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社工服务指南

白银市平川区省级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项目

星辰社会服务机构

社工服务指南

GUIDE TO SOCIAL WORK SERVICES

1

省级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简介

白银市平川区省级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项目,由平川区民政局购买,白银市平川区星辰社会服务机构创新发展中心承接运营,项目落地于平川区兴平路街道下属各社区,旨在为辖区内有精神康复需求的对象提供康复训练、心理疏导、事前预防、危机介入、实时支援、个案跟进等专业社工服务,从个人、 家庭、社区三个层面介入,坚持“拓展服务供给、立足个人发展、促进家庭和谐、 推动社区共融”的服务理念,有效保障精神障碍者生存、参与和发展的权利。
一、服务对象:
1、重点服务对象:兴平街道辖区内病情稳定的精神障碍患者。
2、扩展服务对象:平川区辖区内经过治疗病情稳定的出院及居家管理的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
二、服务内容:
1、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现实情况,围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恢复社会交往能力等服务需求,组织引导服务对象常态化参与社区康复活动。
2、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服药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职业能力训练、居家康复指导等多种类型的康复服务项目,帮助其更好地进行自我康复。
 3、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服务
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照顾能力提升与压力舒缓计划,学习精神疾病相关知识与日常照顾技能,为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提供喘息服务。
 三、服务方式:
探访慰问、个案服务、主题小组活动、社区文娱活动、讲座培训、社区宣导。

业务范围

3

2

1、传播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相关项目;
2、宣传公益慈善文化知识,倡导人人参与公益慈善的社会服务理念,开展公益慈善服务项目;
3、提供社会组织及相关从业人员培育、孵化、咨询、培训、督导等相关能力建设服务;
4、承接公益性服务空间的日常运营与管理服务;
5、开展社会工作及公益慈善相关的研讨会、交流会、调查研究等相关服务;
6、承接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社会服务项目、公益慈善项目的监管评估相关服务;
7、承接政府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委托的相关社会服务和公益慈善类项目。

平川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推行者和实践者

专业、支持、自衡、和谐

关注弱势群体、开展社会公益、支持民间
公益、促进行业发展的各类公益组织。

使命愿景

价值观

服务对象

社区康复的原则和理念

精神障碍患者

4

5

一、社区(community)
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界限(行政划区、社团、工厂、商店、机关、公司、学校等)·由一定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人群组成·社区内的人群具有观念、情感等取向上的亲和力及凝聚作用地域人文特征具有沿袭性和随时代发展的流动性(交往模式、生活习俗、行为规范);
二、康复(rehabilitation)
传统意义的康复服务与三级预防的内容密切相关。指疾病一旦发生后采取各种综合措施,尽量减少疾病对患者各种功能的影响;并通过针对性功能训练,补偿患者已经引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残损    ( impairment) 、残疾( disability )和残障( handicap) ﹔恢复患者的学业、职业、人际交往、生活自我料理等病前社会角色功能。
当代概念的康复,已拓展到“调整周围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层面,还包括纠正和处理疾病继发的观念、情绪、行为的紊乱,即心理健康的促进;尤其是将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平等机会”和“社会一体化”列入了康复的总目标。“消除偏见、勇于关爱”的口号就体现了这一精神。
康复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慢性疾病患者和残疾人。在精神医学领域,目前主要是那些呈慢性病程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精神障碍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老年性痴呆病人。主要服务的场合是社区,即社区康复(CBR)是主战场。
三、精神病人的社区康复
精神分裂症属病因未明但病程相对可预测的精神障碍。开展预防和康复的主要目标是,及时发现,及时干预,一旦有过一次发作后如何预防再一次发作,即防复发。·预防这类精神障碍的复发,既要强调生物学预防手段(药物维持治疗)的不可替代的决定作用,又不能忽视心理社会干预方法(如个案管理、认知行为治疗、集体社会心理教育、社会技能训练等)的不可或缺的协同作用。

者中的贫困人群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予以救助。

7

6

六、精神康复10条原则
1、服务必须是综合、持续、协调、合作并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中对患者的生物学特质、生物行为易感性、学习经历和资源,要抱尊重和积极的态度,相信患者总会尽其所能做到最佳程度。
2、个体化服务的开展,关键要确定患者之障碍的不同分期与类型:如,患者是处在急性期、稳定化期、稳定期还是康复期;或是否为难治性病例。
3、延伸服务及与患者预定约诊时,治疗的动机并不是其本身固有的一种特性,而会被服务的提供方式和治疗关系的质量所激发。
4、从药物治疗到心理社会治疗的整体系列服务中,参与的动机应随着每一位患者个体目标相适合的治疗而得到发展。
5、要使患者及家庭成员和其他天然支持者,成为拓展治疗及康复队伍的积极参与者。因此,建议在最初阶段就要有患者的天然支持系统介入到康复事业之中
6、康复服务要与个体需求评估、患者的利弊强弱之处、神经认知功能以及个体自身目标相联系。
7、康复服务的要点之一,是为患者创造能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环境,这些知识和技能将会增强患者较高水平的功能,以及由此而来的较佳的生活质量。
8、围绕患者周边的社会支持氛围,要能代偿他们的行为退缩、工具性技能的不足,以及神经认知和症状学表现的缺损,由此使患者获得可被接受、正常化的社会及社区角色功能。
9、认知重建,或“脑训练”,可提供技能训练及其他康复服务的较高的平台或起步点。
10、整体性行为并非自动发生﹔相反它需要有提供机会的计划和程序,需要来自天然环境的鼓励和强化,需要患者能应用在诊所或精神卫生设施中所学到的技能。

四、国内开展的几种社区服务形式
1、基层精神卫生专科
2、工疗组与职业康复
3、家庭病床与随访服务
4、家庭看护及社区自助社团
5、家庭教育及其他心理社会干预
五、加强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
(一)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统筹规划本地区现有各级各类精神卫生机构,明确功能定位,实现资源整合。要按照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原则,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尚未建立精神卫生机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尽快建立,各市(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综合医院承担本地区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以及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
(二)加强社区和农村精神卫生工作。各地区要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在社区建立精神康复机构,并纳入社会福利发展计划。要充分发挥各级残联的优势,与卫生部门共同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模式,完善医疗转诊制度,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要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知识,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精神疾病急救水平。
(三)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要采取措施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重点精神疾病患者提供适当的治疗与康复服务。加强精神疾病药品的管理和供给工作,积极开展以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不断提高治疗与康复水平。对精神疾病患者被关锁(以无理的办法限制其人身自由)情况进行普查摸底,从治疗、看护、资助等方面制订可行的解锁方案,积极进行监护治疗和定期随访。逐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回归社会。把精神疾病患

