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庆阳金融》电子期刊

庆阳市金融学会

庆阳金融

QINGYANG FINANCE

2022年

1

总第1期

主管:中国人民银行庆阳市中心支行
主办:庆阳市金融学会
           2022年12月

  • 多方博弈视角下绿色金融发展策略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 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现状和发展路径探讨
  • 农信合机构规模适度与风险关联性研究
  • 庆阳市金融学会组织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四届一次理事会
  • 农信合机构主动资产负债管理问题调查与思考 

  • 多方博弈视角下绿色金融发展策略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 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现状和发展路径探讨
  • 农信合机构规模适度与风险关联性研究
  • 庆阳市金融学会组织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四届一次理事会
  • 农信合机构主动资产负债管理问题调查与思考 

庆阳市金融学会

《庆阳金融》刊首语

庆阳市金融学会成立于1982年8月,是一个地方性、群众性的非营利性学术团体,目前金融学会拥有37家团体会员单位。经过庆阳前辈金融工作者的筚路蓝缕,庆阳市金融学会在宣传金融政策、研究金融理论、促进金融工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协调和推动作用,在业界学术交流及服务庆阳经济建设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十三五”以来,庆阳市经济实力显著提升,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学术交流不断活跃,科研成果日益丰硕,在“十四五”宏伟蓝图的新征程中,庆阳接轨中国速度,区域中心、能源大市、数字化集聚地加速建设,为全市金融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为此,庆阳金融研究工作要与经济金融发展同步,在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浪潮中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充分发挥好促进经济金融发展“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增进与学界同行的学术交流,增强学术研究力量、凝聚学术研究特色,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社会能力,自2022年下半年起,庆阳金融学会决定创办《庆阳金融》电子期刊。
思源而思进。《庆阳金融》电子期刊将以全面推动金融研究事业发展为宗旨,以聚智辅政服务决策为己任,立足金融,面向经济,贴近读者,突出政策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努力营造活跃的学术交流氛围,力争办成融政策性、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综合电子期刊。通过学术交流、推荐成果转化等方式,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金融实务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为支持庆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智慧。

Important

关于我们

庆阳金融

刊首语

《庆阳金融》电子期刊创刊于2022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庆阳市中心支行主管,庆阳市金融学会主办,旨在大力宣传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反映辖区金融工作动态,深入探讨金融领域中的理论与实务问题。期刊每季编辑一期,初步设立六个栏目:理论研讨、改革发展、金融实务、金融动态、数据分析、图片报道。现发布《庆阳金融》创刊征稿启事,诚挚欢迎学界人士投稿荐稿。

《庆阳金融》征稿启事

稿件内容

《庆阳金融》坚持开放性、创新性、理论性的特点,倡导经济金融理论研究与调研实务相结合,注重稿件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来稿要立足金融,面向经济,围绕金融改革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重点关注农村金融、乡村振兴、绿色金融、金融科技、县域经济、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金融供给侧改革等研究领域。

投稿须知

稿件应为作者原创、无知识产权争议的文章,相似率检测不超过25%。篇幅以3000-5000字为宜,重大选题字数可适当放宽。稿件使用word排版,并在文后附作者姓名、学位、职称、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

投稿方式

 来稿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gsqyrh@126.com邮箱,通讯地址:庆阳市长庆大道161号,中国人民银行庆阳市中心支行,《庆阳金融》编辑部;邮编:745000;联系电话:0934-8628646。

投稿方式

 《庆阳金融》对来稿进行筛选编辑,加大向《甘肃金融》等公开期刊、

Important

关于我们

庆阳金融

上级行以及地方党政的推介力度,向各金融监管部门、各金融机构进行反馈交流,向社会各界加大宣传共享,促进金融研究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提升,积极扩大对外影响,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决策。

Important

关于我们

              《庆阳金融》编辑部

同时,为了提高办刊质量,学会通过各会员单位自行申报、秘书处审定的方式,首次聘请了政治素质较高、金融工作经验丰富、文字功底水平较好的8名编辑和4名特邀编辑,负责对稿件的审阅、编校和电子版的最后审定等工作。随后,根据工作需要,也将常态化、不固定聘请若干名编辑和特邀编辑负责相关工作,请各会员单位大力推荐和支持,共同把《庆阳金融》办好。

封面新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能源保供战略部署和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要求。9月1日,庆阳市中支党委书记、行长李海东带队就金融支持陇东能源基地建设情况赴正宁县核桃峪煤矿、正宁电厂开展调研。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和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能源产业转型发展相关政策要求。9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庆阳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李海东带队就金融支持陇东能源基地建设情况赴华电环县毛井风电光伏项目开展调研。

Important

关于我们

庆阳金融

QINGYANG FINANCE

(半年刊)

《庆阳金融》编辑部

主任
副主任
主编
责任编辑
编 辑
特邀编辑
电子编辑
出版
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李海东
周   龙
杨正荣
刘小梅  李   敏
李亚雯  文良旭   李倍林  邹海双
张武浩  韩   彬    念   霞  刘   惠
耿   冲  肖海霞   张瑞卿  王蓉赟
尚剑英  李茂粮
《庆阳金融》编辑部
庆阳市西峰区长庆大道161号
745000
0934-8628646
qysjrxh@126.com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目    录

理论研究

改革发展

改革发展

01.

兰州银行庆阳分行助力庆阳市唯一固废处理环保项目案例----058

特       稿

庆阳市金融学会组织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四届一次理事会
------------------------------------008

01.

多方博弈视角下绿色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010

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现状和发展路径探讨-------------------030

02.

03.

农信合机构规模适度与风险关联性研究----------------------------036

国内外碳汇交易项目发展对庆阳市的启示-------------------------050

绿色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创新研究----------------------------070

浅析金融支持农村装配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062

01.

02.

03.

Important

关于我们

04.

庆阳金融

01.

新发展理念下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思路探析------------------------078

03.

农发行庆阳市分行发挥金融力量助力庆阳老区高质量发展---------------------------------------------084

01.

人行庆阳市中支 庆阳银保监分局 庆阳市政府金融办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庆阳市绿色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086

02.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建引领强根基 “三支”为本促振兴----------088

03.

人行庆阳市中支组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系列活动---------------090

04.

守初心坚持支农支小不动摇 担使命支持乡村振兴再出发-------092

图片报道

金融动态

01.

02.

主要统计指标数据变动趋势分析---------------------------------095

01.

人行庆阳市中支李海东行长一行赴庆阳市金穗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开展调研-----------------097

02.

庆阳市首家省级金融教育示范基地暨兰州银行环县乡村振兴支行正式揭牌运行------------097

03.

中国人寿财产保险公司庆阳中心支公司积极应对当地洪涝灾情迅速启动农业保险大灾紧急预案-----------------------------098

04.

建行庆阳分行联合多家单位举办庆阳市线上线下融合促消费活动启动仪式-----------------099

金融实务

2022年上半年庆阳市金融统计信贷收支月报------------------094

农信合机构主动资产负债管理问题调查与思考------------------074

02.

数据分析

Important

关于我们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庆阳市金融学会组织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四届一次理事会

为进一步发挥金融学会在宣传金融政策、研究金融理论、促进学术交流、搭建智库平台等方面的组织、引领和协调作用,推动各项工作高效开展,4月27日上午,庆阳市金融学会召开了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和四届一次理事会,人行庆阳市中支党委书记、行长李海东主持会议并讲话,中支党委委员、副行长周龙以及学会37家会员单位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对37家团体会员单位资格进行了重新确认。               

会议审议通过了《庆阳市金融学会章程》,按程序对会员资格、理事会以及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进行了重新确认。综合考虑代表性和便于今后工作开展,会议提名并审议选举了第四届理事会理事,本届理事会由11名理事组成,分别为:李海东(中国人民银行庆

阳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周 龙(中国人民银行庆阳市中心支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赵富生(庆阳市政府金融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杨俊平(中国银保监会庆阳监管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志武(中国农业银行庆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秦东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庆阳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杨志武(中国农业银行庆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吴立文(甘肃银行庆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米晓军(庆阳农村商业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耿冲(西峰瑞信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郑斌峰(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庆阳分公司总经理)、肖海霞(陇东学院经济学院教授)。

特      稿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理事会选举确认会长(李海东)1名,副会长(周龙 、赵富生、杨俊平、杨志武 、肖海霞)5名,秘书长(杨正荣 人民银行庆阳市中心支行调统科科长)1名。会议审定了学会《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会费管理

办法》《现金、支票、财务印章使用管理规定》以及《金融科研优秀成果评奖管理办法》《重点研究课题评奖办法》《有奖征文活动评奖办法》等制度办法,讨论确定了会费收缴标准,研究安排了学会今年的重点工作。

庆阳市金融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李海东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就目前学会现状和后期长远规范发展,代表四届理事会作了题为《发挥学会优势 强化智库功能 为加快建设富裕美丽新庆阳建言献策》讲话,对加强学会长远规范发展,提出四方面要求:一是明确定位、提高认识。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发挥好学会组织引领协调推动等职能作用。二是积极主动、凝心聚力。要积极配合学会安排的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金融实务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为支持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智慧。三是把准方向、突出重点。要紧扣“绿色”、紧贴“普惠”、紧跟“数字”、紧防“风险”,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开展、提升金融服务的思路举措、政策措施。四是党建统领、规范运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建统领学会各项工作,不断完善学会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学会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讲好庆阳金融故事,发出金融声音。

摘要:环境问题将成为未来人类共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2020年中国“3060”目标的提出,既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承诺,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转型要求。绿色金融作为支持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将在引导资金支持绿色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当前绿色金融的研究热点,从绿色金融系统各参与方的微观视角出发,结合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和面临挑战,建立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四方博弈模型,分别考察参与四方在非合作契约、成本分担合作契约和合作契约三种情形下各自的最优策略、收益水平以及系统整体收益。通过运用甘肃省绿色金融市场对模型进行赋值验证,得出成本分担契约较非合作契约可以有效改善参与各方及系统整体的绿色收益水平,而合作契约则可以使各方及整体收益水平达到最优,应推动绿色金融系统向合作契约模式发展。
关键词:绿色金融;多方博弈;政府补贴;最优收益
一、引 言
环境问题给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危机,为应对环境问题,全世界已形成了绿色发展的共同理念。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宣布了中国力争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3060”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社会公众和企业的共同参与。由于环境问题负外部性的特点,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产生的环境污染会对他人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而银行传统信贷模式的三性原则,未考虑贷款对象对环境造成的外部性,如果不加限制,造成“两高”企业盲目扩张,将产生较大的负外部效应,与绿色发展理念相悖。研究绿色金

1.课题组组长:李海东
 课题组成员:周龙、杨正荣、张武浩、李敏

多方博弈视角下绿色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庆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1

——以甘肃省为例

理论研究

融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策略,分析如何从根本上促进参与各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降低绿色金融风险损失,进而有效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二、文献综述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
绿色金融理论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但在此前的1974年,前西德就率先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环境银行,是世界范围内绿色金融的首次尝试。目前,国内外尚未对绿色金融内涵形成统一认识。国外学者方面,Salazar(1998)[1]认为绿色金融作为一种金融创新,联接了金融业和环境产业。Cowan(1999)[2]认为绿色金融主要研究为绿色经济融资问题,是绿色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Jeucken(2006)[3]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认为绿色金融是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可见,虽然对绿色金融的涵义认识不同,但其核心始终围绕金融业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联。
国内对绿色金融研究起步较晚,当前较为全面并得到广泛认同的观点认为,绿色金融是一种金融发展战略,要求金融业开展金融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为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金融业自身的协调发展提供支持[4]。2016年,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其中将绿色金融定义为: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这可以作为官方定义,基本与学术界观点相一致。
(二)绿色金融的发展模式
纵观当今世界,绿色金融大致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市场化发展模式,主要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另一种是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以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为代表。随着绿色发展的深入,目前这两种模式正在不断融合,形成市场与政府协同推进的新模式。一方面,作为公共品的环境资源,需要政府通过管理和监督市场主体保护环境资源,并通过制定标准和政策,

展。另一方面,市场化的机制可以促进清洁环保企业的发展和技术改进,为经济和金融“深绿化”创造条件[5]

(三)当前绿色金融研究热点 
综观现有研究,已有文献主要从四方面对绿色金融开展了研究。一是构建绿色金融体系。阎庆民(2010)[6]提出构建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马骏(2018)[7]系统分析了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路径,提出通过设立绿色基金、发展绿色信贷、建立绿色担保机制等12 种渠道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陈向阳(2020)[8]利用30个省区2005-2018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发现了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显著增加了各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现有金融体系不能满足我国绿色发展的内在需求,需要构建系统的绿色金融体系。二是对绿色金融进行评价和测度。张莉莉等(2018)[9]研究发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和效率较低,部分省市和地区只顾一味加大绿色投入,却未能实现有效利用,导致出现了水平与效率的不均衡现象。杜莉、郑立纯(2020)[10]分析了中国绿色金融政策质量,得出: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中绿色信贷政策质量最高;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绿色债券政策质量较好;绿色基金政策与绿色保险政策质量较低。三是分析绿色金融发展与不同微观市场主体的关系。刘锡良、文书洋(2019)[11]将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增长理论联系起来,证明了金融机构信贷决策能够显著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并指出发展绿色金融、合理承担环境责任是支持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张海波、孙健慧(2019)[12]将政府、银行和企业看作一个绿色金融系统,探讨了三方的博弈问题,提出可以通过政府补贴有效改善银行和企业的绿色投入行为,并提高参与三方的收益水平。四是研究绿色金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钱水土等(2019)[13]使用灰色关联模型研究得出绿色信贷与第三产业关联最高、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并实证得出绿色信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高锦杰、张伟伟(2021)[14]研究得出发展绿色金融可以有效抑制污染产业,并对环保产业有显著促进作用。

理论研究

可以看出,现有研究指出绿色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均有促进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效率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持续加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促进微观市场主体践行绿色发展。而微观市场主体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研究其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策略选择,针对各个市场参与主体,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周永圣(2015)、韩丰霞等(2017)和张海波、孙健慧(2019)分别构建了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银行和企业三者的决策行为[15]。而纵观绿色金融参与各方,社会公众也扮演了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角色,正是公众绿色观念的觉醒,才促使政府推进绿色监管、制定环保政策,也促进了企业提高环保标准、践行绿色发展,银行随之开展绿色业务、支持绿色产业。因此,社会公众实则是其他三方绿色发展的动力源,必须在博弈模型中加以考虑。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将社会公众纳入绿色金融系统范畴,创新构建由政府、企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四方组成的绿色金融系统的博弈模型,分析绿色金融系统四方在非合作契约、成本分担合作契约和协同合作契约三种情形下的决策行为,在参数选择和定义过程中,充分结合甘肃省实际,对模型参数进行赋值,得出甘肃省绿色金融系统参与各方及整体最优收益水平,以期为四方共同促进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借鉴。 
三、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形势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首个拥有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国家,并且逐步建立发展了多个绿色金融市场。2007年,我国已开始搭建绿色信贷政策框架,2020年底绿色信贷余额达1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我国首次发行绿色债券,至2020年底已达2200亿元,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13%,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2007年,《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绿色保险的起步,2020年绿色保险促进绿色金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融发保额已达18.33万亿元,保障功能正在不断提升。

