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水科青年学习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水科青年学习汇

2020年第2期

回乡调研优秀文稿

      【编者按】“水科青年学习汇”第2期聚焦调查研究,旨在鼓励广大水科青年,脚要走出去,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眼要看仔细,要能发现问题、捕捉亮点、抓住根本,脑要深思考,要愿意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笔要写华章,要心有好思想、胸怀大格局、练就好文风,立足岗位、加强学习,积极响应农业农村工作热点和难点,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作风投身于渔业科研创新工作,为我院一流现代科研院所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2020年春节期间,院机关党委、团委组织水科青年充分利用返乡机会接地气、走基层,以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的身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了解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亲身感受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新变化。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广大水科青年采用电话访谈等形式开展调研,撰写了12篇有特色、有深度的调研报告,最终评选出回乡调研优秀文稿10篇,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其中,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王宇光撰写的《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过渡:农村养老何去何从》获部系统二等奖、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乔慧撰写的《决胜脱贫攻坚 推动乡村振兴 故乡不会被遗忘》获部系统优秀奖。

【2020年第二期】

目录

1

“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过渡: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  王宇光

2

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故乡不会被遗忘  /  乔  慧

3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鲍岱村发展调研  /  杨智鹏

4

观家乡新貌 思感恩奋进—2020年春节返乡所见所闻所感  /  徐甲坤

      改革开放40多年,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整体上由“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过渡。在农村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农村社会传统的守望相助帮扶关系走向解体,以契约为基准的现代人际关系尚未建立,仁爱互助、孝道礼仪逐渐被金钱利益所侵蚀。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养老该何去何从?本文主要就这一问题,聚焦现阶段农村主要养老方式,对山西省清徐县平泉村进行了田野调查。

人社会程度降低,老年人普遍有焦虑、沮丧和参与社会交流活动受限的感受。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王宇光

一、家庭养老的基本现状

“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过渡: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对山西省清徐县平泉村家庭养老的调研思考

      现阶段,农村养老依然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所谓家庭养老是指家庭成员基于道德义务和法律责任,对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疾病护理、精神慰藉等经济与非经济方面的支持。

      平泉村共有60岁以上(含60岁)老人350余名(按照户籍人口统计),其中343名老人属于家庭养老型。平泉村家庭养老现状如下(表1):在生活照料方面,10%的老人和子女同住在一起,90%的老人独立居住。在居住条件方面,该村已基本完成“旧村平房向新村社区”搬迁工作,97%的老人居住在新村楼房,3%的老人居住在旧村平房中。绝大多数老人的医疗卫生、配暖设施、网络宽带、用水用电等条件明显改善,但由于楼房以6层板楼为主,全部未安装电梯和无障碍通道,高层老人的出行活动较为不便。在劳动能力方面,89%的老人依然具有劳动能力,主要从事蔬菜、葡萄种植和简单的手工工作,11%的老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据调研,只要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老人基本不会赋闲在家,而是会选择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农业和非农工作。在养老保险方面,全部老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其中2%的老人由于之前的工作能够享受企业职工养老保险,98%的老人享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子女关系方面,96%的老人对子女关系比较满意,4%的老人表示不太满意,年龄越大对子女关系的满意程度呈下降趋势。此外,由于在楼房居住加上行动不便、及非本村人员同住社区,熟

二、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

      青壮劳动力不断外迁,叠加家庭原子化与功利主义盛行,传统道德约束效用渐失,致使家庭越来越难以维系对老年人的照料。在调研中,我们既发现了上述类似问题,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经济理性冲击下的经济供养不足

      老人的收入主要由养老保险、子女慰问及个人收入三部分组成。新农保为该村60岁以上老人每年提供1440元养老金,农业劳作年均收入约3000元,子女慰问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据调研,与子女同住在一起的老人,一般不再获得慰问费;独立居住的老人,子女一般会在传统佳节如春节、中秋等节日给老人约1000元左右的慰问金。通过我们与30位随机选取的老人访谈,老人普遍觉得子女对自身的经济供养是不足的,但老人也基本对此表示理解。一位老人在访谈中谈到:“子女有自己的小家庭,他们也要养家糊口,给多给少都是一点心意,我们表示理解”。总的来说,经济供养对于维持老人基本生活虽已满足,但若发生疾病、健康状况恶化,老人的经济供养就会明显不足,生活质量就会断崖式下降。

