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外文界11月样刊

电子杂志杂谈2020-12-10
3102

主管单位: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中国国际出版集团)
指导单位: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                        办公室
出版单位:中国外文局翻译资格考评中心
出版人:王继雨
总顾问:杜占元、张海迪、林戊荪
专家委员会:
英语
日语
法语
俄语
德语
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
朝鲜语/韩国语
社长兼总编辑:王继雨
副总编辑:
执行主编、副主编:
运营总监:
市场总监:
编辑部主任:
客座编委:
客座栏目主编:
特约撰稿:
广告发行:开棣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04 | 为跨文化交流摆渡架桥:《外文界》专访黄友义

26| 中国的新国际秩序观与战后国际秩序

24 | 穿越历史透析中美之变——当前对两国关系的若干思考

31 | Paul Heer(保罗·希尔):失去自信,美才会怕与中国竞争

38 | 面向语言服务的MTI教育模式创新与变革研究

46 | 《红楼梦》英译品读

50 | 俳人笔下的节气与花 | 霜降

101 | 大学毕业生如何选择第一份职业

104 | 第九届中国语言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问题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02

03

56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韩文版节选)

09 | 70年坚守初心,只为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外文局辉煌70年

封面文章

18 | XII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форум БРИКС прошел в Москве

44 | 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高端翻译人才培养思考

66 | 今日中国阿文版原主编王复谈阿语翻译能力和指点迷津

35 | 2019年全国MTI院校参加翻译资格考试情况分析报告

96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赠书读书会在南非开普敦举行

91 | 北京外国语大学(1)

93| 延边大学(2)

88 | 许渊冲的百岁心愿

74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重要概念汉英对照

80 | 周文重:“微笑大使”的外交人生

85 | 傅莹:与外国记者交朋友

译路通——资讯与动态

中国观点

中外镜像

学术纵览

精品悦读

指点迷津

译海掬英

外交官轶事

院校风采

大赛活动

外文局外语期刊集萃

19 | Que despierte el lector

16 | Une revalorisation indispensable

译路通——留学与就业

Foreign Language Community

(2020年11月刊 总第2期)

28 | David Hulme (大卫·赫尔姆):富国到底要不要帮穷国?

70 |CATTI二级口译常见问题与备考建议

96| 《中国政治话语对外翻译工作手册》正式发布

98 | 墨尔本大学入学申请

13 | Remains of volunteer soldiers returned from the ROK

权威语料术语发布(中外双语)

近日,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特邀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国际翻译联合会原副主席黄友义,回溯中国翻译世界的几次浪潮,探讨翻译在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王晓辉和黄友义的步伐走进中国翻译世界的几次浪潮,共同领略翻译背后的无穷力量。

在黄友义的书房,王晓辉与黄友义展开了第一段对谈。书房中的书汗牛充栋、琳琅满目,其中尤以外文书居多,研究美国的书籍整整堆满了一个书架。第一段对谈由书房中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一书展开,进而引出了黄友义的求学经历。对谈中提到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趣事和翻译

《中国绘画三千年》的意义,还提到小语种翻译的重要性。

随后,二人来到香山碧云寺,以翻译事业发展高潮为线索共同回顾翻译发展轨迹。在香山碧云寺,二人谈及佛经翻译,讲到鸠摩罗什、玄奘对佛经翻译的贡献。沿着翻译史脉络又谈到利玛窦、严复对翻译的贡献。从佛经翻译、科技翻译,再到启蒙翻译,翻译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进入二十世纪,“五四时期”的一批翻译家,更是直接推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鲁迅。伴随着对翻译史的回顾,二人来到鲁迅博物馆。紧接着的

对谈围绕鲁迅展开。主要谈及鲁迅作为翻译家提出的“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进而论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条件,首先是中国文化的总体影响力要提升,这一点我们中国最近这些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文化的影响力有很大提升。再一个就是,翻译的质量非常重要。这需要我们的出版社、翻译家做出巨大的努力,把中国的文学,用外国人能够听得懂、接受得了的语言方式传播出去。随后,二人来到外文局,参观了局史展,共同回顾了外文局的历史,谈到与新中国同龄的中国外文局,可谓中国翻译界的“摇篮”。名家辈出,灿若星河。

