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2022校友通讯 第17期

校友通讯

2022年 总 第17期

17

 ALUMNI 
COMMUNICATION

宁静的校庆日,
大交大66周岁生日快乐!

66

02

  揽交大要闻

宁静的校庆日,祝福母校66周岁生日快乐!

我校成功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我校“工程学”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我校原创话剧《选择》入选“百年珍贵记忆——全国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精品档案”

我校“一带一路”研究院入选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新型智库

我校获批首个国家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基地

我校校友总会聘任171名同学为大连交通大学2022届毕业班校友工作联络员

辽宁高校思政公众号发表文章“培养轨道交通人才 助力交通强国建设”报道我校十年来各项事业发展

我们有些暖心的话儿想对母校说——大连交通大学南京地区校友会举办2022届校友迎新交流会

转载|大连交通大学校友做客《聊校友》,解读“崇严尚实、坚韧执着”的大铁精神

转载|我校举行从教30年、2022年光荣退休、新教职工入职仪式

01

首页

03

  校友动态

04

   基金汇

点赞!这些同学获得我校教育基金会2021-2022学年各类专项奖助学金 (社会捐赠类)

2022年校友会、基金会10个关键词赏析

功不唐捐|大连交通大学校友爱心奖助学金捐赠信息

05

  校友活动集锦

06

  校友风采

我校79级、82级部分校友在青岛相聚

祝贺我校塑工94级校友、越洋物语(大连)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刚当选大连市国际商务协会会长

从大学教授到支教留守爷爷——大连交通大学退休教授万维明

祝贺我校锻压84级校友杨悦民荣膺中国能建“优秀创新家”称号

《求是》杂志刊发中国中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我校机制83级校友孙永才署名文章《自主创新造就中国高铁“国家名片”》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主任设计师、我校车辆95级校友张方涛在央视新闻中介绍雅万高铁高速动组列车的适应性设计

教育情怀│记我校功勋教授、杰出校友宋宝韫老师的“师道”光芒

CONTENTS

CONTENTS

  揽交大要闻

  揽交大要闻

我校成功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近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公布了全国首批50个现代产业学院名单,我校中车学院成功入选,成为全国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目前,我校已有1个国家级、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现代产业学院是教育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及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中,遴选并开展建设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和平台。
我校中车学院是学校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加速推进“与中车同行”战略实施,与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实施共建的校企联合育人平台。自学院成立以来,学校联手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优势特色专业,联合开展“中车菁才班”人才培养,建设校企高水平教师团队,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同攻关动车组设计运维等科技项目,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我校此次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是学校坚持轨道交通特色办学、持续推进产教融合、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成果,是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支柱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建设高水平校企协同、人才联合培养平台的重大突破。我校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进一步明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定位、把握建设重点、加强质量保障,围绕服务国家和辽宁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将中车学院打造成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示范性平台,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辽宁高校思政公众号发表文章
“培养轨道交通人才 助力交通强国建设”报道我校十年来各项事业发展

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1956年,学校应我国铁道机车车辆工业的发展需要而创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以轨道交通、软件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在业内享有“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工程师摇篮”的美誉。在过去的十年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统筹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优异成绩。

坚持党建引领,工作成效显著

十年来,学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学校党委荣获“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成为“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材料科学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凝炼出“崇严尚实、坚韧执着”的“大铁精神”,完成了大学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使学校的精神理想和办学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成风化人。学校原创党史话剧《选择》入选“百年珍贵记忆——全国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精品档案”,荣获辽宁省教育系统庆祝建党百年音体美展演活动一等奖。学校选派42名干部助力辽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做出了贡献。兆文忠教授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辽宁好人·最美振兴发展带头人”、“辽宁最美老党员”。

  揽交大要闻

  揽交大要闻

音诗画《大铁精神》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一流人才

十年来,学校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五育并举、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卓越计划”、“创新计划”和“科育计划”等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整改工作。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建设一流课程,深化学分制改革,获批省级以上精品类课程35门、省级一流课程61门。加强“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国家级“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均实现零的突破。学校实施本科实践教学振兴计划,建立“一站式全轨道”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与中国中车集团、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知名企业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组建“中车菁才班”“中国中铁国际工程班”,实行“签约式”培养。

强化学科建设,构建专业集群

十年来,学校不断构建完善覆盖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学科专业集群,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建立校际学科专业融合发展机制、提升优势特色学科水平、打造一流专业、完善“学科专业群——学科专业——平台——团队”四位一体协同建设模式,持续推动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加快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构建6个较为完整的服务于轨道交通的特色学科专业集群,形成覆盖轨道车辆全生命周期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是辽宁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高校,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学校获批1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提升科研能力,聚焦科技创新

十年来,学校深化创新驱动战略,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围绕国家、地方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布局,获批“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辽宁省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构建起完备的“创新——转化(转移)——产业化”平台链体系。获批辽宁省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高寒地区高铁技术领域工程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交通与区域合作研究中心”入选首批辽宁省高校新型智库。学校“工程学”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是东北地区首家通过高等学校知识产权“贯标”认证的高校。

2019年,“‘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
与人文交流研究院”揭牌成立

  揽交大要闻

  揽交大要闻

优化师资结构,加强队伍建设

十年来,学校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落实“四有”、“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好教师标准,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完善“引、育、用、留”人才制度体系,设立“书记一号工程”,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设立三大人才支持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优化高层次人才发展环境。学校引进国家重大人才引进培养计划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自主培养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2个教师团队被评为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双创”齐头并进,提高就业质量

十年来,学校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学生在各级各类“双创”竞赛中获奖人数和取得名次稳步提升,获省级以上奖项2400余项。学校TOE机器人战队荣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总决赛一等奖、单项赛一等奖和北方区冠军,蝉联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最高奖。学校立足服务轨道交通、服务辽宁振兴,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鼓励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多元化就业,毕业生就业率居辽宁省高校前列,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就业百强高校。

2021年,学生参加机甲大师超级对抗赛并获奖

促进协同合作,提升服务能力

十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先后与5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省内各级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是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先进单位。牵头成立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联盟、全国“连续挤压产业创新联盟”、辽宁省轨道交通产业校企联盟,与中国中车集团公司共建中车学院,与大连市政府签署市校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学校积极发挥智库作用,撰写多份资政建议并获省部级领导批示。牵头创办“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高层论坛”,在轨道交通业界具有较大影响。

拓展国际合作,加强对外交流

十年来,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化教育对外开放,当选亚太交通高校国际联合会主席校,成为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中国-乌克兰大学联盟和“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成员高校,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项目成员单位、国家留基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合作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学校获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教育部新文科建设项目、国家留基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培养等项目,师生海外学习交流人数和学历留学生数量逐年增长。

2019年,学校与俄罗斯远东国立交通大学  签署共建研究院框架协议

  揽交大要闻

  揽交大要闻

推进依法治校,科学决策管理

十年来,学校不断深入推进依法治校,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修订《大连交通大学章程》,建立健全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决策议事规则,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的作用,完善了教代会、团代会、学代会和党外人士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制度,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学校各部门和师生员工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学校坚持深化综合改革,出台实施意见和改革方案,破除制约事业发展的障碍,不断完善基层单位和各类工作人员考核评价激励政策,建立了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奖惩机制。

