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伊金霍洛旗第一中学 聚思教研(1)_副本

其他分类其他2024-01-10
77

第一期

    初中生正处于独立思维、批判精神和创造潜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注重学生这一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给学生健康的人生发展指明方向。在初中思政课中, 教师应根据课程中的特点,注重对教材的深入研读与探索,采用丰富多样的的教学方式,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理念,从而有效提升德育效能。
    一、立足宏观理论,深入挖掘德育渗透内容
初中思政课教学的抓手是理论知识,学科德育渗透的前提也是理论知识,想要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就要从理论知识中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内容。在教学中,学生学好基础理论知识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学习好并理解每一课中的理论知识,随后将德育融入到课程中,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作为教学案例,本课的重点难点在于理解责任和角色的关系,教师应当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作为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首先,教师应当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的内容,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提炼出来,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说一说责任是什么?哪些责任是需要我们肩负的?中学生需要对谁进行负责?这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教材中关于责任的诠释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知,以便为后续的德育渗透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中思政课中提升德育效能的尝试

伊金霍洛旗第一中学     陈豹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德育。因此本文结合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形势,讲述在初中思政课中提升德育效能的方式,并以环境渲染、尊重学生、社会热点、情感引导、理论基础等为切入点,探索高效渗透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策略。
    关键词:思政课;德育效能

    二、通过情境渲染,提升德育效能
    环境对人的情感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初中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环境渲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总的来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挑选适量且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案例, 同时结合相应的视频音乐,增强案例在课堂中的表现力,进而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之后将案例中的某几点单列出来让学生分析,以此来触动学生的内心达到德育效果。
    现将“遵守规则”作为教学案例,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环境的营造,以便于更好的提高德育渗透效率,进而让学生理解规则和自由之间的联系。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案例视频,小明说 :“学期开学前,由于我家南侧路口的公路刚修好, 还没来得及安装信号灯,时常会发生一些交通事故,但是现在安装上了信号指示灯,公路上的车辆都能有序地行驶,但是现在开车经过时要遵守建通规则等侯红绿灯,所以我到学校的时间要比之前没有安装红绿灯的时候更晚一些,感觉我的自由都没有了。”小明爸爸说 :“ 交通规则保障了我们的生活能够有序进行的同时也会限制我们的自由。”教师提出问题: “大家都赞同小明爸爸的观点吗,交通规则到底是保障我们享有自由,还是在限制着我们的自由?”学生渐渐地沉浸在视频的内容之中,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为了落实“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念,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引发对自由和规则关系的考究 。
    三、关注学生成长,巧抓德育契机
    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波动比较大,在不同场合中展示出了道德行为的不稳定性,如若缺乏家长的监管、教师的监督,或者是受到网络和社会中不良思潮的影响,则很容易会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甚至会以身涉法。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善于抓住学生提出的或者表现出的一些两难问题,在充分给予学生尊重的同时放手让大家去讨论,在思想的碰撞中学生会有更深刻的道德感悟,这就是我们说的巧抓德育契机。
    现将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作为教学案例,第一,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引入革命文化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并向学生对此进行简单介绍。如周恩来、雷锋、焦裕禄等,让学生绘制他们的人生轨迹。然后,教师再

      37    聚思教研    2023.9      

      2023.9  聚思教研    38        

通过对比图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身份背景,这时学生通过分析发现,有时候普通人发挥出来的力量对于世界的变化也是有很大影响的。最后,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融合,使用客观事实和数据来支持自身的主张。感悟到生命的真正含义和价值所在,并在内心播种下一颗乐于奉献的种子。
    结束语: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必须要在思政课上合理渗透德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老师也应当结合学生真实的发展需求,把教学内容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陈小莉. 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策略探究[J]. 电脑爱好者(校园版),2020(21):119-120.
    [2]林延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探究[J]. 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6):102-104.
    [3]王园丽. 立德树人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可行措施探究[J]. 互动软件,2021(8):3719. 

腹有诗书气自华 胸怀梦想品自高

伊金霍洛旗第一中学英语组阅读札记(一)

    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养的重要途经。而人民教师,是最应该读书的群体,因为我们要培养读书的学生。朱永新教授在《我的阅读观》中告诉我们:“一流的教师应该是一流的读书人,只有一流的读书人,才有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伊旗一中英语教研组的老师们,是一群热爱读书、热爱教育的有志之士,他们投身于忙碌的教育教学事业,也埋首阅读自己最喜爱的书籍。他们拥有脚踏实地的干劲,他们怀揣仰望星空的梦想。阅读,让他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优美的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开头,才能引人入胜; 动听的歌曲要有美