封面文章 | Cover Story

04

05

封面文章 | Cover Story

里有《红楼梦》《儒林外史》英文版的译者、翻译界中西合璧的伉俪,杨宪益、戴乃迭;有《孙子兵法》等多部著作的译者,著名翻译家林戊荪;有《安徒生童话》的译者,著名文学家叶君健;还有投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最美奋斗者爱泼斯坦。除此之外,萧乾、魏璐诗、戴妮丝、沙博理、段连城、梁良兴、刘德友、李士俊等一大批翻译家,都在中国外文局留下了工作和奋斗的身影。

采访最后,黄友义表示“中华文明延续了5000年,今天能够追求中国梦、中华民族的复兴对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而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的理念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中国将继续翻译世界、继续了解国际。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的同时,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把中国的理念介绍出去,这个是时代的需要。翻译在这个时代,任务更加光荣而艰巨。”王晓辉也表示“今天,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也需要用翻译把中国的声音、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
王晓辉与黄友义的对话中,金句频出,引发公众思考,考,一起来欣赏下:“整个翻译行业,有史以来,一直是站在历史的桥头,是弄潮儿,它推动事业发展。改革开放40年,大量的技术引进,管理模式的引进,那都是外文。那都得翻成中文。”

“疫情发生以后,我们做了那么大的牺牲。这会儿就需要我们用外文,通过翻译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为了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做了哪些贡献。所以这会儿翻译的作用在于帮助国家形象树立,对帮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桥梁。”
“我们都知道翻译,实际上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它是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所以,人才的培养以及翻译质量的提升,将成为我们对外传播中国、讲述中国故事的一个十分关分关键的一环。”
“翻译浪潮的出现,一定跟历史、跟时代是息息相关的。“翻译活动实际上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那个时代的色彩。“翻译活动实际上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那个时代的色彩。”
“从佛经翻译、科技翻译,再到启蒙翻译,翻译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进入二十世纪,‘五四时期’的一批翻译家,更是直接推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翻译是小众的工作,但对于国家、社会,却是有大意义。”

“我们经常说鲁迅是思想家、文学家,首先应该说他是个翻译家。他的作品里边,一辈子一千多万字,多一半并不是写作的作品,而是他的翻译作品。而他的翻译作品,也跟他在日本留学、生活有关系。他阅读了大量的日本文学家的作品。他写的《藤野先生》,那里边也是他看了日本人的,这个写回忆自己老师的作品。在日本,他翻译了很多日本人的作品,《一个青年的梦》《苦闷的象征》

06

《走出象牙塔》。他有日本人的细腻,有德国人的逻辑严谨。另外,他翻译那么多苏俄作品,苏联人诗歌的那个气势。”

 “首先,这些是一批有志于救国的文人,要改造社会。因此他就注意学习国际上的新鲜知识。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都首先是,我觉得是翻译家。然后转过来,再通过自己的笔来唤醒人民,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呼风唤雨。”
“以鲁迅为代表,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一个是思想的启蒙,走出那种禁锢的社会,接受新鲜事物。第二点其实不能不说的,就是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打开了大门。第三点就是,在文学上开阔了视野,你阅读了你又翻译了,在你的作品里体现了大量的过去中国人不太熟悉的题材、风格,所以让中国的文学创作一下开阔了眼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当代文学创作。最后一点就是对语言的帮助了。就是他那个时代,是从文言文走向白话文,鲁迅就是积极推动者。”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有几个条件:首先是中国文化总体影响力的提升,然后就是翻译质量的提升。”
“外文局的历史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同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号建国,外文局那会儿成立,所以外文局的工作也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的步伐。”
“外文局的发展是中国整个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缩影。”
“中国人走出去,要靠很多很多的桥,这个桥要有中国人架,还要请外国人一起来架。”
“‘一带一路’的延伸,也就是中国翻译向世界的延伸。”

