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瑞月

其他分类其他2024-05-16
11

卷首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中共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党校(以下简称“党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办学治校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网公司系统党校工作会议要求,以建设一流企业党校为目标,充分发挥好党校智力库作用,积极在理论对策研究上出精品。
2024年,党校青年柔性智库推出《首善学苑》期刊,旨在以首善标准打造学习园地,帮助读者更加集约高效地学习理论知识。该期刊聚焦重要思想、政策动态、典型经验、成果分享等内容设立多个专题栏目,追踪最新理论热点,深入解读政策要求,汇集国企党建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全面展示党校科研工作成果,希望为读者提供学习参考。

2024年第2期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党校青年智库

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排版设计

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3号
100041
010-63679674
齐宏志  王艺璇
冯    蕊  苏雨萱  
吴雨桐  李博雯

内部资料

目 录

理论视点

1

习近平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牢记初心使命顽强拼搏进取 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1956-1966)

黄茂兴:以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杜冬冬:准确把握《条例》总则修订的重点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学习问答

专家解读

2

1

3

5

学以致用

北京公司:深耕“党建+”融合实践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湖南公司:亮出全年“作战图”,锚定节点抓落实
浙江公司:启动“5+N”清廉单元建设 打造清廉浙电全线共进格局
浙江公司:指尖四部曲,奏响现代化队伍建设主旋律

3

7

12

15

19

20

21

23

30

安徽公司:踔厉奋发聚力“4I建设” 谱写设备运检全业务核心班组建设新篇

27

2024年全国两会热点跟踪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分析

成果分享

4

35

理论
视点

习近平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3月1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新征程上,年轻干部重任在肩、大有可为,必须牢记初心使命、顽强拼搏进取,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习近平强调,要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要自觉做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旗帜鲜明讲政治,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善于斗争,愿挑最重的担子、能啃最硬的骨头、善接烫手的山芋,在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中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要自觉做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促进者,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节俭朴素、谦逊低调,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理论视点

1

牢记初心使命顽强拼搏进取

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牢记初心使命顽强拼搏进取
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理论视点

2

习近平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从严教育管理监督,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可靠接班人。
开班式上传达了习近平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出席开班式并讲话。
(来源:新华社)

3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习近平强调,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习近平指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理论视点

4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江苏要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习近平指出,要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激发全党全社会创造活力,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导激励广大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习近平最后强调,要抓好安全生产,进一步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强化预警监测,落实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来源:新华社)

理论视点

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1956-1966)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和挫折时期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在社会主义阵营引起极大震动和思想混乱。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的道路。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开展整风运动。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从各方面开展起来。
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
挫折后的调整:1959年庐山会议、1962年七千人大会。

5

理论视点

授课教师: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刘智峰
课程名称:《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与基本经验 》

一、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纠“左”努力

石油工业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设完成了大庆油田,随后又开发了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

工业建设

理论视点

6

(来源:党校2024年理论研修第二期导学

三、社会主义十年建设的历史成就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我国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科学技术

专家
解读

何立峰: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7

专家解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制度保障,全面贯彻落实。

"

"

深刻认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重大意义

1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赋予习近平经济思想新的内涵,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生产力水平加快提升的必然要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优化生产关系,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
这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7万美元,位居中等收入国家前列。同时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

专家解读

8

统生产力和增长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新质生产力由新发展理念引领,代表生产力前进方向。必须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迭代升级,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持续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空间。

这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时代要求。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广泛渗透,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影响大国竞争格局。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美国等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对我打压遏制,力图同我“脱钩断链”。要从大历史、大宏观、大格局的高度,认识抓住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生产力跃升机遇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推动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由“跟随者”向“引领者”的重大转变,有力支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主要任务

2

构建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涉及经济、社会、思想变革,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思维方式,需要推进创新性、深层次、系统性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加快形成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要重点在以下方面着力。
(一)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途径。经过长期发展,我国传统产业在规模体量、结构体系、技术水平、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我国传统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部分领域“产能冗余”等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机”,使传统产业所蕴含的新质生产力有效释放。一是支持用数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健全支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有效机制,鼓励面向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共性技术研

9

专家解读

究,加快推动数智技术在传统产业的产业化应用示范。二是支持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全方位、全过程发展绿色生产力。三是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截至2023年底,我国现有国家标准4.4万余项,要修订一批技术、安全、能耗、排放等关键核心国家标准,强化制度约束和标准引领,促进技术改造、消费提质和循环畅通。

(二)强化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质态和产业变革具有决定性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跟跑逐步向并跑、领跑的转变,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12位。也要看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推动领跑领域持续发展,巩固扩大优势地位。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加大对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强化“从0到1”的原创导向,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加强前沿引领技术供给。二是推动并跑领域加力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产业体系化配套优势,系统推进科技创新、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加速规模扩容和技术升级迭代。三是推动跟跑领域加速发展,力求迎头赶上。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全链条突围,以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保障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同时,要注重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推动在更多领域实现并跑甚至领跑。

(三)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4年的7.6%上升至2023年的13%以上。也要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基础薄弱、区域产业同质化布局、产业急需人才缺乏等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一是着力提升产业

9

专家解读

基础能力。坚定不移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重点突破。二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生态化发展。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是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持续扩大市场空间,推动更多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支柱产业。

(四)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未来产业由前沿科技创新驱动,当下处于萌芽时期或产业化初期,未来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是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当前,面对世界主要国家激烈竞争,我国未来产业发展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局面。要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一是加强前瞻性、引领性布局。把握未来产业孵化具有高不确定性、发展具有高成长性、技术具有多路线迭代性等特点,加强前瞻谋划和政策引导,构建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生态营造的产业培育链条。二是增加源头技术供给。加强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从制度上落实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三是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探索建立包容审慎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适应性监管体系,支持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大胆探索试错。支持地方开展未来产业相关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