      子女在家庭养老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平泉村有一半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其中约65%在本县内、25%在本市非本县、10%在非本市工作。一方面,年轻人外出务工和老人居住空间的距离分割造成了子女在生活照料中的缺位。据调研,老年人配偶是最主要的照料者,失去配偶的老人只要有自身照料能力基本不会麻烦子女。除衣食住行外,日常看病和生病住院的是老人缺乏照料感受最强烈的地方。一些自身患有疾病的老人,虽没有明确地抱怨子女的照料不够,但交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生病老人的苦楚与无奈。另一方面,婆媳关系、兄弟关系紧张也是造成老人生活照料缺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他们来说,受上述因素影响,老年生活更像是“生存而非生活”,有较为明显的“过一天是一天”的心态。最后,传统的“家本位”思想决定了家庭资源的分配是向下倾斜,老人对自己的评价是看儿女过得好不好,而非自身的养老状态,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也放纵了子女在照料中的缺位。

(二)公序良俗弱化下的生活照料缺位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该村老人普遍觉得与子女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相比,他们更关注精神层面的慰藉。精神慰藉缺失成为该村老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方面是由老年人社交范围变小导致的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减少导致的;另一方面,老年人比年轻人更需要子女和孙辈的精神关爱。调研发现:一是子女绝大多数仅局限于通过物质供给对老人提供安慰;二是子女的精神慰藉主要以打电话、假期探望为主,深入的交流和关爱十分有限,子女对于老人内心世界的了解知之甚少;三是独居留守的老人在精神状态方面最为落寞,当我们问到其是否觉得生活没意思时,老人甚至觉得不过是“熬时间罢了”。 

(三)物质主义下的精神慰藉缺失

三、家庭养老走向何方

      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平泉村养老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具有我国农村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旧村平房向新村社区”的基本特质和共同特性,通过针对性研究可以窥探我国该类型农村养老发展脉搏和变革趋势,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一)政策保障:完善家庭养老基础性规范

      充分发挥孝亲敬长的传统文化。在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的转型中,家庭原子化虽导致传统孝道弱化,但中国人传统的养老文化历经千年依然得到传承,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心里认同。这是因为孝亲敬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优秀文化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中。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到现阶段仍有5.6亿人左右,城乡一体化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家庭养老任重道远。因此,在文化传承方面应该充分发扬“孝文化”这一传统基因,并探索新时代养老文化的新模式,重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参与需求,努力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充分发挥社会帮扶在家庭养老中的辅助作用。一方面,鼓励优质家政服务机构在农村社区开展子女服务培训和老年人自护自理能力培训,提升家庭养老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对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提供企业养老服务,适当引导这部分老人购买企业养老服务,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再者,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养老功能,利用农村社区在“帮扶、娱乐、就医、清洁”等方面的集聚优势提升家庭养老质量,同时鼓励社区居住的邻近老人互帮互助,缓解“半熟人社会”带来的人情冷淡问题。最后,充分利用农村乡贤这一宝贵资源,既可以利用乡贤的道德威望对村民进行道德教化,也可以集乡贤资政治、经济资源于一体,开展农村社区养老试点,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

(二)社会帮扶:挖掘家庭养老多维资源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让千千万万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各类主体踊跃参与的背景下,农村养老事业在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过渡进程中必将顺利转型、更进一步。