“‘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三年五年的事情,‘一带一路’(倡议)走多长,就需要翻译提供多少服务。翻译提供的服务,能力有多强,那‘一带一路’(倡议)就能走多远。翻译的事业发展兴起跟‘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相关,‘一带一路’(倡议)的延伸,也就是翻译向世界的延伸。”
“文化只有双向交流中,才能取得动态的平衡。我们不仅要关注引进来,更要关注走出去。为了取得这种平衡,我们要注重翻译,注重文化的传播。这是翻译的责任和使命。”
“现在的文学作品,它是从政治到娱乐,从边缘到中心,从学术到商业化,涵盖面非常广阔,题材又非常广泛。能够满足各界人的阅读兴趣。这套书(《大中华文库》)推出以后受到国内外各方好评,因此也被出版界、新闻界誉为中国文化上的‘天宫一号’。”
翻译,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信息的转换与传播行为。从人类语言诞生开始,翻译就存在,并随着不同地域间的交流而逐渐兴起。而翻译工作者,古往今来,无论青灯照壁,还是冷雨敲窗,都被笼罩在艰苦而漫长的时光里,为了人类文明而默默求索。

07

——专访外文局局长杜占元

外宣期刊群 为新中国发声
就在开国大典的同一天,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成立,新中国的对外出版发行事业,就此开启。从当年的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到今天的中国外文局,一个个鼎鼎大名的机构在这里挂牌,一本本讲述中国故事的多语种著作从这里走向世界。
1950年1月1日,《人民中国》(英文版)创刊,这是新中国第一本外文期刊。随后,新中国第一份综合性世界语杂志《人民中国报道》、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人民画报》、第一份面向西方读者的文学杂志《中国文学》、第一份英文周刊《北京周报》以及《中国建设》等相继创刊。新中国的对外出版发行事业由此起步。70年来,中

【编者按】2019年,中国外文局迎来建局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信中肯定了中国外文局70年来的外宣工作,对继续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寄予殷切期望。与新中国同时诞生的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是新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专业对外传播机构。70年来,中国外文局秉承“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使命,用40余种文字在全世界累计发行了8万余种、18.7亿册书刊杂志,成为沟通中外的重要桥梁。70年来,中国外文局不忘初心,只为向世界讲述更精彩的中国故事,传播更真实的中国声音。

毛泽东同志为新创刊的《人民画报》题写刊名,他连写六遍,在最满意的那张上画上了两个圈。英文版《北京周报》是毛泽东每期必看的刊物,并借助它来学习英文。周恩来同志亲自为《人民画报》审稿三年多,《中国建设》(现《今日中国》)和《北京周报》就是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创办的。邓小平同志对《北京周报》的版式调整作过指示,还为《人民画报》题词。江泽民同志为《北京周报》日文版题词,并为《中国与非洲》杂志题写刊名。胡锦涛同志为《北京周报》纪念中巴建交55周年专刊致辞。

大师云集 群星灿烂
中国外文局,还是群贤毕至的地方。曾任国际新闻局首任局长的乔冠华,兼任过《人民中国》首任总编辑。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萧乾曾任《人民中国》副总编辑。漫画家丁聪曾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中国

国外文局持之以恒地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成为沟通中外的桥梁。

09

将视野放之当下,翻译的任务将更加光荣而艰巨。正如黄友义所说,我们在继续翻译世界、继续了解国际、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的同时,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把中国的理念介绍出去,这是时代的需要。
新时代之下,让我们以翻译界前辈为楷模,继往开来,锐意进取,用翻译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构建文化交流之桥,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为世界文化多元化做出贡献。
(来源:王晓辉专访 摄影:胡俊 供稿/责编:王皎)

链接:中外文化交流的“摆渡人” http://cul.china.com.cn/2020-09/04/content_41282159.htm

里,为了人类文明而默默求索。

黄友义,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翻译系列⾼级职称评委会主任委员、教育部MTI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副会⻓,外⽂局前副局⻓兼总编辑,CATTI国际版总顾问。

王晓辉,中国网总编辑,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国际新闻评论员,高级编辑。多年从事翻译、新闻报道和互联网工作,多次参加并担任国际会议和论坛的主持。