社工如何进行入户探访

精神康复

在工作中很多实习生、社会人士或者是从其他领域转过来的社工同行都会担心同一个问题——服务精神康复者(本中心将辖区内的精神病患者统称为“康复者”)的安全性问题。
基于康复者这一群体的特殊性,目前社工提供服务个案形式大部分是以入户为主,需要把服务主动送上门。因此首次入户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搜集相关信息,评估康复者的风险;二是精准识别康复者的需求。为此,我查阅了相关文献,结合自己、同事及督导的实际经验,浅谈如何进行初次入户探访。
1、首先,纠正错误认知,摆正心态,消除心理障碍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是指精神患者在各种心理、家庭社会因素或精神病状(自知力)的影响下,突发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
2、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病症和个性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暴力行为具有突发、多变、凶狠、残暴、后果验证等特点。大部分情况下,精神病患者主动伤人的比例并不高,更多是伤害自己。因为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负面报道较多,新手社工往往听到“精神病”三个字就想到他们的暴力行为。作为一名社工,我们应该保持接纳、尊重等专业原则,不对他们做标签、污名化等。
3、其次,出发前,做好充分的入户准备,尽可能搜集相关信息平常的普通人群入户,作为一名社工都应该拟定面谈提纲,了解入户对象的年龄、性别、地址等基本信息。对于康复者,我们还需要与家属取得联系,尽量要求家属在场。在入户前最好先向村(居)委会或精防医生了解该户情况,如病情、病史、家庭成员、睡眠、饮食、躯体健康、吸烟、饮酒、残疾等级、风险等级(通常精防医生较清楚)等。
4、在这里特别提醒,精防医生对康复者的病情较村(居)委会了解更多,所以建议首先选择与精防医生见面,了解康复者病史和风险等级,其家庭情况等相关资料可找村(居)委会了解。

8

9

另外,入户前着装准备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为避免被标签,且康复者比较敏感。社工尽量不穿工服但需要持有有效工作证,做到简洁大方,接地气即可;二是注意穿浅色或深色便装,5、避免穿着红色等颜色较耀眼衣服,因为这可能会从视角上刺激康复者情绪变化。在夏天建议女性同工穿长裤、圆领T-shirt,从穿着上保护好自己。 
6、再次,入户时要坚持保密原则、做到思维清晰、眼观六路。一般我们提倡双人入户,一人负责访谈、一人负责观察和记录相关信息。在确定康复者信息,找到康复者居住所在地时,社工应该礼貌敲门,见面即出示身份有效证件,表明身份,建立初步信任关系。
其中注意隐私保护,一是注意音量大小,避免引起邻居太多的关注。二是避免在室外公开场所讨论或与家属了解病情。三是消除家属和病患者的疑虑,需要做保密协定,保证不随便向他人泄露个人信息。
入户后,社工应首先观察和了解家庭环境如住所整体环境(空间大小、整洁程度)、康复者个人卫生等,这能够判断康复者的家庭支持是否充足、康复者自知力、服药情况等;一般家庭支持较充足的、自知力较好或能够稳定服药的康复者安全性高。如发现有类似刀具等危险物品,则可建议家属或康复者拿到厨房放置。
面谈过程,需要根据访谈提纲、结合精防医生和村(居)委会的资料了解其病史、服药情况、暴力史、健康情况、重大事件、查看病历等。社工在面谈过程中的语言使用尤其关键。对于一些表征较明显的康复者如因长期服药而导致表情淡漠或精神呆滞者,则可以直接询问其病史。
但对于那些不承认自己是(精神病)康复者的,则需要通过表达社工的关心,运用聊天式、循循引导式了解其病史,我们可以先询问他最近的身体情况,如有没有感到哪里不舒服/疼痛、睡眠怎样、是否有听到其他声音等;从躯体症状问起,再询问精神症状如这几年过得怎样,心情如何等。

某些康复者思维比较混乱,跳跃性强,如社工向其了解病史,其会突然跟社工讨论近期外出情况等,这时则需要社工快速在头脑中整理思路,先按康复者的思维与其聊天,探讨完后再返回刚刚话题;社工需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明确本次面谈内容和目标。如有家属在场的,可与康复者面谈后,再单独访谈,继续补充相关信息。
另外,一般的社工服务都需要拍照作为服务凭证。但对于精神康复者家庭则需要谨慎处理该项工作。某些较多疑、焦虑或被害妄想症的精神康复,首次不宜拍照。如我的一位服务对象其社会功能较好,不服药,暂时未有自伤或伤人等行为。但拒绝承认自己有精神分裂症,被害妄想较严重,总认为自己只是受到外来电子设备操控,深信头痛、失眠等躯体症状都来源于电子设备。故对于这类人,则不宜拍照,避免产生误会。
最后,入户结束后,需要及时整理相关资料(如面谈记录和照片),对于初次入户时未了解到的信息,需要在后续回访中继续了解和跟进。对于一些有暴力史、肇事肇祸风险或有被害妄想症、幻觉较严重的康复者进行标识,提醒同工们注意;有服务需求者则可开案跟进。
其实,康复者并没有媒体宣传得那么恐怖,他们更需要他人的关心和支持,只要我们都能够从心里接纳和关心他们,真诚对待,他们是非常善良、友好的。
愿世界多点关爱和支持,给予他们多点空间,少点歧视和冷漠!

