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新能源画册

 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路径 新能源利用宣传手册

1981年,联合国召开的“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 对新能源的定义为: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和核能(原子能)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 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在中国可以形成产业的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主要指小型水电站)、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是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既是整个能源供应系统的有效补充手段,也是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是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最终能源选择。

energy 
Brochures

从“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到新型储能、氢能等专项规划,再到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今年以来多项政策连发勾勒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路线图,新能源发展获力挺。
1月6日,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下发了《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多达11次提到“光伏”这一关键词,如巩固光伏扶贫工程成效,利用农户闲置土地和农房屋顶建设光伏发电,建设光伏+现代农业,采用离网型光伏发电+蓄电池供电等。
1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2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提到加强对煤电气电规划建设、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煤层气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监管,推动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扩大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在具备条          件的地区,积极支持新能源参与                市场交易,以市场化机制促                        进新能源消纳。

新能源知识

New energy 
knowledge

新能源种类

主流新能源方向

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以及核能、海洋能等的利用技术已经得到了应用。
国际能源署(IEA)对2000~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IEA的研究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比其他任何燃料的发电都要增长得快,年增长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间其总发电量将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将提供世界总电力的4.4%,其中生物质能将占其中的80%,详见前瞻《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01

太阳能

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太阳能的主要利用形式有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光电转换以及光化学转换三种主要方式。广义上的太阳能是地球上许多能量的来源,如风能,化学能,水的势能等由太阳能导致或转化成的能量形式。

02

核能

核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其中E=能量,m=质量,c=光速常量。主要有三种方式:核裂变、核衰变、核聚变

03

海洋能

海洋能指蕴藏于海水中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度差能等。这些能源都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一项亟待开发利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

04

风能

风能是太阳辐射下流动所形成的。风能与其他能源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蕴藏量大,是水能的10倍,分布广泛,永不枯竭,对交通不便、远离主干电网的岛屿及边远地区尤为重要。

05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来源于生物质,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于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质能是贮存的太阳能,更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燃料。

新能源意义

New energy
 Significance

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生物质能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在减少碳排放的迫切需求下和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满足生产和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必须开辟新的能源途径。即发展新能源、实现能源多元化。近年来,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从环保的角度考虑,我们也有必要开发无污染或者少污染的能源。在能源短缺的情况下,积极发展新能源,用可再生能源补充不可再生能源的缺陷,有利于缓解能源资源的限制,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双碳”目标,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因为新能源基本上都是零碳排放,例如太阳能、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等这些都属于新能源的方向。

环境保护

       中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严重,新能源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在保证能源可持续性供应以及能源安全,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却有常规能源无法比拟的优势。
       我国在新能源发展上也迈出了较快步伐。目前,中国水力、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均实现了高速增长。水电累计装机达到2.49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8641亿千瓦时,达到世界第一。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63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了1000亿千瓦时。水电和风电装机容量都是世界第一,而且风电发电量超过了当年核电发电量。太阳能装机达到了650万千瓦,年发电量35亿千瓦。我国成为全球光伏发电增长最快的国家,产量达到了2300万千瓦,连续五年世界第一。我国太阳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产业体系,电池、多晶硅生产、硅片加工、电池组组件制造等多种技术共同发展。多晶硅产量达到了7万吨,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50万千瓦。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到2050年,中国使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有望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45%。

       近年来,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上国家战略发展的日程,同时不断推出政策予以支持。良好的基础,政策与资金的大力支持,加上大量民营资本的涌入,多重利好似乎昭示着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至2012年底,中国煤电装机占全国总装机71.5%,占发电量78.7%,较全球平均水平高约40个百分点;风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约5.4%、发电量占2.2%,同时中国有良好的新能源资源,例如陆上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约25.7亿千瓦,近海约5.1亿千瓦,太阳能资源条件较好的西藏高原、黄土高原、冀北高原、内蒙古高原,占陆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利于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使我国能源从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过度,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新能源政策

“九五”计划,国家层面提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十五”计划,国家层面提倡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

“十一五”规划至“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十三五”规划,加快突破新能源领域核心技术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刚要》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

《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新能源政策接连发力,引导能源转型步伐 

新能源政策

       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的新阶段。

       2022年3月21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强化技术攻关,构建新型储能创新体系,强调突破全过程安全技术。到2025年,新型储能将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
       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源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发展规划

Development planning

01

优化财政资金使用,强央地联动收定支原则用增量资金。

01

落实金融支持政策,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在基地规划建设运营中,要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鼓励煤电与新能源企业开展实质性联营。

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要充分调动农村农民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加大力度支持农民利用自有建筑屋顶建设户用光伏,积极推进乡村分散式风电开发。要加强模式创新,培育农村能源合作社等新型市场主体,鼓励村集体依法利用存量集体土地通过作价入股、收益共享等机制,参与新能源项目开发,共享新能源发展红利。

推动新能源在工业和建筑领域应用。开发利用新能源是我国工业和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要在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积极推进工业绿色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直供电等模式创新;推动太阳能与既有和新建建筑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体系,显著扩大光伏安装覆盖率,提高终端用能的新能源电力比重。

引导全社会消费新能源等绿色电力。目前绿色电力消费已经成为全球潮流,我国亟待健全相关制度体系、打通堵点,满足市场需求。要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推动绿色电力在交易组织、电网调度、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体现优先地位。通过建立完善新能源绿色消费认证、标识体系和公示制度,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加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衔接,有效引导各类工商业企业利用新能源等绿色电力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鼓励各类用户购买新能源等绿色电力制造的产品。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