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其他分类其他2021-12-17
1420

目录

CONCENTS

04

学院概况

师资力量

人才培养

学子风采

招生就业

学院工作

06

10

14

16

19

04

05

蓬勃发展的历史文化学院

一、学院简介

学院创建于1986年,原名历史系,2003年更名为历史与社会学院,2009年更为现名。在校普通本科生458人;全日制研究生56人,在职研究生23人。
历史学是鲁东大学最早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2007年被列入中国历史学50强,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列全省专业排名第2位,2015年被中国大学专业排行榜列为四星级高水平专业。学院设有世界史、中国史两个一级科学学位学科硕士点以及国家级学会(中国近现代史料学学会)、教育厅人文研究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思想研究)和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换与海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项目各1个, 校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1个。

二、办学理念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以历史学品牌建设为重点,立足胶东、面向全国,打造学院软实力,培养适合基础教育、科研深造以及与历史学素养有关的管理、文秘、文化创意等领域的综合性人才。

三、办学特色

       一﹒着眼社会效益,注意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上承下接”,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的比率较高;
二﹒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坚持以学术研究支持教学、教学相长;         三﹒多学科交融,形成了“古今贯通、中西荟萃”的学术特色;
四﹒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设有校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和国学体验馆,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多样。

历史学本科专业为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各1个、国家级学会1个。2013年列山东省专业排行榜中列第二位;2014年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中国大学历史学专业排行榜中,世界史和中国史两个专业同时被列为三星级中国知名学科专业,并列排名分别为第19、29位;2015、2016年中国历史学最佳排行榜中,我院历史学专业连续两次被评为四星级高水平专业。

四、传统优势

历史文化学院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专任教师26人,教授8名、 副教授13名,博士2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省突贡专家2名,省智库高端人才1名,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首席专家1名,齐鲁文化英才专家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我最喜爱的老师”2名。俞祖华教授2008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1年获批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2年被评为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首席专家,同年,他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4年,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7年,他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同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成为国家顶级学术人才和领军人才。

五、师资队伍

六、教学业绩

学院有4名省级、3名校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我最喜爱的老师”2人,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各1个。近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2位);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建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3门省级精品课程,国际关系史、世界当代史获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

06

07

梁方健,男,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1988年毕业于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学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山东地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曾主持省级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一项,主编、参著《鲁国史》、《山东通史(先秦卷)》等著作8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级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近年来讲授的本科生课程有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献学、金文选读等。
1998年以来的科研成果有:《春秋》经传与孔子的关系(《〈春秋〉经传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8);“一继一及”非“鲁之常”说(《齐鲁学刊》1999.6);山东金文的史料价值(《齐鲁文化研究》2002.1);由张家山汉简《史律》考 司马迁事迹一则(《齐鲁学刊》2003.5)。《干部历史读本》(齐鲁书社2000年、副主编)。《鲁国史话》(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周易〉名义新解》(《哲学研究》2011.5)。《春秋时期莒文化杂说》(《鲁东大学学报》2015年4)。《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所见姜太公事迹》(《太公新论》姜太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东友谊出版社2016)

S

师资

力量

shi’zi power

李永璞,男,1933年5月生,辽宁康平人,大学文化,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现任中国近现代史科学学会法定代表人、专职副秘书长。
1957年8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

1985年3月应聘到鲁东大学任教,并任历史系主任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研究所所长。40多年来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的教学与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8部,主编出版学会历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十二集、丛书一部五卷等,总字数约2600万字以上。近10多年来重点是征集、整理与介绍一个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新史源。即从60年代以来,我党、政、军、统、群五大系统的县级以上各组织设立的、数以万计的专门机构所编印的,多达百亿字计的三大书刊资料:《党史资料》,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权、军队、群团的组织与活动史资料;《地方史志资料》,包括现中央及地方各级行政单位与部门的区域通志和行业专志及其资料;《文史资料》,包括全国各级政协的文史资料和民主党派史资料。主编了《中国近现代史史料介绍与研究丛书》,已出版的子书有《中国史志类内部书刊名录》、《中国共产党历史报刊名录》、《全国各级政协文史资料书刊名录》(先后出版二版,第三版待出)、《全国各级政协文史资料篇目索引》一(续编正在编辑中)等。主持建立了一个学会资料室,存有上述三大书刊资料10万余册(均编有三大书刊名录初稿,待核校分别定稿出版),为全国收藏该类书刊资料之最。其中《文史资料》有近3万册,业经整理可供社会各界利用。