(二)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成效 
1、积极探索生态资源资本化实现路径 
2018年,甘肃省政府印发《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到2025年,进一步完善生态产业体系。目前,甘肃省已建立了碳排放交易中心和兰州环境能源交易中心,构建了排污权标准化服务平台。截至2020年末,全省共完成排污权交易76场,累计成交金额1435.62万元,二氧化硫、烟粉尘等5类污染物完成确权8523.3吨,确权金额874.79万元,为碳金融发展奠定了基础。2021年9月25日,张掖市完成了全省首个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VCS)林业碳汇交易。 
2、全面推进兰州新区绿色金融试验区建设 
2019年11月28日,兰州新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正式获批。为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甘肃省做了诸多尝试:一是建立绿色金融协调机制。甘肃省和兰州新区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同时在人民银行兰州中支内部成立工作小组,加强绿色金融工作协调与调度。二是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一方面,编制绿色项目及企业认证及评级办法,对认定评价标准进行明确。另一方面,出台行业自律机制,引导试验区绿色金融市场规范发展。三是推动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在试验区选取5家金融机构作为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对象,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及时了解掌握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 
3、不断强化绿色金融支持甘肃省经济发展能力
一是绿色信贷规模逐年增大。截至2020年底,全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2285.93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0.42%,全年新增283.27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18.74%。二是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力度,推出“风电贷”“陇药通”“活体畜禽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支持生态农业、中药业等生态产业发展。甘肃银行和兰州银行成功注册

理论研究

发行总计40亿元的绿色金融债券,并严格监管资金用途,确保募集资金全部投向绿色产业项目。三是绿色保险探索有序推进。早在2013年,甘肃省就在14个市、州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目前,有关部门也正在抓紧制定《甘肃省生态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实施方案》。四是搭建绿色金融智库平台。甘肃省金融学会组织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发挥各智库研究优势,共同探讨推进全省绿色金融发展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方法路径。 

(三)“双碳”目标背景绿色金融参与各方面临的挑战 
政府方面:一是包括甘肃在内的多个省份上半年在能耗强度降低进度上未达到规划目标,政府面临履约压力。二是一旦生态环境恶化,公众会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施压,政府面临社会舆论压力。三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在多数情况下呈现此消彼长态势,改善生态环境,政府将面临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压力。 
金融机构方面:一是已经向高排放类企业投放的贷款,一旦企业面临环保压力,甚至被迫停产将直接危及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二是在绿色发展成为主流的情形下,金融机构须将投放重点转向绿色环保企业和项目,面临信贷结构调整、信贷产品创新压力。三是为促进绿色发展,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会对金融机构进行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一旦金融机构完不成考核指标,将可能面临负向约束。四是金融机构需要调整内部管理机制、培养绿色金融专业人才来适应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绿色转型压力。 
企业方面:一是非绿色行业面临减排压力。二是所有高能耗企业需要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引进绿色生产线,企业面临绿色转型压力。三是社会公众将更加关注企业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绿色标准执行情况,企业面临商誉压力。
社会公众方面:一是社会公众须摈弃以往的非绿色生活习惯,自觉降低个人及家庭能耗,面临改变生活习惯压力。二是还需及时学习绿色发展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绿色意识水平,面临学习绿色知识压力。三是绿色标准的施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行、产品的推广,一般会推高产品生产成本,进而推高产品价格,公众面临生活成本增加压力。

四、绿色金融发展的四方博弈模型 
(一)绿色金融系统运行机理 
以绿色信贷为例,本文研究包括社会公众、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四个参与主体所组成的绿色金融系统,他们的决策行为都将影响绿色金融的整体发展,作为理性人,影响各主体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成本和收益。其中:企业主要通过节能减排、废弃物处理和利用清洁能源等不断转型升级,增加产品和品牌的绿色度。银行通过向企业发放绿色贷款,并监督贷款精准流向绿色项目,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政府担负着绿色政策制定和监督引导的作用,通过发放绿色补贴和行政监管等方式激励银行和企业增加绿色投入。社会公众绿色金融意识的高低会对政府、银行和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公众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逐步增强绿色金融意识。绿色金融系统各参与者在开展此类经营活动中所付出的包括资金、技术、人力、时间等相关成本,称之为绿色投入努力,统一用“绿色投入努力水平”衡量。 
政府发展绿色金融项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解决环境问题负外部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项目的支持,可以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金融机构发放绿色贷款获取收益,实现资金的绿色化配置,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企业增加绿色投入能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绿色度,并得到来自政府和金融机构的绿色补贴资金、税收优惠;社会公众增强绿色金融理念,能够促进政府增加环保投入,强化银行和企业投身绿色发展自主性,实现自身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这些统一用“绿色行为价值”衡量。
现有研究表明,企业与绿色环保相关的经营活动能够提升企业商誉,增强社会公众的购买意愿和认可度,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和经营收益。同理,银行的绿色行为价值能够增强政府部门对其提供绿色金融激励政策的意愿,提

理论研究

升银行的竞争力;政府绿色行为价值的提升也能够引导银行和企业增加绿色环保投入;而社会公众绿色金融意识的提升,能够帮助政府、银行和企业自觉提高绿色行为价值,增加绿色投入努力。由此可得,参与主体的绿色投入努力程度与绿色金融系统的绿色行为价值存具有正相关性。 

图1 绿色金融系统运行机理

(二)模型假设
分别写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的绿色投入、绿色收益和系统整体收益水平的目标函数。

由公众(P)、政府(G)、银行(B)和企业(E)组成的绿色金融系统运行机理如图1所示。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理论研究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理论研究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理论研究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五)模型结论
通过构建公众-政府-银行-企业四方博弈模型,并对绿色金融系统参与四方的最优收益和绿色金融系统整体的绿色收益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社会公众较高的绿色金融意识能够促进政银企各方合作,帮助提高绿色金融系统整体收益水平。二是成本分担情形下,政府的绿色投入努力水平保持不变,银行、企业和公众的绿色投入努力水平能够得到改善,改善幅度与政府分摊成本比例有关;合作契约情形下,四者的绿色投入努力水平均达到最优。三是政府部门为银行、企业和公众分摊一定比例的绿色投入成本的行为,如贷款贴息、绿色补贴、税费优惠减免、环境治理等,可以增加绿色金融系统参与方各自和系统整体收益。四是成本分担契约与非合作契约相比,系统参与各方的最优收益水平均得到增加;绿色金融系统的整体收益水平是合作契约下最优,成本分担契约下次之,非合作契约下最低。由此可得,合作契约模式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最优方案。
五、甘肃省绿色金融系统博弈情况分析 
本部分根据模型的约束条件、参数取值范围以及甘肃省绿色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参数进行赋值,分析不同契约模式下各参与主体最优绿色收益以及整个绿色金融系统的最优收益情况。

理论研究

(一)参数确定
在确定绿色投入成本系数时,分别考虑各部门绿色投入的成本及其相应的绿色产出;在确定绿色投入对绿色行为价值的影响系数时,分别考虑各部门绿色行为价值和绿色投入水平;在确定单位绿色信贷产生的边际利润率时,考虑单位绿色信贷的边际利润与绿色信贷成本的比值。具体参数的确定如表1所示。

(二)数据选取 
根据表1参数定义,充分考虑数据的代表性和可得性,选取2016-2020年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5年间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相关数据的平均值,计算得出相应的参数取值。企业数据由于较难获取,因此,考虑到企业市值、所属行业和所处地区,从甘肃省35家上市公司中选取了兰州、白银、陇南、酒泉4个地区中的10家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作为代表。

(三)不同契约下甘肃省绿色金融系统均衡结果比较
根据选取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相应参数值,并代入前文公式,得到不同契约模型下甘肃省绿色金融系统的绿色投入水平、绿色行为价值、系统参与者各自的绿色收益以及绿色金融系统整体的收益水平(表2):

理论研究

(三)结果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契约模型下,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公众各自的最优收益可以得出,成本分担契约下绿色金融系统参与各方的最优收益均大于非合作契约,说明通过成本分担的方式,即政府部门通过贷款贴息、发放绿色补贴等方式,使得绿色金融系统参与各方的收益水平均得到提升;通过绘制不同契约模型下甘肃省绿色行为价值和绿色金融系统整体收益比较图(图2,图3),得出不同契约模型下甘肃省绿色行为价值和绿色金融系统整体收益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可以看出甘肃省绿色行为价值和绿色金融系统整体收益均表现出合作契约模型>成本分担契约模型>非合作契约模型,进一步验证了前文结论。说明在甘肃省,随着社会公众绿色:金融意识的提升,绿色金融参与方的绿色金融投入的主动性不断增强,进而推动甘肃省绿色金融整体价值和收益的最大化。

六、政策建议
根据模型结论及前述分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及社会公众应共同努力,推进形成四方协同合作模式,促进绿色金融系统实现整体收益最大化。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一)利用金融科技搭建绿色金融大生态系统信息平台。
信息披露作为绿色金融系统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各方应共同建设大生态系统信息平台。政府部门可作为协调发起方,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搭建信息平台,将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共同纳入平台。在平台上统一披露政府相关绿色政策、公告,以及绿色企业白名单和对市场主体的处罚信息等。金融机构对各自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政策条款和价格等信息进行公示,企业向平台上传各自经营情况、绿色资质、绿色项目等应公示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政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供需两端高效对接,改善绿色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公众也可通过平台查阅了解各种绿色相关信息,供自身决策使用。
(二)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政策法规和奖惩激励机制。
绿色金融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特征,将外部性内部化,是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成本收益相匹配的重要途径。要实现这种内部化和避免运动化减碳,必须通过制定长远政策进行驱动。首先,要健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为绿色金融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当前关于绿色项目绿色金融评级的统一标准尚不明确,国家部委之间关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的标准还存在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其次,要加强对绿色金融的补贴奖励,政府监管部门要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收益补偿等方式对绿色项目直接给予资金支持,还可通过特许经营、货币资金规模和价格倾斜等间接措施,给予绿色项目政策优惠,克服绿色外部性。最后,应加强对违反绿色要求市场主体的行政监管和处罚力度,增加金融机构和企业逃避绿色投入的成本压力,迫使金融机构和企业加大绿色金融投入。
(三)金融机构要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研发创新和经营战略调整。
为适应未来绿色金融大发展的趋势,金融机构应主动调整经营战略。首先,要将绿色转型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打造自身绿色金融品牌,提升机构绿色声誉,努力实现向“赤道银行”转型。在机构内部

理论研究

增设绿色金融部,培养绿色金融人才,专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其次,加大绿色金融产品的研发创新。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不同的环保项目、节能技术、污染治理物、新能源产业特点,创新提供特色化金融产品,加大绿色产品营销,拓展自身业务市场。最后,在传统贷款项目审核中严把环保关。在传统贷款项目审核中,要增加绿色标准,严控向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发放贷款,做好项目绿色评估,防范绿色金融风险。

(四)企业应尽早谋划开展绿色转型和维护绿色行为价值。
作为实现“3060”目标的关键主体,面对绿色壁垒的日渐高涨,企业应加快实现绿色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加快实现技术升级、产品升级,使企业产品和生产过程符合绿色标准,并符合绿色金融条件。企业通过采用适当的环保型技术,实现产品设计和生产绿色化,改善环境质量,提升企业未来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赢得消费者信赖和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注重维护企业绿色行为价值。绿色行为价值未来将成为企业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要将绿色行为价值放在与企业信誉同等重要的水平上进行维护。
(五)社会公众应树立绿色理念,提升绿色意识。
社会公众作为绿色金融系统中最重要的角色,拥有用脚投票的权利。公众的决策直接关系着其他参与方的行为模式和绿色金融系统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要养成绿色出行、绿色办公等绿色习惯,使用绿色产品、支持绿色行为、抵制非绿色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提高绿色意识。关注企业绿色标准执行情况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关注金融机构绿色信息披露及支持融资情况,关注政府绿色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情况,并通过适当方式向政府反馈市场主体执行绿色标准情况,推动全社会共同绿色发展。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现状和发展路径探讨
                        ——以庆阳市为例

庆阳银保监分局 卯桄帛 张瑞卿

摘要: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此外,“双碳”目标的达成也成为各行各业努力的方向。银行业如何结合行业自身特点,为“绿色金融”“双碳”目标的达成作出贡献值得深思。本文总结了银行机构发展现状,从信息披露途径、人才队伍建设、融资期限结构、资金投入结构等四方面分析了银行机构在发挥作用过程中存在的短板,从政府、机构、企业等角度对促进绿色金融健康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绿色金融,双碳,对策建议

近年来,银行机构以绿色信贷等形式引导产业结构绿色升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助推“碳达峰”和“碳中和”,成为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但目前,庆阳辖内绿色信贷在各类信贷余额中的占比始终处于低位徘徊状态,绿色信贷在支持发展推动碳减排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一、发展现状及成效
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庆阳辖内21家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51.34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5.96%,其中,政策性银行和大型银行占据了绿色信贷主要份额,占比86.57%;城商行占比8.86%;农合机构占比4.57%;村镇银行未开展绿色信贷业务。贷款投向主要集中在与生产、建设、经营有关的方向。其中,节能环保产业1.21亿元、清洁生产产业0.33亿元、清洁能源产业21.34亿元、生态环境产业10.04亿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18.20亿元、绿色服务0.22亿元,信贷种类基本健全,信贷规模稳步提升,为全市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绿色健康发展贡献了金融力量。

