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风餐饮

电子杂志美食2022-05-08
788

简介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养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劳动人民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从历史沿革看,最早可追溯到商朝末年太公望时期“别名:姜子牙”,中国饮食文化绵延3100多年,分为生食、熟食、药膳养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5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

目录

2

火锅

重庆火锅较为出名

3

螺蛳粉

来自广西的美食

4

麻辣小龙虾

时下年轻人的最爱

1

肠粉

来自广东

肠粉

肠粉(粤语拼音:Cheong fan)是一种广东非常出名的汉族传统小吃,属于粤菜系,源于唐朝时的泷州(今广东罗定市)。肠粉分类只能按其制作方式来划分,一般用布拉的称为布拉肠粉,另一种是直接蒸的,通常是用抽屉式肠粉。
肠粉并不能用地方来划分,因为各地商家都会根据当地市场,迎合客人口味,调整风味,都会在肠粉前加上当地城市名称,如广州的会称为广州西关肠粉,潮州的会叫作潮州肠粉。按照这样的划分方法,那全国会有数百种肠粉,并不科学。因为所有肠粉其实都是罗定肠粉的一种。

01

肠粉起源

肠粉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其起源于唐朝的泷州(今广东罗定市),由当地的一种传统美食油味糍演变而成。当地人称之为“龙龛糍”。肠粉之名大有来头。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游江南,听了吃货大臣纪晓岚的美言,专门拐到罗定吃龙龛糍。当吃到这种“爽、嫩、滑”的龙龛糍时,乾隆赞不绝口,并乘兴说:这糍并不算是糍吧,反而有点像猪肠子,不如就叫肠粉吧。肠粉因而得名,并在广东传开。在清代末期,在广州街头就响起了肠粉的叫卖声。

美味
入口即化之感

QQ弹弹
使人欲罢不能

火锅

火锅

火锅(英文名:Hot Pot),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食物,其特色为边煮边吃,由于锅本身具有保温效果,因此吃的时候食物仍热气腾腾。
典型的火锅食材包括各种肉类、海鲜类、蔬菜类、豆制品类等,将其放入锅底烫熟后食用。

  火锅的起源

《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人们使用火锅煮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但当时并不流行,后来随着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
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
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是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称火锅为“寿喜烧(すきやき)”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螺蛳粉

螺蛳粉

螺蛳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特色小吃之一,具有辣、爽、鲜、酸、烫的独特风味。 是柳州最具地方特色的名小吃。螺蛳粉的味美还因为它有着独特的汤料。
汤料由螺蛳、山奈、八角、肉桂、丁香、多种辣椒、等天然香料和味素配制而成。2018年8月20日,“柳州螺蛳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2008年,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2015年,在《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预包装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的第三次修正稿中规定将螺蛳粉的官方英文名定为:“Liuzhou river snails rice noodle”。 2019年3月21日,螺蛳粉发源地广西柳州官方表示,感谢海外友人的关心,螺蛳粉是广西非遗,正逐步申请国家和世界级非遗  。2021年5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申报的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螺蛳粉的起源

  辣椒是在明末从美洲传入中国的,起初只是作为观赏作物和药物,进入中国菜谱的时间并不太长。
   辣椒强势进入中国后,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饮食革命,柳州人将之融入螺蛳粉并加以发挥,才有了螺蛳粉。
   很多吃过螺蛳粉质疑螺蛳粉里为什么一颗螺蛳也没有,据说螺蛳粉的螺汤由螺肉、猪骨、药材、天然香料等民间秘方熬制而成,熬过汤后的螺肉就会丢弃,因其精华都浓缩入汤里了 。

麻辣小龙虾

麻辣小龙虾

麻辣小龙虾又名口味虾、长沙口味虾、香辣小龙虾,以小龙虾为主材,配以辣椒、花椒和其他香辛料制成。成菜后,色泽红亮,口味辣并鲜香。

麻辣小龙虾的历史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原产自北美洲,1918年由美国引入日本,1929年再由日本引入中国,生长在中国南方的河湖池沼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湖南人遍布全国推广湘菜,特别是湖南卫视的传播,麻辣小龙虾(口味虾)风靡一时,众多演艺明星来湖南做节目时必然忘不了吃麻辣小龙虾。
20世纪末,麻辣小龙虾开始传遍全国,成为人们夏夜街边啤酒摊的经典小吃。

中华美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华文化的特点

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美”食
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注重情趣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食医结合
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Copyright © 2025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