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海外安全2023年第4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4-01-12
81

中国海外安全

2023年第04期

主办:中国海外安全研究所、中海安(北京)咨询有限公司

◆  近期全球安全形势与地区风险分析

◆  全球涉华安全事件

◆  安全追踪与预警

编制说明

中国视角·海外安全 

Chinese perspective, overseas security

    《中国海外安全》是由中国海外安全研究所组织编写,与中海安联合发布的连续性内部刊物。
    《中国海外安全》定期发布中国海外安全风险与海外利益保护领域的相关学术成果、实践发展、活动新闻等资讯,致力于打造优质的学术与实践交流载体。
    中国海外安全研究所(China Overseas Security Research Institute,COSRI)是主要从事中国海外安全风险与海外利益保护研究的新型智库。中国海外安全研究所旨在推进以下领域的学术研究发展与实践成果转化:中国海外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中国海外利益保护、全球安全资讯挖掘与应用等。
    中海安是国内领先的全产业链安全服务专业运营商,以“护航中国海外利益,引领安全服务行业”为使命,坚持贯彻“安全研究、风险咨询、安保应对”三位一体思想,长期致力于中国海外安全大数据库建设,深耕国别研究与信息服务。多年来,中海安集团业已成为中国海外安全数据信息共享分析研判的“服务器”,国家政府部门、各类涉外企业在海外安全领域决策咨询的“智囊团”,海内外安保应对交流对接的“直通车”。
    中国海外安全研究所与中海安首创并定期发布的重要学术成果包括:《中国海外安全风险蓝皮书》、世界各国(地区)综合安全评估和预测指数、中国海外安全风险与利益指数、中国海外安全大数据信息系统等。
    中国海外安全研究所与中海安热烈欢迎各界有识之士与我们携手努力,共同研判中国海外安全风险领域的新形势与新挑战,为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提供更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服务。

本期《中国海外安全》编委会

主任
副主任
委员
编写成员

陈  岳
方长平
谢 军
崔守军
韩爱勇
李志斐
刘 乐
蒲 俜
唐 钧
文 晶
尹继武
赵 军
高密

施忠华
戴长征
陈绍锋
韩冬临
李志永
刘若楠
任远喆
王洪一
项佐涛
余忠剑
赵可金
梁 捷

戚 凯
刁大明
黄日涵
林民旺
刘铁娃
苏 畅
王俊生
徐正源
翟 崑
周丕启
田思瑶

齐 放
高尚涛
金晓文
蔺 睿
刘 旭
孙德刚
王 伟
许勤华
张发林
左希迎
王双玥

方光明
顾 炜
李 巍
凌胜利
彭 云
孙恪勤
王星宇
杨丹志
曾向红
周松峰

(成员名单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

海外安全通APP

中海安公众号

联系方式:

邮       箱:info@cosri.org.cn

电       话:+86-10-59105966

contents

中国海外安全风险地图

01

01

权威观点
近期全球安全形势分析

02
02

02

03

中国海外安全大数据
全球涉华安全事件

04
04

04

安全追踪与预警
区域与国别重点关注
安全事件重点关注

06
06
15

中国海外安全风险地图

01

1

权威观点

02

近期全球安全形势分析

    2023年11、12月是国际格局和形势发生剧烈动荡和变化的两月。国际舞台上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剧烈动荡和巨变。这段时间见证了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的激烈变化,世界格局迅速演变。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在多个地区升级,国际关系出现了新的挑战与不确定性。各国间的博弈与竞争愈发激烈,一些传统的国际关系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新的合作与对抗格局逐渐显现。此外,安全形势也备受关注。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威胁愈发严峻,一些国家间的紧张关系加剧,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未来的国际关系格局和发展趋势带来了诸多挑战与变数。

全球性地缘政治危机深度发展

(一)俄乌冲突僵局依旧
    近两月,俄乌冲突仍僵持不下,双方战争长期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短期内无法实现和平对话。乌克兰方面,乌克兰的国防预算和战备能力严重依赖西方支持,因此来自西方国家经济及军事援助的下滑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作战能力。在11月召开的欧盟防长会议上,德国防长皮斯托利斯首次承认“欧盟将无法实现其先前提出的一年内向乌提供100万枚炮弹和导弹的目标”。更为雪上加霜的是, 12月6日,美国参议院以49票同意、51票反对的结果,未能通过一项包括对乌克兰援助在内的支出法案,导致涉及援乌法案的投票再次陷入僵局。相比之下,近两月俄罗斯开始在俄乌冲突中略占上风,俄军近期在库皮扬斯克、红利曼等地均对乌克兰军队进行了成功阻击,取得了一定的战场优势。12月1日,普京签署总统命令,宣布将俄武装力量编制人数增加约17万人,达到220万人,并大幅增加2024年军费开支,这些都将使得俄罗斯军力大幅上涨。
    然而,即便俄罗斯在近两月的战局中取

得了一定的战略主动,但这种战略优势是极其有限的,并不能根本改变战局走向。相反,俄军军费增加,军力上升反而会引起乌克兰的战略担忧,只能更为频繁的使用远程武器并更加不遗余力的吸引西方国家的对乌援助。因此,未来俄乌冲突衍生的风险势必会持续发酵,引发国际局势的剧烈震荡、重大重组与分歧。
(二) 巴以冲突和平进程渺茫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至今已近三月有余,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和人道主义灾难,对于两国经济及两国人民均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联合国相关机构数据表明,此次冲突已导致上万人死亡,其中包括大量妇女儿童,数十万人流离失所。近两月内,尽管双方曾在11月22至29日内经历过短暂和平停火,但却并未对巴以局势带来真正的和平曙光。一方面双方战争的烈度与广度相较以往均有所提升,双方的军事打击均呈现出“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另一方面尽管美国国内曾出现中东政策反思之声,同情支持巴勒斯坦无辜伤亡者的美国民众有所增加,但总体来看美国仍然对以色列持完全偏袒态度。例如12月9日,拜登政府动用了一项紧急授权,允许在不经国

方于12月14日就两国领土争端问题展开对话并达成部分和平协议,但仍未正式对该地区的历史问题进行定调,埃塞奎博地区仍将为拉美带来地区冲突风险。
    整体来看,近期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呈现“主副线交织”的基本形态:俄乌冲突及巴以“双冲突”仍旧是影响世界安全脉络的主线,而在拉美,亚洲所发生的地区性冲突同样对给全球安全格局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预计未来这一基本态势不会发生转变。

近期全球安全形势分析

02

3

2

会审议的情况下向以色列出售约1.4万枚坦克炮弹。这一授权将进一步恶化巴以局势,使得以色列的大规模战略威慑成为可能,人道主义停火的希望愈加渺茫。

地区性冲突愈发严峻

(一)缅甸民间武装力量使得缅甸政局动乱进一步加剧
    自10月27日缅北“三兄弟联盟”缅甸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德昂民族解放军和若开军发动军事行动以来,缅甸军政府所承受的执政压力便开始急剧增加。近两月,缅甸各地的民间武装冲突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燎原之势”,向着越发失控的趋势发展。这些冲突不仅在数量上增多,而且在规模和影响力上也日益扩大。从最初的局部纷争,逐渐蔓延至更广泛的地区,波及更多的民众和社区。冲突双方的对抗和紧张局势愈演愈烈,给整个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不安和不确定性。这一势头的扩大和蔓延已经超出了局部范围,这对于缅甸军政府是一项极为严峻的挑战。
(二) 委内瑞拉与圭亚那间领土争端搅动拉美地区局势
    12月3日,委内瑞拉马杜罗政府宣布将就埃塞奎博领土争端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举行全民协商公投。根据公投结果,马杜罗政府正式宣布将对该地区采取军事行动并于12月5日授权委内瑞拉公司在埃塞奎巴境内进行资源开采。双方新一轮领土冲突正式爆发。同时,马杜罗对埃塞奎博地区的行动也引发了强烈的地区链条反应。为防止委内瑞拉绕道巴西进攻圭亚那,12月5日,巴西陆军也开始调动,地区局势迅速升级。然而尽管双