改善校园环境,服务师生需求

十年来,学校立足师生需求精准发力,校园文化软实力和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学校科学配置资源,进一步优化校园功能布局,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逐步完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对学生宿舍、浴池、操场等进行全面改造修缮,将两个校区的食堂打造成网红食堂,为师生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获得大连市老旧住宅改造工程项目支持,全面改善校园内原家属楼的居住环境。建立科学有效的服务质量体系,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以培养一流人才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持续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特色和效益,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我校“工程学”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根据科睿唯安3月10日公布的最新一期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我校“工程学”领域进入ESI工程学全球排名前1%,标志着我校工程学领域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这是我校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实现了我校在科研实力和学科建设方面的新突破。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3月10日发布的最新一期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数据时间为2011年1月至2021年10月。根据当期ESI数据显示,我校工程学领域发表论文403篇,总被引用3327次,体现出我校工程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具有较高国际学术影响力。这是全校科研人员长期潜心研究产出高质量学术论文的直接体现,是学校多措并举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成果。
基本科学指标为美国汤森路透科技与医疗集团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英文缩写为ESI,是当今普遍用以评价大学和科研机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也是全球公认的判断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之一。ESI对SCIE、SSCI库中近11年的数据进行统计,按被引频次的高低确定出衡量研究绩效的阈值,给出了居世界前1%的研究机构、科学家、研究论文,居世界前50%的国家/地区和居前0.1%的热点论文的排名。

    我校原创话剧《选择》入选“百年珍贵记忆——
全国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精品档案”

近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发布了《关于公布“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精品推广行动”遴选结果的通知》,我校原创话剧《选择》入选《百年珍贵记忆——全国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精品档案》。

话剧《选择》真实再现了五四运动奏响的爱国主义壮歌,再现了中共一大召开的重要时刻,展现了中国青年在救亡图存探索中选择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姿态跟着中国共产党追逐中国梦的生动画卷。此前,话剧《选择》已包揽辽宁省第八届大学生戏剧节全部奖项最高奖。

  揽交大要闻

  揽交大要闻

我校“一带一路”研究院入选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新型智库

近日,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公布了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新型智库名单,我校“一带一路”研究院成功入选。这是我校首个省级重点新型智库,是我校智库建设取得的新突破。
省级重点新型智库是我省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示范工程,是服务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智力支撑。本次遴选是省委、省政府为进一步加快我省新型智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国家和辽宁亟需的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的重要举措。
“一带一路”研究院是我校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交通强国”建设和东北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振兴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而设立的专门科研机构。研究院是首批辽宁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与人文交流研究院”,设有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一带一路’交通与区域合作研究中心”、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一带一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
我校将继续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提出专业化、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助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校友动态

  揽交大要闻

我校获批首个国家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基地

12月30日,国家铁路局公布了第二批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基地的认定结果,我校副校长陈秉智教授牵头的高速列车服役安全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这是我校首次获批国家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基地,也是我校在推进科研平台高水平建设方面紧扣轨道交通发展特色取得的新进展。
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基地由国家铁路局评审并认定,创新基地坚持四个面向,立足自主创新,开展前沿引领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全面提升铁路行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我校高速列车服役安全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立足“交通强国”和铁路发展需求,结合国家、铁路科技创新计划,承担重大专项和相关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咨询服务,主要围绕轨道车辆服役安全性、疲劳寿命预测与可靠性分析、智能检测及智能运用维护等研究领域,紧密联系行业内装备制造及运营维护部门,以提高轨道车辆产品性能为目标,开展轨道车辆及其零部件的数字化仿真、优化设计及运用维护等关键技术研究,在轨道车辆虚拟样机技术研究与应用、车辆动态性能研究、结构疲劳寿命预测、焊缝结构优化的新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技术优势,为我国铁路车辆制造相关企业解决技术发展难题,进而为轨道交通装备的维护维修提供技术支持,从而用科技创新服务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我校校友总会聘任171名同学为
大连交通大学2022届毕业班校友工作联络员

根据各班级推荐,并征得本人同意,经各学院审核,校友总会研究,决定聘任朱弘泽等171名同学为大连交通大学2022届毕业班校友工作联络员,希望联络员能够做好校友与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枢纽,秉承为校友与母校服务的宗旨,组织和协调好校友之间的各项活动,配合校友总会的各项工作,积极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建言献策。

校友动态

校友动态

2022届毕业班校友工作联络员名单

1、机械工程学院(13人)
朱弘泽、马兴童、刘聪健、杨思禾、林佳民、石鸿瑞、高鹏博、胡世新、侯英琪、龚琦皓、任子誉、姜晨洁、赵宇恒
2、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3人)
王之放、王丹、范智博、左嘉隆、王基恒、金宇晗、吴昊、孙业泽、滕天行、李楚阳、李智诚、韦卓、陈武
3、机车车辆工程学院(19人)
朱金波、岳洋千、张宁、杨凯淞、冯恩帅、徐海晶、董超然、李龙飞、张宇龙、王治强、刘策、王晨、姚福禄、王吉锋、孙赫远、傅源、高雨、隋耀霆、孙楠
4、交通运输工程学院(13人)
黄国露、毛春醒、李为翰、傅成浩、李东颉、邵继辰、刘士博、王则恺、董金昊、赵柏森、何亚融、马梓翔、孙奇
5、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10人)
罗双辰、王子健、刘世宏、宋轶彬、张添翔、杨格林、王润成、李子恒、王文亮、杨昊亮
6、土木工程学院(8人)
赵浩然、张迪、周峰、唐培宪、邱云辉、孟文盛、胡康卓、安舜
7、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4人)
贾辰、刘宇翔、李政宇、张津硕
8、软件工程学院(4人)
张森奕、公衍强、陈昊、张郑嘉骋
9、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4人)
王浩宇、刘宇、马英智、胡锦超
10、经济管理学院(9人)
何思一、关淼、王鑫迪、尹湫涵、弓泽宇、李沁烜、陈俊男、任惠通、马湛贺
11、艺术设计学院(7人)
王亚鹏、孙浩洋、唐生旭、黄闻龙、朱羽晗、李铠臣、赵志奇
12、理学院(2人)
孙帅、李吉远
13、外国语学院(6人)
杨家琛、贾雨晴、王景晨、赵钰卿、郭维佳、王硕
14、国际教育学院(4人)
孙嘉岳、宫昱光、李诺熙、许桓
15、研究生院(39人)
王亚峰、高策、卢建杰、王越、张恩瑞、刘轶凡、林泉旭、王雪融、陈艺琳、邵萍、张仲圆、姜琦、赵磊、马伯臻、孙崟清、乔思齐、袁梦、曹世民、孙艺荣、张仲皓、杜亮、张运通、吕超雨、田江涛、秦浩楠、司马娅轩、姜琳琳、刘润璐、吴开震、王明豫、刁玉宇、张茜倩、刘琦、张立莹、张阔、李泽森、申晨、张长铭、丛铭
16、信息学院(16人)
董健、宋昊原、胡家瑞、裴钧浡、王伟慷、吴涛、纪炎达、李宏森、孙铖、孙晖鹏、左宗正、杨洋、段渊 、李想、张轶博、杜聪

校友动态

校友动态

                我们有些暖心的话儿想对母校说——
大连交通大学南京地区校友会举办2022届校友迎新交流会

丹桂飘香,中秋将至,9月4日,大连交通大学南京地区校友会举办迎新交流会,近40位各届校友代表参加,热烈欢迎2022届学弟学妹们来南京工作。

南京地区校友们于6月8日建立了“2022大连交大南京新员工”微信群,展开对接交流,实现了从学校到单位的无缝衔接。8月2日,31名学弟学妹到浦镇公司报到,顺利通过入职培训后分配到浦镇公司各个部门。

