彩色按钮的左/右边缘部分均可播放该板块任务的相应视频,如果使用手机观看,点击按钮左边会更容易点开哦~
另:屏幕左下角有“目录”小按钮。

艺术电子杂志

经典艺术赏析

目录

英国艺术掠影(一)
英国艺术掠影(二)
英国艺术掠影(三)
英国艺术掠影(四)         

第4页
第22页
第40页
第60页

“泰山艺苑”嘉宾讲座

嘉宾介绍
讲座内容

第80页
第84页

采访嘉宾预告

第89页

经典艺术赏析

第29期

英國藝術掠影(一)

建筑

指导老师:赵曰鹏 

图片来源 katie_westwood

哈德威克最初是号称继伊丽莎白一世之后英国最富有的女人哈德威克.贝丝的乡间住宅之一,贝丝也是英国名园查茨沃斯的主人,她的出生地,就是庄园旁那幢只剩下建筑骨架的老宅里。哈德威克被认为是贝丝财富和权力的宣言。在玻璃对建筑而言还是一种奢侈品的时代,哈德威克大厦就设计了大量的巨大玻璃窗户。这种对玻璃的运用,给伦敦第一届世博会的水晶宫建筑以及1876年的费城百年展建筑带来灵感和启发。

哈德威克建于1590年至1597年之间,由文艺复兴风格的倡导者、英国建筑师罗伯特斯密森设计。作为伊丽莎白女王时代乡村别墅中具有重要建筑意义的豪宅,哈德威克是文艺复兴风格英国式诠释的最早样本之一,正是由此开始,文艺复兴风格从佛罗伦萨慢慢蔓延到了英国,并在英国广为流行。

哈德威克庄园(Hardwick Hall)位于德比郡,位居英国五大最佳建筑之一,由文艺复兴风格的倡导者、英国建筑师罗伯特斯密森设计

英国哈德威克府邸建造于公元1590年—1597年,设计师:Robert Smithson和Abraham Smith。观赏图片回答以下问题:
1.哈德威克府邸属于什么建筑风格?
A.巴洛克建筑
B.文艺复兴建筑
C.哥特式建想筑 
D.罗曼建筑
2.参照哈德威克府邸图片,赏析其建筑风格特点及意义。

任务反馈

1.选B,文艺复兴建筑。  
2.特点:府邸周围一般布置形状规则的大花园,其中有前庭、平台、水池、喷泉、花坛和灌木绿篱,与府邸组成完整和谐的环境。
意义:此时期府邸建筑总结了整个16世纪的成就,甚至大大超过大陆上同时期的府邸建筑,虽然也汲取了大陆文艺复兴建筑的经验,但却是彻底英国式的,具有开朗、亲切、舒适、朴实的风格。这种建筑渗透着资产阶级对人生的乐观和肯定,为资产阶级世俗生活服务。
——话剧分团 董嘉宁

任务描述

指导老师:许震 

图片来源 katie_westwood

《哈姆雷特》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2016年,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上海芭蕾舞团和上海大剧院联合制作推出了由莎翁经典之作《哈姆雷特》改编的同名芭蕾舞剧,这是《哈姆雷特》首次完整地被搬上芭蕾的舞台,由英国编导德里克·迪恩一手编创,对英国人来说,《哈姆雷特》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作品,但德里克在编排过程中坚持以原著为出发点,用舞蹈来讲述故事、表现人物、呈现情感。

《哈姆雷特》被世人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话剧、舞台剧、芭蕾舞剧等,今天像大家推荐的作品是芭蕾舞剧《哈姆雷特》。

德里克·迪恩

芭蕾舞剧《哈姆雷特》从舞剧一开始欣赏到4分34秒。在这部剧里,哈姆雷特是一个对过往幸福有着温暖回忆的年轻人,此选段是该剧编导另加了原作中并未出现的小王子在父母身边过生日的场景,看似这个家常化的生日宴会,却为全局定下了柔软的怀旧基调,仔细欣赏此选段舞蹈,你能从中找出几处我们熟知的生活场景?并一 一列举。

生日宴会中有舞会的存在,舞会成为主人与宾客交流的一种方式,整场舞会大部分由交际舞构成。以快乐为主导,小王子蹦跳的穿梭在舞会上,对世界的一切充满着好奇,也体现了孩子旺盛生命力。
——舞蹈分团  陆寒

任务反馈

任务描述

舞蹈

点此欣赏

指导老师:孟凡

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1587年,开始演员生涯,并开始尝试写剧本。1591年,创作的戏剧《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首演。1592年,创作的戏剧《理查三世》首演。1595年,创作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首演。1596年,创作的戏剧《威尼斯商人》首演。 1601年,创作的戏剧《哈姆雷特》首演,引起文坛关注。1603年,创作的戏剧《奥赛罗》首演。1605年,创作的戏剧《李尔王》首演。1606年,创作的戏剧《麦克白》首演。

《李尔王》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其四大悲剧之一。故事来源于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8世纪左右。

全剧有两条平行的故事线索。
主线索讲述的是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年老昏聩,要根据爱他的程度把国土分给自己三个女儿。
另一条次线索是葛罗斯特伯爵听信庶子爱德蒙的谗言,放逐了长子爱德加。

本期艺术&家养成计划,让我们一起来观看沙翁另一部经典作品——《李尔王》,该剧是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退位后,将领土与权力分配给三位女儿后的故事,本期欣赏整部剧的开端部分,请大家自行了解剧情,并分析一出剧的开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切入主旨,一出剧的开端决定了未来的发展走向,之前的计划中曾提到“欲扬先抑”的戏剧创作方式,更是一种适合于开端的创作方式,请同学们观看00:00——12:30部分,希望大家带着问题认真进行思考。(有余力的同学建议观看全剧)

17世纪的《李尔王》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有深刻哲理的作品。这是一部以巨大的悲痛而剧终的戏剧。在我看来,反映最令我深刻的是人文主义,充分的发扬人的个性和突显人的精神是不准确的。莎士比亚在描写李尔王和葛罗斯特后悔和痛恨中使后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当某个人在完全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之后,往往才能感受到一些真正的感情。在不存在权势和利益交涉的情况下,李尔王真正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真正的亲情,这是李尔王在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时永远无法感受到的。这是一部人性的悲剧,又是一部人物悲惨命运的悲剧,这部作品的悲剧意义对于了解人性深处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疯子领着瞎子赶路,是这个时代一般的病态。
——话剧分团  郑嘉雯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剧目

点此欣赏

画作《The Marsham Children》是由画家托马斯·庚斯博罗于1787年创作的艺术作品。

图片来源 katie_westwood

出生于英国萨福克郡的一个羊毛商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静物画家,因此他早期接受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后又在法国画家格霍夫洛特那里做助手并与海曼共事过一段时间。1768年他被选为皇家艺术学院院士。他的作品强调光和奔放的笔触,加之精致的色彩,使他成为皇家宠爱的画家。

《蓝衣少年》
作于1770年

《清晨散步》
作于1785年

托马斯·庚斯博罗作为18世纪英国著名的肖像画家和风景画家,以人物肖像的绘画艺术著称。细赏其作品《The Marsham Children》,回答以下问题:
1.作品中每个人物的表情略显冷漠,但作者采用了较为鲜艳的颜色描画人物与环境,试分析原因;
2.仔细观察人物位置,作者选择这种构图方式的意义是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1.作者可能希望用这种夸张和反比的手法来突出孩子们的冷漠。
2.庚斯博罗的肖像画多取材上层社会人物,他喜欢作全身肖像,同时喜欢将人物放在流动的风景前,注重表现人物的大胆目光 ,急剧转侧的身躯和未定的姿态。探求人物不拘形式的姿势和摆法,这标志着一种新风格——英国式的洛可可肖像画的形成。在绘画技法上,作品充满奔放的节奏感,笔触轻灵,自然动人;他的作品强调光和奔放的笔触,加之精致的色彩,使他成为皇家宠爱的画家。
——声乐分团 彭小龙

绘画

指导老师:王子豪

点此欣赏

指导老师:胡婷

图片来源 katie_westwood

《爱的礼赞》亦译作《爱的问候》及《情人的问候》是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于1888年创作的乐曲,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

埃尔加是英国作曲家、指挥家,出生于乐器商家庭,初从父学小提琴,兼擅多种乐器,并自学作曲。1904年因所作国定颂歌《加冕颂》(1902年作)受封为爵士。1905年到1908年他在伯明翰大学音乐学院任职Peyton Professor,1931年受封从男爵。

一年后,德国朔特音乐出版有限公司买下《爱的礼赞》的版权,以四个版本出版:小提琴与钢琴、钢琴独奏、大提琴与钢琴、管弦乐改编曲。
在1889年11月11日,本曲以交响乐形式首演于水晶宫的一场音乐会,由奥古斯特·曼斯指挥。

埃尔加于1888年7月在旅途中完成了曲谱,当时他已经与卡洛琳·爱丽丝·罗伯茨订婚。他于9月22日从克雷文的友人那里回到位于伦敦的家后,将这首曲作为订婚礼展现给爱丽丝。而爱丽丝以自己几年前写的叫做《拂晓的风》(The Wind at Dawn)的诗作为回应,埃尔加很快为之谱了曲。

图片来源 ins beautycare.blog

《爱的礼赞》是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于1888年创作的乐曲,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请欣赏作品,回答以下问题:
1.请对这首乐曲进行结构上的分析;
2.这首乐曲是由钢琴与小提琴合奏而成的,请分别说明钢琴和小提琴在演奏时的听觉效果,并说明这样合奏有什么效果?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1.乐曲采用三段体,具有典型的小夜曲风格。由E大调、2/4拍的切分音展开有名的A段。小提琴在高音去应奏出恰似情人缠绵的深情旋律。乐曲的B段转入G大调,在柔和的曲谱中加入一丝幽婉的相思情调。经过带有泛音色彩的过门,主题再现。经过带有复杂情绪的尾声,全曲在A段主题的变奏形式下缓缓减弱而终了。
2.小提琴宛转悠扬,钢琴清丽明朗。二者相呼相映。
——器乐分团  张明慧