03

全球涉华安全事件

03

5

4

中国海外安全大数据

    “海外安全大数据库”涵盖安全风险、投资风险等,并设有专门的全球恐怖主义大数据监测模块。“海外安全大数据库”实时动态更新,涵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各项安全风险及投资风险分析指标,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公共安全风险、法律风险、经营风险、双边风险等大类。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海安大数据库共采集88331条安全数据,事件类型包括恐怖袭击、战争与武装冲突、政治动荡、武装绑架、群体性事件、治安犯罪、事故灾难、民族(种族)宗教事件、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

中国海外安全大数据

全球涉华安全事件

    根据中海安大数据平台,11月1日-12月31日,共采集95条境外涉华事件,其中治安犯罪事件83起,事故灾难10起,战争或武装冲突2起。涉及国家包括柬埔寨、菲律宾、意大利、泰国、安哥拉等多个国家。各类型安全事件数量分布如下图:

重点事件简述

    1.当地时间11月8日,1名中国人和1名本地人在刚果(金)坦噶尼喀省被绑架。绑匪索要400美元作为赎金。
    2.当地时间11月10日20时46分,1中国女子在老挝首都万象占塔布里区Khu Luang路口被3名男子强行塞入一辆白色皮卡车。随后,绑匪索要500万美金作为赎金。
    3.当地时间11月13日,意大利西西里岛巴勒莫市一家华人百元店遭两名持械歹徒闯入店内进行抢劫。店主因反抗遭歹徒用榔头砸中后脑,受重伤,已被送到医院抢救。
    4.当地时间11月13日晚上20时左右,缅甸掸邦大其力镇一超市的中国女店主遭持枪绑架。据悉,当天晚上,4名身穿黑色衣服,头戴帽子,面戴口罩的绑匪持枪闯入超市,将超市老板娘绑架带走。截至目前,受害者仍下落不明,没有接到绑匪的电话,绑

架原因尚不清楚。
    5.当地时间11月18日,4名中国金矿工人在中非共和国纳纳-曼贝雷省阿巴镇的拉米-庞特(Lamy-Pont)村被绑架。据悉,当时武装部队与另一群武装人员发生冲突,工人所在的宗戈矿(Zongo)区遭到袭击。
    6.当地时间11月20日,西班牙马德里Chamartín地区Prosperidad社区的一家华人房地产中介遭到持枪抢劫。两名持枪男子在进入场所后与两名华人员工对峙,随后在警方逮捕过程中歹徒开枪四次。最终两名歹徒被捕,警方缴获两把枪。
    7.当地时间12月6日1时,刚果(金)卢阿拉巴省科卢韦齐市Musompo地区一中资农场遭遇抢劫。五名身穿迷彩服的持枪劫匪与守卫的两名警察发生激烈交火,一名警察死亡,一名警察受伤后逃跑。随后,劫匪撬开大门进入中方人员房间,对中方人员进行鸣枪恐吓殴打。在搜刮房间内现金及手机后,劫匪全部离开,此抢劫过程约持续二十分钟。事后统计,共损失1万多美元现金和四部手机。一名中方人员眼睛受伤,一名中方人员手臂被砍伤。
    8.当地时间12月6日,美国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发生枪击案,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其中1名死者是商学院的华裔教授。据悉,枪手是一名“60多岁的男性”,近期申请一份校园工作时被拒。枪手作案后在与警方交火时死亡。
    9.当地时间11月21日,意大利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大区乌迪内市2名华人女子遭到四名歹徒的暴力抢劫。据悉,受害者的公寓被闯入,共有三部智能手机和460欧元现金被劫走。

    10.当地时间11月26日,1中国主播“小涛在非洲”在埃塞俄比亚遇害。据悉,疑似受害人发现手机被盗后与盗窃者发生冲突,被刀捅伤死亡。
    11.当地时间12月2日19时40分许,牙买加1中国女子在奥松公园自由大道(Liberty Ave)113-19号的按摩店遭到1名男子抢劫。受害人被嫌犯摔倒在地并殴打,手机和700员现金被抢走。该妇女脸部和腿部受伤,被送往牙买加市立医院治疗。
    12.当地时间12月6日1时,刚果(金)卢阿拉巴省科卢韦齐市Musompo地区一中资农场遭遇抢劫。五名身穿迷彩服的持枪劫匪与守卫的两名警察发生激烈交火,一名警察死亡,一名警察受伤后逃跑。随后,劫匪撬开大门进入中方人员房间,对中方人员进行鸣枪恐吓殴打。在搜刮房间内现金及手机后,劫匪全部离开,此抢劫过程约持续二十分钟。事后统计,共损失1万多美元现金和四部手机。一名中方人员眼睛受伤,一名中方人员手臂被砍伤。
    13.当地时间12月6日,美国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发生枪击案,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其中1名死者是商学院的华裔教授。据悉,枪手是一名“60多岁的男性”,近期申请一份校园工作时被拒。枪手作案后在与警方交火时死亡。
    14.当地时间12月10日18时左右,厄瓜多尔洛斯里奥斯省克韦多(Quevedo)一家中国食品店店主被4名武装分子绑架。

安全追踪与预警

03

区域与国别重点关注

03

7

6

安全追踪与预警

区域与国别重点关注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9日,阿根廷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束,据阿选举委员会公布的选票统计结果显示,极右翼选举联盟“自由进步联盟” (LLA)候选人、现众议员哈维尔.米莱(Javier Gerardo Milei)获55.95%选票,战胜对手现任阿根廷经济部长塞尔吉奥.米萨,成功当选阿根廷新任总统,将于12月就任,任期四年。米莱的当选标志着阿根廷政治舞台上的一次巨大变革。他以坚定的极右翼立场和强调经济自由主义而著称。在竞选活动中,米莱强调要“恢复自由”,这一口号吸引了许多期待他能够领导国家实现经济改革和政治重组的选民。
    总体来看,米莱的竞选活动强调了他对当前政府的批评,他认为现政府在经济政策上过于干预,导致了通货膨胀和经济不稳定。他的竞选承诺包括减少政府开支、推动市场自由化和实施更加透明的政策。他的胜选也引发了各方的关注和争议。支持者对他的胜利表示欢迎,他们期待他能够推动经济自由化,减少政府干预,并实施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政策,从而重振阿根廷的经济。然而,一些人则对他的极右翼政治倾向感到担忧,担心他可能

国内大选结果出炉-“阿根廷版特朗普”将带领国家走向何方

在社会和政治方面带来更多分裂和不稳定。

一、阿根廷面临持续性的经济危机
    近年来,阿根廷一直在经历着持续性的经济危机,这种危机主要源于其长期存在的通货膨胀问题和不稳定的货币状况。阿根廷通货膨胀率一直居高不下,对比索的贬值使得人民的购买力不断下降,给社会和经济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政府和央行长期以来频繁印制新比索来支持社会计划和选举承诺,这种政策加剧了比索的贬值,导致物价不断上涨,居民生活压力不断加大。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阿根廷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痛点。阿根廷所处的这种经济困境也影响了国家整体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不稳定的经济状况妨碍了投资和增长,对企业和民众的信心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这种危机也导致了社会不安定,增加了政治上的不确定性。

