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西部企业家》2023年

其他分类其他2023-06-05
313

西部脊梁 企业精英

2023年第1期  总第134期

西部企业家

WESTRN ENTREPRENEURS

四川发布
“2023年四川省数字家庭建设优秀企业”等奖项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
全面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

中国制造不断攀上新高度

投影和智能门锁,谁才是客厅智能设备的“下半场”?

封面企业家:李世宏

西部企业家

2023年数字家庭专刊  
(总第134期)

主管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主办

四川省数字家庭产业与应用促进会
四川省企业家协会

协办

资阳市企业联合会
自贡市企业联合会
广元市企业联合会
南充市企业联合会
眉山市企业联合会
阿坝州企业联合会
凉山州企业联合会
甘孜州企业联合会
绵阳市企业联合会
德阳市企业联合会
宜宾市企业联合会
达州市企业联合会
乐山市企业联合会
遂宁市企业联合会
内江市企业联合会
庐山市企业联合会
雅安市企业联合会
广安市企业联合会
巴中市企业联合会
攀枝花市企业联合会
成都市女企业家协会
成都市金牛区企业联合会

副主任

编  委

总编辑

编  辑

发  行

法律顾问

吴显名

梁  勤

邓贵银 伍晓绯 李耀安 李志禄 许桂蓉 
陈庭章 陈善强 张  恒 张  林 张康明 
罗宝森 罗俊义 杨坤伦 周仲明 洪长伟 
唐  华  游绍才 陶  英 梁治玉

张  林

刘 杰

西部企业家杂志发行部

王伟律师(13980439978)

////////////////////////

▶欢迎各企业、企业家及广大读者朋友投稿,欢迎发表任任何评论或建议,请来函或发E-mail。
▶本刊部分选用了国内外图片(文稿)资料,敬请作者与本刊联系,以奉稿酬。

 编    委

主 任

目     录

CONTENTS

特稿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
全面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政策解读

深度耦合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发展
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

04

06

10

深度观察

中国制造不断攀上新高度

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催生新职业

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安全底线

14

17

19

22

荣誉榜

四川发布“2023年四川省数字家庭建设优秀企业”等奖项

24

数字四川

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
推动四川数字经济全方位  立体化发展

前瞻布局数字发展赛道,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德阳:“智慧”路上 加“数”前行

从“零”起步 借“数”转型
数字经济成为雅安高质量发展新名片

通用人工智能的大门已经开启——
四川如何拥抱ChatGPT?

30

33

36

40

智慧社区

成都发布智慧社区建设导则及 首批示范应用场景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智”城市“慧”生活:一座超大城市的智慧化治理

48

50

57

智能家居

投影和智能门锁,谁才是客厅智能设备的“下半场”?

 2023智能家居市场 十大发展趋势

63

68

联系电话

工作QQ

电子邮箱

QQ群

028-64650096

271410895@qq.com

273968898 271410895

138859805

特   稿

特   稿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
全面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主动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红利,全面开创数字政府建设新局面作出部署。
《指导意见》要求,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进政府治理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和履职能力提升,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政府运行新形态,充分发挥数字政府建设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态的引领作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指导意见》提出两阶段工作目标,到2025年,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数字政府顶层设计更加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更加健全,政府履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取得重要进展,数字政府建设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到2035年,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数字政府体系框架更加成熟完备,整体协同、敏捷高效、智能精准、开放透明、公平普惠的数字政府基本建成,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指导意见》明确了数字政府建设的七方面重点任务。在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方面,通过全面推进政府履职和政务运行数字化转型,强化经济运行大数据监测分析,大力推行智慧监管,积极推动数字化治理模式创新,持续优化利企便民数字化服务,强化生态环境动态感知和立体防控,加快推进

数字机关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平台智能集约发展,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全面提升政府履职效能。在构建数字政府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方面,强化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安全制度要求,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提高自主可控水平,筑牢数字政府建设安全防线。在构建科学规范的数字政府建设制度规则体系方面,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数字政府建设管理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健全标准规范,开展试点示范,保障数字政府建设和运行整体协同、智能高效、平稳有序。在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方面,创新数据管理机制,深化数据高效共享,促进数据有序开发利用,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在构建智能集约的平台支撑体系方面,整合构建结构合理、智能集约的平台支撑体系,强化政务云平台、网络平台及重点共性应用支撑能力,全面夯实数字政府建设根基。在以数字政府建设全面引领驱动数字化发展方面,通过持续增强数字政府效能,更好激发数字经济活力,优化数字社会环境,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在加强党对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的领导方面,加强党中央对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推进机制,提升数字素养,强化考核评估,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确保数字政府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指导意见》提出,成立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任组长的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协调数字政府建设,办公室设在国务院办公厅,具体负责组织推进落实。各地区各部门也要建立健全本地区本部门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协调机制,保障数字政府建设有序推进。

4

5

特   稿

特   稿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政策解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一:到2025年基本形成一体化推进格局
   《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上述提到的重要进展包括,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大幅增强,政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数字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数字社会精准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数字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应用创新全球领先,数字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打开新局面。
    《规划》中提到,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数字中国建设体系化布局更加科学完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更加协调充分,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二: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
   
      

   《规划》指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一是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快5G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北斗规模应用。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引导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二是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构建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各级数据统筹管理机构。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建立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
三: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研究制定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规划》指出,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究制定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工作机制,发挥“绿灯”投资案例引导作用,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二是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加快制度规则创新,完善与数字政务建设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强化数字化能力建设,促进信息系统网络互联互通、数据按需共享、业务高效协同。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加强和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
     三是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各类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生产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打造若干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四是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促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发展数字健康,规范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发展。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

6

7

特   稿

特   稿

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打造智慧便民生活圈、新型数字消费业态、面向未来的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
    五是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以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体系。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
四: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规划》指出,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一是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转化收益分配机制。
     二是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切实维护网络安全,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基础制度,健全网络数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要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及时按程序调整不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法律制度。
    《规划》指出,要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一是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立法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数字领域立法规划,及时按程序调整不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数字化标准工作指南,加快制定修订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等应用标准。提升治理水平,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全方位多维度综合治理能力,构建科学、高效、有序的管网治网格局。净化网络空间,深入开展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创新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二是构建开放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格局。统筹谋划数字领域国际合作,建立多层面协同、多平台支撑、多主体参与的数字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体系,高质量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积极发展“丝路电商”。拓展数字领域国际合作空间,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合组

织等多边框架下的数字领域合作平台,高质量搭建数字领域开放合作新平台,积极参与数据跨境流动等相关国际规则构建。
五:《规划》强调,要加强整体谋划、统筹推进,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数字中国建设的全面领导,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加强对数字中国建设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作用,健全议事协调机制,将数字化发展摆在本地区工作重要位置,切实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资源整合和力量协同,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健全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数字中国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数字化发展重大问题,推动跨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抓好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的督促落实。开展数字中国发展监测评估。将数字中国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
三是保障资金投入。
创新资金扶持方式,加强对各类资金的统筹引导。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等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数字化发展。鼓励引导资本规范参与数字中国建设,构建社会资本有效参与的投融资体系。
四是强化人才支撑。
       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数字思维、数字认知、数字技能。统筹布局一批数字领域学科专业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覆盖全民、城乡融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培育体系。
五是营造良好氛围。
        推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共同参与数字中国建设,建立一批数字中国研究基地。统筹开展数字中国建设综合试点工作,综合集成推进改革试验。办好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重大活动,举办数字领域高规格国内国际系列赛事,推动数字化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数字中国建设的良好氛围。

8

9

特   稿

特   稿

深度耦合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发展 
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

作者:盛毅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织的大背景下,促进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以科技支撑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已成为重塑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变量。表现在实践中,就是制造业成为科技创新主战场,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跨越。
  四川如何协同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发展,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调研指出,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提出,构建富有四川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发展,是中央赋予的重要使命和四川当前面临的关键任务,我们应在深刻领会把握精神实质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和实践,争取在两者互动发展和协同共振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加强战略层面的对接
  在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急剧变化的环境下,从国家层面把握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发展关系,通过制定战略引领两者加强互动,成为各国政府常见的做法。
  目前发达国家的科技战略,突出表现在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上。欧委会公布的创新投资战略计划,明确提出研究与创新要服务生态、绿色、数字转型。法国、英国等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行布局时,紧扣净零排放、癌症治疗、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方向,根据产业创新需求,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

战略科技力量。我国部分经济发达省份,也注重科技战略与产业战略的对接。如广东要探索将科技与制造业“拧成一股绳”的路径,将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应用优势。江苏要加快探索产业研发创新活动的新型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山东推动以领军企业牵头,产业链、创新链上各科技创新利益方参与,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等。
  四川近年来始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大了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力度。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又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分别作出了部署,战略目标是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健全现代产业体系。尽管如此,四川如何在战略层面上形成两者的全方位、多层次对接,针对产业链的痛点和难点开展科技攻关,还需要从供给创造和需求引领两端,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战略举措。第一在全省总体规划纲要中,要进一步强化两者在发展方针、目标、路径等的有机衔接。第二是在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中,要分行业、分地区落实主要任务和工程项目。第三在实施方案中,逐步建立适应两者协同共进的管理体制、政策、要素保障等。第四是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在区域上的互动,如研发试验在成都等中心城市,制造在周边等专门园区,明确空间上的耦合路径。
推动创新链向产业链嵌入
  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密切互促互进,使科研和产品生产分工进一步细化,两者链条式运行成为主要形式。发达国家由于有着更成熟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有着发育程度更高的科研体系和市场环境,不仅创新链紧密追踪产业链,贴身服务产业需求;而且创新链也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产业链得到迅速延伸,对创新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也拉动了创新链的延伸。目前,各地都围绕两者的协同共进,着力抓补链、固链、强链、延链、融链等工作,抓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四川自党的十九大以来,针对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度不高的问题,也在统筹优势科技力量,大力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和双向融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开始编制重点产业链图谱,推动产业技术路线图实施,加快推进产业创新补短板、锻长板。不过,四川推动创新链深度嵌入产业链,总体上还处于初期阶段,存在着诸多不匹配的情况。首先,不少创新链游离

10

11

特   稿

特   稿

于产业发展。如在核技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通信等领域,其已经形成的人才-教学-科研-设计-小试中试-检验检测创新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这类创新链注重“学”和“研”,向核技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数字通信等产品转化的力度不足。其次,在汽车制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电脑、农副产品、部分新材料、新能源和化工领域,虽然产品优势和特色明显,但缺人才、缺研发设计能力、缺实验检测环节的情况普遍存在。第三,多数创新领域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实验和技术方面,基础研究力量薄弱,原始创新能力和底层技术攻关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仍然较突出,产业发展得不到重大创新技术成果加持。因此,当前要从四川实际出发,坚持需求、问题和目标导向,明确科技创新是产业链强链补链的关键,根据制造业服务化、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国际化的要求,着力打造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加快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对各制造业领域和重点产品进行梳理,分类分层找出亟待加强的创新环节,梳理关键核心技术动态攻关清单,引导创新资源进入并嵌入到各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支撑企业加快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以产业链需求部署创新链构建;另一方面,对已经具有明显优势的创新链,要引导其以市场为重点,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以更高水平助力企业拓展新市场,开发应用新场景,培育打造新兴产业甚至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以创新链优势引领产业链跨越。
注重空间布局上的协同
  打造先进制造链尤其是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必须在更大区域整合资源。纽约湾区的128公路、加州的101公路、英国M4科创走廊、日本东京湾区东海道新干线、以色列特拉维夫创新区,以及我国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等,都是依托已有制造业基础和创新企业、大学园区、高科技园区等,通过整合区域内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搭建起科技和产业协同共进的标志性载体。其中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涉及9个城市,42个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科技产业园区,15个产业联