妙的前奏,才能使人共鸣。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要从"头"开始,才能有效地带领学生进入阅读天地。英语阅读教学的读前环节就是这个"头",它是英语课堂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英语教师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的第一个亮点所在。要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读前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信俊平老师读《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读了朱萍老师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后,我深刻地了解了阅读课词汇教学的基本原则,并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摸索实践。
    1.避轻就重原则。高频词应为阅读课中的词汇目标。除此之外,有些词学生只需简单了解,无需深究其意。
    2.一以贯之原则。既然词汇教学是一以贯之于阅读课中的,就应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阶段都有所体现。词汇教学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读前、读中和读后的各个阶段。
    3.音形义结合原则。这是词汇教学中的基本原则。遇到文本中的点

      39    聚思教研    2023.9      

      2023.9  聚思教研    40        

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
么?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学生。一个具有丰富的学识水平、严谨笃学、专业精深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及家长的尊敬,也才能激励学生刻苦攀登科学高峰。很难设想一个不学无术、胸无点墨的教师能够胜任培养下一代的工作。大量的事实证明,现代的学生不喜欢那种古板、单一的教师,而是喜欢那些学识渊博,而且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教师。
    ——杨丽老师读《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睛之词,要引导学生讨论理解该词的意义,以达到对文本主旨和内涵意义的深入理解。
    4.学用结合原则。“情境性”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素之一,它对英语词汇教学意义重大。阅读文本提供了丰富的情境,通过教师的词汇教学,学生能理解词汇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含义,从而不仅知晓了词汇的“音”与“形”,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词汇的“义”。
    ——贾慧老师读《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

    在阅读设计的准备期,要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真正的理解,引导学生不仅寻找信息,并且解码信息,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和交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其对文本进行思考,产生共鸣或评价交流,从而得到感悟和教育。另外,要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游刃有余的带着学生进入文本世界,才能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和课堂上精准的反馈和点拨,帮助学生思考并真正领悟文本!
     ——魏虎老师读《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初一是坎,初二是坡,初三是峰,熬不过去,无缘高中,毁前程。从小学到高中,既是量变也是质变。生活环境发生改变,需要重新适应。课程突然增多,需要重新把控时间。指导孩子规划时间,养成良好习惯(书写、阅读、记笔记、记错题等),防止偏科,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孩子跨过初一的坎儿,爬上初二的坡,勇攀初三的峰。
    ——张凤霞老师读《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41    聚思教研    2023.9      

      2023.9  聚思教研    42        

    很感谢能有这样一本书,在我入门阶段为我解答疑惑。
    1. 永远要持续阅读,持续学习使我们保持精神的高尚。
    2. 我们面对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说的每一句话、上的每一节课,都关系到他们的成长。
    3. 学生喜欢你的课,是因为你引导他进入有意思的境界,他学到了方法,发现了智慧,而不是看了一场演出。
    4. 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是: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
    ——李艳梅老师读《致青年教师》

    鼓励胜过奖励。过分的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变得浮躁和虚荣。只有让孩子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体会到成功感和喜悦感,才能激发孩子的精神动力。与其费尽心机地奖励孩子,不如脚踏实地地引导孩子。要想办法保持孩子对于知识的好奇和兴趣,保持对知识的热爱,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充实。
                                          ——贺毓佳老师

    我们经常说社会残酷,但是如果把视野扩散到全社会,就能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努力过,也没主动过,更没有主动做过艰难的决定,只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的摆布,过一天算一天。这么说尽管很不近人情,不过确实也是事实。当然了,这里说的“努力”,有“主动出击”的意思在里边,克服恐惧,迎接挑战。处处被动被生活蹂躏,那叫“辛苦”。想要生活不“辛苦”,那就从看到这句话开始主动努力吧!
                                  ——刘淑英老师读《向上生长》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被雷夫的教育激情打动了,他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特立独行而又别出心裁的创意使我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有差异性的,我们不能用等同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有足够的耐心,沉住气,去等待孩子的成长。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时间表,做任何事情需要克服急躁,耐心等待也是一种智慧,耐心等待将会创造更大的成功。
                           ——刘栋老师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43    聚思教研    2023.9      

      2023.9  聚思教研    44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己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温静老师读《给教师的建议》

    我觉得,让孩⼦们喜欢你、相信你其实⽐什么都重要,我更愿意⽤感性的⽅式记录⾃⼰以往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教育是⼈的⼀种特殊沟通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育,失去了沟通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时代变了,孩⼦成长的环境也变了,我们也应该学会改变。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架⼦”,构建与孩⼦平等沟通的平台,少⼀些成⼈的标准,学会揣摩孩⼦的⼼理,多⼀些与孩⼦的沟通。
                              ——韩凤霞老师读《教育从爱开始》