二、米莱的变革计划——“让阿根廷再次伟大”
    米莱在大选期间引人关注的原因不仅在于他那狂放不羁的个人风格,还在于他所提出的改革将决定性地将阿根廷朝向“极端市场化”方向转变。
1.“无政府资本主义者”
    米莱作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者,主张将政府的作用降到最低,认为政府的过多干预是造成阿根廷经济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米莱对于阿根廷目前的经济境况深感忧虑,他坚信这种困境已经积重难返。在他看来,仅仅依靠传统的手段和政策已经不足以解决问题,必须采取更为激进、彻底的改革才能带来“一线生机”。这些激进的措施可能包括削减政府开支、裁撤政府机构,彻底改革税收制度、优化社会福利政策,以及促进更多自由市场竞争等。这些措施将有可能带来短期的痛苦和不适,但米莱认为这是唯一的出路,能够重振阿根廷经济并创造长期稳定的基础。他对“一线生机”的追求意味着不惜一切代价改变目前的状态,以期能够唤醒经济的潜力。米莱坚信,只有通过激进的手段,才能实现阿根廷经济的转型和重建,为国家的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决心和信念形成了他推动变革、振兴经济的重要动力。
2.“烧毁”央行与全面美元化
    米莱在竞选之初便提出放弃比索,全面采用美元的主张,并将其视为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一种方法。米莱认为,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一直居高不下,常年位居世界之巅。他将这种现象归因于政治家和央行行长不断印制新比索,用以支持其社会

计划和选举承诺。这种行为导致了比索的不断贬值,也直接影响了居民的财富拥有量,并导致购买力逐渐下降。在米莱看来,与比索不同,美元的价值由美联储决定,并不随意印制。因此采用美元将会提高货币的稳定性,避免通货膨胀和比索贬值问题。他强调,这样的转变将使阿根廷脱离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为国家经济创造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环境。
    总之,预计未来,米莱也将面临多重执政压力。一方面,阿根廷在长期内仍将处于国内经济严重衰退,通货膨胀、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于米莱的任期之内;另一方面,米莱即需要制定并执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同时还需要平衡国内各种政治和社会利益的要求。以上种种均将在未来构成为对米莱的执政考验,使得其任期内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区域与国别重点关注

04

区域与国别重点关注

04

9

8

    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1月14日至17日赴美国旧金山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同时应邀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称“两国元首将就事关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以及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沟通。”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访美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在中美关系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就某些议题上达成部分合作,以促进中美双边关系的复苏和全球和平战略布局的实现,此次访问也是自2018年以来中美元首的首次会晤,对中美关系乃至世界格局均有重要意义。

中美元首于美国旧金山会晤 双边关系或可重回正轨

提交的下一财年预算进行表决审议,因此对包括对华政策在内的外交事务精力有所减弱。仅以第118届国会通过的对华政策法案数量对比为例,在2023年3月至4月间,美国会共密集通过十余项涉华法案,且议题范围几乎囊括中美关系间的所有重要问题;相比之下,自2023年4月中旬开始,美国会议员提出的遏华政策建议及美国会通过的涉华相关法案的数量则明显降低,涉华议题比重有明显下降趋势。国会在涉华政策方面的放松极大的减缓了拜登政府的政策调整压力,并为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调整创造了可能;
    其次从即将到来的2024年美国大选来看,2023年4月,拜登本人正式宣布将竞选连任美国总统。一方面,这意味着整个2024年拜登团队的主要精力都将放在总统竞选上,将无力再对涉华政策及中美关系做出有益的调试;另一方面,拜登团队认识到为追求竞选成功,以特朗普为首的共和党人将会在涉华议题方面针对拜登发起攻击,如若拜登政府在大选年进行对华政策调整的话则将会授共和党以口实,为共和党批评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软弱提供机会。为充分积累国内竞选资本,拜登政府将不得不在大选季表现出对华强硬而非和缓姿态。因此当前成为拜登政府有精力且有能力进行对华政策调整的最后时期。
    第二,中美交往尤其是中美高层交往正逐渐向务实方向转变。自二月以来,中美两国高层交往因“无人飞艇事件”而被迫中断,而即便恢复高层交往之后,两国也因为诸多难以解决的短期性问题而未能立即实现有效的政策沟通。而从7月以来中美高层会面的议题看,并未过多涉及台湾问题、进出口制裁等敏感问题,而多是经济合作、气候问题等两国间分歧较少的非

敏感议题。最近,中美两国的双边文化活动明显增加。这种趋势显示出未来两国高层对话将更多地趋向于务实合作。具体来看,双方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暂时搁置敏感议题,先就相对非敏感的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这或许会成为未来两国高层交往的主要趋势。
    这种转向务实的态势反映出中美两国对于当前存在争议和难以解决的核心问题的谨慎处理。双方意识到,一些重大问题需要更多时间和努力来达成共识,因此可能选择先聚焦于那些相对容易取得一致意见的领域。通过经济合作、气候问题等领域的合作,双方可以建立更多互信,为解决更为敏感和复杂的议题铺平道路。这种务实转变不仅在于当前的高层交流,也反映出中美两国在未来寻求更加稳定和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尽管仍有许多挑战和分歧存在,但通过暂时搁置一些敏感议题,双方可以寻求在其他领域达成共识,并逐步扩大合作范围。这种转变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合作提供了更为务实的方向,为双方未来的合作奠定了更为稳固的基础。
    第三,中美两国均开始重视双边元首对话的重要性,认识到元首对话或高层对话的目的将不在于解决某一具体领域的问题,而是为进一步了解对方以避免战略误判。从实际会谈效果看,自7月以来的两国高层数轮对话并未取得过多实际成果。美方高层访后的公开发言也表明,实际成果的多寡并非美方希望对话的根本目的,其目的在于了解中方在诸多领域问题上的真正底线。总之,这种意识到元首对话的重要性反映出中美两国领导层对于建立相互了解、避免误解的必要性。他们认识到,这种高层对话并非仅仅在于解决当前的问题,而是为了在更广泛、更长期的角度上

加深对彼此立场、意图和策略的理解。

    此次元首会晤将主要传递出三个信号。第一,两国均认识到双边元首对话的重要性,并均有意促成窗口期的形成。拜登政府认识到美国国内目前正处于对华政策调整的“最后窗口期”,可以抓紧这样一个难得的平稳时间段加快推动任内对华政策的调整,避免中美关系滑向深渊。
    首先,从美国国会方面来看,美国国会当前的首要任务在于对行政部门向国会

区域与国别重点关注

04

区域与国别重点关注

04

11

10

菲律宾南部恐袭事件频发安全形势不稳

    12月3日,菲律宾南部南拉瑙省马拉维市棉兰老国立大学发生一起爆炸案,爆炸发生时该学校正在进行天主教弥撒活动,该爆炸造成4人死亡55人受伤。4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宣布对这一爆炸事件负责,此次爆炸事件是马拉维市自2017年马拉维围困事件以来最严重的一起恐怖袭击事件。
    此次棉兰老大学爆炸事件给菲律宾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之菲律宾国内政治分歧导致国内安全形势不明。此外,近期菲律宾国内涉华事件增加,社会治安状况不佳。根据中海安大数据平台推送,2023年11月8日--2023年12月8日,菲律宾南部共发生2起恐怖袭击事件,造成6人死亡,50余人受伤;此外,菲律宾还发生了5起涉华事件,7名华人死亡,1名华人受伤,6名华人被绑架,3名华人被捕。

爆炸发生后,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发布声明称“强烈谴责外国恐怖分子的行为”,并命令菲律宾南部和首都马尼拉地区的警察和军队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此次爆炸的背后主使“伊斯兰国”在菲律宾南部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菲律宾本土极端组织“毛特组织”(Dawlah Islamiyah-Maute Group)、“邦萨摩洛自由主义战士”(BIFF)、“阿布沙耶夫组织”(ASG)等都宣布效忠“伊斯兰国”。2017年的马拉维战役前期是“伊斯兰国”在棉兰老岛的影响力达到顶峰的时期,“伊斯兰国”联合“阿布沙耶夫组织”等恐怖组织组建了一支战斗部队,占领了马拉维长达五个月。时任总统杜特尔特在美澳的军事支持下才重新夺回了马拉维,此次行动导致超过1000名恐怖分子被击毙,菲律宾军警共有100多人牺牲。
二、菲国内恐怖主义与反恐行动
    菲律宾南部的恐怖主义问题与菲律宾的摩洛分离主义运动密切相关。12、13世纪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最先传入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群岛和棉兰老岛地区,这些穆斯林在后来殖民地时期被天主教教徒称为摩洛人。随后在西班牙殖民地时期、美国殖民地时期和菲律宾独立后,摩洛人一直处于菲律宾政治、经济、社会的边缘。在多种问题交织下,摩洛人产生了民族分离主义情绪,1968年爆发的“贾比达事件”成为菲南摩洛民族大规模反抗运动的导火索。摩洛人在与菲律宾政府对抗的过程中产生了当时最大的反政府组织“摩洛民族解放阵线”。但是摩洛人之间对于独立问题也存在政治分歧,因此分裂出“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邦萨摩洛伊斯兰自由战士”“毛特组织”“阿布沙耶夫组织”等多个分离主义组织。