乐曲

点此欣赏

指导老师:李文霖

 作品《凿岩机》是由雅各布•爱泼斯坦在1913年战前创作的,这种使用“机器”的雕塑,将未来主义不可避免地与法西斯主义联系在一起。

图片来源 katie_westwood

雅各布•爱泼斯坦,1880年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在移民的浪潮中跟随父母来到了美国的纽约。天生好奇的他,当时的居住地距离码头很近,经常接触不同的人群。好奇心的引领下,他用画作表现对形形色色人的展现,打算成为一名画家。

在努力表现各色人物的时候,对人的形体非常感兴趣,接着又开始关注人的生老死亡,自然力量中人类的脆弱等深层次的观点。这时,他觉得绘画不能满足自己观点的表达,放弃了绘画,改为学习雕塑创作。

20世纪初,他引领了英国现代主义与直接雕、塑、形,结合的风潮,作品极具表现主义风格。因此,也是一位颇受争议的雕塑家。
爱泼斯坦说,“被自己对机械的激情所燃烧……,这就是今天和未来的样子,全副武装,险恶不祥。” 所以在1913年,他创作了“机器”雕塑——《凿岩机》

《凿岩机》(1913-1914年)。这件雕塑作品象征着现代世界中人类的非人性化,融合了波涡派面家的观点。这在欧洲大陆的实验性艺术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对未来派艺术家的作用最为显著。
1.同学们在欣赏《凿岩机》的时候能否联想到当时那个时期即将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2.《凿岩机》属于什么主义作品并简单阐述。

任务描述

1.艺术作品源于现实,凿岩机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的产物,二次工业革命后大机器投入生产,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追资源的争夺,进而引发一战。
2.雕塑凿岩机表现形象完整追求几何形体美,各个角度交错迭放表现出排列组合的美感,属于立体主义流派。立体主义是前卫艺术运动的一个流派,推动了二十世纪初期的欧洲绘画与雕塑革命。
——话剧分团 杨亚鑫

任务反馈

雕塑

诗文

指导老师:王兆瑞

图片来源 katie_westwood

乔治·戈登·拜伦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并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拜伦女儿阿达·洛芙莱斯是计算机程序的创始人。

《When We Two Parted》是一首由乔治·戈登·拜伦创作的诗歌,这首诗主要回忆了作者与爱人分别的情景和感受以及后来的心情。

乔治·戈登·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斗争,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艺术价值,请阅读 《When We Two Parted》这首诗,请完成以下任务:
1.细读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2.搜集拜伦的其他代表作。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1.这首诗回忆了与爱人分别的情景和感受以及后来的心情。诗中,诗人情感真挚,毫不矫揉造作,真情动人。“In silence and tears”的重复,不仅使全诗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而且强化了过去和将来不会更改的气氛;另一方面,诗人运用了较短的诗节和众多的断开的句子,暗示出他的难以压抑的、无法平静的痛苦心境。
2.《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
——播音主持部 刘博 

(节选《When We Two Parted》)

When we two parted
In silence and tears,
Half broken-hearted
To sever for years,
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
Colder thy kiss;
Truly that hour foretold
Sorrow to this!
The dew of the morning
Sunk chill on my brow-
It felt like the warning
Of what I feel now.
Thy vows are all broken,
And light is thy fame:
I hear thy name spoken,
And share in its shame.

当我们俩分手时
沉默不语满含泪花,
想起来都心碎
要分离好几年,
你的脸苍白冰冷
吻你似冰霜;
当时真预兆了
今天的悲痛!
早晨的寒露
覆在我的眉毛上,
那种感觉好像是
对我发出警告,
你抛弃了所有声誉,
变得声名狼藉:
我听到别人说你的名字,
顿感脸红。

点此欣赏

绘画

指导老师:朱琳

图片来源 katie_westwood

乔治·费德里科·沃茨是英国画家,雕塑家。欣赏作品并回答一下问题:
1.请问该作品《希望》中涉及到的乐器是什么?
A.管风琴      B.雷贝克
C.鱼形吉他   D.七弦琴
2.乔治·费德里科·沃茨的一生中创作了很多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具有讽刺意味的画作,比如《希望》,《爱》,《生命》。这些作品组成了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生命之家》。结合创作背景及其表达的意义,浅谈自己对该作品的认识。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1. 选D,《希望》作品中涉及到的乐器诗七弦琴。 
2.沃茨笔下的《希望》中,“希望”拿着一把破损得只剩下一根弦的七弦琴,试图用其进行弹奏。她努力倾听那根未断的琴弦的声音,同时象征着脆弱与坚强,绝望与希望。

以及在人物的头顶,画面上方还闪耀着一颗小星星,代表了距离人物十分遥远的希望。即使画家对希望的理解与表达却更贴合现实啊 更符合希望的哲理意义 希望就是在“绝望”的境地也不放弃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舞美服化部 杨辰涵

乔治·费德里科·沃茨的作品《希望》,《爱》,《生命》组成了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生命之家》。

乔治·费德里科·沃茨(George Frederic Watts)生于1817年2月23日,卒于1904年7月1日,乔治·费德里科·沃茨的一生对画坛的贡献极大,影响人也成了之后了很多的后来的画家,这些人也成为了画坛中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

《红衣主教曼宁》
作于1882年

《sir galahad》
作于1862年

英國藝術掠影(二)

第30期

建筑

指导老师:许震

温莎城堡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威廉一世时期,在伦敦周围郊区,建造了9座相隔32公里左右的大型城堡,组成了一道可以互相支援的碉堡防线。后来经过历代君王的不断扩建,温莎古堡已成为拥有众多精美建筑的庞大古堡建筑群。
1.下面对于温莎城堡表述正确的是()
A.是一组花岗石建筑群。
B 起初建造目的在于保护泰晤士河上来往的船只和王室的安全。
C 最初以土垒为主要材料建造,后来为了加固采用石墙石造碉堡。
2.温莎城堡带给你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1.选A、B、C
2.温莎城堡带给我最直观感受是坚固、厚重且神秘
——舞蹈分团 郭佳坤

温莎堡位于泰晤士河南岸小山丘上,距伦敦近郊约40公里,气势雄伟,挺拔壮观,最初由威廉一世营建,自12世纪以来一直是英王的行宫。

温莎堡系列演绎英国传世经典,重现18世纪的皇室生活部份的家具原作,于今仍摆设在英国近郊的温莎城堡188号、196号、207号、208号、214号和225号房间。

1936年,英王爱德华八世在此向曾两度离婚的美国平民辛普森夫人求婚,为了爱情毅然放弃王冠,由一国之君降为温莎公爵,出走英伦三岛,直到1972年其灵柩才重返温莎。这段“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风流逸事,不但使古堡声名远播,也为温莎平添了几分缠绵浪漫的气氛。

位于英国英格兰东南部区域伯克郡温莎-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镇温莎,是英国王室温莎王朝的家族城堡,也是现今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个

舞蹈

指导老师:赵曰鹏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吉格舞在16.17世纪时期流行于英格兰北部与苏格兰地区,是英国传统民间舞蹈之一。观看视频,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此视频中的音乐节拍是()拍。
A.四一拍 B.四二拍 C.四三拍
D.八三拍 E.八六拍
2.视频中的吉格舞传递于观众的思想情感是怎样的?

1.B
2.吉格舞是英国的传统民间舞蹈之一,伴奏的曲子欢快活泼,舞蹈则要求步法要快,给观众传达一种欢快喜悦的情感。
——大学生艺术团团长  周硕

吉格舞在16、17世纪时,流行于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地区,到18世纪,又传入了爱尔兰。英格兰北部地区的吉格舞,通常会在草地或者野外跳,当然,正式的表海演是在舞台上;有时候,表演者也会穿着木屐跳,和英格兰北部现在的木屐舞很像。16世纪时,伊丽莎白一世的王庭里,非常流行英格兰北部的吉格舞。在那时候,Jigs并非吉格舞的专属名称,还包括广泛的各类民间舞蹈。

17世纪是吉格舞的黄金时期——不仅发展成为比较正式的舞台表演形式,而且有很多著名的作曲家开始为吉格舞写曲子,包括威廉·伯德、约翰·布尔、贾尔斯·法纳比等,到18世纪,吉格舞传入了法国,最终在路易十四的王庭里成为时尚,由此也在大众视线中活跃起来。

吉格舞是一种活泼欢快的舞蹈,和作为舞蹈伴奏的曲调,它起源于16世纪的英国,最多的是与爱尔兰舞曲和苏格兰乡村舞曲有关。

点此欣赏

剧目

指导老师:孟凡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本期请欣赏戏剧《造谣学校》part2中11:06—34:35片段,该剧由18世纪英国著名喜剧家谢丽丹创作,被称为十八世纪三大喜剧之首。他以喜剧的形式为大家揭露了这一时期上流社会中造谣成风、伪善、淫逸等不良社会风气,观后请大家感受喜剧对揭示这一问题有什么独到作用。观后欢迎提交评论,字数不限。

我以为,艺术之根底定然源自社会,其中尤其以戏剧影视等最为显著。《造谣学校》这一剧目便是反映社会现象,讽刺社会社会问题之经典,其中蕴含之多重讽喻引人深思。
《管子》中曾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反映了人在解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后才能进一步构建社会规则与精神世界,而由此构建起的社会架构中的人的某些心理便自然而然的被掩盖起来,被压制在光鲜的表面下不断发酵扭曲,进而演变为整体社会心理的变化。而剧中所塑造的正是这些所谓“上流社会”的,表面与心理反差最大的一群人,他们利用造谣实现心理需求的自我满足,本质上对自尊与尊重的认知缺失或不足,通过不断在心中口中贬低他人以满足自己。而其中的谣言虽然看似可笑,可现实中,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在面对谣言时的反映远比剧中更加荒诞不经。我认为这也正是此剧所影射,讽喻的社会现象。
信息交流高度发达的今天与剧中的时代相隔数百年,但谣言的威力不仅没有减弱,反而作为信息的一种与科技共同进步,波及范围与对现实的影响不断提升。剧中的谣言对比反而显得不值一提,这也使得这出剧目被时代再次赋予了充足的深意,引发观者更广泛的思考与讨论。
——话剧分团 戚皓宇