10

11

一、背景
入户探访是社区工作的一项基础服务,是收集社区信息、了解服务对象需求、 挖掘潜在案主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社工在探访服务对象时,存在很多误区和疑问, 如探访目的不明确、单独行动、不知如何开场与沟通、沟通内容不聚焦、未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现状及评估需求等。为改善上述误区,解答社工的疑惑,提高探访成效,特撰写此操作方法。
二、目标对象
政府购买项目社工,特别是新入职 3 个月内社工。
三、解决问题
手册回应社工在探访服务对象时的误区和疑问,综合专业技术与实务经验,形成探访操作指引,为社工提供工作思路与参考,促进探访服务质量及成效提升。手册为政府购买项目社工,特别是新手社工提供了程序指引,让社工清楚所处状况,从而做出关键决定。不仅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探访各步骤的注意事项,还提供了话术指引、着装示范、礼仪示范、访谈提纲等,实用性强,便于社工理解运用,有助于解决社工,特别是新社工在探访中无头绪的难题。
四、简介
以“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参考“间接经验学习”的相关知识,将专业知识与专业经验可视化,让社工通过“观察学习”掌握入户探访的流程、技巧及注意事项。 

社工入户探访操作

精神康复

12

13

五、具体操作流程
(一)流程图 

(二)入户探访各阶段工作 

14

15

六、成效评估方法
1.问卷法:针对社工进行前后测,以半年为期限,评估其运用手册前后的改变与成长。
2.观察法:观察社工在探访中的表现,评估其运用手册后的改变。
3.主体成效评估:包括社工运用手册反馈结果,督导服务部每季度对探访资料的检查反馈。
4.服务对象成效评估,社工在开展日常探访后可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服务满意度等信息,以便客观科学的进行服务成效的评估。就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进行总结,提炼服务成效,反思不足与改进计划。
5.其他:召开会议或焦点小组,总结手册使用情况,反思不足后完善手册。
七、成效展示
目前,手册刚制定,运用成效有待观察。但可预估到,运用手册后,社工探访工作更加规范,更有方向性。
八、总结反思
手册刚制定好,需运用一段时间后才能总结出经验、教训。撰写人会及时收集、总结社工运用心得,并结合实际优化、细化手册,使手册更具指导价值和操作性。

(二)入户探访各阶段工作 

16

17

1.姓名(提前了解)
2.性别(提前了解)
3.年龄(提前了解)
4.居住地址(提前了解)
5.兴趣爱好
6.婚姻情况
7.居住形式
8.子女情况,如数量、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居住地等
9.经济来源
10.收入状况
11.工作情况
12.身体情况
13.文娱活动情况
14.社会关系状况
15.养老意愿及需求情况
16.对现在的生活的满意程度,哪些满意,哪些不满意
17.生活的最大问题 

社工入户探访操作
以社区严重精神障碍者探访为例

精神康复

入户探访常用礼仪介绍及话术指引

社工初次入户探访访谈提纲
                ——以社区严重精神障碍者探访为例

18

19

二、话术指引
1.电话预约
社工:您好,请问是 XX 先生/女士吗?
服务对象:是的
社工:您好,我是文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 XX 社工,我从社区工作站了解 到了您的情况,希望近期去您家中探访慰问,请问您什么时间比较方便呢? (约定时间后按时登门拜访)
2.询问需求
社工:作为社区的社工,我们的工作是为社区居民服务。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
服务对象:提出需求或表示没有需求
社工:结合服务对象需求,告知其中心已有的相关服务安排;如暂无法满足服务对象需求,澄清缘由,并转介服务信息或服务。
3.子女情况
社工:阿姨,这张照片上的哥哥姐姐是您的孩子吧?
服务对象:是的,我有一儿一女。
社工:哇,刚好凑成一个“好”字,阿姨好福气呀!
服务对象:还好,还好。
社工:哥哥姐姐是做什么的呀?
服务对象:儿子在文化局,女儿在银行。他们都忙,一个月来看我一次。
……
(从以上谈话中,可预估出服务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子女陪伴情况等)

入户探访常用礼仪介绍及话术指引

一、常用礼仪
1.敲门礼仪
采取适当的力度,轻敲门 3-5 下,建议 40-60 分贝左右。
2.见面礼仪、介绍礼仪
使用敬语,快速自我介绍及介绍同行人员,握手,递送社工宣传资料。
3.表情语
微笑,视线保持在右图斜线区域。
4.动作语
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保持柔和、坚定的目光,借助表情、手势、姿势、 等非语言性内容,传递“同行”“尊重”“接纳”等信号。 
5.体姿语
站姿挺拔,坐姿礼貌,如图所示。

20

21

五个“破冰”小技巧

家庭访视

对严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者(以下简称“康复者”)开展家庭访视有别于常见的机构服务,需要主动深入康复者的日常生活场景,在康复者熟悉的环境下进行对话。
在发现共同的话题、拉近双方的关系方面,是有一定方式和技巧可循的。笔者根据一线实务经验,总结以下五个法则, 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做好首次家庭访视,起到“破冰”成效。
一、言语称谓有讲究
入户访视,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说也是建立起平等身份感的过程,因此,访视员对康复者的称谓应当生活化、自然化,以符合生活场景的要求。
(一)亲切的称谓,有助于实现平等亲近的交流初次见面,一个适当的称谓, 有助于留下良好的印象。一般情况下,称呼主要以年龄为依据:遇到比自己年纪小的康复者,可以根据其家属对其的称呼作为参考,姓氏前加个小字,如果名字是两个字的可以直呼名字,如果是三个字的,可以取后面两个字;遇到比自己年长而相较于自己父母小的,男性康复者可称之“哥哥”或“某哥”,相应地,女性则可称之“姐姐”或“某姐”;遇到年龄与父母年龄相仿,或者更年长,可以称之“叔叔”“阿姨”或之前加个姓氏,变成“某叔叔”“某阿姨”。合适的称谓可让康复者及家属感受到亲切,有助于实现在一个平等亲近的氛围下进行沟通。当然,实际工作中也会有一些康复者对尊称感觉到不舒服, 只希望他人直呼自己的名字,这时无论对方的年龄大小,访视员应尊重他的个人意愿。
(二)寻找相似的方言及风土习俗,有效缩小心理差距在与康复者及其家属初次交流时, 访视员应主动寻找与他(她)们是否有相同方言、是否来自同一个地方、有没有相似的风俗习惯等背景资料,这样更容易获得康复者及家属对访视员的身份认可。同时为访视创造话题,有利于开展服务。找到相似的方言,饮食、节日习惯等风土习俗,有助于缩小访视员与康复者及家属的心理距离。

