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剪影

大陆光影七十年
时代秀
主旋律影片

香港不易的繁荣路
台湾电影的复兴路
“赌城”背后的澳门

管虎
出生于北京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国内地男导演、编剧,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犀利、先锋,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批判性,视听技巧纯熟并独具特色。其代表影视作品有《黑洞》《冬至》《杀生》。

张一白
出生于重庆市,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内地男导演、监制。
中国第六代导演之一,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第六届执行委员。他拍摄的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开启中国大陆青春爱情偶像剧的新时代,曾凭借电影《匆匆那年》获得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大学生欢迎导演奖。

徐峥
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中国男演员、导演。早年凭借古装剧《春光灿烂猪八戒》中猪八戒一角走红,之后凭借作品《我不是药神》获第55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其执导的影片票房成绩亮眼,与黄渤、邓超、吴京并称为“中国票房四巨头”,处女作《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将近13亿,《港囧》票房突破16亿。

薛晓路
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女作家、编剧、导演,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副教授。
薛晓路于1994年担任电影《紫禁城奇恋》的编剧,这是她的首个编剧作品。凭借丰富的剧本创作理论和独特的切入视角,她迅速在电影圈崭露头角。此后她陆续拍摄了多部优秀作品,并凭借自导自编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斩获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导演奖、编剧奖,踏进5亿票房导演俱乐部。

宁浩
出生于山西,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男导演、编剧。他早年因执导电影《疯狂的石头》入围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而成为中国炙手可热的新锐导演之一,后执导电影《疯狂的赛车》以1000万投资成本取得过亿的票房成绩,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曾凭借《无人区》入围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陈凯歌
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男导演,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也是首位获得金棕榈奖的华人导演。他因《黄土地》而出道,执导了被认为是中国最艺术价值之一的电影作品《霸王别姬》,此片获得了第46届金棕榈奖、第51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以及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随后执导了《风月》《荆轲刺秦王》《和你在一起》等多部作品,相继获得了各类电影奖项。

文牧野
中国内地男导演、编剧,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2019年11月23日,凭借电影《我不是药神》获得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

1

2

02 序
04 大陆光影七十年
21 香港不易的繁荣路
31 台湾电影的复兴路
37 “赌城”背后的澳门
41 时代秀
47 中国电影中衣食住行的变迁
53 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59 主旋律影片

contents
    目录

    自建国首部电影《桥》到2019年国庆档的《我和我的祖国》,跨度七十年,每每想起中国的发展,甚感念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这盛世如你所愿,此后世间皆安、山河无恙,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七十年,无数影片无不在展示着新中国以来的巨大改变。每一个小人物的青春奋斗历程,都与新时代的点点滴滴、成长历程息息相关,这也正是新中国发展壮大的缩影。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50年代人的青春,一代代知青响应祖国号召,上山下乡,深入到祖国最贫困的乡村,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为建设美好农村,奉献整个青春和汗水。60年代人的青春,是学习雷锋精神,在生活和工作中爱岗敬业、乐于奉献。70年代人,经历了文革的阵痛,却依旧对生活满怀希望,与家人的相知相守,也是那个时代最温情的回忆。80、9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各种思想交融,出国留学、创业打工,为了美好生活和青春梦想,不断拼搏。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正处于互联网时代,将专业知识与其相联系,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为新时代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01

十七年的黄金时代

中国桥——时代的跨越

01

   《说文解字》对“桥”的解释如下:“梁,以木跨水,今之桥也。”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桥在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中,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和息息相关的工具。

    电影《桥》,这是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摄制的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同时也是新中国电影诞生的重要标志。它的诞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巨大跨越和巨大飞跃、以及改变。
   影片将目光投射到1947年的冬天,并将主人公聚焦于新中国的工人阶级。这是我们新中国历史上有巨大贡献的阶级,且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当时,东北是中国工业基础最好的地方,也是新中国建设初期的支撑和动力。

大陆

70

3

    从1949到1966年,这是中国电影黄金发展的17年,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电影开始探索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改变,电影中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党和劳动人民,歌颂自由的生活,由此诞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4

    如今,在世界桥梁界始终流传着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1世纪看中国。从新中国开始的桥梁建设到如今,中国人始终对桥梁有着极大的热情和执着,且桥梁建设在全世界中首屈一指。从最初的桥梁到如今的珠港澳大桥、青岛海湾大桥,中国用世纪行动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智慧桥梁的魄力和辉煌。

风雪中的夜行者——白毛女

02

    提及1950年上映的电影《白毛女》,我们都会想到“封建社会将人变成了鬼,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作为宣传的典型,也作为探寻中华民族风格的重要作品,至今被人们传唱:“北方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其主人公是“喜儿”,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被迫躲入深山,丧父又丧子,因而白头,顾名思义“白毛女”。

    在电影中,喜儿是个善良天真、勤劳纯洁的形象,而抢占她的地主黄世仁,却抢男霸女、无恶不作。在那个年代,无数个像喜儿一样纯真的姑娘被现实逼成了白毛女。
    解放后的中国,无数老百姓重获自由,在新社会中翻身作主,追求幸福快乐,成为国家的主人。随着中国的民主法制不断发展,对于女性权益的保护也愈发完善。我们尊重女性,也尊重风雪中为了女性权益不断奔走的人们。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03

   1956年上映的《铁道游击队》中,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一支飞虎队。在百姓的心中,这支游击队在面对民族侵略时的坚决反抗,无时无刻不在作斗争。他们乐观向上,同时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投入到抗日的行列中。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熟悉的旋律响起,游击队员们扒火车、炸桥梁、与鬼子周旋的场面,便会在人们心中荡漾。

5

6

     我们歌颂英雄,赞美英雄,是因为时代需要英雄,需要精神的力量。这部带着传奇色彩的红色抗日影片,塑造了一群英雄的群像。大队长刘洪的成熟稳重、足智多谋,李政委的文武双全,队员们的英雄善战、毫不退缩,还有聪明勇敢、热情机智的广大农村妇女形象。
     当一切已成历史,脚下的土地格外厚重,英雄在我们心中,光影永流传。

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04

    被誉为几代人青春的《冰山上的来客》,1963年上映,描写了一部充满西部民族风情的谍战片。讲述了真假古兰丹姆与战士阿米尔的爱恨纠葛,而我边防部队的基层指挥员杨排长在与特务的斗智斗勇中,识破了敌人的阴谋诡计,不仅歼灭了敌人,还让阿米尔与真古兰丹姆重逢。
    帕米尔是塔吉克语“世界屋脊”的意思,这里拥有常年不化的冰雪,因而又被称为冰山。冰山上盛开的雪莲花,神圣又纯洁,象征着浪漫的爱情。“花儿为什么这么红……”爱情与战友情,在极其动荡不安的年代,让人在悲伤中重燃希望。
     少女古兰丹姆在如花一样的年纪,被叔叔卖给了别人,离开故乡和爱人,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手中的雪莲花,被丢在了地上,任人踩。而假古兰丹姆在看到雪莲花之后,无半点动容和对故乡童年的眷恋,也让杨排长起了疑心。远处的雪山、圣洁的雪莲花,成为了几代人的记忆。
    一代一代的战士守卫着祖国的边疆,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将几代人的青春奉献给国家和人民。

7

 8

   文革期间的电影业凋零,从1966年到1976年,诞生了几大以戏剧为主的舞台艺术作品。人们的文化生活,被家喻户晓的“八大样板戏”包裹着。如《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作品,这些优秀的现代京剧,被当时作为优秀的作品加以宣传。
   电影《红色娘子军》由著名导演谢晋执导,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代女性吴琼花成长为红色娘子军的战斗故事。吴琼花起初是土豪家的小丫头,受尽土豪的折磨,幸好在危难之际遇到了红军,在引导之下,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她与众多不愿意屈服于封建礼教的女性一样,勇敢地拿起枪,打倒了强取豪夺的土豪,走上了抗战之路。  
   
   女性意识的觉醒,是这部剧中所蕴含的意思。新中国成立之后,老百姓当家做主,如何打破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如何让一位女性真正实现思想和意识的解放,这部电影给了我们答案。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女性的觉醒、呼唤平等与独立、解放自由,成为如今当代女性的一个典范。