理论研究

(一)构建了日趋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七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实施以来,庆阳银行机构紧盯辖内煤炭、石油资源富集优势,积极通过大调研、大走访了解绿色金融基本情况,积极对接全市节能环保、污染防治、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项目,出政策、创产品、优流程,探索出了“政府出项目、机构出资金”的绿色金融发展新路子。如农发行制定出台了《绿色信贷管理办法》,指导全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甘肃银行设立了“绿色金融”部,承担“绿色金融”领域的行业政策研究、业务产品创新和管理、综合服务方案制定、管理制度和流程建立等职责;邮储银行建立绿色信贷专项考核办法,给予业务专项绩效奖励和费用,激励全行主动营销拓展业务,绿色金融发展逐步实现了有政策依据,有专门团队,有激励约束。
(二)支持了示范性强的“绿色金融”项目。辖内银行机构紧紧围绕全市“十四五”发展规划,有效对接正在建设的项目,积极寻求与地方特色产业联系紧密、带动性强的项目进行精准识别,全程跟进,对符合政策要求、发展潜力大、社会效应强的项目提供了有力有效的信贷支持。如工商银行向甘肃华电环县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建设的环县南湫风电项目发放贷款16000万元,运行期(按燃用当地煤计)每年可减排SO2约276.3吨,减排NOx约365.0吨,减排CO约9.1吨,减排碳氢化合物(CnHm)3.6吨,减少了燃煤电厂产生的噪声及燃料、灰渣运输处置带来的相应环境和生态影响。特别是全市《碳排放、碳达峰庆阳行动方案》实施以来,农发行抢抓“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行动和一村万树工程”,积极支持老油区地下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向宁县浩荣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三江两岸综合整治工程发放贷款20000万元,有效改善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为镇原县城乡融合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项目发放贷款3450万元,帮助将污水处理模式升级为带式浓缩脱水一体机处理,污水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GB18918-2002)中一级A类排放标准。

(三)严控了政策性严的“绿色金融”风险。辖内银行机构严格落实环保政策“一票否决”制 ,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可能对全市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项目一律不予申报,将环保审查嵌入授信调查、审查和审批的全过程,确保绿色信贷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同时,注重加强、完善对信贷客户环境风险的日常监测和统计报告制度,对照市环保局发布的环保违法违规企业名单,及时上报贷款环保风险监控、环境安全重大风险企业信贷、环境保护违法违规且尚未完成整改的企业信贷、涉及落后产能且尚未完成淘汰的企业信贷等情况,做到了全程、全时关注“绿色金融”信贷风险。辖内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截至3月末,不良贷款1.30亿元,不良率2.53%,风险可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披露途径不通。企业作为融资方普遍存在ESG关键指标信息披露率较低情况,且披露信息整体质量良莠不齐,容易造成银行机构因信息披露不充分而无法及时知悉被环保部门挂牌督办、勒令限期治理、污染关停生产的企业名单以及改善情况和环保治理督查情况等,甚至可能出现企业为使银行向其发放贷款而向银行提供信息披露不足、故意隐瞒事实情况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等情况发生。银行机构尚未督促企业建立统一的绿色信息账户,在协助企业融通绿色资金时,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项目碳减排的实际贡献以及其他环境社会信息,致使绿色信贷资金利用效率难以提高。 
(二)人才队伍建设不精。绿色信贷的发展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掌握与传统存贷款相关的商业银行管理能力,还需要拥有绿色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包含环境保护、污染防治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内容。而在辖内银行机构中,同时具备经济金融和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的人员稀缺、储备不足,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将绿色金融理论纳入当前银行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亟需寻求外部专业人员或第三方智库支持,致使绿色信贷处于发展滞缓阶段,难以取得较大的

理论研究

突破和创新。 

(三)融资期限结构错配。绿色行业项目开展相较于传统行业的生产活动,需要更长的周期,如清洁能源和绿色建筑等项目。但目前各银行机构在为绿色行业提供信贷时,却较少考虑到更为显著的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更多的则是关注资金的快速流转以增加盈利与风险防范。部分碳减排相关项目由于无法得到期限足够长的信贷支持,项目进行过程中存在现金流不足以还本付息引发资金链断裂的潜在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与信用风险比较突出,且短时间难以得到缓解。 
(四)资金投入结构失衡。辖内银行机构在发放绿色信贷过程中,受宏观经济政策及金融机构的风险厌恶偏好影响较大,回收快、盈利性高的项目更具优势。目前,绿色信贷资金投向多集中在清洁能源设施建设和运营、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绿色交通运输项目,上述三类项目的信贷余额占绿色信贷发放总额68.23%,反观其他投资回收期长但资金缺口大的项目得到的信贷资金支持却十分有限。 
三、对策建议 
(一)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建议建立银行机构、环保部门和企业间信息互联互通长效机制,着力破除信息孤岛,将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银行机构贷款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贷前审查阶段,银行机构应当积极探索绿色低碳项目的识别指标体系,并建立相应的绿色信息账户,加强环境、气候等信息的披露。贷后监控阶段,除延续对贷款资金运用的一般审查以外,银行机构要密切关注项目在实际运行中的环境与社会效益,当项目严重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时,应当立即切断后续贷款资金的供应并监督整改。
(二)加强人才引进培养。银行机构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训熟悉绿色金融国际准则的专业人才,并与相关教育机构、环保部门合作,培养掌握金融与环保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专业技术的重要支撑。通过建立绿色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信贷实验室与低碳金融研发部门,充分调动人才作为创新主体的核心作用,形成银行内部的创新人才储备。着力开展产品创新,尽力满足以低碳环保为导向的客户需求,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最新要求和绿色金融发展的趋势,增加绿色信贷的服务包容性。

(三)平衡环保与资金效率。针对“碳减排”回收周期长的特征,银行机构可以适当延长绿色信贷的贷款期限,以适配低碳环保项目的运行周期。要同传统贷款业务相区分,结合不同融资项目碳减排、污染治理的实际效果,统筹考虑长期效益和短期利益,合理分配绿色资金在不同领域的投入,避免盲目逐利。对于绿色项目现存前期投入高、回报率低问题,银行应当完成对绿色信贷业务框架的建设,形成规模优势,以降低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成本,从而在维持银行整体盈利性、流动性稳定的情况下,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率的双赢发展。
(四)密切政银企协调合作。建议由政府牵头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环保部门定期发布企业环境违法信息记录,适应金融机构审查信贷等具体要求。监管部门要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将金融机构在绿色环保方面的表现纳入金 融机构绿色信用评级的考核因素之中,对于表现良好的金融机构给予较高的绿色信用评级,为银行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创造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银行机构要建立信贷项目信息披露制度,主动披露贷款项目的环境影响等相关信息,积极主动向环保部门反馈,实现信息共享。

理论研究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农信合机构规模适度与风险关联性研究
——基于庆阳市样本机构经营绩效和风险管理的量化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庆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1

摘要:2021年4月8日金融委第50次会议明确,农信合机构要树立稳健发展理念,坚守“专注主业、立足本地、回归本源”十二字发展方针。从庆阳市实际看,近年来全市农信合机构在积极调整经营思路、发挥支持“三农”发展主力军作用的同时,随着全市涉农经济快速发展,自身各项业务不断增长,资产负债规模加快扩大。但与此同时,由于机构经营管理能力不够、业务结构脱离主业定位、风险规模不断累积,造成风险畸高并形成了沉重的发展负担,“大起来”后并未实现“强起来”,对区域经济金融生态和金融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农信合机构规模与风险的关联问题须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农信合机构 规模 风险 对策建议

1.课题组组长:李海东
课题组成员:周龙、张大伟、杨正荣、芮芳媛、李敏

一、农信合机构规模增长的机理分析 
调查显示,庆阳市农信合机构金融机构同业存放和参与资本市场非常有限,规模增长主要为存款类负债增加带动的资产规模增长。2010年-2020年末,全市农信合机构资产规模年均增长13.84%,超出同期全市GDP平均增速4.72个百分点,超出同期全市农业生产总值增速7.87个百分点,超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1.02个百分点。期间负债规模也基本保持了同比例增长,所有者权益增加带来的资产增长占7.5%。

理论研究

图1 全市农信合机构资产、负债规模增速与全市GDP、农业生产总值、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对比图

(一)负债端规模扩张及来源。理论上讲,存款不同于保险产品,保险额会随着居民保险意识和保险展业能力提升,带来区域保险深度和密度的提高,但存款在一个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消费水平和居民收入等指标确定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的规模是基本固定的,竞争带来的只有机构之间份额的变化和自身的结构性变化。庆阳市农信合机构负债增长为资产增长创造了条件,并随着规模扩大带来监管指标要求下的“倒逼式”所有者权益增加。负债扩张中非农存款占据主要比例,2010年末全市农信合机构财政存款、非农企业存款和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等非农存款占比41.88%,至2020年末占比达到85.84%;2010年末全市农信合机构乡镇以下(不包含县区所在乡镇)网点存款占比58.11%;至2020年末占比降至14.15%。这两项指标在10年发展期发生了根本性结构变化。也就是说,2010年以来庆阳市农信合机构新增存款主要来自于非农领域,是参与全市非农存款市场竞争获得,存款向非农化、城域化扩张趋势明显,并由此也带来了人员配置、营销费用、网点设置等向非农化明显转变。从时序看,包括存款在内的负债业务规模主要扩张时间集中在2011年-2015年,五年间负债业务规模扩张额占到近10年的62.11%。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图2-1 全市农信合机构乡镇网点存款、非农存款趋势图

图2-2 全市农信合机构乡镇网点存款、非农存款占比图

(二)资产端规模扩张及来源。负债业务的迅速扩张带动了资产业务的同步扩张。2010年-2020年末全市农信合机构资产规模增长255.88%,其中各项贷款年均增长13.67%,高于同期全市GDP增速4.55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市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增速2.08个百分点。资产业务扩张主要来源于贷款增长和同业存放,截至2020年末两项指标合计占总资产的55.11%。2011年-2015年贷款业务增长最为迅速,与负债业务规模扩张时间高度吻合,资产和负债业务扩张具有显著的同步性特征。

图3 全市农信合机构资产业务增长与同期GDP、同业增长水平对比图

理论研究

负债业务的结构性变化直接影响了全市农信合机构资产业务的发展方向和结构。非农性质的负债业务快速增长与资产业务增长相互作用,存款客户与贷款客户之间相互渗透转变,导致非传统贷款占比不断增加。2010年末全市农信合机构县以下机构各项贷款占比58.37%,至2020年末该指标降至53.88%。2010年末全市农信合机构涉农贷款占比65.85%;至2020年末该指标降至56.15%,出现了明显的异地和非农化发展倾向。 
(三)资产负债扩张冲动之因。 
1.竞争博弈。农信合机构长期奉行做大做强理念,由农信社改制农合行、农商行,并与大型银行同台竞技的发展欲望比较强烈,但根植于“三农”的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结构要求其业务发展速度和区域农业经济增速保持基本相当水平,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向非传统业务渗透。农信合机构在农村市场一家独大,自身在区域内向城市等非传统领域发展具有显著的人员、规模和灵活性优势,也是其扩大规模的博弈优选。自2014年起,庆阳市农信合机构非农贷款业务占比逐渐提高,同时涉农贷款在2018年达到峰值后呈现平稳乃至略有下降的态势。贷款结构的明显变化,与三农贷款市场从增量市场逐渐转为存量市场、非农贷款占比增大存在高度相关性。

图4 农信合机构发展非传统业务规模增长图

2.市场需要。农信合机构相对国有商业银行在存款利率定价、信贷审批条件等方面更加灵活,在上个10年间各类经济主体普遍贷款难的情况下,机构经营管理自主性强、审批便捷快速等特征决定其存、贷款业务在城市等非传统领域均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某种意义上,在前两轮经济刺激周期下,非农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市场旺盛的多样化信贷需求和金融服务需要主动召唤了农信合机构业务向其靠拢并不断扩大。比如信贷业务方面,据调查2010年前后在市级具有独立信贷审批权限的国有商业银行仅3家,具有发放非抵押类贷款信贷业务的仅2家,具有发放普惠类信贷业务的仅4家,这种形势下对农信合机构业务规模扩张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020年后,随着普惠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化改革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上述三项指标均达到100%,农信合机构市场份额才有所下降。

图5 全市商业银行非抵押类贷款及小额贷款余额与农信社规模比较

3.效益驱使。大量的非农资金以存款形式流入农信合机构后,由于“三农”领域信贷需求的局限性和机构在“三农”领域竞争加剧,在上存资金利率水平长期“倒挂”的情况下,机构必须为资金寻求有效出路。2010年以后,庆阳市先后经历了民间借贷发展热潮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热潮,全市“四类”(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投融资公司)机构数量最多时达到120余家,积聚的资本金和信贷资产规模一度接近百亿元,另外还有后期案发后才暴露出的数倍于机构自身资本规模的非法集资、高息放贷涉案资金,农信合机构的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大量涉入追逐效益,并形成了巨额信贷风险。资产结构非农化导致形成风险的同时,也直接改变了机构的支农主业定位。
4.稀释风险。农信合机构自诞生以来就长期受到规模束缚和风险困扰,

理论研究

对流动性具有天然的渴求,主要基于通过规模提升增加盈利,同时实现保持支付能力充裕和稀释不良贷款比例。特别是近年来风险集中暴露,全市农信合机构形成的存量不良贷款短期清收化解难度加大,前清后增反弹较快,对于发展规模的依赖程度显著,尤其部分流动性和盈利性指标较差的机构更为明显。

5.体制助推。据测算,全市农信合机构上级部门下达的存款、贷款增长目标分别是同期大型商业银行的5.3倍、4.2倍,年度平均完成比例不足15%,如全部完成将进一步扩大农信合机构的规模膨胀水平。考核体制直接推动了农信合机构向规模化、非农化、异地化发展的进度。
二、农信合机构规模扩张的经济学效应分析
从规模经济学角度,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生产经营在企业里进行的原因在于效率通常要求大规模的生产经营、筹集巨额资金以及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实行细致的管理与监督。”他认为:“导致在企业里组织生产经营的最强有力的因素来自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从传统成本理论观点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在大规模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企业成本将不断降低,直到实现适度生产规模。如继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在超过一定限度之后,便会产生种种不利,使同种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原来小规模时提高,从而形成规模不经济,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减,即生产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甚至收益绝对地减少,使边际收益为负数。
(一)庆阳市农信合机构规模经济平衡分析。经济学理论中的总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阐明,两条曲线的交点意味着最佳规模的存在。在达到这个最佳规模之前,规模越大越好,称之为“规模经济”;在达到最佳规模之后,规模越大越不经济,就是“规模不经济”。
1.庆阳市农信合机构理论上规模经济分析
(1)模型构建
根据农信合机构的经营特点,本文借用中介法作为估计农信合机构成本及其生产函数的方法,中介法将劳动、资本以及存款作为农信合机构生产的投入,将贷款和投资看作机构经营的产出,农信合机构总成本函数为: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2)指标选取
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及描述的准确性,本文选取农信合机构利息收入、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三者之和表示金融机构的总成本(TC);金