盟,1500余家头部企业,有影响力的联盟如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盟、机器人产业联盟等。
 四川的成德绵地区,也是我国创新资源富集和制造业发展基础扎实的区域,在建设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协同共进方面,有较长时间的实践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又使这一地区正在以“一城多园”模式开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因此,四川可将成德绵地区作为构建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核心载体,通过支持科技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高标准建设天府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四川基地,强化天府新区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打造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等,提升成德绵地区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协同共进能力。其它中心城市,则根据科技资源条件和制造业发展方向,依托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实验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器等平台,分层次进行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布局。
建立促进耦合的机制
  以“创新共同体”链接各个创新主体和制造主体,紧扣制造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通过联合共建技术研发平台、成果转化机构,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等,形成有影响力的创新联合体。
  选择一批行业开展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共进试点,编制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实施方案,明确“链主”企业在吸引创新资源、转化科技成果方面的任务,通过“链式效应”促进创新主体间、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建立起密切协同关系。强化科研单位和制造业企业在项目、平台、人才、资金配置等方面的协同,在金融链、服务链方面的配套。围绕全省制造业中的重点专项,针对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缺失和薄弱环节,持续推进补短板工作,注重以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对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协同发展项目,要在金融服务、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提高参与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积极性。优选一批标志性创新链和产业链,确定负责联系的政府部门和主要责任人,统筹指导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工作。加快建立完善统筹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利益分配、运行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等,使创新主体与企业协同有更高积极性,相关政策体系的作用更为有效。

12

13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中国制造不断攀上新高度

2012年至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不断攀上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产业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实现整体跃升,有力夯实了经济发展的根基。

固本培元 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和32.4%;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推进……会上发布的一系列数据,勾勒出十年来大国制造的非凡发展足迹。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制造业水平上。十年来,我国制造业规模实力进一步壮大,有效增强了我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2012年到2021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9万亿元增加到37.3万亿元,以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6.3%。
  十年来,我国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领域创新迈上台阶。“嫦娥”探月、“北斗”组网……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不断攀上新高度。
    十年来,我国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1.4亿吨“地条钢”全面出清,电解铝、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基本出清。持续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2012年以来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持续稳定在40%以上。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领域形成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大国制造步履铿锵,但也要看到,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还存在着供给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消费升级

需要、产业链供应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薄弱点等问题。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会上表示,要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坚决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
创新驱动“中国创造”不断涌现
  十年来,依靠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加速转向“中国创造”。
  重大技术装备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在会上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重大技术装备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聚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领域,集中突破了一批高水平装备,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了一批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为例,会上数据显示,2021年全行业销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2018年至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17%,是同期全球增速的3倍多。
       着力培育优质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投入强度成倍提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11.9%提高到22.4%,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我国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62家“小巨人”企业、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小巨人’企业中,超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超八成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超九成是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配套专家’。”徐晓兰说,“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10.3%,在强链补链稳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积蓄势能 夯实数字中国“基座”
  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4G基站规模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建成5G基站达到161.5万个。
数字应用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不断拓展。工信部总工程师韩夏在会上说,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办公等互联网应用全面普及,移动支付年交易规模达527万亿元。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诸多行业领域加速应用。

14

15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在新技术新应用的作用下,我国制造业的内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电信普遍服务纵深推进,历史性实现全国行政村“村村通宽带”,网络提速降费深入实施,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和信息无障碍工程加快推进。
  “电信网络诈骗、App侵害用户权益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治理。”韩夏表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基本构建,网络安全产业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来源:新华社

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是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客观要求和有力举措。数字经济通过新技术、新要素、新业态等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则为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产业发展创造巨大外部需求、提供重要产业基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释放巨大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空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发挥好创新主体的作用。企业是市场主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策源地。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另一方面,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各产业深度融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要持续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成果转化流程,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技术支持;完善数字化人才培育体系,将数字战略需求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补齐数字化人才短板,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人才支撑。 
挖掘数据要素的潜在价值。数据要素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低成本复制和即时性等特征,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挖掘数据要素潜在价值、发挥数据生产要素作用,要健全数据要素权益保护制度,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产权制度体系,破解数据产权确立、保护和交易难题;切实打通数据链,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促进数据要素自由流动,以数据要素流动带动经济循环畅通,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高效处理和加工,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预测的精准性,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

16

17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前提。要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网络、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平台、大数据中心以及基础软件等方面的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下大力气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快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先进计算等前沿领域,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规模大、门类齐、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加速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营造良好数字生态。良好的数字生态有利于促进各类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优化升级和融合融通,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加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程。要加强数字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数字产业监管模式,以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打造和优化数字生态系统;完善数字产业法律法规体系,落实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维护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持续营造良好的数字创新创业环境。

(来源:《人民日报》)

数字经济催生新职业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其带来的就业扩容和收入增加作用愈发明显,激发了越来越多劳动者通过新就业形态实现自主创业、自主择业,已成为创造新增就业的重要力量。如何进一步实现人力资源“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必答题。

提供更多机会
“有一次到水果店消费,导购引导我添加企业微信时说,你想吃什么水果了,我们可以随时配送。”在贵州从事医疗机构私域代运营工作的钱荣萍受到启发,通过学习逐渐成为企业微信“私域增长师”,解决顾客合理用药和病症问询等需求,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式陪伴、追踪式服务模式。
如今,很多传统行业都有像钱荣萍这样的从业者,依托数字经济找到了职业发展新路径。202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发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李翔表示,新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新增职业168个,取消10个,净增158个;共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之所以在2019年修订职业分类大典后,时隔3年再次修订职业分类大典,是因为数字经济深刻影响了生产方式、企业组织和产品模式等,我们需要有新的职业分类来反映这个时代的变革。”陈李翔说。
数字时代新职业发展主要经历萌芽、成长、稳定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萌芽期职业多是一些临时性需求职业,稳定性不够、规模较小。随着职业的发展,大概有20%至30%的萌芽期职业会慢慢进入成长期,成长期职业就会大幅增加从业人员数量,规范性程度也会不断提升,从而进入稳定期。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测算发现,立足2022年版职业大典公布的新职业,一个萌芽期职业能带动10万个以上就业机会,稳定期职业大概能带动50万个以上就业机会,按照目前职业发展的趋势,数字时代未来

18

19

特   稿

特   稿

5年有可能创造3000万个以上的就业机会。
   目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构建的平台企业创造了大量新增就业岗位,创新了职业实践,激活了更多就业形式。《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研究报告显示,以微信、抖音、快手、京东、淘宝、美团、饿了么等为代表的平台企业,为大量的适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改善就业质量
    浙江义乌红糖是当地传统产业,品种繁多,但是一直以来原材料参差不齐,生产标准化低,红糖附加值少,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从小在糖厂长大的陈万佳萌生了选择红糖来创业的想法。
   “2019年我报考了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电子商务。”陈万佳说,在学校里,他感受到浓厚的创业氛围,并开展了电子商务实践。如今,陈万佳的创业项目“敲糖帮”不仅销售状况良好,还参与当地义乌红糖标准制定,推广标准化的甘蔗种植体系。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职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范巍表示,数字经济通过数字化学习,在促进传统职业迭代升级的同时,加速了就业变革,就业环境摆脱了物理时空的限制,就业方式突破了单一的线性关系,就业机会满足了更多个性化需求,特别是对当代年轻人来说,就业观念重构了工作价值。阿里研究院副院长谭崇钧介绍,阿里巴巴有一项业务是为中小企业数字化提供数字化的培训、认证以及就业的全链条服务。“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训练师等优秀数字化人才,都很容易找到新的工作,实现更好的收入。”谭崇钧说。
    “我们听到更多的是经济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转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其实,职业数字化转型也很重要,包括工作场景、工作对象、管理方式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最重要的技能数字化转型,对就业的影响更深刻。”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研究室副主任田大洲说。
构建数字生态
     数字经济在深刻改变生活工作的同时,对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就业形态和就业质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加快构建适合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体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表示,应将数字经济促进就业的长处和优势,比如扩大就业机

会、创新职业实践、降低就业门槛等,更多更好地激发出来。同时,积极应对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挑战。比如工作流动性加大带来的就业不稳定、部分新形态就业岗位的储量不高、劳动者权益缺乏制度保障等。
“数字化的发展渗透各行各业,数据已经成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未来每一家企业都将是数字化企业,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正在成为各行各业建设者的标配技能,而熟练地掌握数字技术是高质量人才的必备要素。”腾讯公司集团副总裁、腾讯教育总裁殷宇说,作为科技公司,腾讯一直在思考从哪些方面助力政府、社会弥补人才技能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鸿沟,提升人才与岗位的匹配效率。目前,腾讯教育与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深圳职业信息技术学院等600多所高校开展了多元合作,包括共建产业学院,提供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实训课程,校外实践、教师培训、人才认证助力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教育链的融合发展。
数字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认为,加强数字人才培养,一是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大数字经济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将促进数字经济就业纳入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二是要适应数字化的转型,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岗匹配;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四是要优化就业服务的方式,积极推动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就业服务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如何通过建构数字赋能、创新赋能、管理赋能来打造智能化综合物流和供应链体系,从而创造更多的高质量就业,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期待我国在数字生态促进就业方面能够走在世界前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

20

21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安全底线

工信部、国家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出明确部署。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而发展数字经济的首要前提便是筑牢数据安全底线。为了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202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数据安全法。同时,进一步促进数据安全产业系统化、集约化发展,为筑牢数据安全提供产业依托。
当前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增多,我国数据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数据安全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乎我国数据市场的稳定,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安全。正因此,《意见》提出,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
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数据安全产业应突出创新驱动。对数据安全产业来说,创新既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依托,也是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助推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能。数据滥用、隐私泄露、算法黑箱等安全性问题,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找到应对办法。因此,《意见》明确提出,研究大数据场景下轻量级安全传输存储、隐私合规检测、数据滥用分析等技术;同时,加强数据质量评估、隐私计算等产品研发。除了在数据安全技术、产品方面紧跟甚至引领全球数字技术前沿趋势,还要在运营模式和商业服务种类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优化数据安全产业应用场景。

当前,数据安全形势复杂,发展数据安全产业需要多方齐心协力,协同推进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创共享。《意见》提出,建立数据安全检测评估体系,培育第三方检测、评估等服务机构;鼓励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普通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等积极参与数据安全产业评价、数据安全产品技术要求、数据安全产品评测、数据安全服务等标准制定;推动跨行业标准互通和结果互认等。把《意见》落到实处,将进一步加速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和价值释放,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来源:《法制日报》)

工信部、国家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六部门2023年1月3日,印发《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数据安全产业基础能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数据安全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建成5个省部级及以上数据安全重点实验室,攻关一批数据安全重点技术和产品。
指导意见聚焦数据安全保护及相关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需求,提出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分两个阶段明确发展目标。到2025年,数据安全产业基础能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数据安全产业进入繁荣成熟期。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数据安全关键核心技术、重点产品发展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各领域数据安全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指导意见分两个层面明确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七项重点任务,一个层面是围绕产业本身要做什么,明确了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壮大数据安全服务、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和推广技术产品应用四项重点任务;另一个层面围绕以什么为抓手,明确了构建产业繁荣生态、强化人才供给保障和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三项重点任务。 

