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台湾糕点合集

台湾糕点画册

——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PASTRY  ALBUM

设计人:吴孟霜
20200321076

糕点画册

   中国糕点,大多与历史相连,与民俗相通,每一种糕点都可以说是凝聚着一方人的情怀,代表着一方人独特的文化。
   台湾糕点在中国糕点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口味既囊括了中国32个省市的地道风味,寄托着海峡两岸的乡愁,也融合了精致美食文化的日本风味和荷兰风格,形成了台湾独特的糕点文化,以下将列举出台湾极具代表性的五个糕点,诚邀大家共享。

凤梨酥

太阳饼

蛋黄酥

车轮饼

绿豆椪

凤梨酥

    凤梨酥是宝岛台湾最流行的特色食品。外皮酥松化口,内馅甜而不腻。此种"中西结合"的凤糕点,连西方人也赞赏有加,故逐渐成为岛外观光客最喜欢的台湾手礼之一。
    台湾婚礼习俗中,订婚礼饼共六种口味代表六礼,其中一种凤梨台语发音又称“旺来”,象征子孙兴旺的意思,而凤梨亦是台湾人祭拜常用的贡品。早期的凤梨礼饼因太大块普通人消费不起,后台中糕饼师傅颜瓶将龙凤饼改为小饼后,凤梨酥的样子就被定格,方正玲珑的小小一块儿,精巧好拿。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给起伏连线的红土丘陵终日阳光普照,孕育出了独特而浓郁风味的台湾土产凤梨,为了不辜负红色土地的馈赠,台湾人以凤梨为原料制作出精美的凤梨酥。配以一杯温热的乌龙茶和返璞归真的阳光美点,便拥有了片刻的温暖。

   一颗凤梨酥的精华,既在皮,也在馅儿,酥皮的诀窍主要在于黄油、面粉、奶油、奶粉等配方组合,再配合烘烤工艺及手段。而凤梨酥的馅便有党派之分,冬瓜凤梨党和纯凤梨党就是两大主要阵营。
  土凤梨党是采用纯凤梨加糖熬出来的,具有更原始的纤维感和酸度,而凤梨酥是冬瓜与凤梨煮成顺滑绵软的凤梨酱,纤维细腻,口感顺滑。

太阳饼

    太阳饼是台湾地区的小吃之一。属于甜馅薄饼,内馅是麦芽糖,源起于台湾中部台中市的点心,为台中的名产之一。
    太阳饼的形状近似圆形,饼皮酥而易碎,食用时容易掉落;多半为直接食用配浓茶之茶点,也有置放饼在碗内,冲泡热开水呈现粥样吃喝。据说台湾人吃这太阳饼非常讲究,因为是甜食,他们都要先喝口茶,保持口腔清爽,然后再吃饼。也经常会用太阳饼配合杏仁茶,面茶等食用。

    太阳饼发明人是人称“阿明师”的魏清海先生,由于年少时就在社口村著名的昆派饼店练得精湛的手艺,再加上自行研究,将早期的酥饼中加入麦芽,即成了太阳饼的前身麦芽饼,又由于店名为“太阳堂”之故,在加上店中的麦芽饼名声越来越大,后来便更名为“太阳饼”。
    酥酥的外皮中夹着绵密的内陷,甜甜的麦芽配上香浓的黄油,两种截然不同的口感,创造出太阳饼诱人的滋味,是老少皆宜的一款台湾传统点心。

蛋黄酥

    蛋黄酥是起源于台湾由小麦、黄油、蛋黄等做成的传统中式糕点。
    蛋黄酥由金黄色油皮和油酥的包裹,口感层层叠叠,薄如蝉翼;馅料是香甜绵软的莲蓉和起沙透心的咸蛋黄,口感香酥。外皮酥脆浓香,馅料软和,蛋黄咸酥,一口咬下去沙沙的,蛋黄还冒油,吃完以后意犹未尽,口齿留香。具有细腻的质感和独特的味道。