9

10

样板戏

红色娘子军

    从1977到1992年,是电影的再探索时期,同时诞生了很多优秀的主旋律片、商业片、艺术片。这一切的推动,不得不谈起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这三代导演,由于时代和生活背景的不同,分别重视人道主义的反思、诗化意识和群像意识,也在中国的电影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谢晋,作为第三代导演中杰出的代表,执导了三部有关文革的反思类电影《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
    回顾新中国电影的发展,谢晋无疑是电影界和时代中的标杆人物,正所谓“时代有谢晋,而谢晋无时代”。他经历过无数挫折,却始终饱含一颗赤子之心。作为知识分子,他始终履行着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用光影胶片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并为中国人民串联起一幕幕的集体记忆。

   “谢晋式”电影,有着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结构,也有一系列的爱情模板:男主角给过女主一些帮助,当男主面临迫害时,女主不离不弃,守候着男主身边。他对爱情的相守、救赎的表达、女性地位的拔高,在三部电影中均有体现。
   在电影《天云山传奇》中,讲述了1957年的一段故事,知识分子罗群被划为右派,未婚妻宋微远离他,而另一位姑娘冯晴岚在危难之时,一直守候在罗群身边,相濡以沫、共渡难关。在文革年代,被诬陷、走投无路的罗群,被众人远离,与宋微的胆小懦弱相比,冯晴岚对爱的执着和对爱人的守候,总让人感动。
    在动荡的岁月,人性的光辉、爱情的救赎之光,始终会眷顾那段黑暗岁月中的人们,一直照耀着前进的道路。

11

12

1

救赎与相守

    “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电影《城南旧事》是第四代导演吴贻弓执导的。这部影片以小女孩英子的视角切入,在一次又一次离别中讲了三个故事。
    电影改编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是小英子纯洁无瑕的眼神,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疑惑,结交了“疯”女人秀珍、小偷、乳母宋妈。这些人都带着深深的伤痛和无可奈何的生活背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风貌。
     北京城南的旧事,是作家林海音对童年的思念,时光逝去不再来,打动我们心弦的,依旧是简单纯粹的美好东西。“离别和死亡”,夹杂在影片中,童年中小孩子所迷惑的问题,在成年之后,却发现所有的朋友都走了,爸爸的花儿也落了,而自己,也永远不再是小孩子。

    黄土地与舞台,对于广大的劳动人民来说,一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一个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二者的联系与意义,对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来说,也是一种非凡的存在。
    影片《黄土地》,讲述了八路军顾青深入陕北农村去寻找民歌素材,结识翠巧、憨憨一家人。新思想与本土人的碰撞,让翠巧摆脱自小由爹定下的娃娃亲,借助“信天游”的歌声,逃离原本的命运。
整部影片的色彩,“天是青的,土地是灰的,河水是黄的,人是黑的,只有翠巧是红的”。
    摄影师张艺谋用镜头记录了黄河流淌的这片土地的故事,它一次又一次回答了中国人民骨子里的坚韧,一次次面对外敌入侵、天灾人祸时的涅槃重生和再度崛起。在这片充满力量的黄土上,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13

14

2

长亭外,古道边

3

黄土上的霸王别姬

   影片《霸王别姬》则把镜头投向了两个从小一起练戏的师兄弟,他们各自的悲惨命运,让他们自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程蝶衣对戏的执着和痴迷,愿意将一辈子奉献给它,同时对段小楼的依赖和过分执拗,在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中,盘根错节地展开。段小楼与程蝶衣不同,他向往小人物的生活,媳妇孩子暖被窝的俗人生活。
    “一辈子,少一个时辰也不行。”程蝶衣这个假虞姬,一生追逐着心底的霸王,在梦想与人生、社会、民族、国家中,铺开史诗级的细腻人生画卷。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扎根于中国土地上的小人物,从土地中汲取营养,悲剧一生,却留下了惊艳的传奇故事。

15

16

市场化中的中国电影

    从1992年至今,是中国电影的市场化时期,涌现了无数都市性、开放性、创造性的电影。镜头的焦点更加地集中于中国土地上的老百姓,以及中国社会的变化及大都市的生活。这样的影片,更加贴近社会和人民生活,更加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变化。在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是第六代导演和冯小刚的喜剧。

"

"

有一种导演,叫贾樟柯

   第六代导演下的镜头,更关注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的社会、人际、家庭关系,更关注社会、都市边缘的小人物,将一代代年轻人在社会变革下的迷茫和困惑,搬上了大荧屏。最有代表性的导演,要数贾樟柯了。
    贾樟柯出生在山西汾阳,其导演的作品都有相同的特点:对中国现实社会和边缘小人物的关注。他曾说:“不能因为整个国家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到的人。”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社会中边缘人物的群像人生。

    “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讲述了80、90年代人的迷茫青春,新事物的涌现,流行音乐、录像带、歌舞厅、老虎机、自行车、摩托车等,以及街上的小混混,组成了这两代人青春中的集体记忆和成长故事。
    成长往往带着阵痛,被生活和现实逼着离开了故乡,涌入繁华的大都市,成为城市边缘中不起眼的小人物,被压迫的生活、被歧视的小人物、纠葛错乱的人生,把小人物压得闯不过气来。
    改革开放的推进,跟不上时代的小人物,最终被淘汰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成为不起眼的泡沫,消散而去。
    贾樟柯悲天悯人,将不完美的人生和现实的社会中的艰苦展现在人们面前,唏嘘不已的同时,也建设性地提示我们,人生而平等,带着善意和善良关注那些被时代忽视的底层人。

17

18

有一种贺岁片,叫冯氏幽默

    导演冯小刚,是非科班出身的国民导演,他扎根于电影行业30多年,从《编辑部的故事》、《甲方乙方》、《1942》到《芳华》,给无数老百姓带来了欢声笑语。而“冯氏幽默”也贯穿在电影中,成为了国民贺岁喜剧记忆中的笑点。

   影片《甲方乙方》,戏谑调侃时代问题的现实主义喜剧,将中国内地的贺岁片提前了近五年。在合家团聚的过年期间,这些“冯氏幽默”的台词,都会让人会心一笑,由此“贺岁之王”的桂冠落在了冯小刚的头上。

   喜剧中融入了富人、穷人、婚姻、婆媳关系、衣食住行等时代问题,在经济与思想的碰撞中,以一种“反打脸”的爽点,赢得了普通老百姓的心。它适合大环境下困惑复杂、被现实折腾得的人们,内心极度渴望娱乐和释放,在影片中,处处能够让人在欢声笑语中,重获短暂的快乐。

    冯氏幽默与沉重的文化和生活背景下的小人物不同,他影片中的人物善于取巧、善于捉住机遇,不断地借势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对当下的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生活已经太枯燥无味和繁琐了,只有在喜剧中才能获得人生的慰藉。

19

20

繁荣路

不//易//的

no easy

02

     从1842年开始,英国开始租借香港,直到控制香港全境。长达百年的殖民时间致使香港的封建传统理念并不深厚,那里的人们在西方文化的浸润中成长,理想就是进入洋行谋生。
     说到香港,我们总会想到内地较开放的上海,19世纪后期香港的经济发展还无法与上海相提并论,甚至在1949年之前,香港的经济社会繁荣程度都比不上上海这座魔都。直到1937年抗战,上海大量商人南下,他们将财富带入香港,从那时香港日渐繁华。
     尤其在20世纪4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走向没落,促使上海的大量资本涌入香港,再加上冷战时期内地与外隔绝的原因,直接促使香港发生了翻云覆雨的变化。

"

"

五十年代的沉浮却不屈服

1

电影高质高量的发展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是量多质优的。左派中原与右翼新马两种电影势力在这一时期碰撞、竞争。左派倾向的是民族使命感,右翼倾向于迎合观众、以商业利益为主。
    电影类型多样,有文艺片、武侠片、古装片等等。代表作有1952年的《一板之隔》、1953年的《危楼春晓》、1954年的《姐妹曲》、1955年的《水火之间》、1956年的《寂寞的心》、1957年的《四千金》、1958年的《阿Q正传》、1959年的《江山美人》、1960年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1年的《手枪》、1962年的《一万四千个证人》、1963年的《为谁辛苦为谁亡》、1964年的《武则天》、1965年的《大地儿女》、1966年的《边城三侠》、1967年的《龙门客栈》、1968年的《金燕子》、1969年的《死角》。