阅 读 小 贴 士

22

23

荣 誉 榜

荣 誉 榜

四川发布
“2023年四川省数字家庭建设优秀企业”等奖项

(本刊讯) 为积极响应住建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6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数字家庭提高居住品质的指导意见》,以及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精神,推动我省数字家庭、智能家居的发展,进一步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根据《关于开展“2023四川省智能家居年度优秀品牌”等评比活动的通知》(川数字家02号)相关要求,经企业自愿报名、专家评审、综合研究,拟评选出“明珠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四家企业为“2023年四川省数字家庭建设优秀企业”、“全友家居智能厨卫解决方案”等六个解决方案为“2023年四川省智能家居系统优秀解决方案”, “香邂(香邂智能床)”等五个品牌为“2023四川省智能家居年度优秀品牌”;拟评选出“向世杰”等十五人为“2023年四川省数字家庭建设优秀个人”、“李世宏”等五人为“2023年四川省数字家庭建设突出贡献个人”。 
目前,数字经济发展正酣。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数字家庭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活力剂,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关键要素之一,智能、便捷、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能够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四川省数字家庭产业与应用促进会呼吁广大企业,积极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乘风而上、顺势而为,参与到数字家庭的建设中来,为经济发展增加动力,为人民美好生活注入活力。

荣誉表彰

2023年四川省数字家庭建设优秀企业(排名不分先后)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恒胜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金利通信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德能森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四川省长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公司
四川科瑞通信工程服务有限公司
四川创安智能化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科技分公司
四川蜀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新华三智能终端有限公司
四川迪威云联科技有限公司
明珠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24

25

荣 誉 榜

荣 誉 榜

2023年四川省智能家居系统优秀解决方案(排名不分先后)
方案名称:中兴全屋光纤Room PoN3.0组网
申报单位: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方案名称:FTTR全光家庭解决方案
申报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方案名称:无线无源绿色节能建筑AIoT智控 系统解决方案
申报单位:德能森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方案名称:香邂智慧卧室
申报单位:成都极客智能家具制造有限公司
方案名称:智能家居安防解决方案
申报单位:四川迪威云联科技有限公司
方案名称:全友家居智能厨卫解决方案
申报单位:全友家私有限公司
2023四川省智能家居年度优秀品牌(排名不分先后)
品牌名称:华为FTTR全光家庭
申报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品牌名称:中兴通讯
申报单位: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品牌名称:乐橙
申报单位:杭州华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品牌名称:天邑
申报单位:四川天邑康和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品牌名称:香邂
申报单位:成都极客智能家具制造有限公司

2023年四川省数字家庭建设优秀个人(排名不分先后)
向世杰
四川璧虹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
宋遵友
成都市更新家具有限公司  董事长
廖留勇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攀枝花分公司
家庭客户支撑总监
何 航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销售经理
周初德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
冉海丰
杭州华橙网格科技有限公司   高级网络工程师
于 洋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阎 宽 四川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科技分公司
区域主管
姜晓毅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培训师
陈治家
四川省长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内训师
凌晨皓 四川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科技分公司
部门经理
文继辉
四川金利通信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装维班组长
王 勇  江苏基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元分公司
技术支撑
毛汉文 四川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科技培训分公司
智慧家庭研究员
叶 波
四川省长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装维工程师

26

27

荣 誉 榜

荣 誉 榜

2023年四川省数字家庭建设突出贡献奖(排名不分先后)
李世宏
四川天邑康和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朱  喜
四川省长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
宗  伟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解决方案部长
谭  东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熊建新 四川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广元市分公司
智慧家庭首席工程师

2022年活动花絮

28

29

四川天邑康和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邑股份”或“公司”),成立于2001年,前身可追溯到1985年。公司注册资本2.73亿,在职员工约2600人,其中研发人员440余人,拥有3家全资子公司、2家分公司、1家全资孙公司。

天邑股份是中国通信网络设备的专业骨干制造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立足于光通信产业和移动通信产业,长期致力于通信设备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基于高带宽、高清/超高清、智能安防、无线组网等领域的发展,主要向国内通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提供产品及服务。
2018年3月30日,公司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天邑股份,股票代码:300504。

四川天邑康和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数字四川

数字四川

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
推动四川数字经济全方位
立体化发展

  •  张平文   川观智库首席顾问

成都在数字化发展的现有基础上,需进一步加强数字能力建设,四川各市州需要充分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发掘数字经济潜力,缩小与成都的数字化发展差距,广大农村地区要抓好数字乡村建设,利用好数字社会发展普惠性的一面,四川还要发挥好数字技术在预警和应对极端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当前,数字经济已经广泛渗透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有利于促进各类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各类市场主体高效协同,有效打破时空限制,畅通经济循环。
四川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承接“一带一路”建设与西部大开发布局,肩负着引领我国西部发展、形成高质量增长极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带领下,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团结奋斗,牢牢把握时代机遇,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根据北京大学“数字生态指数2022”,四川数字生态总指数为38.9,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七,对西部地区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另一方面,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四川长期以来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2021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达到2.5万亿元,占全省GDP的46.4%。这一情况在数字经济领域也有所体现,根据数字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四川省可划分为三类区域,第一类是数字化领先的成都,第二类是作为数字化“高原”的其他市州,第三类是作为数字化“平原”的广大乡村。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镇,成都在数字化发展的现有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加强数字能力建设。成都具有良好的“数字基础”和发达的“数字应用”,根据“数字生态指数2022”,成都数字生态总指数为52.8,全国排名第七。然而,与北京、深圳、杭州、上海、广州五个数字生态指数高于60分的第一梯队城市相比,成都在“数字能力”方面仍然不够突出,这使得成渝城市群相比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总体缺乏高端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今年,成都发布了《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2022)》,大力培养人工智能、元宇宙、芯片设计等高技能人才;与此同时,《成都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也提出了数字经济“6个核心产业+ 7个新兴优势产业+6个未来赛道”的协同发展方向,致力于将成都打造为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动机。在上述提升数字能力的重要举措中,成都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对数字产业的引领作用,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和科技基础。作为省内数字化发展的第二类区域,四川各市州需要充分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发掘数字经济潜力,缩小与成都的数字化发展差距。相较于成都,四川其他市州虽然在科技创新水平、数字基础和数字能力等方面稍逊一筹,但区域产业发展各有优势。绵阳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德阳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是中国三大重工业城市之一,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重大装备主要供应商;攀枝花钢铁、川中油气田、自贡盐化工等也都负有盛名。这些地区发展数字经济,应立足当地产业条件,遵循数字技术发展规律,发挥数字能力建设的聚集效应、数字基础建设的规模效应,培育数字经济新优势。可以借助成都数字生态发展平台,着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和工业生产效率,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消费侧的牵引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应用。同时,各市州要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先导,解放思想,着眼数字应用,提升数字治理效能,多角度、全方位挖掘本地区数字经济潜力,释放本地区数字红利。

30

31

数字四川

数字四川

作为省内数字化发展的第三类区域,四川广大农村地区要抓好数字乡村建设,利用好数字社会发展普惠性的一面。四川常住在村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2%,广大农村地区的数字应用发展水平是四川数字生态发展全局的压舱石。由于四川地貌特征复杂,仍有少量虚拟村级单位、偏远地区村民无法享受数字电商发展红利。农村电商作为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各流程有机结合的新经济业态,是促进广大农村数字化发展、农业数字化转型、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下一步,四川广大农村应运用数字技术助力“交商邮”融合发展,政企合力构建农村物流保障体系,完善信息通讯等数字基础设施,打通乡村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同时,运用数字算法为四川农业供给侧改革建言献策,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销售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此外,四川还要发挥好数字技术在预警和应对极端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发展数字技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地质及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恢复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提升四川省地质与气象灾害防治水平。在公共卫生管理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当前我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科学精准落实各项防疫措施,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于开展流调溯源、核酸筛查等精准防疫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保障物资高效安全运输和产业链供应链持续稳定,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此,增强四川公共卫生数字化治理能力势在必行。

前瞻布局数字发展赛道,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德阳:“智慧”路上 加“数”前行

数字经济项目为何青睐德阳?作为“成德绵大数据走廊”“成德绵眉泸雅大数据产业聚集区”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德阳认真落实国省战略部署,前瞻布局数字发展赛道,把数字经济作为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数字化”。2021年,德阳数字经济总规模达到1166.62亿元,跻身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
加“数”前行,德阳正在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发展和特色的“智慧路径”,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数“聚”成群多个重大项目建设提速
 云上天府云计算中心项目,是德阳响应国家“数字新基建”“东数西算”工程等战略而引进的,一期总投资约40亿元,将建设6120个平均功率5千瓦的高标准机柜,规划服务器约10万个。
   “项目一期力争年底前投入使用。”德阳天府数谷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未来这里将成为集合数据、场景、产业与安全协同发展的新型绿色数据中心,加速形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供需匹配、效能明显的大数据产业生态。
    以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数字经济产业聚集,今年以来,德阳持续推动天府数谷、“西部传感谷”等数字经济产业载体建设,推动数字经济规模化集群发展。
  其中,天府数谷数字产业园一期建设用地1000亩、静态投资120亿元,现已逐步形成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数字产业聚集发展态势;总投资42亿元的万石控股“德阳数字科创城”和总投资75亿元的光大特斯联AI

32

33

数字四川

数字四川

未来城均已开工建设,签约入驻企业78家。
     位于德阳高新区,总投资100亿元、占地2000亩的中国(德阳)西部传感谷也已与华为、电子科技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正在建设四川省传感器产业孵化中心和四川省传感器创新中心分中心,首批入园企业8家,全力支撑四川打造“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服务全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存储谷”。
  刚刚落户德阳的全省首个以“数据要素”为核心产业的园区——“四川数据要素产业园”,更标志着我省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领域市场化、产业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场景应用赋能城市治理和产业升级
    数字经济发展,还需落脚到场景应用上。近年来,德阳在城市治理、产业升级等方面积极推动数字化应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行业新模式和新业态产业蓬勃发展。
  作为德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资源整合应用的重要载体,德阳打造“城市大脑”,对城市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共享、联动分析,融合德阳市全域一张图,打造一体化数字基础底座。
  “它不仅有城市运行监测、态势感知的功能,更有指挥调度、决策分析的能力。”德阳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实现支撑117个智慧应用场景。
  据介绍,德阳“城市大脑”已归集全市数据资产累计26.7亿条,接入2.5万路摄像源及物联传感器,建成德阳市全域5911平方公里地理信息模型,建成城市运行可视化平台,包含15个专题、1800余项业务指标,通过归集6个区(市、县)、数十个市级部门数据,为城市数字化治理和全市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而在二重(德阳)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的飞轮储能装置智能工厂,智能机械手高效运作,全自动智能机器人精准作业,智能AGV小车来回穿梭、准确到位,堪称“每一处细节都流淌智慧”。
数据转化把数字资源变成数字资产

不久前,由德阳市罗江区博物馆授权监制发行的4000份数字文创产品“巴蜀图语——巴蜀铜印章”在“元交所”数字平台发售,仅30秒即售罄。
在德阳,数字文创已成为IP变现新玩法。2021年底,《三星堆·荣耀觉醒》数字藏品NFT首次发行,9999张32分钟即售罄;2022年预计实现发行销售8000万元。
数字文创,是数字技术推动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价值化的渠道之一。德阳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数据已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驾齐驱的新型生产要素的当下,数字价值化就是“让数字资源变成数字资产”。
近年来,德阳结合中国电子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努力构建“一库双链三级市场”的数据要素价值化体系。以建设四川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先行区、国家“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为引领,德阳围绕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初步建立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基本制度框架,构建起“1+4+N”制度体系。
确保数据管好用好,德阳计划搭建数据资产交易平台、数据资产评估中心、数据资源加工中心三大平台。该负责人介绍,德阳已建成数据资产交易平台和数据资源加工中心,而数据资产评估中心也在筹备中。
此外,德阳还招引培育了捷报金峰、思创立方等一批数商合作伙伴,涵盖数据资源服务商、数据开发商、数据经纪人、数据合规咨询机构、数据资产评估机构,以更好地推动数据资源的开发、管理、流通等。