此次交流会上,校友会工作人员首先宣读了大连交通大学校友总会的《致南京校友迎新活动贺信》,接着转达了南京地区校友会对新学弟学妹们的问候,并提出“感温”的交流主题:一是一起感受离开大连后来自母校牵挂的温度,二是一起感受到达南京后来自校友关怀的温度,三是一起感受坚守初心、脚踏实地而对于生活憧憬的温度。
最后全体校友共同为母校抗击疫情而加油,为美好的未来而鼓劲,为真挚的校友情谊而喝彩。

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一名校友都有着说不完的话,他们也都有一些暖心的悄悄话,想通过校友会对母校说……

来自机车学院的张绳旭说,时值金秋时节,感受到的除了飘香的丹桂,还有浦镇公司师兄、师姐们对我们这些萌新的温暖关怀。刚离开母校的怀抱,我心中有些忐忑,但随着诸多师兄师姐的答疑解惑,内心逐渐踏实,优秀的师兄、师姐们也让我有了追赶的目标。
来自机械学院的齐昱说,刚刚离开母校,来到南京参加工作的我,脑海里浮现出在母校的每一刻点点滴滴,很是怀念。感谢母校给我们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我与这么多优秀的人相遇。愿母校更加辉煌,也祝愿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学业有成!待我们有所作为,定会回报母校!
来自机车学院的孙越说,师恩如山,母校似海。虽然已离开母校的怀抱,但我们会将对您的怀念与感激化为动力,用您教给我们的知识谱写新的篇章,也由衷地祝福我们的母校大连交通大学蒸蒸日上、灿烂辉煌!

来自机车学院的刘哲说,非常荣幸能加入温暖的浦镇大家庭,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感谢校友前辈们对我们的关怀与鼓励,余愿凭一腔热血,披荆斩棘,以明德求索、锲而不舍为铭,以自强不息、凌云壮志为翼,余定当日夜兼程,勤奋笃行,不负众望!
来自机车学院的王松伟说,大连到南京虽有千里,但在我心中却咫尺之遥,那是我四载寒暑的流连,那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此生也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岁月,那数载寒暑的风光,那些可爱可亲的笑脸。
来自机械学院的张照耀说,太阳的希望从东方升起,我们的人生从母校开始。感谢您,我的母校!我们必将传承和弘扬“崇严尚实、坚韧执着”的大铁精神和“明德求索、锲而不舍”的校训,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转载|大连交通大学校友做客《聊校友》
解读“崇严尚实、坚韧执着”的大铁精神

汇聚校友资源 共创校友经济
弘扬校友文化 凝聚家国情怀‍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cyNDI5Mw==&mid=2653475630&idx=1&sn=3affdffa17f3fbf5e8c5c947ca92202a&chksm=8bb4be04bcc33712eac703b1ee6188cd78427797dd6c99152527921c9e2cab8f39da46189072&scene=27&key=5090a32985d04f7313f5f63383ecb36f95c83cc98a7ef2e92d50d48fb9c345e7ee401a973178caa19c78693591edb682434f96101f4cec8aea02cadfe8cdc248a99050227bcd8f6466e8f79a0b7ac1d3ab9a8556c267d4842914ae52666c9ba7bac35437529223890d4419ca81edcaa8eb169ee37939be2859360be4d667adcb&ascene=7&uin=MjE2OTEzNzMwNA%3D%3D&devicetype=Windows+10+x64&version=6309001c&lang=zh_CN&session_us=gh_eb4a066d3e21&countrycode=CN&exportkey=n_ChQIAhIQqSqDJRokyaa3E7oLrPvcZBLvAQIE97dBBAEAAAAAAAZNMTORWNgAAAAOpnltbLcz9gKNyK89dVj05cUax3TuucL3jnOGEmYxkVBYm2zDqQpRFmn9s7bXyRxuRUl53txEqfP3eHarNNYuKT3EyM9HF0bVeFhL4L3DeDETL2%2Br0GSQvzFIFmgQS6H3gCJP9JJFdwlcgl3MOADJcXTCg5%2BDDVAj0mwhZtoGLMnafuIoX%2Flay2S2Qy0rutKSpDTQGCgi1ML1ttbr%2FXoELvf43XI%2FZYRVnmoXYgUCLgyHxqNU77Fv7%2Fu0Lnn3bmLRhkUa28cPVgwmCS84FCiUy7s4jHyCxQeL&acctmode=0&pass_ticket=uIhGtdoBcuMvBJyzsV%2F%2FRownVt%2BZ6VN97QyoizWQJudRd%2Bz1cX%2BUim9YsCr4D40jX7KziESnEfVS2Yd9xq53pw%3D%3D&wx_header=1&fontgear=2

校友动态

校友动态

视频链接:

11月20日,来自大连交通大学的师兄做客《“聊”校友》直播间,与大家一起重温校园时光。

校友动态

校友动态

本期节目嘉宾

乔红刚
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
现任智盛铁路设备有限公司 总经理   

王铁城
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
现任沈阳铁道科学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

卜彪
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工艺系
现任沈阳银球钢结构幕墙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李强
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
现任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 车辆部科长

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1956年,学校应我国铁道机车车辆工业的发展需要而创建,时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隶属原铁道部管理。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2004年5月,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

校友动态

校友动态

乔红刚师兄介绍:母校始终坚守大学使命,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崇严尚实、坚韧执着”的大铁精神、“明德求索、锲而不舍”的校训。母校是国家产学研合作先进单位,是辽宁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发起成立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联盟”,牵头成立了“辽宁省轨道交通产业校企联盟”。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辽宁省高等学校产业研究院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平台、社科基地、智库等39个。近年来,学校承担和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和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15项,获批省部级项目74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44项。母校先后获评“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成为“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实事求是讲,我们的母校大连交通大学在辽宁省高校中还是占有一席之地、声名远播的。”

王铁城师兄与我们讲述:大连交通大学严格的学生管理,严谨的治学精神,深深影响着校友们走向社会积极的工作和学习态度,作为新中国铁路机车车辆人才培养的摇篮,各届师生,校友为中国高铁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我们深感自豪。“我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在轨道交通领域有120个科研产品,在广大校友帮助下,产品广泛应用于高铁动车,机车车辆,以及城市地铁,遍布全国各地。我们彼此受到学校的教育,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不管走到哪里,都时刻牢记我是大连交通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到哪里都会严格要求自己,恪守信用,秉持正直、善良的品格。这也使我们在各行各业领域中,尤其是轨道交通相关行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也不忘初心,为打造复兴号的靓丽名片,为交通运输事业和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卜彪师兄与我们分享了从在母校读书到出入社会工作的难忘经历:“90年初,我来到了大连铁道学院学习,‘明德求索,锲而不舍’的校训,让我这个来自安徽小城市的少年,在这个美丽的城市学校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学习,为毕业后的不服输的努力,打下了基础。万事开头难,大学刚毕业,来到了陌生的大城市沈阳,来到了5000多人的大企业,沈阳铁路信号厂,当时真是满头雾水,不知道怎么从学生学习到工厂工作去转变,是信号厂的校友接待了我,给我上了启蒙课,工作两年后,面临着企业下岗,是我的老校友,老领导尹刚总,鼓励我开展多种经营,带领公司年轻人走出铁路,走向社会去闯,给我们年轻人政策支持,这样才有了我们钢结构幕墙公司,当我们取得了成绩后,老校友也不断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在信号厂建安公司中,专门成立了分公司,给我们年轻人更大的平台,这就是校友的信任。”

校友动态

校友动态

李强师兄也表达了他对母校深深的热爱:离开校门已21年,但在校期间的点滴学习和生活片段仍然时时历历在目。“我在最好的青春遇见了你,遇见你才是我最好的青春”,这种朝夕相处的大学同学情是人生任何阶段无法比拟的。最热血的足球队、最美丽的滨海路、最难忘的“一张饭卡”......太多充满青春气息的回忆让人终生难忘。
母校是校友永远的精神家园。回忆起在母校的点点滴滴,大家总是心潮澎湃。让我们共同致敬那些镌刻在岁月长河里的师生情、同窗情、校友情,那些永不能忘怀的风景与青春!