21

22

     国内外战争的硝烟给香港带来大量劳动力、资金、专业人士等生产要素。1949年前后,大约有百万难民及移民涌入这个面积并不大的都市。与此同时,大量内地的电影工作人士也向南涌入。他们在香港设电影厂、拍摄影片,促使香港电影逐步壮大。再加上新加坡、马来西亚电影势力的涌入,右翼新马不断发展壮大,香港电影逐步走向成熟。
     50年代初期的香港开始向美国出口纺织品,美国成为香港当时最大的出口市场,至此香港的纺织业日益壮大,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到内地改革开放。纺织业的发展也为民众提供了较多的工作机会。但由于当时为了躲避战乱的来港人员之前饱受磨难、生活凋零,来港后迫于生计去制造厂谋生,辛勤的劳作仅换来微薄的收入。而且当地的底层人员在香港商业都市金钱至上的氛围中生存,他们被资本家剥削、贫富差距悬殊,生活同样非常疾苦。所以,当时的电影呈现的大多是小人物的辛酸奋斗史以及与上层人士“斗智斗勇”的挣扎。
    1953年中联影业拍摄的《危楼春晓》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生活的艰辛以及不合理的现象。该影片以教书先生罗明搬进“小破楼”的第一天开始,拍摄这个“小破楼”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剧中有助人为乐的的士司机梁威、生活窘迫却慷慨的舞女白莹、纯朴的乡下女孩玉芳、危难之际伸出援手的教书先生罗明等善良的底层人物,他们如同社会中的微光,温暖着彼此。同时也有势力的包租婆、仗势欺人的王大班夫妇、视钱如命的租售公司老板等凸显人性之恶的小人物。无论是有墨水的文人还是的士司机、包租婆,他们都生活艰辛。此影片站在道德点拍出上层的剥削欺压以及下层的窘迫,还有下层人民在艰难中伸出的每一个援手、彼此扶持。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相互扶持,一起将中国发展壮大。宇宙浩渺,星星渺小,但聚集的星星将整个宇宙照亮。
     影片《岁月神偷》向观众展示了六十年代香港底层人民面对港英政府的压迫却不屈不挠、撒过泪水后依然笑对生活的乐观心态。该影片从本来应该在广阔海洋自由生活但现在却被困在水缸的鱼儿开始,影射出当时平民百姓们被生活所困,期待、向往自由。
     六十年代的香港不仅处于英政府的压迫下,而且受到当时内地运动的影响,时不时还受到台风暴雨的吹打,百姓生活困难。片中的罗家是千万底层家庭的真实写照。罗家四人又分别代表了不同性格、命运的民众。一家人以卖鞋为生,在英政府的压迫、台风吹毁房屋、儿子患病无法医治等艰难之中,还是很坚强地生活,罗妈妈总说:“做人总要信的”。两条彩虹很难看到,但终会有看到的那一天。一个家庭与时代呼应,是时代的缩影,家庭生活困苦,却也用微薄之力扛住生活的风雨,时代风云变幻,但不断前行。
      新中国在饱受白眼、经历时代教训等艰难之中,选择的不是退缩而是不断地前进,紧跟世界的步伐,引领时代潮流。香港从港英政府压迫到回归以及之后的时间里,也是不断发展,从社会动荡到稳定、度过经济危机、普通人民归属感、幸福感愈来愈强烈。

2

繁华背后辛酸的小人物

23

24

"

"

七十年代的转折

1

电影题材的变化

    七十年代中期的香港在金融、贸易、制造业等方面多元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五六十年代电影的教化已经不符合观众的口味,观众更加倾向于将电影当作一种休闲娱乐方式,以此来释放生活的压力。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经典的功夫片及喜剧片。经典剧作有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精武门》等;许冠杰导演的《鬼马双星》、《半斤八两》等;洪金宝导演的《肥龙过江》、《杂家小子》等;成龙主演的《醉拳》、《龙少爷》等。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有楚原导演的风格独特的武侠片、喜剧片,其中1973年的《七十二家房客》很有代表性。

2

中国功夫的显现

    七十年代初期,武打明星李小龙出现在观众视野中。他领衔主演了电影《精武门》。影片中陈真砸掉“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门匾,恶惩日本道馆的人等场景反映出了中国功夫的强大以及中国人的气魄。当时的香港发展趋向多元化,李小龙的出现为功夫片打开了市场。与现在的影片大不同的是,当时的功夫片都是演员亲自上阵,由此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虽然现实中不是所有人都会功夫,但是这部影片与当时很多香港人想摆脱港英政府欺压的心理很符合。日本人瞧不起中国人,中国受日本人欺压,而在七十年代的香港同样是受外国势力的欺凌,香港普通民众也有着陈真一样的愤怒,想要获得自由、为民族争光。
     回顾中国历史,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殖民战争摧毁了百姓的生活,国家社会经济凋敝。庆幸的是,中国人团结、勇敢地抵抗侵略者,中国不仅摆脱了侵略,而且从建国后到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七十年风雨、七十年辉煌,中国人民一起努力,保家卫国,香港、台湾、澳门回归,构造美丽的中国蓝图,民族精神永存。
     在1973年李小龙暴卒后,民众也渐渐对脱离现实的功夫片失去兴趣,对反映现实社会的影片愈加感兴趣。

3

黑势力的欺压

    1973年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拍摄了一幢破旧大院里七十二家租客相互扶持、打败恶势力的欢乐生活。这部影片虽然讲的是民国社会的故事,但是与七十年代香港人民的生活相照应。
    七十年代的香港百姓生活疾苦、贫富差巨大,就连大学生也没有体面的工作,穷人总是受到权贵的压迫。并且该影片拍摄手法诙谐,人物鲜活,受到观众极大欢迎。影片中有穷凶极恶的太子炳、泼辣刁蛮的八姑、在风月场所挣钱的大学毕业生韩师母、逃难的金医生、打抱不平的发仔、乐观聪明的鸡公福等各种形象。虽然房客们受到房东、警察等的欺压,但他们团结一心,共同打倒黑势力。
    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影片告诉人们邻居之间有矛盾,但是在遇到困难时,应该团结合作、共同抵抗恶势力。一座城就是一段历史,是一个国家的一面,不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城与城之间,只要团结一心,共同保卫家园,终会战胜“侵略者”。

4

爱拼才会赢

    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来自底层、因为贫穷干过几乎所有可以挣到钱的导演许冠文开始被大众熟知。因为他本人的真实经历,他拍出的电影很接地气,能够将香港本土人的生活气息掌握的很到位。他从小市民变成人们熟知的导演,在他的影片中也将香港平民一心想要通过努力翻身的现实状况表现得很真实。
    1974年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将香港本土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以及充分反映出了香港市民“爱拼才会赢”的心理。
     这部喜剧主要以“常驻”监狱的邓国文、“呆头呆脑”的刘俊杰这两个好赌之人的故事展开。邓国文为了逃脱追杀最终“躲进”监狱,刘俊杰一心想学到高超赌技,二人一次又一次在赌场上赚钱以及之后的失败,但却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对生活抱有热情的态度,令观众可以看出当时香港人的干劲十足。以喜剧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搞笑的过程中又增添了当时的生活气息,虽然仅仅是不务正业的两个赌徒,却从他们身上看到为了生活用尽全力,不放弃。他们代表着为了翻身努力生活的香港小市民。
       两人从开始认识的种种矛盾到后来共谋发财之路,搞笑故事的背后是底层生活的辛酸以及力求打破现状的拼劲。邓国文被恶势力追杀,也就是香港市民受到港英政府、富人等压迫的缩影。

25

26

"

"

八十年代的“异军突起”

     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世界多极化加强、经济全球化蔓延,综合国力的比拼越来越激烈。香港的转口贸易发展势头良好,经济繁荣,许多独立电影制片机构成立,大量电视工作者转战电影,开始拍摄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电影。这一时期的新型导演大多有西方教育的经历,思想开放。
 
     他们拍摄的电影与传统的粤语片有很大的不同,手法大胆、真实,对社会有着不同的感触。香港电影圈的新浪潮运动拉开了序幕。新浪潮的代表作有《跳灰》、《咖喱啡》、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1983年的《家在香港》等等。新浪潮运动仅仅持续了两三年,但它为香港电影圈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士以及为港片开创了新的道路。