    人生即使再忙碌,也要给生命留出一些闲适的时光,寻几许人间的清欢。这是著名学者、作家于丹在作品《人间有味是清欢》里,向我们讲述的道理。她让我们明白,人的一生充满着种种的不确定,只有给生命留闲,才能在寻常岁月中享受到漫天幸福。人生中每一个脚印或多或少总会留下些痕迹,每一步都不会白走,蓦然回首,你会发现那一路的坎坷与崎岖成就的是一路的风景。走过岁月,走过朝夕,一路走来留下或深或浅,或直或曲,或脚步凌乱。就像作者于丹一样有梦想和执着的信念,有坚定的脚步,走向属于自己的海阔天空,拥清风入怀,望风轻云淡。或许,唯有人生的五线谱——酸甜苦辣咸,才能标以人生不同时值的音符,让自己的《命运交响曲》演绎的节奏明晰,情绪激昂,奏出生命中最动人的乐章。从而,让自己的思想内涵得以唯美诠释,这样的人生,即使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却是真实无悔,永远鲜活生动的。跋涉在生命的长河,年华似水缓缓地流淌,感受着四季不同的色彩,感悟岁月的宁馨悠然与静美!

人间有味是清欢,告诉我们:当我们沿着梦想的道路一路前行时,也别忘了停下来看一看四时风雨,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凭借着这份人生之趣,我们可以活出一个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完美人生。
                                  ——李翠霞老师读《人间有味是清欢》

      45    聚思教研    2023.9      

      2023.9  聚思教研    46        

课如其人,传递感动

——教学案例

伊金霍洛旗第一中学 吴彤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相辅相成的,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强的时候,就会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如果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水平较高,又可以提升自身的职业幸福感。”这样的观点我们在很多次教育培训中听到过,李志欣先生的《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一书中也详细阐述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我也深表赞同。那么,如何实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呢?这是我们自己首先要关注的事情。我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了些方向。
    前不久的新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我抽到了杨绛先生的《老王》,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回忆性散文,是教读课中的重点篇目。如何在一节课内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既能读懂杨绛笔下的小人物的“苦”与“善”,又能由阅读引导学生关注到生活呢?带着这些思考我认真设计了一堂课,并在反复磨课的过程中确立了一条路径:教师自己要先被文字感动,然后带着学生品读文本,继而沉浸在感动的氛围中逐步实现教学设想。
    曾经有幸亲临过现场,听了“青春语文大师”王君老师的一堂课,从王君老师身上可以看到那种蓬勃向上的生活张力与热度,她酷爱跑步,还擅长瑜伽,年近半百脸上却光彩四溢,她拥有最自由的灵魂,甚至超过许多无忧孩童。难道王君老师的生活就比我们轻松自在吗?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作为一位语文名师,她有并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她有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她甚至遇上了更年期。可是,她说她天生不受拘束,热爱自由的灵魂,追求自由的生活,这种生活追求不是不负责任的个人逍遥,而是理性指导下的不断热爱与改变。她从生活琐事中感悟人生,又超脱于琐事,去往阅读与教育净土中去躬耕、去收获,品味生活浆果酿造的美酒。一篇《老王》,溶植进她的多少人生阅历与感悟,无不体现着她于渺小中奔跑、于磨难中坚强成长,这便是热爱生活的魅力。
    于是那一次赛课,陌生的学生在我的带领下走进文字,又关照到自己的生活,课堂在学生们认真的分享中结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也让我明白教学一定是教师先深入课堂的灵魂深处,才能进一步感动学生。
    近三年的工作实践,让我“晦暗了又明晰”,原来,困惑迷惘之时,全是教育教学工作与自己的人生信条向左之时,身为教师,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人生信条总要渗透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就像孩子们也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一样。所以,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该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教育。
    还记得刚走上教学岗位时,听一节课就想换一种风格,每备一节课都要在网上纷杂的备课资源中反复游走,于是不禁思考:我这样讲学生接不住听不懂怎么办?我不这样讲是不是就不成熟不透彻?可是,每次预想那么多到头来发现阵脚频乱,不知所措。还记得在区一中跟岗时听完肖培东老师的《植树的牧羊人》,当时连连赞叹,跟同事说这就是我喜欢的语文课,我就要上这样的语文课。于是认真将肖老师说得每一句话都整理出来,认真备了详案,书上密密麻麻批注了许多内容,踌躇满志得走上讲台,可是……学生不可能和肖老师那堂课发挥得一模一样,我也被稿子限制了思路,前半节课就想着引导学生“复制”一堂肖老师的课,最后发现我和学生都很吃力,他们想要说出令我满意的答案,可是从我这里接收到的是一个个否定和继续期待的眼神。最后,我觉得这节课我已经烂熟于心了,就随着学生走吧,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再引出下一个问题。就这样,课上得越来越顺畅,学生兴致愈发高昂,重难点都得到了突破。下课后我就反思,原来一节好课并不是复制哪个大师,而是将自己融入文本,融入课堂,结合实际去和学生一起学习、发现、感悟、总结、生成。我也明白了肖老师所说的“用一辈子备课”的奥秘所在,开始认真和自己对话,认真和文本对话,认真和学生对话。渐渐的,我也不再急于“复制”谁的教育方法或是谁的教学风格了,而是注重观察思考,想着自己如何打通教法与活法,用活法促教法。
    《礼记》穿越千年而不朽,是古代圣贤曾悟透了、明证了的真理,“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在不断地教育教学实践中,我的思路渐渐清晰,希望自己今后也能继续做一个被文字感动、也能创作打动人心的文字的语文教师,不倦地奔向未来的碧海蓝天。