转载|我校举行从教30年、2022年光荣退休、新教职工入职仪式

11月9日下午,我校在沙河口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从教30年、2022年光荣退休、新教职工入职仪式。党委书记阙澄宇为从教30年优秀教师代表颁发荣誉证书并讲话,校长马云东为2022年光荣退休教职工颁发证书,校领导刘静艳、傅利斌、陈秉智出席仪式,到场校领导为新入职教职工佩戴校徽。仪式由我校杰出青年教师代表吕云卓主持。

校友动态

校友动态

仪式上,阙书记代表学校向默默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从教30年以上和光荣退休的教职工表示敬意和感谢,向加入交大的新同事表示热烈的欢迎。她指出,学校在过去几年中锐意进取,守正创新,全面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的工作部署,全力推进“五大战略”“三大工程”,特别是在学校人才及师资队伍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党管人才更加有力,师德师风建设迈上新台阶,教师队伍建设呈现新格局。她希望全校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争做“四有”好老师,修为师之德,做到为人师表;增为师之才,勇于担当作为;尽为师之责,潜心教书育人,赓续交大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不懈奋斗,向党和国家、向人民交出新时代优异的答卷。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丁志敏代表从教30年优秀教师、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教师耿祥义代表退休教职工结合自身经历,话从教感悟、谈交大情怀,表达了对学校的深深眷恋和对新入职教职工的殷殷期望。新入职教职工代表丛亮分享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立足岗位筑梦追梦的决心。三位老师朴实的话语,真切的表达引发了参会者强烈的情感共鸣,现场多次响起热烈掌声。
仪式上,播放了学校精心准备的《最亮的星》主题视频,致敬见证学校发展、奉献教育事业的每一位交大人,用“崇严尚实 坚韧执着”的大铁精神,汇聚成师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新入职教职工还在仪式上进行了从教宣誓。

基金汇

基金汇

                                   点赞!这些同学获得
我校教育基金会2021-2022学年各类专项奖助学金 (社会捐赠类)

近日,我校教育基金会发放2021-2022学年专项奖助学金,共资助5个奖助学金项目,共计人民币24.2万元,分别是中车株机奖学金15万元、校友爱心奖助学金3万元、宏正焊接专业奖学金3万元、热机85级校友奖学金2万元和“材料·希望”热处理96奖学金1.2万元。

中车株机奖学金

中车株机奖学金是2018年由湖南中车株机公益基金会设立的,2018-2020年每年资助10万元,2021-2023年每年资助15万元,用于奖励大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车辆工程、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在校三年级、四年级本科生和一年级、二年级研究生。研究生奖学金5000元/人,本科生一等奖4000元/人,二等奖3000元/人,三等奖2000元/人。2018年至今累计资助118人。

基金汇

基金汇

校友爱心奖助学金

大连交通大学校友爱心奖助学金是2016年深圳地区校友为奉献爱心,回报母校,关心贫困学子,发起设立学生奖助学金,以汇聚爱心,传播友爱,助学成才为宗旨,口号是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主要捐助对象为来自于贫困家庭、在母校就读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助学金资助大一新生,奖学金资助高年级本科生。资助额度奖学金、助学金均为人民币3000元/人。继深圳校友助学模式探索成功之后,校友助学项目规模进一步拓展,大连地区校友、江苏地区校友、广州地区校友和沈阳地区校友加入助学活动。2016年至今累计资助37.8万元,资助126人。

热机85级校友奖学金

热机85级校友奖学金:2019年9月,热机85级全体同学毕业30周年相聚母校,追忆在母校求学的点点滴滴,畅谈“崇严尚实 坚韧执着”的大铁精神,感念于母校培养教育之恩,为母校捐赠“大铁之音”雕塑并倡议在学院设立“热机85级校友奖学金”。希望通过设立奖学金,进一步凝聚和引领机车学子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进,练就过硬本领、锤炼优秀品德,激励广大机车学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实现人生理想,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热机85级校友奖学金”首期资助4人,5000元/人,连续资助10年。

宏正焊接专业奖学金

宏正焊接专业奖学金是2019年由唐山宏正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设立的,2019-2023年每年资助3万元,用于奖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校二、三、四年级本科生,一等奖3000元/人,二等奖2000元/人,三等奖1000元/人。2019年至今累计资助9万元,共资助54人。

“材料·希望”热处理96奖学金

基金汇

基金汇

“材料·希望”热处理96奖学金:2016年,为激发有志于从事材料行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96班全体校友共同筹资,设立“材料·希望”热处理96奖学金。用于奖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全日制二年级(含)以上在校本科生,2000元/人。至今累计资助12.6万,资助56人。

黑暗的天空因为有了群星的粉饰而璀璨
衷心感谢校友们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做贡献的同时,依然心系母校教育事业发展,在母校设立奖助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学弟学妹们,这是一种鼓舞和激励。
年轻的学子因为有了感恩的心而非凡
希望获得奖助学金的同学们能够将这份荣誉作为今后学习的新起点、新动力,继续努力学习,创造优异成绩,将来用自己的青春努力报效祖国,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022年校友会、基金会10个关键词赏析

一、情暖交大

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组织走访慰问坚守封闭校园一线长达90个日夜的后勤职工家属活动,联合大连地区校友、学校机关干部组成22个慰问组,走访慰问了218名后勤服务保障员工的家属。被“辽宁高校党建”微信号报道。

基金汇

基金汇

二、迎新交流会

南京地区校友举办2022届校友迎新交流会,近40位各界校友代表参加,校友共阅校友总会的《致南京校友迎新活动贺信》,以“感温”为交流主题:一是一起感受离开大连后来自母校牵挂的温度,二是一起感受到达南京后来自校友关怀的温度,三是一起感受坚守初心、脚踏实地而对于生活憧憬的温度。全体校友共同为母校抗击疫情而加油。

三、做客直播间

沈阳地区校友做客辽宁交通广播《“聊”校友》直播间,与大家一起重温校园时光。母校是校友永远的精神家园,回忆起在母校的点点滴滴,校友总是心潮澎湃。共同致敬那些镌刻在岁月长河里的师生情、同窗情、校友情,那些永不能忘怀的风景与青春。

基金汇

基金汇

四、情感共鸣

基金会优质品牌助学项目“大连交大校友爱心奖助学金”资助力度进一步提升。项目已连续开展七年,累计资助金额53.7万元,资助人数179人次,资助标准3000元/人。项目得到了深圳、江苏、广州、大连、沈阳等地区校友广泛参与,“点点是情,滴滴是爱”的捐赠文化悄然形成,文化同源的情感共鸣,凝聚成磅礴的力量。

五、校友联络员

聘任2022年毕业班校友联络员171名,颁发证书和纪念品徽章,吸收一批校友加入到校友工作队伍中,共同完成校友工作、校友活动的组织工作。基金会聘任专职人员1名。

六、40年再握手

5月,我校79级、82级部分校友在青岛相聚,大学时代的两届学生会主席在青岛40年再握手,开展联谊活动,与青岛部分校友及其合作企业进行了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共同走访了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工作的校友,助力筹建青岛地区校友会。