刘惠琴,女, 1972年1月出生。甘肃省渭源县人。1990年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1994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取本系硕士研究生,1997年获历史学,历史文献学专业(敦煌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张岂之先生从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学习、研究, 2000年毕业,获博士学位。2000年7月开始任教于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02年1月被聘为副教授。
本人有着较为系统和扎实的历史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结构合理,眼界开阔,勤于思考,擅长学思结合。因而在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教学方面,从2000年起,先后开设和主讲的课程有,中国古代史(元、明、清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宗教思想史,敦煌文献与敦煌艺术,社会学概论等多门课程。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力求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独立地积极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其分析和比较认识的能力。力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主动地独立思考一些问题,培养其怀疑与创新精神。这些在广大学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欢迎。在教学改革方面还参与对古代史课程教学改革的省试点项目。
在科研方面,本人主要从事文献学、敦煌学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已出版发表了两部专著,即《归义军时期的河西佛教》佛光山出版社(台湾)2001年10月;《北朝儒学及其历史作用》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2003年4月。在《敦煌学辑刊》、《西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从敦煌文书中看沙洲纺织业》、《北朝郊祀、宗庙制度的儒学化》、《冯从吾与关学的总结》等数十篇学术论文。参与多个国家社科研究课题项目。目前有省级科研项目“胶东宗教文化研究”,进展良好。

樊文礼,内蒙古杭锦后旗人。1979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博士学位。
1982年9月至1989年8月在内蒙古大学历史系任教,1989年9月调入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所带研究生为专门史专业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文化史方向。
樊文礼教授先后讲授过中国古代史、隋唐史、中国历史地理、史学论文写作、中国民族关系史等课程。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参编学术著作6部,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项,市厅校级一、二、三等奖10项。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代北集团与唐末五代的民族融合与民族认同》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儒家民族思想研究》1项。其学术研究方向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唐代藩镇问题研究。樊文礼教授是国内较早系统研究该问题的学者之一,他在唐代藩镇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牙军为核心的军人集团是藩镇割据的主要社会基础的观点。代表作有:《试论唐河朔三镇内外矛盾的发展演变》(《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3)、《唐朔方节度使略论》(《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3)、《唐代平卢淄青节度使略论》(《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3.2)、《唐淮西节度使略论》(《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4.2)等。
(二)唐代民族关系及西北史地研究。代表作有:《唐代灵、庆、银、夏等州界内的侨置府州》(《民族研究》1990.4)、《唐代羁縻府州的类别划分及其与藩属国的区别》(《唐史论丛》第8辑)、《唐贞观四年设置突厥羁縻府州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3)、《唐代单于都护府考论》(《民族研究》1993.3)、《唐代鄂尔多斯地区的人口与经济略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2)、《唐代的安姓胡人》(《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2)、《唐代羁縻府州的南北差异》(《唐史论丛》第13辑,2011年)等。樊文礼教授认为,唐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经历了由前期正州制配合羁縻府州制的统治体系到后期的军城节度使的发展演变,羁縻府州既是唐朝边疆防务的主要对象,也是唐朝边疆防务的重要力量。他还较早地提出了对唐代羁縻州的类别加以区别的观点。
(三)唐宋社会变革问题研究。樊文礼教授也是国内较早注意这一问题的学者之一,1982年,他发表了《从宋初的改革措施看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统治》(《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2)一文,即涉及到这一问题,引起日本学界的关注。2000年,他出版了专著《唐末五代的代北集团》(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首次提出了“唐末五代的代北集团”这一概念,认为这是一个以沙陀三部落为核心,融合多种民族成分在内的军人政治集团,它在唐末五代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至宋代推行重文抑武政策,这一集团才因失去生存环境而消失。这一观点也在中外史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四)儒家民族思想研究。发表了《中国古代儒家“用夏变夷”思想与理论的发展演变》(《烟台大学学报》2005.3)、《先秦儒家的民族观》(《烟台大学学报》2006.3)、《“华夷之辨”与唐末五代士人的华夷观》(《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4.3)、《略论郝经对儒家“用夏变夷”思想的发展》(《孔子研究》2006.1)等论文。出版《儒家民族思想研究——先秦至隋唐》专著1部。