22

23

譬如访视员如约入户家访时,听到家属用家乡话提醒康复者与自己打招呼, 而他们的家乡话正好是自己的方言,就可以跟康复者说自己会讲这些方言,接下来就建议用家乡话来交流,康复者及家属会觉得更为亲切。
(三)得体的衣着打扮,更容易获得接纳一般情况下,访视员不应穿印有明显职业身份标识的服装,干净整洁的休闲服装搭配休闲鞋比较合适,女访视员尽量不要穿短裙及吊带衫,避免访视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二、身份介绍有差别
场景服务中,访视员如何介绍自己的身份,往往是康复者及家属打消疑虑、接受服务的前提。虽然访视员先前做了一些准备, 也有过电话接触,但与真正见面还是有所差别。康复者及其家属可能对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存在疑问,对社会工作者的年龄和经历也不认可。访视员如何进行自我介绍,根据实际遇到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常见类型。
第一,对于对社会工作服务相对熟悉,参加过职康、家属资源中心活动的康复者和家属,访视员可以直接介绍自己是社区专职精神卫生服务社会工作者,提供定期回访服务。
第二,碰到对社会工作服务缺乏了解,而且不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到自己或者家属患有精神疾病, 病耻感很强的,访视员可以利用好医疗资源,特别是市级精神专科医院这块牌子,自我介绍用语可为:“您好,我们是×× 医院派驻的随访工作人员,定期跟进您(或者您亲属)的康复情况。”
第三,康复者与家属对待专业服务的态度常常存在差异,例如康复者抗拒专业服务、家属希望有其他资源提供帮助等。遇到这种情况,访视员需要提前与家属沟通,自我介绍的用语可为:“您好,我是区关爱办的工作人员,来家里了解您的现况,看看能否提供相应的帮助。”

入户随访中的自我介绍是访视员对职业身份定位的第一步,这个定位需要明确,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些灵活应对,目的是让康复者及家属感受到入户服务是正常的、可预期的。
三、居住环境藏话题
居住环境是康复者及家属每天生活的地方, 在场景服务中, 康复者的日常生活与居家环境布置紧密相连,往往藏有很多可以拓展的话题。房屋的地理位置、产权、朝向,与之相关的话题涉及是否需要支付租金,生活设施是否齐全, 出行是否便利,是否有公立学校, 房子采光、通风如何等,其中任意一项都可以与家庭经济相关联, 访视员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康复者及家属既往生活状态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和安排。
室内装修、家具摆放、空间利用,可以反映一个家庭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是一个容易引起共鸣的话题。访视员对康复者及家属居住环境的了解,并不是按部就班地询问一些问题,而是从中找到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推动进一步了解康复者真实的家庭生活环境以及他在这个环境中的真实状态。
四、日常寒暄找目标
生活需要阅历,也需要共鸣。从日常生活寒暄中,了解康复者及家属的日常生活现状是场景服务下的陪伴服务的一个重要特征。既然是生活场景寒暄,就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指导语,重要的是一定要契合当时场景,要容易产生即视感,这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当访视员进入康复者的家庭环境中,看到墙上的一幅书画、一幅刺绣,在发出赞叹的同时,可顺便了解一下它的由来,由此推导康复者的兴趣爱好; 当访视员发现桌子上摆放的是刚买回来还未来得及放进冰箱的蔬菜,或者是准备午餐的菜肴,可联想到康复者的饮食习惯,进而觉察其是否有分担家务的习惯;当访视员看到康复者煮面条、下饺子,可联想到康复者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些不仅仅可能成为“破冰之旅”的一个话题,也是康复者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24

25

日常生活化的交流,更容易使访视员与康复者找到共同话题,也容易引起共鸣,从而使访视员捕捉到推进服务的契机和个性化康复训练的目标。
五、兴趣爱好定方向
兴趣爱好作为加强康复者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也反映康复者人际关系建立的方向。
首次入户访视,访视员了解到的康复者的兴趣爱好,可能是现场观察到康复者反复在做的一件事,或者是家属言语描述的事情,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康复者接受服务的意愿。事实上,每个康复者与身边其他康复者的兴趣爱好常常有所不同,这可能会使康复者难以融入团体活动的交际圈。
从另一方面来看,兴趣爱好的不同,呈现更多独特性,则提醒访视员应仔细观察和详细记录这些情况,并以此为突破口,确定后续跟进的方向。
当然,尊重康复者独特的兴趣是熟人关系建立的关键,也是能够进一步推进服务的润滑剂。
破冰之旅,第一印象很重要,处理得当有利于服务的衔接与推广,同时也助于专业关系的建立。访视员不需要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而应更多地走近日常生活,并逐步建立关联,使得服务从一开始便更人性化、更有温度。

26

27

建立关系的四个阶段

社工与精神康复者

我们都说社会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服务的起点是人的需求,终点是人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于是便有了“关系”,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亦如此。然而,我们在现实的中发现,基于一般人都具有的戒备心,社工与案主建立关系原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与精神康复者建立关系,便更加如是。由于康复者的病症影响,如被害妄想,幻听,多疑等,或者过去的一些生命创伤,又或者是生活环境等因素,使精神病康复者对陌生人,尤其是一个突如其来,一直要追问自己过去,以及家庭情况,康复情况的人,便更存戒心。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因病所致,使其不能正常与人交流。但无论是什么原因,我们都能感受的到与案主建立关系不简单,但是很重要。
“如何与案主建立关系”这似乎是贯穿整个社工个案服务的永恒话题,也是我们无法跳过的环节,是服务能否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一环以及基本前提。个案服务着重于一对一的独特性、个别化。
将与案主建立关系的过程总结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关系试探阶段,关系信任阶段,关系理性阶段和关系稳定发展阶段。
建立关系的第一个阶段:关系试探阶段。
此阶段通常是与案主第一次,第二次见面,案主与社工都处于一种对对方比较陌生也好奇的阶段,相互之间具有一种关系的试探性。此时,可用“三心”介入,分别是:诚心,细心和关心。诚心是首先社工可以提前了解案主的病种,有何病症,目前的康复情况等,其次是塑造专业的服务形象,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让人信服,假若我们刚入行,或者对案主的病情不太了解,那么社工也可以有“救场”方法就是“专业不够,态度搭够”,诚恳的态度、热情的服务,在一开始,总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细心,对外指要细心观察案主的生活环境,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等,对内是指要细心准备每一次入户,包括入户需要的纸质

如何帮助你身边的抑郁症患者

28

29

资料,入户目标以及良好的心理准备等。关心,指可以通过一些节假日的问候,例如电话问候,节日的小礼品,活动的邀请等,旨在塑造好感,让案主对社工放下戒心,敲开心门,以让后续的服务变成可能。

