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清秋时节草洋行

其他分类其他2020-04-28
961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目录
02.目录
04.草洋位置示意图
06.草洋村简介
08.草洋村委会
10.草洋村风水树
12.草洋福兴堂
14.草洋德昌祠
16.草洋老屋
20.秋收时节草洋行
21.(一)沿着天梯上草洋
22.草洋的石板路

24.(二)竹林深处小山庄
27.(三)出工下山打火把
30.(四)挑着谷子上高山
32.(五)歌声响彻小礼堂
34.(六)陈兄教书四年半
42.(七)余兄供销情难忘
46.(八)草洋米粿透山香
52.部分合影
54.草洋村拾萃
56.草洋后山美景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草洋村地理位置示意图

草洋村地理位置示意图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草洋村简介
    草洋村地处中村乡东北部,海拔高1022米,与梅列徐碧瘳源村相邻,距乡政府所在地20千米,离三明市区33.5千米。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常住167户779人,有党员29人,村干部5名。其他村比温度相对低5度左右,全村有林地面积0.1万公顷,耕地面积138.67公顷。主要产业竹林面积857.27公顷,柑桔55.33公顷、高山茶1.33公顷。是个典型的“迷你高山村”,与明朝年间建有祠堂一座占地面积246.10平方米,拥有小河流3条,灌溉渠道8条总长8.5千米,主产笋竹产量30万斤、柑橘100万斤,红菇产量20斤,山野资源丰富,主要销往本市区和杭州、福州等地。2018年实施吉峰-坑源-顶太-草洋四个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018年村财收入37.02万元。

草洋村石阶梯与二层老宅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草洋村委会

草洋村委会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草洋山坡上的风水树

草洋山坡上的风水树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草洋村福兴堂

草洋村福兴堂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草洋德昌祠

草洋德昌祠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草洋的老屋

草洋的老屋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草洋的老屋

草洋的老屋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雕朽斋主
    2019年11月3日,时值清秋,阳光正丽,我和朋友一行六人再一次拜访三元中村乡草洋村。余大均与另两位朋友,他们是山地骑行的爱好者,骑车上山,享受气喘如牛、大汗淋漓之后的轻松。我和陈体元坐另一同学的小车上山,享受速度激情,青山扑面的快乐。然而五十年前的1969年。我第一次上草洋支农时,可没有这样的轻松快乐可言。唉!五十年过去了,不免唏嘘。

(一)沿着天梯上草洋
    1969年,那时我在三明一中一连一排就读。从1966年“停课闹革命”到“复课闹革命”已停课三年,三明一中重新开张之时,“班级”也不再称为“班级”,改为“某连某排”,以示学军之意。9月份入学之始,便在校园开荒,军训、开批判会、写大字报,没多久进入秋天,学生们那时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学农。于是我们这个一连一排被安排到中村草洋帮助农民秋收。
    那时的草洋不通公路。记得先是坐了一辆大车,从城关开到列东,接着在列东下车便背起行李步行,顺着山间小路上山,一路上全是上坡的石梯,盘旋弯曲,没完没了,不见尽头,估计应该有几千阶,我心想,从这条天梯的尽头,应该离天庭不远了吧。到草洋上坡路足足走了有三个多小时。后来知道这草洋村的海拔有一千多米。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草洋村通天的石阶路

草洋村通天的石阶路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二)竹林深处小山庄
    这是一个被漫山毛竹包裹着的小山村,一条清澈的沟渠穿村而过,沟渠的两旁多是两层的木头房。学生们几人一组分别住在这些二层的板房里。探身窗下,能看见窗下沟渠潺潺的流水。房间地板上铺了些稻草以避寒气。晚上睡觉听得见后山竹林的“沙沙”声响。颇得诗意,“风入竹林沙沙响,风进被窝难抵档,身下铺层干稻草,到底不如电热毯”。估计草洋的先辈们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并在此定居,也许就是看上了这里的与世隔绝,自给自足,自得其乐。想吃笋了,提把山锄打开房屋后门,山坡地上随手挖一颗就是;想烧柴了,出门放倒一根毛竹,顺便享受那种势如破竹的快感,劈开来塞入灶膛便可;想吃米了,下山到梯田里插上秧,秋天收割了挑上山来便是。估计古代那些朝庭的官员,都懒得爬这么高的山来收那点租。山林茂密,飞禽走兽有的是,随便布下个陷井,逮它一只,全村就可过节般来一番庆贺。

