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恐龙时代

电子杂志科普2023-03-21
278

吉林警察学院 出版社

制作人:艺本一闫艺馨

引言

       哪种恐龙最大?哪种恐龙最小?而最古老的又是哪一种呢?……绝大多数的孩子(以及很多成人)都曾提过这些问题。想要回答这类问题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放在今天更是如此:接连不断的新发现会推翻之前确定的观点,使之变得老旧过时。当下,古生物学是一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学科。如果你不想让自己滞后于前沿知识,就需要时刻关注最新动向。每年发布的大量科技研究新成果到达了一个个新的高度:短短几年内,在恐龙古生物学(恐龙学)领域已经发生了一场真正的革命。知识更新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如果你买一本 1995 年的恐龙书,就像看一册 2005 年的旧式黄页一样落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持续关注所有关于这些奇妙生物的最新公布的信息。数年里,我们查阅过成千上万篇科学论文;造访过各类博物馆;翻看过数不胜数的博客、论坛和社交网站——里面有众多关于哪种恐龙最大或最小的非常有意思的争论;甄别过存在虚假数据的各类纸质和网络百科全书中的有效信息(尽管公正来说,这种情况正在一天天改善)。我们发现,只有极少数正式论文给出了本书所涉及问题的答案,甚至著名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几年前都删除了关于恐龙的章节,就是因为不能满足符合事实的要求。所有这些因素让我们下定决心,搜集截至 2016 年的最新数据,写就一部关于恐龙大纪录的著作。起初,我们想要把恐龙的所有种类全部汇集到这一本书中,但我们注意到,这需要大约 900 页的篇幅,因而我们只能从第一卷开始着手,聚焦兽脚类恐龙和其他形类恐龙大纪录。今后,我们将继续编写蜥脚类和鸟臀目恐龙大纪录。本书以尽可能详备的方式,回答了大量与兽脚类恐龙相关的各类纪录的问题。除此之外,每一个纪录和数据都附有参考书目,以便任何一个读者都能够证实或扩充本书所介绍的信息,让本书更为真实可靠。另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将看到许多表格,其中包含了大量分散在浩繁科学论文中的新旧资料,例如,多种现存和已灭绝动物的咬合力列表。我们不仅收集了已发布的数据,还通过兽脚亚目恐龙的估测体型,进行了很多计算。我们还提出了用于测算两足恐龙运动速度的新方法。     

 本书分为八个章节进行叙述。大部分章节配有基于最新发现精心绘制的插图。实际上,正如我们最初提到的,古生物学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发展如此迅速,以至于我们必须要重新整理某些恐龙的最新资料,比如,棘龙和恐手龙等。回到本书的章节上,第一章介绍的恐龙分类是基于不同群组中最突出的分支建立的,这样能整合相当数量的标本,便于它们之间的比较。接下来的两个章节与第一章类似,展示了按照中生代不同时期,以及按照地理区域划分的最大和最小的恐龙,还包含了与这些题材相关,更宽泛的按时间顺序制作的中生代恐龙「日历」。在前三个章节中,每个恐龙纪录的旁边,同时展示了人体的相对尺寸,它们经过严密的调整,以便读者对这些动物的体型有更精确的认知。我们对这方面格外重视,因为我们发现大部分讲恐龙的书中,恐龙与人类的尺寸比较都有很多欠缺之处。本书的第四章「史前难题」几乎展示了所有恐龙骨骼类别的各种纪录,例如,已发现最大和最小的股骨等。为了更有指导性,用一幅暴龙骨骼的图辅助展示了每块骨头所在的具体位置。接下来第五章介绍了兽脚亚目动物的生活,其中除了展示有关兽脚亚目生物各种类别的纪录之外,还呈现了关于其生长、觅食等方面的有趣信息,并整理了一份已发现的所有兽脚亚目恐龙蛋的列表。本书第六章着重介绍了恐龙足迹,展示了依据时期划分的不同纪录,以及所有这些足迹的印痕。第七章转向了「恐龙热与大事记」的话题,这一章节对庞杂的各类历史纪录进行了细致的汇编,有些纪录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0 000 年!这些纪录既有艺术、文学、电影类型的,也有音乐类型的。最后一个章节是一份记录了截至 2016 年正式发布的所有兽脚亚目恐龙的清单。任何一位恐龙专家对这张列表都可能会深有兴趣。我们相信,许多人将从中发现一些他们此前从未听闻的恐龙。本书以术语表、中外文学名对照、参考书目(由于其篇幅巨大,它被放在指定网址的云盘中)等结尾。另外,还添加了网上附录的网页链接,以便读者参阅。该附录包括更全面的恐龙种类统计清单,其中除了已证实的物种,还包括潜在的种类。