1

新浪潮的诞生

2

渴望自由

    1983年的《家在香港》中有想要出人头地的孤儿黄阿伦、寻找自由的偷渡少女张婷婷、因爱错乱的李建辉、一身漂泊客死异乡的虎伯、表面风光内心痛苦、最后自杀的混血儿艾里卡。这些代表香港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生活压力之下,面对生存、移民、男女感情等一系列问题,在苦难中寻求一丝属于自己的自由,希望在故乡找到温暖。

     香港当时在港英政府的控制之下,人们为自己的生存发愁,内地运动也使一部分人偷渡到香港,他们的生存更是问题,要填饱肚子还要躲避警察。香港人民多数时候看起来像是没有灵魂的皮囊,但他们心中一直存有希望,相信在自己的努力奋斗中,终将看到黎明的曙光,自由终将与他们相拥。这是香港人、内地人,是所有中国人的坚持,并且确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下,中国获得了自由。

3

生活氛围的放松

    八十年代中后期的香港商业繁荣、经济高度发展,影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主,获得大卖。首当其冲的就是喜剧片了,经济发展使得百姓生活放松,他们更愿意享受电影中的喜悦感。一个时代的生活氛围是一种类型电影盛行的关键因素,如果正处于战争时期,还有多少人会有时间、精力想要看喜剧呢?
     1988年的《最佳女婿》通过搞笑故事揭露现实,美发师纪阿开、服装设计师大眼龙、风水师赖布丁讨理发店老板女儿亚英欢心的喜剧。在不知亚英孩子的父亲时,亚英的父亲设了一个妙计来考验三人的品行,最终大眼龙的善良得到了亚英以及她父母的认同,结尾也与片名最佳女婿很吻合,父母都愿意把女儿交给一个善良的人。
    三个好朋友一起追求女孩还能和睦相处的故事看起来有点滑稽,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影片中隐藏的真实人性。或许从影片开始猜不到结局,但傻头傻脑却在紧要关头无私奉献的大眼龙就是最佳女婿。
    如同新中国成立至今,在其他国家危难之际总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不是资源浪费,反而会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并且也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

27

28

"

"

九十年代的变迁

      九十年代初至中期,香港电影经历了短暂的黄金时期,此后由于好莱坞电影的冲击、香港电影自身的种种弊端、盗版、金融危机等问题使港片走向低谷。
     黄金时期的香港电影高质量与创新理念并存,受到观众极大的欢迎,如今看来也是不可企及的高度。我们所熟知的明星周星驰、张曼玉、成龙、周润发等也是那一时代崛起的。赌片、无厘头的喜剧片盛行,代表作有周润发主演的《赌神》、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等等。

1

由黄金走向低谷

2

黑社会的渗入

     回归前,香港黑帮盛行。九十年代黑社会渗入香港电影圈,这也是香港电影走向低谷的因素之一。回归后,香港人民获得自由、选举权,实现当家作主。社会逐渐趋向稳定、百姓安居乐业。香港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真正成为一个自由港、结束了殖民生活、脱离了资本主义的剥削、贫富差距缩小、人们幸福安康。
     2002年的《无间道》主要以黑帮卧底刘建明、警察卧底陈永仁以及最后被黑帮杀死的警察黄志诚的故事为主。多年的从警生涯中,刘建明改变意识,想要做一名好人。而陈永仁最终被杀死,好人没有了好报。
     此警匪片打破常规,不再极度显示卧底警察的不顾生死,而是通过黑帮与警察错位、黑帮形象与社会变化相结合的形式回顾香港历史。刘建明和陈永仁错位,长久无法回归真实身份以及回归真实身份后的悲剧不正与香港长期处 于殖民统治以及回归后无法马上恢复的社会状态相呼应吗?

    那个时代的香港,尽管已经回归,但面对时代的转变,人们思想迷茫、不知所措,对自己没有准确的定位。再加上世纪的跨越,人们更加期盼光明到来。或许刘建明从黑帮到最后变成好人,就意味着现实中人们想要世界有更多的好人,期待香港变得更加明亮,过上美好的生活。而刚回归虽然迷茫,但的确回归后的香港确实发展越来越稳定,人们也越来越幸福。时代造就了《无间道》,《无间道》又为人们普写了时代,是对时代的回忆、反省、牢记。

29

30

     家乡对于每个人来说意义重大,它是人们情感的寄托,是过去的回忆。香港回归之前,家人之间隔着一座座大山、海湾。唯一的月亮成为他们寄托思念的信物。幸运的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一个个分离的家庭迎来团聚。
   电影《女人本色》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三个女人在1997到2007这十年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凸显香港十年巨变。影片以香港回归的那一刻开始,有因为回归公司改变策略而被革职的杜林、被提拔为财务总监的成在信、新任上司程必聪、助理宋晓彤等。刚回归的香港正遇上爆发的经济危机,股市疲软,人民生活艰难。影片中九叔因欠债而自杀、杜林欠银行巨额而神经错乱,在醉酒车祸中去世。他们是当时股民们的真实写照,形象地反映了刚回归的香港处于艰难挣扎中。
   2003年香港失业率飙升,民众心中的希望之火被浇灭。3月,非典又抵达香港。成在信失去所有亲人,瞬间无望。在朋友的帮助下她渡过难关,和毛毛、宋晓彤开始创业,最终成为上市公司。十年之间内地与香港也逐渐建立了更紧密的经贸合作,香港成为全球第二大集资市场,经济发达,人们在度过艰难岁月后,迎来了黎明。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时代的象征。一群人造就了时代,时代重塑了一群人。

"

"

跨世纪的飞跃

电影
电影

复兴路

03

31

32

1

“戒严”下的“悲情城市”

2

六十年代的成长

3

七十年代的发展

    除香港外,1895至1945隔岸的台湾曾被日本管辖五十年。日据时期的电影,政治宣传类型的影片是市场主流。而且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由于日本举行的台湾博览会以及台北与福冈之间开通航运,台湾电影有了鼎盛发展。
    1949年,国民党逃亡到台湾,至此台湾开始了“戒严”时期。在这一时期,台湾民众的参政、言论、人身等自由受到极大的束缚,许多人受到了迫害。台湾电影也是在政府的主导之下,主要以新闻片和政宣片为主。
     电影《悲情城市》的时代大背景是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时代变迁、政权更迭,国民党接管台湾,百姓等来的不是自由,而是更多的控制。台湾光复初期,林氏一家以为盼来了好日子,奈何国民党接管台湾后,政府对民众限制自由,由此各种风波涌向林氏一家。1947年发生“二二八”事件,之后林氏除四弟林文清外都受到迫害。然而难逃时代的厄运,林文清因与进步人士有关,也被关进了监狱。最终林氏男子只剩下还在学说话的幼儿。
     普通百姓在历史的轮回中显得渺小不堪,但正是普通民众的现实状况毫不保留地揭开了历史的伤疤。“牢记历史、反思历史、创造未来”,每一代后人都应该用行动扛起肩上的重担,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微薄之力聚集起来就是最强大、最坚实的力量,共同完成“中国梦”。

    七十年代的台湾社会形势巨变,与大多国家结束建交关系,而这一时期美国与内地恢复邦交正常化,一时间涌现了很多爱国主义、反映社会现实的道德片。但是为了避开现实问题以及七十年代香港功夫片盛行,这一时期的台湾电影主打的是功夫武侠片、琼瑶片。代表作有《侠女》、《忠烈国》、《金盏花》、《破晓时分》、《我是一片云》等等。
    胡金栓的《侠女》拍摄历时四年,并荣获第2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技术”奖和“视觉效果”奖。这部影片的情节跌宕起伏、画面与故事情节十分吻合,烘托了武侠片阴冷、高森的气氛。影片主要围绕顾省斋、杨慧贞二人展开。杨慧贞的父亲杨涟被宦官魏忠贤害死,她一直躲避东宫的追踪并拜师慧圆大师。而顾省斋是秀才,但因对朝政不满,一直靠书画为生。在顾省斋与杨慧贞坠入爱河并且了解了杨慧贞的身世后,他们与杨涟的部下、慧圆大师联手对付东宫追捕者。最后他们获得成功,顾、杨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侠女》不仅是一部武侠片,它还融合了历史、时代。也许我们可以将东宫宦官看作戒严时期欺压台湾百姓的官员。与当时台湾戒严以及脱离国际社会的现实状况不同,《侠女》写的是美好幸福的结局,这也表现了民众对于归国和自由的渴望。