08

09

在教学方面,从2000年起,先后开设和主讲的课程有,中国古代史(元、明、清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宗教思想史,敦煌文献与敦煌艺术,社会学概论等多门课程。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力求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独立地积极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其分析和比较认识的能力。力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主动地独立思考一些问题,培养其怀疑与创新精神。这些在广大学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欢迎。在教学改革方面还参与对古代史课程教学改革的省试点项目。
在科研方面,本人主要从事文献学、敦煌学及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已出版发表了两部专著,即《归义军时期的河西佛教》佛光山出版社(台湾)2001年10月;《北朝儒学及其历史作用》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2003年4月。在《敦煌学辑刊》、《西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从敦煌文书中看沙洲纺织业》、《北朝郊祀、宗庙制度的儒学化》、《冯从吾与关学的总结》等数十篇学术论文。参与多个国家社科研究课题项目。目前有省级科研项目“胶东宗教文化研究”,进展良好。

历史学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是着眼于提高我校历史学专业教育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在现有校级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尽快建成省级品牌或特色专业,使其成为省内领先,在全国的排名不断前移。历史学专业的基本建设思路有:
一、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营造和谐氛围。
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要在专业建设上取得实效,必须大力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必须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要倡导历史研究性学习、重视就业能力等新办学理念、新建设观念。要为特色专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执著、宽松的治学氛围和思想活跃、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治学环境。
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与培养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并突出地体现特色,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更要有鲜明特色,要制订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以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与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品牌、特色专业。要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名师队伍建设与团队建设。历史学专业已有1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各1个。要继续扩大名师队伍,继续提高教学团队建设的水平,并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
四、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以课程建设为专业建设的重点。
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品牌、特色专业必要在建设精品课程与优质课程上有相应的体现。历史学专业已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优质课程。要继续加强课程建设,使其成为我校专业的亮点与优势。
五、不断推进教学内容体系,并注意以教材建设的形式固化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由于特色专业建设一般具有独特性,可能缺乏现成的、公开出版的、合适的、针对特色培养的教材,可以采取根据特色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自编教材的方式来解决。要通过定期修订教材的机制把最新学术进展纳入教学内容体系。
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重视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的配备。
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的数量和质量是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要多方筹措资金,推进以教学手段现代化为引领、以资料建设为重点的教学条件建设。
七、突出专业实习、教育技能训练、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
包括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尤其注重史学论文写作的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八、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除设立校外实习基地外,还可以重视聘请兼职教授、校外专家授课等方式。
九、倡导“尚德乐学”的学风建设,并尊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历史学专业注意克服专业教学管理的整齐划一、缺乏个性的弊端,使特色专业有利于培养特色人才、特殊人才。

教学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新任教师尽早过教学关,学校决定实行新任教师导师制。
一、凡新入校参加工作的教师,原则上都应配备指导教师。
二、新任教师选择导师可以自主进行,也可由学院、教学部指定。除特殊情况外,原则上不能跨学科、学院、教学部选择。
三、各教学单位要根据新任教师拟从事的专业,为其配备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学水平高、作风严谨、为人师表的指导教师。
四、新任教师要与其导师签订培养协议书,培养期为两年。
每学期新任教师需填写新任教师在职进修表。培养期间,导师应加强对新任教师教学技能、教学规程、教学方法、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的指导,并做好指导记录。培养期结束后,新任教师写出总结,由导师对新任教师的工作表现和业务提高情况作出书面鉴定。教学单位必须每学年对新任教师的培养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在新任教师晋升职称时,导师要提出全面、具体的鉴定意见,作为教学单位和学校评审时的参考。
五、各教学单位要成立新任教师培养指导小组,对导师的指导工作情况和新任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定期进行检查考核。
六、导师的选聘条件
1.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责任心强,有高尚的师德,为人师表;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
2.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科研成果丰硕。
3.具有较高的指导能力及协调能力。
4.具有副教授以上(含副教授)职称并在我校承担教学工作一年以上(含一年)。
七、导师的选聘程序
1.各学院、教学部在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及科研水平进行全面考核的基础上提出候选人名单,并填写导师选聘登记表报教务处。人选原则上从在岗教师中产生;特殊需要时也可从离退休的优秀教师(限教授职称)中选聘。
2.导师的选聘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导师的数量视需要而定。
3.各学院、教学部推荐的导师人选,须经教务处审批通过,方可聘用。
八、导师的职责和权利
1.制订对新任教师的培养方案,确定并掌握新任教师培养方向。
2.帮助新任教师树立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远大理想,通过言传身教培养新任教师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良好风尚。
3.指导新任教师认真备课、授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实习等,经常查阅新任教师的教案,每学期安排听课不少于10学时,认真督促新任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4.严格训练新任教师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技能,提高新任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5.定期对新任教师的思想品德、业务水平和能力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提出新任教师使用、晋升、脱产进修的意见,对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新任教师提出调整意见。
九、新任教师必须虚心接受导师指导,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导师指导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助教和讲师的基本训练及在职培养计划。
十、导师应把指导培养新任教师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尽职尽责,促进新任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各教学单位必须大力支持新任教师导师的工作,为导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工作条件。
十二、各教学单位必须对新任教师导师制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加强对导师指导工作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导师晋升、奖励的依据。指导成果显著的导师,学校将予以表彰和奖励。
十三、导师每指导一名新任教师,每学年可折算30学时的工作量记入教师档案。