草洋后山红树、绿竹与村落

    草洋出品的笋干,绝对是笋干中的极品,挑下山去通过沙溪水路直抵省城京城,换回来盐巴及其它日用品。日子可以过得与世无争。五十年前的草洋,真可谓是“山高水冷皇帝远”。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那时村里没有通电,点煤油灯是要花钱的。晚上照明就点支竹火把。这里毛竹有的是,把毛竹劈成竹片,放在水田里浸泡多日,脱脂后拿出来晒干,这种脱脂的竹片燃烧起来,不温不火,不熄不烟,恰到好处。另外这种竹片火把,还可以当手电筒用。晚上走夜路,举着这样的火把,毒蛇猛兽避之唯恐不及,既照亮前方,也照亮后方。和打手电相比,似乎还多出了几分情趣。真是省钱环保又浪漫,当然,这种浪漫也透露出些许的无奈。

(三)出工下山打火把
    草洋村由于地处高山之上,村里的田全在村子的下边,出工就要下山,收工就要上山。秋收季节,这里出工特别早,早得不可思议。你能想象夜里3点打着火把,冒着寒风出工的场景吗?四周大山黑呼呼压来,一边是大山,一边是悬崖。山风四面八方旋转着刮来,吹得火把一晃一晃的,举着火把沿石梯一路下山。直到你走得腿脚发软膝盖发酸,差不多要跪下时,就到水田边了。水田依山而开,每一畦都很小,有的宽不过几尺,人称为“斗笠田”,意思就是:这田窄小的一个斗笠扔下去就能把田盖住。面对这样的艰难环境,人们充分发挥了他们极具夸张的幽默感。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草洋的秋天,寒意来的特别早,秋霜早早就盖遍了山野。我们来到田头时,发现水田里早结了薄薄的一层冰凌。要下田割稻,必先破冰而入。于是只好挽起裤腿,踏冰而下,听得到冰凌破碎的“啪啪”声。先是脚踝一阵刺痛,有如刀切,咬了牙挺着,不一会脚踝上下便麻木不仁了。上身还温暖活动着,脚踝上下却不知还在不在。
    午饭是带到田头吃的,路途太远,不可能回村吃饭。盛饭的是一种草包。村民早上煮好饭后,捞出来一份放入草包,草包饭上加些酸菜笋片,插双筷子,草包口一扎,挂在扁担上带到地头就是午饭。那时根本没有保温盒的概念。想想,半夜3点多带出来的饭,秋天霜冻季节,到11点多,饭菜早已是冰凉穿心,好在肚子饿了,好在当时也还没有发育清楚,哪顾得了那么多。

草洋的梯田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四)挑着谷子上高山
    一般下午1点左右就可以收工了,我们挑着一小担谷子,谷子装在一个粗布袋里,这里挑谷子从不用箩筐,全因这里的山高路陡。据说用箩筐挑,一不小心摔倒了,谷子便会连筐一起翻倒到山沟里去,无法收拾,而用布袋装就不怕了,哪怕摔到山下的水田里,也不会散了去,找回来挑上山便是。挑谷子上天梯,其艰难可想而知,我们也是挑一段歇一下,歇一下再挑一段。
    那天我们在挑谷子回村的岔路口上,正碰上了另一个小组的同学和我们带队的黄老师,他们正坐在路口的地上休息。我见黄老师光着脚,右脚的大拇指用手帕扎着,血不时从手帕中渗出来。说是不小心踢到石头上,脚指甲踢裂了。黄老师教我们数学,是三明一中数学领域最权威教师,曾在北京的教育部呆过,后来为支援山区的教育事业,

只身来到这个三明。黄老师一副书生模样,戴副深度近视眼镜,柔弱的身板,讲话从来都细声细气,有次在一中食堂吃饭时,我看他只买了一两米饭。以他这样一个弱书生的身板,用汗水向高山挑战,用血水向自身挑战。那时是1969年,正值全面要求知识分子改造的最盛时期。休息过后,黄老师起身挑起担子,一步一步向山顶迈去,身后的石阶上留下一片片血痕••••••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五)歌声响彻小礼堂
    初次下乡支农的学生们,对贫下中农也许都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有的同学把二胡、笛子、口琴都带到乡下来。一天晚上,在草洋的小礼堂办起学生贫下中农联欢会。村里的几个上了年纪的贫下中农被安排坐在礼堂最前排。记得有一个节目女生小组唱,歌曲是《南泥湾》。女生们唱得很来劲,最重要的是歌词中的最后一句“鲜花送模范”。唱毕,女生们集体上前,把手中鲜花送到前排的贫下中农手里,我到现在都不明白女生们到哪弄的是花还是草。这座听到过《南泥湾》女生小组唱,见证了女生热情献花,感动出农民泪花的小礼堂,早就不见踪迹了,取代的是一座三层的小学教学楼,如今这教学楼也没有了学生,学生都撤点并校到中村中心小学去了。这里成为了草洋村部。