(三)文化传承:巩固家庭养老的传统基因

      家庭是一个由血缘、情感、道德维系的微观公共体。一方面要细化自上而下的法律“硬约束”。在法律和制度上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和家庭成员须承担的养老责任,对承担养老责任的家庭成员给与政策倾斜,减少他们因照料老人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或对照顾者在养老金缴费年限上给予优惠,并对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一定的带薪休假时间,使其“常回家看看”。另一方面完善自下而上的道德“软约束”。加强村规民约、公序良俗在家庭养老中的约束力,使得孝亲敬长的人成为村里面的先进人物。平泉村委会每年都举行“孝亲敬长”模范人物评选活动并颁发荣誉和奖励,值得向其他地方进一步推广。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乔  慧

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故乡不会被遗忘

——春节返乡调研山西省太原市马头水乡珍珠茆村

      2019年农历年岁末,随着单位年终大会的圆满落幕,我们一家三口抖落一年的风尘仆仆,拉着一车年货向着久违的山西老家飞奔。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投入祖国的春运大军,高速公路上跑着各式各样塞满行李和年货的车辆,看着手机百度地图上无锡到太原这1300公里的路途在不断缩短,兴奋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春节是中国老百姓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春运却给了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人们更多美好和感动。

      今年的春节对我们来说有些特别。公公婆婆结束了近30年进城打工生活,回到阔别已久的乡村定居。这个春节,我们要在老公嘴里那个“原始、落后的小山村”度过。

      老公出生的地方,在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马头水乡珍珠茆村。马头水乡位于尖草坪区西北方向,是全区唯一的山区乡镇,也是典型的农业山区乡。上世纪80年代,马头水乡曾是太原市重要的苹果生产基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并定居城市,乡镇逐渐没落了。珍珠茆村是20个自然村中规模较小、远离市区的一个。老公从小在没有自来水、只有1个老师、8个学生的村办小学读书生活,通过自己勤学努力,走出了山区,走进了城市。提到家乡,他的回复总会透着淡淡的忧伤:“那是一个原始、落后的小山村,一个被遗忘的故乡……”

      驱车走在蜿蜒起伏的盘山路,整整20公里才能到家。沿途一路都是干净整洁水泥马路,抬眼是群山叠翠,油松、侧柏层层环抱,身下是百米高的断崖和滩涂,更有崛围山等多座森林公园依傍,老公一边走一边惊叹家乡的变化,满身黄土走出故乡的少年,半生归来却是满眼碧水青山。

      村口,首先引入眼帘的是醒目的供水工程门牌。老公激动地跳下车给我介绍:“快看那!我们村要通自来水了!”半山腰上,是一家一户的窑洞,新年之际,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喜庆的大红窗花、彩纸、春联已经飘在暖阳里,大门上、窑头上插着红旗,每户门口都有绿色统一的垃圾桶。

      走进大院,是整齐的5孔窑洞,新装的铝合金门窗透着现代化气息。推门进去,眼镜被屋内的热气腾的一片白雾,太暖和了!妈妈在准备过年的菜饭,叔叔婶婶们、弟弟妹妹们围坐在一起聊天玩闹,好不热闹。新整的窑洞,没有土灶台的烟熏火燎,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清洁的电磁灶,又快又好。暖洋洋的不在是呛人的土炕和煤炉,取而代之的是方便高效的电暖气。饭桌上,是妈妈今年自己种的吃也吃不完的无公害蔬菜,谈笑间,是爸爸说不尽的共产党好!太原政府好!

      乡村巨变,让每一个人无不感慨万千。饭后聊天中,我们现场采访了时任珍珠茆村村长的五叔。这位五十刚出头、个子瘦小但是朴实精干的基层干部对于近年全村的变化有着说不完的话。

      30多岁就被全村人选为村长、一干就是五届的五叔,对于珍珠茆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大多青壮年下山打工创业的浪潮中,五叔依然守候着这一方生养自己的土地,带领大家致力乡村的山区农业转型。话匣子渐渐打开来,是五叔喜不自禁的汇报:“政策越来越好,工作越做越宽,首先要说一说区委卢俊峰书记给咱们解决的五难问题!”