《造谣学校》主要布局是写两个性格不同的弟兄,弟弟查尔斯是一个挥霍成性的浪荡子,但是宅心忠厚真性善良;哥哥是表面上循规蹈矩,满口仁义道德的文质彬彬的君子,实则是贪婪伪善的小人。经过几度测验,终于露出了本来面目,显示了无所逃遁的真形。

理查德·布林斯利·谢里丹是英国杰出的社会风俗喜剧作家、重要的政治家和演说家,英国社会风俗喜剧史上连接康格里夫和王尔德之间的纽带。从1773年第一部剧本上演到1779年,他共写了7个版本,包括《对手》、《圣·帕特里克日》、《少女的监护人》《造谣学校》、《斯卡巴勒之行》、《批评家》和《比扎罗》。1780年以后主要从事政治活动,崇尚自由和民主。拜伦对他的戏剧和演说都十分推崇

英国谢立丹作于1777年。施尼威尔夫人等一群贵族男女以造谣生事为乐,专门破坏别人的名誉和家庭幸福。施尼威尔夫人的家成了一所“造谣学校”

点此欣赏

歌曲

指导老师:王子豪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本周为大家带来的歌曲是17世纪英国音乐家约翰·道兰德的作品《Flow, my tears》,细细品味这首旋律舒缓又意味深长的歌曲,将思绪沉静下来,认真感受音乐中的美,并回答以下问题:
1.欣赏完这首作品,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能够联想到什么?
2.该作品属于宗教音乐还是世俗音乐范畴?通过欣赏音乐尝试分析该音乐类型的风格特点。
(建议同学们戴耳机调整好音量再欣赏歌曲,效果更佳)

1.这首歌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神圣、高洁而温柔,并不是那种庄严肃穆的歌曲,让我联想到教堂、礼拜等比较神圣的东西。
2.我认为是宗教音乐,世俗歌曲是一种单音音乐,歌曲的即兴成分很浓,常常有乐器伴奏,但宗教声乐作品,多声的复调音乐较为常见,但也有单音音乐;
世俗音乐在调式上采用伊奥利亚和爱奥尼亚调式两种特点调式,而宗教音乐采用十二中教会调式;世俗音乐的器乐已经产生,不仅用于声乐、舞蹈的伴奏,也用于演奏各种器乐曲,而宗教音乐主要是声乐。
——声乐分团  刘晓健

约翰·道兰德(John Dowland,1563年-1626年2月20日),英国文艺复兴晚期作曲家,歌手,鲁特琴演奏家。
道兰德的出生地存在争议,一般说法是伦敦,但有爱尔兰学者声称他生于都柏林,不过后者尚无确凿根据可以证实。曾到巴黎在英国驻巴黎使馆工作,又曾

在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宫廷里工作。他于1626年在伦敦逝世,但只记录下他的下葬日期,具体逝世日期不得而知。
道兰德被公认为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尽管生前他只以演奏鲁特琴和歌唱技艺出名。他的歌曲创作被认为对艺术歌曲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他的器乐曲集《泪》(Lachrimae, or Seaven Teares)也是十分著名的作品。代表作:歌曲《回来吧,亲爱的》《眼泪直流》《仕女雅玩》《让我常住幽暗乡》《来吧,深沉的睡眠》等,器乐曲集《泪》

后世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常常引用道兰德的歌曲作为素材,著名者包括珀西·格兰杰和本杰明·布里顿。2006年,英国歌手斯汀推出了道兰德歌曲的专辑《迷宫之歌》

点此欣赏

乐曲

指导老师:胡婷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器乐曲是巴洛克时期的《回旋曲》,选自《阿布德拉扎尔》作品Z570,请欣赏作品,并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作品的是由()所作。
A.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B.亨利·普赛尔
C.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D.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2.回旋曲是乐曲的其中一种形式,请简述它的特点与类型,并通过回旋曲的特点,谈一谈你在听后的感受。

1.选B,亨利·普赛尔所作。
2.回旋曲的特点是在开始段落每次都在两个或几个不同的段落后再现。它的类型主要分为单主题回旋曲式,组曲性回旋曲式。
单主题回旋曲式特点是主题短小,段落长多,段落性较强,没有连接部和尾声;组曲性回旋曲式特点是主题鲜明,在速度和节拍上形成对比。 
这首乐曲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情感起伏不大而节制。在深入了解了之后,知道了是伊丽莎白与达西共舞的一曲,他们在起舞、转圈、牵手、拍打的过程中交换言语和眼神,爱慕和丝许敌意是同存的。灰姑娘对待王子的信任度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
——声乐分团 颜彪

《阿布德拉扎尔回旋曲》 (Z570)是巴洛克时期英国作曲家亨利·普塞尔(Henry Purcell)的经典代表作,这首乐曲是英剧中最常听到的配乐。

亨利·普赛尔(1659-1695),英国作曲家。十岁起在皇室小圣堂中充当歌童,后改任皇室乐器保管员的助手,先后当过皇室侍从乐队的作曲师、威斯特每斯特大教堂的管风琴师和国王的乐器管理员。作有歌剧、戏剧配乐、教堂音乐、宫廷颂歌和宗教歌曲、民俗歌曲等。其中以歌剧《狄朵与伊尼阿斯》、为幕间歌舞表演所写的伴乐《女先知》、《印度女王》、《暴风雨》,为德莱顿的爱国戏剧《亚瑟王》所作的配乐等较重要。

《阿布德拉扎尔》组曲一共有10首,《回旋曲》是第二首,是伊丽莎白与达西共舞的一曲,他们在起舞、转圈、牵手、拍打的过程中交换言语和眼神,爱慕和丝许敌意是同存的。灰姑娘对待王子的信任度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

点此欣赏

雕塑

指导老师:李文霖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 弗雷德里克·莱顿将着色的青铜赋予色彩和结构上全新的美感,并利用青铜柔韧性强的特点使艺术效果更加自然。“这件《与巨蟒搏斗的运动员》中强烈的现实性和细节表达在当时任何英国雕塑家的作品中都不曾出现过。
1.《与巨蟒搏斗的运动员》开始了什么运动?
2.这件作品哪一年被雕刻成青铜件?"

1.《与巨蟒搏斗的运动员》是莱顿个人艺术生涯里和英国雕塑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认为是引发了英国的新雕塑运动的伟大的雕塑。
2.这件作品是莱顿1874年开始为这件作品画速写,但是直到1876年才制成了它的青铜件。
——话剧分团 周兴宇

《与巨蟒搏斗的运动员》是弗雷德里克·莱顿的雕塑作品当中、个人艺术生涯里和英国雕塑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弗雷德里克·莱顿,是英国十九世纪唯美主义画派最著名的画家,在英国绘画史上享誉极高。主要作品有主要作品有《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1869)、《音乐课》(1877)、《沐浴的普绪客》(1890)、《珀尔塞福涅的归来》(1891)、《炙热的六月》(1895)等。

莱顿的首要身份是画家,他制作小型的雕塑来作为图像创作的辅助,但据说他的很多朋友,都鼓励他创作大型的雕塑——这样就诞生了这件今天被认为是引发了英国的新雕塑运动的伟大的雕塑。

诗文

指导老师:王兆瑞

任务描述

"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英国著名小说家,新闻记者、政治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创作的科幻小说对该领域影响深远,1895年出版《时间机器》一举成名,该作讲述时间旅行者发明了一种机器,能够在时间纬度上任意驰骋于过去和未来。进化论和阶级对立是威尔斯作品的两大核心主题,《时间机器》正是以这二者为内核,全部内容都围绕它们展开。请完成以下任务:
1.细读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2.大胆想象一下,你认为时间机器以后会不会出现?"

任务反馈

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的一个朋友“时间旅行者”发明了时间机器后口述了穿越到802701年时的冒险旅程。那时的地球,人类已经分裂成为两个不同的种族——柔弱的埃落伊人和野兽一样的莫洛克人,两种人最后都灭绝了,所有生命随着太阳的变冷而凋零了……这本书反应了当时英国社会中下阶层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对当时社会不足之处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今天也有人觉得本书中未来的人退化是因为环境破坏而导致的。 
是的,现在社会环境被破坏,空气质量正在不断的下降,这都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弊端呀!树木被砍伐、动植物在灭绝、环境在被破坏、天空在变污浊……人类正面临着第6次生物大灭绝!这都告诫我们破坏环境的后果是十分严重、对人类影响巨大的! 
近年来,“神十”飞天、“蛟龙”入海、“辽宁号”航母出仓……中国的科技在不断进步。现在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第2,各种科技技术也在大幅提升。我们的新中国正在渐渐崛起,向世界迈进! 
但人们的保护环境的意识仍然有待提高。如近年来北京的雾霾天气影响极大,据研究,这雾霾都是没保护好环境所引起的。气候变暖、臭氧层破洞、冰山融化……都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 
环境保护,是人们必须做到的。这样才不会让本书中的那种未来悲剧成为事实,所以现在,我们一定要做出行动来,让我们的中国更加富强!
——播音主持部  刘昊阳

《时间机器》是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创作的中篇小说,以进化论和阶级对立这二者为内核,全部内容都围绕它们展开。《时间机器》首次出版于1895年,