理论研究

融机构的产出(Y)指贷款和投资,具体用银行贷款、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之和表示;金融机构的投入包括资金成本、劳动成本和资金运用成本,其中资金成本(pk)用年度固定资产折旧和年度固定资产净值的比值表示,劳动成本(pL)即用人成本,用员工平均工资表示,资金运用成本(Y)即金融机构存款利息支出,用机构利息支出总额与存款的比值表示。具体指标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由表2可以看出,2010-2012年庆阳市农信合机构的SE弹性系数小于1,2013年至今SE弹性系数均大于1。2010-2020年间,庆阳市SE弹性系数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图6),且在2012年内实现了规模经济(SE弹性系数=1),即全市农信合机构在2012年实现效益最大化,当年对应存款余额144.67亿元,贷款余额97.77亿元,分别较2010年年均增长31.56%、29.81%。按照平均成本曲线函数,如不考虑不良贷款增长因素,在规模经济贷款增速下,如机构存款年均增速超过3%,农信合机构将在2023年出现亏损;如按照2020年末不良贷款真实数据(核销前)考虑每年不良贷款增速,在规模经济贷款增速下,机构存款年均增速超过2.76%,2019年农信合机构将经营绩效最小,测算与现实情况相符。
2.庆阳市农信合机构实践中的规模经济。从账面效益角度分析,2016年全市农信合系统达到盈利最大值,当年农信合机构存款规模264.71亿元,贷款规模191.92亿元。但从实践角度,从图7可知2010年以后农信合机构实际已经出现规模扩张的势头,部分不理性信贷资产实际已经发放并产生收益,在随后已被证明存在规模诱导下的经济不理性现象,所以分析中应对当年发放形成的不良贷款在当期产生的净收益进行剔除(按照不良贷款形成年度及对应规模,以当年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及资金成本进行测算),2015年全市农信合系统达到实际盈利最大值,当年实现税后利润0.2亿元,当年农信合机构存款规模232.87亿元,贷款规模170.05亿元,较2010年平均增速为17.76%、16.26%,略高于全市同期GDP增速、农业增加值增速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

图7 农信合机构资产规模增长与经营绩效主要指标变化图

理论研究

(二)“木桶原理”下农信合机构“规模不经济”的内在短板。按照管理学家彼得的“木桶原理”,一个企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发展必须关注“瓶颈”环节,即找到最短的一块木板,只有做长了那块木板才可增加木桶的盛水量,否则继续增加规模将产生资产流失。如果将各项因素看成是支撑农信合机构管理运作的平台,部分能力的缺失必将使得整个机构管理陷入混乱。
1.管理机制短板。规模增加必然需要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庆阳市农信合机构目前信贷管理制度基本成熟完善于2018年前后,约晚于商业银行5-7年。全市农信合机构真正于2018年才实现信贷管理系统的自动跑批和贷款形态的正式全面反映,对大量贷款贷后管理和形态维护多依赖人工,人为因素较多,不能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2.人才队伍短板。缺乏先进管理和经营人才,以小规模时期的人员管理大规模,相对于正规度较高的商业银行,经验缺失,必要理论素质不足,且在外部人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步伐均明显滞后。全市农信合系统大学以上学历人员、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比分别为61.77%、6.56%,均显著低于商业银行。
3.风险管理短板。2010-2020年末,全市农信合机构发放的贷款抵押率低于商业银行14.64个百分点。在风险资产处置上多依赖自身积累,市场化手段明显不足,2010-2020年农信合机构市场化处置只有0.84亿元,而同期商业银行处置4.29亿元。
4.资质不足短板。全市农信合机构资产负债规模快速扩大,在有暂时效益或没有带来效益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却大量分红,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极小,导致小规模资本金撬动的资产负债规模不断扩大,杠杆率不断升高甚至资不抵债。同时信贷规模扩大后形成的风险资产进一步导致资本充足率降低。
5.市场资源短板。负债业务中,缺少财政类和低成本类负债营销资源,2010-2020年全市农信合机构平均付息率高于商业银行1.38个百分点;高成本的负债要靠高价格的资产来赢利,加之资信水平较高、能达到抵押等风控要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求的均到商业银行办理低利率贷款,农信合系统普遍面对的是资信较低的客户群体,在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成为低资质或投机性客户的首选。

(三)农信合机构“规模不经济”的外在表现。规模扩大,且自身还存在诸多短板的情况下,其“规模不经济”表现十分突出。
1.存款不理性定价,越大越贵。为追求规模导致的存款过度竞争问题明显。2010年-2020年全市农信合机构综合存款成本是商业银行的1.91倍。剔除利息支出和人员工资支出等,其营业成本年均增长5.35%。存款结构长期化显著,2020年末定期存款占比较2010年末提升了26.16个百分点。如考虑不良贷款和其他非生息资产增加等因素,2020年末农信合机构负债综合成本率较2010年末提高4个百分点。
2.贷款偏离主业,舍本求末。存款快速增长导致继续发放小额零售贷款不能满足盈利需要。以2010年末为基数测算,全市农信合机构每增加1亿元存款,至少需要发放0.55亿元贷款才能实现效益上的收支平衡,2010-2020年存款增加额测算,全市农信合机构需要至少发放2010年末涉农贷款2.4倍以上规模的贷款才能实现盈利,如果继续定位发放涉农及零售贷款,势必出现亏损,大量发放大额、非农、跨区域等非主业贷款成为必然。
3.道德风险频发,管理混乱。规模扩张带来投放冲动和大量投放中,由于配套内控管理机制不健全,发生大量责任贷款,形成资产损失。
4.规模不可持续,发展受限。从负债业务发展趋势看,随着今年省联社统一对高成本的不规范存款逐步清零退出,农信合机构在支付和网点等设施竞争力不足以及综合信誉水平限制影响下,存款业务已出现了明显的增速下滑和占比下降趋势。从资产业务发展趋势看,涉农、支小等本源贷款区域承载力有限,大型机构或具有贷款资质的机构线上零售业务不断向县域、乡镇下沉渗透,农村市场竞争加剧。2016年以来全市农信合系统出现明显信贷增长减弱趋势,年均贷款增长率下降4.91个百分点,信贷市场占有率平均下降7.1个百分点,导致大量存款资金利息倒挂上存,但上存资金平均利率显著低于其负债成本。负债规模增加后因其资金营运能力和渠道受限,经营绩效逐

理论研究

年下降。

三、规模不经济现状下农信合机构的发展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在农信合机构其自身特征和政策定位下,要对“‘做大’后为什么没有‘做强’?‘做强’就一定要‘做大’?‘大而不强’形成的问题该怎么办?”这三个规模不经济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追本溯源、找准症结,高度重视农信合机构规模、效益和风险的关联问题,在发展策略上及时做出调整。
(一)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农信合机构的合作化和商业化取向对经营管理影响巨大。建议在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探索对农信合机构单独立法,进一步明确其发展方向、体制机制、高管产生、股东责权和监管标准,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其金融体系定位。在县域金融市场逐步进入完全竞争的形势下,结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应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其对大型银行服务的补充和涉农领域的主力两个重要作用。二是明确其改革发展定位。确定各层级法人治理体系及管理约束关系。摆脱当前泛行政化的干预和控制。三是明确其经营方向定位,限制其经营规模和范围,进一步加大农信合机构的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支持。在规范负债来源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农信合机构的使用力度,探索实施欠发达地区和高风险地区有区别的区域性货币政策(如差异化再贷款利率),对资金不足的农信合机构加大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性资金投入,切实从货币政策角度推进农信合机构回归本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发展与化险“双赢”。
(二)及时实行“三瘦”管理。一是瘦股权。采取适当措施逐步清退非农、不稳定和不合规的股本金,保持资本规模的合理区间,从股权性质上延续农信合机构的“农”字基因。二是瘦负债。农信合机构负债结构和性质对资产业务影响极大,是导致资产业务偏离主业的主因之一。建议从制度层面取消农信合机构存款考核或非农存款考核,对发展规划尤其存款增长规划进行适当限制,在保证激发竞争力和提升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参考当地“三农”发展水平科学制定业务规划,防止出现脱离区域经济实际和自身发展实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三)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实现农信合机构规范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准确定位农信合机构与省联社的关系,以明确的法规界定责权,切实完善“三会一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具体要建好“三个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真正明确股东权责,持续优化董事会、监事会运行机制,优化股权结构,扩大专项债试点范围继续引入属地政府国有股权,使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具体为大股东责任。二是建立健全委托代理机制。建议农信合机构改变现有公司治理架构,充分发挥一级法人作用,通过股东决策让渡经营权,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三是建立健全信贷营销机制。继续改进和发挥农信合机构立足当地、熟人营销的传统优势经营模式,做好服务乡村的银行、社员的银行、“三农”的银行,培育稳固的客户区域经理,服务乡村振兴和“三农”经济发展。
(四)稳步化解存量风险。目前应采取“三个策略”。一是坚持清收化险,以压实“三个责任”为根本导向,对形成的风险问题倒追溯源、追责问责,压实责任推动机构和所在地区党委政府穷尽手段进行自救清收。二是坚持发展化险,有效提升农信合机构在涉农领域存贷款和结算等金融事项中的参与度,在介入“三农”等领域基础设施项目贷款上提供政策、搭建平台,通过适度发展提升盈利能力化解风险。三是坚持特殊政策化险。进一步明确风险化解中的属地责任,切实利用好专项债转股、借助公权力清收化解不良

际和自身发展实际片面追求规模等问题。对非农存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农信合机构,在存款准备金率、存款保险费率和税收政策等方面参照非农存款业务较多的商业银行执行,取消优惠政策,在负债端为农信合机构资产业务发展方向进行划线。三是瘦资产。严格限制农信合机构涉足非农领域的房地产、项目贷款、企业贷款等信贷事项,对已经发放的非农资产进行整合管理,逐步清收后有序退出非农业务,切实响应金融委提出的“回归本源、立足当地、专注主业”的基本定位,回归“小、精、专”。

理论研究

贷款、地方政府以“真金白银”等措施协助化解风险;探索继续引入属地政府国有股权,使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具体为大股东责任,履行好监督、决策和支持发展等职责,同时,对穷尽力量依旧不能化解风险问题的,建议采取资产剥离或机构重组等方式进行综合化险,保持服务县域服务“三农“金融机构数量的基本稳定;对于个别已经丧失救助意义的农信合机构,建议尽早采取存款保险处置试点等方式进行清算问责并退出处置。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国内外碳汇交易项目发展对庆阳市的启示

中国人民银行合水县支行 李倍林 薛广斌

摘要:为积极推进全球碳减排,我国从2017年底开始逐步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家、地方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为我国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政策红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天津、上海等七省市碳排放交易试点的相继启动,为碳汇交易市场在全国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甘肃省庆阳市虽地处我国西北,但依托子午岭丰富的林业资源,具备发展碳汇交易的先天优势,面对这一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发展机遇,如何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做法,推进庆阳市碳汇交易项目尽快落地,并依托碳汇交易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庆阳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碳汇交易;经验借鉴;启示

一、我国碳汇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一)碳汇交易顶层设计日趋完善。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后,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推进全球碳减排,同年底全国人大批准该协定,并于1994年开始生效。在1997年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会议上,与会各国讨论制定的《京都议定书》首次明确可通过碳汇交易来实现碳减排,我国也于1998年签署并于2002年核准了该文件。2005年该协定生效前后,我国先后印发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暂行管理办法》(2004年)、《关于加强碳汇造林管理工作的通知》(2009年)、《温室气体资源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3份文件,为专业碳汇林建设运行和参与CDM(碳减排发展机制)、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提供了政策依据。2011年10月,《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7省市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2年,《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

改革发展

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并开启碳汇交易的规则和要求。2014年,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关于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加快推进林业碳汇自愿交易。2017年印发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又明确了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同年,继7个试点省市推行碳排放权交易成功后,全国开始全面推行。2018年,国家发改委再次联合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9部委出台《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明确建立健全碳排放权抵消机制,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增加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林业碳汇产业开始快速发展。

(二)碳汇交易市场规模增量扩面。2006年,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全球首个成功注册的CDM林业碳汇项目——“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实施;该项目完成造林面积3008.8公顷,首个监测期内已成功签发13.2万吨碳汇减排量,收益 51.9万美元。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期间,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7省市,结合各自实际相继建立了碳交易市场,并通过交易管理办法明确了对钢铁,石化、水泥等行业年度碳排放进行配额交易。据不完全统计,七个试点地区碳交易市场自运行以来,累计有15000家机构及个人参与碳交易试点,累计实现碳交易市场配额4.06亿吨,成交额92.8亿元。除配额交易项目外,国家发改委还于2013年上线中国自愿减排交易平台,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公示审定项目1281个、获批482个、已签发项目总数124个、签发减排量约3500万吨、可实现经济价值7.99亿元。此外,国家发改委于2017年12月启动建设、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交易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截止2021年底的114个碳市场交易日中,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1.79亿吨、76.61亿元,成交单价较试点地区单一市场交易价格明显提升。在这些试点省市中,北京市作为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的承建城市,配合、服务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建设,依托绿色交易所已为全国450多家电厂提供了CCER交易服务,截至目前已完成1850亿吨CCER交易量,交易额超过6.71亿元。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三)金融支持碳汇交易作用不断显现。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定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初步建立起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从碳汇金融产品创新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主要是指碳汇产品转化为货币的进程中,使用预期的碳汇收益作为抵押获取贷款,投资当前绿色产业,助力提高固碳能力。如福建省三明市作为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已于2021年9月成功发放全国首笔100万元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二是碳汇开发贷款,产品利率低、期限长,可有效推动林业碳汇开发与管理。如2021年,国家开发银行向福建三明市提供56亿元贷款支持三明市国家储备林建设。三是碳汇交易权质押贷款,采取组合质押模式,以预期碳汇交易权为担保方式进行质押融资,未来按约定时间购回林业碳汇,简称为“售碳 + 远期售碳”模式。四是林业碳汇指数保险,以保险合同约定的受灾原因为标准,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森林固碳能力损失进行指数化计算,以实际碳汇损失量作为保险赔付依据。2021年以来,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已相继在福建龙岩、广东肇庆和贵州龙里等省市落地。此外,在2022年4月18日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即稳经济23条金融服务措施)中,也明确提出了推进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
二、国内外碳汇交易的先进经验做法
(一)国外经验方面
一是构建了多层次的碳汇政策体系。虽然目前国际上主要有四类林业碳汇标准,但从碳汇交易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来看,其普遍根据联合国气候公约协定制定的核心文件做出减排目标承诺,各国法律也逐步将减排目标归入调整范围。如澳大利亚出台了《森林权利法案》等三部法案,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碳汇产权归属及转让的相关权利与义务;欧盟积极筹建脱碳认证体系,将林业碳汇项目纳入欧洲碳强制交易市场;新西兰建立了包含林业碳汇项目及碳汇交易等内容的国家碳管理体系。二是建立碳信用机制。为推

改革发展

进碳减排,提高减排配额利用率,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通过建立碳抵消机制、明确碳信用单位使用规则、设立碳信用激励约束机制来推广和使用碳信用机制。如美国规定超排企业可购买碳信用单位用来抵消碳排放;欧盟允许使用CDM项目产生的减排量(CER)代替碳排放配额(EUAs)进行履约;澳大利亚规定在清偿年度碳负债时,允许企业存入和提前透支。