目录

02

中生代时期

VI brand design works display

01

物种比较

VI brand design works display

03

史前难题

VI brand design works display

05

恐龙热与大事记

VI brand design works display

04

石头上的见证

VI brand design works display

物种比较

纪录:每个分类群中最大和最小的恐龙 对生物进行分类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助于了解其系统发育的阶段和在纷繁物种亲缘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特别是当组成某个类群的物种数量众多时。传统分类法把四足脊椎动物分为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类方法已变得粗浅而远离实际。「爬行类」实际上是一种并系类群(它包括类群各成员的共同祖先,但不涵盖其所有后代),因此这种分类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实际上,鸟类由于是恐龙的直系后代,不仅与恐龙在解剖学上相似,而且也被列入恐龙形类的演化支中。 如今,专家把恐龙定义为鸟跖主龙类的一个类群,其特点是演化出了开放式髋臼(在髂骨、耻骨和坐骨之间形成的空洞,以此连接股骨,并且将腿保持在躯干下面);在肱骨上的脊骨粗大,有利于附着强健的肌肉;具有巨大的上颞孔,给予强大的咬合力。 

鸟拓主龙类

蜥臀类

兽脚亚目

初鸟类

历史

双名法

编年史

历史上发现被认为最大的和最小的曾脚亚目恐龙编年史

历史上发现被认为最大的和最小的中生代鸟类

中生代时期

恐龙编年史
记录:生存年代最远和最近的恐龙每个时期最大和最小的恐龙恐龙出现在中生代,这是一个介于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地质时代。它始于约 2.521 7 亿年前发生的已知最大规模的灭绝事件,并在 6 600 万年前结束,其间发生了有记载以来第二剧烈的灭绝事件。 中生代分为三个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在这个时代,地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大陆的漂移,新的山系和山脉的形成,众多形态的动植物的出现以及各种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中生代

中生代的开始和结束,都伴随着一场大灭绝。

       我们如今所认识的地球与中生代时期的地球非常不同。在中生代恐龙存活的亿万年间,地球的地理形态不断在发生变化,直到转变成我们今天所了解的样子。在下面几页中,我们将看到这一逐渐演变的过程。 中生代开始于一场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之后。在二叠纪时期结束时,将近 95%〜97% 的海洋生物,以及大约 75% 的陆地生物消失了。现在普遍认为这是在泛大陆东北部地区(现俄罗斯东部)出现的一场巨大的火山运动造成的,其规模之巨大,导致了这次物种灭绝大灾难的发生。在这段时期,不断有陨石冲撞地球,扩大了灾难的影响。          第二场在地球历史上颇具破坏性的大灭绝发生于白垩纪和古新世交接时,中生代由此结束,新生代拉开序幕。当时几乎 75% 的陆地生物消失,其中包括所有不能飞翔的恐龙和当时大部分的鸟类。只有某些今鸟类幸存下来,它们也成了现代鸟类的祖先。推测有三个现象是完全或部分引起这次灾难的原因:一是大型陨石坠落;二是巨型火山喷发;三是海平面的下降。这些现象的发生又伴随着一些其他后果,比如,有毒物质释放,气候变化,大型海啸,遮蔽日光,紫外线穿透,氧气缺乏,生态系统崩溃等。中生代持续了 1.8617 亿年,相当于地球的显生宙时期(还包括古生代和新生代)34% 的时间。不过,这仅仅占了地球存在时间的 4%,毕竟地球有约 46 亿年的历史。按年代划分的首次发现纪录 第一个被命名的三叠纪蜥脚亚目恐龙 ——古槽齿龙。第一个被命名的侏罗纪兽脚亚目恐龙 ——巴氏斑龙。第一个被命名的白垩纪鸟臀目恐龙 ——安格理克斯禽龙。中生代时期也被称为「第二纪元」、「爬行动物的时代」或「苏铁时代」。