(五)健全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赖于各类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和配置效率改进。要改革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促进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一是弘扬企业家精神。爱护和支持优秀企业家,有效激发企业家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创造性主动性,发现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实现新组合,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二是深化劳动力和人才发展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畅通劳

9

专家解读

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三是健全科技金融体制。完善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相适应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四是大力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五是优化土地管理制度。优先保障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合理用地,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制定工商业用地使用权延期和到期后续期政策。推进合理有序用海、用空。六是完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建立健全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引导各类资源环境要素向绿色生产力集聚。

(六)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渗透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0%左右。下一步,一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加快构建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的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二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类似于历史上蒸汽机、电力等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新的通用技术。要推动算力、算法、数据等关键要素创新突破,加快大模型在工业领域部署,推动通用人工智能为各行业赋能。三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强化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开放平台等多种形式,与中小企业开展合作。四是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积极参与全球数字领域标准、规则制定。

专家解读

10

全面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要求

3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既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又要方法得当、防止走偏。
(一)要坚守实体经济,不能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传统和现代、新和旧都是相对的,也是辩证的。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质态,而非简单的业态。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盲目求新、以新汰旧,把传统产业当作“低端产业”、“过时产业”简单退出,会造成产业空心化或产业断层。传统产业不一定是落后产业,经过科技赋能、转型升级,同样也能够孕育新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老树可以发新芽”。新质生产力也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实体经济支撑和成就。
(二)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基本内涵、时代特征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但我国各地情况复杂多样、发展不平衡,实践中发展什么产业,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需要根据本地的发展阶段、功能定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路径,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地发展,不能盲目跟风,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
(三)要稳扎稳打,不能急于求成。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尊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坚持稳中求进。一些经济基础雄厚、科研力量强大、创新环境优越的地方,能快则快,可以加快打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条件暂不具备的地方,步子要慢一点、稳一点,稳步有序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急躁冒进、贪大求洋,脱离实际匆忙上马所谓“高精尖”产业。
四)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不能越位或缺位。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只手”共同发力。政府可以在科学布局、政策引导、规则制定、财税支持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同时,市场机制是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要充分发挥市场

11

专家解读

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使各类企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五)要坚持开放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开放性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坚持开放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要着力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在全球范围内高效引入优质资本、关键资源、先进技术、拔尖人才等,向我集聚、为我所用,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全球创新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07月30日第06版,作者系中央财办主任,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书记)

专家解读

12

黄坤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党的二十大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部署,并统一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充分体现了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的鲜明导向和工作方法。要紧扣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一体改革,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

"

"

深刻认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

1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对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更好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保障。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现代化,对物质技术基础的要求更高,必须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完成这一任务,关键是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新质效越高,生产力水平就越高,就越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14亿多人口实现共同富裕;就越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越

13

专家解读

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就越能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更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能够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有力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生产力大发展大跨越,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之路,以强大物质技术基础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二)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现实要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同时要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适应我国科技事业新的历史方位、发展要求,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藩篱,应对科技领域重大风险挑战,要求我们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好走实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必将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动力,推动我国科技实力加快实现质的飞跃、系统提升,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牢牢掌握发展主动,引领我国从创新大国跃升为创新强国。
(三)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发挥人才优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国有14亿多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达到2.5亿,理工科毕业生规模全球最大,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我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人才优势是我国发展的重大优势,其中蕴含着无限的创新创业创造潜能。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将全面激发各领域各层次人才活力,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潜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

13

专家解读

用,更好把我国的教育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将为创新创业创造提供更广阔空间,创造更宽松环境,提供更有力支持,让每个人在充分施展才能、成就事业理想中实现自我价值,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把握历史主动的必然选择。科技是国之利器,是牵动世界格局变动的重要力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勐进,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等面临深刻变革。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这种竞争,既是力量投入的竞争,也是制度机制的竞争。我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浩荡浪潮中抓住机遇、勇立潮头。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顺应科学研究边界、研究范式、技术趋势等发展变化强化制度供给,促进增强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奋力在日趋激烈的创新竞争中抢占先机,在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的重塑中把握主动,在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强国梦、复兴梦。

牢牢把握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内在要求

2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动态过程,改革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从支持全面创新的各方面、全链条谋划推进,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强化体制机制保障,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一体发力。实践告诉我们,创新既需要市场机制推动,也需要政府前瞻布局、政策引导,是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共同培育形成的。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要强化党和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领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决策指挥体系、组织运行机制、配套政策体系,在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市场是最好的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要用

13

专家解读

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善“政产学研”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发挥市场对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为各类技术提供丰富应用场景,让多条技术路线竞争成长,筛选出最具发展优势、最终脱颖而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

(二)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要“三位一体”推进改革,从体制机制上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教育领域改革要突出教育的先导性功能,围绕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推动教育理念、体系、制度、评价、治理等变革,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科技领域改革要突出科技的战略性地位,围绕制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的问题改革攻坚,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激励机制,实现布局重大科研任务和发展高质量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机结合。人才领域改革要突出人才的根本性作用,围绕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疏通人才引育用留的机制性梗阻,打造一支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更好支撑教育发展、创新突破。
(三)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我国已经是创新大国,日益走近世界科技前沿,迫切需要加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掌握更多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技术,还要注重“1+1>2”的集成创新,形成体系化竞争优势。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头,要在制度和政策上下功夫,有组织地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我们既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也要推动开放创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要优化国际科技合作管理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审查规则和监管制度,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共同应对重大挑战,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
(四)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贯通。创新链连接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各环节,产业链连接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各环节,两者构成了四链基础架构;资金链和人才链提供金融活水和智力支持,共同服务于创新链和产业链。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痼疾,科技创新成果难以及时有效地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一个重要原因就