来源:《四川日报》

34

35

数字四川

数字四川

从“零”起步 借“数”转型
数字经济成为雅安高质量发展新名片

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是四川省委确定的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也是《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重点支持建设的数据中心集聚区。自2019年开园以来,经过3年发展,该产业园已成为成渝地区单体规模大、标准高、性价比优、多运营商网络接入的数据中心之一。
从“零”起步,借“数”转型,雅安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加快发展,为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增添强劲新引擎。

优势叠加雅安成为大数据发展“热土”
      走进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2号楼,工作人员正在检查服务器运行情况,一排排黑色机柜中,指示灯不停地闪烁。
  当前,雅安已建成数据机房面积超15万平方米,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机架规模达2万个,成为全省单体规模大、标准高的数据中心之一。
 雅安数字经济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博介绍,目前,产业园第一数据中心全面投运,规模体量迈入全国第一方阵,综合运营成本仅为成渝平均水平的60%,上柜率达70%,已吸聚长城超云、字节跳动、易华录、中国国信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入驻园区,累计签约大数据及关联项目169个,协议总投资超480亿元。
      雅安为何能成为大数据发展的“热土”?电力优势突出、通信战略地位高、气候条件优良……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叠加,使雅安源源不断地吸引企业进驻。

   “适宜的温度、洁净的空气,为数据中心设备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张博说,雅安常年平均气温15.6℃,有利于自然散热降温,可大幅减少空调等配套设施运行电耗。森林覆盖率达69%,居四川省第一,空气质量优良;水量充沛,质好量稳,全年水温在18℃以下,有利于大面积采用水冷降温设备。“综合以上优势,产业园PUE指标能有效控制在1.3以内,是天然的绿色数据中心。”张博说。
  其次,雅安水电资源丰富,能有效降低大数据产业运营成本。作为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雅安全市水电装机1272万千瓦。雅安市享受四川省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用电政策,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为入驻企业提供强劲电力支撑,配备国际一流应急发电系统,电力保障稳定可靠。
  在通信战略地位上,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是四川省首个直连国家一级骨干网络节点和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的数据中心,至骨干网络节点延时低于1.5毫秒,是中国电信天翼云全国三大资源池之一、中国移动云全国八大核心节点之一,有利于实现“雅安存储、全国交易,雅安研发、全国运用”的商业模式。
为抢抓大数据产业发展机遇,雅安先后出台了《雅安市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雅安市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激励政策》,从重点要素保障、加大项目支持、设立产业基金等方面提出具体支持措施,涵盖大数据企业从初创、成长到发展壮大的各个阶段,为大数据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积极开拓探索“大数据+”行业应用
  夏日炎炎,走进川西数据湖建设现场,10多台工程车来回穿梭,工人们正加速作业。火热的建设现场,从一个侧面展示出雅安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势头。
  “预计到今年12月底,一期项目将整体投运。”川西数据湖项目工程部负责人王小春介绍,该项目作为新基建的一种创新业态,融合5G传输、光磁一体存储、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多项先进技术于一体,“建成后,通过数据湖产业园、数据湖大学和产业配套融合发展,力争成为省内具有影响力的综合型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以及辐射西南地区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综合性的大数据服务平台。”
    随着产业不断升级,依托数据存储和算力服务,如今园区以“一业带百业”,正在向创新应用、孵化器、信息化服务、大数据人才培养等领域不断扩展。

36

37

数字四川

数字四川

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已成为成渝地区单体规模大、标准高、性价比优、多运营商网络接入的数据中心之一。

园区不远处,金融信息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现场,机器运作声、材料切割声不绝于耳。雅安经济开发区市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涛介绍,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75亩,一期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包含土建、机电、网络等相关工程。
“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向金融行业提供3000个高标准机柜,能够满足金融业各类复杂业务场景需求。”郭涛说,该项目的建设,标志着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服务能力由存储、算力拓展到应用领域,数据中心运营能力由行业IDC运营拓宽到专业IDC运营。
以存储服务为基础,雅安积极探索“大数据+”行业应用,当前已实施项目31个、累计完成投资超20亿元。引入瑞云等头部企业,打造成渝最大数字文创渲染基地;探索农业、能源、电商等本地应用,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建设动植物基因数据研究平台;与四川能投合作建设川能智网运营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节能降耗解决方案;与威亚日本株式会社合作建设“好品中国”跨境电商基地;建设互联网法庭,打造全省数字司法服务示范应用。
融入成渝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  
立足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势,雅安正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今年2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重大项目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川渝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年重大项目名单。其中,“雅安大数据产业基地项目”

进入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项目领域数字经济(产业)项目类。
同时,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是《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中重点支持建设的数据中心集聚区。

抢抓新发展机遇,雅安乘势而上。当前,雅安已签订“成字号”“渝字号”项目协议27个,总投资超200亿元。与成都共建“成雅大数据产业协同区”“中国云5G基地”,组建新经济产业发展基金和大数据研究院;与重庆高新区在数字文创产业方面形成战略合作,与重庆两江新区共建川渝互为备份的异地灾备数据基地;成渝雅“三地”联合举办全球算力峰会等。
下一步,雅安将围绕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聚焦“十四五”建成“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这一目标,争创国家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先导示范区,建成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地区)国家枢纽节点,打造超大规模绿色数据中心、新型智能算力供应中心、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大数据应用人才培训中心,着力在多元化云服务、智能算力、创新应用和人才培养上取得突破,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力争到2023年大数据及关联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到2025年突破500亿元。

38

39

数字四川

数字四川

通用人工智能的大门已经开启——
四川如何拥抱ChatGPT?

 ChatGPT的热度不减——2023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已经是近期第二次公开谈到它。无论是在专业社群还是在大众舆论场,ChatGPT的话题度也居高不下,不断有人发问:ChatGPT的出现意味着什么?会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

    如何全面认识ChatGPT?
问:ChatGPT如此火爆,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么业内如何看待它的效果和能力呢?
陶芳波:虽然ChatGPT刚刚诞生3个月,但能看到无论巨头大厂还是AI(人工智能)科学家,都马上进入了一种非常紧张的应对状态。它强大的通用性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超出很多AI从业者设想的。我甚至觉得连OpenAI内部都不一定能预判到ChatGPT的呈现。
王文广:我也听到一些在硅谷的朋友说,OpenAI也没想到ChatGPT的效果这么惊艳。它能像人类那样真正理解语言,这给业内人士和大众带来的震撼差不多大。从“真实性”“正确性”来说,它的回答未必是对的,但从“语言”本身来看,它的回答是“合理”的,不会让人吐槽“人工智障”。
聂再清:为什么ChatGPT如此火爆、如此令人印象深刻?最主要的是我们能感觉到它在很多方面确实比过去常见的聊天机器人“聪明”多了,甚至感觉它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回答,实用性更强。
问:ChatGPT的技术基础是不是全新的?
王文广:围绕ChatGPT的各方面技术不是新东西,并且是公开的。谷歌2017年发表的一篇关于Transformer(一种用于语言理解的新型神经网络架构)的文章,奠定了包括今天ChatGPT所有技术的基础。

陶芳波:ChatGPT的出现还离不开大数据和大算力的发展。以人脑举例,拥有1000亿级的神经元,100万亿个神经突触连接,而支撑ChatGPT的参数量已经上千亿,跟人脑神经连接的数量水平接近了,所以它表现出一些“人脑”的逻辑判断能力。量变才有可能引发质变,AI的发展首先靠算力数据的指数级发展。
陈云伟:ChatGPT的成功是“模型+数据+算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大规模语言模型、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等技术的创造应用,本质上是人工智能技术。而它走出了从专用人工智能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一步,可以说是打开了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一扇门。
问:ChatGPT有什么缺点?
聂再清:ChatGPT对比现在市面上的AI产品,后者属于任务完成型的,是在封闭域上做文章,简单来说就是让这个模型理解某个或某几个领域,帮助用户高准确度地完成任务。我之前是天猫精灵的首席科学家,以天猫精灵为例,像这样的产品是要能理解用户明确的意图是什么。比如用户要听刘德华的《忘情水》,那么天猫精灵就必须要把“刘德华”的“忘情水”这两个参数抽出来,并在对应的知识图谱上找到这两个ID,才能播放。
  而ChatGPT实现了在开放域闲聊,逻辑理解的效果明显好于封闭域。但是它有一个缺点——不能保证回答的内容都是对的,有时会发生事实性的错误,这也是大家用ChatGPT时会感觉它在“瞎说”,句式看似非常对,内容却失实。
王文广:ChatGPT有很强的逻辑能力,所以它不会给出一些很“智障”的回答。但也正是因为它可能会给你看起来逻辑正确,实际上是错误、失实的内容答案,就存在比较严重的风险。所以ChatGPT可以作为你熟知的领域内非常好用的效率工具,但不能把它当作你完全不懂的领域的知识来源。
陈云伟:ChatGPT的广泛使用很可能会使网上充斥大量的机器生成的、真假难辨的新闻和评论等信息,影响公众认识和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ChatGPT会否成为很多行业的“终结者”?
问:ChatGPT目前主要的应用情况如何?会让很多人失业吗?
陈云伟:聊天、写文章、写报告、解题、写代码等是ChatGPT 最重要的功能表现,当这些功能用于具体行业时,有强大的工作任务执行能力。例如信息化领域,它能替代大部分电话与网络人工客服。

40

41

数字四川

数字四川

王文广:ChatGPT被运用后,一种情况是替代基础的、雷同的、重复性的人力,比如游戏公司已经用它写脚本,而不再使用外包服务;一种情况是提升从业者的工作效率,比如做营销的人拿它来写文案,效率可能提升数倍。包括我自己,每天都用它写文案、写代码之类。我认为,ChatGPT能够提升几乎所有岗位的工作效率。
刘俊明:ChatGPT是一个工具属性非常强的产品,使用好它首先就需要能够提出好的问题,这是非常关键的。其次,要想真正运用好ChatGPT,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辨别能力,毕竟它生成的内容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我相信ChatGPT在应用落地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差、接受能力差的人会被淘汰,进而促使一些岗位提质增效。
张志安:补充一点,我觉得对于那些要处理基础性的背景资料检索或者是确定性知识库调用的人来说,ChatGPT也必定会带来更多方便。
问:ChatGPT强大的“文字功能”,是否会彻底改变相关行业?比如传媒业?
王文广:ChatGPT的确能够做与语言有关的几乎一切事情,包括但不限于文本生成、自动摘要、问答、改写、情感分析、表格到文本和文本到表格、文本分类、机器翻译等,但这并不代表它会彻底改变所有行业。如前面说到的,我认为它更突出的表现是提升行业的效率。
陈云伟:ChatGPT的强大文本生产功能,会使相关行业变得更加智能化。以传媒业为例,通过对文本自动分类、生成标题、摘要和标签,可提高可读性和可发现性。基于ChatGPT构建的聊天机器人,可用于文章推荐和新闻定制服务。ChatGPT还可帮助传媒机构和网信工作者自动生成新闻报道和评论内容等。
张志安:我觉得对于媒体而言,ChatGPT无外乎是作为一种交互的智能技术或者是一种写作的辅助工具,并不会彻底改变媒体行业的运行机制。首先,从应用场景上来讲,它只是让信息搜索更加便捷;其次,我们虽然可以通过提问、布置任务得到反馈,但不难发现,它所做的就是完成一般意义上的资料检索或者按照模板来生成文本,而这些文本如果想要真正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
     我现在能想象到的在媒体当中应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记者在进行采访写作的时候借助ChatGPT查找背景资料,或是进行