侏罗纪

三叠纪

三叠纪持续了 5 087 万年,这相当于整个中生代时期的 27%。 鸟颈类主龙、恐龙和鸟类的出现 鸟颈类主龙从早三叠世到现在已存活了约 2.51 亿年的时间,而有恐龙出现的时间约为 2.47 亿年。最古老的鸟类(飞行兽脚亚目恐龙)的化石发掘了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期地层,因而它们有记载的出现时间为 1.70 亿〜1.57 亿年前。三叠纪时期 在三叠纪时期,一天有 23 小时,一年超过 380 天!后来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增加,引起地球的自转速度逐渐下降,并且每过一年,地月距离就增加约 17 μm。

侏罗纪持续了 5 630 万年的时间,这相当于整个中生代时期的 30%。 恐龙统治地球 植食性恐龙在三叠纪末期已遍及整个大陆,到了侏罗纪时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恐龙几乎占据完全统治地位。由于不少主龙类类群,这一时期以肉食性恐龙为主导。分散的大陆 这一时期之初,所有陆地仍聚集在泛大陆。随着中生代时期的到来,陆地分成了两部分:古亚洲大陆(现亚洲中部、东部和东南亚地区)和新泛大陆(北美洲、欧洲、亚洲西部、印度斯坦、南美洲、非洲、南极洲和大洋洲)。在侏罗纪末期,北美洲和欧洲与泛大陆的其他地区分离开,形成了冈瓦纳古陆的南部区域。

白垩纪

白垩纪持续了大约 7 900 万年的时间,这相当于中生代持续时间的 43%,超过了整个新生代时期。尽管白垩纪与恐龙的灭绝有关,但在该时期也出现了各种改变其生活的新事物。比如:开花植物占据优势,以及海洋面积增加;一些兽脚亚目恐龙演化出了不对称的羽毛,由此它们征服了天空;同时其他群体演化出各类型的植食性类群。白垩纪的难题 这一时期,陆地在不同的时间分离或结合。北部地区叫作劳亚古陆,南部则称为冈瓦纳古陆。劳亚古陆的中部(现欧洲)临时变成了一道连接北美洲、古亚洲和冈瓦纳古陆的神奇桥梁。另外,其他一些地区最终变成了孤立状态。白垩纪末期,马达加斯加和印度斯坦变成了大型岛屿。

史前难题

      兽脚亚目恐龙的解剖结构 纪录:最大和最小的骨骼和羽毛 绝大部分的恐龙化石为骨骼和牙齿。这是因为骨骼是矿化结构,能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来;而牙齿是最耐腐蚀和磨损的部位。 一具完整的成年人类的骨骼共有 206 块骨头。绝大部分的恐龙,由于拥有长长的尾巴,它们的骨头数量比我们的多。例如,君王暴龙,尽管至今没发现任何一具完整骨骼,没办法知道其骨头的精确数量,但推测它一共有约 300 块骨头。 当你观察到兽脚亚目巨兽的股骨比成年非洲象的还大时,当你发现那些最小的兽脚亚目恐龙的股骨小到如同一枚大头针时,这将非常有趣。兽脚亚目恐龙骨骼形态和大小的巨大差异,使这些动物有着各式各样并且震撼人心的外表。 在接下来各页中呈现出的最小骨骼纪录,属于较小体型的某个成年物种,或未成年个体最大的部位。这是因为很难确定一些骨骼的大小,例如,最小的指骨、肋骨或椎骨。  

骨骼
恐龙是脊椎动物,这意味着它们的身体是由骨骼骨架支撑起来的。这是一个由关节连接的结构,用于塑造身体、固定肌肉和肌腱,并具有保护神经系统等功能。可怕的头部 兽脚亚目恐龙的头部由颅骨和下颌组成。两者都是由一组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骨头组成的,与爬行动物非常相似,在某些情况下与现在的鸟类非常相似。测量颅骨所使用的数据 LO :从嘴部到枕骨的长度LE :从嘴部到鳞骨的长度LC :从嘴部到方轭骨的长度    AM :颅骨的最大宽度LM :颌骨的长度