      第一位就是饮水难问题。马头水乡多年来吃水难的问题一直备受政府关注。以前村里吃水全靠天,靠村民挖地窖收集雨水,水的质量和卫生状况存在很大隐患。2018年太原市尖草坪区马头水乡饮水解困工程相关政策出台,2019年区财政列支专项资金,在马头水乡打深井1眼,征收城郊森林公园2眼水井作为水源,铺设供水管线40.8公里,设置覆盖所有村民的接水点24个。2020年,最终实现村村户户通自来水。全乡靠天喝水、喝地窖水、喝陈旧水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

      第二位上学难问题。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开门抓教育”、“注重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的重要指示,2019年尖草坪区政府投资18691万元,改扩建区实验小学,对马头水乡学龄前幼儿和适龄小学生,实行集中寄宿制就读,并免收食宿费。目前,扩建工程主体已完工,预计到明年9月,马头水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环境将得到大幅改善,并实现集中学习、免费吃住。

      三是就医难问题。近年来,在区政府、乡党委的领导下,每个村都建起了村卫生所,配备了医疗器械,方便了村民就医。同时区政府还改扩建马头水乡卫生院,加大救护车、医疗设施设备的投入,加强医护人员保障力度,建立24小时值班电话制度,确保马头水百姓病有所医、就近看病。

      四是出行难问题。2019年度区政府对马头水境内的乡村路网进行重新梳理和改造,力争做到村村通油路、加开公交车,方便百姓出行。目前已有公交车通到乡里,下一步目标是村村通公交。

      五是就业难问题。卢书记教育和号召大家,要深刻认识到“思路就是出路”,根植“山下生活、山上工作”的理念,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境内的中华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城郊森林公园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林果生产和药材种植,逐步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就业渠道,实现乡村振兴。同时,要积极开展“千企联千户”活动,企业包联农户,对山上旧宅院进行改造,依托马头水境内崛围山、千年古松等自然景观和多福寺、龙泉寺等人文景观,发展旅游经济和度假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说到如何开展好工作,五叔激动地说:珍珠茆共有78户,201个村民,全村的人都盼发展,没有人愿意过穷日子!由于村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考虑比较简单,推行新政策有时候也会有不理解。例如彻底取消烧炕等取暖方式,政府以优惠价格供应电暖气,取暖费以低于普通民用电的优惠价格征收(0.09元/度电),剩下费用由政府买单。有些村民不相信暖气会有传统土炕暖和,有些村民不相信取暖费会如此低,经过村干部反复耐心的做思想工作和讲解,大家欣然接收了新式取暖方法。事实证明,电暖气安装后普遍反响很好,省了烧火烧炕的麻烦,还清洁节能,保护环境。五叔说:我做基层干部这么多年,最要感谢的是这些朴实的乡亲们!没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就没法开展!与群众打成一片是落实政策、开展工作的最好经验!

      “有好政策,有好领导,咱们也有干劲!”意气风发的五叔给我们宣布了他的新年工作计划。目前珍珠茆已经成立了合作社,全村共有187人入社,大家一起入股,统一服从管理。在合作社的基础上,重点开展绿色养殖,尝试新型高效环保的养殖模式:牛粪→蚯蚓→鸡。开荒种果树,把过去的苹果产业搞起来。开展大棚种植,利用马头水的好山好水,种植无公害

蔬菜和水果。紧跟着是响应卢书记的号召,发展民宿!把村里的窑洞改造为适合休闲度假的民宿,为太原人民、山西人民、全国人民提供好空气、好风景、好食物、好舒服!