    影片《蚵女》拍摄了采蚵少女阿兰和渔民金水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阿兰母亲早逝,她靠着采蚵维持父亲和弟弟的生活。后来她与金水步入爱河,谈及婚嫁。他们在克服了阿火的阻挠、阿兰父亲要求大量聘金、阿兰难产威胁到生命等重重困难之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影片中还涉及到受群众爱戴的苏医生最终打败赌棍阿火支持的人选而当上村长,在苏医生的领导下,渔村的人民生活安康自由。当时的台湾正处于戒严时期,加上经济有所发展,百姓对自由非常渴望、希望早日摆脱戒严而过上幸福的生活。《蚵女》正反映了台湾民众真实的想法。

    六十年代的台湾经济得到了发展,社会形势逐渐稳定,并且受到香港电影的影响,台湾电影开始步入成长时期。当时,香港的部分导演赴台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台湾电影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李行的《蚵女》、《养鸭人家》等。

33

34

4

八十年代的新电影运动

   在1987年“解严”前,因受香港新浪潮运动、台湾电影自身的局限性、外国电影思想的传播、电影人士的回归等因素的影响,台湾出现了一批中青年导演。他们从新的形式、理念、美学出发拍摄影片,与台湾当时主流的政宣片、文艺片不同,促进台湾电影的革命运动。代表作有《光阴的故事》、《恋恋风尘》、《看海的日子》等。
   《光阴的故事》在题材上与传统主流电影区分开来。它拍摄的是人在不同阶段的成长,通过四个小故事展现了人们的童年、少年、青年、成年时期。《小龙头》以内向的小男孩小毛为主,他与小伙伴美好的童年以及朋友离开后的落寞;《指望》以暗恋大学生的初中生小芬为主,她在得知暗恋终究是单恋后的失望;《跳蛙》以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杜时联为主,他在经历黑暗后找到信念的希望;《报上名来》以无法立即表明身份的一对夫妇为主,他们在繁华、快节奏的成年生活中感受到的无望。
     影片拍摄出童年孩子的纯真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无形的隔阂;将少女对于爱情的懵懂与想象表现得真实、细腻;在大学时代迷茫的学生,久久难以找到真正的信念,同时反映了当时台湾社会一些荒谬的现象;通过夸张手法拍摄一对夫妇在上班时间的“趣事”,折射了台湾日趋繁华背后隐现的社会问题。

5

九十年代的低谷期

6

回归后的“逆风飞翔”

    《卧虎藏龙》曾荣获奥斯卡奖项,使全世界更多的人体会到中国武侠的独特魅力。在好莱坞影片占据台湾市场的环境下,这部影片巧妙地利用美国观众可理解的方式进行了拍摄。李慕白与俞秀莲理性纯洁的爱情与柏拉图式相符、罗小虎与玉娇龙的敢爱敢恨又符合美国人奔放的性格,如此一来很容易吸引海外观众,获得国外市场。

    直到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在台的美商影业受到影响,台湾电影才开始逐渐恢复。2008年,台湾本土电影票房大卖,台湾电影走上复兴之路。此后的代表作品有大卖的《海角七号》、文艺青春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逆光飞翔》、商业纪录片《翻滚吧!男孩》等。
   《逆光飞翔》根据真实事例改编。主人公是弹琴天赋极高的盲人黄裕翔和被迫放弃舞蹈梦想的饮料员小洁。看似两个悲情的人物,但影片并没有渲染“悲”的氛围,相反画面温馨美好。黄裕翔的世界没有色彩,但他可以感触到各种声音的美妙以及身边有很多温暖的人。他与小洁相识后,彼此鼓励,体味了对方之前没有触摸的世界。最终,裕翔、小洁都站上了比赛的舞台,绽放着自己的梦想。
2012年的台湾与《悲情城市》中的台湾迥然不同,台湾在祖国的怀抱中不断发展,街道的店铺、交通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民众的生活相对惬意,越来越多的梦想有绽放的机会。
   “我们总以别人的方式前行,什么时候能够按自己的方式飞翔”。心怀梦想,就要无畏地追求、不断地沉淀、激昂地迸发。舞者站上舞台、音乐响起的那一刻,她的世界是安静的,在音乐的环绕中用肢体表达情感,以自己的方式旋转、跳跃。新中国成立以来,它在阻挠中前行、在绝望中绝地反击,非典时期的万众一心、汶川大地震时各族人民的奉献等等,它走出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予民众自由,在世界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1987年台湾“解严”。之后台湾电影的官方主导色彩日渐消退。但由于好莱坞大片的入侵,台湾本土自制电影走向衰落。之后也有受欢迎的佳作,但还是处于劣势状态。直至二十世纪初,偶有佳作出现,但市场仍然是好莱坞的天下。低谷时期的佳作有《卧虎藏龙》、《刺青》、《白银帝国》等。

35

36

“赌城”

背后的

04

37

38

01

回归前后的澳门

    影片《骨妹》以澳门回归前后十多年的改变、两个为生活奔波的骨妹的生活之变相呼应。回归之前,澳门的酒店、赌场还没有便利店多,因生活所迫女孩们进入骨场谋求生计。初入骨场的诗诗受到早已老练的灵灵的帮助,并一起生活、抚养小孩。澳门回归前夕,社会动荡、工作难求,两人一起渡难关。之后诗诗去了台湾,澳门回归多年后再次归来,时过境迁,澳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居消失、熟人变化、立交桥贯穿城市,她不禁回忆过去的美好。
    澳门是一座赌城,但是在纸醉金迷的娱乐场所之外,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不为人所熟知的艰辛生活以及澳门的建筑物、回归前后在衣、住、行方面的变化。九十多分钟的电影将澳门的时代变迁浓缩,尽最大的可能向观众展示过去,真正了解澳门的真生活。

02

回归二十年

    影片《又见莲花》以澳门的标志性建筑物回归雕塑“盛世莲花”以及雕刻世家的生活展开了二十年后的澳门故事。民间雕刻艺人廖济昌、雕塑大家顾松林向年轻一辈展现了真正的工匠精神。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遍布各行业,年轻一辈也向老一辈传递了与时俱进的观念,工匠精神结合与时俱进才能够将百年手艺传承下来。澳门的雕刻已有四百多年的生命,它留存了民间信仰的各类人物形象,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是澳门的人文精神、隐形财富。
    顾松林二十年间多次往返于澳门。二十年间火车、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不断问世,并通向澳门。他每次都会换一种新的交通工具,这次是巴士。为的是亲身体验“港珠澳”大桥的便捷以及沿途壮观的风景。回归二十年,在一国两制的管理下,澳门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年轻人创业的机会越来越多。澳门这个“不夜城”向世界展示它的多姿。
    港澳台回归祖国后,在温暖之中茁壮成长、散发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澳门回归二十年周年庆时说道,“为澳门的繁荣稳定感到欣慰。澳门的成功实践表明‘一国两制’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当《七子之歌》响起,人们总是热泪盈眶、在回忆中倍感欣慰。在外漂流的游子返回故乡后总是笑容满面,回归多年的港澳台此时都焕然一新、充满能量。

39

40

05

知青上山下乡

——一场青春的热血

1

    50年代的中国大陆百废待兴,经济建设被提到了工作日程。由于毫无经验,最初借鉴苏联模式,由私有制经济转为公私合营,再变成了人民公社,优先发展重工业。后期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文化生活匮乏。在这个时期,服装主要是遮体御寒,不太注重审美和时尚,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上打补丁也是一种简朴的“时尚”。
    “知青上山下乡”,成为这一时期时代的潮流,也是知识分子的一次大迁徙。知识青年去乡村感受贫下中农的教育,确实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电影《苹果红了》,根据老知青的真实故事改编,记录了一代知青与黄土地的故事,与当地风俗人情的融合、与当地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犹如亲人般的情谊。知青时光,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心智,增强了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更与这片黄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用青春去回馈这片黄土地。