    蛋黄酥的历史,要从酥皮开始讲起。土耳其有种名叫SuBrei的古老点心。这种点心的制作是于小麦面团中裹入油脂,经过反复折叠,形成数百层面皮-油脂-面皮的分层,在加热的时候面皮中的水分受高温汽化,形成了层次分明又香酥可口的酥皮,后来传到了中国最早接受殖民文化的澳门、香港、台湾等地。
    中国人制作咸蛋的历史已逾千年。最早在南北朝就有江南人以盐水浸鸭蛋以保存的记载。清朝的袁枚更是在他的《随园食单》里记录了官场应酬的宴席中,以切开的咸鸭蛋当成小菜飨客的模样。在风云激变的1949,大量江南人来到了一水之隔的台湾,也带来了中国传统食材的精华。在制作咸鸭蛋之类的乡愁时也融合了早就来到这里的酥皮,创制出了中式点心的代表作——蛋黄酥。

车轮饼

    台湾车轮饼是以红豆主要原料制作的一种像车轮形状的饼,所以被称为"车轮饼",在台湾有50多年的历史。其外表松软,内馅丰富,一口咬下去,满口的红豆香。
    车轮饼的口味很多,但是最经典的还是红豆沙馅的。正宗的红豆车轮饼豆沙需要当天人工磨制,不是很甜但是却能够尝到最为甘美的红豆滋味。牛奶味的车轮饼掰开之后像是牛奶冻一样的嫩滑,再加上一层芝士夹心,美味十足!芋泥蛋黄味车轮饼看上去更是十分的诱人,中间一颗完整的咸蛋黄能够中和芋泥的甜味,让口感变得更加的丰富。

    马英九喜欢吃车轮饼是很多台湾人都很熟知的事情,即便是公众场合,他也丝毫不掩饰对车轮饼的喜爱。2008年"双十"晚宴上,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张大嘴咬车轮饼,周美青在旁皱眉瞪眼,被记者抓拍到刊登在头版,一下子掀起了车轮饼的热潮。很多车轮饼创业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张车轮饼的经典照片,被马英九悄悄收藏起来,挂在办公室,照片旁还加注一句图说"我怎么嫁给这样的人!"。十分逗趣。

台式月饼绿豆椪

    绿豆椪发源于台湾糕饼之乡的台中丰原,是台湾中秋前后应节的点心,传统绿豆椪的内馅,是绿豆沙包裹着红葱头炒制的猪肉燥,入口有绿豆沙的香糯,继之以浓郁的肉燥芳香,具有清香柔滑,甜而不腻,皮薄如纸,泼雪千层,入口即融的特色。

    绿豆椪发源于传统糕点名店雪花斋,据第二代老板吕松吉表示,绿豆碰是他父亲吕水研发单面煎的试验品,由于外型圆润雪白像乒乓球一样,而得此名;椪以闽南语发音,是指烘烤后饼皮中央凸起的样貌。
    "以前饼的烘烤都使用木炭,火力不均匀、火候不好控制,为让饼能平均受热、煎熟,必须不断的翻面以防止焦黑,如此做法称为双面煎。有一次饼店的生意太好,有几个饼忘了翻面,结果出炉的饼皮雪白、中央微微凸起。我父亲吕水认为,饼能煎熟就好,既然单面煎的饼较为漂亮,为何一定要用双面煎?于是他着手实验,先去除掉原本包有肉角的内馅,只纯用绿豆沙,并将尺寸缩小,以油酥皮包裹后送进炉内采单面烘烤,结果烤出的成品犹如一颗乒乓球、小小白白的,相当可爱。因为是试验品,就随意放于店内,想不到却引来顾客的注意,纷纷询问产品名称,于是就依照外形特征随口说出'绿豆椪"三个字。"
这便是绿豆碰的由来,也是"雪花饼"的别名。

   内包卤肉豆沙的"绿豆椪",多层次的油酥皮加上卤肉油脂渗透到绿豆沙馅内的湿润感,吃起来口感细致不哽喉;搭配一杯现泡的乌龙茶,古代文人的雅兴便涌上心头。而这种幸福的滋味,以丰原的绿豆碰最让老一辈人回味。

作品名:台湾糕点展
编辑人:吴孟霜
图文:来源于网络

扫码查看电子版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