    在2016年前后,由于“伊斯兰国”在中东地区遭遇打击逐渐衰落,该组织就呼吁无法前往叙利亚的“伊斯兰国”支持者前往东南亚。而菲律宾南部地区在这一时期就成为了极端分子的首选目的地。“伊斯兰国”在菲律宾南部设立了多个恐怖组织训练营,散布恐怖主义思想并指导恐怖主义活动。“伊斯兰国”进入菲律宾之后,“毛特组织”、“阿布沙耶夫组织”、“摩洛伊斯兰自由斗士”都宣布效忠“伊斯兰国”,菲律宾本土恐怖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组织之间联系紧密。
    2020年,杜特尔特政府颁布了严格的《反恐怖主义法》,该法案不仅对菲律宾公民具有管辖权,也适用于将菲律宾用作恐怖活动过境点的外国恐怖分子。小马科斯执政以后实施《2023-2027年国家反洗钱、反恐融资和反扩散融资战略》,严厉打击恐怖组织的非法资金来源。今年7月,小马科斯结束了自2016年以来在棉兰老岛实施的紧急状态,之后菲律宾新任军事首长表示菲律宾可以在年底前在菲南地区取得对穆斯林武装分子的“全面胜利”。但此次爆炸事件表明,菲南恐怖主义势力盘根错节,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消灭,并且政府的反恐行动极易遭到恐怖组织的报复。
三、棉兰老岛独立问题再现
    棉兰老岛的摩洛民族独立问题一直到杜特尔特总统上任之后才得到一定缓和。杜特尔特总统出生于棉兰老岛,在其执政期间以其强硬的执政风格将独立问题纳入和平谈判进程中。2018年通过《邦萨摩洛基本法》,建立邦萨摩洛自治区取代原来的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自治区范围包括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南拉瑙省、玛京达瑙省、巴西兰省(除伊莎贝拉市)、苏禄

一、情况溯源
    12月2日,菲律宾军方在南马京达瑙省打击了一个极端组织据点,打死了11名恐怖分子,并在现场缴获了一批武器。12月3日的棉兰老大学爆炸事件是“伊斯兰国”对菲律宾政府这次反恐行动的报复行为。

省、塔威塔威省和哥打巴托市,预计将在2025年5月进行自治区大选。
    但是小马科斯执政之后,对内对外政策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小马科斯将执政重点放在外交上,摒弃了杜特尔特总统时期的对华友好政策,加强了与美国之间的联系。尤其在南海问题上,小马科斯先是进一步开放军事基地给美军使用,试图让美日等域外国家介入南海问题,接着从今年8月开始在南海上多次挑衅中国,中菲关系骤然紧张。
    在南海问题上,菲律宾一些政要对小马科斯的行为并不赞同。菲律宾第三大城市达沃市第一选区议员、菲律宾前众议院议长阿尔瓦雷斯曾表示,小马科斯政府应该把解决国内问题放在首位,而不是继续和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争吵。如果小马科斯政府继续主张在南海地区的利益,棉兰老岛应该主张独立。这一言论表明,菲律宾国内并不完全同意小马科斯政府的对华政策,而更加重视菲律宾国内和棉兰老岛自身的经济发展,棉兰老岛地区不希望卷入小马科斯政府与中国的摩擦中。另一方面,如果棉兰老岛再次主张独立,对于小马科斯政府和菲律宾国内社会稳定而言将是一场巨大的挑战。

区域与国别重点关注

04

区域与国别重点关注

04

13

12

四、安防措施
    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元旦、春节期间是我国游客赴菲律宾出境旅游的高峰时期,鉴于当前菲律宾南部以及首都马尼拉地区的安全形势复杂,恐怖袭击事件时有发生,加之菲律宾境内针对华人的诈骗、抢劫、绑架、谋杀事件频发,请近期有意前往菲律宾旅游的游客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菲律宾南部恐怖袭击事件较为频繁,请在菲华人如无必要请勿前往菲律宾南部地区,尤其是棉兰老岛、苏禄岛地区。此外,首都马尼拉地区宗教活动场所、大型集会场所以及节日活动期间发生恐怖袭击的风险极高,请在菲华人远离上述地区,避免在公开场合谈论社会、政治、宗教敏感话题。
    小马科斯政府执政后刻意炒作南海问题,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关系紧张。我国在南海海域开展海上作业的企业应该依法合规开展工作,避免菲律宾政府借机炒作。

巴基斯坦驱逐阿富汗人影响地区安全稳定

    2023年11月,巴基斯坦开始驱逐其境内的阿富汗难民和非法移民。随着巴境内阿富汗人涌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边境地区,使得该地区的安全形势更加恶化,暴力事件和恐怖袭击事件增加。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之间的关系也骤然紧张。
    巴基斯坦开始遣返非法居留的阿富汗人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和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的治安犯罪事件和恐怖袭击事件有所增加。根据中海安大数据平台推送,11月1日-12月15日,开普省和俾路支省共发生48起恐怖袭击事件和38起治安犯罪事件。
一、情况溯源
    10月3日,巴基斯坦政府宣布将实施“非法外国人遣返计划”,要求非法居住在巴基斯坦的外国人需在截止日期11月1日前自愿返回原籍国,否则将会采取强制手段将这些非法外国人逮捕并驱逐出境。该项法律实质上针对生活在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难民和非法移民。据统计,有近370万阿富汗人居住在巴基斯坦,其中有超过170万阿富汗人没有合法证件。
    巴基斯坦政府在多个城市建立拘留中心,用于拘留等待驱逐出境的阿富汗人,之后将其统一送至边境地区的主要过境点。该计划目前仅针对没有证件、持有假巴基斯坦证件以及签证逾期的阿富汗非法移民和难民。但是后续阶段可能会针对巴基斯坦境内合法的阿富汗移民。除了强制驱逐出境外,巴基斯坦政府还会没收非法外国人的金钱和财产,限制阿富汗人携带财产出境。

    12月13日,在国际社会的压力和阿富汗政府的要求下该项计划宣布延期。巴境内非法居住的阿富汗人最后离境时间延长至2月29日,此后逾期逗留的人必须每个月缴纳100-800美元的罚款。
    自驱逐行动以来已经有45万人返回阿富汗,但仍有数十万阿富汗人聚集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和开普省的边境地区。俾路支省和开普省本就是多个恐怖组织活跃的地区,恐袭事件频发。大量难民和非法移民涌入后会加剧了当地的社会矛盾,严重影响当地社会治安。

二、巴基斯坦驱逐阿富汗人的原因
    巴基斯坦政府和阿富汗塔利班政府之间出现了分歧。在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期间,巴基斯坦政府曾为阿塔提供长达20年的援助,希望阿塔政府执政之后能够对巴基斯坦“塔利班”进行约束,并妥善解决巴基斯坦境内的阿富汗难民问题。阿塔政府执政后,曾主动调解巴基斯坦政府与“巴塔”之间的矛盾。2022年5月,巴基斯坦政府与“巴塔”达成停火协议。但是在2022年12月,“巴塔”宣布结束停火协议,并且更加频繁的发动恐怖袭击。
    阿塔政府不仅没有帮助巴基斯坦政府限制“巴塔”,反而阿塔执政对“巴塔”起到了刺激作用。自阿塔执政以来,“巴