封面文章 | Cover Story

08

为《中国建设》等杂志撰稿的也是一连串闪光的名字:经济学家冀朝鼎和勇龙桂、科学界的李四光和竺可桢、戏剧界的梅兰芳、音乐界的贺绿汀、古生物界的裴文中、考古学界的夏鼐、宗教界的赵朴初和丁光训……
各个编辑部里汇聚了众多翻译家:爱泼斯坦、杨宪益、段连城、张彦、戴妮丝、沙博理、路易斯·卡提欧、魏璐诗、戴乃迭、李莎……
名家辈出、大师云集。中国故事因他们的讲述而更加精彩。
毛泽东同志曾赞扬《中国建设》“用事实讲话”的办刊方针。海外读者正是从这些充满翔实细节的报道中理解了新中国所带来的伟大社会变革和深刻历史意义。
新时代 新作为
中国外文局的70年是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70年,是见证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70年。中国外文局的事业与新中国一起发展壮大。
1949年成立之初,中国外文局一年出版的图书只有8种,而今天中国外文局每年以40余种文字出版近5000种图书、编辑34种多语种期刊、运营30余家多语种网站以及47个海外微传播媒体账号,书刊发行到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网络受众遍及世界各地。中国外文局举全局之力,集全国行业英才,在2014年9月、2017年11月和2020年7月先后出版了《习近平谈治国理

原文链接:中国网
http://news.china.com.cn/2019-09/09/content_75187578.htm

文学》创建时,特邀茅盾担任主编,以翻译《安徒生童话》而闻名的翻译家叶君健任副主编。作家冯亦代曾担任英文《中国文学》编辑部主任,诗人、作家徐迟曾担任《人民中国》编辑……

政》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已出版28个语种32个版本,成为对外出版和对外宣传的第一品牌。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与新时代同步,中国外文局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新媒体品牌建设有《中国三分钟》、“第三只眼看中国”等短视频系列产品;《人民中国》日文版策划、版式设计和印刷均已全部完成,《今日中国》阿文版成为中东地区报道中国最权威的杂志,西文版成为拉美人民了解真实中国的窗口。中国外文局的媒体人与出版人相信,他们的讲述将使中国故事更加精彩。
(来源:中国网 供稿:赵怡隆 责编:杨依依 王皎)

《中国故事,我们是最好的讲述者》
中国外文局70周年宣传片

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正在美国乔治亚州威斯里安女子学院上学的宋庆龄在校刊上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文章里有这样一句不同凡响的论断:“是压迫导致了这场奇妙的革命——一件看来是不幸的实际却是造福人间的喜事。”当时,她才20岁。
以后她和孙中山共同为革命奔波,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特别是在外事工作方面。孙中山与来自世界各地被压迫民族的代表人物会谈时,她都在座。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她在武汉创办了《人民论坛》,到20世纪30年代,抗日运动风起云涌,她又在上海先后支持出版过两本进步杂志:《中国评论》和《中国呼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她所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继续出版了《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赢得了世界各地友好人士对中国人民道义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援助。新中国诞生后不久,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向宋庆龄建议,由她办一本杂志,向国外报道新中国情况。宋庆龄欣然接受并且亲自为这个杂志定名为《中国建设》。
 这个杂志之所以在国外深受欢迎,除了内容都是外国读者渴望了解的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所有文章都是用英文专门为不熟悉、甚至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外国读者写的。

编辑部遵照宋庆龄的指示,特别重视与读者的联系,做到“有信必复”。一般每月总要收到读者来信好几百封,除有专人负责处理外,读者的反馈、问题和意见都要经过主编过目,并作为制订编辑计划的重要参考。复信工作被视为杂志的“补充”,有的复信长达数页,俨然一篇短文章。这样认真地与海外读者的信件来往,确实有利于建立读者对杂志的信任,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有的长期订户,书信不断,成了杂志社的老朋友。一位热心的美国读者,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将杂志上的文章编成索引目录,输入电脑并给杂志社寄来。
宋庆龄以身作则,重视联系读者。自《中国建设》创刊以来,直到她1981年逝世,她每期都要亲自书写信封,给她在世界各地的几十位好友寄去杂志,并征求意见。
在纪念创刊十周年之际,宋庆龄特别以《真实报道的传统》为题,为杂志撰写了一篇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她说:“当《中国建设》出版第11年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回顾过去的10年。在这段时期里,我们保持了真实报道的传统。我们把这一点看成是全体中国人民对争取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伟大斗争所作的贡献的一部分。当第二个10年开始的时候,读者们无疑可以期望:我们将同过去一