      全家人都竖起大拇指为五叔鼓劲。小妹问五叔新的一年有什么期望?五叔意味深长的说: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在实干中践行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全村脱贫致富,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家乡是好山好水,不是穷山恶水!区委卢书记已经承诺,会全力支持乡镇建设。期望政府能够在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我们!就算没有资助,我们也要干!朴素的语言,朴素的愿望,却正是我党、我国政府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年来,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创造了中国奇迹。

      201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0华诞!这一年,山西迎难而上,站上由“疲”转“兴”的新起点!在这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刻,我们经历了比“非典”更加危险的新型冠状病毒。相信众志成城的中华儿女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2020年,我们一起期待!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建条件处  杨智鹏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鲍岱村发展调研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农村发展已经成为三农问题中最迫切的问题。利用春节期间回乡的机会,对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鲍岱村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以期为乡村振兴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帮助。因鲍岱村目前居住村民较少,同时又遇全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本次调研主要是通过电话访谈的形式开展。有关情况如下。

      鲍岱村隶属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镇。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洞宫山脉中段,总面积约1950平方千米,属高山丘陵地区。英川镇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900毫米,平均日照时数1728小时,为全省日照时数最少的地区之一。鲍岱村地处山区,位于山腰处,无平坦地势,土壤以红壤为主,土质较为贫瘠,土层薄。鲍岱村自然资源以森林为优势,较适合发展林业经济。

      靠山、养山、吃山。旧时,鲍岱村经济主要依靠稻田、山林。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各家种植籼米、粳米和糯米,用于日常饮食、酿酒、祭祀等。山上有山茶籽、油菜花、板栗、木本药材等,但受限于地形和土壤,均无法大规模生产。村民也编竹筐、制笤帚、摘箬叶、挖葛根,为家庭带来微薄收入。此外,村民还探索其他副业,例如香菇产业,但因需

搭建大棚、蒸具、烘干器械、接种箱、购置菌种等,前期投入成本高,仅有1—2户参与,没有形成产业。鲍岱村民曾想尽一切办法发展村内经济,但因地势偏远等客观原因都没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家庭经济收入低。

      鲍岱村姓氏主要为“叶”和“张”,“张”姓是外迁入姓氏,仅有3户,“叶”姓为主要姓氏,村内修建有“叶氏宗祠”,并修订了《叶氏族谱》。近年来,通过加强性别平等教育,部分家长也积极争取将女性子女的姓名加入到族谱中,并将外孙子女也登记在册,以此表示对家中后嗣的重视。这反映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鲍岱村文化正在积极进步。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环境

(二)经济收入方式

      鲍岱村现有村民91户,大部分都已经外出务工或者进城定居,现在已无村民留守,村内经济大坻停滞。

(三)文化与习俗

      鲍岱村特有的习俗有“抽新米”和“迎神节”。“抽新米”顾名思义是水稻抽出新谷子,村民此时会将一株新出的谷穗摘下配上柏枝挂在门口,并做好糕点,焚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秋收满盈。“迎神节”是一个在当地比春节更受重视的节日,一般在农历5月至6月,每年按照之前祖辈定下的主持家庭顺序轮流。前一年迎神节结束时,后一年的主持家庭参与,完成接力。迎神节是唯一一个动员全村力量完成的活动,也是赋予最多象征意义的节日。鲍岱村虽然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但民风淳朴,有着独特的的文化习俗。

      鲍岱村有针对性地加强村内事务管理,不丢一户不少一人,努力做到信息互通,保障户籍、医保、土地等与村民息息相关的事务传达到户、落实到位。

二、现行管理方式

(一)实施网格化管理

      为增强基层治理能力,鲍岱村设有联络员,由驻村干部兼任。驻村干部多为村官或有基层工作经验的镇干部,负责保持与村民联系,做好上传下达工作,保障村务正常运行。驻村干部参与村中党支部、团委相关事务,定期前往村庄查看情况,并向上级汇报。同时,通过建立村民联系微信工作群等宣传平台,传达上级工作动态、相关政策。

      此外,因鲍岱村村民在云和和景宁两个县城较为集聚,为有效推进各项工作,鲍岱村在云和和景宁县又分别设立了联络员。针对村民开展的福利也会分散到两地进行,例如女性两癌筛查、高龄老人免费体检等。

(二)党员联系困难群众

      鲍岱村设有党支部,因外出务工等原因,党员流动性较大,每月组织生活会都会存在党员请假现象。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防止党员脱离群众,鲍岱村积极响应县、镇组织部号召,建立了党员联系困难群众制度,要求每位党员联系5—6户村中群众家庭,在走访方便的情况下,深入各自联系的群众家庭,了解困难、解决困难,为群众办实事。