塔”的恐怖袭击行动增加了60%,造成约2267人死亡。另一方面,在阿塔政府的打击下,活跃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的另一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也开始被迫南下,多次在巴基斯坦境内开展恐怖袭击活动。
    巴基斯坦将近年来境内骤增的恐怖袭击事件归因于该国境内的阿富汗人,认为阿富汗人参与了众多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袭击活动,并且认为阿塔政府为“巴塔”领导人提供庇护。巴基斯坦政府表示在10月巴基斯坦发生的24起自杀式恐怖袭击事件中,有14起是由阿富汗公民制造的。
    此外,阿富汗常年的战争使得大量难民涌入巴基斯坦,而当前巴基斯坦国内问题重重,已经难以接受如此庞大数量的难民和非法移民。数百万的阿富汗难民和非法移民给巴基斯坦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和社会风险,也对巴基斯坦人的就业、医疗、教育等形成一定冲击,巴基斯坦国内民众对于阿富汗人的仇恨增加。
三、驱逐行动将影响地区稳定
    “巴塔”的恐怖袭击活动加剧了巴基斯坦对阿富汗政府和阿富汗人的不满,成为驱逐境内阿富汗人的推力,两国关系也趋于紧张。12月12日,一名自杀式恐怖分子使用炸弹对巴基斯坦西北部德拉伊斯梅尔汗地区的军事基地进行袭击,造成了23名士兵死亡,这是巴基斯坦安全部队多年来遭受到的最致命的恐怖袭击之一。袭击发生后,巴基斯坦政府向阿富汗政府发出强硬表态,要求阿富汗政府交出藏匿在阿富汗的“巴塔”领导人。甚至有激进的政府官员表示在阿富汗境内进行报复性袭击。而阿富汗政府则否认了存在对“巴

区域与国别重点关注

04

安全事件重点关注

04

15

14

塔”领导人的庇护行为,并认为发生在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袭击事件与阿富汗政府无关。
    大量阿富汗人涌入边境地区导致边境地区治安压力增大。当前阿富汗并没有做好准备接受大量阿富汗人的回归,而巴基斯坦政府则采取强制措施将境内阿富汗人运至边境过境口。这导致边境地区聚集了大量的阿富汗人,这些人离开阿富汗时被没收了财产,没有食物和住所,加之冬季边境地区气候恶劣,面临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的同时也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暴动和抗议。
    巴基斯坦针对境内阿富汗人的行为可能增加阿富汗人的怨恨。被巴基斯坦驱逐的阿富汗人回到阿富汗之后,在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很可能主动加入“巴塔”和其他恐怖主义组织。这些恐怖组织也很可能利用这种怨恨,传播恐怖主义思想,加大对巴基斯坦政府的报复,恶化巴基斯坦国内的反恐和安全形势。
四、安防建议
    巴基斯坦政府实施“非法外国人遣返计划”虽然实质上只针对阿富汗人,但是在法律层面是针对所有在巴基斯坦境内非法生活和滞留的外国人。因此请在巴华人携带好个人的签证、护照等身份证明,如有证件遗失、签证过期等情况请及时在相关部门进行补办或开具证明。
    近期,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关系紧张,俾路支省和开普省边境地区涌入大量移民,社会治安状况不佳。加之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地区本就是恐怖主义组织活跃的地区,恐怖袭击事件频繁,因此请在巴

华人近期切勿前往阿巴边境地区以及边境附近的城市。
    巴基斯坦今年以来政局混乱,经济状况不佳,社会治安不稳,恐怖袭击事件高发,加之全国大选临近,巴国内将处于新一轮动荡当中。请在巴企业提高安防等级,与巴基斯坦官方保持密切合作保护我方在巴境内的重要项目和人员安全,提高警惕应对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

安全事件重点关注

巴以冲突中美国的“变”与“不变”

    2023年10月7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爆发新一轮军事冲突,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当天在犹太假日期间对以色列发起军事行动。截至目前,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此轮冲突已造成10022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其中包括4104名儿童和2641名妇女,给巴以双方带来重创,大量平民伤亡和流离失所已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冲突爆发至今已一月有余,美国作为其中最大的外部介入力量,其国内政策态度及立场也经历了一定的调试与反思。总体来看,一方面,美国社会民众开始对以色列加沙军事行动进行反思,美国国内的巴以政策立场也呈现出一定的阵营化趋势,拜登政府或将考虑对中东政策作出一定调整;另一方面,拜登政府所面临的竞选压力也决定着其政策只能在有限的幅度内进行政策调试,以避免“授共和党以柄”。

一、美国社会出现中东政策反思之声
    在冲突爆发之初,美国白宫和国会迅速表达了对以色列的全力支持,强调了与该国的紧密关系。这一立场得到了一部分美国民众的积极响应,许多人表示了对以色列的同情和支持。他们一致谴责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的突袭,视之为挑起冲突的不负责行为。甚至有部分群众自发组织了对以色列遭遇的困境进行默哀的活动,表达了对冲突中以方无辜受害者的哀悼。
    然而,随着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对巴勒斯坦进行反击,民众的观点和态度开始发生了转变。美国舆论逐渐出现了对以色列的行动展开批评与指责的情况。政府官员的一些言论和部分民众的观点开始对以色列的加沙军事行动提出疑问和批评,认为这些行动引发了更多无辜平民的伤亡。这种舆论转变甚至在美国的一些城市引发了针对以色列的公众示威,人们走上街头表达对冲突双方的和平呼吁和对以色列行动的不满。随着加沙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美国国内对巴以冲突双方的态度更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开始对以色列的行动提出质疑,并对其在冲突中的所作所为表示担忧和不满。这种态势在美国国内甚至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但需值得强调的是,尽管当前美国国内同情支持巴勒斯坦的人数在过去两周内相对增加,但这种反思思潮却并不是美国社会主流,就美国政界而言,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支持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例如在共和党中,支持倾向于以色列的人数就仍保持高位,甚至出现部分幅度增长。

安全事件重点关注

04

安全事件重点关注

04

17

16

二、美国国内在巴以问题上的阵营化趋势愈加明显
    美国国内在巴以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阵营化分歧,不同政治及年龄群体对于美国应在巴以冲突中所发挥作用的看法截然不同。从政治群体来看,越来越多的共和党人倾向于支持以色列,而民主党人更偏向于美国保持中立,不倾向任何一方。美国益普索(Ipsos)民调公司最近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共和党人表示希望美国偏向支持以色列,这一比例相较于本轮冲突爆发前的47.3%有了显著的增长。相对而言,约57.4%的民主党人及多数独立派人士却更倾向于支持美国在冲突中保持中立。从年龄群体来看,美国多数年轻人仍希望美国保持在巴以问题上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反对美国过多介入到中东问题中。
三、大选年将近或将倒逼拜登政府重新思考中东政策
    从即将到来的2024年美国大选来看,2023年4月,拜登本人正式宣布将竞选连任美国总统。一方面,这意味着当前拜登团队的主要精力都将转向总统竞选上,而政府的中东政策以及在巴以问题中立场都将被置于提高选民支持率的大框架内进行考虑,对于巴以双方任何一方的偏袒都会导致其选民支持率的下降。例如,拜登政府如果继续美国此前对以支持的政策立场,那么就很有可能对阿拉伯裔群体及青年反战群体产生情感伤害,进而影响大选。
    另一方面,拜登团队认识到为追求竞选成功,共和党人将会不遗余力在巴以议题方面针对拜登发起攻击,如若拜登政府调整对以军事援助政策的话则将会授共和党以口实,为共和党批评拜登政府中东政

策提供机会。例如当前便有近26%的共和党人批评拜登中东政策,认为拜登政府过于亲巴勒斯坦。因此为充分积累国内竞选资本,拜登政府也不敢贸然减少对以色列的支持。总之,大选的将近必将使得拜登政府重新思考美国的中东政策,其必须要在巴以之中找到一个政策平衡点才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对选民支持率的影响。

“加沙停火”或为巴以冲突带来转机?