封面文章 | Cover Story

10

11

样,忠诚地为真理效劳。”

刊物每期出版后,宋庆龄总要抽出时间来看,觉得有进步,就加以表扬。如发现什么错误,她也会提出严厉批评,她很不喜欢粗枝大叶的工作作风。通过口头、书信或电话,她经常和杂志社保持密切联系,并提出建议,其中包括具体的选题。
对她自己的文章,她总是谦虚地要求编辑部提出意见,而且总是以她坦荡的胸怀和求实的精神对有益的意见和修改表示感谢。她的亲笔文章都是用英文写的,一般都由对她文风非常熟悉的爱泼斯坦负责编辑处理。一次,她看过修订稿后,立即来信说:“我同意在我的文章第四段中所作的修改。改得确实好,那句话原来太含糊了,现在读起来好多了。”1975年,当她听到有人说过她写的东西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允许别人改动时,她真生气了!她说:“这简直是诽谤!”每当杂志社给她寄去稿酬,都被她退回。
对于《中国建设》来说,宋庆龄既是它的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又是它最具威望和最丰产的一位作者。自1952年创刊号起,直到1981年她逝世之前4个月,她为刊物撰写了30多篇文章,大多涉及重大题材。这些文章,有的是应约而写,有的却是她有感而发,主动写了送来的。不过,无

论是什么情况,都绝不是空洞的应景文章,都有她独到的见解和她与众不同的独特文风。她的英文也是自成一格,高雅、简洁、朴实而又带感情,外国作家也不能不对之赞赏。她写文章,就和她平时对满座友人谈话一样,循循善诱,亲切感人,从不说教。她总是把自己摆在与文章读者同等的位置上,从不强加于人。然而,谈到重大问题时,她总是高瞻远瞩,立场非常鲜明,观点毫不含糊。她讲的是大形势、大道理,用的却是最朴素的语言,平易近人,使人爱读、易于接受。

十年浩劫终于结束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纪元。在这历史转折的时刻,宋庆龄十分兴奋地为国庆30周年写了又一篇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文章:《人民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在这篇文章里,她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指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景。她说:“今天,我已经是80多岁的人了,当我看到国际国内形势大好,我们新中国的航船在战胜险遭颠覆的命运之后,又乘风破浪、昂然前进的时候,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无比的幸福。我又看到了祖国的新的光明。”
现在,宋庆龄的精神成为鼓舞《中国建设》杂志沿着她所指引的方向继续迈进的强大动力。
(作者:张彦  责编:王皎)

原文链接: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ed246c753a166e9b6d82ceac968e5a9b318947a18e7f9386.html

By Yuan Yuan · 2020-10-12 · Source: NO.42 OCTOBER 15, 2020

It was a sunny morning in Shenyang, capital of Liaoning Province in northeast China, on September 27. Soldiers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rehearsed for a special event at the airport—to welcome the "return" of the Chinese martyrs from the Republic of Korea (ROK) long after the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1950-53).
One day before that, the remains of the 117 martyrs were casketed in the ROK. It was the seventh batch of martyrs' remains handed over according to an agreement signed by the two countries in 2013. Between 2014 and 2019, the remains of 599 soldiers were brought back to China.

Unlike the previous six years when the handover was organized before the Tomb Sweeping Festival, which falls in early April, this year, it was postponed to Sep-

Long separation
In the early 1950s, at the request of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DPRK), Chinese People's Volunteers (CPV), totaling 2.9 million, crossed the Yalu River, the border between China and the DPRK, and fought alongside the DPRK army against the ROK army and U.S.-led "UN forces." Despite their less-developed weapons, the 

tember due to the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pandemic. But it was still managed before September 30, China's Martyrs' Day.
It was also the first time the Y-20 aircraft, the largest and most advanced domestically developed transport aircraft, had been used to carry out the task. The serial number of the plane, 01, indicated high respect for the martyrs. Previously, the Russian-made Ilyushin-76 was used.