求就会有所不同。例如行为退缩、病悉感低、社会功能差、病症明显等,分析案主处于在康复进程的什么阶段,我们就提供该阶段需要的什么服务,这些服务应该是个别化的,专属化的,需结合案主的实际需求。第二,从案主的需求出发,即找准时机,提供及时的服务。尽管我们与案主的关系已经进入了“理性期”,但是在常规的服务中,或者是新接手的个案服务中,这可能只与案主见过几次,服务周期可能是在半年至一年内,需要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需求。例如,送餐服务、老年人护理、乘车卡、物资资助或经济援助等,可以是一些可视化的实际帮助。因为这些最基础,也是最容易提供的服务,也最实际的帮助。除了能为案主快速提供帮助,也能轻松建立好感,这也是社工相对容易提供的服务。第三,从自身能力考虑,是指社工需从自身的能力,条件以及项目的服务范围,甚至是机构的资源去考虑。案主提出的需求是否是我们可以满足的,假若不是,那么我们可以发挥社区资源的力量,政府资源的力量去做服务,笔者把它形容为“借力打力”,即资源整合,将村居委,镇街区残联,民政部门,综治办,公安民警或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等社区里原本就有的资源整合起来,在从中挑选能满足案主需求的个别资源,为我们的服务做支撑。

建立关系的第二个阶段:关系信任阶段。
此阶段的重要任务是与案主建立情感连接,增加可信任感。在此阶段,可充分借助案主身边的环境因素促使关系的进一步建立。例如,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或时刻,对案主做些专属的事情,表达我们的心意,同时留意案主身边重要的人、事、物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家庭成员的变化可能是引起其情绪变化,病情起伏的重要因素,也是案主的受照顾程度高低的衡量指标之一,是很好的面谈切入话题。社工在服务过程当中,根据案主的实际情况,给予情感支持,情绪疏导或资源链接等,从情感上与案主建立连接,增加案主对社工的信任度。需提醒的是,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土民情,尤其是一些习惯或者禁忌,都需要社工去关注。假如社工在入户过程中遇到以下情况则需要警惕了:某天社工到访案主A家,当到达案主家门口的时候,发现门口的对联全部被撕掉,包括一切的“门神”,“福”,“迎春吉祥物”等,便猜测案主家中是否有亲人去世。果然,当社工问起案主的家人时,案主则表示父亲已在过年期间去世了,及此,案主的情绪便开始失控,以致面谈无法正常进行下去。如遇到此种情况,那么很有可能是案主家中有亲人去世,尤其可能是直属亲人,如父母或兄弟姐妹。
建立关系第三阶段:关系理性阶段。
进入此阶段,与案主的信任关系基本建立,案主的一些需求也需要进行处理,因此可着重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将服务进行推进,也是关系进一步巩固的关键。如何对案主的需求进行处理同时又能持续与案主建立关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即从案主所处阶段出发,从案主的需求出发和从社工自身能力考虑。第一,从案主所处阶段出发,是指不同的个案,康复情况不一样,所处的阶段不一样,那么案主的需

建立关系的第四阶段:关系稳定发展阶段。
此阶段,相信社工已经陪同案主走过了一段旅程,也解决了一些实际的需求,此时需要持续的来往,社工也需保持适当的自我肯定,进一步巩固信任关系。但笔者认为当案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社工产生了信任与依赖,那么社工便极有机会深度了解到案主的病情,以及更加内心的感受,因为案主此时已经对社工完全打开了心扉。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案主“变化无常”的情绪起伏,或者是病发,被案主“拉黑”又“加好友”。案主的起伏与反复,可能会让社工无所适从,甚至感到挫败。在此阶段,社工可参考复元理念里讲到的“起伏中成长”。社工需明白案主的复发可能是伴随她/他一生的,病情会起伏,需要社工耐心陪伴,需要坚持个性化

30

31

原则,社工需思考的是如何协助案主从该次事件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或者应对的策略,以预防下次同样情况的出现,或者减轻再次出现时对案主的损伤。当案主的病情越趋向稳定,那么这种反复便会相对减少,社工的价值就体现在此。
      用最实际的陪伴,最真挚的帮助去与案主同行,让其感受到来自社工的帮助与自己努力的力量,那么社工与案主的关系便能获得进一步的升华与巩固。
      前文讲到的社工与精神康复者建立关系的四个阶段,关系试探阶段,信任阶段,理性阶段以及稳定发展阶段,不一定是按顺序出现,也有互为穿插出现的时候。社工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案主的实际变化,灵活切换,优化服务,与案主快速有效地建立信任关系,为后续的服务提供稳固的基本前提。

如何帮助你身边的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但可治疗的精神疾病,无论年龄与职业,许多人人都深受其苦。抑郁症会逐渐吞噬他们的生活,给他们带来巨大痛苦,也使患者身边的人无比痛心。无助、受挫、愤怒、恐惧、自责或是悲伤,当你爱的人患上抑郁症时,你的这些情绪都是十分正常的。与患有抑郁症的亲友共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你不照顾好你自己,你也可能会不堪重负。
话虽如此,你仍可以尝试许多可行的方法,来帮助你爱的人。首当其冲的便是学习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尝试着与他谈论他的抑郁症。不过,在帮助他的同时,也请不要忘记时刻关注自身的情绪健康。照顾你自己的需求并不是一件自私的事,而是一种必需。保持满格的情绪能量,这样你才能为你身边的抑郁症患者提供有力的支持。
了解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病症。请不要低估抑郁症的严重性,患者的症状并非出自他们的本意。抑郁症会使得患者很难与任何人进行深入的情感联结,即使是他最爱的人也是如此。
躲避问题并不会让抑郁症消失,请不要帮助他逃避病症。编造借口,掩饰问题或者是帮他撒谎,这只会让他更加不愿寻求治疗。
你无法“治好”他人的抑郁症。不要试着凭一己之力去“营救”你的亲友。这不能指望你,也不是你可以做到的,请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我的亲友是否患上了抑郁症?
家人与朋友总是患者与疾病抗争中的第一条防线。如果你了解抑郁症的迹象与症状,你也许可以在他自己察觉之前便发现问题,而你的支持与关心也会让他在寻求他人的帮助时增添几分勇气。