    当地时间11月22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表声明,宣布其在卡塔尔与埃及的斡旋下,将与以色列达成为期4天的人道主义临时停火协议。哈马斯周四表示,在四天停火期里,每天将有200辆运送救援物资的卡车和四辆燃料卡车进入加沙地带。以方称,停火期间其战机不会飞越加沙南部,加沙北部每天停飞六小时。27日,卡塔尔外交部发言人安萨里宣布,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以色列同意将之前达成的临时停火协议延长两天。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一月以来,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和人道主义灾难,对于两国经济及两国人民均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此次停火虽是临时停火但却难能可贵。但此次停火是否真能为巴以冲突带来转机?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的态度如何?以色列是否仍会坚持其既有政策立场?这些问题将直接左右着巴以冲突的走向。本文拟就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现态度暧昧不清
    美国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中的立场和态度常常备受关注。然而,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的角色和表态却往往呈现出一种暧昧不清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的难度。在本轮冲突之初,拜登政府最初表达了对以色列的支持,强调了美国与以色列之间长久的伙伴关系,并且坚定支持以色列的自卫权。然而仅在冲突爆发10日之后,拜登政府就转而呼吁“以色列不要再次占领加沙”;军事援助方面,拜登政府近期也表示将不再支持以色列在加沙地区南部的军事行动,并将考虑对以军事援助设限。
    美国作为中东地区最大的外部介入力量,一直都在巴以冲突的解决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作为以色列的盟友,常常支持以色列的立场,并提供政治、经济和军事支持。这种紧密的关系使得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的态度备受瞩目,而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也成为了外界争议的焦点之一。然而,尽管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表现出明显倾向,但在对待哈马斯方面,美国政府也曾试图扮演调解角色,支持加沙人民的自决权并积极促成双方和解。这种对两方的支持和斡旋使得美国的立场显得模糊不清,有时甚至矛盾重重,难以明确表达对冲突的解决方案。
二、内塔尼亚胡仍表示“将谋求加沙战争的完全胜利”
    以色列政府在军事行动之初便强调,以军在加沙地带的行动有三大目标:一是彻底消灭哈马斯;二是营救所有人质;三是确保加沙不再对以色列构成威胁。时至今日,我们仍未能找到内塔尼亚胡在这三

安全事件重点关注

04

安全事件重点关注

04

19

18

大目标上有所缓和的迹象。11月26日停火期间,内塔尼亚胡在视察时仍强调以军在加沙地带行动的“三大目标”,并宣传“我们将继续到底,直至胜利”。
    总体而言,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内塔尼亚胡在巴以政策中的发言。首先,内塔尼亚胡这样的表态往往承载着复杂的政治和战略考量。以色列与加沙地带的冲突历史悠久,且问题错综复杂。内塔尼亚胡的表态可能旨在向国内外传达强硬立场,以增加自己的政治支持或者对内外部的压力。内塔尼亚胡深知,加沙战争一旦结束,他将面临毁灭性的政治命运与政治清算。因此,延长战争的持续时间并尽可能取得战争的完全胜利才是他可能逃脱政治清算的根本方法。而一旦在战争中示弱或战争中求和将面临极大的观众成本反噬。此外,他的言论也可能是在向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发出警告,表明以色列不会容忍进一步的袭击或挑衅。
    其次,这种表态也可能是吸引国际社会关注的手段。舆论和国际支持对于解决地区冲突至关重要。内塔尼亚胡的强硬表态可能是试图塑造以色列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表明他们坚定地对抗袭击和保卫自己的国家利益。这种表态可能是一种政治手段,旨在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谅解,以在国际舞台上推动以色列的利益。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政治领袖的言论并不总是意味着即将发生的事件。内塔尼亚胡的表态可能只是一种姿态或者战略性的表达,并不必然导致下一步实际的行动。
    综上,就目前来看,“加沙停火”尚不能标志巴以冲突已出现转机,美国在冲

突中的模糊态度与内塔尼亚胡的强硬立场正为战争能否和平解决蒙上一层疑云。

加沙战火复燃 巴以冲突何去何从

    2023年12月1日,在经历短暂的停火后,以色列军方再次宣布宣布对哈马斯发动空袭,使得巴以之间的和平幻象再次破灭。当前,各方对于巴以冲突的态度各有不同:美国方面,美国当前在巴以冲突中的角色和表态却往往呈现出一种暧昧不清的特征,这主要是受制于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及其对中东地区的利益考量,预计未来将在继续支持以色列的同时考虑对其武器适用范围加以限制;以色列方面,以色列延续了其对哈马斯的强硬政策,预计短期之内该立场并不会出现过多改变。对中国而言,新一轮巴以冲突对华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主要涉及地区稳定、国际关系、能源安全和全球治理等方面,未来我国也应在在巴以和平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巴以和平进程贡献中国力量。
一、巴以冲突最新局势
    当地时间11月22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表声明,宣布其在卡塔尔与埃及的斡旋下,将与以色列达成为期4天的人道主义临时停火协议。哈马斯周四表示,在四天停火期里,每天将有200辆运送救援物资的卡车和四辆燃料卡车进入加沙地带。以方称,停火期间其战机不会飞越加沙南部,加沙北部每天停飞六小时。27日,卡塔尔外交部发言人安萨里宣布,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以色列同意将之前达成的临时停火协议延长两天。
    然而,巴以冲突却并未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迎来实质性转机。12月1日上午7

点,就在停火协议刚刚到期之后,以色列军方就立即宣布对哈马斯发动空袭。对此,巴以双方各执一词。以色列认为,哈马斯在临时停火协议内并没有完全履行停火协议的要求,释放以方所有被扣押的儿童和妇女。同时内塔尼亚胡强调将继续对哈马斯进行地面打击,直至完全结束其对以色列的威胁为止。并且哈马斯在停火协议结束前就已经对以色列发动军事袭击;哈马斯则认为以色列并无重建和平的愿望,在停火期间哈马斯提出的所有延长停火协议的建议均遭到以方拒绝。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至今已近两月,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和人道主义灾难,对于两国经济及两国人民均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此次停火虽是临时停火但却难能可贵。但此次停火是否真能为巴以冲突带来转机?各方在巴以冲突中的态度如何?以色列是否仍会坚持其既有政策立场?这些问题将直接左右着巴以冲突的走向。本文拟就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二、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现态度暧昧不清
    美国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中的立场和态度常常备受关注。然而,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的角色和表态却往往呈现出一种暧昧不清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的难度。在本轮冲突之初,拜登政府最初表达了对以色列的支持,强调了美国与以色列之间长久的伙伴关系,并且坚定支持以色列的自卫权。然而仅在冲突爆发10日之后,拜登政府就转而呼吁“以色列不要再次占领加沙”;军事援助方面,拜登政府近期也表示将不在支持以色列在加沙地区南部的军事行动,并将考虑对以军事援助设限。