骨冠和犄角
骨冠是颅骨的突起,它具有不同的功能,比如,「展示功能」,以及其他未知的功能。「犄角」实际上就是骨冠,但它们不适合被强烈撞击。

 顶骨 
顶骨是颅骨中非常厚实的一部分骨头,用于争夺领地、食物或者为了获得繁育伙伴时的对抗。

巩膜环
 在某些「爬行动物」和鸟类的眼睛内,巩膜环是由许多小骨头组成的环状物。它起到支持虹膜肌肉的作用。

舌骨
 舌头由形成舌骨的几根骨头支撑。人们对于恐龙这些骨头的了解很少,因为它们往往是软骨结构。

耳柱骨(镫骨)
 兽脚亚目恐龙,以及现有的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在中耳有个单一的骨头,称为耳柱骨或镫骨。

椎骨 
脊椎是由许多保护脊髓的骨头组成的。一般而言,除了第一和第二块椎骨(寰椎和枢椎),这些支撑颅骨并可让它移动的椎骨是相似的。颈部由颈椎骨组成,背部由背椎骨组成,荐部由荐椎骨组成,尾巴由尾椎骨组成。在一些兽脚亚目恐龙和所有现代鸟类的尾巴末端,是一种称为尾综骨的结构,它由几个融合的尾椎形成,用来支撑羽毛扇。测量椎骨所使用的数据LCV :椎骨主干前部到后部的长度AV :椎骨的最大高度

肋骨
 肋骨形成了胸腔,用于保护内脏。它们是可活动的,为呼吸提供条件。另一种类型的肋骨位于颈部的颈肋,在一些恐龙体内,它与椎骨融合。

牙齿

牙齿化石是位于恐龙前上颌骨、上颌骨和齿骨之间的器官,虽然其中有几个物种没有牙齿。测量牙齿所采用的数据AC :牙冠的高度AAP :前后的宽度GLM :侧边的厚度

皮肤系统完全覆盖动物,它包括皮肤、角质板、皮内成骨、嘴鞘(喙)、角、指爪、丝状皮肤结构和演化后的羽毛。嘴鞘它是角质覆盖物,起到保护鼻子,并帮助进食的作用。它是形成鸟喙的结构,出现在草食性兽脚亚目恐龙、一些中生代鸟类和其他在脸上长有喙的恐龙身上。 皮内成骨皮肤的骨化,常见于鳄鱼、犰狳和甲龙恐龙。唯一有皮内成骨的兽脚亚目恐龙是角鼻龙。      羽毛:

石头上见证

兽脚亚目恐龙足迹化石        纪录:最大的、最小的、最古老的、最新的和最奇怪的及其他足迹。 化石痕迹是过去生物体活动的间接证据。这些痕迹有可能是足迹、咬痕、划痕、休息迹、外皮(皮肤或羽毛),以及其他遗迹       「当一个人看到一块骨头、一具骨骼时,只看到了它的死亡。但当你看到痕迹时,你就能窥见它部分的生命。」——古生物学家 伊格纳西奥·迪亚斯·马丁内斯          发掘记录恐龙形态类、兽脚亚目恐龙和中生代鸟类足迹在历史上的纪录         约公元前 1600 年 波兰 带有恐龙足迹的最古老的岩画 在康特威尔斯发现的足迹化石上雕刻着长有犄角、触角在跳舞的魔鬼。        公元前 1000〜公元前 900 年 西班牙 第一批发现的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在建造雷文加布尔戈斯墓地时,罗马人毁掉了一些保存在石材上的三趾型恐龙足迹。         约 1000〜1200 年 美国 第一个代表性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犹他州「实雷龙」三个足迹的象形图被阿纳扎西人认为是一只大鸟的足迹。1802 年 美国 对恐龙足迹的第一次解释 在康涅狄格山谷(马萨诸塞州)发现的第一批兽脚亚目恐龙足迹,最初被认为是火鸡的足迹。在世界其他地方,它们还曾被归为鹰、乌鸦或鸽子,甚至是巨型鸟类。1835 年 美国(马萨诸塞州) 第一次推测鸟类足迹所属的年代 詹姆斯·迪恩发现了几道 3000 年前的古老火鸡的行迹。这条行迹发现于靠近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格林菲尔德。        1835 年 德国 第一批来自三叠纪的足迹 手兽足迹于 1834 年被西克勒在图林根州发现。它们是第一批已知的三叠纪足迹。学者认为它们可能属于不同的动物,其中包括恐龙,但实际上它们是主龙类的足迹。        1840 年 哥伦比亚 第一份关于南美洲北部兽脚亚目恐龙足迹的报道 卡尔·德根哈特于 1840 年发表了来自「墨西哥」的大量鸟类足迹,但事实上它们来自哥伦比亚。但其发表时没有写明发现的确切位置,足迹所属的年代也是未知的,并且没有配有插图。