一个多星期后支农结束,我们依旧步行下山,到列东大街上时,发现三层的列东百货大楼原先白色的墙面上,全部喷上了黑色煤灰。中苏关系已是越来越紧张,说这是为了防空而做的准备。

这里曾经是小礼堂的所在地,现在是村部所在地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六)陈兄教书四年半
    这次和我们一起上草洋的有一位老兄陈体元,68届高中生,1966年“文革”时正读高一。1969年5月,上山下乡插队到中村前村,1971年12月选调到草洋当老师,后来把校长也当了,好歹也算朝庭命官。全校只四老师,学生最多时有112个。我吃惊他能在这里一呆就是四年半,我只呆在这里一个多星期,就感觉到这里的寂寞与高寒。据他自己统计,他上草洋的次数总共为83次,每次他都有记录,他把自己的血脉融入到草洋的山水之间了。
    据陈体元自己说,他从小曾有个航模梦,“文革”把他这个梦挤压到了灵魂的角落处,有如一只被弃不响的铜铃。来到草洋,教书时闲来无事,深夜草洋的山风把他的灵魂深处航模梦铜铃摇响,于是他写信给上海的同学,请他们代买来航模材料,自己动手组装。

陈体元当年既当教师又当校长的地方

陈体元当年一头青丝,背着行李上草洋,今天归来时已是满头白发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陈体元在草洋带领学生,用相当于这样简陋的木飞机为学生放飞梦想

并且就地取材,削薄草洋山上的竹片,木片,组装出一架架简陋的飞机航模,拿给草洋小学的学生试飞。草洋全是山地,连块平整的操场也没有,小飞机飞出去,要嘛上了农民高难企及的房顶,要嘛下了深不见底的山沟,再也取不回来了。我是没见过陈体元的航模,估计那时做出来的航模跟我小时候叠的纸飞机,玩过的竹蜻蜓应该也差不了多少,但我想,他也许给这些深山老林里的孩子,带来一个飞翔的梦也不定。四年半的时间里,一批草洋的弟子,从他的手下飞出大山,有的继续升学,有的成了公务员,有的外出开店打工,留下的也成为村里的骨干,今天中午吃饭的这家,当年就是陈体元的学生,姓张,现在是草洋村的支部书记,今年也已经五十多岁了。

陈体元(后排右三)和草洋的全体师生合影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提块猪肉见乡亲——陈体元到自己当年的学生家拜访

草洋米粿师生情——陈体元在学生家吃米粿

见到老乡叙古今——陈体元在村部门口,问候当年学生的家长

把手言欢忆曾经——陈体元与自己当年的学生握手问候。学生现在是草洋村支部书记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今天一进村口的休息亭,就碰到好几个当地的老农民,这些老农的孩子都接受过陈体元老师的耳提面命。老农都亲切地叫他“陈校长”,他们相拥对笑,我为他们拍照留影。陈体元后来调进了城里的中学,又转到市里的青少年宫,成为专职的航模高级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省市一级的航模大赛。退休后依然被聘为各地航模大赛的裁判,儿时的航模梦也算是圆满了,心中的那个铜铃最终在青少年宫摇出了不同的凡响。

陈体元与草洋的老乡合影,当年这些老乡的孩子多是陈体元的学生

相逢一笑乐开怀

陈体元后来工作在青少年宫,航模理想在这里得以放飞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七)余兄供销情难忘
    今天中午就在草洋村张书记家吃打米粿。陈体元特意从市区买了一大块猪肉上来。时值猪价暴涨,各种调侃猪价高企的段子、视频满天飞。与我们同行的还有一位老兄余大均,也是老三届的,“文革”时是三明一中初三毕业班学生。1969年插队到中村米洋,后来选调到中村供销社,在供销社呆了七年半,对供销社的供销体制情有独钟。当时供销社收购生猪是主要的任务之一。他收购生猪的业务之精,令当时的商业局领导刮目相看,据说一只大肥猪从他面前走过,余大均只要看看猪的眼神,看看猪行进的步代,再看看猪摇摆的屁股,他就能精准地判定一只猪的重量,上秤一磅,果然八九不离十。凭着对猪收购价多年行情的敏感,哪怕现在早已多年退休在家,也对猪价起伏,对生猪生产有一种抹不掉的情结,经常在微信群转发有关“二师兄”的信息。