模板写作;二是应用在媒介终端,如更精准和有效地实现智能化的内容推荐。
问:ChatGPT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吗?
陶芳波:我记得ChatGPT刚出来的时候,就有投资人提出一个观点,说TMT(数字新媒体产业)可以重新再干15年。我觉得是对的,因为上个时代我们基于移动互联网,做出了各种各样的APP,而今天新的交互形式出现了,每一个细分的赛道上可能都会成长出一个全新的独角兽或者全新的商业模式。
王文广:ChatGPT 一定会催生新的业态。时间倒退回工业革命之前或互联网时代之前,现今的很多职业也是没有的。未来会一样,大量基于AI衍生出的工种会出现。
陶芳波:ChatGPT能够承担“思维”底座的功能,成为数字世界的一种基础设施,就像超级大脑一样,链接到各式各样的应用中。OpenAI作为“基础层”的公司,未来在它的上面可以生出中间层公司,其作用是帮助像ChatGPT这样的大模型,变成为各个行业提供解决方案的小模型。
      在中间层的上面,还可以有各种应用层,拓展到C端(消费者、个人用户端),比如说健身、医疗,都有机会可以重做出一个交互式的软件,把用户界面完全抛弃掉,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我认为这会是一种全新体验的产品。
  举个例子,iPhone的诞生改变过互联网生态——基于iPhone,“长出”各种各样应用,背后涉及多少千亿、万亿美元级公司?这些都是在iPhone之前不存在的。
张志安:在教育领域,其实已经有人在做一些ChatGPT的应用了,他们会利用这个技术,尝试让学生更自主地去进行交互,去获取领域内不同程度、维度的知识。
聂再清:ChatGPT现在的“语言能力”是基于很好的大型基础模型。而大模型不一定只是语言模型,不过是目前应用场景较多放在文字上面。未来可能就会把视觉(图片、文字)、听觉(语音)等融合在一个大模型里面,形成一种多模态模型。放眼看去,可以在更多应用领域进行创新。
刘俊明:现在ChatGPT 开放了API(应用程序接口),允许第三方开发者把ChatGPT集成至他们的应用和服务中。用一个不是很恰当但是很形象的事物来举例,ChatGPT的大模型就像是汽车的发动机一样,API提供了接口让各公司可以基于同一个发动机做出不同品牌的汽车。
 

42

43

数字四川

数字四川

 接下来更多的人工智能产品通过ChatGPT的接口,可以应用它提供的功能,然后打造出不同的产品服务于不同行业的人。
    地方政府和企业如何抓住ChatGPT机遇?
问:业内普遍认为ChatGPT打开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大门,地方政府可以做些什么?
聂再清:四川在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可以利用GPT(ChatGPT使用的神经网络架构,是一种用于处理序列数据的模型)这类的大模型,让整个过程更加智能,让发展和转型更快。
  我觉得在不久的将来,国内肯定会有一个类似的大模型。四川要积极思考和部署下游应用怎么和大模型进行交互,怎样做到不同程度的创新。
  推出ChatGPT的公司OpenAI带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底层技术创新需要足够的资金、资源支持,才能让其心无旁骛地坚持走下去——微软在GPT相关科研项目的短期商业价值还不是非常明朗的情况下,为OpenAI提供了超强的算力和资金支持。这需要对技术长远价值很好的判断力以及遇到挫折时坚持走下去的定力。
  政府应该做这样的后盾,诸如通过投资新基建、基础科学、技术产业等,带动企业或者机构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
陈云伟: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性、原创性研发投入,背后需要政府创新科技体制机制、科研管理模式等做支撑。对于四川而言,首先要强化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顶层规划设计;然后对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和创新研究建立起长效稳定的资助机制,鼓励原创性和探索性研究;第三,更好地引导、扶持和帮助校企创新合作,培育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第四,加快核心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创新人才考核机制,支持长期的原创性研究。
王文广:我认为当前地方政府首先该做的是了解ChatGPT,“知己”且“知彼”,并且不是某个或者某些职能部门,而是所有部门、所有官员都应该搞懂弄清。然后再做产业扶持的相关工作。政府也无需大包大揽,把重点放在基础科学和建设基础设施即可。
    政府还需要做的关键事情是法律法规的制定,以规范类ChatGPT

产品可能引起的科技伦理矛盾,引导趋利避害。
周强:ChatGPT 开启了AI行业新一代的范式,我认为当下四川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宣传,将信息化、智能化在各行各业中进行深入广泛的实践,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凝练出有价值的应用场景。
  第二,认真研判人工智能时代对信息基建和网络安全的新要求,前瞻性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高能效算力、下一代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下功夫,特别要关注量子信息系统给上述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和颠覆性因素。
  第三,加深对拟人化智能技术本质的认识。以ChatGPT为代表的延长线技术是现在信息技术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但并不是万能的。接下来,发展更接近人类的智能化技术,还将依赖我们对大脑运行机制的探索,因此从不同的途径发展脑科学,进而发展更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四川的机遇和挑战。
  最后,更应注重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也在变化,需要制定新的培养办法,要强调科学精神,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刘俊明:四川要发展人工智能,尤其需要引才和育才。除刘俊明:四川要发展人工智能,尤其需要引才和育才。除了有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作为基石外,政府需要在产业配套上提供更多的支持,尤其在当前东数西算的背景之下,借助于这个平台,不断地去扩展功能边界、架构边界,然后搭建出自己的一个产业生态,这样的话人自然就来了。
  此外,机器人教育是近两年的热潮。国外的计算机专业,包括名校卡内基梅隆大学已经在计算机专业下面设立了机器人方向,创建机器人研究所。我认为四川的高校可以朝这个方向思考。
问:我们的企业应该做类ChatGPT的产品吗?大量的中小企业该从什么赛道切入去抢抓机遇?
曹晟:各行各业都应该从ChatGPT身上再次学到,只有提升智能化水平才能应对越来越“卷”的行业竞争。尤其是包含重复脑力劳动、包含大量可操作数据的行业,应当率先把现有业务和类ChatGPT工具结合。
陈云伟:比如软件开发、金融顾问、虚拟医疗等行业,涉及这些业务的企业应该积极拥抱类ChatGPT。对于互联网行业的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加强基础性、原创性的研发投入,形成产业引领性、不可替代性的竞争优势。

44

45

数字四川

数字四川

王文广: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领域,大量的中小公司、新公司没必要做类ChatGPT这样的大工程,因为其投入巨大,我认为短期内有能力成功的一定是大厂或巨头。中小公司和新公司要找属于自己的领域“占山为王”。占什么“山”?一种是依托大模型做垂直类的关联小模型;一种是依靠巨头的API,做配套应用。
陶芳波:我是做AI公司的,可以结合自身说说企业发展的一个思路——探索类ChatGPT未来的中间层和应用层。每一个服务提供商如果觉得自己的信息服务很有价值,都可以尝试去拥抱类ChatGPT,看看怎么跟他建立起对话通道,越早拥抱,就越早可以把服务分发到更多的场景、更多的用户。
  这件事情谁做得快,谁就可能成为自己赛道里的下一代巨头企业。比如订票软件,假设行业有10个竞争者,那么谁第一个拥抱ChatGPT,把自己的数据和大模型进行链接,为客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模式的订票服务,就像一个私人助理一样,这家公司就能把大部分订单吸过去,这个逻辑在任何行业都会存在。
刘俊明:我觉得OpenAI的理想情怀也是互联网企业可以学习的。我们的互联网人或者是科技工作者做事情首先考虑的是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比如做大模型的时候,总是想在一些边界非常清晰的领域能不能用,而不是说建立GPT这样一个非常通用的模型。简单来说,国内倾向于做“杀手级”的服务,而非“通用级”的服务,我们过于“务实”。
陈云伟:OpenAI的成功给我们的企业以最大的启示,即颠覆性创新不是偶然的,需要坚定方向、长期坚持。

 ChatGPT,美国OpenAI公司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于2022年11月30日发布。
       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通过理解和学习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论文等任务。

嘉宾介绍:
聂再清 清华大学国强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首席研究员
陈云伟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创新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曹  晟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四川省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周  强 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
张志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刘俊明 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专业副教授、中科院沈阳计算所副          研究员
陶芳波 人工智能公司心识宇宙CEO、前Facebook高级研究科学家
王文广 达观数据副总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深度学习专          委会委员

47

46

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

成都发布智慧社区建设导则及
首批示范应用场景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础单元,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何用“智慧”为社区减负、赋能?
  “到2022年底,成都将示范打造50个智慧社区以及100个智慧小区,到2025年底,成都将完成1000个智慧社区建设。”2022年11月22日,成都发布智慧社区建设导则,同步上线首批示范应用场景。

如何建设:细化“1-1-5-N”总体框架
  成都市智慧社区会按照“1-1-5-N”总体框架建设,集约建一个智慧社区综合应用平台,打造一个社区数据库,营造包含五类N个应用场景的“场景超市”生态。其中两个“1”分别为一个智慧社区综合应用平台、一个社区数据库;“5-N”则为五大板块N个场景。
  一个社区主题数据库,将根据智慧蓉城调度指挥和社区实际工作需要,汇聚人、地、事、物、情、组织6大类基础数据,通过办理公共服务、部门数据交换、智慧应用场景获取、回应群众诉求等方式及时动态更新数据,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为社区开展管理服务提供基础、有效的支撑。未来,将实现数据信息从“基层报送”向“部门提取”转变,解决基层反复采集、重复录入等“老大难”问题。
     一个智慧社区综合应用平台,将发挥3个方面的作用:集成社区层面的各类应用场景,打造社区智慧化建设的统一入口;响应上级城运中心指挥调度,实现数据上下贯通、事件线上处置;为社区一线工作人员提供日常工作的智慧工具,为其减负增能。
  五大板块N个应用场景旨在打造智慧社区“场景超市”,鼓励社会各界围绕社区党建、社区安全、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社区发展5大板块,开放建设各类小微

治理场景和特色工具。目前已上线社区党建、社区疫情防控、社区微治理、社区公共空间预约、社区保障资金e管家、网格化治理、养老一件事、小区电梯安全等8个全市示范场景。
初步成效:全市一批智慧社区渐次成型
  “人脸识别进小区,外来人员线上扫码报备,在线健康监测……”从居民的衣食住行到健康、医疗、购物等,智慧社区场景正为社区群众提供各类便利。目前成都全市一批智慧社区渐次成型。
  新津区通过建设“基层报表通”,整合160余张表单数据源,服务100余个报表场景,将“基层人工统数据”变为“部门智能提数据”,实现每周减少社区10个小时报表时间,减轻基层压力。
        成都高新区上线疫情防控“居家通”场景,将已有的居民服务及高新区创新的防疫服务融合统一,社区工作人员使用社智在线综合应用平台操作,实现管理无感、服务有感,防疫数据采集完成即传输至区级数据中台,实现疫情防控管理流程全闭环。该平台上线后,累计服务居家管控人员10万人,居家健康监测人员超1.5万人。
   新都区在今年本土疫情中,通过在社智在线——智慧社区综合应用平台打造“新都区风险区管理服务一码通”场景,集成数据采集和核实、志愿者报名、健康打卡等功能,提升防控能效,服务8.6万居民,处理近3000条居民诉求。
  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成都将持续从最小社区单元入手,坚持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将智慧社区作为彰显公园城市价值、承载宜居美好生活的微观场域,立足社区不同发展阶段,助力城市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
 