13

专家解读

在于四链之间相对分割而不是相互融合。要系统梳理四链对接融合的堵点、卡点、断点,科学设计有利于各链条各环节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建设一批应用牵引、供需匹配的四链深度融合载体和互联互通服务平台,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融共生的良好生态。

认真落实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点任务

3

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的具体部署,要抓住关键重点,强化协同联动,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
(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引导教育更好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的生命线,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要夯实基础教育这个根基,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要做强高等教育这个龙头,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终身教育保障,推进数字化教育,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三是改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完善学生学习实践制度,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是推进教育公平。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3

专家解读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快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科学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二是构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要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孕育科学突破。三是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政策举措、工程项目统筹协调机制,建立一体化的项目、基地、人才、资金配置机制,着力解决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四是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运用,要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加速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应用。要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促进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金融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五是优化科技管理体制。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健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机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
(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

13

专家解读

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全链条体制机制,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根基。一是悉心育才,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坚持走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为主的道路,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断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二是倾心引才,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引才机制。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千方百计引进顶尖人才,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要完善拴心留人机制,对引进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支持他们深度参与国家计划项目、开展科研攻关,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三是精心用才,完善符合创新规律的人才管理机制。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强化科研人员待遇保障,推动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让人才潜心做研究、搞创新。要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07月31日第06版,作者系广东省省委书记)

(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完善政策、健全法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持续构建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培厚支持全面创新的沃土。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完善党管教育、党管科技、党管人才制度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人才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勤奋钻研、勇攀高峰。二是树立创新风尚。健全完善创新表彰奖励机制,形成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完善科普机制,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三是加强法治保障。完善创新领域法律法规,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强化对创新活动的监管,规范创新行为,保障创新权益,推动科技向善,促进创新更好增进民生福祉。

专家解读

12

李干杰: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着眼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使命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必将有力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证。

"

"

充分认识新起点上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1

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的坚实基础上,《决定》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摆在重要位置统筹谋划、接续推进,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
(一)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大量从未出现过的全新课题、遭遇各种艰难险阻、经受许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面临诸多挑战,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这艘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关键在党,关键是要把党建设好建设强。这就需要通过持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13

专家解读

(二)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一体谋划部署,扎实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治理优势。新时代以来,新制定修订的党内法规占现行有效党内法规的比例超过70%,成为党的历史上制度成果最丰硕、制度体系最健全、制度执行最严格的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这就需要通过持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不断提高管党治党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更好以“中国共产党之治”引领保障“中国之治”。
(三)这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既有办大事、建伟业的巨大优势,也面临治党治国的特殊难题。从时间上看,我们党已经走过100多年光辉历程,在全国执政近75年,将长期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需要时刻警惕会不会变得老态龙钟、疾病缠身。从体量上看,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党组织532.9万个、党员9918.5万名,把每个组织建强、每名党员管好,保持党的团结统一、步调一致极为不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集中性的打扫、洗涤很有必要,但从长计议还得靠改革、靠制度。这就需要通过持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解决好“六个如何始终”的大党独有难题,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准确把握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方向原则

2

《决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和原则。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准确理解把握,贯彻落实到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过程各方面。

13

专家解读

(一)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为什么改”、“往哪里改”、“怎么改”的时代课题,把党的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问题,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要以此为总遵循、总依据、总指引,经常对标对表、及时校正纠偏,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二)必须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原则。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一定要朝着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去推进。坚持党的领导,首要的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要完善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推动全党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必须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为重要目标。坚持党的领导,需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现在,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要注重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使党的领导更好适应时代发展、实践需要、人民期盼。
(四)必须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指向,是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

13

专家解读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就要通过立规明矩、奖优罚劣、激浊扬清,持续释放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强烈信号,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争做改革发展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带动全社会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全面落实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

3

《决定》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部署安排,明确了路线图、任务书。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以钉钉子精神把改革任务一项一项抓落地、抓到位、抓见效。

(一)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理论武装越彻底,理想信念就越坚定,思想就越敏锐,行动就越自觉。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突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主线,扎实开展大规模、体系化、全覆盖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学细悟蕴含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特别是“六个必须坚持”的精髓要义,自觉做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健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制度,认真落实领导班子读书班、“第一议题”、专题党课、专题研讨等具体制度,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把理论武装不断引向深入。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完善理论学习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学习成效转化为立足岗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行动。
(二)持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谋复兴,关键是要把领导班子配优建强、把干部队伍管好用好。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要聚焦解决乱作为问题,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督促引导领导干部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要聚焦解决不作为问题,研究制定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下”的情形、优化“下”的程序、拓宽“下”的渠道、压

13

专家解读

实“下”的责任,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要聚焦解决不敢为问题,研究制定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实施办法,正确看待干部在履职中的失误和错误,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高度统一起来,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为创新者鼓劲。要聚焦解决不善为问题,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干部放到改革发展主战场、重大斗争最前沿、服务群众第一线去磨炼,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要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保持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任职稳定,健全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制度,防止频繁调整滋长浮躁情绪、诱发短期行为,防止搞“击鼓传花”、“新官不理旧账”。要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健全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配套制度,强化日常管理监督的穿透力,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

(三)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要着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统筹推进各层级各领域党组织建设,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推动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突出抓好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建设,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常态化防范和整治“村霸”问题。要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制定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持续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要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加快构建统得起、兜得住、管得好的党建工作格局,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四)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通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党的执政使命要通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要严格把好党员队伍入口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加强政治审查,