10

11

R

人才

培养

epr  training

R

实践教学

调研实习工作

5月30日,我院党总支书记刘波率领高贤栋、李军两位老师到海阳市调研实习工作。
刘波一行在上午和下午分别到海阳市育才中学和凤城初中,听取了我院实习生石一继的初中历史课《明清时期的文化》和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陈娇娇的初中地理课《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两位同学在授课过程中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教学手段多样化,与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良性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授课结束后,刘波书记、高贤栋老师、李军老师和实习中学的有关人员召集全体实习学生举行了座谈会。会上,在座的三位老师在肯定了石一继、陈娇娇等实习同学取得的进步之外,着重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点评:课堂的节奏要舒缓有度、新旧知识的衔接要承前启后、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掌控要平稳有序、在课堂上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等各个方面。通过这种“红红脸、出出汗”的方式更快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我校在各实习中学的各学院学生参加了上述调研活动。

12

13

物换星移,岁月匆匆。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迎来35周年华诞,我院开展‘三十五载风雨兼程,愿今朝薪火相传’新生演讲比赛。团总支辅导员王海宁、博士讲师吕成震老师、戴瑶玲老师和孙虎老师作为评委出席本场比赛。
活动中,参赛学生围绕‘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从“过去的成就”、“当下的实践”、“未来的蓝图”三个维度展开,结合个人学习生活实际,用激情澎湃的话语和生动感人的故事,表达了对学院过去成就的深切敬佩,阐述了青年人对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具体认识,呼吁历院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奉献精神,在奋斗中践行初心和使命,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铿锵有力的演讲调动了同学们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积极性,受到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

14

15

洞悉人性,追求自我
——历史文化学院举办读书沙龙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近期,历史文化学院举办《八月之光》读书沙龙活动。
  此次活动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分别从宗教与种族、重逢与离别、人性与现实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感悟,以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人类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感,进一步探讨了美国南方文化的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问题,引起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讨论,以及对内心世界的重新审视,强调探知人文性情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读书沙龙活动,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寻找真实自我存在的意义,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

