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2024年2月淨土宗高雄道場週六法義講座:念佛與煩惱

其他分类其他2024-05-11
1201

釋淨草

高雄道場
2024年2月份法義講座

念佛與煩惱

念佛與煩惱

釋淨草

目錄

CONTENTS

 >>>

一、念佛與煩惱的迷思
(一)念佛不能有妄念?  
(二) 煩惱即菩提?   
(三)分破無明?    
二、自然之所牽
(一)妙香口菩薩
(二) 淨土法門的修行天平
(三)黑暗不能阻擋光明
三、妄念翻轉為覺心
(一)妄念是本體
(二) 妄念翻轉為覺心
四、真理藏在至簡處
(一)頑石點頭
(二) 教育使人愚蠢
(三)帶角虎

....................................06  
....................................06  
....................................09  
....................................13
....................................18
....................................18
....................................25
....................................29
....................................36
....................................36
....................................39
....................................44
....................................44
....................................53
....................................57

一、念佛與煩惱的迷思

(一)念佛不能有妄念?

有位念佛的老菩薩,命終之後,來到陰間見了閻羅王,對閻羅王說:「我念一輩子的佛,怎麼會來這裡?阿彌陀佛為甚麼沒來接我?」

閻羅王看完生死簿的資料後,說:「你雖然念一輩子的佛,因為你念佛時,不但不專心,還妄念紛飛,有時還起惡念,你念的這些佛號都是假的,都不能用,但是其中只有一句是真的,那是有一次打雷時,你嚇一跳,當下隨口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就這一聲的當下,你沒有妄想雜念,只有這一聲才算真念佛(硬佛),其餘都是假念佛(鬆佛)。」

當時我們都認為這則公案描述得既貼切又實在。

「煩惱即菩提」與「生死即涅槃」這兩句是佛門中非常耳熟的法語,有時遇上煩惱或是生死問題,都用這兩句來安慰。但是假如沒有證入般若空性,這兩句只是紙上談兵,只能畫餅充飢,煩惱還是煩惱,生死繼續生死。

讓人信以為真,以此判定為念佛成敗的準則。

這種以佛念得好不好,來決定往生與否觀念,長久以來已經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植入大多數念佛人心中了,念佛時不能有妄想雜念的觀念,造成念佛人的不安與恐懼。

(二) 煩惱即菩提?

禪宗六祖惠能說: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雖然無始無量劫以來,我們一直「不離世間」,但是仍然覓不到菩提,因為沒有「覺」,這個「覺」就是般若空性,因為沒有證入空慧,所以這世間對我們凡夫就是「恰如求兔角」,這世間對我們凡夫就是「如夢幻泡影」這條路是聖道門、是難行道。

是故偈言:

世間皆虛假 彌陀獨真實
三界無真理 唯有六字名

為甚麼三界無真理?

因為三界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言:

三界是:虛偽相、汙染相、顛倒相、破壞相、無窮相。

三界是: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

真理就是佛性,就是真如、涅槃、自性、常住、就是如來藏。真理在哪裡,菩提在哪裡。

對凡夫而言,真理不在人世間,不在三界六道中,真理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念佛人才是擁有真理,掌握真理的人,故知六字名號所在之處即是真理的展現。

三界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稀出。

真理是無為法,如如不動,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

了然法師(清光緒十五年生)是印光大師四大弟子之一。

《入香光室》是其閉關三十年的心得之作。

了然在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於蘇州靈巖山寺閉關,足不逾關達三十年。

《入香光室》P106:

開佛知見、入佛知見、住佛知見………………………所謂我本因地,以念佛心,開佛知見、入佛知見、住佛知見,乃至分破無明、分證無生法忍也。

曾聽過一位專研唯識的長老說:念佛不能斷煩惱。又有位大和尚了然法師說可以分破無明(煩惱)、分証法忍。

(三) 分破無明?

淨草問曰:

淨草答曰:

分破無明、分證無生法忍。是在此土?或在極樂淨土?