32

33

如果你爱的人出现以下情况,那就要当心了……
▢看起来对任何事情都不再感兴趣了。他丧失了对工作、兴趣爱好和其他任何曾令他开心的事情的兴趣,与朋友、家人疏远,回避社交活动。
▢表现出对生活无望、负面的看法。反常态地悲伤、易怒、脾气暴躁、挑剔或情绪化,与你谈起他“无助“和“无望”的感受。
▢经常抱怨身体疼痛。例如头痛,胃部疾病和背痛,或者总是抱怨感到疲惫,精疲力尽。
睡得比平时少或睡得太久,变得优容寡断、健忘、没条理、不在状态。
▢吃得比平时多或少,并且最近体重出现增加或减少。
▢饮酒增多或滥用药物,可能为处方安眠药或止痛药。
如何与他人谈论他的抑郁症
有时候,和亲友谈起他的抑郁症是件很难的事。你也许会担心如果你说出了你的想法,他们会因此生气,感到被冒犯,或是无视你的担忧。你也不确定该问什么问题,怎样鼓励他们。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开启话题,如下的建议会有帮助。不过请记住,做一个有同情心的倾听者比一个建议给予者更重要。你不必尝试着去“治好”他,很多时候,你需要做的仅仅是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就算只是简单地与他面对面说说话,对他而言往往便是巨大的帮助。
不要期望一场谈话就可以解决事情。抑郁症患者常常会避开他人,自我孤立。你可能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表达你对他的关心,告诉他你愿意聆听他的诉说。在保持温柔的同时,也请坚持不懈。 

你可以对他说些什么:
你不是孤单一人,有我在这儿。
你可能现在不相信,但是你的感觉是会变的。
我可能无法完全明白你现在的感受,但是我关心你并且想帮助你。
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告诉自己你可以再坚持一天,一小时,甚至一分钟,只要你能挺过去。
告诉我,我能做什么来帮你。
自杀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你认为你的亲友可能在考虑自杀,请务必尽快告诉他你的担忧。很多人对此感到不适,但请相信,这是你能为意图自杀者做的最好的事之一。开诚布公地谈论他们的自杀念头和感受也许能够拯救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当你为此担心的时候,请立即说出来,或帮助他寻求专业帮助。
在治疗过程中给予他们支持
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给予他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这需要你始终保持同情与耐心。而当你面对他的负面情绪,无缘无故的敌意和情绪化举动时,这可能没有那么容易。
▢ 给亲友提供任何他们需要(且愿意接受)的帮助。
▢ 对他抱有理性的预期。
▢ 做他们的榜样。
▢ 鼓励他们去做事。
▢ 必要时请帮助他们。
照顾好你自己
在帮助他的同时,保持你自身的身心健康,与你爱的人及时接受治疗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请将关照自己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34

35

个案会谈十四类技巧解析

你会“聊天”吗?

一、个案会谈的支持性技巧
个案会谈是指个案工作中工作者与案主面对面有目的的专业谈话。支持性技巧是指工作者通过身体及口头语言的表达,令案主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从而建立信心的一系列技术。支持性技巧主要有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等。
表达专注
专注是指工作者面向案主、愿意和案主在一起的心理态度。在某些人生的重要时刻,有人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当工作者以专注的神情面对案主,案主就会感觉“他与我同在”、“他在专心地陪伴我”,这无疑会给案主带来心理上的支持,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专注行为的品质,反映着工作者知觉能力的敏感程度,优秀的个案工作者都会注重培养自己专注的能力。专注技巧既表现为通过生理上的专注行为来表达心理上的二专注,也表现为心理上的专注带动生理上的专注。生理上的专注行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1、面向案主:工作者以一种参与的态度面对案主,这种表现意味着“我愿意帮助你”、“我愿意留在这儿陪你”。
2、上身前倾:坐在椅子上,上身略微前倾。前倾的姿势意味着“我对你和你说的话感兴趣”、“我对你是友好的”。开放的姿势:双手放开而不是抱住双肩。 
3、良好的视线接触:会谈中工作者应与案主保持稳定、坦诚的视线接触,而不是眼睛盯在别处或四处巡视。主动倾听是指工作者积极地运用视听觉器官去搜集案主信息的活动。专注与倾听是不可分开的,是同一种行为的不同侧面。完全主动的倾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4、倾听案主的话语信息:工作者在会谈中的二个重要职责就是鼓励案主多说话,自己多倾听。工作者的倾听不是盲目的,而应该是有目的的,在倾听时要注意分辨案主叙述中的经验部分、行为部分和情感部分。 

36

37

6、解读案主其人:倾听的最深层意义是要解读案主这个人——包括他的生活、行动及与其问题相关的内容。工作者在用眼睛观察了案主的身体语言,耳朵倾听了他的话语信息,这还不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动用自己的大脑,迅速地进行思考判断,解读案主整个人。
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工作者进入并了解案主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案主的一种技术与能力。同理心包括情绪同理和角色同理两个层面的内容,情绪同理即同感,是指工作者如同亲身体验一样感受案主的感受,是一种受他人状况感动的能力;角色同理是指工作者了解案主的情境、参考构架及观点的能力,角色同理要求工作者尽量放下自己的参考构架和文化背景,站在案主的角度去理解案主的问题及其相关的行为。 
同理心作为一种会谈技巧,由三个层面的要素组成:一是觉知的能力,包括被感动的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想同理案主,就得先了解案主、懂得案主、理解案主。正确觉知的基础,首先是培养自己对事物的敏感性,提高感受能力。二是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说话能力和身体语言能力。一般来说,陈述句和征询式、不确定式的语气效果比较好。三是传达的及时性,同理心的传达必须是及时的,迟到的表达可能完全失去意义,提前、急于的表达,会影响同理的准确性、正确性和全面性。什么是传达的最好时机,这要依具体情境而定,需要工作者去自行把握。
鼓励支持
鼓励是指工作者通过恰当的话语和身体语言,去鼓励案主继续表达他们的感受和看法的技术。鼓励的技巧可以起到让案主表达、支持案主去面对和超越心理上的挣扎、增强案主自信及创造彼此信任的专业关系的目的。鼓励应该在工作者觉察了案主的退缩行为之后运用。工作者通过专注与倾听,发现案主沉默、逃避目光接触、避免直接对话、吞吞吐吐等情形时,应当给予及时的鼓励。鼓励案主继续表达可以用话语如“请继续”、“你说的很好”,也可以用身体语言的支持,如身体前倾、微笑地注视、点头、用手示意、眼神鼓励等。