封面文章 | Cover Story

外文局外语期刊集萃 |  Collection of CIPG's Periodals

12

13

Chinese soldiers eventually drove the U.S. army back to the 38th Parallel in 1953. For decades, China had been seeking to bring their remains home. It was not until 2013 that China and the ROK settled this issue.
On September 27, the plane carrying the remains arrived at the Taoxi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in Shenyang. A ceremony was carefully designed to show respect to the martyrs. Two fire engines sprayed water to form an arch over the plane, implying "washing all the dust off from the trip."
Chinese Vice Premier Sun Chunlan spoke at the ceremony, saying this year marks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CPV's participation in the war. The Chinese have always kept in mind the feats of the CPV in safeguarding justice and opposing aggression.
She also called for cherishing the hard-won peace, following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striving for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making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safeguarding world peace and promoting common development.
"Why did we win the war? It was because our brave soldiers were not afraid of making sacrifices, and we fought for justice and peace," said 89-year-old CPV veteran Wang Liping, who was present at the airport.
Liu Bo, a professor at the China PLA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interviewed some CPV veterans. He recalled that during an interview with a veteran, a young student in his team asked, "Did you ever think your mother would be very sad if you died in the war?"
She replied, "My mother would only have been proud of me. We never thought of coming back. Every soldier was ready to sacrifice his or her life."
Wang Guobin, a 92-year-old CPV veteran who also spoke at the ceremony at the airport, remembers clearly the date he set off for the war—October 19, 1950. He was relieved to see the martyrs finally come back to the motherland. Yet he also cried because this return took about 70 years. "They must be proud to se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Wang said. "Hope they rest in peace in the motherland."
Zhu Jiangbo, whose father died in the war, also went to the airport and attended the ceremony. "I don't know whether my father's remains are there but seeing the remains of these soldiers return is like seeing my father," Zhu said.

Hero, a shared name
"Many CPV soldiers were under 20 years when they died in the war so they did not have any children," Chen Qiubo from the Academy of Military Sciences of the PLA, who has worked on recording the names of the martyrs in the war, told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CCTV). "This has increased difficulties in finding their relativ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martyrs was recorded to the extent possible, including their full names, ranks, and the time they joined the army and died. The names can be found on a memorial wall at the CPV martyrs' cemetery in Shenyang, which was built in 1951.
This time, personal seals of three martyrs were found, providing clues for confirming their identities and finding their relatives. Within hours of the launch of a nationwide hunt, their families were found. The three were born in the 1920s and died when they were in their 20s. Cemetery staff have registered the items returned in electronic files.
The caskets were taken to the Shenyang CPV martyrs' cemetery. Many local residents lined the roads to show their respect.
A senior couple from Jinzhou, another city in Liaoning, traveled to Shenyang specifically for this event. "A soldier from my hometown in Jinzhou died in the war," the woman told CCTV. "I heard about it when I was a kid. I just know his surname is Dong and don't know whether his remains have already been returned. We will never forget how they fought to safeguard peace."
On September 28, a funeral was held at the martyrs' cemetery, amidst wreaths of yellow and white chrysanthemums.
"May the martyrs rest in peace and their fighting spirit be forever remembered," Sun Shaocheng, Minister of Veterans Affairs, said at the ceremony. He called on compatriots to inherit the spirit of the martyrs and contribute to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u Jun, a student from Beijing-based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watched the live-streaming of the ceremony online. "We will keep them in mind," Shu said.
                            (供稿人:赵怡隆)