基金汇

七、慈善组织

6月14日,经辽宁省民政厅资格审查和资质认定,大连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被依法认定为慈善组织,并换发了标注有慈善组织属性的新法人登记证书。这是省民政厅及社会各界对基金会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鼓励,为基金会未来申请公开募捐资格奠定了基础。将继续进一步加强基金会的内部建设,加大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合作。

八、娟娟汇聚

全年实现收入约109万元,主要包含机器人助研基金10万元、学校发展建设资金10万元、学院发展基金7.38万元、各地区校友爱心奖助学金、中车株机奖学金、热机85奖学金等各类奖助学金35.17万元和防疫物资12万元等。

公益项目支出约100万元,包含学生奖助学金(校友爱心奖助学金、中车株机奖学金、材料希望热处理96奖学金、宏正焊接专业奖学金、欧亚奖学金、热机85校友奖学金、陈元奖助学金等)、尊老爱老基金、机器人助研基金、詹天佑班建设基金、走访慰问驻校防疫一线家属公益活动以及防疫设备等。

九、公益100

基金汇

基金汇

十、制度建设

基金会修订印发了《教育基金会管理办法》等十个制度文件,新出台《接受社会捐赠项目冠名办法(试行)》、《投资管理办法(试行)》和《职责范围与岗位职责》等三个文件。校友会起草《法人证书保管使用制度》、《印章保管使用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分支(代表)机构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使校友基金各项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功不唐捐|大连交通大学校友爱心奖助学金捐赠信息

大连交通大学校友爱心奖助学金,是2016年由深圳地区校友发起,在学校设立的社会类奖助学金,奖助学金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校友的积极响应和爱心捐赠,资助规模和资助力度逐年加大。
今年深圳、南京、广州、大连、沈阳地区校友会,捐赠金额共15.9万元,资助名额共计53个,其中助学金37个、奖学金16个,分别是深圳地区校友爱心助学金6个、奖学金6个;南京地区校友爱心助学金13个;广州地区校友爱心助学金5个、奖学金3个;大连地区校友爱心助学金8个、奖学金2个;沈阳地区校友爱心助学金5个、奖学金5个。奖学金、助学金均为人民币3000元/人。

基金汇

基金汇

大连交通大学校友爱心奖助学金
(南京校友博爱助学金第三期)
参与校友102人 金额39000元

大连交通大学校友爱心奖助学金
(深圳地区校友慈爱基金第七期)
参与校友88人 金额36000元

大连交通大学校友爱心奖助学金
(广州校友德睿爱心基金第三期)
参与校友54人 金额24000元

大连交通大学校友爱心奖助学金
(大连校友爱心奖助学金第三期)
参与校友86人 金额30000元

校友活动集锦

基金汇

大连交通大学校友爱心奖助学金
(沈阳校友爱心奖助学金第二期)
参与校友72人 金额22700元

我校79级、82级部分校友在青岛相聚

近日,我校79级、82级部分校友在青岛相聚,我校校友会秘书长何文胜参加了活动,期间共同走访了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工作的校友。
校友们在一起深度交流、畅叙友谊,思想与情感不断碰撞出新的理念。未来将继续秉承母校“明德求索,锲而不舍”的校训,弘扬“崇严尚实,坚韧执着”的大铁精神,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支持母校发展,为祖国轨道交通事业再做新贡献!

祝贺我校塑工94级校友、越洋物语(大连)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刚当选大连市国际商务协会会长

5月18日上午,大连市国际商务协会(Dalian International Commerce Association)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一次会员大会在大连船舶丽湾大酒店召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主管领导、各兄弟商协会的负责人共同出席会议。
大连市国际商务协会经市民政局正式批准建立,在市商务局指导下开展工作,对于我市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好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推动全市外经外贸更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连市国际商务协会主要致力于研究国际商务问题、开展国际商务交流、促进国际商务合作、提供咨询服务。协会和全体会员团结一致,开拓进取,紧抓RCEP签署生效、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的有力契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助力大连“两先区”建设,为大连市冲击万亿 GDP 的目标贡献力量,为国际商务事业新格局做出贡献!   
大会听取了国际商务协会成立筹备工作报告,表决通过了商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商会领导机构。会上,越洋物语(大连)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刚当选为大连市国际商务协会会长,并代表商会领导班子发言。
越洋物语(大连)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跨境供应链企业。致力于打造日本商品进入中国的主通道,全国不同区域设立的十大区域性仓储分销中心的同时,建造全国第一家日本商品交易B2B数字化电子商务平台,精准触达线上线下B端商家,进而服务亿万国人的品质生活。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从大学教授到支教留守爷爷——
      大连交通大学退休教授万维明

6月24日,中国网以《万维明:从大学教授到支教留守爷爷》为题报道了我校理学院退休教师万维明贵州支教事迹,报道全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如何以高质量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然而,乡村教育目前面临着诸如工作环境差、教师专业发展空间有限、班额大、课时满等问题,重重困难令很多城市教育工作者望而却步。这其中却有一个身影,一次次朝着最偏远山村“逆行”。在2015年退休前夕,大连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万维明义无反顾地来到贵州省,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支教教师生活。

位于乌江江畔的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板场镇第一完全小学(以下简称“板场小学”),是万维明教授支教的第二个学校。他在这里待了将近三年,一边做孩子们的支教老师,一边做学校里留守儿童的爷爷。在此之前,他已经在铜仁市的和平乡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和平小学”)支教了五年。万维明的退休生活全部是在贵州大山里度过的,这是万维明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从中感受到的是深深的幸福。

1956年,万维明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的一个教师家庭。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以后,万维明来到东北林业大学教书,十五年后调到大连交通大学,在这里度过了接下来的教师生涯。2015年,万维明在还有一年就要退休的时候,从海滨城市大连去往千里之外的贵州大山深处——和平小学支教。
在和平小学的五年,万维明为山区带去的不仅是自己对于教育的一腔热血与经验学识,还有很多社会爱心人士对学校的捐款捐物,为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尽心尽力。学校里的青年教师也纷纷被万维明对山区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所打动,他身上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扎根山村教育、无怨无悔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着青年教师。
“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走出大山,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万维明自费支教这么多年的原因。从2015年至今,万维明支教从未收过学校的一分报酬,吃与行都是自己掏钱,并且经常给家庭困难的孩子们购买书本、生活用品。万维明所教的班级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家人外出打工,家里条件很困难,万维明自己出钱出力,给学生买鞋子、买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周末的时候还到村子里给孩子们补课。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万维明对于学生的教育,是先了解,再因材施教。他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有些孩子思辨能力很强,而有些孩子可能连一些基本的加减乘除都不会。因为和平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所以学生们会上晚自习。晚自习时,万维明会给基础好的学生“加餐”,给他们辅导奥数,对基础薄弱的后进生,万维明还会在周末走进村寨,为他们补课。学生们没有辜负万维明的一片仁心,学生莫洪燕曾获得海峡两岸杯铜仁地区预选赛一等奖第一名,后进生们也在万维明循循教导下成绩日益进步。
在和平小学支教五年后,万维明选择了去更偏远的沿河县板场镇,在板场镇第一完全小学任教直到今天。万维明深知农村教育的不易,在教书以外,他也在用自身的行动影响着当地教师,让当地教师也能够静下心来,扎根板场,献身教育。万维明和同为大连交通大学副教授的爱人迟晓恒,共同引领着当地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并为中年教师注入活力,重新激励他们在教育上用心用力。