(三)成立民间事务理事会

      出于村内已无村民留守的现实考虑,鲍岱村成立了民间事务理事会,选取了理事长、副理事长、财务等相关负责人,负责组织村内日常的风俗活动,以继承传统、祈福祝祷,增强村民归属感,也加强村民间的联系。如迎神节主持家庭轮流完毕后,因外出村民居多,能继续主持的家庭很少,此时民间事务理事会统筹协调每户,共同完成迎神节活动事宜。

三、存在的问题

(一)空心村现象

      目前,鲍岱村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空心村现象。城市经济的拉力带走了村内青壮年,留守老人随着年纪增长相继去世,儿童前往城市就学,村中人员急剧减少,部分村民在城市购房扎根,已出现“定时”甚至“长期”空心村现象。此外,旧时传统和习俗在后辈的漂泊奋斗中逐渐淡化,“迎神节”主家已轮流完毕,主家不再继续操持祭祀,这使得原本很少参与的青年人更脱离了农村习俗的约束。

      “空心村”带来各类问题,一是原有建筑无人看顾,出现裂缝、破损、倒塌等问题;二是出现整村被盗的现象,贵重物品、厚重棉被、祭祀长桌等相对实用又有价值的物品遗失严重;三是长期无人居住,甚至已出现野生动物频繁入村状况,容易伤到临时回村人员;四是邻村养殖动物进村,四处活动,破坏村内人居环境。

(二)行政村合并后发展方向不明

      2019年,为强化各村管理,减少行政成本,英川镇对辖区各行政村进行了改组,鲍岱村与相邻2个村进行了合并,成为一个行政村,行政村名取原来3个村首字。原3村支部总书记成为改组后书记,鲍岱村书记担任经济监督委员会主任,3个村中村委成员分别担任改组后村委成员,并且设立各组小组长。虽然3个村委班子已经进行重组,但因3个村庄相距较远,人

(三)村民回村期望值低

口分散,各村村民之间也存在隔阂,管理上存在诸多不便,如3个村有相似性更有特殊性,不仅需解决共性问题,还需解决个性问题。此外,3个村原有的政府支持项目目前已全部停滞,鲍岱村未来发展依旧不明朗。

      此外,因鲍岱村村民在云和和景宁两个县城较为集聚,为有效推进各项工作,鲍岱村在云和和景宁县又分别设立了联络员。针对村民开展的福利也会分散到两地进行,例如女性两癌筛查、高龄老人免费体检等。

(一)明确发展方向,制定乡村发展规划

      鲍岱村受先天地理环境限制,交通不便,开发困难,无法走特色旅游发展道路,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治理等也未能给鲍岱村带来发展机遇。针对这类农村,应由政府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乡村发展规划,有序合理开发,引导培育相关乡村产业,打造一个此类农村新型样板。

(二)落实各项政策,合理合规予以满足

      此前,景宁畲族自治县多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为村民带来了相应政策福利。鲍岱村在自然资源与环境上与他们类似,在政策方面可相应参考适当予以倾斜,例如通过政府征收或者长期租赁村集体土地用于建设国家森林的形式,给与村民经济补偿,增加村民家庭收入。

      将乡愁化为回乡引力,动员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营造乡村归属感,一方面政策上支持村民回乡创业,例如利用优越的环境优势,鼓励当地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另一方面结合鲍岱村实际,增加农业新技术支持和指导,制定适应的农业种植方式,培育经济作物,发展相关经济产业链。 

(三)动员村民参与,营造乡村归属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徐甲坤

观家乡新貌 思感恩奋进

——2020年春节返乡所见所闻所感

      我的家乡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坐落在沂蒙山区腹地,是一方红色的热土,是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和中共山东分局诞生地,是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四个一类革命老区县之一,被誉为“齐鲁红都”、山东的“小延安”。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政府——山东省政府在莒南大店镇宣告成立,莒南县成为全省党政军指挥中心。50年代涌现出了高家柳沟、王家坊前、厉家寨三个受到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的全国先进典型,特别是“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光辉批示,曾经作为全国农业战线上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口号响彻全国。2020年春节假期,我回乡省亲,发现家乡变化很大。