(来源:《四川日报》)

49

48

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对新时代新阶段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一系列城市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揭示出城市建设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引领我国城市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53.1%提高到2021年64.7%,1.3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2021年,全国城市数量达到691个,建成区面积6.2万平方公里,建制镇2.1万个,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二)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2021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和绿地率分别达到249.3万公顷和38.7%,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开展,居民小区覆盖率达到77%。截至2022年8月,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3万个,惠及居民超过2800万户。 
(三)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全国城市道路长度达到53.2万公里,建成轨道交通线路长度8571.4公里,供水普及

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9.4%、98%、97.9%,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06亿平方米,供水和排水管道总长度达到193.2万公里,较好保障了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四)城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城市体检评估全面开展,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城市治理中的运用持续加强,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提高。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深入开展,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五)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全面加强。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快构建。14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00余片历史文化街区、5.95万处历史建筑,成为传承中华文化最综合、最完整、最系统的载体。
深刻认识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
  城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必然要求。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必须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长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支撑。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利于将城市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美好家园、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创新的重要高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空间支撑,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三)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举措。城市是风险防控的重要领域,城市发展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利于统筹城市发展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提高城市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防控能力。
  (四)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路径。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

50

51

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

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推动城市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转变,从源头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准确把握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重点任务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
  (一)健全城镇体系。加快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及县城四个层级的城镇体系。一是加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对全球人才、资本、创新等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二是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域发展。三是加强地区中心城市建设,加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力度,充分发挥引领、辐射、集散功能。四是加强县城建设,不断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好地就近吸纳农业农村转移人口。五是加强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建设成为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世界级都市圈、城市群。
  (二)优化城市空间形态。转变单中心、“摊大饼”式的发展方式,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建设强度。一是推动组团式发展。单个组团面积一般不宜超过50平方公里。组团之间应建设连续贯通的生态廊道,与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系统相连通,最小净宽度一般不小于100米。二是加强人口密度管控。平均人口密度原则上不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个别地段最高不宜超过1.5万人/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超过1.5万人/平方公里的,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疏解。三是科学管控建筑密度。新建住宅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下,建筑高度要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新建100米以上建筑应充分论证、集中布局。
    (三)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一

是构建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统筹城市水系统、绿地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建设,统筹生态廊道、景观视廊、通风廊道和城市绿道布局,将城市建设融入蓝绿生态本底,城市蓝绿空间占比不低于45%。二是加强城市生态修复。修复山体水系,提高水系连通度和岸线自然化率,严格限制过度硬化,禁止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三是持续推进园林城市建设。把公园建到居民家门口,构建均衡共享、系统连通的公园体系,建设连通区域、城市、社区的绿道体系,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80%。
(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更新改造专项行动,建设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一是提升宜居度。加快规划建设快速干线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绿色慢行交通体系,实现各体系间的畅顺衔接。主城区道路网密度应大于8公里/平方公里,轨道、公交和慢行等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应不低于60%,45分钟以内通勤人口比重达到80%。二是增强安全韧性。倡导大分散与小区域集中相结合的基础设施布局方式,因地制宜布置分布式能源、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提高应急响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统筹防洪与排涝,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平均可渗透面积占比达到45%。依托公园、绿地、广场、校园等建设城市人口疏散和应急避难场所,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三是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加快建设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协同发展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

52

53

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

   (五)建设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到203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争取提高到60%以上。一是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以步行5—10分钟到达为原则,配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二是完善15分钟生活圈服务配套。推动建立步行和骑行网络,串联若干个居住社区,构建15分钟生活圈,统筹中小学、养老院、社区医院、运动场馆和公园等设施配套,为居民提供便捷完善的公共服务。三是提升服务和管理能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组织、居民参与、企业服务的管理机制,推进城市管理进社区,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实施社区公共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推进智慧社区和数字家庭建设。鼓励物业企业建立物业管理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线上线下社区生活服务。
   (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在城市建设中延续历史文脉、体现中国特色、展现时代风貌。一是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和认定,建立分级分类的保护名录和全国历史文化保护数据库。不拆除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不破坏传统风貌和街道格局。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挂牌保护率达100%,历史建筑空置率应在10%以下。二是加强建筑设计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增强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严禁建设“贪大、媚洋、求怪”建筑,严格超大体量公共建筑、超高层地标建筑、重点地段建筑和大型雕塑管理,严禁滥建巨型雕像等“文化地标”。
    (七)发展绿色建造。推动城乡建设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一是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对具备节能改造价值和条件的居住建筑要应改尽改,改造部分节能水平应达到现行标准规定。二是推动建造方式转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5%。三是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深化应用自主创新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智慧运维,培育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八)推动绿色低碳县城建设。以绿色低碳理念引领县城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是控制县城建设密度和强度。位于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城建成区人口密度控制在每平方公里0.6万至1万人,建筑总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控制在0.6至0.8。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最高不超过18层,6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积占比一般不低于70%;确需建设18层以上居住建筑的,应严格充分论证。二是建设绿色节约型基础设施。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合本地特点,以小型化、分散化、生态化方式为主。构建县城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推广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智能光伏等清洁能源应用。三是营造人性化公共环境。严格控制县城广场规模,广场的集中硬地面积应不超过2公顷。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县城内部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不超过40米。
   (九)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理念、模式和手段创新。一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完善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协同合作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巡查稽查制度。二是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加快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体系。三是加强城市风险防控。建立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燃气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提升在线安全巡检和隐患治理能力。
切实把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任务落到实处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上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工作落实。
    (一)加强和改善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完善工作体制和机制,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各方面各环节。
   (二)健全城市体检评估工作制度。以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为重要内容,不断完善指标体系,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评估。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以城市体检结果为依据,建立健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提升的闭环机制。
   (三)建立城市总建筑师制度。建立城市总建筑师库,出台选拔使用

54

55

和考评规定,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开展试点。构建城市总建筑师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把控,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指导监督的体制机制。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研究出台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政策文件和相关标准,加大财政、金融、土地、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
(五)加强干部培训。编辑出版系列教材,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高等院校增加相关课程,加强对城市党政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干部的培训,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和城市观,提高城市工作能力和水平。

“智”城市“慧”生活:
一座超大城市的智慧化治理

路灯安装了感应系统,能根据行人的数量及时调节亮度,实用又低碳;桥梁上安装了监测系统,一旦数据异常就自动报警;居民的大件垃圾不再“搬运难”,点击“一键回收”可实现上门收件……生活在成都,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城市更“聪明”,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变化背后,是成都积极推进智慧蓉城建设,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作为一座常住人口超2100万、GDP超2万亿元的超大城市,成都智慧蓉城建设打破了以往“各人自扫门前雪”的顽疾,全局优化、集约统筹、长效运营,部门协同联动,数据纵横畅流,切实筑牢城市运行管理架构,从内到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重塑城市发展大格局。

从“一个电话”到“一个数据库”
  成都市民遇到问题时,拨通这个号码,就会得到及时回应解决。这就是成都12345热线平台。
  如今,随着智慧蓉城加快建设,12345已打造成全市统一的群众诉求受理平台、业务办理平台、数据共享平台、行政效能投诉平台,正在实现集多元化受理、分层级办理、全过程监督、大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12345“一号通”。
  今年1月,四川九维大树家居科技有限公司的伍女士在办理企业股权变更时,因为经营范围和企业名称不一致,业务系统提示变更失败。伍女士通过12345热线的“高新通”亲清在线平台反映了诉求,4小时内就通过成都高新区的服务专员得到了解决。“上午提交的诉求,下午就有专人联系。”伍女士说。
“高新通”是成都市不断优化12345平台,根据实际需求扩充其功能的一个缩影。1月28日,为了更好服务企业,成都市启动了12345亲清在线平台建设,聚集了

56

57

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

超36万家企业的成都高新区也推出“高新通”亲清在线平台,将该平台作为全区集中受理和分派企业诉求的线上服务端口,并开发建设了“诉求通”“政策通”“金融通”等六大专业服务板块,让服务企业更“智慧”。
    在12345热线接听中心,每天近200人在岗,7×24小时在线,日均2万余通电话接入。
  从横向看,12345已打通了商务局、住建局等100多个职能部门;从纵向看,12345已形成了市、区(市)县、乡镇(街道)三级联动,市民来电来信,所反映的问题可直达职能部门。市民还可以通过12345新媒体平台,自助查询反映诉求内容的办理过程、办理结果。
     不仅如此,12345背后的海量数据还逐渐汇聚成“一个数据库”。成都市网络理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借助平台大数据分析,成都市相关部门可以每日汇总各类基础信息,对突出问题进行预警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每天都会对12345热线中的来电数据进行梳理、归类,特别会对市民反映比较集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促使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快速回应和解决。”该负责人说。
智慧交通让城市更“聪明”
     作为国内首批启动智慧交通建设的城市之一,成都市的智慧交通体系,也让城市交通运行更“聪明”。 
    1月24日,大年初三,成都12345市长热线接到成都市蒲江县朝阳湖镇石象村村民胡先生的来电,反映从该村蓝莓基地到蒲江县城没有直达客运班车,导致他种植的蓝莓不能及时运出售卖。
     接到电话后,成都市交通运输局通过大数据综合分析,发现这条线路是村民赶集、蓝莓运输、城市周边游的主要线路。当天下午,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组织蒲江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研究,第二天便开通了从石象村蓝莓基地到蒲江县的直达客运班线,按照一天两班实行常态化运行。目前,这一线路已成为群众通勤和乡村旅游的重要运力。除了通过12345等平台了解市民出行诉求,成都市交通运输部门也通过公共交通运营监测平台等智慧化系统,汇集轨道、公交、共享单车等数据,主动分析发现问题,向公共交通运营企业提出优化建议。

   “2022年,通过大数据分析及实地踏勘结果,成都市新开及优化地铁接驳公交线路25条,新增及调整了106座地铁出入口的公交接驳站点,全市地铁站50米范围公交站配置比例由此前的74%提升至90%。”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周亚军说。
  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多个共享单车点位的早晚高峰供需矛盾也得以缓解。据一家共享单车企业统计,自2022年11月数据共享试点以来,单车日周转从2.3次提升至3.5次,企业降本增效效果明显,市民的骑行需求也更好地得到了满足。
  通过智慧交通体系的建设,2022年,成都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69%,较2021年提高4个百分点。
  为建好智慧交通的基础底座,成都市正以“应接尽接”的原则,推动建设交通运输数据共享“一张网”。目前,已汇集全市民航、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公交、出租、网约车等15大类领域数据超9200亿条次,视频数据28万路,日均新增数据6亿条次。同时,向成都市城运中心等92家单位实时共享24小时动态数据,为城市各部门协调联动提供数据支撑。
  交通数据共享“一张网”不仅在平时助力提升城市通勤效率,也在春运、大型节假日等特殊时期,为加强交通运输应急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都市春运办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运40天内,成都市对外交通客流总量达3219万人次,成为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在此期间,成都整合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等数据打造的成都市交通运输应急保障平台积极发挥作用,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动响应。
 1月15日20时,该平台监测到在23时后有15趟列车晚点到达成都东站,总人数约8160人。平台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将晚点信息推送至成都轨道集团、市公交集团和出租车GPS营运服务商,交通部门及时采取地铁延时收车、抽调公交应急运力、增派空载出租车(网约车)等措施,做好旅客到站后的接驳工作。次日凌晨1时前,成都东站所有到站旅客全部疏散完毕。
  “2023年春运期间,智慧化平台共助力交通运输部门处置类似大小事件50余次,为保障群众出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周亚军说。
当城市“生命体征”有了“监测大脑”