13

专家解读

重点考察入党动机和政治素质,源源不断把各方面先进分子特别是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要健全新时代党员教育培训体系,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抓好基层党员的直接培训,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落实流入地、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动党员本人责任,做细做实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使每名党员都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要认真实施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办法,进一步畅通出口、纯洁队伍。要针对不同群体党员实际,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开展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等,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建功立业。要健全党组织和党员在网络空间发挥作用的机制,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推动正能量形成大流量并始终充盈网络空间。

(五)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为总抓手,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要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要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深化“唯帽子”问题治理,避免简单以人才称号、学术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要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更好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08月12日第06版,作者系中央组织部部长)

专家解读

12

张玉卓: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作出重大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战略意义,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全力落实好各项关键任务,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把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更好地履行国资国企的新责任新使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

"

深刻认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战略意义

1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对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好履行国有企业功能使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外部环境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任务艰巨繁重。企业兴则国家兴,企业强则国家强。国有企业大多处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实现国家战略意图、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要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切实把提升国有企业战略功能价值放在优先位置,聚焦国之大者、围绕国之所需,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以发展的确定性稳大

13

专家解读

有力提升国有企业活力效率的关键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有力破除,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从2012年的71.4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17.1万亿元,利润总额从2012年的2.0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4.5万亿元,规模实力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一些影响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的顽瘴痼疾尚未完全解决,一些企业仍然存在资产收益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价值创造能力不强等问题,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国有企业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现代企业治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锻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
加快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近年来,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但同时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多、传统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等问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对可能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未来技术、未来产业布局还相对滞后。经济长期增长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企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要靠创新驱动。要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不断强化创新策源,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局、应变局、开新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专家解读

10

牢牢把握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原则要求

2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必须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为统领,把好方向、守正创新,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推动企业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切实发挥高质量党建的引领保障作用。
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总目标。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国有企业既坚定不移做大、更意志坚定做强做优,不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发挥国有经济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坚持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革重点。站位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引导国有企业强化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提升持续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加快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塑造能够持续创造效益的独特竞争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切实提升国有企业功能价值,高水平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
坚持“放得活”与“管得住”的辩证统一。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尊重和维护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把该放的放到位,使国有企业充满生机活力,创新创造的潜能充分激活;坚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底线,把该管的坚决管住,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健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实现国资国企治理现代化。

专家解读

10

全面落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

3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重在落实。要自觉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为重大责任,与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效衔接,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确保改革实效。
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完善主责主业管理,制定完善国有企业主责主业动态管理办法,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构建依法履职、分类监管、动态调整、灵活授权的管理机制。健全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完善投资负面清单,建立投资后评价制度,坚决遏制部分国有企业盲目多元、“铺摊子”倾向。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统筹国有经济重大生产力布局,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统筹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快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加强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领域的投入布局,增加医疗卫生、健康养老、防灾减灾、应急保障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增强重要能源资源托底作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打造国有资本投资布局、整合运作和进退流转的专业化平台,有效发挥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功能和运营公司资本运作功能,促进存量资产盘活和低效无效资产处置,着力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
进一步深化分类改革、分类考核、分类核算。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企业不同功能作用,设置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考核指标,探索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充分体现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导向、战略要求,充分体现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差异性的精准把握。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客观、可量化的

13

专家解读

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国有企业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项目,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强化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原创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提升原创技术研发投入占比,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从跟踪型向开创型、引领型转变。发挥国有企业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优势,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合作机制,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推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优化创新生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灵活开展股权分红等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对科技创新活动给予足够包容支持。
完善国资国企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完善党领导国资国企工作的各项制度,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国有经济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对国有经济重大战略规划、重要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最大程度减少行政干预,形成工作合力。不断健全经营性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和集中统一监管制度,打造专责专业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深入推进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高效化监管,强化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完善中

国有企业功能价值评价体系,对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夯实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决策基础。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健全监管体制机制。

13

专家解读

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健全推进国有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制度机制,创新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机制,提升董事会建设质量,完善外部董事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深化落实三项制度改革,深入实施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健全更加精准规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各级负责人薪酬、津贴补贴等。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出资人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各类监督主体贯通协调,健全国有资产监督问责机制,不断提升监督效能,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08月16日第09版,作者系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

专家解读

12

阴和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主动和坚定信心,必将开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境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部分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举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努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

"

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勐发展,基础研究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前沿技术实现多点突破、引发链式变革,推动全球产业结构、经济形态和人类生活方式深刻调整。与此同时,科研范式发生重大变化,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入,战略导向、数据驱动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构建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和治理模式,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

13

专家解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科技创新以无所不在的渗透性、扩散性、带动性广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让各类先进优质创新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影响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国际形势严峻复杂,我国发展面临外部人为制造科技壁垒、试图割裂全球创新链产业链等诸多挑战。国家之争就是实力之争,关键是科技创新能力之争,背后较量的是谁的制度更优越。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着力破解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突出问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体改革,以更加健全的体制机制不断拓展科学研究的深度广度,催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力引领力,抢占科技制高点,赢得战略主动。

牢牢把握新时期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基础和总体要求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进行战略谋划、作出顶层部署,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科技创新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2023年,党中央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推动我国科技领导和管理体制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拓展。一是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科技委员会加强科技工作

13

专家解读

《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牢牢把握这一总目标,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不断丰富和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和重要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保障科技体制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是坚持“四个面向”,强化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的制度保障。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全领域布局、全链条部署,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机制,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制度基础。三是坚持系统观念,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必须围绕构建高效、协同、开放的国家创新体系,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各领