      47    聚思教研    2023.9      

      2023.9  聚思教研    48        

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课例

伊金霍洛旗第一中学     邢茹

    《家的意味》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这一框共包含“生命的居所”和“中国人的家”两目内容。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提问:歌手唱出了一种什么情感?学生回答:对家、亲情的渴望。
    提问: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学生可展开想象,依据生活体验说出对家的感受。
    教师导语: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不只是一个住所、一个吃饭的地方,家还是我们的乐园,是我们的避风港,是我们成长的地方。而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家的意味》。
    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播放歌曲是为了渲染一种氛围,勾起学生对家的回忆,走进学生的内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二、讲授新课
    第七课 亲情之爱(板书)
    第一框 家的意味(板书)
    一、生命的居所(板书)
    (一)从“家”字的解读,让学生感受家的作用(物质层面),结合“家的故事”体会家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
    (1)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板书)
    (2)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板书)
    (二)家庭的内涵(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71正文,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教师:我们的家庭关系是如何确立的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71【相关链接:家庭关系的确立】,帮助学生结合家庭的内涵和外延更好地理解“家庭”和“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情形:①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②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③依照法定条件

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④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知识点,在PPT上出示问题进行巩固练习。
    二、中国人的“家”(板书)
    (一)中国人心目中的家(板书)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对家有一种浓厚的情感,正是因为这种割舍不断的情感,才会形成中国特有的一种现象---春运
    活动:【探究与分享:中国的春运】P73,出示一些春运的图片。
    问题:是什么牵绊着在外游子的心??是什么让他们排除万难,拼了命地往家赶?这样统一的行动,不用号召,不用法律的规定,为什么可以成为一种自觉?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亲情。
    教师点拨: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过渡:生命需要传承,家也要传承,一代代中国人的家在传承着什么?
    活动:【探究与分享:“家规”“家训”的收集与分享】P74
    问题:你知道哪些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在这些“家规”、“家训”中,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的家风?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1)司马谈《命子迁》: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2)琅琊王氏家训: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3)钱氏家训:祖宗虽远,祭祀宜诚。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74【相关链接: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引导学生了解孝亲敬长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也是中国公民应自觉履行的法定义务。
    教师点拨:“孝道”是中国的家庭文化中的重要精神内涵之一,孝是家庭和谐的稳定剂,孝是中国家庭伦理建设的基础,是需要传承下去的中华家庭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孝亲敬长不仅是道德领域对人的要求,国家从在法律层面上也有

      49    聚思教研    2023.9      

      2023.9  聚思教研    50        

规定,所以,孝亲敬长是当代公民必须履行的家庭义务。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公民,在生活中要努力做一个孝亲敬长的人。
    (二)尽孝在当下(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75【方法与技能:如何孝亲敬长】,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孝亲敬长技巧和方法。
    教师提问:我们要如何做到孝亲敬长?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①尽孝在当下。孝敬长辈,关爱家人,要从现在开始,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②学会尊敬、倾听和感恩。
    教师提问:我们要如何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①父母生病时照顾父母;②经常与父母聊天;③管理好自己的学习,不让父母操心;④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减轻父母的负担等。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了家的内涵,家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作用,也了解了在中华文化中,“家”更有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明白了了孝亲敬长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懂得了尽孝应在当下,要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四、板书设计
    第七课 亲情之爱
    第一框 家的意味
    一、生命的居所
    (一)家庭的内涵
    (二)家庭的重要作用
    1.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2.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二、中国人的“家”
    (一)中国人心目中的家
    (二)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三)尽孝在当下
    五、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时的教学活动准确把握了课时教学的两个重点,即家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和中华传统“孝”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处理重点问题的过程中,首先通过阅读提纲引导学生精读教材、分析教材,然后通过教材设置的辅助活动加深学生对教材观点的认识和体验。
    不足之处:在处理“尽孝在当下”这个问题时,过于注重说理,有架空行动落实的倾向。

      51    聚思教研    2023.9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