三是积极发展碳汇融资机制。国际经验表明,财政、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在林业碳汇项目融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日本建立林业补助金政策,依据造林成本分情况进行补助,并通过税收减免、税基构成、延期纳税等方面对碳汇项目予以支持;欧洲的部分金融机构则陆续推出碳排放权期货及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有些还专门从事购碳代理、咨询及融资担保等中介业务。
(二)国内经验方面
一是自愿减排体系成为当前碳减排交易主流。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减排任务仍居世界前列。因此,自愿减排机制成为各省市发展碳汇交易的首选。如福建省碳排放市场在开市之初就将福建林业碳汇(FFCER) 作为控排企业抵消碳排放的产品,FFCER在福建碳市场上线交易当天就实现碳汇交易288万元,福建省2017年印发的《福建省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方案》中也明确了坚持统筹推进国家碳市场下的CCER 林业碳汇交易、福建碳市场下的FFCER林业碳汇交易原则,当年该省核证自愿减排量平台备案量排名已居全国第一,目前福建省林业碳汇交易量也位居全国前列。又如浙江省于2021年底启动《浙江省林业碳汇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60 年)》编制工作,目前已成立碳汇基金,累计筹集约1.8亿元,完成碳汇造林5.47万亩,碳汇森林经营9.21万亩;仙居、苍南、安吉等地的林业碳汇CCER项目也已完成国家级交易平台公示审定工作。
二是国有林场对于碳汇交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如福建省在2017年选择顺昌、德化、永安、长汀、洋口、五一等 20 个县(市、区) 国有林场作为试点,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实现备案林业碳汇项目20个。又如山西省于2017年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在吕梁山、关帝山、太岳山3个省直国有林区启动山西省首个森林经营碳汇开发试点项目(3个项目共涉林业面积9.61万公顷),预计年均可获得16.90万吨温室气体减排量。再如内蒙古从2010年开始,依据天然次生林经营碳汇、碳汇造林、森林经营碳汇、VCS改进森林管理4种碳汇方法学对林区满足林业碳汇项目类型可开发的森林资源底数进行测算与统计,于2020年完成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5笔、191万元林业碳汇交易。

三是碳汇金融业务创新快速推进。我国的碳汇金融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且各金融机构围绕碳汇产业不断创新,极大丰富了碳汇金融产品池。如湖北省率先在全国创新试点推行碳汇贷,采取“碳汇收益+”的方式拓展还款来源,将信贷资金用于植树造林、森林服务、采伐更新等各项生产活动,激活了林业上下游产业,带动了林业产业各环节。又如山东省办理的森林碳汇价值保险,通过碳汇损失计量为补偿依据,根据树木的树种、树龄等数据,由保险公司核定碳汇量,并参考全国碳交易价格,确定保险金额。又如江西省于2021年11月出台《江西省“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在重点任务部分提出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并于2022年1月在抚州完成首单远期林业碳汇交易签约,涉及造林面积1.46万亩。再如甘肃省张掖市采取由当地人民银行协助市政府制定推动绿色发展工作意见、指导金融机构建立绿色信贷项目库、组织召开重大项目及企业融资对接活动、出台绿色信贷“窗口指导”政策以及组织开展绿色金融发展专题调研等一系列措施,引导金融机构采取“保证+质押”的林业碳汇信贷模式,由多家银行为目标企业提供综合信贷授信10.37亿元,并根据企业林业碳汇项目进展情况随时提供贷款支持。
三、庆阳市发展碳汇交易的优势与困难
(一)主要优势
子午岭为陕甘两省的界山,因其呈南北分布而得名(古人称北为“子”,称南为“午”)。广义的子午岭北起陕西定边县马鞍山,南至陕西省淳化县嵯峨山,据《庆阳地区志》记载,子午岭南北绵延413公里、总土地

改革发展

面积2.3万平方公里,其中甘肃省庆阳市境内207公里、1.1万平方公里。庆阳市作为子午岭林区的重要城市,林区覆盖全市环县、华池、合水、正宁和宁县5县,林区面积49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4.55%。自2013年庆阳市“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实施以来,庆阳市累计造林面积已超过700万亩,使全市林业面积进一步扩大。据不完全测算,庆阳市每年可开发用于碳汇交易的碳汇总量为380万吨,按照2022年7月19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交易收盘价57.40元每吨计算,预计每年可为庆阳市产生2.18亿元碳交易收入。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
1.庆阳市林区分布广泛,集中核定难度大。虽然庆阳市林区面积较大,森林覆盖率高达到26.15%(同期全国水平仅为3%),但作为全市最大的子午岭林区,分属陕甘两省,森林资源产权难以合理界定,对后期的管理和减排核定造成了一定困扰。而庆阳市自2013年以来实施的“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虽然实现了森林面积的大幅度增长,但由于树龄普遍较小,能否顺利通过国家标准认定从而进行碳减排核定尚存疑虑。
2.碳汇项目前期成本高,性价比较传统产业有差距。碳汇项目在开发前期需大量造林资金投入,即便是本身已有的天然林区,也需大量维护成本。据测算,单个CDM项目在一个开发周期内的交易总成本高达100万元,极大的限制了碳汇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就目前我国各省常用的CCER林业碳汇交易项目来看,其交易成本也在25-65万元。高昂的交易成本一方面抑制了供给,另一方面也让需求者望而却步。特别是对庆阳市这种地方财力严重不足的地区而言,如无上级财政资金支持,难以吸引地方政府积极参与碳汇交易这一新兴项目;而对于社会资本来讲,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投资回报周期长也制约了其参与热情。另外现有适宜造林的地区多为山区台地,地质条件较差,加之黄土高原水资源匮乏,造林难度增加,树木成活率相对较低,维护成本也较南方地区更高。虽然近年来国家也加大对造林资金补助,地方政府不断增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加了森林建设资金投入,但建设资金缺口依然很大。
3.碳汇交易市场发展所需政策及人才匮乏,项目推进步履维艰。碳排放权交易运行下的林业碳汇交易是一项全新工作,也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项目。目前,甘肃省在碳汇项目建设的实施细则、具体要求、开发条件、备案程序、减排量交易流程及模式选择、资金管理等诸多方面均不完善,前期虽在张掖等个别地市开展了探索性工作,但不足以对全省大范围推广实施提供有益参考。而以上工作又需要相关技术和专业人才支撑,对全省而言,人才匮乏也是主要制约因素。
4.区域金融业发展难以适应碳汇交易需求。从庆阳市金融业发展来看,依然集中在传统的银行信贷、保险、证券交易服务方面,区域内绿色金融、绿色保险等发展较为滞后。从国内外碳汇交易项目发展经验看,完善的金融供给机制和成熟的金融市场是碳汇交易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为碳汇交易项目提供完整的融资方案和运营支持,才能实现碳汇交易项目的效益和长远发展。
四、相关对策建议
(一)建立区域化碳汇林管理模式
2021年以来,庆阳市明确提出立足区位优势,建设陕甘宁区域性中心城市。因此,鉴于主要林区地跨两省的实际,探索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毗邻省份的沟通协调,建立起覆盖陕甘两省的区域性碳汇交易市场,合理确定彼此经济收益分配份额。同时,要切实发挥“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的经济效益,综合考量选址,在正宁和合水等子午岭腹地集中进行碳汇经济林建设,成立隶属于庆阳市的碳汇经济林管理机构,统一对新植碳汇经济林进行养护,力求小而精,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效益。另外,为确保林业碳汇项目生成,必须进行相应的林权制度改革,采用新型林业经营思维明确林地权属,有效平衡林地权属以及林地风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可用于林业碳汇项目建设的林地范围。

改革发展

(二)正确认识碳汇交易及碳汇林建设
碳汇交易是落实30、60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于地区工业发展起着先对于碳汇交易的需求必将更加旺盛。因此,庆阳市应深刻意识到发展碳汇交易的必要性,统筹考量碳汇林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导各级政府树立推进碳汇发展的正确认识。要不断加大对碳汇交易的社会宣传和资本引导,利用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资源,为碳汇林建设提供稳定充裕的建设资金;同时,通过政府补贴等手段,提升民间资本参与碳汇林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持续筑牢碳汇交易项目发展的内在支撑
针对当前全省、全市碳汇交易发展现状,建议省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方面主动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探索不同经营措施和管理方法对林业碳储量、碳平衡过程与变化规律的研究,引导有潜力的待开发林区进行碳汇项目的开发与筹备,为碳交易试点工作提供充足的、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碳汇减排量;另一方面,采取组团外出考察学习、人才引进等方式,研究制定适合当地实际的碳汇交易支持政策、宣传推广、实施步骤等方法措施,最大限度为全省全市碳汇交易项目顺利落地提供基础保障。
(四)探索推进碳汇交易领域金融服务创新
庆阳市应着眼于未来发展碳汇交易的必然要求,立足碳汇资源的市场化需求,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碳汇金融产品开发和合作,通过碳汇权益质押贷款、碳汇林建设专项债券等方式,多渠道募集碳汇项目开发建设资金,快速推进林业碳汇产业化发展。大力提倡碳汇期权期货交易,开发碳汇交易衍生品,吸引投资者参与碳汇衍生品买卖,打造碳汇交易金融市场,提升碳汇交易金融竞争力和影响力。完善相应的林业碳汇项目投资融资保险保障体系,将林业碳汇项目建设纳入相应的保险体系,依托保险保障降低项目开发风险,促进相关项目生成;建立配套价值评估验收体系,保障项目能够在合理周期内充分体现其经济价值,缩短投资回报周期。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兰州银行践行绿色金融的基本思路。近年来,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工作机制,明确区域发展目标,支持环境改善、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力度,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是兰州银行探索绿色金融的起点;促进以绿色信贷为主体的绿色金融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支持区域重点绿色项目,因地制宜探索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落实绿色金融投放规划,提升绿色金融业务占比,是兰州银行践行绿色金融的落脚点。近期,兰州银行庆阳分行为甘肃陇润天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环保项目投放2000万元贷款,用于环保项目建设,此举充分体现了兰州银行庆阳分行在服务区域绿色信贷金融上敢于尝试、实现突破,为首家工业废弃物处置厂融资成功,支持项目顺利落地,形成了优秀案例。
一、项目背景
2021年底,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在甘肃开发的区域年产油量已达到1009万吨,这标志着庆阳区域千万吨级油气生产基地全面建成。伴随着油气田开发规模不断发展扩大,石油开采工作中产生的垃圾处置问题日益突出,国家以及甘肃省均对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勘探开发作业产生的固体废物应当分类收集、规范处置,对暂不利用或不能利用的,应当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储存设施、场所,安全分类存放,或采取无害化处置措施,禁止擅自填埋、倾倒和抛散生产作业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二、项目优势
近年来,环保问题一直是各地市乃至国家重点关注问题,油田一般废弃物回收、运送、处理、填埋、运输、转移、储存、处理中一旦泄漏或遗撒,首先将造成地面污染,进而是土壤和地下水,为妥善解决以上问题,第二十

兰州银行庆阳分行助力庆阳市唯一固废处理环保项目案例

兰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庆阳分行 李 敏

改革发展

七届“兰洽会”签约投资庆阳市(华池)一般工业废弃物处置厂项目,由华池县人民政府签订投资合同书。同时,《庆阳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2017-2035)关于钻井泥浆无害化处置达标率达到100%的要求,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优势,也为甘肃陇润天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项目顺利落地庆阳创造了前提条件。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三、案例情况      甘肃陇润天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购买华池县悦乐镇田掌塬村土地218亩,建设成一般工业废弃物处置厂,对庆阳市各县区油田固体废料进行回收、运送、处理,填埋作业废水、泥浆等工业废弃物,属于庆阳市第一家油污固废处理新型民营企业。公司在建成运行投产的基础上,计划建设物化处理车间、危险化学品仓库、成品仓库、污水集中处理站等配套设施,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范围。由于该项目类型新、规模大,兰州银行总分行经过调查审核,认为该项目属于当前绿色金融重点支持领域,但由于其抵押物地理位置偏僻,且为油田废弃物填埋场地,随着废弃物填埋堆积场地面积将逐渐缩小,抵押物风险和贷款担保措施风险敞口有逐渐加大,应当制定安全的信贷方案。 
四、绿色金融服务措施 
1.优化绿色金融审批流程,兰州银行庆阳分行根据客户提供的借款期限和资金需求量需求,第一时间设计金融服务方案,由经办支行牵头对项目开展调查评估,并邀请总行绿色金融部门领导亲赴企业现场交流,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在分行仅有300万元审批权的情况下,缩短调查审批流程,加强与总行沟通,发挥城市商业银行优势,使贷款审批时间缩减了一半,一个月内便完成了项目评估、审批以及资金投放等工作,解决企业项目建设的燃眉之急。
2.协同引入政府担保。甘肃陇润天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大多数民营小微企业同样存在有效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抵押担保物仅为公司名下218亩土

地,其价值与2000万元的资金需求相差较大,为解决这一痛点,兰州银行搭建平台、积极协调,争取到政府控股的甘肃金控庆阳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其抵押不足值部分承担保证,通过整合资源,引入担保机构建立合作机制,给予企业多方的融资途径。

3.发挥专业团队尽职调查优势。兰州银行在年初信贷投放计划指引上分区域制定投放计划,明确了绿色金融投放的优先地位和环保企业的政策导向。同时,通过组建绿色金融专业尽职调查团队,加强了对节能、环保等领域绿色项目的学习研究,不断更新金融知识,由专业信贷团队为企业提供个性化融资解决方案,简化了借款申请流程,提升了金融服务质效。
五、项目成效
为甘肃陇润天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授信的2000万元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建,在已发放1800万元贷款的及时支持下,企业项目已进入运营投产阶段,也推动了庆阳市工业固体垃圾环保化处理工作进程,提升了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兰州银行庆阳分行将大力推广绿色信贷客户成功的合作方案,提升审查审批效率,敢于打破传统业务模式,对符合环保能源型企业,开创新型支持金融方案,增加绿色信贷资产结构占比,加强投放力度,持续为庆阳市环保清洁能源型企业提供及时足额的信贷支持和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改革发展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今年4月2日发布了《关于加强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工作的通知》,要求今年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除兰州、天水外,其余各市州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6%以上。但从调查发现,受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前期投资大,装配式建筑企业生产设备、生产水平有待提升,装配式住房在农村地区推广缺乏政策支持等因素制约,金融支持绿色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推动装配式建筑在广大农村市场推广,提升农户生活质量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
一、农村建房现状
(一)缺乏统一规划,布局较为凌乱。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加强对新农村住房项目管控,即有必要在农村地区规划和建造房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2月22日庆阳市西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庆阳市西峰区农村建筑风貌引导图集》和《西峰区特色民居设计方案》(区政府办发〔2021〕17号),规范了农村建筑风貌和农宅建设工作。文件充分考虑西峰区农宅建设实际,针对城郊、公路沿线、远郊分别制定了三个一层、三个两层特色民居方案供选择,要求加强业务指导、宣传引导和监督监管,力争利用1-2年时间彻底改变全区农宅面积过大、高低不一、色彩混乱、无序建设的局面。但受农民传统观念守旧、自有资金不足等因素影响,目前仍以拆旧重建、在承包耕地申请自建为主,建筑区域、建筑风格缺少统一规划,造成整体布局凌乱,挤占耕地现象较为普遍,也为今后集中供暖、供气、供水、供电政策的实施带来极大不便,导致社会公共资源严重浪费
(二)缺少专业团队,监管存在漏洞。农村建房目前主要依靠当地的