余兄认为这里养猪大有作为

农村供销社旧影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今天当他走到草洋一个空着石头猪栏时,情不自禁步入其中,合影留念,遗憾之色溢之于情。顺小路而下,来到一处破板房前,陈体元说这是当年草洋的供销社小卖部旧址。余大均立马停下脚步,草洋供销社小卖部当年就属中村供销社管辖。余大均象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一样兴奋。现在这小卖部早已人去房空,铁锁锈迹斑斑有如出土文物,门板朽烂发黑有如陈年棺木。余大均顿生兔死狐悲之情,非要让我为他和这破房子拍照留影,看他那样子,真有点生死同穴的味道。余大均退休后,身兼沙溪河冬泳大队大队长。取个网名“水击三千”,典出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如今70岁了,可无论出游还是出国,游泳裤必备于行李箱中,逢水必下。扬言“再游十年”。

余兄考察中村草洋的猪栏

余兄看到草洋供销社当年的小卖部人去屋空,悲从中来,合影留念。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八)草洋米粿透山香
    中午,歇脚在村里张书记家,张书记曾是陈体元的学生,对我们一行特别热情。听说我们今天要来,一大早就上山去挖冬笋。拿出家里自己种的草洋大米下大锅蒸好。张书记家盖有两层砖混房,好几间房收拾的非常整洁,房间没有多余的杂物。家具相当时尚。卫生间也是冲水式的那种。这些房间足可以当做旅游用的民宿。开饭时,端上来的是地道的草洋米粿。这种打米粿的大米,就生长在高海拔的水田中,生长缓慢,不急不躁,直接牵手天际飘荡的白云,吮吸周边山林穿过的雨露,享受着漫坡竹叶送来的清风。用这大自然馈赠打出的米粿,包上冬笋酸菜精肉丝,弹力饱满而不沾牙,回味无穷而忘归路。

大圆桌上摆出了当地的特产。有饱吸山露,未曾出头就上了餐桌的冬笋;有长在深山人不识,一朝出锅人陶醉的蘑菇;还有早早领教了山地寒风,越冻越甜的芥菜。这桌菜诱惑,足以让我的减肥计划彻底崩盘,直教人以生死相许,哈哈!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可是五十年前支农时,却没有这样的口福,吃饭是被分派到农民家吃的。一天晚饭时,到农民家时天已经完全黑了,饭厅墙的木柱上插了一支照明的竹火把,光线灰暗,看不清室内的陈设,好象墙角有一个巨大的装谷子的大木箱,上面放了一张草蓆和一条被子,估计那是一张床了。屋中央的四方桌上摆了几盘菜,看不清是什么菜。我们小组三个人围坐在四方桌前。我看见桌上一盘菜,切成一片一片的,在火把一闪一闪的照耀下,依然白得非常诱人,我猜应该是淮山或大白薯之类的东西,我夹了一块,大口咬在嘴里,那苦涩辛辣把我的眼泪都逼出来,吃下去不是,吐出来也不是,原来这是一块大姜片。直到现在我对生姜都敬而远之,但我知道生姜的妙处,它能去腥提鲜,激活食欲,另外草洋一地山高水冷,姜片的驱寒去湿功不可没啊。

    今天的草洋,农民也都住进了新的砖瓦房,公路穿村而过,村部门口修起了一块大操场,可做停车用。许多的驴友们都把这条公路当成骑行地的最佳选择。时不时有自行车队,摩托车队穿村而过。这里海拔高,夏天绝对是个避暑的好去处。

马达轰鸣,穿村而过的摩托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下午,张书记还带我们游览了离村不远的蓬仙岩。
    下山时,路过草洋村委会,村头的宣传栏上,赫然展出一幅巨大的旅游广告——“要清凉,上草洋”。
    让我们有机会再到草洋走走。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蓬仙岩下留个影

部分合影

部分合影

三个骑行上草洋的骑手

我和陈体元的合影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小屋悠深,也许还记得儿童时节的哭闹与欢笑声

早早就领教了秋寒与阳光的芥菜

村边的母鸡在石臼边觅食,一副悠闲模样

草洋村部前的乒乓桌与健身器材,健身的小伙都下了山

打谷桶曾带给人们丰收的喜悦,也见证了人们的汗水

离家再远也忘不了自己家的门牌号

草洋村拾萃

草洋村拾萃

清秋时节草洋行

清秋时节草洋行

草洋村的后山坡美景

草洋村的后山坡美景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