学习雷锋,好榜样

2

     60年代,我国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食物匮乏,供应紧张,物品都要凭借粮票购买。在此形势下,对于电影的意识形态也有具体的要求,例如塑造英雄形象。
      这一时期,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雷锋热”的潮流。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好事、做好人、助人为乐,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3.5”成为了学习雷锋的日子,雷锋精神对于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学习雷锋,已经成为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它伴随着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和血液中,不断地激活每个人心中的那个雷锋。
    电影《雷锋》,选取了雷锋平时生活中助人为乐的小事和日志,集中地反应了雷锋同志的思想和行为,更是号召更多的人日行一善,为建设美好中国建言献策。

41

42

時代

文革后的归去来兮

3

   70年代,国家的生活水平普通偏低,家庭生活条件并不宽裕,出行以自行车为主。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在红卫兵的影响下,服装的绿色成为全国的时尚一景。据统计,1978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净面积只有3.7平方米。乡下大多都是土砖、瓦房、平房,下雨的时候用脸盆接漏水,也是常有的事。这一时期的“文革”,也对知识分子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张艺谋的电影《归来》中,以这个时代为背景,讲述了知识分子陆焉识被批为劳改犯,与妻子咫尺天涯的故事。这是一个家庭在文革时代的变迁与相守、搀扶,温情、怀念,没有怨言地等待,符合中国人对于情感的含蓄表达。一切的过往,生活中的挫折,无论悲伤,抑或喜悦,也都化为了细水长流的坚守与陪伴。
    那是一个充满着无声硝烟的时代,但同时人性的温情、家人的患难真情,也是对时代伤痛的最好的抚慰和治愈。

出国潮

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

4

    80年代,这是一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时期,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也出现了飞速的起步与发展。这个年代是父辈们经常怀念的,民风淳朴,邻里亲朋真诚友善。街道上的自行车很多,汽车较少,人们出行依旧靠双脚来丈量大地。在没有手机和计算器的时代,算盘也成了商店中的必需品。母亲经常坐在缝纫机旁边,给家里的孩子们增添过年过节的衣物。夏天没有空调,但是大人小孩都会搬着小凳子在树下乘凉,“蒲扇”更是老人手中必不可少的乘凉物品。家里没有冰箱,卖冰棒的三轮车总会在路边吆喝。
简单、理想、纯粹、批判,在万物复苏之下的对思想的解放和宽容,美丽的爱情故事和理想的生活,让人向往却又怀念。人们更加追求浪漫柔情的爱情故事,向往金庸笔下的江湖侠士豪情和快意恩仇,也喜欢舒婷、顾城的朦胧美诗词。
   出国潮,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记忆。改革开放,伴随着各种各样文化和思想的涌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带来的不仅只有繁荣,还有疼痛、无助和彷徨。“公派”和“嫁出去”,成为了留学生追求的梦想。1981年12月11日,我国首次举办了托福考试,“外语热”、《新概念英语》等,一时红遍全国。

   电影《大撒把》,描述的就是那段岁月里的出国潮。很多人都想去国外学习、打工、创业、淘金,为事业拼搏。《大撒把》中,一对爱人在机场分别,丈夫出国,妻子留守国内,学习外语、考证出国找他。影片温和地批评了当时中国中产阶级出国热潮的现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同时也很无奈和残酷,国外的月亮也未必就比中国的圆。

创业潮

5

       大哥大、BB机是9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东西。中国已经成为了自行车的王国,二八自行车遍布大街小巷,拥有一辆摩托车更是有钱人的象征。黑白电视机也涌入了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彩色电视机也渐渐普及,手动搜台和天线又是那个时代的记忆。孩子们的娱乐方式就是小霸王游戏机,年轻人更是追求考拉OK和迪斯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的衣着也更加时尚,五颜六色的服饰、蛤蟆镜、工装裤、喇叭裤、连衣裙,更成为了女性的必需品。
       创业热,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代表词。电影《中国合伙人》,便是对中国第一代创业者们的集体致敬,也是对中国企业家们的认可。影片中讲述了三个年轻人的友谊、追求青春梦想和共同打拼的励志故事。故事的原型是创办新东方英语教育的“俞敏洪”老师,“梦想是什么,就是你坚持感到快乐的东西”。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改革开放之后,更需要无数像成东青一样的中国企业家,敢于创新和创造,大胆地追求梦想,踏实、朴素,勇敢地去坚持最初的梦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43

44

网络中的乌合之众

6

     中国进入21世纪,互联网开始快速发展,电脑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而随着4G、5G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网络中的大众可以利用互联网,对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用文字、图片或者视频记录下来,传播在朋友圈或者社交平台上。
     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技术红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换脸技术。一些媒介素养低下的人们,对于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理性的是非辨别能力,容易被网络中的一些所谓的“大V”所带动,而形成一些群体事件,给网络空间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影片《搜索》就是以互联网时代为背景,讲述了某个大企业的秘书发现自己生了病,在坐公交车回公司的路上,由于没有给老人让座,而被记者用视频记录,上传至网络而引起网友的“娱乐狂欢”和网络暴力的故事。
     在如今的生活当中,这种事屡见不鲜。我们利用手中的社交软件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也应该要理性、客观地对待新闻事件,避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舆论进行错误的引导。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对新闻事件中的人要有人文关怀,始终坚持新闻真实性和新闻专业主义。在监督社会的同时,更好地传播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正确地引导网络舆论。
     影片与时代紧密相连,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名人和明星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吃瓜群众中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有甚者,引发全网攻击、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和网络暴力,造成当事人的二次伤害。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全民狂欢的网络平台上,我们作为看客,更应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要有理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46

45

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

電影

中國

变迁

06

1

衣——遮羞保暖软柔衫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衣着非常朴素同单调,街上都是统一的黑白灰三个颜色,毫无时尚和个性可言。改革开放之后,封闭的大门被打开,随着经济建设快速恢复与发展,人民的自主意识和个人意识被激发,服饰理念产生了彻底地变化。琳琅满目的奇异服装在商场随处可见,男士有蛤蟆镜、西装、夹克、牛仔裤,女士有各种各样的裙子、喇叭裤,展示女性独特的美。
     影片《街上流行红裙子》是中国第一部时装影片。影片将目光投向改革开放时期的地点上海,年轻漂亮的劳动模范陶星儿是来自农村的一位姑娘,她朴素节俭,最初对于穿着没有太大的追求。而自从她试穿了工友阿香的红裙子之后,首次认识到红裙子的美好与漂亮。在与工友们的商讨和怂恿下,她开始了把红裙子穿上街头,肆意地展示女性的美。
    这部影片对于女性的美的追求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正面的反馈。改革开放之后,各种思想交融,社会变得宽容和开放,女性不再被裹在单调的黑白灰衣服之中,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喜爱的服饰,同时也预示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影片《花样年华》,其服装基本以旗袍为主。电影明星张曼玉在其中展现了20多套旗袍,并将中国旗袍的含蓄与女性的性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道具的旗袍,她不仅是女性身体的美的象征,也是爱情的若隐若现的暗示。它把一个女人最迷人的时候、花一样的年华与迷惘的爱情故事传达给大众。
    进入21世纪,中国女性对于服装诉求、对美的追求与理解、对自我的表达,越来越趋向凸现个性、标新立异。在如今的光影时代里,女性的时装更加千姿百态,毛皮大衣、豹纹上衣、迷你裙等,从而国外的奢侈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如香奈儿、纪梵希、普拉提、古驰、范思哲等。每一个女性都有追求美的权利与自由,而这些又是新中国所带给我们的馈赠。