西峰瑞信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米吉锋 耿 冲 罗安良

浅析金融支持装配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改革发展

“土”包工头,施工技术未经正规培训,施工耗材未经专业鉴定,施工过程中无专业施工图纸和人员,依靠农村建筑工匠世代传承下来的做法,凭经验施工,导致房屋建成后地基下陷、房屋墙面开裂、建房过程中造成意外伤亡事故等事件时有发生,给施工人员及农民群众造成了较大损失。而监管部门也尚未出台关于农村建房的具体要求,无统一的质量验收标准,对施工人员无专业的指导培训。 
(三)建房资金有限,金融支持不足。一是农村建房仍然遵循“价格主导”,忽视环保节能、绿色健康,导致劣质建筑和装饰材料大量涌入农村市场,给农民群众的居住健康与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二是农村建房周期较长。很多农户因资金短缺,很难一次建设到位入住。好一点的家庭当年建主体、次年安装门窗、再过几年才能装修入住;差一点的今年盖两间,过几年再建几间,同时,普遍存在外观建筑漂亮,内部装修简陋,甚至毛坯直接入住的情况。三是人工成本不断提高,建房资金需求水涨船高。目前砖混加预制板结构的房屋仍占主流地位,人工成本基本与建筑材料持平甚至略高,主体建房单价每平在1000元左右,其中劳务支出就占50%。近几年虽然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农户贷款额度小、期限短、利率高、还款压力大,融资建房成本相对较大。 
四)建房经历欠缺,存在价高质次。现在的农户大部分外出务工,积攒一定积蓄后才新建或翻修住宅,对建房的流程、用材、设计规划等毫无经验,仅凭包工人员“良心”施工。房屋建成后,只要没有倾斜倒塌就算过关,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隐藏的弊病难以发现。后期装修面对众多商家,琳琅满目的材料,砍价水平决定材料价格,销售策略决定能否成交。往往存在同样建筑,缺乏经验的人员要比懂行的人员多花费20%,甚至更高。同样价格修建的房屋,缺乏经验的农户在房屋宜居、美观、安全等方面明显比不上有经验的。
(五)生活水平提升,建房要求提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居住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环境得到很大提升,村村通柏油马路早已实现,网络覆盖基本全部到位,部分城郊农村甚至通上了天然气,修建了污水处理管道等,对建房的统一、协调、美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农户收入提升,建房由窑洞、土木建筑向砖混、组装转变;由分步建筑向一次性新建或拆除重建转变。农户建房也更注重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一房装”户型越来越受到农户喜爱,有经济能力的更倾向于四合院、小别墅。
二、金融支持装配式建筑的现状前景
(一)发展现状。据了解,目前西峰区有各类装配式住房承建企业30多家,主要以水泥预制房为主,兼顾模块建房、轻钢建房,发展历程距离国内、国际水平仍有很大差距。新型建筑材料、装配式建房从推广到被客户接受和认可,仍需很长的过程。装配式住房的造价一般略高于普通砖混结构住房,但由于增加了外墙保温层,居住舒适性和安全性明显更高。装配式住房的施工周期虽然很短,水泥预制房只要地基处理好,当天就能吊装完成,但后期装修缺乏配套队伍,延期误工现象较重,从吊装到入住仍需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装配式建筑企业监督管理、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从西峰区住房和建设局了解到,客户关于房屋质量的投诉不断增多,对房屋的验收评估缺乏专业机构,市场准入及监管仍然存在空白。同时,银行机构对农户住房建设的支持相对于城市居民购房重视不够,力度不大,缺乏有效的信贷产品、利率优惠和配套措施。
(二)发展前景。首先,装配式建筑符合政策要求。我国装配式建筑规划自2015以来密集出台,2015年11月14日住建部出台《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计划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将达到20%以上,2025年达到50%以上。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要求力争1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增建筑达到30%以上。2020年8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推广装配式混凝土

改革发展

建筑,培养新型建筑工业化专业人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造”品牌。2021年3月4日,庆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要求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试点先行、有序推进,全面设计、协调发展、积极引导、产业升级的原则,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其次,装配式建筑优势显明。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组装而成的建筑。目前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从施工到入住,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且能够实现拆除再利用,更有一些装配式建筑实现了多次组装,重复使用的功能,具有适用、经济、安全、绿色、节能、环保、美观、快捷等优势。
三、金融支持装配式住房的模式选择
金融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可有效提高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农村建房质量、改善农民群众居住环境等,具体可采取以下支持模式。
(一)政银合力,从源头上把控装配式建筑质量。政府主导、银行参与邀请专业机构对目前所有装配式建筑企业从生产资质、生产设备、综合实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对符合规定的装配式企业,可以鼓励金融支持,升级生产设备、引进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等;对不符合规定的装配式企业,若能改进达标的,由银行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帮助尽快改进;对不能改进达标的,由政府部门责令企业优胜劣汰、退出市场。
(二)银企合作,助力装配式住房全面推进。银行与资质齐全、综合实力强的装配式建筑企业合作,用信贷资金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助推装配式产业推进。企业可以对接新型建材供应商、绿色环保装修企业、质量可靠家电供应商等,形成从建筑到装修的全流程施工。企业可针对不同的施工标准进行建造预算,把农村自建房按照商品房模式,分为毛坯房、简装房、精装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房等供客户选择;企业不光要保证建筑材料绿色、安全的前提下,也要最大化提升建房便利度,让农户也能享受到自建房屋拎包入住的便捷性。银行作为合作方,用信贷资金支持农户,解决建房资金短缺问题,保障建筑企业工程款项收回,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利用自身优势帮助企业大力宣传广装配式建筑。

(三)银农携手,让自建房屋也能享受按揭待遇。银行针对农户自建房屋配套相应信贷产品,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丰富还款方式等,让农户提前尽早享受优质生活。如农户根据个人需求爱好、资金预算,银行信贷支持政策等,确定建房标准,用银行信用背书,客户缴纳首付,签订《农村自建房屋建筑承包合同》后,企业即可绘制施工图纸、筹备施工材料、对接施工人员等,按期进场施工。在企业进场施工至正负零或合同约定的进度时,由农户到银行办理后期尾款按揭手续,签订借款、担保合同,待施工完成验收无异议后,通知经办银行办理贷款发放及支付手续。农户只需按照借款合同约定,按期归还借款即可。 
(四)财政支持,银企让利引导助力乡村持续振兴。为达到统一、美观、安全的标准,可由政府出台财政贴息相关政策,只要采用装配式建筑,且建筑地点、建筑风格符合政策要求、村组统一规划,即可享受无息或部分贴息优惠政策。财政也可通过省市区配套建房补贴机制,对经验收通过的装配式建筑一次性补助一定建房资金。银行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平衡风险与收益,或与合作企业开展保理业务,用中间业务收入覆盖部分风险,最大限度下调贷款利率。通过银企合作,企业装配式建筑将由零售业务转型为批量业务,可以用零售价与批发价的利差补贴银行资金成本,最大化降低建造单价,最终全部让利农户,助推乡村持续振兴。 
(五)售后保障,实时创新助推农户高品质生活。建房竣工后施工企业按照施工合同总价的一定比例,向政府指定或银企协商一致的账户存入房屋后期维修保障基金,既可以保证房屋在约定保修期限内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时

改革发展

能得到及时维修,维护建房人权益,也可以约束施工企业在施工期间认真负责,保证工程质量。银行可针对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推出农户自建房屋抵押贷款业务,配套装配式住房建设一并推进,让农户用自建的房屋抵押贷款,最大限度简化担保手续。对于城郊、近郊农户完全可以用自建房屋代替购买商品房,结余的资金完全可以运用到提升生活质量、子女教育中去。

四、金融支持装配式住房的可行性分析
(一)金融支持农户自建房屋符合监管政策要求。《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个人贷款是指贷款人向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发放的用于个人消费、生产经营等用途的本外币贷款。《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第二条规定,个人住房贷款是指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建造和大修理各类型住房的贷款。金融支持农村自建房屋采用节能环保绿色的装配式模式完全符合监管政策要求,同时满足绿色金融积极支持节能环保项目融资,不仅符合自身可持续发展需要,而且与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吻合。
(二)金融支持装配式建房刚性需求大。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797万人,占比36.11%。虽然现在有许多农村人在城市里买房,且长期生活在城市,但并非所有农户都愿意把户口迁到城市,或者家庭成员中留下1至2个农村户口。依据法律政策规定,在农村地区,宅基地只能拥有使用权,且房屋所有人去世后,其房屋可由其子女继承并长期使用,但只能修理、不能建造,一旦倒塌就不属于继承人。城市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与农村空气环境良好、居住分散惬意形成鲜明对比,使越来越多的进城定居人员拆除重建房屋的需求不断增大。
(三)金融支持装配式建筑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装配式建筑具有节能、环保、便捷、宜居、美观等独特优势,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到20世纪60年代终于实现。英、法、苏联等国首先作了尝试,并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经过不断改进,装配式建筑不仅能够成批建造,而且样式丰富。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如美国的某种活动住宅,每个住宅单元就像一辆大型的拖车,只要用起重机吊装到地基上,再与预埋的水道、电源、电话系统相连就能使用,内部甚至有暖气、浴室、厨房、餐厅、卧室等设施。我国装配式建筑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我市装配式建筑还处于萌芽状态,存在企业规模小、建房模式少、配套设施无等现状,金融支持装配式产业发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和能耗“双控”政策的推动下,金融助力装配式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且能够实现多方共赢。据了解政府部门虽出台了众多政策但缺乏有效抓手,企业迫于应收账款收回压力,造成流动资金不足,如当地某装配式建筑企业,应收账款高达1000万元,顶账房多达十几套。金融支持装配式产业发展的介入,能够协助政府推动绿色装配式产业发展,能够保障企业自身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能够让广大建房农户切实享受到实惠,对金融机构,尤其是村镇银行也是自身扎根农村市场、服务三农的初心和使命,对壮大自身业务规模、可持续发展多了一条路径。

改革发展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发展背景 
2016年8月31日,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的定义,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1974年联邦德国成立了世界第一家政策性环保银行——生态银行,并为其他金融机构不认可的环保产业提供贷款政策支持。2002年世界银行在伦敦召开知名商业银行会晤,提出了国际银行业有名的“赤道原则”。这项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正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过去单纯追求GDP的提升,从而漠视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终将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可持续,人们越发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便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指出绿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庆阳市分行 王曼玉

绿色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创新研究

摘要:“绿色金融”作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商业银行顺应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政策下的必要举措。如何实施我国绿色金融战略、推动经济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商业银行应认真研究和解决的关键课题。目前"绿色金融"作为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的热门话题,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着诸多的障碍,本文从“绿色金融”发展历史出发,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的背景及现状,寻找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实践提出了一些创新性发展措施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商业银行;政策创新 

改革发展

色产业将会是引导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点,而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经济支柱将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我国在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建设等方面出台了较为全面的政策文件。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提出商业银行要以绿色金融作为重点发展措施,以遏制污染生态环境产业的盲目扩张,这一政策文件也标志着商业银行正式进入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和推行期。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到“十二五”规划新增碳排放减排指标,环境友好型社会依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随着各项支持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对于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制度愈发细化和完善,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和政策指导。
就现阶段发展而言,人们对于“绿色金融”的关注点仍主要集中在银行业,尤其是银行的信贷业务方面,即“绿色信贷”。从总体来看,据有关部门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5.1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余额的10.6%。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按照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测算,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7亿吨。从个体来看,兴业银行作为我国第一家接受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其2019年末的绿色金融贷款余额就已达1.01万亿元,绿色金融客户14764家,累计为19454家企业提供绿色信贷2.22万亿元;兴业银行先后推出了“环保贷”、“绿创贷”、“绿票通”等多样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三方合作模式,将绿色金融的专业优势和国家绿色金融优惠政策相结合,为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其他金融机构作出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三、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及政策体系不完善。绿色金融业务要得到良好发展,离不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开国家配套政策法规的支撑,虽然我国已出台多个文件及政策,但并没有形成完善同意的政策体系,特别是在环保评估标准方面,与金融业政策之间存在一定壁垒,部分标准与实际情况不符,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披露滞后、指标不具体等问题突出;在发展绿色信贷时环保部门未能及时作出环境风险评估,容易产生污染风险,进而影响社会环境情况。而且相关政府部门也没有对金融机构进行绿色金融对接及引导,导致部分企业存在融资难等问题,制约了绿色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缺少完整的激励机制。由于我国第二产业占比权重较大,传统高污染高排放的重工业所占工业比重更高,对于实现我国绿色产业转型发展存在的困难较大。而我国新兴绿色环保项目均存在产品研发难度大、技术含量高、投资周期长、资金回笼慢、贷款风险高等问题,通过金融机构来看,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理念与新兴绿色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在缺少相关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对绿色产业宣传及人工等费用投入较高,在执行绿色金融发展时缺少动力。
(三)金融机构技术能力较弱。金融机构作为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供给方,在判断行业发展前景和技术识别方面存在较大的理论和人才缺陷,在风险调查中大部分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无法准确识别出行业风险及预测未来行业发展情况,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工成本。以电池行业为例,目前我国使用的传统锂电池,回收困难大、环境污染严重,十几年前我国早已提出并开始研究石墨烯电池,但研究进展慢、仍无法实现作为商品全国普及使用。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自身缺陷会为自己带来不确定风险性,从而限制绿色金融的发展。
四、发展措施及政策建议
(一)健全及完善相关法律政策。绿色金融在绿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绿色金融的发展应受到完善的制度支撑和政策约束,在借鉴国际绿色金融发展经验的同时,还应制定符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政策体系。同时

改革发展

设立风险评估机构,为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的桥梁。加大政策激励机制,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如开展绿色金融项目的财政贴息项目、鼓励企业转型财政支持及政策偏向、发放绿色债券等,确保专款专用。同时也要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和标准,确保绿色金融发展有据可循、有法可依。