所以沒有分破無明、分證法忍的次第。

因為往生極樂,「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如佛,說經行道皆如佛」,同佛受用,與佛無異。

濁惡世界凡夫無力分破無明,當然不能分證法忍。

淨土法門乃果地法門,彌陀淨土是涅槃界。

果地法門的涅槃淨土,平等一如,平等一相。

所以只要往生極樂後,當下即能「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所以不須分破無明,也不須分證法忍。

故知,在此土(五濁惡世)無力分破無明、無法分證法忍。

觀自在菩薩為欲救度彼有情故,遂現蜂形而往,於彼口中出聲作如是云:「南無佛陀耶!」彼諸蟲類隨其所聞,而皆稱念,亦復如是。

《大乘莊嚴寶王經》云:

淨土法門是不斷煩惱而得涅槃分。

往生極樂世界本來就是自然之所牽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出師子國,而往波羅奈大城穢惡之處,彼有無數百千萬類蟲蛆之屬,依止而住。

從淨土法門的觀點了解「念佛與煩惱」的關係, 念佛不必斷煩惱,也沒有帶業往生,念佛與煩惱無關。

二、自然之所牽

(一)妙香口菩薩

這些無數百千萬蟲蛆類的眾生,聽到觀世音菩薩所化的這隻蜜蜂,稱念南無佛陀耶,也隨著稱念南無佛陀耶。

《普門品》云:「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以觀世音菩薩化現為蜜蜂的外形,教導這些蟲蛆類的眾生念「南無佛陀耶」。

由斯力故,彼類有情所執身見雖如山峰及諸隨惑,金剛智杵一切破壞,便得往生極樂世界,皆為菩薩,同名妙香口。於是救度彼有情已,出波羅奈大城,而往摩伽陀國。

觀世音菩薩離開師子國,前往波羅奈大城穢惡的地方,要度無數百千萬蟲蛆類的眾生,觀世音菩薩要如何度化波羅奈城穢惡之處這些無數的蟲蛆類眾生呢?

是故佛言:「得人身如爪上塵,失人身如大地土。」

可知,人道眾生的數量,佔整個眾生界的比例,連「恆河之一沙」的比喻都不足以形容人道眾生數量之渺少。

這些蟲蛆類眾生因為念佛故,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為菩薩,皆同名「妙香口」。這些蟲蛆類眾生之所以能往生極樂世界,是因其所念的「南無佛陀耶」,即是「南無阿彌陀佛」。

最近,2019年的東非蝗災,蝗蟲數量達四千億隻,而今地球人類總數僅七十億,何況還有其他類之眾生。

然世尊來此世界,化現人身說法度眾生,主要還是以人道眾生為對象,故說法的內容,必須以人道的標準與環境為主。

然而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是十方眾生,所以《大阿彌陀佛經》言:「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莫不慈心,歡喜踴躍者,皆令來生我國。」而蜎飛蠕動之類,雖有煩惱,但是其中大多沒有感覺煩惱存在的困擾,牠們只有吃喝拉撒的反射動作,以及選擇適應生存的本能反應。儘管如此,但仍是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

而人道眾生,身處五濁惡世,皆是煩惱熾盛凡夫,相對於煩惱的覺知,感受就特別的強烈。

(二) 淨土法門的修行天平

所以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講了種種修行法門,就是為了對治人道眾生煩惱。

但是,淨土法門的修行天平,只要一邊放上「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另一個秤盤上的煩惱,不論有多重,都不會起任何作用,也不會有高低起伏。

修行如同是天平上的兩個秤盤,一個秤煩惱,另一個秤涅槃。

因為六字名號是圓滿的涅槃功德,是絕對的重量。

聖道門的修行是把能否解脫的成就,完全建立在煩惱的多寡,當煩惱少了,感覺修行好像有了重量,解脫好像有了把握,天秤就向著涅槃一邊傾斜;可是當煩惱一來,馬上跌到谷底,對修行完全失去信心,所以煩惱與涅槃兩個秤盤,永遠在比重與成份上拉鋸,在高低起伏上分判。

黑暗說:為什麼,不管我在哪裡,光明一來,就要把我趕走,而且只要有他的地方,我都要繞道,不能直行通過,請上帝評評理。

所以,念佛與煩惱無關,在六字名號面前,一切的煩惱對往生而言都得歸零,一切的煩惱都不能減損名號的涅槃功德。

有一則「黑暗與光明」的寓言:

我們只要念佛當下就已經乘上佛的願力,搭上佛的願船,就能領受彌陀六字名號的功德,所以念佛是不論煩惱的多少,只論名號的功德。

(三)黑暗不能阻擋光明

有一天黑暗帶著滿腹的委屈與不滿,來到上帝面前投訴:上帝,請您為我主持公道。

上帝說:好,請說。

於是上帝召見光明,把黑暗投訴的內容,告訴了光明。光明聽完之後,向上帝報告:

上帝說:「黑暗!你的存在,是必須依附寄託在沒有光明的地方,所以為了證明你的存在,你必須自行遠離光明。」

上帝,不是這樣的,不管到任何地方,我從來都不會趕走黑暗,我也從來沒有拒絕黑暗經過我的地方,請上帝明察。

然而光明的存在,是不需要依靠黑暗的襯托。由此可見,問題不在光明這邊,是在黑暗你自己身上。

上帝聽完光明的陳述後,做了宣判。

光明如同「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黑暗就是煩惱,黑暗與光明不僅不能同時並存,黑暗也不能阻擋障礙光明;如同煩惱與涅槃不僅不會同時存在,煩惱也不能減損涅槃功德。