他千方百计为当地教育水平的提升做力所能及的努力,包括邀请自己的同学——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高夯,为板场小学的老师们培训,使老师们开阔眼界、对教育燃起更多希望。在板场小学,万维明主动向校长提出多给自己安排课程,他不止教学生们数学,同时还负责体育、美术课程的教学。2020年,受疫情影响无法按时到校期间,万维明不断给学校打电话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与和平小学一样,板场小学的学生也有三分之二是留守儿童,万维明向老师们一再强调,要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目标、培养远大理想,要合理利用小学这一十分重要的基础阶段,为孩子的成长打下深厚根基。万维明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开设了四个奥数培训班,每周一到周四下午给四个班的孩子进行辅导,所有的辅导材料都是他自己出钱选购。除了上课,万维明还会和他所带班级的班主任持续交流管理班级、培养班干部的方法和心得。无论在和平小学还是板场小学,他的身份都不仅仅是一位支教数学老师。

他人眼里的万教授:从新闻联播里面走出来的人物

“我是这样评价我们的万老师,万老师是从新闻联播里面走出来的人物,这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讲这句话,他是让我唯一感觉到一个新闻中很完美的人、真实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和平小学的龙梅香老师这样说。

老师和同学心中的万老师,是个老顽童。上课时,他是学识渊博的老师;在课下,他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万维明走在校园里,身边总会有很多学生围着他转。他为学生理发,在学生生病时,凭借自己曾做过赤脚医生的经验帮学生治病,他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更是孩子们的爷爷。

和平小学的张慧老师说,万维明初到和平乡小学时,身材魁梧,气宇轩昂,看着就像四十几岁的人,然而因为刚到贵州水土不服,半个月瘦了十几斤。万维明始终不为艰苦的外部环境所困扰,他坚持着自己的想法——让山区的孩子靠着自己的知识走出大山,并为此不懈努力。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在支教期间,万维明曾经因为颈椎病造成严重头晕,老师们给他打电话问他在哪个医院住院,他怕给老师们添麻烦,谎称自己在外地医院。病刚好转一点,万维明马上就返回学校上课,结果没过几天病情反复,他不得不重新住院。几年的支教生活一向如此,对万维明来说,工作是第一位的。曾经有一次,他接到家人电话,得知93岁高龄的父亲病了,但父亲在电话里叮嘱不让他回去探病,他只好听父亲的话留在学校。多年来,爱人迟晓恒长期在贵州陪伴万维明,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了他最重要的支持。

“一个老师要想真正地出彩,那只有靠自己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是万维明告诉和平小学老师们的道理。在万维明的影响下,和平小学许多老师对上课的态度发生了质的转变——从上课是为了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变成是为了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平小学的张慧老师先后获得了铜仁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山村教师”“贵州省省级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我从以前一个默默无闻的山村教师,到现在能够在专业上取得一定的成长,都是因为万老师的引领,我非常感谢万老师。”

我只是一位“社会爱心人士传递员”

在万维明看来,他人的评价都是过誉,自己所做都是自己所求。初到贵州时的身体不适和水土不服,他只当是任何人都会经历的过渡阶段而已。在万维明心中,自己退休后还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事,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肯定。仅凭这一点,他就有足够的动力继续支教。除此之外,作为孩子们的老师和玩伴,孩子们的进步就是万维明最大的成就感,孩子们高兴他能感受到同样、甚至加倍的高兴。外人眼中吃苦奉献的支教生活,他反而乐在其中。

从大学来到山村小学,回归基础教育的万维明最重视的,就是班级里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在他看来,贵州山区的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相当多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孩子们缺乏父母的爱与指导,而爷爷奶奶辈多半没有文化基础,无法给孩子们做家庭辅导。针对这种情况,万维明提出了一个方案:在学生所在的各个村寨建一所图书室,等到周末住校学生回到村寨时,可以去图书室多看点书。万维明的支教计划时间是十年,下一步他决定要去村寨小学支教。在大连交通大学支持下,他将在下一所支教村寨小学建立一所图书室。他和妻子将会在图书室轮流值班,孩子们可以去图书室看书、写作业,遇到不会的问题也可以及时询问。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在扎根贵州贫困山区支教多年后,万维明对如何振兴乡村教育有深刻的体悟。如今国家对贫困山区的教育扶持力度非常大,有些学校基础设施甚至优于部分城市学校。但乡村教育还是有不足之处,例如一线教师师资依然紧缺。在板场小学,1500名学生仅有60名老师,即使每位老师都拼命工作,课程也非常紧凑。而且,教师们自身也需要自我提升,让山区老师有机会走出去进修、提升业务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教师人数充足才有条件让老师们分批培训。
作为大连交通大学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副主任,万维明说“关心下一代工作,不仅要关心在校大学生,还要多关心社会青少年的成长,贵州乡村需要我,我的工作岗位主要在贵州。”万维明带给和平小学和板场小学的许多捐款和物品,都是同事和社会爱心人士通过他献给贵州的礼物。

校友风采

曾与万维明共事过的和平小学校长钱定军,曾为他写过一篇散文《山村里的战歌》,很好地诠释了万维明多年的支教生活和无私奉献的支教精神。“纵然两额冰霜,也要把曾经的梦想燃烧飞扬。五千里的长路,挡不住您坚定的脚步。您把孩子的忧郁和悲伤春风化雨般地消融在您的幽默笑语里,您把外面多姿多彩的地方滔滔不绝地带到了丰富的课堂。”
万维明支教多年,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为了前途铺路,而是为了圆自己支持山区教育的梦想,他用满腔热血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的仁心。看到万维明的经历,我们更愿意相信,在中国大地各个地区支教的教育人士,为振兴乡村教育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为促进中国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保驾护航。

祝贺我校锻压84级校友杨悦民荣膺中国能建“优秀创新家”称号

7月27日,中国能建召开人才工作会。会上,中能装备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悦民荣膺中国能建“优秀创新家”称号。

表彰评语

他践行科技创新理念,勇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主持的耦合负压式直流断路器产品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企业向电力电子领域成功转型。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杨董作为公司领航人,主持完成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535千伏耦合负压式直流断路器的研制工作,带领公司开启了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在杨董带领下,公司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服务电力、造福职工”的企业使命,启航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征程。新时期紧盯“3060”双碳目标要求和集团公司“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实施“1234567”总体方针,坚持“外拓市场、创新驱动、内严管理、凝聚人心”的经营管理思路,锚定“风光水火储”“源网荷储一体化”,加大氢能、储能、智慧园区等新能源领域业务布局,努力服务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的国际能源装备公司”的战略目标坚实迈进!