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科技管理部门强化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新型举国体制更加健全,科技创新治理效能明显提升。二是科技工作重点环节统筹更加有力。加强了科技战略规划统筹、政策措施统筹、重大任务统筹、科研力量统筹、资源平台统筹、区域创新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科技战略规划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三是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协调机制更加完善。围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善了科技创新重大方向遴选和重大项目立项、组织实施、政策保障等体制机制,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加快启动实施。四是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更加高效。完善了贯穿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制机制,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结合更加紧密,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断完善。五是科技管理工作协调联动更加顺畅。部门间科技管理职责持续优化,新时代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总体布局初步形成,军民科技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初步形成了部门、央地、军民科技工作合力。这些新进展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专家解读

域改革发展的良性互动。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必须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激发人才第一资源活力动力。

全面落实党中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要任务

3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明确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决定》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四个面向”,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构建适应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型举国体制,构建适应科技强国建设要求的国家创新体系,推进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支撑。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坚持“四个面向”,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构建科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体系,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
完善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优化国家科技资源统筹配置。实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分类管理组织模式,建立地方、企业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新机制。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

13

专家解读

筛选机制。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健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促进科技与教育、人才良性循环。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推进校企协同创新,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

13

专家解读

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

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环境。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化政府和民间科技创新合作,实现更深层次科技创新制度性开放。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向全球科学家开放使用的机制。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完善我国科研人员到国际科技组织任职制度。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优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对外专业交流合作管理机制。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08月22日第09版,作者系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

学以
致用

北京公司:深耕“党建+”融合实践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19

学以致用

今年,公司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高质量推进“旗帜领航”党建工程,全方位深化“首善先锋”特色实践。围绕推动“一体四翼”高质量落地、打造首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一流企业这一目标,公司坚持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横向深耕领域、纵向深耕层级,构建“党建+”工程“1234”标准化工作体系,将党建优势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党建+”工程“1234”标准化工作体系明确2024年“党建+”工程要围绕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这一条主线,推动实现党建促进业务发展、业务促进党建提升两个效果,通过抓实启动部署、工作推进、结项验收三个环节和完善“党委抓统筹、专业部门抓融合、党建部门抓协同、基层组织抓落地”四方联动工作机制,有力保障项目任务全面提质,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实践经验。
自2019年起,公司党委已连续6年实施“党建+”工程,每年印发重点任务计划,对融入融合的目标任务、方法举措、评价标准、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规范指导,有力促进党建与生产经营同向聚合、相融并进。同时,通过组织开展评审工作,进一步打造样板、树立典型,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辐射效应。
目前,公司党委已组织16个专业部门制定“党建+”重点任务32项,形成年度“党建+”重点任务清单。下一步,公司党建部将协同各部门对照节点计划抓好项目落实,并适时开展经验分享、亮点交流等活动,推动项目高效实施。各级党组织将通过党员先锋队伍、责任区、示范岗、党员“一带二、一带三”等组织形式和活动载体,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来源:北京公司网站)

湖南公司:亮出全年“作战图”,锚定节点抓落实

20

学以致用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全程。开年以来,国网湖南电力纪委深入对照驻国家电网公司纪检监察组工作部署,结合公司实际开展“政治护航、激浊扬清、纠风除弊、明纪守规、监督提效、强基固本”六项行动,逐个制定“作战图”,锚定时间节点和目标任务,全面指导年度纪检工作。
       一是目标向“高”。紧跟驻组决策部署,紧扣公司党委关切,国网湖南电力纪委针对性部署16项年度纪检工作重点任务,对标系统先进,紧盯新突破、新成效,明确优化提升方向,逐一细化重点任务年度目标,形成30项具体任务产出标准,以更高要求激发干事创业动力。
       二是责任压“实”。3月份,组织纪检负责人培训班专题解读年度重点工作,亮明红线、晒出任务,确保上下联动同发力、共落实。进一步厘清内部职责分工,根据六项行动具体工作要求,明确任务到牵头处室、参与单位,确保责任到人、具体到事,进一步健全“人事匹配”工作机制。
       三是任务分“细”。按季分解进度目标、按月跟踪督办,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督促相结合,及时对表推进、对单销号,对进度滞后、质效不高的及时提醒、预警、考核,将任务进度完成情况与责任人员季度绩效考评、责任单位季度管理穿透力评价挂钩,营造紧抓快动、狠抓落实的工作氛围。
                                                                
(来源:湖南公司网站)

浙江公司:启动“5+N”清廉单元建设 
打造清廉浙电全线共进格局

21

学以致用

国网浙江电力纪委全面启动“5+N”清廉单元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清廉建设融入部门管理、基层治理、班组建设、工程项目、家风建设,以单元联系统、以系统强全域、以全域促发展,打造职工群众清心、党员干部清廉、企业建设清正、政治生态清明、发展环境清朗的清廉浙电。
一是系统谋划,统筹部署。强化省市县三级联动,落实主体责任,抓好组织实施。成立公司“5+N”清廉单元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研究推进清廉单元建设,部署、指导等工作。编制印发《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5+N”清廉单元建设实施方案》,以清廉部门、清廉站所、清廉班组、清廉工程、清廉家庭为重点,明确不同类型清廉单元建设主要内容及参考标准,指导各基层单位坚持“党委主导、纪委主推、单位主抓、单元主创”工作思路,对照标准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建设工作有方向、有重点、有力度、有成效。