        1841 年 美国 第一次更改名称的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爱德华·希区柯克对鸟类(鸟类迹)、爬行动物(蜥龙迹、铲形迹)和哺乳动物(四趾迹)的足迹化石进行了区分。        1850 年 英格兰 第一批在欧洲西部发现的鸟跖主龙类足迹 宾氏似鸟迹被确定为兽脚亚目恐龙的足迹。事实上,我们不可能识别出它们的造迹者,因为通过它们的时代(中三叠世)及其形状可得出,宾氏似鸟迹可以是具有中轴对称脚趾的任何主龙类。       1858 年 美国 第一个兽脚亚目恐龙尾巴的印迹 报道称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康涅狄格河谷中,在有尾极大龙迹化石上发现了巨大的尾迹。1867 年 美国 第一批辨识的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爱德华·德林克·柯普首次确认在康涅狄格河谷(美国马萨诸塞州)发现的足迹属于兽脚亚目恐龙。足迹的发现者爱德华·希区柯克拒不接受这种观点,因为他认为恐龙是具有大体重的四足动物,而这些足迹是双足的,印痕轻巧,除此之外,一些足迹还呈现有羽毛的证据。1868 年 美国 北美洲西部的第一批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报道称在美国怀俄明州阿尔德蒙组发现了大型鸟类的足迹,其实这些足迹有些是兽脚亚目恐龙的足迹。        1882 年 塔吉克斯坦 亚洲西部第一批侏罗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天山实雷龙足迹化石发现于格诺布河。160 年后,这个名字变成了加布里龙,后来它又变成了加布里龙足迹。             1883 年 英格兰 欧洲东部第一个白垩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一些发现于海绿石砂岩地层的足迹被描述,其中一些可能属于兽脚亚目恐龙。1886 年 意大利 欧洲西部第一批恐龙形态类恐龙足迹? 具疣迹(现为「槽齿龙足迹」)与副手兽足迹非常相似,被认为是恐龙形类恐龙的足迹。        1889 年 美国 第一个巨型兽脚亚目恐龙足迹化石集合 在描述康涅狄格河谷足迹的最后,爱德华·希区柯克设法收集了约 2 万个足迹化石,其中许多属于兽脚亚目恐龙。1895 年 美国 北美洲东部第一批三叠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第一批三叠纪足迹发现于弗吉尼亚州。以前发表的来自康涅狄格州、马萨诸塞州和新泽西州的足迹现在被认为来自早侏罗世。1897 年 英格兰 欧洲西部第一批恐龙形类恐龙足迹 膨大喙头龙(现为旋趾足迹)