59

58

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

走进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的智慧蓉城城管城运分中心,一块大屏幕上呈现出整个城市运行的各类数据,照明系统、桥梁安全监测系统……这里发挥着综合指挥调度、城市管理体征监测、城市管理数据汇聚等功能,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生命体征”的“监测大脑”。
  成都市城市管理数字化监督管理中心主任叶志俊告诉记者,该中心目前已经接入城管行业16个业务管理系统,汇聚9大类393.4亿条数据,成为城市管理的运转中枢。
  尤其是,该中心探索出了一种基于城市生命体的联动管理模式,提出了城市管理体征指数,以不同的分数和颜色反映城市的体征状态。当城市“身体”出现一些问题,这个“体温计”就会显示报警。
而这背后,是一整套城市“生命体征”标准指数的不断打磨确立。记者了解到,城市“生命体征”由安全、整洁、有序、便民四个维度共387项指标构成,通过一块大屏幕,可以实时查看整个城市的整体管理运行情况。“比如,今天的城市体征指数显示为91分,说明城市管理体征处于标准状态,整体运行正常。但是,具体的‘有序维度’指数为84分,扣分较多,点开可以追溯原因,发现‘城市街面有序’‘临街建筑有序’等指标均有扣分,尤其是‘共享单车乱停放’扣分最多,方便我们及时加强相关方面的治理和改进。”叶志俊说。
  路灯感应系统可以自动调节照明亮度,智慧化平台可以及时收集回应群众诉求……作为智慧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管的建设不仅有效增强了城市管理信息化、精细化水平,还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主动发现、快速响应。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系统监测到地震波到达时,成都市内一座桥梁结构响应数据异常。成都市城管委立即结合系统监测数据及现场应急排查情况综合研判,最终判断地震未对桥梁结构产生较大影响,确保了桥梁运行安全。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通过智慧化手段实时监测城市的健康,不仅明显提升了问题发现和处置效率,还能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般的城市治理。”叶志俊说。
破解社区治理“最后一米”
  “滴滴滴……”大屏幕上显示枣子巷15号小区独居老人刘爷爷家的监测用电量在24小时内明显

减少,可能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关注。
  报警声音发出后,正在值班的枣子巷社区党委书记陈世蓉立即拨通了小区网格员的电话,网格员在十几分钟后赶到老人家,原来老人身体不适,一直躺在床上。网格员赶紧将老人送到医院,避免了意外发生。
这是去年7月成都市金牛区西安路街道智慧社区建设为独居老人办实事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为独居老人“兜底”,在老人同意的情况下,街道通过监测日常用电预警、安装烟感报警器、智能手环等多种智能化方式,为独居老人“保驾护航”。
  社区是一个城市的细胞,智慧蓉城建设离不开智慧社区的打造。成都市启动智慧蓉城建设以来,一批智慧应用也在社区积极探索中。
  走进西安路街道城市运行中心,迎面可见一块巨大的LED屏幕,街道河流、小区院落、餐饮门店等在电子屏幕上清晰呈现出来。
  金牛区智慧治理中心主任吴明成介绍,金牛区有机融入成都全市的数据资源体系,打造支撑全区、赋能基层的城运数据底座,汇聚了人口、事件、物联、视图、社会行业等全区数据资源近3亿条,实现数据在区内的高效流动。全区998个网格、2481个小区院落、120.31万人口上网入图,实现多维度人口画像,治理力量对应匹配,做到对“院落有谁、谁管院落”心中有数。
  西安路街道办事处主任郭止怡告诉记者,街道还结合实际情况,

60

61

智慧社区

智能家居

在智慧蓉城社区通用版本上“定制”了符合街道社区需求的应用,打造了智慧社区小平台,将社区由传统的“管理”变为“治理”,更打通了社区治理的“最后一米”。
  郭止怡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西南路街道地处成都老城区,不仅老旧院落多,烟火气浓厚,还聚集了多条“美食街”“好吃街”,有60多家各类小餐馆。以前,餐馆油烟扰民问题经常被投诉,为了从源头化解矛盾,街道和社区经过大量走访调研,对投诉较多的49家餐饮店实施了油烟在线监测,一旦商户油烟超过标准,社区智慧平台就能实时报警。
 “社区能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商户也能及时知道油烟排放污染,通过在线监测,目前街道的餐饮店油烟扰民投诉断崖式下降。油烟监测系统上线以来,仅有1家餐饮店被投诉,情况明显改善。”郭止怡说。
  以“智”促治,智慧城市为创新基层治理提供了变革性的新路径,也给基层工作人员减轻了负担。
  以前,社区工作人员每天要面对大量的“填表格”“交材料”等重复性工作;如今,成都智慧城市建设推出了社区“报表通”功能模块,整合报表106张、采集字段1013个。“社区工作人员不再需要重复填表,一次填写的内容可以自动分发形成各类表格,我们有更多时间精力进社区为群众服务了。”金牛区白果林社区党委书记彭小燕说。
  在成华区跳蹬河街道杉板桥社区,通过数字孪生社区建设,社区工作人员面对一个25平方米的高清大屏,就能对辖区1.2平方公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并快速处理相关事件。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事务繁多,以前网格员都是通过双脚来丈量社区,有了数字孪生社区之后,我们通过‘线上+线下’机制夯实‘微网实格’体系,探索出了更高效、更为智能化的工作方式。”杉板桥社区党委副书记崔梅娟说。

(来源:新华社)

投影和智能门锁,谁才是客厅智能设备的“下半场”?

进入智能家居时代后,很多传统的家电产品都在努力朝着智能化方向转变,最常见的就有智能空调、智能冰箱等,不少人甚至初步实现了全屋智能,生活所及之处全被智能家电覆盖。智能门锁联动着智能灯、空调,你打开门的瞬间就能帮你开灯、开空调。你还可以通过客厅里的智能电视、智能音箱,直接语音控制全屋电器,解放双手。各种各样智能产品的出现,为我们提供巨大便利,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习惯。
洛图科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市场六大客厅智能设备在线上渠道的总零售量达到3815万台,总零售额达到217亿元。其中,智能投影、智能门锁在逆境下依旧取得想到不错的成绩,而激光电视、智能音箱和智能盒子则遭受不同程度的下滑,表现并不是太乐观。2022年的环境大家都有目共睹,行业走下坡路也是在所难免。

63

62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

客厅智能六件套悲喜各不相同
     长久以来,电视一直都是客厅里必不可少的重要家电,占据了客厅的C位。但是,近些年国内电视行业的发展却不那么如意,2022年零售量仅3634万台,同比下跌5.2%,创十年来的新低。前阵子电视收费乱象问题更是上了热搜,引发大量网友的热烈讨论,想要简单看会电视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不充钱可能啥都看不了,造成不少人对电视产生抵抗心理。与此同时,智能投影和激光电视产品却悄然兴起,持续地给传统电视行业带来巨大市场压力。
     数据显示,2022年智能投影设备线上销量为421.4万台,同比增长20.8%;销售总额达到82.9亿元,同比增长3%,从量额数据中能看出,产品的均价在降低,而数据也反映其均价确实减少了339元,市场正在逐步下沉。激光电视的情况就没那么景气了,线上销量下滑22.7%为7.9万台,销售额更是下滑30.9%至9亿元,量额均出现大幅下跌,即便均价下调了1340元也未能挽回这一局势。不过,作为一款均价破万元的产品,在2022年发展不起来也情有可原,但其前景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近几年,家庭安防话题被反复提起,带动了智能门锁和监控摄像头等产品的快速增长。2022年智能门锁的线上销量为412.4万台,同比增长11.2%,销售额增长4.2%达到53.5亿元。而监控摄像头的销量、销售额也分别达到1870.2万台、42.8亿元,从8月份开始还连续4个月保持正增长。不过,结合奥维云网的数据(不同机构统计数据可能有出入,仅供参考),其2021年的销量、销售额分别为2154万台、44.5亿元,说明2022年的环境还是对监控摄像头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希望今年能够延续涨势再创新高。
     从数据上看,智能投影、智能门锁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2022年依旧保持不错的增长趋势,随着消费需求日渐强烈,应该还能持续保持增长。激光电视、监控摄像头的销量虽然出现下滑,但市场仍处于上升期, 很多消费需求有待挖掘,今年经济恢复后销量有望回温。智能音箱和智能电视盒子应该是处境最困难的,产品创新陷入瓶颈,对用户的吸引力下降,不确定能否在今年找到转机。

创新成为推动行业增长的第一要素
     同样面对犹如寒冬般的2022年,六类客厅智能设备的发展状况却完全不同。可见,想要在困境中依旧保持增长,升级创新必然是最重要的,智能投影和智能门锁就是很好的例子。
     以前,DLP是投影仪行业最主流的技术,份额一度超过66%。但随着LCD投影技术的不断成熟,成本更低的1LCD技术快速发展,DLP技术的份额在2022年降至37%,而LCD技术的份额攀升至63%,两者发生翻转。在这种趋势下,智能投影仪价格越来越便宜,不断渗透到千元乃至更低的价位市场,对那些不太喜欢看电视的消费者产生极强的吸引力。与电视相比,投影仪有自由调节尺寸、不占空间易收纳等优势,已成为现在年轻人的观影首选,销量应该能持续保持增长。 
    智能门锁的增长,主要归功于行业内卷和品牌间的价格战,中高端产品的价格正在逐渐降低。2022年线上品牌数量达到496个,其中新品牌就占到239个,很多互联网品牌、传统家电品牌都积极涌入该赛道当中。如此一来,市场竞争变得尤为激烈,头部品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就只能降价促销。从电商平台上能发现,很多智能门锁都是狂降几百上千元,刺激着销量持续增
长。如今,行业头部化尚未彻底稳固,新品牌随时可能逆袭上位,今年的竞争趋势可能更加激烈,相信会很有看头。
     激光电视在前两年也保持着相当不错的增长势头,2022年之所以突然熄火,主要是受经济形势下行,以及智能投影强势崛起两方面原因影响。作为一款均价超过万元的观影设备,在2022年这样的环境下确实很难取得太好的成绩,毕竟更多人都把钱用在如何熬过疫情上面,对这些非刚需产品的购买欲大幅降低。并且,智能投影仪的价格越来越便宜,性价比高度凸显,削弱了激光电视在画质上的优势,2023年想要取得更进一步的增长,继续降价、降低成本应该是最关键的手段之一。
    智能音箱、智能电视盒子销量下滑的原因显而易见,产品本身没有太多创新亮点,反倒是槽点颇多。如少数电视盒子内置的广告比电视还要多,不开会员根本没法