19世纪末,英国的工业文明已经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新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延伸和拓展了人类在许多方面的能力。当时的科技进步也激发了威尔斯的文学想象力,因此,他在《时间机器》里虚构了一位科学家成功研制出时间机器的事件。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1895年出版《时间机器》后,又发表了《莫洛博士岛》《隐身人》《星际战争》等多部科幻小说。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革家和预言家,曾是费边社的重要成员,会晤过罗斯福和斯大林,撰写了《基普斯》《托诺-邦盖》《波里先生和他的历史》《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预测》《世界史纲》等大量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作品。 
威尔斯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作品,内容涉及科学、文学、历史、社会及政治等各个领域,是现代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点此欣赏

绘画

指导老师:朱琳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1.选D,该幅作品是《欧洲:一个预言》的卷首插图。
2.该画作在楼梯顶端,有一个老人探着身向下用圆规测量地球。这个幻象总在他头脑里盘旋,于是他将之与来自《圣经》的启示联系在一起。《圣经》里有一段“智慧”所说的话:“在耶和华造化的起头,在太初创造万物之先,就有了我,下使渊源稳固。”在《造物主》中,布莱克图解的便是上帝耶和华手拿圆规,“在渊面的周围画出圆圈”的宏伟景象。在一片黑暗中,代表上帝荣耀的红色的球环绕着上帝;这个宇宙的创造者蹲伏于深渊上面,头发被风吹向一侧。“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上帝左手执圆规,创造出金色的光,划分出了光明与黑暗,正是这光刺穿了周围的黑暗,照亮了深渊的边缘。上帝所使用的圆规,看似有形之物,又似无形之质。
——舞美服化部 曲纯静

 本期推荐的作品是威廉•布莱克( Willian Blake)《造物主》,请欣赏作品,并回答一下问题:
1.威廉•布莱克不仅是画家、雕塑家同时还是位诗人,其画作也会作为其著作的插图,请问该幅作品是其哪部著作的卷首插图? ( )
A.《经验之歌》
B.《亚美利加》
C.《天真的预言》            
D.《欧洲:一个预言》
2.整幅画面充满了活力——全能的造物主从一个喷火的球体中向前探岀身来,他凝视着地球,伸岀左臂,将能量灌注在两道光柱中向外释放出去,就好像是一位建筑师正在用测量仪器丈量土地一般。苍劲的风吹起他浓密的须发,他那米开朗基罗式的体格,使他能够稳稳地站在那个神圣的位置上屹立不倒。欣赏作品,浅谈该幅作品中艺术家的艺术表现手法。

威廉•布莱克( Willian Blake),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虔诚的基督教徒。正如其他许多浪漫主义艺术家一样,布莱克的画作和诗作大多取材于他的梦境—一因此他非常重视这种夜间经历,他坚信,如果用理性去寻找这个世界的真谛会使人性的灵魂变得压抑而窒息;同时他还认为,宗教所强加给人们的严格行为准则扼杀了个体的创造力。

布莱克除了自写自画之外,还常常为别人的诗文作画。名为《怜悯》的画,就是他为莎士比亚的名著《麦克白》的第一幕第七场所作的插图。麦克白在即将弑君夺位时,内心充满犹豫和矛盾。他说:“怜悯像一个赤条条的在狂风中飘游的新生儿,又像一个御气而行的天婴,将要把这可憎的行为揭露在每一个人的眼中,使眼泪淹没天风。”

造物主的原型是威廉·布莱克作品中一个熟悉的形象,在祈祷中俯身,凝视着他所创造的世界。《洛斯之歌》是布莱克和他的妻子所画的一系列被照亮的书籍中的第三本,合称为《大陆预言》。

威廉·布莱克部分作品

第31 期

英國藝術掠影(三)

建筑

指导老师:赵曰鹏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约克大教堂是世界上设计和建筑艺术最精湛的教堂之一,也是整个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另外,《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霍格沃茨大厅的拍摄地就在约克教堂大厅内。观赏图片回答以下问题:
1.哥特式建筑属于什么时期的建筑风格?
A.古罗马时期
B.中世纪时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2.仔细观赏约克大教堂外部结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哥特式建筑风格?

1、选B,哥特式建筑属于中世纪时期的建筑风格。
2、南耳堂的柳叶窗是比较单纯的尖拱造型;西门上方加了三叶草似的窗饰,尖拱也刻上了细密的雕花;大东窗的巨幅玻璃花窗,周围墙壁上用无数个细长的竖框营造出许多垂直线条,都是哥特式建筑的体现。
——声乐分团 于沁迅

造物主的原型是威廉·布莱克作品中一个熟悉的形象,在祈祷中俯身,凝视着他所创造的世界。《洛斯之歌》是布莱克和他的妻子所画的一系列被照亮的书籍中的第三本,合称为《大陆预言》。

教堂始建于公元627年,当时是一座全木结构的建筑,后来在内战中被战火摧毁。1066年,诺曼人攻占了约克,1080年建造了第一座诺曼式的教堂,至今仍可以看到这个教堂的基石和地下室。约克大教堂是英国最大,同时也是整个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公元1220年开始兴建,并于公元1470年代完工。1984年约克大教堂部分建筑遭大火焚毁,破坏严重,现已修复。

约克大教堂主要用石材建造,气势恢宏、工艺精美,历经数百年依然坚实、挺拔,教堂顶部的塔尖象一把把利剑直刺云霄,给人以历史的深邃和庄严,尤其是那些雕刻令人赞叹不已。

舞蹈

指导老师:许震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芭蕾舞剧《奥赛罗》观看25分10秒到30分58秒,演员的这段舞蹈表演,把反派角色伊阿古对奥赛罗的内心妒忌展现得淋漓尽致。结合这段舞蹈,简要分析下伊阿古人物的性格特点?

伊阿古人物性格特点:伊阿古是个阴险毒辣的人,文艺复兴时期极端利己主义的典型人物,他的阴险在于他的两面三刀,在罗德利哥面前,他装出凡事为其着想的脸孔,而在奥赛罗、苔丝狄蒙娜和凯西奥等众人面前,他又摆出一副衷心正直的姿态。
——声乐分团 于沁迅

《奥赛罗(Othello)》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大约于1603年所写作的,主要取材于意大利小说家辛斯奥的故事集《寓言百篇》中的《威尼斯的摩尔人》。

《奥赛罗》主要取材于意大利小说家辛斯奥的故事集《寓言百篇》中的《威尼斯的摩尔人》。故事讲述了一个嫉妒心很强的摩尔人,因为轻信部下的谗言,而将自己清白无辜的妻子杀害。原故事非常简单,除了苔丝狄蒙娜之外,其他人物都没有姓名。

作品讲述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蒙娜相爱。因为两人年纪相差太多,婚事未被准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蒙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蒙娜身边。

点此欣赏

剧目

指导老师:孟凡

任务描述

本期一起来欣赏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剧作家王尔德戏剧作品《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part2中27:12–52:30片段。王尔德是这一时期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是唯美主义代表人物,也是这一时期美学运动的主力、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该剧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观赏该片段,请同学们认真感受他作品中的语言特点,该剧可能缺少部分字幕,可以百度相关字幕进行观看,有余力的同学欢迎观赏全剧,观后可提交评论,字数不限。

任务反馈

先浅谈一下作者王尔德,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一生就写了四部喜剧,一部悲剧,而且集中在四年内完成,并且首演都很轰动,比较有意思的且神奇的是王尔德的剧本都是他外出度假,在一个月之内完成的,而且人物命名也就地取材。例如他的这部喜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主角的名字正是就地拈来,因为当时他正在英国北部湖区的温德米尔度假。
 王尔德写剧本,源于一时兴起和朋友的撮合。1989年,他37岁,在此之前,他的才情只见于诗集、童话、小说。那年刚接任圣杰姆斯戏院经理的演员亚历山大,需要新剧本。他认为王尔德出口成章,下笔成趣,妙语不绝,是写喜剧的无上人选,竟然预付了王尔德一百镑的版税,请他写一出“现代喜剧”,王尔德欣然接受,于是他就用版税出去玩了,回来之后他把《温夫人的扇子》交给了亚历山大。后来首演爆红,他的戏剧家头衔就坐实了。

《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由英国王尔德作于1892年。温德米尔夫人不知丈夫私下接济并坚持邀请来参加她生日舞会的埃尔琳夫人是她的离过婚的母亲,怀疑丈夫与埃尔琳夫人关系暧昧,负气来到追求她的伯爵家里。埃尔琳夫人赶来劝解。恰好伯爵和客人回家,两位夫人躲了起来,但温德米尔夫人遗忘的扇子被发现。为免女儿出丑,埃尔琳夫人出来承认扇子是自己的,使女儿得以暗中离去。

《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是王尔德的第一个喜剧。该剧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淑女与荡妇的区别何在。王尔德的看法是难以划分,二者只在一念之差:受人尊敬的淑女可能就是潜在的荡妇,而众口相传的荡妇却未必坏得可以。在表现形式上,一个秘密跟着一个秘密,一个危机跟着一个危机,丝丝入扣。高潮迭起,句句精妙,字字珠玑,笔下绝无冷场,王尔德的卓越才华和精湛技巧可见一斑。

“噢,现在有那么多自高自大的人在社交界混充好人,所以我倒认为假装得坏一点反而显示出一种谦恭可爱的气质。何况还有这么一说,如果你假装好人,人家就得对你认真;如果你假装坏人,人家就不会对你认真。这就是乐观主义惊人的愚蠢之处。”
——达林顿

