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以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继发布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以及“新十条”措施,强调科学精准防控,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基于疫情防控新常态,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有望恢复至疫情前的基本运转逻辑,行业整体呈现原生需求回弹、市场推广、产品创新、估值切换、投融资行为升温等迹象,都使我们有理由相信2023年是中国市场向“后疫情”时代转变的关键一年,也是医药健康行业重塑、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
(注:本篇内容摘取自《2023年度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2023医药与健康服务行业趋势
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平稳增长,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总量与占比不断增加。中老年人口是疾病高发群体,肿瘤、心脑血管、自身免疫及眼科相关疾病的患病率较高,带来了巨大的医疗需求。
同时,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约77.1岁并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人均预期寿命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提升将带动多层次、多样化健康管理需求快速增长,健康产品、健康服务等总需求也将急剧增加,消费性医疗、私人高端性医疗等非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将在未来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趋势一:医疗需求提升,服务更趋场景化
新冠疫情以来,中国消费者与病患的健保消费旅程已逐渐从线下转移至线上,各环节的数字触点全面打开。预约挂号、问诊、续方购药、医患互动与自我健康管理等医疗服务活动均可通过数字化方式实现,并于疫情背景下实现进一步的催化与成熟。
医疗大数据的积累、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延伸与政府等更多相关的协作,使得中国的医疗健康服务从疾病后置治疗向前置预防以及健康管理环节延伸拓展。
其中,商业健康险的创新延展尤为显著,通过与更多医疗机构在健康教育、健康消费、体检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未患病人群的健康管理。一方面积极降低保险赔付风险、提升盈利性,另一方面有效加强客户忠诚度、稳固客群。未来数字化医疗服务将涌现更多的创新商业模式,为消费者带来普惠、精准及全周期的医疗数字化旅程体验。
趋势二:数字化医疗向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拓展
2022年,虽然带量采购政策仍然在持续扩面,但无论是第六批、第七批国家药品带量采购所涉及的高耗领域(脊柱相关)国家集采,还是近期开展的电生理、肝功能生化试剂省际联盟集采,都呈现出明显的“温和化”趋势。
政府支付方通过招标规则合理控制降价幅度,在避免出现价格战的同时降低淘汰率。不仅有效维持了供应商的稳定性,也更多认可不同厂商在产品与服务上的相对差异性。在市场格局逐步稳定的背景下,领先企业正逐步尝试通过产品创新、运营效率提升和渠道拓展等维度进行破局。此外领先药械企业也在尝试通过集采标外市场,尤其是零售渠道来拓展市场通路,以追求更高的盈利水平与回报率。
趋势三:领先企业于产品和渠道等维度寻求破局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医疗新基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弥补医疗资源供给侧的结构性短板问题。在《“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三级医院扩容、基层医院提质等医疗新基建立项数量显著高于往年。
2022年9月,《国家卫健委开展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的通知》正式出台,预计带来超2000亿资金支持,有效缓解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与医疗机构的资金压力,并进一步加速推动医疗新基建发展。
受此影响,除前期土建环节外,手术室、ICU、影像科、病理科、检验科与药房中期建设所需的医疗设备以及后期医疗信息化工程的相关需求将持续走高。预计从2023 年上半年起,随着鼓励政策与贴息贷款的实施落地,医疗设备采购订单将会逐步放量,带动医疗器械市场的规模与增速进一步攀升。
趋势四:医疗新基建与贴息贷款政策持续加码
2021年底,国家医保局发布《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提出2024年底前我国全部统筹地区开展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并于2025年底基本实现医保基金和病种全覆盖。
自DRG/DIP在试点城市模拟运行起,我国医保基金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但我国医疗支付供给侧仍存在结构性短板,更多的支付压力仍旧由患者个人承担。凭借快速发展的趋势,政府、药械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等更多相关方积极入局,为商业健康险进一步实现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和扩大覆盖带来了渠道、信用背书、增值服务等诸多助力。
趋势五:医疗支付端结构性优化势在必行
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设备:政策层面持续大力支持创新药物与医疗器械本土化发展,中国企业在以上领域不断实现技术创新,深化全球产业链地位。在疫情常态化阶段,企业是否具有可被验证的创新能力与研发体系、是否具备高质量或强差异性的产品管线,将成为其是否能获得资本市场青睐的关键标准。
生物创新药仍将占据医疗投资的核心关注地位。其中,基因治疗、免疫细胞治疗等已被验证落地性的细分赛道,由于其持续性技术创新需求和市场增量空间等要素,将持续保持较高热度。
体外诊断、医疗设备、医疗耗材企业凭借此轮疫情成功积累一定现金流基础,部分领先企业抓住机会加速布局海外业务。医疗新基建与贴息贷款政策将进一步刺激医疗机构增加改扩建项目需求,撬动医疗设备市场扩容。
趋势六:创新升级主旋律下,投融资持续回温
CXO:国内外生物医药创新方兴未艾,新药研发管线数量再创新高,推动对CXO服务需求的攀升。中国CXO企业凭借日渐积累的规模化效应,配合自身成本与平台技术优势,背靠全球和国内两个市场,持续发展壮大。
生命科学和生物制药上游产业:新冠疫情下全球供应链重塑,中国生物制药上游设备、耗材与包材企业凭借供应链稳定优势与技术基础,开始寻求国产替代,并在全球市场中冉冉升起。
消费健康:庞大的中老年与慢病患者为消费健康市场塑造需求基本盘。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消费者保健意识增强,进一步驱动市场放量。其中眼科、医美、居家护理、营养保健等细分领域将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
中医药:在相对较小的集采风险与龙头企业的拉动之下,中医药行业将呈现持续的快速增长趋势。
《“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产业链要稳定可控,关键共性技术要突破,重点领域短板要补齐”等要点,面对地缘政治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医疗科技行业突破技术封锁、加速推进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2019年以前,中国生命科学与制药相关设备、耗材领域一直由外资企业主导;新冠疫情爆发后,尤其是2022年以来,国产厂商凭借国内供应链相对稳定的优势,同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兑现多年积累的技术实力,寻求产品突破、扩大产能,成功在制药设备和包材、生物实验试剂耗材等细分赛道蜕变成国内与全球市场中一股不可忽略的新兴力量。
未来进一步叠加强化内循环和“强链补链”的政策支持后,国产厂商将在生物医药上游供应链领域维持高速、高质量发展。
趋势七:国产替代将向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下游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