《求是》杂志刊发中国中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我校机制83级校友孙永才署名文章《自主创新造就中国高铁“国家名片”》

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刊发中国中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署名文章《自主创新造就中国高铁“国家名片”》。文章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车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导下,中国中车不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踔厉奋发、勇于创新,围绕“一核两商一流”战略定位,探索出一条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特色模式,成为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缩影,见证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百年奋斗史。

孙永才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2022年8月5日,我国出口印尼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下线,标志着雅万高铁项目取得重大突破。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生产链走出国门的“第一单”,也是中国中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车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从“万国机车”到“中国创造”,亲历140多年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发展史的中国中车,探索出一条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特色模式,成为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缩影,见证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百年奋斗史。
一、追风逐梦,“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
2021年6月25日,备受瞩目的拉萨至林芝铁路正式开通运营,结束了藏东南不通铁路的历史,标志着“复兴号”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从世界首条穿越高寒地区的耐高寒动车组,到穿越戈壁大漠的抗风沙动车组,再到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的4000多组高速铁路动车中,仅“复兴号”便已累计安全运行8.36亿公里,相当于环绕赤道行驶2万圈,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出行方式,高铁经济应运而生,“流动的中国”生机勃勃。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跟跑”到“领跑”的过往历程,深感来之不易。1978年,邓小平同志坐在日本新干线列车上感慨万千,他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而彼时中国铁路客运列车平均时速仅为40公里左右,相较同时期运营时速达到210公里的新干线高速列车,天差地别。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速铁路列车,让中国人民步入通往幸福生活的快车道”成为了一颗希冀的种子,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使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997年4月,中国铁路启动第一次大提速,并开始高速动车组自主化研制探索。迈入新世纪,面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国高速动车组产业拉开快速发展的大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全面自主创新,逐步建立起自主完善的研发制造体系,时速200—250公里、300—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相继下线并成功投入运营。2010年12月3日,设计时速380公里的CRH380A高速动车组在京沪

高铁上跑出了486.1公里的时速,刷新了世界轮轨铁路正常营运编组列车最高试验速度纪录。
      创新无止境。2016年6月,我国成功自主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标准高速动车组,并于一年后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2017年6月26日,“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上首发运行,这标志着高铁发展进入“中国标准动车组”时代,实现了中国高速动车组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开启了引领世界高速铁路客运装备发展的新阶段。

同年9月,“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以时速350公里运营,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征服一座高峰,还有更多的高峰,高铁奔跑不息,我们离梦想更近。2019年12月30日,“复兴号”智能型高速动车组在京张高铁投入运营,中国高铁进入智能化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回望百年历史,更觉京张高铁意义重大”。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二、自主创新,中国高铁成功的“核心密码”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18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车齐车集团有限公司时强调,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提高竞争力,要靠实体经济。齐车要乘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强自主创新,练好内功,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永远掌握主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时间追溯到2004年初,国务院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建设1.2万公里以上“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随后,党中央、国务院又进一步明确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铁路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总体要求,一场波澜壮阔的铁路建设热潮快速启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迎来了一个大有可为的春天。
一场动车组技术引进攻坚战全面打响。引进动车组技术,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自主创新是核心密码。按照“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思路,首先要完完整整地理解消化引入的技术,不折不扣地执行标准要求,其后要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实现再创新,最后把再创新成果转化为完全适应国内车辆指导研发制造的标准要求,实现先进技术从“为我所用”到“唯我适用”。

以时速200公里CRH2型动车组为例,创新团队仅仅用了两年,就完成所有原始图纸、资料和技术标准的消化吸收,完成了全面的试验研究,并针对我国铁路运营环境完成了110项优化设计,进行了长达6万公里线路运行试验,基本掌握了动车组9项关键技术和10项配套技术。
在掌握时速200公里动车组研发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中国中车创新团队又向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发起“冲锋”。2008年2月,“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把高速铁路技术研发置于国家创新系统之中,提出建立和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国高速列车装备体系,启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重大项目。中国中车作为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统筹协调68名院士、500多名教授和2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联合重点高校25家、科研院所1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51家,一起协同创新、联合攻关。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CRH380系列高速动车组在运营速度、安全性、舒适性和节能环保等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2008年8月1日,时速3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高速动车组开始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时指出,“高铁是我国装备制造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抢手货’,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中国中车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当时的中国铁路总公司(现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组织下,以中国标准为主导,按照正向设计思路,以自主化、简统化、互联互通互换、技术先进为目标,成功研制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从启动研发到最终定型,历时5年时间,历经503项仿真计算,5278项地面试验,2362项线路试验。在中国标准动车组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84%,11个系统96项主要设备采用了统一的中国标准和型号,从此,中国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中国中车在研制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开展技术攻关,全面掌握动车组关键核心技术,软件、硬件全部实现自主设计、制造或选型,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图为“复兴号”CR400BF动车组在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调试车间进行出厂前的整备工作。(图)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中国高铁从过去引进吸收再创新,到如今推动原始创新、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这一重大变革,印证着中国的发展动力正向创新引擎上切换。2021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乘坐京张高铁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指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更大发展”。
创新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国家兴。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中国中车形成科技与经济的关键耦合。高铁动车是涉及诸多行业的产业链,一组“复兴号”动车组,有4万多个零部件,辐射20多个省市、600余家一级配套企业、1500余家二级供应商,产业拉动效应达到1∶5。中国中车通过产业链带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电子元器件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打造了“高铁经济圈”。目前,中国中车已打造出3个千亿级别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其中湖南株洲地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在被誉为世界轨道交通“梦工厂”的“田心片区”,大约5公里范围内,就可以找到生产动车组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的配套生产企业。

三、“一带一路”,勇当“走出去”的“火车头”
中国中车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布局全球资源,中欧班列、中老铁路、雅万高速铁路、中非铁路等已成为沟通世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文化融合的重要纽带。
中老铁路,友谊之花。“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老铁路成为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装备的国际铁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老铁路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

中国中车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根据列车行驶沿线多山、多桥、多隧道的复杂环境,因地制宜,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郢匠挥斤,推陈出新,中国中车为中老铁路特别定制了时速160公里的集中动力动车组。中老铁路2021年12月开通以来,加快了两国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将中老两国人民连通到一起,列车跑起来,经济活起来,“友谊之线”成为共赢之路、开放之路、友谊之路。

欧洲是火车的故乡,欧洲和北美是目前全球对轨道交通标准最高、要求最严的地区。2021年,首列由我国自主研制、满足欧盟技术标准的双层动车组出口欧洲,服务奥地利、德国、匈牙利等5个国家。在优化结构设计方面,双层动车组采用6节编组的基本形式,最大载客1280人,较单层车运量提高30%至35%。载客量的大幅提升得益于轻量化设计,整车重量相对单层车仅增重10%左右。

在服务全球客户过程中,中国中车实施“五本经营”(本地化制造、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服务、本地化营销),推出“产品+”模式,担当“四种角色”(文化传译者、人才孵化器、产业推进器、社区好邻居)。自2010年服务马来西亚以来,在当地成立了制造基地和中国首个海外轨道交通“4S”店,为当地提供动车组、轻轨列车、电力机车等产品,累计培养轨道交通行业专业人才近千人,并与当地600余家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助力完善当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如今,中国中车已经在全球布局18个海外研发中心、83家境外机构,产品和服务遍布全球六大洲112个国家和地区,基本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示着中国铁路、中国制造、中国装备的良好形象。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四、红色基因,挺起“大国脊梁”的根和魂

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时间追溯到1881年,中国修建了第一条官办铁路——唐胥铁路。同年,中车唐山公司的前身唐山胥各庄机修厂建立,并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镌刻下深深的红色印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将中国中车作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定向企业实施的试点单位,将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10项任务中的7项委托给中国中车组织实施。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带动,通过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各种资源效应充分释放,凝聚起推动高铁创新的强大引擎。

科技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中国高铁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2020年,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时速350公里货运动车组、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相继成功下线;2021年,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2022年,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下线,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次走出国门……

中国中车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套设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攻克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核心技术,系统解决了速度提升、复杂环境适应性、核心系统国产化等难题,实现了系统集成、车辆、牵引供电、运控通信、线路轨道等成套工程化技术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图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行驶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试验线上。(图)

“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更大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铁创新的殷切嘱托。中国中车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围绕“一核两商一流”(成为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高端装备制造商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战略定位,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持续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统筹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芯片、轴承、制动系统、新材料、工业软件等高新技术的国产化替代研制,加快提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核心竞争力,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切实扛起大国重器的历史重任。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新的征程上,中国中车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以轨道交通高端装备为纽带,以博大的胸襟连接世界,以宏伟的壮志造福人类,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为实现交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主任设计师、我校车辆95级校友张方涛在央视新闻中介绍雅万高铁高速动组列车的适应性设计

