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域文化
海派文化
Shanghai-style culture
近代以来,上海的发展举世瞩目,成为中国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城市变迁与全球化进程中,海派文化也在孕育、发展和成熟。
Contents
目录
01
海派文化的时期
02
海派文化的形成条件
03
海派文化的特征
04
海派文化表现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吸纳吴越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融合近代西方文化,而形成的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商业性等独特个性的文化流派。历史上,上海在五湖四海、南来北往、五方杂处、承接传统、贯通中外的交汇中,形成了养分富足的多元文化生态。这在客观上加速了海派文化的发育壮大,海派书画、海派京剧、海派文学、海派歌舞、海派电影等均是这种文化生态的产物。
“
海派文化 的
时期
萌芽时期
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开始孕育海派文化。
成长时期
成长时期: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八面来风似的国内外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转折时期
1949-1965年期间,建国之后,很多文化单位前往北京,上海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但是上海文化基础好,也给海派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整个中国文化,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罄竹难书。
成熟时期
1976年后,开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步恢复正常的文化活动、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步恢复正常的文化活动。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起点,海派文化开始新的阶段。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发青春,健康发展,走向成熟。
上海獨立於江南水鄉文化形成獨特的海派文化,其形成的條件是什麼?
史前文明
近代上海
优越的位置
特殊的历史
海派
文化
形成条件
優越的位置
上海地处江浙,市民大都是由江苏人和浙江人构成,其海派文化受吴越文化的影响较大,也可以说上海生发的海派文化是吴越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自明朝中晚期以来,吴越一带工商业发达,尤其自上海开埠以来,本地工商业日渐繁荣。因为中原战乱,导致了帝王、贵族、文人南迁江浙,使得吴越文化呈现雅致化倾向。
中晚明以来的吴越文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商业意识强,当地人务实、开放;二是喜文雅,江浙人的素质较高。无疑,中晚明以来的吴越文化是一种开始疏离古典的近代文化,无论在商业意识还是在人文精神方面吴越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近代性与西方的现代文化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上海人重商务实的作风和较为平和的个性终究消弭了裂隙。近代吴越文化不断吸纳西方文化,最终海派文化逐渐替代了吴越文化。
特殊的历史
史前文明
01
根據現有的考古成果,上海最早的文明是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接著是嵩澤文化(據今5500年),2004年春季的青浦嵩澤文化墓葬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上海最早的人類遺骸。然後是良渚文化(距今4200年),它的晚期已經相當發達,以玉器最為著名。
最後是馬橋文化(距今3200年)。這種文化的出土文物較良渚文化相比,數量和質量都下降了,而且文化風格上更加受到閩江流域考古文化以和山東嶽石文化(東夷)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專家在鬆江的考古中發現了廣富林文化,據近期研究這是一個來自中原的人群,大約在距今4000年前到達了太湖流域,並在隨後的幾百年內漸漸融入當地而消失。
上海早期成陸地區的文明,作為江南地區文明有機整體的一部分,具有著一定的發展水平。
特殊的历史
近代上海
02
1843年11月17日,首任英國駐滬領事巴富爾抵達上海到任,標誌上海正式開埠。
19世紀中葉,上海已成為商賈雲集的繁華港口。鴉片戰爭以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開辟為“通商”口岸。在此後的一百年裏,外國列強紛紛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主要據點。
1925年1月奉軍進入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
1927年設上海特別市,仍沿用“上海”為市名,其來龍去脈都源於此。
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
上海原本也屬於典型的江南水鄉文化。開埠以後,西洋文化的進入和商業繁榮,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不同文化經曆了一段時間的共生,碰撞後,海派文化逐漸形成。它不是各地文化的簡單相加和拚湊,而是博采眾長,將各地文化有選擇性的吸收形成新文化的過程。
海派文化的
特征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hai Style Culture
创造性
扬弃性
吸纳百川
商业性
Shanghai style culture//
海派文化,是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上,融彙吳越文化等中國其他地域文化的精華,吸納消化一些外國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創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海派文化。
多元性
善于扬弃
追求卓越
勇于创新
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海派文化和其他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等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中,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海派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中,其适应市场的商业性都有不同的表现。上海人往往对国内外市场行情具有敏感性,适应市场的能力比较强,有些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士,也比较有经济头脑和市场意识。
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海派文化的
特征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hai Style Culture
开放性
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海派文化的特征
海派文化,是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上,融彙吳越文化等中國其它地域文化的精華,吸納消化一些外國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創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海派文化,其特點是:吸納百川,善於揚棄,追求卓越,勇於創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開放性,創造性,揚棄性和多元性。
带你了解上海人文风情和海派腔调
建筑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
上海
海派文化的表現
>>>>>>
>>>>>>
舞台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
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
本土的“申曲”(沪
剧)与国剧京戏、越
剧、淮剧等地方戏,以
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
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
联袂”。
上海
音乐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钢管乐、管弦乐。
上海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
书画文化
饮食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
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
主办单位:教育学院文秘教研室
总编辑:尹双 赵秀华
顾问:黎莉 许慧芳
文字编辑:黄赛赛
美术编辑:袁嘉蔚
新媒体编辑:黄赛赛 袁嘉蔚
地址: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嘉定区恒荣路200号)
海派文化
上海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