活动现场

历史文化学院

三十五载风雨兼程,愿今朝薪火相传

——历史文化学院举办35周年庆演讲

16

17

学子

风采

Student’ style

X

2021届校级优秀毕业生、考取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杨丽敏

那又如何,关键时候就得逼自己一把!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过着,从早上起床看到蒙蒙亮的天空到星星点点的夜空,从烈日炎炎到白雪皑皑,从吹着风扇到裹着被子……回望那时的我、我们,就像一颗颗在无边无际夜空中发出微光的星星,虽然天空很大很黑,但我们还是在努力地散发着光芒。
关于大学生活。我真的是一个幸运爆棚的人,总能遇到很好很好的人。学院的老师们学识渊博且平易近人,同学们很好相处,舍友们更是和气。四年中,我和我的舍友们是接触最多的,我们参与了彼此大学生活的全部。我们从初识到渐渐熟悉,再到无话不谈。我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努力,共同进步,没有一个人掉队。在准备考研初试期间,我们每天一起学习、交流,一起吃饭、吐槽,使得一部分压力得到释放,所以我的心态一直比较平稳。在准备复试的过程中,心态就像过山车,平均两三天哭一场,舍友们的陪伴和开解是平复我不良情绪的良药。
回顾大学生活,两个词可以总结,一个是“成长”,一个是“长大”。成长是一个过程,长大是成长的结果。2017年初秋,我来到鲁东大学,独自接触陌生的人、事、物。四年中,我经历了各种喜乐悲欢,曾经因为喜悦而整夜无眠,也曾被各种痛苦、悲伤、压力、焦虑和恐惧蹂躏。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点点在成长。我没有被不好的经历和负面的情绪打败,反而更积极的面对生活。我学会了主动争取,学会了规划未来。现在的我已经长大,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坚定,更加自信,也更加完整。
以下是大学时光里无数次激励自己的三句话:我的不甘心远远大于放弃后的遗憾和失败时的恐惧;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潜力有多大;“做”是消除焦虑的最佳方法。希望所有人都能拒绝放弃,克服恐惧,为心之所向而勇敢拼搏!
最后,文笔不佳的我只剩满心的感恩与祝福。感谢老师的关爱与教诲,学长学姐的解难与指点,同伴的陪伴与支持。愿师长安康,同窗如意;愿不负韶华,未来可期!

个人简介:杨丽敏,女,山东潍坊人,共青团员,历史文化学院1703班学生,2021届校级优秀毕业生,考取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
当开始落笔写这篇大学生活感言时,意味着我的大学时光即将落幕。纵使似水年华不复,但四年感悟犹存。‌

学习方面。大一的时候还有着高中学习的余温,并且对大学里的知识还摸不着头脑,所以比较认真的对待。到大二的时候变得比较松懈,临近期末才加紧突击。现在回顾,觉得自己当时真不懂事,在应该储备知识技能的时候,却一心只想着玩。大三开始逐渐忙碌起来,准备教师资格证,准备考研,准备毕业设计等等,人也渐渐不那么浮躁了,开始认真的将这些事一件一件完成。
关于考研。大三下学期全程在家里度过。三四五六月的时候,学习时间还比较短。从七月份开始正式的学习,每天按部就班,按照计划进行各科的学习。回到学校后,在时间上就卡得更紧了,学习时间最多能到16个小时,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这对于我这样一个觉多且睡眠质量不好的的人来说实在太煎熬。考研嘛,就是一个需要抛开一切、不顾形象的过程。每天穿衣只讲求舒适保暖,吃饭也赶时间。脸上长痘痘,浑身长湿疹,腰痛到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18

19

招生
就业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简章

22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历史中包含着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蕴藏着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充满着做人的智慧与人生成功的秘笈,历史学是关于“人”的大学问。

历史学是鲁东大学最早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被评为省级一流专业。学院设有世界史、中国史两个一级科学学位硕士点和1个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国家级学会(中国近现代史料学学会)、教育厅人文研究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思想研究)、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换与海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项目各1个,校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1个。

学院始终以“尚德乐学”为院风,倡导“立志、立学、立人”的人才培养观,坚持“学在鲁大、爱在历史、成在未来”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全面发展、成人成才为宗旨,努力创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坚持以父母之心、兄妹之情善待每位学生,帮助每位学生圆梦,努力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目前所设主干课程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概论、史学概论、史料学、中国历史文选、历史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分设中国史、世界史、国学三大模块和方向,对应安排了20多门特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
学院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近年来,“国学大讲堂”、“孔子学堂”建设稳步推进,国学普及教育扎实进行, “品读经典尚德修身”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史苑书香”读书季活动、史学沙龙组织的传统礼仪演绎及国学达人知识竞赛、逸轩书画协会组织的书法大赛等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 “落细”、“落小”、“落实”,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育人目标,取得了良好效果,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鲁东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经审批落户我院,学院投入30余万新建成的“国学体验馆”也已正式投入使用。
学院推进高质量就业工作,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毕业生具有基础扎实、社会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2015年以来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在90%以上,近三年本科生考研率保持在40%左右,其中2020届高达45%。
除了考研,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入职中小学从事历史教学,一部分考取公务员、选调生、事业编,还有的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文秘、文化创意等工作,也有出国深造者。他们之中,有高等学府博士生导师,有中小学骨干教师,有政坛精英,有商界翘楚。

@:http://www.ls.ldu.edu.cn

TEL:0535-6672024         0535-6697661

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地址: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

Copyright © 2025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