点此欣赏

《温夫人的扇子》是王尔德的第一部喜剧,探讨的主题是上流社会的定义,具体一点就是淑女和荡妇之别。看完这部喜剧我们会发现,作者跟我们一样,难以甄别。要做淑女还是荡妇,往往取决于一念之差。未经考验的淑女,也许是潜在的荡妇。众口相传的荡妇,却未必是真正的荡妇。换句话说,天真的女人不一定好,世故的女人也不一定坏。同时,未经世故的女人习于顺境,反而苛以待人;而饱经世故的女人深谙逆境,反而宽以处世。
温夫人的母亲欧琳太太,二十年前抛弃了丈夫和女婴,随情人私奔,不久又被情人所弃。二十年后,她得悉女儿嫁入了富贵人家,便立意把握机会,回到上流社会。她用自己的秘密威胁温大人,勒索到一笔财富,又因温大人的牵引,得以在自己的寓所招待体面人士,渐渐回到上流社会。她的最终目的,是在温夫人二十一岁的生日舞会上正式露面,十分风光地成为名媛。这一切,身为女儿的温大人全不知情,反而怀疑是温大人有了外遇,委屈和愤恨之余,竟然接受达琳顿的追求,就在生日舞会的当晚,出走私奔。幸有欧琳太太及时阻止,在今晚关头,欧琳太太为其掩饰,才保全了她的名节。至此,做女儿的对这位“坏女人”的信心。,也起了怀疑。这件事发生在温夫人成年的生日,改变了她对别人和自己的评价,使她终于走向成熟。
第一幕里的温夫人,还是一位天真纯洁的淑女,且以名教的维护者自诩。当达林顿对她示爱并且拼命追求她时,她断然拒绝,不为所动。生日舞会前温大人希望邀请欧琳太太参加,温夫人高傲地说“不准你把我跟这女人相提并论,这简直是雅俗不分。”到了第三幕,温夫人面对自己的生母全然不知,并且当面对欧琳太太说“你这样的女人根本没有良心,你根本没有心肝,你跟别人只有买卖!”这些话无疑显示了温夫人的道德优越感和对于正邪之分的自信。不料自己婚姻受挫,情急私奔,濒临身败名裂之际,却要靠这么一个俗气的“坏女人”及时劝告,并委曲求全。然则淑女与荡妇之间,真的截然可分吗? 如今社会,物欲横流,到处充满了诱惑。诱惑诱导人变质,尤其对女孩子来说。但无论是谁,都有权利选择

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管你是白领,金领,蓝领,甚至是社会排斥的职业,但唯独善良不可辜负,心存感恩,努力生活,积极做事,没有什么是不光彩的。人性是表面的也是物化的,高尚的品格不分贵贱,心存善良的人灵魂最可爱。女孩,还是应该做个温暖的女孩子,男孩也是,特立独行有个性,不是好事。
——话剧分团 李浩

歌曲

指导老师:王子豪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本周为大家带来的是由19世纪英国作曲家拉尔夫·沃恩·威廉斯创作的声乐套曲《旅行之歌》,该作品共包含9首唱曲,欣赏第4首唱曲《Youth and Love》(07:02——10:00),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该作品全程由男中音歌唱家演唱,仔细品味歌曲,说说你所感受到的这首歌曲中男中音声音的至少三个特点(可从音域、音色、情感等方面入手);
2.《Youth and Love》直译为“青春与爱情”,从这段歌曲旋律的起伏中可以感受到二者之间的联系,钢琴与深厚男中音的搭配表达出千万种情绪。再次品味这首民间音乐作品,结合歌曲带给你的第二次感受,选择两个词来形容,你会如何选择?为什么?(可自行选择其他词语)
 庄重 悠扬 悲情 痛苦 豪放 典雅 愉悦 浪漫 慌张
(建议同学们戴耳机调整好音量再欣赏歌曲,效果更佳)

1.特点:音域宽;音色雄厚;语气轻重处理显得感情细腻。
2.词语:浪漫 慌张
原因:雄厚的男中音,声音忽重忽轻和悠扬的钢琴声搭配起来,让人觉得浪漫,到了九分之后,钢琴节奏急促,演唱者声音放高放大,就显得比较慌张。
——声乐分团 张丽洁

声乐套曲《旅行之歌》是英国19世纪初期极具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作品,歌词选自英国著名作家罗伯特·刘易斯·史蒂文森的同名诗集《旅行之歌与其他诗篇》。

《旅行之歌》原系英国著名作家罗伯特·刘易斯 ·史蒂文森 (1850一l894)的 同名诗集《旅行之歌与其他诗篇 》,全集共44篇诗词 ,于作者辞世后的1896年出版。1901年 ,沃恩· 威廉姆斯开始从中选词谱曲,最终挑选了9首诗词,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声乐套曲作品。不过,最初他并没有将其写成套曲的打算。他先在1902年创作了《我 该去往何处?》(即套 曲中的第七首),刊载在英国歌曲期刊《声乐家》的第三 期中,并在伦敦的圣詹姆斯厅进行了首演。整个套曲的 完成则是在1904年,同年 12月2日在伦敦首演,只演出了第一至第八首 。直到 1960年 ,完整版的《旅行之 歌》套曲才得以全面问世 。作曲家在此版第九首的乐谱下注释:这个套曲的尾声部分只能在 公开演出整部套曲时演唱 。

瑞 夫 ·沃 恩 ·威 廉 姆 斯 (Ralph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是英 国19世纪末至20世 纪 中期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 ,他身兼作曲家、指挥家、作家 、教师等多种身份,音乐创作涵盖艺术歌 曲、合唱作品、歌剧、芭蕾舞剧、交响乐、室内乐、电影配乐等诸多体裁。奥塔 维曾将其誉为“ 20世纪英国音乐复兴中的关键 角色 ”。

点此欣赏

乐曲

指导老师:胡婷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本次欣赏的乐曲是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的《木星——欢乐使者》,请欣赏音乐,回答以下问题:
1.《木星——欢乐使者》是《行星》组曲中的其中一个乐章,请问《行星》组曲共有几个乐章?它们分别是什么?
2.此曲可分为三个部分,请仔细听音乐,根据你所听到的听觉效果,结合网上资料,分别对这三个部分的开始时间进行说明,并说明每一部分所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样子的?

1.七个乐章 分别是: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说明:第一部分:气氛活跃,情绪高涨,活泼灵动,充满波浪性主题色彩,展现出欢快愉悦的动机。
第二部分:长号和大号等乐器显现,共同演奏出真情实感的主题。气势澎湃,热情似火,生机勃勃。
第三部分:祥和端庄,带有民族韵味,多次的音乐反复,体现出音乐的层次感,乐曲情绪热烈,最后以集结号般结束。
——器乐分团 刘皓玥

《木星——欢乐使者》是组曲《行星》中的其中一个乐章,是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创作于1914年——1916年,该组曲一共分为七个乐章,启用了多种乐器,可全奏也可选奏。在科幻音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1874年—1934年),英国作曲家。1893年入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管风琴、作曲和长号。后在歌剧乐队中任第一长号手、管风琴手。1905年起,曾提任过伦敦圣保罗女子学校音乐科主任,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其代表作有管弦乐组曲《行星》(作品32,由七个乐章组成),歌剧《赛维特丽》、《在野猪头酒家》,舞剧《大笨蛋》、管弦乐《圣保罗组曲》等,其中《行星》组曲最为著名。

《行星》组曲是一部由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创作的管弦乐组曲,完成于1914年到1916年之间,乐队编制非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高音大号(上低音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最后一个乐章中还有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

点此欣赏

雕塑

指导老师:李文霖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拉斐尔·蒙蒂(Raffaelle Monti)是19世纪著名的雕塑家、作家和诗人。本期向大家推荐的作品是《戴面纱的贞女》,创作于 1846-1847年。请欣赏作品,回答以下问题:
1.《戴面纱的贞女》曾出现在哪一部电影中?
2.《戴面纱的贞女》中的面纱表现出了什么?

1.《戴面纱的贞女》曾在《傲娇与偏见》这部电影中出现过。 
这是一尊蒙着面纱的塑像,面纱下透露出她深邃而又神秘的美,洁白的大理石也彷佛被赋予了生命。
2.表现出了贞女的圣洁无暇以及极高的权威,也表现出了古罗马时期的思想隔阂。 
虽然从外观看去显得如此安静美丽,但是在这面纱的背后也蕴藏了少女为无疾而终的爱情而留下的眼泪,对自己如同面纱般飘渺的命运感到害怕,充满了悲伤。
——话剧分团 赵滨榕

拉菲罗·蒙蒂是19世纪的雕塑家、作家兼诗人,他出生在米兰,1848年移民去伦敦。拉菲罗的父亲埃塔诺·蒙蒂也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拉菲罗正是师从于父亲学习雕塑。拉菲罗创作了《A Veiled Vestal Virgin》等一些列作品。

《戴面纱的贞女(Veiled Vestal)》大理石,位于英格兰德比郡查茨沃斯庄园,1847年受德文郡第六公爵委托所作。在古代罗马,处女祭司负责看管寺庙的圣火,保持其不被熄灭,被视为罗马的安全基础。

诗文

指导老师:王兆瑞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本期向为大家推荐的是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其中一部代表作品《夏洛特小姐》。请欣赏作品,完成以下任务:
1.有一位著名的英国画家通过这首诗获得灵感创作了一幅画作,你知道是哪位著名画家?哪副画吗?
2.读完这首诗,想必大家都会感慨这样一个弱女子具有这样的勇气,坚定执着地追求自己的人生道路,谈谈对你的人生启发?