47

48

2

食——千秋岁月命之源

   “民以食为天”,解决温饱问题一直是生活的最低标准。1978年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计划经济充斥着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人们对于食物的追求,并不是管饱的玉米饼子和菜叶根,也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搭配和绿色食品。在食物的选择和变化中,我们的社会也在发生了变迁。
    在李安的影片《饮食男女》中,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亲情、爱情的种种矛盾和融合,具有浓浓的人文思想。老朱是台湾的一位有名的厨师,在妻子去世后,他要独自抚养三个女儿。可是她们三个性格迥异,叛逆个性、有自己的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逐个离开家,去寻找自己的婚姻生活。而老朱为了一家人能够团圆在一起,用一手炉火纯青的厨艺,将几个闺女聚在一起,维系着家庭的和睦和团聚。
     我们对“故乡”“家”的眷恋,可能是父亲或者母亲烧的一桌家常菜。食物对于人们来说,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粮食,更是一份浓浓的爱意,它将千里之外游子的心,紧紧拴在父母的菜中。
    中国人讲究一家人和和睦睦、团团圆圆,而维系我们感情的东西,就是食物。“汤圆”、“饺子”等各种各样的食物,都是我们对爱和团聚的寄托。饮食男女,平凡而又不平淡的生活,我们要吃饭,也要生活,生活不总是波澜不惊,“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是食物却让我们返璞归真,找到内心的彼岸和避风港。

3

住——遮霜挡雨可栖身

    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家的象征。许多人,为了能够买起一套房子,一辈子成为房奴。在新中国初期,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土房、瓦房、平房,随处可见。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排排单元房,应有尽有。人们对于住房的要求,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有了更高的要求。住房的变迁,也深深地烙印在光影世界中。
    影片《混在北京》,讲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北京的筒子楼里,一群来自五湖四海年轻人为了房子和梦想,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他们因为生活、生存,所面临着种种的无奈、困惑,也能引起如今的北漂一族的共鸣。虽然筒子楼已经消失在北京,但是为了房子困扰却延续到如今。
     蜗居、蚁族,北上广深,这些为了生活和梦想打拼的年轻人们,似乎还在重复着上一代人的故事。年轻人对于房子的需求,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而能够购买一套房子,在如今,依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49

50

4

行——如今羁旅好轻松

    出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新中国初期的泥泞路、到后来的水泥、沥青、柏油马路、高速公路等,催生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升级。从不行、牛车、自行车、汽车到如今的火车、地铁、飞机、高铁等,时代的进步,让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与便捷。
      
   
     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街道随处可见二八自行车。虽然当时的道路并不通畅和宽敞,但人们依旧以拥有一辆自行车为荣。
    在影片《十七岁的单车》中,围绕着自行车,讲述了进城打工的乡下少年小贵和城里的大学生小坚之前的故事。自行车,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是身份和富贵的象征。对于乡下小贵来说,它是自己能否融入这个陌生城市的象征,也是能否赢得心上人关注的重要物品。在时代中,两个少年是社会的缩影,由单车折射出两者对于单车的欲望和期待,虚荣、叛逆的青春苦闷,随着单车散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单车,是农村少年的饭碗、梦想,他想要通过单车融入城市,想要得到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
    从单车、摩托车到小轿车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出行的必需品,社会的进步让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给生态环保事业提出了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为了节约时间的耗费,也将飞机作为出行的选择之一。影片《中国机长》则通过四川航空机长刘传建与3U8633航班机组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英雄的机组人员在万米高空突遇险情之际,通过正确而专业的有效处理,确保了飞机上全体人员的生命安全,从而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的故事。
   英雄机长刘传建被授予“201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和“中国民航英雄机长”的称号。这部电影不仅拍出了这个令人艳羡的行业的光鲜亮丽,又拍出了他们日复一日的工作细节和生活点滴,更是拍出了整个民航业复杂而强大的背后支撑体系。正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强盛,我们的民航事业才会如此蓬勃发展,正是一代代民航人的不懈努力,才让老百姓出行方便无忧、旅途平安。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不变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对老百姓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1

52

形象

女性

中国电影

chinese movie

07

    尽观新中国电影七十年,其中涌现的许多女性角色,让我们印象深刻。她们可能是知识分子、农村妇女、儿童、少女、母亲或者妻子的角色,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构成了中国社会发展中女性群像的缩影。时光老去,洗尽铅华,美丽不再,但影像长存,女性角色深入人心。

1

女人一生中的三个角色

    女儿、妻子和母亲,是女人一生中所必须要扮演的三个角色。为人子女时,如何在中国式“爱的教育下”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仍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为人妻子时,如何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处理好与丈夫的夫妻关系,从而经营好细水长流的婚姻。作为母亲,又如何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引导,也是社会所要探讨的问题。体贴父母、懂得感恩的女儿,勤俭持家、温柔体贴的妻子,慈祥与严格兼具的母亲,一直是国产电影中所探讨的话题。

    在电影《狗十三》中,少女李玩展现了一个颠覆传统的女孩形象。这部影片探讨了中国式教育中的家庭问题和二孩问题,导火线是养狗。狗在少女李玩的生活中,扮演着陪伴、倾听的角色,它代替了父母对女孩的爱,是女孩的温情寄托。少女李玩,在家庭的变化中,逐步接触到成人化的世界,被迫学会长大,学会守护自己的东西。

53

54

     也许,她最初需要的并不是狗,而是父母对她的关注和关爱,然而缺失“爱”的青春,她又表现得沉默和叛逆,与成人化的世界格格不入。社会在要求孩子懂得感恩的时候,此影片也在温和地回应社会对孩子的批判。家庭关系,并不是一方的努力维系,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倾听和沟通。

    电影《万箭穿心》讲述了一对女强男弱的婚姻故事。妻子李宝莉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女性,她与丈夫的认知并不在同一层面上。她性格强势、凶悍,为了家庭和生活到处奔波,甚至也会为了一点钱与人讨价还价。她为这个家兢兢业业、精打细算,把钱都花在儿子和丈夫的身上,总是舍不得打扮自己。
     丈夫是一个知识分子,他软弱、不懂人情世故和变通,在单位工作同时辅导孩子的功课。在生活中,他一边享受着妻子对这个家庭的贡献,一边又看不起妻子的咄咄逼人的强势性格。所以,他一直很压抑和沉默,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非常欣赏另一个女性。
     对于妻子李宝莉来说,丈夫的“出轨”,让她忍无可忍,于是她用了最差的办法,让丈夫的事人尽皆知,使他失去了工作和大家的尊重,最后跳江自杀。她的爱,带着强烈的占有欲和掠夺性。在一段婚姻,如何去经营,也对女性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女人只有先爱自己,被人才会尊重和珍惜你,千万不要为负心人耗尽心血,最后经历“万箭穿心”的痛苦。

     电影《九香》,则讲述了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母亲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启蒙”的重要角色,是我们一生需要感恩和守护的人。在这部影片中,母亲九香是一个普通的乡下女人,她没有文化、也没有很多追求,中年丧夫,遗留了需要嗷嗷待哺的五个孩子。她辛勤操劳、含辛茹苦地支撑起整个家。
      她为了孩子的感情,拒绝了另外一位男人对她的无私帮助,凭着自己顽强,把孩子们都送进大学,等他们成家立业,她却老了,被病痛折磨,可是却不愿意给孩子添麻烦,选择落叶归根、在故土的温暖中离开。
      作为一名女性,我们的一生正在经历了这三个角色的转变。无论是女儿、妻子和母亲,我们都要始终认清一个事实,女人只有疼爱自己、爱惜自己的身体,自尊、自信、自强、自爱,才能成为了一个新时代的独立女性。

2

知识女性的传奇一生

      在新中国的电影中,有一群知识女性,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反抗家庭和命运,从一个小资产阶级变成无产阶级的励志故事。
      在电影《青春之歌》中,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从知识青年林道静的人生轨迹出发,置身于中国“918”和“129”的历史大风暴中,逐步成长、告别过去,成为年轻战士的传奇故事。

55

56

    在当时,学生对于抗日的热情与日俱增,男青年可以扛枪上战场,抛头颅扫热血。而受到新思想影响的女青年,化身“时代”花木兰,告别过去的生活,前往艰苦的前线战场,走上了一条危险和充满考验的革命之路。
    21世纪的新时代,对于知识女性的要求更加严格,高学历、高智商、高情商,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带得了孩子、应付得了婆媳关系、斗得过小三……如何兼顾爱情、事业和家庭,是如今的知识女性的必修课。虽然没有战争年代的硝烟漫天,但每一天都是在无声的战争中见招拆招、升级打怪。
    影片《杜拉拉升职记》中,讲述了职场女性杜拉拉的外企生活,从一个菜鸟升职为专业干练的HR经理的励志故事,同时实现事业与爱情的双丰收。职场、社会上的种种考验、尔虞我诈,让一个知识女性快速成长,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成长的过程,夹杂着各种背叛、离别,但始终保持初心,不断实现人生目标。这也许也是新时代对女性的最好诠释。