原被认为是小型蜥蜴的足迹。        1898 年 美国 北美洲西部第一批侏罗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一些由威尔斯在莫里森组发现的足迹在一年后有了描述。它们的形态与异特龙的后足相似。1908 年 美国 第一个被混淆为人类足迹的恐龙足迹 在得克萨斯州发现的一些来自早白垩世晚期的足迹,它们有着保存良好的跖骨印。一些非专业人员将其解释为人类足迹。这一事件影响巨大,尽管有非常明显的解剖错误,但仍有许多伪造品生产出来,之后出售给游客。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 1961 年法国发现的中三叠世足迹,以及 1984 年在土库曼斯坦发现的晚侏罗世足迹。       1916 年 葡萄牙 欧洲西部第一个侏罗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不包括 15 世纪的非正式发现,因为它们无法确切鉴定,第一份关于兽脚亚目恐龙足迹的正式报告是在 1916 年发表的。       1917 年 美国 第一份关于北美洲西部白垩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的报告 在得克萨斯州发现了几个大型足发现于艾伯塔省的窄似鸟足迹被解释为似鸟龙类留下的足迹。       1929 年 阿根廷 第一批南美洲南部白垩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一些小型兽脚亚目恐龙足迹在发现后两年被公布。       1933 年 澳大利亚 大洋洲第一个侏罗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在两篇关于澳大利亚足迹的出版物发行的 34 年前,一份简要的报告就已发表。        1935 年 中国 第一份关于「四足」兽脚亚目恐龙足迹的错误报道 一个小型和一个大型标本混杂的足迹被描述成了石炭张北足迹。它被认为是同一动物的前肢和后肢留下的。1939 年 中国 亚洲东部第一个侏罗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几位作者认为佐藤热河足迹是鸟臀目或兽脚亚目恐龙足迹,因为在这两个类群中都着长着尖尖趾甲的足部,就像肉食性动物那样。1940 年 中国 亚洲东部第一个被命名的侏罗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佐藤热河足迹在其命名前一年被发现。实际上它们可能是鸟臀目恐龙的足迹。       1941 年 莱索托 非洲南部第一个被命名的侏罗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优肢龙足迹的名称在 29 年后被改为强健扁龙足迹。       1942 年 阿根廷 南美洲南部第一个被命名的白垩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南方安琪龙足迹与北美东部发现的早侏罗世足迹非常相似。1948 年 美国 北美洲西部第一批恐龙形类恐龙足迹 布氏旋趾足迹、跑者旋趾足迹和麦氏旋趾足迹发现于美国亚利桑那州。       1949 年 阿尔及利亚 非洲北部第一批白垩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在阿尔及利亚,报道称发现了一些小型肉食性恐龙足迹。      1951 年 格鲁吉亚 欧洲东部第一批被命名的白垩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德氏萨塔利亚龙、坎氏萨塔利亚龙和沙氏萨塔利亚龙被命名。格鲁吉亚被一些作者认为属于欧洲大陆,而其他作者则将其纳入亚洲       1952 年 美国 北美洲东部第一个三叠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格温内思安琪龙足迹(现为安琪龙足迹)发现于宾夕法尼亚州。它们属于晚三叠世。康涅狄格州、马萨诸塞州和新泽西州的足迹发现得更早,但现在已知它们来自早侏罗世。       1954 年 摩洛哥 非洲北部第一个白垩纪中生代鸟类足迹 发现了几个不同的类似鸟类的足迹,因为足迹各趾之间的间隔很大。1954 年 中国 亚洲东部第一批侏罗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在被命名前 6 年,有报告称发现了石炭张北足迹。在其之前发现了佐藤热河足迹,它们是一些可能属于兽脚亚目或鸟臀目恐龙的足迹。       1955 年 德国 欧洲西部第一个被命名的白垩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巨巨龙迹在几年后被更名为比克堡足迹,后来又更正为比克堡足迹。       1956 年 智利 南美洲南部第一批侏罗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一些足迹被发现的六年后有了正式报道,但直到 1965 年才公布插图。1960 年 中国 亚洲东部第一个被命名的侏罗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在佐藤热河足迹之后,石炭张北足迹(现为实雷龙足迹)有了描述,但后者可能是鸟臀目恐龙的足迹。       1962 年 以色列 中东第一批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归属于似鸟龙类的一些足迹可能是其他类型的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1962 年 摩洛哥 非洲北部第一个三叠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在摩洛哥发现了几个中型足迹。在其发现的 19 年后被描述。       1964 年 阿根廷 南美洲南部第一批恐龙形类恐龙足迹 报道称发现了来自晚三叠世的「虚骨龙类」或小型「前恐龙」的足迹。这些由约瑟·波拿巴发现的足迹最有可能属于恐龙形类。