1.沃特豪斯通过这首诗创作了《夏洛特小姐》
2.世界上最痛苦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前年的时候,小时候的一个玩伴出车祸,在医院躺了一年,最终撒手离去。她才19岁,刚上大一,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按照预想,她在国内上大学,出国上研究生,交一个男朋友,身边两三个知己,到了合适的年龄结婚,平凡而又有目标幸福的一生。可是戛然而止了,留下的是无尽的伤痛。前段时间,她妈妈的小公主,满月了,她说道:“当奶奶的年纪,当妈的喜悦。谢谢这两年亲戚朋友的陪伴和安慰。”。他们走出来了,一个新生的孩子帮助他们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动力。人生有那么多难熬的时候,想告诉自己,就这样算了吧。看看文中的夏洛特,她呢?因为自己的犹太血统在那个时代所经受的痛苦,年幼丧母的她,性格内向敏感,她所感受到的,又岂是你我所能感同身受的。她在画画的时候,会给自己一个背景音乐。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里也给了一首背景音乐,中岛美嘉的《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看画时,看着她努力跺脚,听节拍,热泪盈眶。夏洛特也曾18个月,过着隐居的生活,专心于绘画。人生苦短,有自己热爱,并且长时间花时间的东西,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挫折和抑郁是在所难免,心中有光,才有战胜他们的勇气啊。
——播音主持部  刘博

故事发生在亚瑟王传说的背景下,传说有一条流经卡默洛特城堡的河流,河流中有一座孤岛,岛上有一个小塔,塔顶住着一位背负诅咒的绝代佳人,她就是夏洛特小姐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1809年8月6日—1892年10月6日),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及最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准确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及兴趣,这是任何时代的英国诗人都无法比拟的。代表作品为组诗《悼念》。

On either side of the river lie
On either side the river lie
Long fields of barley and of rye
That clothe the wold and meet the sky
And thro' the field the road runs by
To many-tower'd Camelot
And up and down the people go
Gazing where the lilies blow
Round an island there below
The island of Shalott

在河流的两岸
在那河的两岸
 是一片种着大麦和黑麦的农田
麦覆盖着平野,远接长天
还有穿行在田野间的小径
通向古堡卡默洛特 
人们在小径上闲庭漫步
凝望大片百合盛开之地
盛开在小岛的四面八方
那便是夏洛特岛

节选自《夏洛特小姐》

点此欣赏

绘画

指导老师:朱琳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画作《夏洛特小姐》,1888年,布面油彩,183厘米230厘米,不列颠泰特美术馆,伦敦。欣赏该画作,并回答一下问题:
1.这幅画是由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 John william Waterhouse,1849年-1917年)创作的。他是( )的典型代表,画风细致,用色清新。
A.印象派                     B.拉斐尔前派
C.新印象派                 D.巴比松派
2.画中描绘的故事其实源自长诗《夏洛特小姐》,请问诗歌《夏洛特小姐》是谁的作品?"

2.丹尼生画作《夏洛特小姐》来自丁尼生的长诗《夏洛特小姐》,而丁尼生的诗歌也来自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所以这副画作中的很多细节,当它们跟人文历史、文学典故等联系在一块儿的时候,才会变得绚烂,变得生动,原因就在其实夏洛特小姐的表情更为复杂,既无助悲苦,又无怨无悔。
——声乐分团 贺鑫然

1.选B,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是拉斐尔前派的典型代表。

《夏洛特姑娘》又译《夏洛特小姐/夏洛特夫人》(The Lady of Shalott),是英国前拉斐尔派画家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最有影响力的一副油画作品。该画取材于英国著名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1883年发表的叙事诗。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1849年4月6日—1917年2月10日)于1849年出生于意大利罗马,曾在1895年当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沃特豪斯从拉斐尔前派和古典画家的作品中汲取灵感,他的作品与浪漫主义时代的其他艺术家截然不同。他运用一系列艺术手法在作品中同时创造了美感和现实主义。他于1917年2月10日去世于英国,藏于伦敦肯萨尔绿色公寓。

本期推荐的作品是《夏洛特小姐》,这幅画讲述的是在夏洛特这个地方有一位美丽女子,她被神困居在一个古堡里,她只能通过窗户投射进室内镜子里的影像欣赏心中的偶像兰西罗骑士。只要从窗户往外看,她就要被毁灭。为了消磨自己,她每天纺织不止。有一天实在忍不住向外看去,厄运降临了,镜子破碎,丝线缠住了她,随后她被神示载往死亡之地。
这是一个以前少有的孤凄形象,她集感伤、神秘、疏离、飘逸于一身,既吻合了维多利亚的压抑情感,又具有难以表述的空蒙悲凉意象,众多的细节象征也符合流行趣味。此画也是沃特豪斯艺术基调的开启之作,一种孤苦的自恋情愫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来。

第32期

英國藝術掠影(四)

建筑

指导老师:许震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1.仔细欣赏大英博物馆正门的主体建筑,说一说它是模仿的那座建筑建造设计的呢?
2.正门的8根大柱子的柱式风格属于()
A.多利克柱式
B.爱奥尼亚柱式
C.陶立克柱式
D.科林斯柱式

1.大英博物馆正门的主体建筑是模仿帕特农神庙设计的。
2.B,正门的8根大柱子的柱式风格属于爱奥尼亚柱式。
——声乐分团 刁奕心

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 。由于空间限制,有99% 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开放,原来主要收藏图书,后来兼收历史文物和各国古代艺术品,其中不少是仅存的珍本。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英帝国向世界扩张,对

各国进行文化掠夺,大量珍贵文物运抵伦敦,数量之多,大英博物馆盛不下,只得分藏于各个博物馆。

舞蹈

指导老师:赵曰鹏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莫里斯舞作为英国传统舞蹈,被认为是英国独有的传统文化。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分析视频中的背景音乐节拍为( )( )拍。 
A.四一拍                      B.四二拍                     C.四三拍
D.八三拍                      E.八六拍
2.此视频中莫里斯舞的服装造型怪异,再搭配奇怪的舞蹈动作,分析这种不同寻常的舞蹈艺术形式意义是什么?想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

1.选C。视频中的背景音乐节拍为四三拍。
2.这种不同寻常的舞蹈艺术形式为一人站在中间,其他人环绕,代表了王权的绝对性。
想要向大家传递的是王权的绝对性。
——话剧分团  周兴宇

关于莫里斯舞(Morris Dance)的起源并不可考,莎士比亚曾多次在他的戏剧里提及,时代背景多是十五世纪前后,但一般相信莫里斯舞的起源或可远溯至十五世纪前后,而于中世纪以降逐渐蔚为传统

男士们穿上黑色灯笼裤、在腿上绑上铃铛,挥舞手帕,和着欢快的手风琴旋律翩然起舞,这就是英格兰传统民间舞蹈——莫里斯舞。莫里斯舞历史悠久,在1448年就有英文记载提到莫里斯舞。现在莫里斯舞蹈已经一般被认为是英国独有的传统文化。

在英国,莫里斯舞分为好几种流派,从队形、服装到乐曲都有些许不同,最常见且被认为起源最早的是Cotswold Morris,他们通常是六或八个男人一组,外加一或两名乐师,常

用的乐器则是手风琴、手鼓与木棒。 至于服装,最常见的是碎布与黑裤,但大部份舞团都会穿著代表故乡的衣服颜色或标帜,如来自兰开特的舞者背心上就有皇室的徽章,因为爱德华三世的第四个儿子曾经受封为兰开特的勋爵。

点此欣赏

剧目

指导老师:孟凡

《华伦夫人的职业》是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代表剧作。四幕剧,1894年首演。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指出统治阶级的财富是建筑在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上,在资产阶级社会没有道德可言。

萧伯纳,全名乔治·伯纳德·萧(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同时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

萧伯纳将此剧列入“不快意的戏剧”一类,作品批判不讲道德、贪婪、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揭发披华贵外衣者的堕落,但对华伦夫人这类卖淫从业者给予了深切同情,因为逼良为娼是社会的罪恶。1920年此剧在中国上海演出,但由于社会、中国戏剧传统、改编的脚本、演员、看客、本钱家与剧院的性质等方面原因,首次开演票房支出昏暗,尔后的三次试演也不尽善尽美,但对后来中国戏剧产生了一定影响。

华伦夫人有个22岁的女儿薇薇,曾经是剑桥大学女子学院的高材生,是当时妇女界屈指可数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物之一。她为人正直,富有自立的思想,毕业后在伦敦一家法律事务所工作,在度假时与富兰克交了朋友.突然,她的母亲华伦夫人带着她的两个朋友,普瑞德先生和克罗夫男爵来到这里,使薇薇感到自己像是受到了某种力量的愚弄。华伦夫人很有钱,但女儿薇薇却不知道她的身世。后来薇薇发觉母亲是靠开妓馆积累家财,对母亲非常不满,气愤地咒骂母亲堕落。华伦夫人不得不向女儿讲了自己的身世,申述她这种行为出于被迫。母亲的话使她领悟到这里面有比表面的职业的选择更深刻的原因,她对母亲表示折服。第二天在牧师家里,富兰克看准了薇薇的钱,向她大献殷勤。同时,年龄比薇薇整整大25岁的克罗夫男爵也要求她成为他的夫人,恳求中克罗夫说出了华伦夫人现在还在从事妓院行径,而自己则是股东之一。薇薇听后十分气愤,她拒绝了克罗夫的求婚。克罗夫临走之际为了报复,揭露了她同富兰克实际上是同父的姊弟,早先赛密尔牧师同华伦夫人曾有过暧昧关系。薇薇在极端痛苦之中,离开了母亲,依靠自己的奋斗,过一种正直的、有道德的生活。

他一生中写了51个剧本,题材范围十分广阔,其中有许多精品。其作品多以情节曲折有趣,对话机智幽默,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著称。作者一向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作品和庸俗无聊的时兴戏剧,主张写重大的社会问题。他在作品中辛辣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罪恶,无情揭露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种种矛盾和不合理现象,因此作品问世后往往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至今他的不少剧作仍在世界各地上演,对他的戏剧的研究也在不断地进行。