近日,央视新闻报道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在青岛下线。雅万高铁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旅游名城万隆,全长142公里,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是“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全线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和综合检测列车,由国铁集团所属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牵头,中国中车旗下四方股份公司设计制造,是我国首次出口的高铁列车。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cyNDI5Mw==&mid=2653475451&idx=1&sn=4c6d8bdc1311ea04d5c96b278cedb193&chksm=8bb4bf51bcc33647643cd101a4412101fca9b2432b41fb9e3785743474b78d78c93a8a529fd5&scene=27&key=479f3e8e87f06bc2834b27f4c8b87db7d74519b375f187f77d5d4e856885b33079392872708cf866526ec21c99b2d17bf14a525d07a102ba0cf1db23c526ccaa940a6e377e59f582ac3355c0a1d9dcd330032078e20317a7070ec3ba8f938fb82543dca6c660555287ee12608311eaa60d1d56e15d1e69012134a9677333ee4f&ascene=7&uin=MjE2OTEzNzMwNA%3D%3D&devicetype=Windows+10+x64&version=6309001c&lang=zh_CN&session_us=gh_eb4a066d3e21&countrycode=CN&exportkey=n_ChQIAhIQBJiuMh1LWvBC2HC6rLVYbBLvAQIE97dBBAEAAAAAAA4DK8Uzix0AAAAOpnltbLcz9gKNyK89dVj07SPzO85J8KU0qxyictVJ3kgtIxMj%2BFK54XcZAgA2ehcsNCEvniQNwihkhdUfR4ArSJTMjhoeDMIx5HB3Lds%2BXVpQB83EngTk0kHeC6CHyNK7qKX%2BHGBBOJ%2F6rh06BpAg7EPA9bHRAvjVG4ymZ64WP1yXvGY79P8Qfgq2ZDcxbYyTNCqnNvIbLpVc2vv8B2HdIbw2u8lkdyYPleICBH8uRO6jz%2FshDnvxOx6vq5McGzBi5FGmHcDaQUglKJFJOkqoUur%2BD%2FXQX6UH&acctmode=0&pass_ticket=cbpip8VHon%2BN7tC%2BU%2F%2BB%2F%2F336BiA0mn66HgXJIUHNWDzVqlTfNaqXgSmK0tGwlW51L99Uh4tz%2FbgPiwJJKMZkQ%3D%3D&wx_header=1&fontgear=2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主任设计师、我校车辆95级校友张方涛,在新闻中介绍了列车的适应性设计思路与先进技术,列车采用4动4拖8辆编组,依托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先进成熟技术,适应印尼当地运行环境和线路条件,融合印尼本土文化,进行适应性改进,具有技术先进、安全智能、环境适应力强、本土特色鲜明等特点。

视频链接:

教育情怀│记我校功勋教授、杰出校友宋宝韫老师的“师道”光芒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宋宝韫教授,博士生导师,1941年出生于上海,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 。1983年至1985年公派法国巴黎国立高等机械工程学院(ENSAM)进修,并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1962年大学毕业后在大连交通大学任教,从教55年,历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连续挤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大连铁道学院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宋宝韫教授教书育人,在教育界和学术界有很高声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多篇,培养博士、硕士四十多名。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和199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得十项省、部级奖励,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留学归国突出贡献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铁路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铁道装备学科带头人,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国务院与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宋宝韫教授是我国连续挤压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长期从事金属塑性加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创立的连续挤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唯一从事连续挤压和连续包覆技术的研究机构和开发基地,在我国的连续挤压领域里创造了诸多的“第一”,使我国从连续挤压设备的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宋宝韫教授于2012年在大连交通大学设立了“宝杰尊老爱老基金”,帮扶生活特殊困难的离退休人员;和“宝韫学生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累计资助人民币250万元,项目实施至今已有10年,帮助老同志300余人次,奖励学生200余人次。

在刚刚过去的第38个教师节和母校建校66周年校庆日期间,母校及全体教职工收到了天南海北的祝福和五湖四海的爱心,令教师节和校庆日这样值得庆祝与骄傲的日子更加温暖。

宋宝韫老师说:
       今年教师节,我照例收到很多学生的祝贺。感动之余,我也怀念我的老师,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以三十九岁的年龄去学习法语,四十四岁读完博士学位,中法两国的许多老师培育和教导了我,可我现在却无法向他们直接表达敬意。于是我决定编写一个视频,叙述我的留学生涯,颂扬老师的恩德,抒发自己的感受,伴随着歌声“老师,我总是想起你”,告慰所有健在的和过世的老师们:我没有忘记你们,我感谢你们,我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cyNDI5Mw==&mid=2653475558&idx=1&sn=6102570100c662420300356053081b72&chksm=8bb4bfccbcc336da5eec1cee9a0d214c33f4c8a9a88e9fe93df8acb8601a5ddc5a5150f22474&scene=27&key=d3652929da9aa2ad8698ee6f3e735b62dbdbbd63cbc2a135ae04daf0fd991a08b90270c6a2d37d17ef5e381c09f7d111ed82b86c4a4922b0e14200fa4c9114ccb043f48918d75d09bcee2d56eb3d691c9069522df86fc75f1115a1d52ca62c4dfb863388753b48dbb8c039364336c6b6bad26e15a1313567fdb4fe068044bace&ascene=7&uin=MjE2OTEzNzMwNA%3D%3D&devicetype=Windows+10+x64&version=6309001c&lang=zh_CN&session_us=gh_eb4a066d3e21&countrycode=CN&exportkey=n_ChQIAhIQUFc0PSfsJ67J11TOU6t9PhLvAQIE97dBBAEAAAAAABwFNkP3h8oAAAAOpnltbLcz9gKNyK89dVj0VQOM%2BRivu7FT%2FG9emnS4S58nBLT%2FTHj7EMOnhmWyV5xkLmJPU1PnY8JK%2FaAYlZ%2FFhVtmlq82p71ocWJASlkHgnlZZbd%2Bqf%2B%2FgSso7POIYc%2BTwDy6OGgIPy2BSuSPU24VSkIHeZ%2FgkwQDFS1TJRIWt8c6P%2FeGOa13QrEH9dVLxXe4%2FitDaYa%2BeZLk3MD3Eeola%2Fj7%2FhJHviNM92PGzxyraST6iIScVVMnKq2rAWj%2BENqhXzz0cjVxYFRW76rLcu6IvsfwV0BDoYQ9&acctmode=0&pass_ticket=WxVAKKIF4HwYQHYJLdE4%2BFbkuG%2BHQgLngntU%2F3EjHfz7I7RLTrtO2Vte5VkxipmMc4gksSbdjcskMNCTYlca9A%3D%3D&wx_header=1&fontgear=2

视频链接:

明德求索
锲而不舍
崇严尚实
坚韧执着

主       办:校友总会办公室
                
                  辽宁省大连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
                  
                  辽宁省大连交通大学校友会
主       编:傅利斌
副  主 编:陈伟、甘爱军
本期编委:王立莉、 何文胜 、商议文
地       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794号
联系电话:0411-84109628 0411-84107610
传       真:0411-84109628
邮       编:116028
E--m a i l:   xyzh@djtu.edu.cn
大连交通大学校友网址:
http://alumni.djtu.edu.cn

大连交通大学校友总会

大连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

大连交通大学校友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