65

64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

看,系统流畅度更是拉胯。部分智能音箱产品则存在语音识别不准确、响应不及时等状况,甚至可能突然卡顿或掉线。即便产品的价格在不断降低,但已经很难吸引用户为之买单,买回家大概率也是吃尘。
    监控摄像头销量下滑有点出乎意料,前两年行业还保持较强增势,奥维云网做出预测,2022年线上销量有望达到2480万台,同比增长15.1%。但现实却出现反转,实际销量只有1870.2万台,可见非刚需类产品在2022年确实不太受欢迎。而且,监控摄像头产品迭代升级的节奏缓慢,缺乏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刺激,确实不太利于市场增长。不过,如今居家宠物看护、老人小孩远程看护需求持续升温,监控摄像头接下来的发展空间还是相当广阔的,可以静观今年的表现。
    2022对于许多行业而言都是极其艰难的一年,但所谓大浪淘沙,能在困境中生存下来并取得增长的,说明其还有更强的发展潜力。而那些销量出现下滑,开始走下坡路的产品,也应该积极反思寻找问题。在如今产品高速迭代发展的时代,创新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想要不被时代洪流卷走,那就得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新技术、新环境能否带来新的机会?
         2023年一开年就被贴上了“经济复苏”等等之类的标签,似乎所有行业在今年都可能重新振作,恢复增长。从市场环境上看,疫情放开后大家恢复正常的工作,收入有保障,消费热情升温,确实对家电产品的消费需求会有所提升。但是,这种机会也需要每个行业自己去把握,如果产品选择守旧一层不变,再好的机会也会悄然溜走。
      对整个智能家电行业影响最大的,应该是Matter协议的发布实施,它彻底打通了品牌之间的隔阂,让不同品牌的智能设备可以互联互通,降低消费者使用产品的门槛,在产品选择上也可以更加灵活自由。该协议发布后,苹果也及时调整了国内智能家居板块的布局,连苹果都在努力抓住这样的机会,其他品牌更是应该掌握主动,积极拥抱Matter协议,为产品再添几分优势。智能门锁产品在引入3D结构光技术后,产品也在朝着更高端市场进发,相较于指纹、密码、NFC解锁方式,3D结构光具有更高安全性,能满足高端人群的消费需求。并且,很多新品还陆续加入视频监控、可视化猫眼等功能,持续丰富智能门锁的功能体验,以此来带动

需求和销量增长。而监控摄像头则持续从画质、语音对讲、智能追踪、人形侦测等方向去发展,提升产品的综合体验,推动中低端产品功能升级。但需要注意的是,产品升级的同时也需要持续简化设备联网、操控使用的难易程度,很多购买监控摄像头的人对这类设备并不熟悉,轻松易上手的产品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智能音箱、智能电视盒子虽然已经在走下坡路,但相关品牌还是在努力进行创新,以求能挽救市场颓势。近两年,百度、天猫精灵等都相继推出带屏幕的智能音箱产品,并将其称之为家庭智慧屏。除了可以语音控制,还支持视频播放、学习辅导等新功能,逐渐受到多数家庭的喜爱,销量应该能有所增长。电视盒子也在摸索新东西,头部品牌当贝在新品智慧盒子Z1 Pro上加入了相机模组,带来了视频通话、体感游戏、魔法相机等多项功能,让电视盒子能渗透到更多应用场景。不过,这种创新似乎并没有获得市场认可,没有友商跟进,产品销量也不太理想,接下来可能需要探索其他新的发展方向。
     客厅作为每个家庭的中心,也将是未来智能家居产品的主要聚集地,随着全屋智能浪潮的到来,客厅里的智能设备会越来越多,必然有很多产品在新旧更替中被逐渐淘汰。所以,任何产品想要在客厅里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一直保持创新,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如果技术、功能停滞不前,那很快就会被其他新物种给取代,最终被人遗忘。2023将会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各行各业可能会为了谋求增长争得头破血流,如果产品无法在今年把握机会大胆创新,以后想逆袭翻盘就更难了。

66

67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

 2023智能家居市场
                         十大发展趋势

2022年,Matter标准发布、明星代言推广、人脸识别锁标配、多元化场景战略、AI交互应用、泛家居跨界融合、智能制造深化、毫米波雷达应用、上市融资加速、国家政策频推等,都是智能家居的关键词。

一、泛家居跨界融合
智能与传统建材跨界融合,泛智能之间跨界场景融合,通过智能产品的融入,将会让家居类产品的功能性更加丰富。智能与家居共筑空间智能化的同时,将向外打通家庭、出行、办公、教育、商业等领域,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2022年,我们看到了许多智能与家居企业的合作,例如睿住 & 尚品、摩根 & AO史密斯、欧瑞博 & 东鹏、杜亚 & 天猫、绿米 & 睿住、立林 & 尚品、火星人 & 圣都装饰等,都进行了智能化相关的战略合作。
2023年,全屋智能企业将继续持续发展,传统建材家居也在不断推进智能化转型,行业融合趋势明显,泛智能融合浪潮已至。消费者的整家交付与整家设计将成为智能家居的主流趋势。
二、Matter海外暴热,国内持续跟进
在智能家居新技术发展整体放缓的背景下,2022年下半年最大的亮点就是Matter新标准的推出,成为所有新智能家居技术结合在一起的粘合剂。2023年,将是Matter的关键里程碑年,Matter作为智能家居新标准到了初步落地时间。
我们在最新的2023 CES展上,看到了海量新发布兼容Matter的产品,Matter产品数量呈指数级增加,主要集中在智能插座、智能照明和智能遮阳等品类,这些都

是首批支持的设备类别,同时全球海量品牌都在表示布局Matter产品。
Matter作为新推出的智能家居开源标准,已经将Amazon Alexa、Apple HomeKit、Google Home和Samsung SmartThings几个平台打通。
除了平台以外,虽然设备品牌商较为积极,但是Matter未来将要构筑的智能家居商业帝国,依然处在不确定的起步阶段,多数厂家都是积极的小步跟进状态。
至于布局海外市场的中国品牌,我们也看到了许多Matter的新品推广,今年海外Matter市场将会非常火爆,中国智能家居品牌在海外将非常活跃,借助Matter,世界舞台将会有更多的中国智能家居品牌亮相。
针对中国市场,Matter同样对国内智能家居生态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许多企业纷纷宣布将支持Matter协议,研发基于Matter新协议的解决方案和功能应用。但是整体市场反馈以及智能头条获悉来看,Matter在中国市场依然需要持让子弹飞一会的态度。
三、国内平台生态竞争将会持续
国内智能家居生态现状处在部分开放以及自有品牌两条同步发展路径为主。“私家花园”可以构筑平台间的竞争壁垒,但同时发展自有品牌产品,又会让第三方品牌接入方处于谨慎状态。没有品牌壁垒的智能家居更有利行业发展,但是,建立生态比标准出商业模式快,所以国内平台以建设生态为主,建设标准为辅。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Matter协议作为舶来品,国内生态平台品牌都以参与产品研发并观望海外动态发展为主,因为海外主流平台许多在中国并不能使用。与海外一样,只有国内平台之间相互之间捅破壁垒,才能让更多的厂家进行积极跟进。
2023年,中国市场的智能家居平台分布将会持续发展,平台生态的队伍将会继续扩大。更多家用消费领域的互联网巨头、手机巨头、家电巨头、家居巨头将会更加活跃积极搭建生态品牌。
四、传感深入结合智能产品
2022年,毫米波雷达大规模落地,无论是独立式毫米波雷达,还是毫米波雷达传感内嵌至智能锁、智能面板、智能音箱等产品,都成为传感与智能家居深度结合的亮眼范例。

68

69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

我们在2023年,将看到了一些智能卫浴产品、智能睡眠产品、智能中控屏与很多传感器深度产品的结合,这些传感器将会加强整个场景的体验升级,传感器将会成为智能家居的数据+AI基石。
五、用户交互提升
     2022年,华为HarmonyOS 3、海尔智家大脑类脑学习、萤石机器人EZVIZ Pie OS2.0、绿米Aqara Home App 3.0、欧瑞博HomeAI OS、睿住空间智能操作系统、REMAC HOME OS 1.0等都在不断提升用户交互水平。
     通过注入更多的AI交互,来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提升用户的控制效率,也将是2023智能家居品牌竞争的软实力,也是智能家居的永恒命题。
六、场景智能
     2022年,亚马逊提出了环境智能Ambient Experiences的概念,其实就是单体AI智能+AI场景智能,融入更多的数据与AI逻辑让设备自身更聪明,基于更多的周边数据来实现场景能力的预判。
     目前AI技术只能实现初步的场景智能2023年,AI场景智能将会继续升级迭代。
七、开店提速,服务加强
     2023开店布局相比2022有提速,因为智能家居与泛家居一样,是以服务为核心的商业模式,线下体验店、线下服务安装以及售后响应,任何全屋智能企业以及重安装的单品企业,都在摆正自己从产品导向型市场向服务导向型的转变。
    注重本地声誉的一站式服务经销商是目前最好的口碑方式,更多厂家回归到共同扶持渠道盈利的心态进行共同成长、稳步布局。2023年,我们将会看到卖场平台加速对智能家居线下店面的整体布局,将加速2023智能家居线下繁荣。
八、资本继续追捧
     2022年,智能家居登陆资本市场加速,萤石登陆科创板、嘉环登陆上证A股、涂鸦登陆港股、雷特北交所A股、瑞德智能创业板,同时欧瑞博、立林、凯迪仕等企业IPO启动。
      融资方面,欧瑞博获得了10亿新融资,德施曼已经实现D轮融资,聆思完成Pre-A轮亿元,GVS视声完成A轮千万元,凯迪仕完成C轮6亿元融资,和众科技完成天使轮+、Pre-A两轮千万级融资。

2023年,我们将看到更多的融资迈进,最终更多的智能家居企业将会上市。
九、国家政策不断落地
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各地已陆续出台促进内需消费政策。数字家庭建设试点启动,以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国家以及地方的数字家庭政策颁布频繁,并且启动了数字家庭试点项目。同时,智能制造以及实体产业政策加强。2023年,国家可能会推出相关的智能家居国标标准,进一步加速智能家居的产业发展,国家信心的保障,才能让产业更加繁荣。
十、新品推广持续加快
2022年,在创新产品的迭代升级中,智能家居行业边界不断拓展,我们看到了许多有亮点的创新产品以及亮点产品。据CSHIA Research 中智盟咨询、智能头条·数智评测室统计,截至2022年12月初,全行业已推出极具代表性的创新产品322款,远超上一年度同期。
从品类分布来看,2022年,智能安防和智能照明仍然占比最大,一直是智能家居产品创新的两大主流板块。从2023 CES新品发布的趋势来看,智能照明、智能锁等产品依然是市场主流产品品类,同时我们将关注更多的智能浴室、智能健康、智能家具、智能机器人等新品,同时将关注更多的AI技术赋能下的智能家居场景提升。

(来源:智能头条)

70

71

四川省数字家庭产业与应用促进会

会员名录   Member Directory

会长

郑成渝

冯远洪

副会长

(按姓氏笔画排列)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院长

阳   丹

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李世宏

四川天邑康和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   林

四川省数字家庭产业与应用促进会秘书长

宋迟越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首席代表

杨   进

四川省恒翼佳信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江  松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副总经理

董吉锋

薛   皓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总经理

富士康(夏普)中国四川站区长

中国电信四川公司总经理

会员单位

(排名不分先后)

会员单位

会员单位

(排名不分先后)

(排名不分先后)

四川省恒翼佳信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中通服创立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爱酷云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成都世纪鸿达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科瑞通信工程服务有限公司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深富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美讯达通讯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龙锁天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成都中衡网络有限公司
成都市讯为光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泸州弘承信息技术服务公司
四川瀚海智创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瀚海智创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创安智能化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众和晟科技有限公司

协会秘书处联系方式

Secretariat Office

地址:成都市庆云南街1号8楼812室

电话:028-64650096

QQ:273968898 271410895

邮箱地址:271410895@qq.com

QQ群:138859805

(扫一扫,马上获取
协会动态与活动资讯)

入会咨询

  • 如有细则问题咨询,请拨打协会秘书处会员部电话(028-64650096);
  • 欢迎您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05

05

《西部企业家》 │2022年第2期

《西部企业家》 │2022年智慧社区专刊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