      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记录峥嵘岁月的图片,一桩桩感人至深的事迹,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新中国诞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高尚情怀。莒南县大店镇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8月,被全国妇联公布为“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和山东省政府旧址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一批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纷至沓来,瞻仰革命圣地,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峥嵘岁月和斗争历史,感悟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开展党性主题教育。

      昔日的沂蒙老区莒南县因多山闭塞,交通不便利,成为战争时期的天然屏障,但这同时也成为阻碍老区经济发展的拦路石。记得小时候,都是乡村小径,春天风大,尘土飞扬,夏天雨多,泥泞难行,而现在莒南县交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高速与省道的无缝对接,人民群众出行日益方便。2019年11月26日,鲁南高速铁路日照-临沂-曲阜段通车运营,高铁动车组宛如一条铁龙,逐浪于蜿蜒的沂蒙山区,鲁南高铁在莒南县下设莒南北站和厉家寨站两个中间站,莒南县从此进入“高铁时代”,有效解决了莒南革命老区人民不能快速出行的问题,拉近了莒南县与北京、上海、济南、青岛等各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扩大了沂蒙老区人民的“朋友圈”。同时,鲁南高铁与京沪高铁、济青高铁、青盐铁路贯通形成环山东省的高速通道,为鲁南大片地区的人员、物资交流带来极大的便捷,使鲁南地区高效便捷地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区的产业转移,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分布,充分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优势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发展鲁南地区经济、推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强大运力支撑,将为沂蒙老区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一、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

      莒南县确定18个行业牵头部门和24个成员单位,县镇村三级书记带头开展“遍访贫困村户”活动,47名县级领导、682名副科级以上机关干部入户联系、精准帮扶,204名第一书记、4820名帮扶责任人驻村帮扶、精准施策,92家企业结对帮扶、发展产业,措施精准,成效明显。投入资金9538万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12个,帮扶贫困户8000余人。2019年6月1日至2日,山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现场会议在临沂市成功召开,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亲临莒南县现场观摩,对莒南县精准扶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鲍岱村受先天地理环境限制,交通不便,开发困难,无法走特色旅游发展道路,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治理等也未能给鲍岱村带来发展机遇。针对这类农村,应由政府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乡村发展规划,有序合理开发,引导培育相关乡村产业,打造一个此类农村新型样板。

三、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借助好山、好水、好风光的资源优势,莒南县统筹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注重用生态和文化涵养提升品质,邀请中国农业大学等名家团队,参与莒南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编制《莒南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进一步统筹田园综合体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协同兼顾。突出资源整合、效益提升、要素集聚,把特色化、基地化、品牌化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切入点,壮大全县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农业农村新模式新动能,统筹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莒南县大店镇草莓大棚

鲁南高铁莒南北站

四、持续巩固脱贫攻坚

五、沂蒙精神患难与共

      此次回乡,正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沂蒙老区人民积极展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疫情就是敌情,防控责任重于泰山,途径之处,各个村镇均设立了防控点,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人民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一部部老区的革命斗争史,就是一部部党和人民鱼水情深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沂蒙老区人民牢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积极践行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途上,继续抛头颅、洒热血,助力沂蒙老区绿色可持续发展。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而鲁南高铁等工程的建设体现了国家对沂蒙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一如既往的支持,反映了国家时刻牵挂着边远贫苦地区人民幸福生活的民生问题。

沂蒙老区人民打好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攻坚战

有干部冒着严寒值守,播放宣传音频,做好落地查人、宣传劝导等工作,确保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到位,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70年弹指一挥间。继往开来,沂蒙老区人民重整行装再出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高举革命的旗帜,定会向党、国家和人民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水科青年学习汇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