3

农村女性角色

    电影中,乡土农村中的有四大女性形象:传统社会中的悲情角色,如白毛女,身陷囹圄,被土豪强取豪夺,丧父丧子,最后被解放军拯救,重获新生和自由;乡村改革中的新女性形象,底层治理中的忠良形象,如李双双,她政治坚定,成熟稳重、勤劳勇敢,做着乡亲们的工作;精神守护中的圣母形象,如《天云山传奇》下的冯晴岚,她对爱情忠贞不二,与爱人守望相助、相濡以沫。
    《乡村守望的女人》中,讲述了一群生活中乡村的底层社会中的女人,兼顾生计和梦想,在种种诱惑前恪守自我良知,与欲望作战,在社会伦理中面临着挣扎、徘徊、抉择的故事。

4

为爱奋不顾身的女人

      古往今来,为了爱情抛弃一切的女人,多如鸿毛。古代有万念俱灰、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孔雀东南飞》有自挂东南枝的刘兰芝。
     在贾樟柯《江湖儿女》中,女主角“巧巧”为了爱情去坐牢,出狱后被爱情抛弃成为江湖女人。她敢爱敢恨,带着江湖人的豪爽与帅气,让人印象深刻。
      以暗恋为原型的女性形象,在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徐静蕾执导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48年的深冬,一个陌生女人将一生中对一个男子的暗恋,全部写成文字,邮寄给一个41岁的作家。当她还是少女时,情窦初开,对隔壁来的作家一见倾心,暗恋、隐忍了一辈子,可是男人始终想不起她是谁。
     作为女性,成为一棵独立的木棉花,是我们一生需要修习的功课。

57

58

旋律

08

影片

movies

     红色主旋律的影片,层出不穷,充斥着电视荧屏,但是有那么三部,它聚集了娱乐圈大多数的影视明星,深刻而具体地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建党、建军、建国三大历程。
     回顾中国的历史,自鸦片战争之后,渐渐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但是英雄的中华人民并没有丧失斗志,反而一遍又一遍地寻求国家的出路。
     地主阶级的保皇派和洋务派,想通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来寻求自强求富的道路,却失败了。在国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资产阶级改革派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影片《建党伟业》中,深情地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期间的历史故事以及涉及的风云人物。孙中山、闻一多等爱国人士,为了寻求新中国的出路,而奔赴海内外。
     然而,资产阶级的道路在当时的中国是无法行得通,中国共产党随即走入历史的舞台。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通过创办《新青年》,来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为国家的发展赴汤蹈火、矢志不渝的精神。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明白军队对于一个政党的重要意义。在影片《建军大业》中,中国共产党组建了人民军队,八月一日南昌起义,正式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而这部影片,也成为献礼建军90周年的纪念片。

建国三部曲

59

60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开始拉开重庆谈判的序幕。影片《建国大业》讲述了各阶级、各党派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想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爱国人士的努力下,赶走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国民党,开始积极筹备新中国的建立。
     在那个国家飘扬、社会动荡、内忧外患、各种思想碰撞与爆炸的时代,每一个党派的人、每一个知识分子、每一个大众,虽然有着不同的政见与理论,但却有同一个目的:救国救民。
       
     三部影片没有枯燥地献礼,而是真实客观地再现出各个位置上的爱国人物为国家兴亡奔走呼号、四处宣讲,并将生命置之于度外。他们用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才把中国的老百姓从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救出来。
     在各种理论、道路纷纷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国人民专政道路被大家认可。影片中毛泽东从一位普通青年历练成伟大领袖,随着中华一同成长、进步,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领袖人的胸怀天下、宏伟蓝图、意气风发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壮美的中国山河中,我们始终怀着初心,砥砺前行。

61

62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分别由7个导演,通过不同的选材、从不同角度去叙述普通老百姓与国家的一些密不可分的感人故事。70年风风雨雨,影片见证了无数个具有历史性的经典时刻,而这些也是中国繁荣昌盛的见证和剪影。

     大家都从珍贵的影像或者书本中,看过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但是,谁又知道在1949年10月1日的前夜,有那么一群普通人为了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彻夜不眠地寻求办法,突破各种条件的阻碍和限制,最终让国旗在那一天,准确无误地升起。影片《前夜》由导演管虎执导,动人地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国旗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是无数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安稳与和平。在如今河清海晏的中国,这盛世,如先辈所愿。我们怀念先辈,怀念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新中国建设初期,有那么一群人隐姓埋名,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抑或枯燥的实验室,研究着两弹一星。这些受人敬仰的科学家们,是建设新中国的伟大英雄。影片《相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研究人员们,他们为了国家、为了理想,与恋人和家人分别,与外界断绝联系,只为了那一朵漂浮在太空的蘑菇云。中国如今在国际上的地位愈发重要,在科技强国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隐姓埋名的结果,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甘愿付出自己的整个青春。

63

64

1

你不知道的前夜

2

你是否遇见过这样一群人

66

3

夺冠的中国人民

    中国女排精神,是我们体育精神的一部分。影片《夺冠》由徐峥执导,以中国人敬仰的女排为背景,小男孩与小女孩之间的纯真故事。在女排精神的影响下,两人都成为了体育界的健将。一代人的精神影响另一代,代代相传。最让人感动的是,女排比赛那天,小巷子里聚满了老百姓,都为了观摩女排们的精彩比赛。
    回望中国体育奋斗的历程,从最初的体育大国,迈为如今的体育强国,是一代代体育健将和教练的辛勤付出。体育强国梦,也是新时代的中国梦。

4

东方之珠的回归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随后又相继割让九龙半岛、新界。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中国领导人的坚强领导下,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权利。影片《回归》由薛晓路导演,主要讲述了香港回归之际,如何平衡中国与英国时差的问题,让香港按照中国的时间回归。
    当音乐《东方之珠》响起,回望香港所经历的种种,最终回归祖国怀抱,无数人泪流满面。香港这颗明珠,也必将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绽放异彩。

5

北京奥运,你好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悲喜参半的年份。在五月,汶川大地震爆发,夺走了无数人鲜活的生命。而在八月,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让中国再次受到世界各地的瞩目。
     影片《北京你好》由宁浩导演,他以北京奥运会为背景,将一个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和一个经历过地震的孩子联系起来。孩子的父亲曾经参与建设过北京的鸟巢,而在地震中不幸去世,他不远千里来看看父亲为祖国所做的贡献。而北京出租车司机经历过一系列的误会之后,最终被小男孩的故事感动,这才把唯一的一张门票送给了他。
      

65

67

    2008年的北京,是一个温暖而又充满爱的地方。我们让全世界看到了国人的高素质,也让中国这张名片走向世界。

6

白昼流星的救赎

    中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地创造奇迹,载人航天精神也成为了爱国主义精神中的一部分。而在“精准扶贫”事业中,中国也不断创造着奇迹,让很多贫困地区脱贫摘帽,走上小康之路。
    影片《白昼流星》由陈凯歌执导,他将中国航天精神与小人物联系起来。通过深扎根于蒙古地区的老干部李叔,为这一地区的脱贫奉献了一辈子的青春。在面对两个不学无术的小男孩时,他并没有放弃,反而让他们通过观看神舟飞船返回地面的壮观画面,对他们进行感召。
     精准脱贫,脱离的是生活上的贫困,扶持的是心理上的志气和希望。

7

永远的护航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飞机少,于是在国庆典礼上,出现过几架飞机多飞几次的场景。而随着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造飞机技术越来越强,已经不缺飞行的飞机了。
     影片《护航》由文牧野执导,讲述了女飞行员吕潇然努力成为中国的精英女飞行员的故事。她受中国女排精神的引导,励志成为一个对中国有贡献的人。在不断地历练之后,她成为了全能的优秀飞行员。但是在阅兵式上,她被作为替补飞行员,这也就意味着之前的努力白费了。
    但是在关键时刻,她决定服从组织安排,并在阅兵式当日帮助队友克服障碍,成功地完成任务。每个优秀的人只想把自己做到最好,然后把最好的自己呈现出来为祖国做贡献。
    每一个故事,代表着中国的一个又一个十年。七十年,我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在往后的七十年,中国也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8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