所以,曇鸞祖師《往生論註》言:

此云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

雖然,念佛時心有妄想雜念,煩惱不斷,但這些都不能減損名號的功德。因為名號是無為涅槃的真實果德,不受有為有漏的任何造作所影響。

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曇鸞祖師深入阿彌陀佛的無緣大慈,體悟彌陀無條件救度十方眾生的悲心,才能站在末法濁惡眾生根機與環境的立場,唯恐凡夫因為無力對治煩惱,而對往生極樂淨土產生退卻之心,所以才特別強調: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知此,才能享受「安心念佛四重奏」:

第一重:名號即信心。
第二重:信心即念佛。
第三重:念佛即往生。
第四重:往生即成佛。

雖然分成四重,其實是一氣呵成,從第一重的名號直接貫穿到第四重的成佛,沒有中斷,毫無間隔。(請參閱《移除往生不定的絆腳石》第十一章)

源信大師法語:

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

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三、妄念翻轉為覺心

(一)妄念是本體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

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來迎。

莫厭妄念多,應歎信心淺。

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

真實的說明凡夫的狀況,我們是什麼樣的眾生呢?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凡夫就是以妄念為本質,為體性;「妄念之外,別無心也」,除了妄念之外,沒有心了;所以「直到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從一生下來直到死,你不能離開妄念,你就是妄念的凡夫。

不管是經文,還是祖師的解釋,「凡夫」前面往往會加一些修飾語,「罪業」的凡夫、「輪迴」的凡夫、「妄念」的凡夫、「亂想」的凡夫、「不淨」的凡夫——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離開妄念就是聖人了。
所以,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

(二) 妄念翻轉為覺心

  念佛人甚麼時候才沒有煩惱?
「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臨終聖眾持華現,
身心踴躍坐金蓮;
坐時即得無生忍,
一念迎將至佛前。

阿彌陀佛來迎接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坐上了阿彌陀佛的蓮花台,這個時候,剎那之間,妄念翻轉成為覺心,煩惱當下即是菩提。

善導大師《法事讚》云:

臨終坐上蓮花的當下,即得無生忍。

《悲華經》云:

「心」者,妄念煩惱。

所有眾生,若聞我聲,發願欲生我世界者,是諸眾生,臨命終時,悉令見我與諸大眾前後圍繞。我於爾時,入無翳三昧。以三昧力故,現在其前而為說法,以聞法故,尋得斷除一切苦惱,心大歡喜。

「令」者,佛力主動介入加持。

其心喜故,得寶寘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無生忍,命終之後,必生我界。

「得念」者,正念現前,狂心即歇,煩惱立斷。

「及無生忍」者,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涅槃。

出家之後,竺道生鑽研佛理,勤奮刻苦,十五歲便登台開講佛法,解釋經義,見解深刻,析理分明,用辭清晰圓潤,使得當時的宿望學僧名士,感到詞窮,無法繼續論辯。

二十歲受具足戒後,識見更加深厚,個性更聰慧靈巧,說法的聲名更大,遍揚於當時。

竺道生原來姓魏,為何改姓呢?原來七歲時,巧遇當時名僧竺法汰,竺法汰當時在健康(今江蘇南京)瓦官寺講《放光般若經》,朝野僧俗來聽經者數千人,道生隨竺法汰出家,並隨師改姓竺。

四、真理藏在至簡處

(一)頑石點頭

東晉安帝隆安元年(西元397),時年二十五歲,入廬山進修七年,並曾向僧伽提婆學習「一切有部」之學說,約三十二歲遊學長安,與同學慧育、慧觀、慧嚴等人,跟從鳩摩羅什學習大乘般若中觀學,並參與翻譯大小般若品之工作。

五十多歲時,是道生思想成熟期,他認為「入道之要,慧解為本」,不拘泥於經教文句,能獨立思考,讀了《涅槃經》後,他提出一闡提也能成佛的「佛性論」及「頓悟成佛」的觀念。這在當時《大般涅槃經》還未傳入,佛教界並不知道這個觀念,竺道生的大膽主張,被當時佛教界排斥,視為異端,被迫離開。