二、沟通要掌握什么技巧
对人尊重的态度和同感的理解是需要通过语言来传递或表达的,因此,沟通双方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艺术是取得良好沟通效果的关键。 
运用好语言符号
第一,把话说得悦耳,悦耳的声音会令人心情舒畅。第二,把话说得清楚,必须让人明白所要传达信息的意思,这就要求沟通者思维有条理,吐字清晰,把意思说明白。第三,把话说得准确,要完整地表达句意,说话用词尽量科学准确。第四,把话说得恰当,说话必须符合特定的身份和场合。第五,把话说得巧妙。例如,如何说好第一句话 ?怎么才能开启对自己有利又令对方愉悦的话题,一般的原则是寻找对方的兴趣谈话区域和自己的有知区域,而要避开对方忌讳的区域和自己的无知区域。
巧妙使用身体语言
身体符号包括人的眼神、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动作及仪表等。专家认为,在人面对面的信息沟通中,有 6 5%的社会意义是通过身体符号传递的。身体符号具有无伪装性的特点,人可以言不由衷,但强装笑脸总要露出破绽。人们可以通过恰当的身体符号向沟通对象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重、接纳、关心,更可以通过细心地观察对方的身体符号解读其内心世界。
环境符号
环境符号是指能够传递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因素。时间在传递信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人约会姗姗来迟,传达给对方的可能是不认真、时间观念不强、对对方不重视等信息,进而会引起对方很多的心理活动:失落 -、不信任、不愿意合作等。空间因素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位置以及沟通场所的气氛。谁都知道远远的打招呼表示热情与友好,与人擦肩而过没有任何表示说明彼此的敌意或冷淡。一般而言,人与人之间相隔 O厘米~ 15厘米是亲密距离,其语意是亲密而热烈; 15厘米~ 75厘米是个人距离,语意是亲切友好; 75厘米~ 215厘米是社交

38

39

距离,语意是严肃而正式; 215厘米以上是大众距离,表明彼此之间没有心理的联系,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则是例外情境。由此可见,应该视交往对象的关系把握与人沟通的距离。

主查证摘要是否准确,容许案主否定、接纳或更正工作者的摘要。

三、会谈时的引领性技巧
引领性技巧是指工作者引导案主具体、深入地探索自己的经验、处境、问题、观念等技巧。运用引领性技巧的目的是促进案主在相关主题上做出较为具体、深入、有组织性的表达和探讨,增进工作者对案主的认识和了解。引领性技巧主要有澄清、对焦、摘要等。
澄清
工作者引领案主对模糊不清的陈述作更详细、清楚的解说,使之成为清楚、具体的信息。澄清也包括工作者解说自己所表达的不甚清楚的信息。沟通本来就是困难的事情,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各自拥有不同的生活空间,不是通过几句话就可以了解的。个案工作者与案主之间不是一般的人际沟通,而是要深入地互动,工作者必须对案主有较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真正按照其需要提供帮助。 
对焦
对焦是指将游离的话题、过大的谈论范围,或同时出现的多个话题收窄,找出重心,并顺其讨论。对焦可以使会谈减少跑题、多头绪的干扰,使会谈能够集中在相关主题上进行深入、具体的讨论。但工作者在运用对焦时应注意与鼓励技巧的冲突,鼓励技巧的理念主张让案主多说话、尽量表达自己,这就免不了会出现谈话漫无边际的情况,因此,对焦技巧的运用不可生硬,应考虑偏离主题的程度及所持续的时间,来决定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对焦。
摘要
工作者把案主过长的谈话或不同部分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并作简要重点的摘述。摘要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案主理清自己混乱的思路,突出案主在想法、感受、行为、经验上的特点或模式,促进案主对自己有较清晰的了解。另外,工作者作完摘要后,还应向案

四、个案会谈的影响性技巧
影响性技巧是指工作者通过影响案主,使其从新的角度或层面理解问题或采取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影响性技巧主要有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和对质。
提供信息
工作者基于专业特长和经验,向案主提供所需要的知识、观念、技术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信息包括案主不知晓的新信息和帮助案主改正已有的错误信息。工作者在提供信息的时候首先要了解案主的知识背景,分析其对信息的敏感能力和接纳能力,选择适当的方式提供信息。
自我披露
选择性地向案主披露自己的亲身经验、处事方法和态度等,从而使案主能够借鉴他人的经验作为处理自己问题的参考。自我披露可以引导案主从其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参考别人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自我披露还可以为案主树立坦诚沟通的榜样,工作者的坦诚开放、与人分享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的做法,会感染案主使其愿意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自我披露对促进工作关系也十分有利,工作者的自我披露可以拉近与案主的心理距离,发展融洽的专业关系。
建议
对案主的情况、问题有所了解和评估后,提出客观、中肯和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意见。作为专业的助人活动,在个案会谈中,工作者通过对案主问题及相关信息的了解,总会发展出具体的解决案主问题的思路,工作者应该向案主提出这些意见。但是,工作者首先需要考虑清楚意见或方法的可行性、背后的理念及理论的正确性。而有时如何向案主提出这些建议比方法本身的意义还要重大,如果工作者生硬地强行要求案主按照自己的意见做,违背案主个人意愿,反倒会造成不进反退的后果。因此,如何向案主提建议非常重要。

40

41

忠告
工作者向案主指出案主行为的危害性或案主必须采取的行动,例如:“如果你还是每天翻查你丈夫的包,他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会严重影响你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忠告通常是针对一些比较严重的事件或行为,但是,是否严重是一种价值的、道德的判断,是很主观化的。因此,工作者一定要反复斟酌自己的判断,而忠告之后,工作者应该耐心地讲清道理,提供案主不知晓的知识和视角,使案主有所领悟。 
对质
对质是指工作者发觉案主的行为、经验、情感等有不一致的情况时,直接发问或提出疑义的技术。通过对质,工作者可以协助案主觉察到自己的感受、态度、信念和行为不一致或欠和谐的地方。