安全事件重点关注

04

安全事件重点关注

04

21

20

    总体来看,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的战略目标是矛盾的。一方面,美国作为中东地区最大的外部介入力量,一直都在巴以冲突的解决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作为以色列的盟友,常常支持以色列的立场,并提供政治、经济和军事支持。这种紧密的关系使得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的态度备受瞩目,而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也成为了外界争议的焦点之一。然而,与此同时,尽管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表现出明显倾向,但在对待哈马斯方面,美国政府也曾试图扮演调解角色,支持加沙人民资助权益和建设的自决权并积极促成双方和解。
    美国当前在中东政策中的考量主要有两点:首先,中东地区战略利益的最大化是美国中东政策的出发点。美国在中东地区有着广泛的利益和影响力,而中东地区的政治和地缘政治格局又极其复杂。美国需要考虑到与其他地区势力的关系、地区稳定以及国际合作等因素,因此在决策中需要权衡各方利益,以维护自身在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次,美国的国内政治因素对于巴以冲突政策有着重要影响。中东政策往往成为美国国内政治的焦点,不同政党和选民对于中东政策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立场。支持以色列的犹太选民和强大的犹太裔美国人群体对政策的影响力很大,为维护美国国内基本的政治稳定并保证执政党的支持率,各届政府都倾向于对以色列采取支持的政策,这是美国的基本中东政策之一。然而就当前而言,民众的观点和态度开始发生了转变。美国舆论特别是年轻群体的舆论逐渐出现了对以色列的行动展开批评与指责的情况。因此,拜登政府为了照顾这一部分选民的情绪,故也需要做出政策来促进加沙和平进程。

他的言论也可能是在向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发出警告,表明以色列不会容忍进一步的袭击或挑衅。
    其次,这种表态也可能是吸引国际社会关注的手段。舆论和国际支持对于解决地区冲突至关重要。内塔尼亚胡的强硬表态可能是试图塑造以色列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表明他们坚定地对抗袭击和保卫自己的国家利益。这种表态可能是一种政治手段,旨在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谅解,以在国际舞台上推动以色列的利益。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政治领袖的言论并不总是意味着即将发生的事件。内塔尼亚胡的表态可能只是一种姿态或者战略性的表达,并不必然导致下一步的实际的行动。
四、巴以冲突对我国影响几何
    总体来看,新一轮巴以冲突对中国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涉及地区稳定、国际关系、能源安全和全球治理等方面。
    首先,中东地区的动荡和冲突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造成一定影响。中东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来源之一,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因此,巴以冲突可能导致该地区的能源供应中断或波动,对中国能源市场和经济造成一定冲击;其次,巴以冲突引发的地区动荡可能影响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投资和项目实施。中国在该地区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和贸易合作,这些项目可能因为地区动荡而受到影响,对中国企业和投资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巴以冲突可能对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影响。中国一直倡导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而地区的动荡可能导致更多国际干预和冲突扩大,对

中国所倡导的国际秩序和和平解决问题的立场产生挑战。
    此外,2023年9月9日,我国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正式宣布与沿线国家共建“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该走廊将主要通过铁路和海路将欧洲、中东和印度连接起来,以实现经济共同发展。而从地缘上看,巴以间持续的紧张局势和以巴冲突的加剧将也会是影响该经济走廊发展的不利因素。由于巴以冲突的长期存在,使得中东地区的稳定性备受关注。紧张局势和冲突可能导致投资环境不稳定,增加商业活动的风险,影响到IMEC的建设和运营。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到跨区域贸易和合作的信心,制约相关项目的发展。
    未来,中国未来应继续在巴以和平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在《中国关于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文件》立场文件的基础上采取系列措施,为巴以和平进程贡献力量。

    未来,预计美国将在既有的基础上对中东政策进行微调。首先,美政府仍将维持既有水平的对以军事援助,同时为回应国内强大的以色列游说势力,拜登政府也将视情况增加对以部分援助;其次,为将冲突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美国也将在对以援助上继续施加部分限制条件与使用范围;最后,为了维持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力,美国也会积极斡旋两者之间的冲突,并希望联合其他盟友在巴以之间主导建立和平对话机制,以对冲中国在巴以和平间的努力。
三、内塔尼亚胡仍表示“将谋求加沙战争的完全胜利”
    以色列政府在军事行动之初便强调,以军在加沙地带的行动有三大目标:一是彻底消灭哈马斯;二是营救所有人质;三是确保加沙不再对以色列构成威胁。时至今日,我们仍未能找到内塔尼亚胡在这三大目标上有所缓和的迹象。11月26日停火期间,内塔尼亚胡在视察时仍强调以军在加沙地带行动的“三大目标”,并宣传“我们将继续到底,直至胜利”。
    总体而言,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内塔尼亚胡在巴以政策中的发言。首先,内塔尼亚胡这样的表态往往承载着复杂的政治和战略考量。以色列与加沙地带的冲突历史悠久,且问题错综复杂。内塔尼亚胡的表态可能旨在向国内外传达强硬立场,以增加自己的政治支持或者对内外部的压力。内塔尼雅胡深知,加沙战争一旦结束,他将面临毁灭性的政治命运与政治清算。因此,延长战争的持续时间并尽可能取得战争的完全胜利才是他可能逃脱政治清算的根本方法。而一旦在战争中示弱或战争中求和将面临极大的观众成本反噬。此外,

安全事件重点关注

04

安全事件重点关注

04

23

22

    10月27日,缅甸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德昂民族解放军和若开军组成同盟开展“10·27”行动,此次行动以打击电信诈骗为名,在果敢地区向缅军的军事据点发起武装袭击。几周内,同盟军队占据了150多个军事哨所和多个边境重镇。随后,克伦民族解放军、克钦独立军、人民国防军等反军政府武装力量在缅甸多个地区开展军事行动,缅甸军政府面临自2021年政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11月13日,若开军在位于缅甸西部的若开邦发动进攻,袭击了军政府控制下的边防警察部队和军事哨所。
    11月11日,克伦尼武装分子在位于缅甸东部的克耶邦发动进攻,直接攻克耶邦首府垒固,15日占领垒固大学并迫使38名缅军投降。
二、以反对电诈为名解决私人恩怨
    果敢同盟军此次军事行动打着打击电信诈骗的名义,最大限度争取了外部舆论的支持。但果敢同盟军此次行动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为了夺回果敢首府老街,清算历史恩怨的同时解决果敢同盟军当前困境。
    在10月27日的军事行动开始后,果敢同盟军就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声明,表明此次行动“我们将根除包括中缅边境地区在内的全国范围内的电信诈骗、诈骗窝点及其保护伞”。“10·27”行动开始后,在中缅警方联合执法下,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行动取得重大成果。
    缅北地区电信诈骗猖獗且屡禁不止的原因在于其背后有着果敢四大家族的包庇与支持。而四大家族尤其是白家与果敢同盟军是死敌,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恩怨。在此次行动中,果敢军领导人彭德仁曾发布一则劝降书,称接受果敢地区武装人员投降,但不接受白家投降。
    2009年8月8日,后来的四大家族首领之一、当时的果敢同盟军副司令白所成,联合缅甸军队和其他三大家族发动叛变,将果敢同盟军初代领导人彭家声赶出果敢地区。敏昂莱也在此次行动中崭露头角。2015年,彭家声领导果敢同盟军以回家过

年为由进攻果敢,但并未成功。2022年,彭家声去世,其长子彭德仁继任成为果敢同盟军的总司令。
    除了清算旧账外,果敢同盟军还需要实际控制果敢地区以解决其生存困境。自2009年果敢同盟军从老街撤退后,果敢同盟军就一直在外打游击战,没有稳定的根据地提供后勤补给和人员补充,队伍难以壮大。加之领导人更迭,新领导人掌权初期权力不稳,亟需回到根据地稳定下来。
三、多方势力拉锯下缅甸内乱加剧
    此次缅甸内战的第一阶段将会随着果敢同盟军进驻老街,完全控制果敢地区而结束。但是,内战的第二阶段即人民国防军和包括果敢同盟军在内民地武组织与缅甸军政府之间的战争短时间内难以结束。
    2021年,敏昂莱发动军事政变,成立国家管理委员会,囚禁昂山素季和多个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民盟)的高层领导人。随后,原民盟大多数成员另立政府,组建缅甸联邦共和国民族团结政府(民团),并建立军事组织人民国防军(PDF)。
    民团和人民国防军在实力上远不及缅军,因此前期一直努力争取各个民地武的支持,但收效甚微。一方面,大多民地武组织此前已经与缅甸政府达成了和解协议,因此不愿轻易支持民团反对军方。另一方面,民地武对于民团和人民国防军没有信心,只给予有保留的支持。但在果敢同盟军“10·27”行动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多个民地武组织开始与人民国防军合作打击缅甸军政府,并宣称其革命的共同使命是铲除军事独裁。
    敏昂莱和缅甸军政府面对此次多地爆