22

学以致用

二是阶段推进,共建共享。按照实施建设、推荐评选、监督检查、巩固提升四个阶段,有序推进清廉单元建设工作。适时以座谈会、研讨会、调研督导等形式,对各基层单位清廉单元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复盘,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升建设水平。系统梳理经验做法和工作亮点,推广、展出清廉单元建设优秀成果及典型案例,在公司系统内外宣传清廉单元建设的具体事例和生动实践,让基层员工、电力客户、百姓群众对清廉电力建设更加可感可见,化无形为有形,以有形促践行。
三是紧抓示范,辐射全域。把清廉单元建设作为树标杆、促提升的有效手段,深入挖掘清廉单元建设内涵特色,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切实管用的实践成果、经验成果和制度成果。以“优中选优、示范引领”为基本原则,以先期塑造的5类清廉单元为蓝本,持续推出清廉建设“专业版”“条线版”,探索建设“清廉监理”“清廉设计”等清廉单元,不断丰富清廉单元建设落地形式及展现方式,持续调动更多业务领域清廉单元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清廉建设全领域深化、全方位延伸。
                                                              
(来源:浙江公司网站)

浙江公司:指尖四部曲,奏响现代化队伍建设主旋律

建设全业务核心班组是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公司企业宗旨、发展战略、管理目标最终落地的重要举措。2022年以来浙江公司明确“构建一套体系,实施两个变革,加强三个驱动,夯实四项保障”的“1234”建设思路。聚焦主责主业,通过锻炼队伍、自主实施、创新创效、党建引领四部曲,全力推进运检专业全业务核心班组建设,奏响现代化队伍建设主旋律。

锻炼队伍 夯实核心技能基础
浙江公司以打造“浙电尖刀”为目标,实施育苗计划,全方位锻炼运检队伍,夯实班组核心技能,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1.组建全专业培训体系
浙江公司基于“输、变、配、直”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专业技能培训,多措并举提升全员技术技能水平,打造员工成长成才“快车道”,把核心技能强化和核心班组建设工作向纵深推进,全年共举办各类技术技能培训500余次;同时,基于“互联网+现场实践”的全专业培训体系,丰富培训手段和载体,定期开展线上技能大讲堂活动,并在仿真室和设备现场进行实操“练兵”,着力打破专业壁垒,实现人员和业务融合,为设备运检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2.着力提升青年员工核心技能
为加快青年成才速度,激活基层“自驱力”,浙江公司聚焦新进员工,立足全业务核心班组业务技术技能要求,构建青年员工精准培养体系,开展“墩苗压土”培育工程,建立客观的员工成才档案,制定各专业核心业务技能通关卡,开展针对性培养,补齐青年员工业务能力短板,实现新员工从高学历、高素质向高技能转变,夯实人才储备基础,增强人才梯队建设,促进核心技能提升。

第一曲

学以致用

23

自主实施 推进核心业务回归
为了全方位实施运检作业方式变革和组织体系变革,浙江公司助推班组开展自主实施,助力核心业务回归,打造核心业务“拉得出、顶得上、干得了”的队伍。
1.推进输电立体巡检+集中监控新模式
为加快输电专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浙江公司配置无人机、激光雷达、红外测温仪等装备,图像监测装置、微气象、分布式故障定位等设备,助力发展输电线路“立体巡检+集中监控”运维新模式,强化输电队伍建设、核心业务自主实施、运维模式优化、创新创效等能力。目前已成立省、地两级输电监控中心,配置监控人员88名,安装可视化装置3万余套,在线率达92.4%,无人机配置2.53架/百公里、50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自主航线全覆盖。
2.推进变电两个替代新模式
为适应电网高质量发展要求,提高变电站智能化水平,提升现场作业效率,减负基层班组,浙江公司依托数字化手段积极推进变电“两个替代”,强化规模化应用,目前已完成195座变电站远程智能巡视系统部署,替代例行巡视累计5396次,实现47座变电站“一键顺控”改造,替代人工操作累计1518次。
3.推进配电新老四项新模式
浙江公司以科技创新推动核心班组变革,提升核心技能,融合立杆、架线、拼柜和电缆头制作老四项核心技能和无人机、自动化、带电检测和移动应用新四项核心技术,实现数字增效,打造配电新模式核心业务班组。已累计开展机器人带电作业382次,无人机自主巡检2375次。
4.推进传统作业模式变革
为全力推进业务自主实施,浙江公司不断变革传统作业模式,运用新思路、新方法,优化作业方案,切实提升班组作业质效。同时通过强化计划管控、严格现场查勘、分析危险点、制定预控措施,全力保障现场安全、质量、进度可控在控,从严从实筑牢安全防线。

第二曲

24

学以致用

数智赋能 强化创新增效能力
加快技术革新,创新作业方法,推动业务数智化,减少人工干预,提高运维效率,浙江公司设备运检专业通过多方面提升班组软实力。
1.首台套应用助推示范工程
为打造“技能过硬、创新高效”的全业务核心班组增效赋能,浙江公司借力创新工程,集聚班组资源,推动协同创新。仅在220千伏亭山换频站工程中,就集成14项国际领先首台首套创新成果。班组职工深度参与到这些创新项目中,积极建设具有创新业务能力的高素质队伍。
2.直升机作业助力特高压输电运维
浙江公司推进应用直升机辅助作业在特高压密集通道、±800千伏宾金线消缺等场合创新运维模式,开展直升机吊篮法带电作业,消除特高压设备多次危急缺陷,保障重要通道安全运行。
3.量子技术提升配网自动化能效
“在量子技术的赋能下,智能开关又新添了一项精准安全执行远程遥控的技能,相当于赋予了架空线路灵活的‘躯体’。”国网绍兴澄潭供电所综合班班长表示,有了量子技术加持,解决了配网自动化的难点,故障处置时间将由原来小时级缩减到分秒级,大大提升了配网设备的运维效率。