点此欣赏

在《华伦夫人的职业》的叙事结构中,作者出色地建构了若干人物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并且以这种手段突出表现了剧中的多种矛盾。其中,薇薇与华伦夫人的二元对立结构是最具对比效果的。这对母女的冲突是《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最尖锐、最激烈的一对冲突。母女两人的冲突是贯穿整个戏剧的主线,她们之间的冲突正是针对华伦夫人的职业。戏剧最初,薇薇对母亲的职业全然不知,华伦夫人从不许女儿看望自己,不希望女儿知道自己的职业,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在戏剧第二幕的时候,薇薇知道了母亲的职业,并与母亲起了争执。第二幕两人的争论是整个戏剧的高潮:当面对女儿的质问时,华伦夫人长篇大论,说起自己年轻时的苦难与生活的不易,更用自己两个不幸的姐姐为例向女儿阐释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听了母亲的诉说,薇薇对母亲的遭遇与选择表示理解,并原谅了母亲。
除了薇薇和母亲华伦夫人外,作者萧伯纳还在作品中设置了薇薇和华伦夫人的合伙人克罗夫爵士等人的价值观的冲突。其目的是借助人物身份的力量使得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再度交织与叠加。深刻的揭示和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和唯利是图,并且通过薇薇这个独立、理性的女孩,展示了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形象。《华伦夫人的职业》这部剧也为当时的英国塑造了“矛盾中进步”的新女性形象。
——话剧分团 董嘉宁

任务反馈

本期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英国又一部经典著作《华伦夫人的职业》,本期选取该剧中第二幕后半部分的母女间对话片段供大家欣赏,这一部分是剧中矛盾冲突最强的一段,由于没有中文字幕的视频版本,所以向大家提供视频链接的同时,提供剧本网址,大家可以找到该部分进行阅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观看全剧。我们在创作剧本时,有时会借助人物身份的力量使得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再度交织与叠加,通过欣赏该片段,请大家感受我们是如何进行实际运用的,同时可以拓展思维,体会在你所阅读、观看、创作的剧目中是通过何种手段同样去完成矛盾冲突的交织叠加的。观后欢迎大家提交评论,字数不限。

任务描述

歌曲

指导老师:王子豪

《Imagine》是约翰·列侬演唱的一首歌曲,词曲由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创作,于1971年10月作为单曲发行,后收录于同名专辑《Imagine》中。

约翰·温斯顿·列侬(John Winston Lennon,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出生于英国利物浦,英国男歌手,音乐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摇滚乐队“披头士”的成员。

列侬说,他从来没有想过音乐是什么生活态度。十五岁时他可以想写歌就写,直到二十年后,他才又有机会重新体验这种感觉。如果只是片面了解,所有的人都会说,啊,他的音乐很好听,想法很美好,声音不错,这就是全部。但他远远不止这些。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本周为大家带来的歌曲是披头士乐队(甲壳虫乐队)最早的组建者之一——英国音乐家约翰·列侬创作的作品《Imagine》。列侬的音乐对世界流行乐的发展影响深远,《Imagine》这首歌曲一直被各路音乐人翻唱改编,流传至今。
    任务内容:
    1.点击右侧上方歌曲链接播放歌曲,分析歌曲的大致音乐结构(参考知识:歌曲的主歌部分以“A”表示,副歌部分以“B”表示,例如歌曲《说好不哭》的结构是“AABABB”)
    2.点击右侧下方文章链接,边听边读,了解关于这首歌的其他资料与评论,谈谈你对于这首歌曲相对于第一遍的欣赏有何新理解。

1.这首歌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神圣、高洁而温柔,并不是那种庄严肃穆的歌曲,让我联想到教堂、礼拜等比较神圣的东西。
2.我认为是宗教音乐,世俗歌曲是一种单音音乐,歌曲的即兴成分很浓,常常有乐器伴奏,但宗教声乐作品,多声的复调音乐较为常见,但也有单音音乐;
世俗音乐在调式上采用伊奥利亚和爱奥尼亚调式两种特点调式,而宗教音乐采用十二中教会调式;世俗音乐的器乐已经产生,不仅用于声乐、舞蹈的伴奏,也用于演奏各种器乐曲,而宗教音乐主要是声乐。
——声乐分团  刘晓健

点此欣赏

乐曲

指导老师:胡婷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时光倒流七十年》是由吉诺特·兹瓦克执导,克里斯托弗·里夫、珍·西摩尔主演的爱情片,于1981年1月3日在日本上映。该片改编自美国作家查德·麦瑟森编著的小说《重返的时刻》。

1.分为爵士音乐,与近期的唯美管弦两种风格;这首乐曲属于唯美管弦风格。
2.钢琴中小提琴的协奏弥漫出诗般的迷蒙感.以及古典音乐的高贵气质喜欢他的演奏,因为可以听到另一种声音,感受他那十指间滑过的似水流主题曲的旋律犹梦幻,优美舒缓,淡哀伤,仿佛潺潺的溪水流过心头。深夜中独自一人,静静的听着这支曲子,不知不觉竟然泪满面。也许因为小时候学琴的缘故,我对提琴这种乐器直有着无法自拔的喜爱。在乐器王国里,如果说钢琴是乐器之王,那么小提琴就是乐器王后。它的音色优美之极,最接近人声,能把你的感情起伏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一点小提琴绝对比钢琴更加细腻,丝丝入扣。
——器乐分团 王景润

本期欣赏的作品《Somewhere in time》是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当中一首较著名的插曲,请欣赏作品,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乐曲的作者是约翰·巴里,他的作品风格被分为两种风格,请问是哪两种风格?这首乐曲是属于什么风格的,并简述这种风格的特点。
2.在这首乐曲当中,从开头以小提琴为主旋律,到视频中1分55秒处,将主旋律的演奏乐器变为钢琴,请你从这两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出发,谈一谈这两种乐器分别演奏主旋律时的情感变化。

这部剧讲述了一名大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碰到了一位神秘老妇。这位老妇送给他一块金表,并叫他回来找她。他虽然感到很奇怪,但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八年后,他已经成为了一位剧作家,一次他在某旧式旅馆度假时,发现70年前的一张女明星相片就是那个老妇人。经多方查证,他得知这位老妇人已经于他们见面当晚逝世。原来他和那位女明星在70年前曾经相恋,地点就在这一家旅馆。知道这

一切后,他排除万难,让自己时光倒流70年前,回去实践他们之间的爱情誓约。可惜,一个无意的疏忽又使他回到了现代。

《时光倒流七十年》(似曾相识) 影片的同名主题曲《Somewhere In Time》,原名为《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由俄罗斯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于1934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主题改编完成的一首钢琴协奏曲,再由配乐大师,大名鼎鼎的英伦音乐人John Barry(约翰·巴里)改变而成我们电影中听到的这首《Somewhere In Time》。

点此欣赏

雕塑

指导老师:李文霖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家庭群像》是亨利·摩尔于1948至1949年期间创作的青铜雕塑,现藏于英国哈福德郡斯蒂芬内奇的巴克雷学校。
1.请鉴赏并分析《家庭群像》这一雕塑作品。
2.亨利·摩尔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家庭群像这个雕像,展现的是一家三口依偎在一起的情景,左边的母亲和右边的父亲其实靠的并不是特别近,但是他很巧妙的把孩子放在了父母的中间,表现了孩子是父母的纽带,但是同时又表现出来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
2.艺术特色是充满了人文情感,它采用金属铜来制作雕像,显得更加简朴、朴素,提现了更加原始的生命力
——话剧分团 孙昱

《家庭群像》是亨利·摩尔于1948至1949年期间创作的青铜雕塑,现藏于英国哈福德郡斯蒂芬内奇的巴克雷学校。

亨利·摩尔(1898--1986)创作于1948年至1949年间, 亨利·摩尔一度热衷于抽象雕塑,但三十年代他的一系列抽象雕塑作品并未受到评论界的赞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终于放弃了抽象,回到了以人为主题的创作上。从四十年代起,他创作了一系列充满了人伦情感的作品,《家庭群像》即是这一时期中

的佳作之一。对于《家庭群像》这一主题,自1944年第一个泥塑稿起,亨利·摩尔共创作了约17件作品,这里选用的是他最得意的一个。

《王与后》

“芝加哥一号碑”纪念碑——核能

诗文

指导老师:王兆瑞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星际战争》是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8年。 小说背景采用真实地点, 并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颇像一位大浩劫的幸存者讲述他的生命历险记,惊心动魄而又绘声绘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该作品暗中极大地批评英国等列强通过对弱国进行侵略来实现殖民主义的无耻暴行。
    请完成以下任务:
    1.由《星际战争》改编的电影都有哪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
    2.充分发挥想象,小说中描述的情节,在未来有哪些或许真的会发生?

1.由《星际战争》改编的电影《星际旅行》《星河战队》。
 2.前期、一定是大炮巨舰政策。因为无论是能源问题和人生存空间的问题,没有空间装载物资和能源,怎么能在太空生存了。人们恨不得把所有的功能都装在太空船里,例如星际中的“大和”和神族航母全是巨型的舰船。在太空中没有后方补给,这个说法,全是自身携带的数量,除非找到可补充的星球或者星体。科技再发展个几千年,或许速度更快了、掌握空间跳跃技术、或者虫洞科技。就能出现较小的太空梭之类的吧,那时候谁还侵略什么。都去开发未被开发的星球去了吧,自己当神去,再造出一批人类开始观察他们的历史和生命轨迹。
——播音主持部 刘博

《星际战争》以超前的思想“创造”了激光和机器人等尖端机器,还通过该作品暗中极大地批评英国等列强通过对弱国进行侵略来实现殖民主义的无耻暴行。

烟”。几十个火星人以雷霆万钧之势,所向披靡,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就打得英国军队落花流水,致使政府、制度、社会土崩瓦解。然而。火星人尚未彻底征服地球,灭顶之灾就悄然向它们袭来。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它们的克星竟是地球上最卑微、最渺小的生物——细菌。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年9月21日—1946年8月13日),又译作赫伯特·乔治·韦尔斯,英国著名小说家,新闻记者、政治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创作的科幻小说对该领域影响深远,如“时间旅行”、“外星人入侵”、“反乌托邦”等都是20世纪科幻小说中的主流话题。

小说故事发生在大英帝国建立了庞大殖民地、称霸世界的19世纪末期。火星人从天而降,在伦敦附近着陆,拉开了征服地球战争的序幕。人类以机枪大炮面对火星人的先进武器——“热光”和“黑

点此欣赏

绘画

指导老师:朱琳

任务描述

任务反馈

本期推荐的作品是但丁·加百利·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的《珀尔赛福涅》,欣赏该画作,并回答一下问题:
1.这幅画是由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创作的。他与约翰·艾佛雷特·米莱斯和威廉·霍尔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是( )的三位创始人之一。
A.印象派                      B.拉斐尔前派
C.新印象派                  D.巴比松派
2.列举一下但丁·加百利·罗塞蒂的代表作,并简要说明其绘画风格?