“10·27”行动后缅甸多地陷入战乱

开行动,开战几天内就已经攻陷了军政府的60多个据点,并且占据了重要的对华口岸清水河地区。11月24日,果敢同盟军已从军政府手中夺取果敢地区171处军事据点,对老街围而不打。12月1日,果敢同盟军开始进入老街。
    德昂军控制着掸邦西北山区,并沿着曼德勒--木姐高速公路活动,炸毁了公路沿线多座大桥,阻止军政府派兵通过公路增援果敢地区。若开军的总部位于缅甸西部沿海的若开邦,但在此次行动中部署了1500名特遣队前往果敢地区,并与德昂军配合进攻腊戍地区,炮击缅甸北部重要的腊戍机场,阻止军政府的空军支援果敢地区。

一、事件回溯与事态发展
    此次缅甸内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果敢同盟军和德昂军、若开军在果敢地区击退缅军占领老街。第二阶段是缅甸多个民地武组织与人民国防军进攻缅军驻地,意图推翻军政府统治。
    10月27日,同盟军队在掸邦分三路向军政府驻地发动进攻,三支武装力量总参战兵力超过15000人。果敢同盟军主要在掸邦东北部的果敢自治区和周边地区带头展

    同盟军队在果敢地区的战斗开始后,人民国防军与多个民地武趁势发动对缅军控制地区的进攻,缅甸多地陷入战乱,军政府应接不暇。
    10月31日,人民国防军与克钦独立军在缅甸东北的克钦邦向缅军发动进攻,并占领了位于31号高速公路沿线的冈道杨基地。
    11月初,人民国防军、克钦独立军和若开军在缅甸西北的实皆省发动进攻,占领了缅甸中部城镇高林和印缅边境城镇康帕。

安全事件重点关注

04

安全事件重点关注

04

25

24

发的战乱也应接不暇。首先,对于镇压果敢同盟军来讲,缅军主要军事力量集中在军政府控制下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如果想要全力镇压果敢同盟军势必要从中部调派大量军队北上。然而这会导致中部、南部地区守备不足,容易被人民国防军突袭。
    多个民地武组织同时发动对缅军的进攻,导致缅军的兵力分散,无法集中力量。此外,民地武擅长打游击战和突击战,并且具有长期作战的经验,缅军短时间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打击。
    协商谈判实现停火的路径难以实现。当前各个民地武的态度强烈,坚决反对与军政府的谈判,认为其有实力与军政府进行抗衡,并希望一举推翻军政府的独裁统治。
    敏昂莱和军政府自身权威受到挑战。果敢地区是敏昂莱在军方崭露头角之地,如果无法镇压果敢同盟军将会在军队内对敏昂莱个人权威造成挑战。军方在打击民地武时,对其进行大范围的轰炸,造成了众多平民伤亡,民众对于军政府的不满增加。
四、安防建议
    12月1日,果敢同盟军进入果敢首府老街后将会与四大家族进行清算,当前四大家族中的明家由于参与电信诈骗已经被中国警方一网打尽,但其他三大家族手中仍有大量的武装力量,双方可能会持续发生武装冲突。滞留老街的中方人员请及时储备物资,冲突期间不要出门,密切关注中国驻缅甸使领馆消息,如有撤离安排请服从指挥立即撤离。
    当前,人民国防军和各路民地武组织与军方之间冲突频繁,军方为了打击民地

武在多地进行大规模轰炸,极易误伤平民。未来缅甸局势难以预测,请在缅人员及时回国避难。暂时不能离开缅甸的,请及时关注当地新闻媒体以及中方驻缅甸使领馆消息,远离交火地带和军事驻地,冲突发生时避免外出。

三、国际制裁进一步增加了军政府的生存压力
    自2021年2月缅甸发生军事政变以来,国际社会对缅甸军政府的制裁和谴责就从未停息。多国及地区,包括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加拿大等,相继实施了各种形式的制裁措施,涉及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旨在对军政府施加压力以还政于民。首先,制裁对军政府的经济构成了严峻挑战。通过减少与国际社会的经济往来,制裁削弱了缅甸的贸易、投资和金融渠道。这直接影响了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使得军政府难以获得外部资源支持和资金流动,导致财政困难和经济的持续下滑。制裁措施对贸易的限制、对外投资的阻碍以及金融制裁等直接影响了缅甸的经济活动,使其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其次,制裁也对军政府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合法性造成了直接打击。国际社会的制裁和谴责使得缅甸在国际舞台上受到排斥和孤立,其合法性受到了严重挑战。缅甸的政治代表在国际组织和外交场合的参与受到限制,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也使得军政府在国际舆论和政治上备受压力。这种政治压力不仅是一种象征性的影响,更是对军政府稳固统治的直接挑战。
    此外,制裁也对军政府内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压力和限制不仅对外部资源的获取造成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军政府内部的合法性和权力基础。一些内部人士可能开始质疑军政府的政策和领导能力,这可能引发内部分歧和动摇,对军政府的稳固性产生潜在威胁。

    自10月27日缅北“三兄弟联盟”缅甸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德昂民族解放军和若开军发动军事行动以来,缅甸军政府所承受的执政压力便开始急剧增加。自此,各武装力量的冲突不再限于局部,而是快速升级为全面的战乱,对军政府的统治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除此之外,军政府还面临着诸多其他挑战。
一、各地武装冲突已渐成“燎原之势”
    当前,缅甸各地的民间武装冲突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燎原之势”,向着越发失控的趋势发展。这些冲突不仅在数量上增多,而且在规模和影响力上也日益扩大。从最初的局部纷争,逐渐蔓延至更广泛的地区,波及更多的民众和社区。冲突双方的对抗和紧张局势愈演愈烈,给整个国家带来了严重的不安和不确定性。这一势头的扩大和蔓延已经超出了局部范围的控制,这对于缅甸军政府是一项极为严峻的挑战。
二、武装力量的攻势加剧了军政府的能源危机
    缅甸军事政变自发生以来,国家一直在经历严重的能源危机。这场政变带来了

缅甸军政府正面临内外多重压力

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动荡,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加剧,其中最突出的之一便是能源供应的紧张。军政府在政变初期就已经面临着资金短缺和国际制裁的压力,这些因素加剧了国家的能源挑战。如果回顾过去,2021年5月,缅甸的全国发电量约为4000兆瓦。然而,随着政局的不断动荡,近几个月的全国发电量却急剧下降,只能在2500至2600兆瓦之间徘徊。这个惊人的下降趋势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代表着数百万人生活的困境。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们都面临着频繁的停电,甚至有时候整个地区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都无法得到正常的电力供应。
    能源危机严重影响了各个领域,特别是医疗和基础设施。医院和诊所常常陷入黑暗之中,医疗器械无法正常运行,这给患者的救治和医护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交通系统也备受其害,交通信号、电车和地铁系统都无法正常运转,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同时近期武装力量的攻势进一步加剧了军政府的能源危机。武装力量的攻势对能源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发电厂和输电线路频繁遭受袭击,进一步削弱了本已脆弱的能源供应系统。发电厂的损毁和电网的瘫痪不仅导致了能源供应的中断,也给修复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资源和人力被转移到紧急维修上,而不是向居民和工业提供持续的电力。从缅甸军政府方面来看,其也并未对国内能源短缺问题采取任何有效措施,结果必将导致民用能源短缺情况进一步加剧,执政基础进一步削弱。

产品展示

05

产品展示

05

产品展示

27

26

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05

产品展示

05

29

28

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