第三曲

25

学以致用

党建引领 激发班组建设动能
浙江公司全业务核心班组建设在党建引领下开展了“党建+安全”、“党建+保供电”、“党建+提质增效”、“党建+培训教学”等“党建+”活动,推动党建工作与班组建设深度融合,充分激发班组建设动能。
1.党建+迎峰度夏助力保供电
浙江公司突出党建引领,依托红船党员服务队,组织开展“党建+迎峰度夏”专项行动,聚焦本质安全,聚力班组建设,让“党旗”飘扬在全业务核心班组建设的全过程。浙江公司累计开展各类设备特巡3200余次,发现设备缺陷400多项,保障了高温天气下电网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2.党建+工程推动核心班组建设
浙江公司在设备检修和技术改造现场开展党建+工程主题活动,在工程现场成立临时党小组,通过将党建与工程任务同部署、同落实、同宣传,强化组织保障,通过开展集体学习、书记谈心、主题党日,引领团队筑牢思想根基,通过设置党员责任区,辐射带动全体成员担当履责,凝聚攻坚合力。组建青年突击队,充分调动青年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曲

26

学以致用

        下一步,浙江公司将坚定贯彻落实国网公司“一体四翼”战略布局,进一步巩固全业务核心班组建设成果,推动业务自主实施,完善激励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来源:《理论参考》全业务核心班组专刊)

安徽公司:踔厉奋发聚力“4I 建设” 
谱写设备运检全业务核心班组建设新篇

安徽公司围绕“安全为先、锻炼队伍、问题导向、因地制宜”,聚焦主责主业,做实做强做优基层班组,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从制度(Institution)、传承(Inherit)、保障(Indemnity)、创新(Innovation)的“4I建设”出发,书写了设备运检全业务核心班组建设工作的“安徽新篇”。

1.制度(Institution):推动建章立制 落实核心班组建设要求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体系建设
安徽公司“两会”提出“加强设备运检全业务核心班组建设,年内覆盖率达50%”的建设目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扎实推进体系建设。率先制定全业务核心班组建设评价标准,承担总部全业务核心班组达标评价方案编制任务,切实指导全业务核心班组建设方向不偏、措施有效、改善明显。
强化专业协同,组建柔性团队
组建“管理+技术”柔性团队。“管理”柔性团队负责制定全业务核心班组建设各项保障措施,协调差异化补员、激励保障等5项班组建设重大事项;“技术”柔性团队负责公司设备运检技术支撑,开展技改大修观摩、故障分析、重点工程设备验收等技术指导436次。
强化过程管控,建立长效机制
累计召开建设推进会5次,开展专项督导12次。启动全业务核心班组建设劳动竞赛,选树7个先进班组、10名先进个人。将班组建设纳入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同业对标指标体系,在公司周调会专题部署安排全业务核心班组建设工作,督促各单位将核心班组建设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和重大课题去抓。
强化评估验收,聚焦问题解决
组织开展班组建设中期调研评估验收,按照“达标一批、验收一批、合格一批”的原则,推进班组验收评价。通过评价发现建设管控不到位、核心业务实施不全面、技能培训针对性不足等问题12项,结合迎峰度夏保供电、夏训、秋检等专项工作,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提升班组建设成效。

27

学以致用

2.传承(Inherit):加快队伍建设 做实人才技能传承
聚力新员工核心业务能力提升
选派150名新入职毕业生到送变电公司一线岗位现场锻炼,建立“建造课堂、实战课堂、劳动课堂”三个课堂培养模式,创新“劳模挂帅、骨干带班、班委自治”三级管理模式。学员全过程参与42条线路的立塔放线、10余座新建变电站的电气主设备安装调试和6处密集通道463公里超特高压线路的巡视,参培学员全部通过高压电工、高处作业考试取证,400余人次按专业取得无人机操作、导地线压接等上岗合格证。
聚焦生产技改大修“自己干”
2022年,全省共组建项目柔性管理和核心业务实施“双团队”253个,共计1710人,含各级技能大师和专家人才129人。印发自主实施年度工作方案,核心业务实施范围扩展至6大专业、18大类、46小类。开展技改大修自主实施示范项目评选,评选年度十佳示范项目,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开展作业线上直播,全年累计开展观摩活动16次。
聚实“1+3+N”实训体系保障
坚持市县一体化培训,推进主业单位和省管产业单位同质化培训。针对不停电作业、主变检修等实训需求,开展运维一体化、无人机巡检、配电不停电作业等专项培训22次,培训基层班组人员1744人次,核心班组人员培训覆盖率达59.17%。
3.保障(Indemnity):强化支撑保障 激发运检队伍活力
优化人员结构,夯实人才资源保障
会同人资部制定新入职员工分配方案,明确“新入职毕业生原则上均先安排到输配电运检、变电运检、送变电施工、乡镇供电所等一线生产岗位”的要求,保障设备运检专业人员、技能不断层,夯实班组建设人力资源基础。
强化装备配置,补足设备资源保障
补充配置一线班组不停电作业车、高空作业车等生产车辆210辆,实现全省移动箱变车、中压发电车全覆盖。购置无人机、无人机巢等无人机巡检装备713台,红外测温仪、异物激光清除仪等仪器仪表281台,全力保障班组装备配置需求。