个案管理 l 七步法
评估现状:尽量全面(精神健康/躯体健康/日常生活/社会关系/工作学习/风险评估/
经济领域/居住领域/家庭监护/权益保护),侧重发掘可用的资源和患者潜能
明确问题:分类列出问题清单,由易到难,首先找出可能解决的问题,不宜超过三个
确定目标:先设定总目标,再分步设定阶段目标
制定指标:量化,可考评
达标策略:可行,使患者愿意采纳
明确责任:分工明确,患者是服务对象,又是团队成员
检查进度:鼓励为主,及时鼓励,肯定成绩

个案案例(上)

个案服务计划表(上)

42

43

如何开展精神康复小组

精神康复

体验式学习,是一个以体验为基础的,使得个体持续地适应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与所在环境不断冲突、和解。它有别于传统教育学习模式,它是参与式的学习活动,体验是基础,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中心,不再被动的从老师那里、课堂上、课本中接受知识。
根据笔者所在的《南沙精综2019需求调查分析报告》中显示,在200名康复者中,完全没有以及极少参与个人兴趣、朋友聚会、社会团体组织等闲暇活动的有35.01%,不能完全独立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有52.39%。说明不少康复者几乎在家,减少了外出与外界接触。
长此以往,则容易使得这部分康复者与外界隔离,沉浸在自我世界中,最终病情恶化。当然这部分康复者中其中绝大部分是受到残余病症以及药物副作用的影响,也会涉及社会歧视、自信心降低和社交技能退缩等方面的因素。
其实,精神康复者某种程度上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区别,最大的不同是思维以及认知上的逻辑关系是否合情合理。康复者的内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过程与体验式学习原理不谋而合。体验式学习正是精神康复者在与外界的接触中解决冲突,修正认知的过程。在精神康复者小组中运用体验式学习理论可以使得康复者自主投入到体验中,获得知识,感悟,并将其“所得”应用于日常生活。
一、小组基本情况
(1)小组名称:“缤纷职业体验”成长小组
(2)小组性质:成长小组
(3)小组时间:2019年12月12日-2019年12月30日15:00-16:00
(4)小组节数:6节
(5)参加对象:南沙区辖区内精神康复者
(6)组员出席总人次:13人/67人次

44

45

三、理论与方法
体验式学习理论以大卫.科尔的体验式学习模型为代表,他建构了一种体验式学习圈模型(下图)

该模型包括四个步骤:1.实际经历和体验;2.观察和反思;3.抽象概念和归纳的形成;4.在新环境中测试新概念的含义。该理论强调共享与应用,注重“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
“缤纷职业体验”成长小组以真实情景的职业情景体验为内容,体验后通过充分的互动讨论,让组员自主选择适宜的职业,最后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尝试。整个过程让组员理解职业康复也是复元重要的一部分,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促进组员更好地在社区中康复。

二、小组背景
根据《南沙精综2019需求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200名被访康复者中,有69人需要就业,占20-40年龄段的42.6%,占总体34.5%。问及怎么样才能成功就业,则如下图显示:
显然,大部分康复者都认为,病情稳定、职业能力提高、情绪稳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减少社会歧视有助于成功就业。
而另外一方面,社工在日常的走访过程中,有部分康复者认为职业并不能促进康复,更有不少康复者认为目前自己的身体以及精神状况不适合就业。显然他们把职业定位得过于狭义,并没有意识到职业其实就在我们生活当中,与我们息息相关,更是可以促使良好地康复。
基于以上结果,XX社工旨在通过职业体验的形式,让康复者们能够意识到职业对复元的重要性,促进其对职业有更多的了解,甚至促使康复者们在复元中工作,在工作中复元。
基于以上结果,XX社工旨在通过职业体验的形式,让康复者们能够意识到职业对复元的重要性,促进其对职业有更多的了解,甚至促使康复者们在复元中工作,在工作中复元。

46

47

四、小组目标
1、80%的组员通过小组增加对3-5种职业的了解
2、70%的组员通过小组意识到职业康复的重要性
3、60%的组员通过小组找到合适的职业定位
五、小组实施状况

48

49

小组活动案例︵左︶

(2)目标达成分析

六、成效评估
(1)成效评估

卡兰德将小组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
前属期:也即小组开始阶段,组员试图与陌生人建立初步关系。社工于此阶段鼓励成员表达对小组和其他组员的期望。
权力和控制期。当小组建立后,组员逐渐找到了安全感,并试图确立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这是一个动荡时期,个别无法从小组中获得安全和满足的组员可能会选择退出小组。
亲密期:组员关系更为亲密,公开比较小组生活和家庭生活,亦会出现移情:并开始思考小组的目标。
差异期:此期形成良好的小组。小组的规范和标准成为组员行为的参考,相互支持和沟通。成员们联合合作以期能提出现实的建议或实施大型的项目和方案。
分离期:小组因工作目标的达成等多种原因而面临解体。此期社工需处理各种焦虑情绪,如内聚、逃避、拒绝分离、情绪反复等。

50

51

七、专业反思
(1)体验式学习理论在精神康复者小组中的设计
亲身体验:在小组过程中,康复者需要融入环境中,经历具体体验,促使康复者进行观察、反思。开始的时候,大部分康复者在学习过程较为紧张,甚至会有退缩,充满了紧张与冲突。而在体验后,自信心得到提升,又充满了喜悦。这是一个是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
体验式学习是适应环境的过程:在小组设计中会有职业有农民、派单员、家庭主妇、超市收银员等职业的体验,它促进了康复者与现实世界的环境互动,让康复者更加了解自己,收获感受,并使得康复者在体验过程中进行自我观察和反省。在此过程中,社工应注重康复者的投入程度、参与的积极性、与环境的互动情况和行为分析等等,康复者才是小组中的主角。
(2)需要注意的地方
体验式学习是体验过程而不是结果。
首先,在体验设计的时候,注重的是体验过程而不是结果,建议将程序或步骤分化,使组员容易吸收和学习,提高自信心,减少其挫败感。
其次,没有必要一定要康复者去反思,社工应当注意什么时候让康复者去做,什么时候才让康复者想。
最后,在小组过程中,社工有时候会臆想组员在参加小组之后会有重大进步,但其实不然。

绘画小组活动案例(上)

技能培训小组活动案例(上)

52

53

白银市平川区星辰社会服务机构创新发展中心

联系电话:13830095228
邮箱:2134777821@qq.com

7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