(二)完善信息沟通机制。金融机构不能单纯依靠环保机构已披露的信息,这类信息存在一定的时效性和滞后性,由于绿色产业的特殊性和资源的稀缺性,金融机构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流向及发展情况只能依靠企业提供的单方面信息作为参考,无疑会增加金融机构对其环保风险及经营风险的判断难度,因此,环保部门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及时透明的公开企业环保信息、更新企业环保风险,主动对金融机构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加强金融机构和外界的知情权,尽可能减少企业融资中出现的问题,化解金融机构技术和标准层面的风险。
(三)创新绿色信贷产品。绿色产业发展作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应抓住发展时机,积极寻求新的信贷增长点,研发新的绿色信贷产品。在节能减排、碳排放、再生能源、环保等新兴发展理念指导下,根据当地市场发展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新信贷产品,为绿色产业提供绿色金融便捷通道,让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更多的金融便利,努力满足绿色产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五、结语
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是我国刻不容缓的发展目标,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构建绿色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商业银行应该更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在金融方面作出努力,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已经逐渐步入国际轨道,完善政策体系建设将会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利好结果,更好的促进绿色金融产业的发展。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中国人民银行庆阳市中心支行 满红智

农信合机构主动资产负债管理问题调查与思考

             ——以庆阳市为例

今年以来,受疫情、经济环境、区域特点等因素影响,庆阳市农信合机构贷存差额呈进一步扩张趋势。至5月末,余额贷存比为55.4%,同比下降7.3个百分点,增量贷存比仅为13.6%,富余资金量大成本高。存款持续稳定增长与“资产荒”矛盾突出,暴露出农信合机构存款利率定价机制不畅、主动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弱、资产运营效率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有效传导,挤占让利实体经济空间。
一、主要问题
(一)存款与贷款增速不同步。今年以来,庆阳市农信合机构存款增长较快、贷款投放乏力,至5月末,存款同比增加50.09亿元,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贷款同比增加3.01亿元,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表明农信合机构存款利率优势明显、存款流入较多,信贷投放能力偏弱。
(二)主动负债管理意愿与经营管理体制不通畅。经调查,辖内农信合机构资金较为充裕,存款稳增已然成为经营负担。目前,多数机构均有加强主动负债管理、降低定存各档利率意愿,但因存款利率由省联社统一定价,且一浮到顶远高于同业,基层无自主定价权,只能被动执行、被动负债。
(三)富余资金高成本运行与同业存放渠道受阻不协调。经了解,去年10月前,基层机构可将富余资金直接上存省联社或其他农信合机构,上存利率基本可覆盖负债成本。之后,省联社实行限额管理收缩上存或存放同业规模,且增量加权平均利率仅为2%左右,与机构资金综合成本倒挂近1个百分点,对高风险机构无异于雪上加霜。
(四)资金运营能力与发展化险需求不匹配。农信合机构拥有大量

金融实务

可用资金,能贷基础稳固,但因绝大多数机构风险高企,防化风险成为机构目前主要重心,在展业经营、客户拓展、资金运用上精力明显投入不足,虽经多方多次督导约谈,但效果不明显,贷款增长缓慢、市场竞争力持续下降,发展化险需要与实际运营情况矛盾突出。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五)货币信贷政策传导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信合机构是基层央行贯彻落实货币信贷政策的重要支点,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其降低融资成本、让利实体经济。从实际来看,农信合机构付息率在2.5%左右,综合运营成本与付息率基本持平,盈亏平衡点在5%左右,一定程度使让利实体经济空间打了折扣。同时,自有资金充裕又影响其对人民银行支农支小再贷款等政策工具的使用意愿。
(六)“敢愿会”机制与展业拓业不一致。在清收化解不良贷款过程中,农信合机构部分职工因违规操作被惩戒,情节严重的被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据统计,2021年以来,庆阳市农信合机构共发生内部案件17起,涉及33人次1.16亿元。在不良贷款高企和案件多发频发情况下,职工慎贷、惧贷、畏贷心理较为普遍,“敢贷、愿贷、会贷”机制建设仍需久久为功。
二、相关建议
(一)建议省联社畅通农信合机构主动负债管理机制。一是差异化管理。充分考虑全省各县域经济金融发展特点,特别是基层农信合机构差异化经营需求,推动指导农信合机构加强主动负债管理,科学动态调整各档存款利率,合理控制存款增速和负债规模,提高资产运营能力。二是统筹化运营。加快建立覆盖全省农信合机构的FTP机制,优化利率定价、产品创新、存放同业等业务,畅通资金融通渠道,提升生息资产经济效益。
(二)建议农信合机构进一步提升综合经营能力。一是回归本源转理念。抢抓全省强县域政策机遇,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守牢服务县域、支农支小定位,扎根“三农”服务乡村振兴和革命老区发展。主动作为从坐等客来变为上门揽客,按照“一域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思路,加大

政银企对接力度,满足市场差异化、多元化融资需求。二是增强主动管理资产负债意识。主动建立并运用好FTP定价机制,合理确定存贷款规模,逐步向资产负债结构优化、业务精细化管理要效益。三是创新服务模式。主动适应乡村振兴发展融资需求,做优主业,综合采取信用贷、首贷、动产融资贷、银担贷、续贷等手段,提供更加便捷高效金融服务。四是加快建立“敢愿会”长效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健全“三张清单”,增强“敢贷”决心;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愿贷”自觉;强化市场挖潜和科技赋能,练就“会贷”本领。五是兼顾化险与发展。平衡好化险和发展的关系,在化险和发展上均衡用力,不可顾此失彼,应树立不发展就是更大风险的意识。 

金融实务

 (三)建议地方政府加大行政资源和优惠政策倾斜扶持农信合机构力度。呼吁引导地方政府树立“谁的娃娃谁抱”的理念,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化险中,更应体现到发展上。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让农信合机构最大程度享受到更多的优质行政资源,更多机会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政府支持帮扶力度,全力构建畅通有序的政、银、企、担、险联动机制,增强农信合机构发展后劲。 
(四)建议基层人民银行加强对农信合机构业务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引导和督导,督促机构牢固树立合规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主动资产负债能力和“敢愿会”机制建设,积极主动做大做强做优贷款,增强发展动能。压实农信合机构风险化解主体责任,牢固树立在发展中化险的理念,多措并举、想尽一切办法推动化险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农村金融状况有了较大程度改善,金融机构网点、便民服务点和自助服务机具设备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至2021年底,镇原县金融机构共有网点73个,其中银行业机构59个,保险业机构14个,自助取款机143个,POS机2342个;但真正体现政策实施效果的涉农贷款占比却不升反降。调查显示,2019年至2021年镇原县涉农贷款占比由79.1%下降到72.08%,下降了7个百分点,这对一个拥有25.7万乡村人口的农业大县来说很不正常,形成了普惠金融不普惠的现象。
一、镇原县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一)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镇原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稳步增加。至2021年底,镇原县实现生产总值93.18亿元,按总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820元。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着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当前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让占比较重的农村地区尽快脱贫,需要整个乡镇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设施使用效率,又好又快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优化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推动农村经济

       摘要:当前,我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原贫困县域,经济发展面貌焕然一新。但调查显示,受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所限,部分原贫困县域面临着基础金融服务难度大、成本高、覆盖面窄、配套金融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普惠金融发展任重道远。本文以甘肃省镇原县为例就新发展理念下县域普惠金融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普惠金融、农村、县域

新发展理念下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思路探析
                    ——以甘肃省镇原县为例

中国人民银行镇原县支行 文良旭

金融实务

高质量发展。

(二)信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一是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辖区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支持力度。至2021年底,全县涉农贷款余额58.55亿元,较年初增加4.75亿元,增长8.83%;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82亿元,较年初增加0.54亿元,增长8.59%。二是做好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县域银行机构开展“一对一”银企对接帮扶,落实30万元企业法人贷款,完成对全县150户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对接工作。至2021年底,全县银行机构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1.03亿元。三是统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至2021年底,新发放惠农e贷8860万元,乡村振兴产业贷款1578万元,兴陇卡贷通8434.04万元,脱贫人口小额贷款3335万元,活体禽畜抵押贷款242万元,特色农户小额信用贷款42038.98万元。 
(三)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建设情况。一是优化营商环境,在网站及网点明示开户流程、服务标准、办理时限和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加大涉案账户倒查力度,推动各银行主动规范账户管理。二是持续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云闪付APP等新兴支付工具,手机号码支付用户9635户,陇原惠民券活动参与商户478户。三是继续推进整治拒收现金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推进现金服务示范区创建,全面推动反假货币工作站、便民服务点、农村现金服务点三站融合共建工作。 
(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一是积极推广陇信通和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至2021年底,辖内中小微企业注册255户,申请融资11.04亿元,成功对接6亿元。圣越农牧在中征平台供应链线上融资350万,实现了庆阳市“核心企业+中征平台+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零突破。二是推进三信评定。2021年,三家涉农机构共开展15次农村信用建设宣传、教育、培训工作,覆盖农户3803人(次);评定信用户3525户,发放信用户贷款3.92亿元。至2021年底,对已建立信用档案农户发放贷款12.61亿元,存量信用户9.32万户,信用村303个,信用乡镇17个。三是做好个人征信信息查询服务工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作。至2021年底,个人信用信息查询7378笔,企业征信71笔。 

 二、目前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普惠金融体系失衡,银行机构服务体系不完善且城乡差异明显。镇原县作为一个典型农业县,金融服务覆盖面窄、营业网点渗透率较低,尤其乡镇以下行政村的标准化网点和便民服务点明显偏少,无法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在镇原县农村金融体系中,是以农村信用社的网点为主,其拥有的金融服务产品范围比较窄,主要以存贷款业务、金融代理和结算为主,而工行、农行、建行、甘行等机构大多以县城、较大的乡镇建立营业网点,相对于城市金融街区的几百米一个金融机构或网店而言,城乡地区的金融服务网点覆盖不足,金融机构密度小,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能提供较好地金融支持。
(二)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缺乏推动力。一是信用观念和意识欠缺。目前镇原县辖内共有信用乡镇17个、信用村303个、信用户9.32万户,由于农村特殊的金融环境,信贷活动中恶意违约、逃废债情况时有发生,农户缺乏偿还意愿或不重视信用记录保护,随意为他人担保,形成不良记录。同时农户贷款总体缺乏历史数据,造成信用记录缺失。二是金融机构贷款业务中因信用风险产生的损失很难得到有效覆盖,增强了银行信贷成本。银行无法在普惠金融服务中获得合理收益。乡镇地区地广人稀,道路交通不便,网点筹建难度大、运营维护成本高且业务量小,导致银行缺乏开设网点的动力。三是普惠金融未纳入银行考核机制。小额贷款约有30%的成本投入,商业银行在同等条件下更愿意发放大额贷款,进一步挤压了普惠金融可利用的资源。
(三)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服务滞后于需求。一是业务创新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的存取款业务和支付结算服务已无法满足农民群众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农户的投资理财以及养老保险等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二是产品创新不足。在金融产品创新中对农户需求的关注面较窄,创新机制不够灵活,银行因审慎性经营原则,对农户贷款的抵押担保条件仍较

金融实务

为严格。银行对贷款进行分级授权审批,审批环节多、周期长、手续复杂,逐层上报容易使农户延误市场机遇,打击自主创业积极性。三是配套服务不足。金融机构电子化水平相对较低,如自助银行、智能柜数量较少。 

(四)政策了解不到位,部分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信心不足。镇原县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居住分散、普惠金融政策宣传成效不大,大部分农村人口因为知识结构、所处地域、交通、日常生活接触等问题对金融政策了解不到位。在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上,农村金融明显落后于城市金融,尤其是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日趋加大,镇原县作为农业大县,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地区的部分金融机构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对收入水平低下的农民发放贷款问题上存在缺乏信心和动力,近三年镇原县贷款投放额为87774亿元、93566万元、95319万元,增幅为7.18%、6.59%、1.87%,呈下降趋势。 
三、促进县域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全新的普惠金融服务和支持体系。一是建议政府加大对普惠金融的补贴力度,为服务主体提供成本可负担、风险可控制、收益合理的普惠金融业务环境,充分激发服务的能动性,使其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二是建立经济互助合作组织,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提升经济组织专业化程度,使经济互助合作组织满足本村镇金融服务需求,在经济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充分利用经济组织的特性促进联保信贷业务发展,发挥组织的互助功能。三是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普惠金融贷款实行免征增值税、印花税,减征所得税,完善涉农贷款财政贴息、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农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
(二)完善信贷支持政策,提升银行机构普惠金融服务能力。继续落实并完善对各类普惠金融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持续推动使用央行资金的各金融机构,按照“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等多种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模式,为县域富民产业、农村居民和小微企业提供大量低成本小额贷款支持。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鼓励其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产品和服务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服务可得性。

(三)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完善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县级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完善企业与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逐步扩大农户信用信息数据的采集和使用范围,加快建设镇原县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推进失信惩戒制度建设,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对失信人员曝光,使“信用即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商业银行应与不同主体合作扩大信用信息采集范围,积极开展内部信用评级,完善内部信用信息数据库,有效缓解双方信息不对称,营造诚信氛围。
(四)提高服务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均衡的金融服务。一是县域金融机构在设计信贷产品时应结合农户实际需求,对农村潜在消费进行挖掘,对切合农户实际的金融产品通过多渠道推广。二是推动移动便民支付工程向纵深发展。要根据移动支付建设情况制定行动计划,聚焦移动支付基础受理环境建设、小微商户拓展、农村支付场景建设等内容,建设一批商户覆盖范围广、服务质量高的综合性移动支付示范商圈。三是增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权益。县域银行机构要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不断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利用宣传片、微信、微视频等依托各重大节日活动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进校园、进社区等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活动,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多元化解决金融消费纠纷。

金融实务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和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按照甘肃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工作要求和人民银行兰州中支在全省开展“2022年推进绿色金融专项行动”部署安排,人行庆阳市中心支行会同中国银保保监会庆阳监管分局、 庆阳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庆阳市绿色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见见)。
意见立足全市“十四五”规划和“双轮驱动、三化并进、四建支撑”的发展规划,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及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全面双赢的总体思路,对未来一个时期绿色金融发展的远景目标、支持方向、措施保障等作出全面部署。从发展目标、支持重点、产品创新及评级管理等方面提出20项主要任务,进一步细化金融支持举措,引导金融资源精准、高效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用三年时间,加快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和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引导绿色金融资源不断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有效支撑经济绿色发展。围绕2022年全省绿色金融发展实现“三个高于”“三个全覆盖”目标要求,紧扣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六大绿色产业,提出并引导金融机构在推动能源体系绿色转型、农业工业基