1.选B,是拉斐尔前派的三位创始人之一。
2.但丁·加百利·罗塞蒂的代表作有:《玛利亚的少年时代》、《受胎告知》、《我的爱人》和《但丁的梦》等。绘画风格:罗塞蒂远离社会问题,不趋向写实画风,执着于象征诗意的表现手法;其深厚的文学修养、高度的诗的热情以及近乎悲剧性的一生,赋予了作品盎然的诗情、朦胧的画意与浓浓的悲剧情绪。但丁·罗塞蒂的诗意念具体诗有他自绘的插图或为题画而作。罗塞蒂是十九世纪最有个性的英国画家兼诗人,是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的重要代表。他以女性为题材,作品弥漫着忧郁而伤感气氛,他不着力细节的描绘,但却注重表现女性的颈项美,罗塞蒂笔下的女性都有修长圆蕴的脖颈,使人过目不忘。
——声乐分团 徐成龙

《珀尔赛福涅》表现的是古代希腊神话,珀尔赛福涅是农神的女儿,被冥王抢到冥界做了他的妻子。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1828—1882)出生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意大利裔的罗塞蒂家族,是19世纪英国拉斐尔前派重要代表画家同时也是绘画史上少有的取得独特成就的画家兼诗人,作品注重装饰主义。

罗塞蒂是意大利的爱国政治家之子,在他父亲亡命英国时,生于伦敦。还在美术学校作学生时,他就和亨特与米莱斯亲近。既有诗人的才华,又擅长文章的罗塞蒂,从拉斐尔前派运动开始以后,可以说就成为这一派的指导者。例如把拉斐尔前派的主张写稿给报纸杂志,著述旅行法国的游记,攻击勒布伦和鲁本斯的艺术等等。

︽白日梦︾

︽天使报喜︾

泰山
艺苑

TaiShan Art gallery

嘉宾介绍

嘉宾介绍

“泰山艺苑”嘉宾讲座

李钦君,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戏剧语言艺术、戏剧影视表导演艺术。教授课程有《舞台语言基础》《剧本台词》《戏剧独白》《人物形象塑造》等。

现为:
中华吟诵教学专委会理事
山东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
山东省演讲学会理事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特聘教授
齐鲁晚报艺术团艺术指导
济南市青少宫艺术指导

教学成果:
“山东省精品课程——舞台语言基础训练”课程负责人
主持2021年度山东艺术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讲好山东故事——戏剧语言艺术课程思政方法与路径》
主持2021年度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项目
主持2020年度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
获得山东艺术学院首届(2021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副教授组)三等奖
主持《演员台词训练模式改革研究》获得山东艺术学院教学改革三等奖
参与编写教材《戏剧鉴赏》,201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艺术实践:
第二届诵读中国大赛一等奖(教育部主办)
首届曹灿杯朗诵大赛金奖(中国诗歌学会主办)
第五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优秀奖(中央电视台主办)
第五届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淄博赛区第一名(中央电视台主办)
山东艺术学院青年教师专业考核一等奖
主持山东艺术学院艺术创作项目情境朗诵剧《山东好人》
导演话剧《生存or毁灭》入围全国第二届大学生戏剧展演(全国共入围十部话剧作品);
指导学生雷蔚获得全国第二届大学生戏剧展演最佳主角;
指导学生艳校双获得全国第二届大学生戏剧展演最佳配角;
导演小品《女生公寓的故事》获得山东省第八届科技文化艺术节大赛一等奖
导演小品《一个都不能少》获得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戏剧专业组三等奖;获得山东省第十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主演电视剧《佘赛花》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主演电影《那年夏天》
主演话剧《寻找叶莲娜老师》《爱情书简》《贵妇还乡》等
出版朗诵专辑《君之声•感恩的心》(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获得山东省2013年度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文化厅)
参加文艺晚会的演出上百场
多次指导学生在全国、全省的朗诵比赛中获奖

科研:
参与“五位一体”戏剧影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主持山东省中小学戏剧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主持社会表演学视域下艺术院校教师职业角色研究(山东省高校科研项目)
主持单人剧表演艺术研究(山东省文化厅重点科研项目)
主持单人剧和无对象交流初探(山东艺术学院重点科研项目)
获得山东艺术学院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获得山东艺术学院201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发表论文:
《关于高等艺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略谈戏剧教育中的“人学观”》
《话剧演员有声语言的艺术塑造》
《单人剧表演及其起源》
《单人剧文本的三种类型解析》
《社会表演学视域下教师职业角色研究——兼论其单人剧表演性质》
《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价值归属及实现路径》
《社会表演学视域下教师职业角色研究》
《以对话为主的小说和小说片段》
出版专著:
《经典单人剧鉴赏》2020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朗读从文本到舞台呈现的方法路径

学会用声音和语言绘“话”

朗诵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为什么要朗诵:(1)让观众听明白,它不仅包括口齿清晰,意思表达准确,还要多使用一些重音,也是常说的点诵法。例如哪一句台词中的哪个字或哪个词重要,突出感情,把它强调出来,要做到会分析,让观众听清楚、听明白;(2)让观众感动,这里所说的感动并不仅仅是让观众哭了,还包括可以唤醒观众内心的情愫,唤醒观众内心快乐的回忆。例如我们上小学时有篇课文,讲的是孙女(叫小爱)用围裙兜了满满的阳光,高高兴兴、

一路小跑的给身体残疾的奶奶送去了,但来到奶奶面前拿给奶奶看时,围裙里的阳光都跑光了,这个时候小爱看到跑光了阳光的围裙时,哭的非常非常的伤心,并且哭的时候还说:“我的阳光怎么都没了,我给奶奶的阳光呢?”奶奶坐在床上慈爱的看着小爱说:“小爱不哭,你给奶奶的阳光奶奶看到了,它没有跑,它啊!现在就在你的心里,奶奶早就看到了,阳光真美,真温暖,小爱不哭了,笑一个。”(3)短时间内要用心表演,朗诵与表演是息息相关的,朗诵艺术家一般也是表演艺术家,比如张国立老师。

其实准确来说,朗诵和表演是有所区分的。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朗诵,朗诵其实是演员通过有声语言向观众表达文学作品的内容,同时是传递演员的主体感受。我们站在台上的朗诵其实就是一种表演,我再去听、再去想、再去品尝、再去触摸、再去感受时,表达的是我们自己的主题感想,当然了,它也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具有明显的演出目的。
朗诵的特点:①首先朗诵是在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再次创作的过程,属于二次创作。例如,《再别康桥》,大家应该都读过、都看过,甚至有的还朗诵过吧!但大家有没有思考过它背后的深意呢?也许有些同学会说这就是讲的主人公在学校毕业后回家了,但对学校还存在留恋和不舍的故事,那你知道主人公和林徽因之间坎坷的、不受人接受的感情之后,你在读《再别康桥》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他在和林徽因告别,当主人公

讲座内容

讲座内容

他坐的飞机出事后,林徽因拿了一块飞机碎片,挂在自己的床前,是在对他的缅怀和思念。张家声先生说过朗诵无非就是“理解、表达”四个字,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表达其实都离不开理解,包括对作者及他生平的理解;对背景的理解;对情节的理解;对当时时代的理解。所以说理解的高低实际上就是对作品呈现的完整程度。②演员主要是靠语言来呈现的。③演员在分析、理解作品基础上是可以调动很多手段的,其中主要是语言,也需要加入一些服装、道具、音乐来综合呈现一个作品的。

说到底,朗诵其实就是要放的开,要大胆,要敢于去做、去尝试。我们在朗诵的过程中实际上也运用表演专业中的元素,例如五力、六感。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心理肯定会有一个疑惑,什么是五力、六感?其实,它并不复杂,五力:理解力、应变力、观察力、感受力和想象力;六感:分寸感、节奏感、幽默感、形象感、信念感、真实感。

我们在学习朗诵时经常运用的方法:把文字转化成声音,使内容更加形象,主要通过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运动觉、空间觉、综合感觉来增加内容形象情感。(1)朗诵的技巧:音量的大小,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力量的强弱,也就是说咬文嚼字,这样可以更加形象的塑造声音情感。当然了,仅知道技巧也是不行的,还要注意三种语势,包括上行语势,表示高兴的、积极乐观的情绪;平行语势,表示平和的、安详的,甚至冷漠的情绪;下行语势,表示庄重的、愤怒的、沉痛的情绪。(2)三点定位法:包括①作品,相互交流发出的信号;②朗读者,发出信号者;③观众,接受信号者。(3)重音:包括一段话中的字或者词的轻重;停顿:包括标点符号停顿和心理停顿。朗诵的好和坏与文字、语气语调、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密不可分的。

朗诵是原作品的二度创作,而二度创作又分三个阶段:包括①深入作者心灵当中;②把作者的情感融化成为自己的情感;③让作者进入观众的心灵当中。在朗诵的过程中要注意交流,要学会与观众进行交流,当然了,也要有舞台的调度,做到随机应变。

今天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让大家了解如何从文章的平面通过自己的声音、情感、绘画的方式立体的把它们呈现出来。

A

采访

嘉宾预告

Notice

ART 艺术杂志

总 编:锂洋
主 编:胡婷 王子豪
编 辑:许震 孟凡 赵曰鹏
              大学生艺术团宣传推广部
美术编辑:朱琳
文字校对:王兆瑞 李文霖
泰山科技学院艺术教育中心
发行时间:2021/12/19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