28

学以致用

深化人才培养,激活考核激励保障
设置专项激励奖,有效提高全业务核心班组建设积极性。建立自主实施青年员工成长积分制,积分应用到技能评价、岗位竞聘、专家评选等工作,拓宽人才成长渠道。会同人资部选聘18名运检专业公司级专家人才,强化人才引领,发挥专家示范作用。
4.创新(Innovation):推进数字赋能 形成基层创新合力
全面推进数字化班组建设
同源维护率先单轨上线应用,打通财务、营销等多专业系统业务流程,实现数据维护新模式全省范围覆盖。推动检测试验仪器数字化改造,实现红外测温仪、介质损耗测试仪、直流电阻测试仪等4类检测试验仪器数据自动上传PMS系统功能。设备巡视、缺陷隐患等典型业务全程线上管理,实现运检数字化班组全覆盖,全面提升班组工作质效。
全面加快设备智能化升级
完成4套集控站建设,集控系统共接入310座变电站,接入率达100%。完成6座超高压变电站远程巡视系统建设及43座变电站一键顺控建设改造。新增可视化装置1.8万套,实现超特高压线路全线可视。建成省级无人机作业能力共享平台,实现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适航区自主巡检全覆盖。完成首套新型多旋翼机巢建设及测试验证,全自主开展区域内电力设备巡视。
全面完善运检知识体系
率先上线省侧主设备知识库,上线设备查询、安徽资料库、皖电知乎三大模块,满足安徽个性知识需求服务。开展电网主设备知识库“人人用”专项活动,组织知识库“全员学”“全员用”,推动技术监督与电网主设备知识库融合,打造标准制度完善、典型案例监督标准智能推送等6大典型应用场景。

29

学以致用

      下一步,安徽公司将继续坚定贯彻落实国网公司“一体四翼”战略布局,扩展核心班组覆盖、优化班组建设机制、强化自主实施管控、深化业务技能培训、推进作业模式升级,全面提升基层班组关键业务自主实施能力和质效,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更好更优更实地服务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
                                                    
(来源:《理论参考》全业务核心班组专刊)

成果
分享

2024年全国两会热点跟踪

成果分享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国两会意义特殊、至关重要。会议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了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两高工作报告等,部署了2024年工作任务,党校智库密切跟踪两会进展,加强信息学习梳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

"

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有关情况

1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下团组”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方向。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024年两会首次到团组,就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刻论述,指明了前进方向。

30

成果分享

31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人民政协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各方面人士要围绕中共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是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系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主动,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要强化使命担当,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连续12年两会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今年重点围绕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提出明确要求,要把新兴领域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突出出来,构建自主自强、开放融合、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更好推进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内容解读

2

       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来的工作,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深刻诠释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伟大实践,坚定了全国上下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信心决心。是一份提信心、聚民心的报告。

//

新词和热词

新质生产力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成果分享

32

      未来产业

两会数说中国

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经济工作重中之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安排部署工作任务时,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位,专家表示,将对高质量发展形成更加坚强有力的支撑。

      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人工智能+

       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今年报告中,“发展”仍是最高频词,“产业”“国际”“科技”是新热点。“发展”被提及129次,连续多年位居词频榜首;“产业”出现39次、“国际”出现27次、“科技”出现26次,均为近年来新高;“绿色”出现14次,为近5年最多。

工作报告新意与亮点

超长期特别国债将重点用于两个方面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2024年开始,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也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推出多个事关扩大开放的措施,将让外资企业在华投资更加便捷,进一步激发外资企业的投资热情。

成果分享

33

北京市代表履职情况

3

       尹力书记在3月5日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完全赞成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牢牢把握首都职责使命,坚定信心稳增长,用好政策提效益,强化创新增动能,优化环境激活力,改善民生促和谐,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殷勇市长在3月5日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深化“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要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统筹发挥首都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构筑北京优势。

北京市代表团概况
      北京市代表团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会期间,调出1名代表,调入2名代表,现有代表54名,其中,中共党员代表34名,妇女代表17名,少数民族代表5名。

北京市代表讨论发言

4

代表委员观点

       政府工作报告擘画出了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围绕清洁低碳转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提出意见建议。

01

公司系统代表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国网董事长辛保安在《人民政协报》刊发署名文章,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应绿电,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强支撑。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与新型能源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厚植绿色底色。大力开展绿色科技创新,建设数智化坚强电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美丽中国建设增添澎湃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志伟建议,要强化顶层设计、分层衔接,按照“全网统筹、保量稳率”原则,依据各地资源禀赋、消纳资源等差异化条件,在保障新能源场站合理收益率的前提下,差异化设置各省份利用率管控指标,根据各省级电网承载能力和调节能力,科学确定各省份新能源发展规模。

02

能源系统代表委员

       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孟振平提交了《关于大力推动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创新服务全国电力生产力布局优化的提案》,建议加强国家规划和产业引导,加快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创新与示范工程建设,推动西北沙戈荒、西南地区新能源更大规模开发利用,推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

       华电集团董事长江毅建议开展对绿色氢氨醇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市场机制、标准体系等的系统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推动“新能源+氢基能源”商业化规模开发应用,形成高效协同、分工有序的产业生态体系。

(来源:党校党建研究中心)

34

成果分享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分析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标志着我们党关于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

2023年9月,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2023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2024年1月,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概念进行了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2024年3月,两会首次到团组,就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刻论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35

成果分享

//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指示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两者发展要求相适合时,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所有制形式如果过于僵化,可能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6

成果分享

生产力相关理论知识回顾

图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图2 生产力发展阶段

成果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于新质生产力给予了明确定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图3 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关系

37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分析

          定义中的关键点:

1.创新起主导作用
2.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
3.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4.符合新发展理念
5.催生要素之一:技术革命性突破
6.催生要素之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7.催生要素之三: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8.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9.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
10.特点是创新
11.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成果分享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在动力来源、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发展目标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

38

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的对比

(来源:党校党建研究中心)

表1 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的对比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