中国人民银行庆阳市中支调统科

人行庆阳市中支 庆阳银保监分局 庆阳市政府金融办
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庆阳市绿色金融
发展的实施意见》 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动态

础设施等领域绿色升级等方面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意见明确了持续优化绿色信贷服务、加快发展绿色保险、拓宽绿色产业直接融资渠道、扩大绿色金融参与主体、探索开展碳减排与碳金融业务、夯实绿色金融发展基础和做好绿色金融风险防控七个方面20项主要任务,并对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绿色专营机构、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的设立和创新,绿色保险和直接融资渠道拓展、探索绿色金融数字化应用、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等重点方面提出具体落实指标。意见同时明确了强化组织推动、加快政策支持、严格督查考核和注重宣传推广等四项保障措施。       

意见紧紧围绕十四五期间深入推进绿色金融与经济融合发展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行关于绿色金融发展重要决策部署,从政策指引和具体措施方面共同发力,为全市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领域提供了行动指引,对促进全市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印发实施意见的工作动态,也被陇东报、掌中庆阳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排头兵,到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农发行庆阳市分行始终坚持农业政策性银行“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职能作用,围绕“水、绿、地、城、业”五篇文章,聚焦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全方位、多层次支持庆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该行累计投放贷款70.53亿元,其中扶贫类贷款57.25亿元,截至目前,贷款余额98.23亿元,占到全市企业贷款总量的21.65%。
      建好“安居房”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农发行庆阳市分行紧扣做好“城”这篇文章,助力县域补短板强弱项,全力“贷”动县域经济发展。该行聚焦易地扶贫搬迁、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公共租赁住房等项目建设,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为群众建设美好幸福家园。2021年,该行发放环县北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一期)贷款1.42亿元,项目建成后,可有效解决拆迁安置户和农转城、进城务工人员共1100户群众的住房问题,切实提升住房困难群众的生活品质。据了解,该行近年来累计投放城乡一体化建设贷款34.76亿元,大力支持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积极支持污水处理、公共文化、供水供热等方面的设施向城郊村延伸,重点支持城乡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建设。
       念好“产业经”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农发行庆阳市分行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北羊南牛、塬果川菜、草畜平衡、农牧循环”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重点支持湖羊、白羽肉鸡、奶山羊等特色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通过创新“产业联合体”模式,在全省系统内先行先试“1+N”供应链模式,2018年以来,累计发放产业带动贷款20.02亿元,既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支撑,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牢基础。曾经只能勉强糊口的“小产品”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带动当

农业发展银行庆阳市分行 王蓉赟

发挥金融力量助力庆阳老区高质量发展

金融动态

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培育“生态绿” 加快绿色转型发展 

围绕“两山”理论和“双碳”目标,2018年以来,农发行庆阳市分行共审批绿色信贷项目4个,金额11.33 亿元,累计投放5.22亿元,截至目前,共有绿色信贷项目7个,贷款余额11.1亿元,助力实现土地增绿、资源增值、农民增收,县域经济、社会、生态同步高质量发展。农发行庆阳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农发行庆阳市分行将全力支持庆阳市储备林、生态林项目建设,勇当新能源建设先锋,积极支持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光火储输”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项目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助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庆阳。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作为全市服务地域面积最大的农合机构,始终坚持并积极践行“专注主业、立足本地、回归本源”的总体发展定位,以加强党建为核心,以支农支小支微为根本,以防控金融风险为底线,牢固树立合规经营与稳健发展并重的核心理念,以实际行动优质高效服务环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县乡村振兴和县域“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截至2022年6月末,全社存款规模达到44.43亿元,贷款规模达到32.08亿元。 
     专注主业 做守正创新的“三农”金融机构 
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始终把服务当地、服务“三农”作为立社之本和发展之源,至6月末,该社涉农贷款规模达到28.78亿元。全社90%以上的可用信贷资金用于支持“三农”、实体经济等重点领域。坚持“小而美”,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主要抓手,贷款占比达48%,不良率仅0.74%;严控大额贷款发放,设置贷款额度红线,百万元以上贷款占比低于20%。坚持“普而惠”,做深做透、深耕细作“三农”和小微市场,突出“普”字信贷服务,截至6月末,全社贷款客户突破3.5万户,户均贷款9.11万元。坚持“优而实”,结合全县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推出“金羊富民贷”“富民产业贷”“金羊供应链贷”等特色信贷产品,累计发放草羊产业贷款3.2万笔18亿元,为231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99亿元,为全县草羊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立足本地 做定位明晰的地方金融机构
作为建社已69年的传统“老”涉农金融机构,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始

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郝曙鹏 黄 亮

党建引领强根基 “三支”为本促振兴

金融动态

回归本源 做稳健经营的高质量金融机构

多年来,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带动,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建立“三会一层”组织架构,制定了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厘清了职责边界。全面增强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和业务水平,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形成合规文化氛围。坚持用制度管事,建立前中后“三道防线”,建立内控合规、稽核审计部门、业务运营和营业网点“四位一体”的合规战线;坚持用制度管人,建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考评机制,选派业务过硬、经验丰富的业务员开展信贷业务,从源头上杜绝操作风险。用制度控制风险,切实落实信贷审批制度,确保信贷质量始终保持良好状态,把好高质量发展关口。坚守风险底线和监管红线,积极加入人民银行存款保险体系,主动足额交纳存款保险费,为储户存款提供兜底性安全保障。

终坚持“机构扎根本县、存款来自本县、贷款用于本县”的经营发展理念,始终明晰自身发展来自县域发展带动,始终坚持自身发展不忘反哺县域发展需要,截至6月末,全社共有营业网点和分支机构27个,是环县唯一一家全要素功能机构覆盖所有乡镇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本地占比33.25%,各项贷款本地占比33.84%。“十二五”以来全社累计向当地交纳税金1.44亿元,向当地社员股民分红0.63亿元,向全县储户支付利息4.18亿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联社和县域经济社会的“鱼水”深情。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七月份以来,人行庆阳市中支组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系列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在稳经济大盘工作中“打出组合拳”。一是直播带“货”。货币信贷管理科组织于每周一晚19:00开展“贷动陇原·惠企利民”信贷政策宣介活动,目前已直播4场,为3000余名网民精准推送信贷产品服务,直播获得喝彩次数4.7万次。华池县支行组织通过“直播带货”推介“兴陇e贷”产品,关注度达1100多人,点赞量达4.6万多,发放福袋4次。二是直播宣讲。人行环县支行组织在快手及微信双平台开展“普及金融知识 守住‘钱袋子’”大型直播宣讲活动,主要宣讲银行卡、手机号码支付、云闪付、减费让利政策等。正宁县支行组织通过快手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向群众普及存款保险知识,累计开展9次,观看量达6500人次,互动解答问题82人次。三是送政策上门。外汇管理科联合中行庆阳分行、农发行庆阳市分行开展“外汇管理政策企业行”主题宣讲活动,实地走访了辖区4家主要外贸出口企业,讲解便利化措施,宣传汇率风险管理理念,提供外汇金融支撑。四是抓好政策落实“后半篇”。支付结算科组织对辖内银行机构落实支付手续费降费让利工作进行调研督导,并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调研走访及时掌握政策落实情况,广泛收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降费工作的意见建议,督促及时整改。五是金融故事进校园。人行合水县支行组织职工深入合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了“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主题金融知识宣传进校园活动,以大师真实案例、小故事、小视频为主,向该校300多名一年级师生上了一堂生动实用的金融知识普及课。

中国人民银行庆阳市中支 宣群部

庆阳市中支组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系列活动

金融动态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十三五期间,庆城县农村信用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始终秉持“大信为农 相合共生”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坚守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县域的市场定位,把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大力发展扶贫金融、小微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合理调剂信贷资源,全面支持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突出“帮农”,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坚持“小额、分散、流动”的原则,庆城农信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扶持农民和低收入创业群体的有效抓手,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这一品牌做大做强。针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又无担保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大联保贷款,形成“产业主体担保、担保公司担保、企业担保+农户、国有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农户+信用共同体担保”等大联保新模式。
 着眼“富农”,支持转变经营方式。面对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庆城农信持续回归服务“三农”本源,理顺“三农”业务条线,完善“三农”考核机制,聚焦县域特色产业,创新推出“仓单质押抵款”,积极推广“富民产业贷”“兴陇合作贷”“脱贫助力贷”“扶贫小额贷”等系列拳头信贷产品,着力将信贷资源向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倾斜。紧扣“育产业、兴主体、促增收”的思路,主动调查了解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扶贫项目和融资需求,主动对接当地政府和金控担保公司,全面支持县委县政府提出的“331+”产业发展新模式,全力支持壮大苹果、草畜两大优势产业,全力支持县域构建产业扶贫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贫困户

庆城县农村信用联社 鱼自然

守初心坚持支农支小不动摇
担使命支持乡村振兴再出发

金融动态

脱贫增收。同时,瞄准全县廉租房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全饮水、“百乡千村万店”电商体系、棚户区和农电线路改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美丽乡村”创建等工程项目,积极介入信贷支持。

注重“强农”,支持农户金融需求。一是主动配合农村“三变”改革,探索介入融合发展的机会。融入“三权”分置改革,推进“两权”抵押贷款,释放“两权”抵押担保潜能,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农地抵押+担保贷款”、“农地抵押+五户联保”、“农地抵押+个人信用”等不同模式,提高新型经营主体信贷可获得性。二是将信贷扶贫和提质增效相结合,坚决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和业态上,按照实施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贷款工程和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精准脱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政策要求,精准对接产业扶贫和创业、电商、光伏、旅游、家政、文化等五类新业态,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构建“特色产业企业+农户+农合机构+”的“3+N”产业金融扶贫新模式,与相关生产销售、供销物流、商业担保、保险股权等渠道和途径相结合,分产业、分环节、分主体给予精准扶持,实现特色产业与信贷脱贫的深度融合。项目上,把好资金使用投向、结构和方式,重点对接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等民生信贷政策,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异地搬迁和危房改造,以及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确保信贷投放质效,促进“六有五通”等扶贫目标实现。 
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庆城农信累计投放涉农贷款26.84亿元、危房改造贷款0.66亿元,有效支持了辖内涉农企业资金需求,解决了农户危窑房改造资金短缺问题。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上投入大量资金,创建信用乡(镇)1个、信用村18个,建成农金室153个,设立便民金融服务点29家,使全县农民基本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被称为“百姓身边的银行”。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庆阳市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统计月报表(2022.6.30)

数据分析

主要统计指标变动趋势简析 
2022年以来,人行庆阳市中支认真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以普惠金融、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为支持重点,合理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存、贷款双双稳步增长,存贷比保持稳定。至2022年6月末,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庆阳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94.64亿元,同比增长11.58%,上半年新增132亿元。存量占全省存款总量的6.14%,存量、增量均位列全省第二。从存量看,受当地夏粮丰产、特色农产品丰收,工业经济强劲支撑及外出务工收入回流拉动,储源较为充足;从增量看,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实施、银行竞相存款营销、房地产市场投资属性不断减弱以及疫情反复致消费性支出大幅下降等多因素助推动,定期存款增长较快。上半年末,定期存款余额853.62亿元,占全部存款总量的60.51%;较年初净增加95.63亿元,增量占比达72.32%,支撑作用明显强劲。 

上半年末,各项贷款余额862.15亿元,同比增加55.36亿元,增速6.9%;1-6月新增贷款34.1亿元,重点支持了甘肃公航旅、甘肃高庆高等级公路、甘肃圣越农牧肉鸡产业化建设,陇东油田、华能集团等煤炭、石油、风电气等能源项目建设,中盛牧业、庆阳伟赫乳业生产以及环州民俗城建设、环县华池肉羊扶贫产业示范基地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信贷投放总量稳步增长。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矿业、建筑业三个行业贷款增长较多,合占全市贷款增量的72.1%;从企业类型看,信贷资源更倾向大中型企业。至6月末,大中型企业贷款余额255.84亿元,占企业贷款总量的59.5%;从发放主体看,国有商业银行为承贷主体,农发行、国有商业银行、城商行贷款增势较为稳定,而新农合机构、村镇银行贷款则逐步呈现负增长。 
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存量存贷比为57.7%,同比下降2.55%,增量存贷比25.8%,同比下降36.78%,增量存贷比下降主要是存款增长较快,贷款增长平缓所致。

数据分析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图片报道】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粮食安全部署要求,进一步发挥好金融保障粮食安全功能作用,7月7日上午,人行庆阳市中支党委书记、行长李海东,党委委员、副行长满红智,货币信贷科、

调查统计科负责人一行赴庆阳市金穗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开展调研,农发行庆阳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秦东麟陪同调研。

6月29日下午,庆阳市首家省级金融教育示范基地暨兰州银行环县乡村振兴支行揭牌仪式在兰州银行环县支行举行,人行庆阳市中支党委委员、副行长崔文瑞,环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程水银共同为甘肃省金融教育示范

基地和兰州银行环县乡村振兴支行揭牌,兰州银行庆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董亚军出席仪式并致辞,市金融办、市乡村振兴局,环县财政局、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局等市县有关部门有关负责人和环县各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仪式。

图片报道

2022 年 7 月 15 日,我市部分地区遭遇极端强降水天气,且持续时间长,造成农户农作物及其他财产遭受损失。灾害发生后,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庆阳市中心支公司党委高度重视,立即召开腾讯视频会议,启动农业保险大灾紧急预案,成立应急工作小组,会议安排部署涉农的华池、合水、镇原、宁县支公司对本次灾害涉及的区域、险种迅速进行摸底排查,并尽快开展现场查勘工作。 7月16日,庆阳中支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梁鹏带队赴宁县会同宁县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到灾害较为严重的新宁镇、中村镇对玉米大片倒伏和洪水淹没损毁情况进行实地查勘了解,积极向相关政府部门汇报勘查及初步估损情况,主动与农户对接农作物损失后期理赔付工作。

    2022年7月16日,建行庆阳分行依托“建行生活”平台,联合市商务局、甘肃东方百佳、庆阳本地生活服务有限公司(饿了么),举办了“庆阳市线上线下融合促消费活动”启动仪式。市委常委、副市长徐刚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市政府金融办、市商务局、市场监管局、人行庆阳市中支、银保监庆阳分局、建行庆阳分行、西

2022年第1期总第1期

峰区商务局等单位领导出席了本次启动仪式。

建行各县区支行在“建行生活”上架连锁品牌东方百佳超市同步开展了启动仪式。活动仪式将“717美好生活节”宣传推广与促消费相结合,让建行生活APP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促进线上线下互融共促,补齐发展短板,助力消费升级。

电话:0934-8628646
邮箱:qysjrxh@126.com
地址:庆阳市西峰区大庆大道161号

庆阳金融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