竺道生,來到了蘇州的虎丘山,萬分感慨的,忍不住對曠野的一堆大大小小的石頭發表「一闡提之人也能成佛」的理論。

道生說到這裡,只見座前大小石頭,竟一個個都大點其頭,前俯後仰,彷彿同意他所說的話,他慷慨激昂真情流露,感動了群石。

竺道生高高的坐在一塊巨石上,對著石塊們高聲地說道:「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之人也有佛性,有佛性就可以成佛,石塊們你們說可不可以啊!對不對啊!」

這一幕奇景,被附近工作的虎丘山民看到了,紛紛皈依於他,這便是有名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公案。

今日,我們都知道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之人也有佛性,當然可以成佛。

劉宋元嘉十一年(西元434)竺道生在廬山精舍登上獅子座開講『涅槃經』,一如往常,音色宏亮、氣色極佳,反覆解說,聽眾莫不歡喜;講完後,只見其手上拿的拂子紛然墜落,他已端身而座,悄然辭世,神色如入禪定,正應了當年被擯離京時發的誓言:「若果所解說種種之佛理是正確的,願捨壽時,高踞獅子座上!」

但是,當時《大般涅槃經》還未傳入,佛教界並不知此觀念,眾高僧大德執泥於文字,不知要探討經中義理,反說道生離經叛道,擅改佛意,直到北涼曇無讖的譯本《大般涅槃經》傳入,其中有「一闡提之人皆可成佛」的經文,才佩服道生的卓越見解。

英國哲學家 伯特蘭 羅素 (Bertrand Russell)名言:

錢穆先生的中國思想史,提到竺道生時,讚美他是使佛學中國化及理智化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以超時代而不能為時人所接受的勇氣,所持的種種創見,使佛教真正融入中國,成為適合於中國人的佛教,不僅未扭曲佛意,更發揚大乘佛教的精神,更確定了中國禪宗的特色。

消息傳開,當年反對者莫不驚嘆慚愧,悔不當初,更深信其真知灼見了。時年,道生世壽六十二。

(二) 教育使人愚蠢

人生而無知,但並不愚蠢。是教育使人愚蠢。

Men are born ignorant, not stupid.
They are made stupid by education.
- 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

他在1872年出生於一個貴族家庭,祖父約翰·羅素勛爵在1840年代曾兩次出任英國首相。

伯特蘭·羅素 (Bertrand Russell) 是橫跨數學、歷史、哲學與文學的思想大師,也是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

化簡為繁必有詐,真理藏在至簡處。
聖道門誤解了他力的淨土法門,使淨土法門成為他力中的自力是易行道中的難行道。

總結:

因為長久以來,積累眾多錯誤的淨土教理,在沒有傳承,眾口鑠金的誤導之下,將易行道滲入難行道,使淨土法門成為易行道中的難行道,造成自他不分,二力並用,久而久之,這種行法遂成為主流。

渾然不知彌陀淨土是他力法門,其結果必然錯解彌陀無條件救度的本願。

(三)帶角虎

《念佛金言錄》言:萬行「離念」一遍證。

「離念」這個「念」有兩種:一是我,二是法。

離念就是進入「我法二空,能所雙亡」,這是修行的最高成就。

但是要達到這種成就,如龍樹菩薩於《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言:

行大乘者,佛如是說:「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

因為我們雖人在世間中,卻無法證悟「世間覺」,所以一直沉淪在如夢幻泡影的有為法中。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而今阿彌陀佛將祂的「無量覺」——【南無阿彌陀佛】無條件送給念佛人。

為什麼會這麼難?

如六祖惠能所說:

所以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得到無為法的「無上菩提」,雖然求不到「兔角」,卻成了「帶角虎」。

淨土宗八祖永明延壽四料簡言: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
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

《大集經》云:

所以說念佛人是「帶角虎」,是「人中芬陀利華」。

「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
千生與萬劫,沒個人依怙。

是故偈言:

佛法盡十方,遍布無量覺,但念阿彌陀,即是深妙禪,皆成帶角虎,皆是芬陀利,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遍布無量覺」:「無量覺」者彌陀六字名號也,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遍滿法界,無處不在。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
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現世為人師」:就是「自信教人信」

「來生作佛祖」:就是「念佛即往生」、「往生即成佛」、「成佛即度生」。果地法門即因即果,三際一時。

「佛法盡十方」:《往生論》願生偈:

故知,若人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萬行離念一遍證」。因六字名號統攝萬行故,因妄念不能障礙減損彌陀名號功德故。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釋淨草
總編輯/釋淨草
主編/釋淨草
電話/07 398 0806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建安街94號1樓
發行日期/2024年05月13日

念佛與煩惱

Pure Land Buddhism

釋淨草

世間皆虛假 彌陀獨真實

電話:07 398 0806
地址:807高雄市三民區建安街94號1樓

淨土宗高雄道場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