         1964 年 阿根廷 南美洲南部第一批恐龙形类恐龙足迹 报道称发现了来自晚三叠世的「虚骨龙类」或小型「前恐龙」的足迹。这些由约瑟·波拿巴发现的足迹最有可能属于恐龙形类。直到大约 25 年之后,它们才被正式发表。迄今为止它们还没有被描述。        1964 年 塔吉克斯坦 亚洲西部第一批白垩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首批发现的镰刀龙类的足迹被命名为重长足龙足迹。        1964 年 阿根廷 南美洲南部第一批三叠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在圣克鲁斯,保存有一些来自晚三叠世,归属于「虚骨龙类」的足迹。它们由罗多尔福·卡萨米奎拉在 1964 年公布。        1964 年 阿根廷 南美洲南部第一批被命名的侏罗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斯氏萨米恩托足迹和纳维斯王尔德足迹在阿根廷里奥内格罗省被公布。1964 年 澳大利亚 大洋洲第一个三叠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报道称在澳大利亚发现了实雷龙足迹。        1964 年 阿根廷 第一个单趾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在某些情况下,斯氏萨米恩托足迹会留下一至三个趾印。这是因为中趾支撑着大部分体重,就像独特速龙这类善于奔跑的兽脚亚目恐龙足迹一样。        1966 年 以色列 中东地区第一批中生代鸟类足迹 所发现的足迹与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其他涉水鸟足迹类似。        1967 年 法国 欧洲东部第一批侏罗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被命名的遗迹种有韦永实雷龙足迹、巨跷脚龙足迹、奥龙跷脚龙足迹、多变跷脚龙足迹、伊加尔萨尔托足迹和特氏塔尔蒙足迹。        1967 年 澳大利亚 大洋洲第一个白垩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布鲁姆巨龙足迹是一些中等大小的三趾型足迹。1968 年 法国 欧洲西部第一批原始蜥臀目恐龙足迹 来自早三叠世的跷脚龙足迹未定种是最古老的恐龙足迹。        1969 年 韩国 亚洲东部第一个中生代鸟类足迹 。哈曼韩国鸟足迹是数量众多的中生代鸟类足迹之一。        1970 年 莱索托 非洲南部第一批三叠纪兽脚亚目恐龙足迹      

恐龙热大事记

恐龙的历史和文化 
纪录:历史和文化事件。 一些学者已经完成了关于恐龙的古生物学历史汇编,指出了特殊的化石、革命性的发现、突出的科学进展、调查的新方向或在本学科课题中具有影响力的事件。很多学者提议成立一个基于时间顺序清晰划分的体系,以便于呈现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同的研究进程和趋势。在这里我们不打算复述这些汇编的完整内容,而是对其进行补充完善,并且只采用其中我们感兴趣的题材,那就是各种纪录!

编年史
兽脚亚目恐龙纪录编年史 
迈克尔·布雷特 斯尔曼于 1997 年创造了「英雄」「经典」「现代」和「复兴」几个时期。在这里,我们加入何塞·路易斯·桑兹(1999)的「古代」时期,还提出了一个「神话」时期。他们被分成两个小组,以便更好地分析这些令人振奋的数据。

神话时期
神话早期(约前130000—前3300年
神话晚期(约前3300—公元1670年)
古代时期
古代早期(1671—1762)古代晚期(1763—1823)
英雄时期
英雄早期(1824—1857)英雄晚期(1858—1896)
经典时期
经典早期(1897—1928)经典晚期(1929—1938)
现代时期
现代早期(1938—1946)
现代晚期(19471968)
复兴时期
复兴早期(1969—1995)
复兴晚期(1996——今天)

文化
流行(风尚)与正统(学术) 恐龙热是一种对恐龙着迷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可变成一种流行时尚,继而创造出以此为主题的商业空间。这种行为可能最终会曲解恐龙的自然特征,使其变成受欢迎的怪物,其行为或外观与现实相去甚远。但另一方面,这促使广大爱好者对正式的研究结果和公布的真实信息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恐龙
时代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