原文链接:
http://www.bjreview.com/Nation/202010/t20201012_800223285.html

程永华氏:中日は定力を保持し両国関系の长期安定発展を推し进めるべき

    中華日本学会2020年年次総会と「平成から令和へ:日本の発展の歩みと未来の展望」学術シンポジウムが27日に北京市で開かれ、中日友好協会常務副会長で中国元駐日大使の程永華氏が開幕式に出席した。程永華氏は主旨演説を行い、「菅義偉内閣は対中政策において安倍政権の基調を全面的に引き継ぎ、中日双方は日本の新政権発足をきっかけに、より妨害を排除し、定力を保持し、共に両国関係の正確な軌道にそって安定した長期安定発展を推し進める必要がある」と述べた。
    「安倍からポスト安倍へ:中日関係の回顧と展望」と題した主旨演説で、程永華氏はまず外交の最前線で経験した中日関係の「波瀾万丈、紆余曲折、前途多難、正常な軌道への回帰」という重要な段階を振り返り、安倍前政権と菅義偉現政権を評価・展望した。

    程永華氏は以下のように述べた。
    安倍晋三氏は右寄りの保守的な政治家だが、施政策略は実用主義が色濃く、対中政策においてその傾向が際立っていた。数年の競争と衝突を経て、安倍政権

安倍政権は国際情勢の変化と実際の利益に着目し、対中政策を徐々に実務的にしていった。安倍氏は執政中後期に外交資源を多く投じ対中関係の改善に取り組み、菅義偉内閣は対中政策において安倍政権の基調を全面的に引き継いでいる。また、ポスト安倍時代の日本の対中政策にはある程度の両面性と揺れがある。外部環境について言えば、米国要素は中日関係に最も大きく影響し、中米戦略の駆け引きが激化する中、米国が日本への圧力を強めれば日本の対中政策も大きく変化することになる。
    中日は永遠の隣国であり、中日関係の重要性は一時的、1つのことによって変わるものではない。長期的に安定し友好・協力の中日関係を発展させることは、両国と両国人民の根本的な利益と合致する。中日双方は日本の新政権発足をきっかけに、より妨害を排除し、定力を保持し、以下の4つの面から共に両国関係の正確な軌道にそって安定した長期的発展を推し進める必要がある。1つ目は積極的なリード、政治の相互信頼の蓄積。2つ目は各分野の実務協力の深化。3つ目は人文協力の持続的な実施。4つ目は地域と国際的な担当の明確化である。
   中華日本学会2020年年次総会と「平成から令和へ:日本の発展の歩みと未来の展望」学術シンポジウムは中華日本学会が主催し、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と中国人民大学国際関係学院が運営。出席した専門家は平成30年間の日本の政治、外交、安全、経済、社会、文化などの重大な問題および令和に出現した新たな問題について深く話し合い、国内の大学と研究機関から約100人の学者が出席した。
                              (供稿人:赵怡隆)

原文链接:
http://www.peoplechina.com.cn/zrjl/202009/t20200929_800222324.html

外文局外语期刊集萃 | Collection of CIPG's Periodals

14

15

Une revalorisation indispensable

Hu Fan · 2020-10-29 · Source: Chinafrique

Le rôle de la femme continue à évoluer dans la société chinoise.

Chen Wei a ressenti un sentiment de fierté pour son pays le jour où on lui a décerné la médaille nationale « Héros du peuple », faisant honneur à son courage dans la lutte du pays contre l’épidémie de COVID-19. Médecin militaire, elle a fait partie des quatre personnalités honorées le 8 septembre 2020 au Grand Palais du Peuple à Beijing.
Mme Chen a été l’une des premières expertes médicales à se rendre au Hubei, épicentre chinois du coronavirus l’hiver dernier. Sous sa supervision, son équipe a réalisé des progrès remarquables dans la recherche sur la COVID-19 ainsi que dans le développement d’un vaccin et d’une médecine préventive.

« Nous avons pris beaucoup de risques pour garantir la sécurité de la population », explique Mme Chen à l’agence de presse Xinhua.
Durant la propagation de l’épidémie, d’autres femmes ont également risqué leur vie en première ligne. Au plus fort de la lutte contre le virus, plus de 40 000 soignants de tout le pays n’ont pas hésité à se rendre sur place. Les deux tiers des équipes médicales étaient composés de femmes.
Leurs actes héroïques ont été salués par le Président chinois Xi Jinping le 1er octobre lors de la vidéoconférence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e 25e anniversaire de la 4e conférence mondiale sur les femmes. Il a notamment cité l’exemple d’une infirmière de moins 20 ans originaire du Guangdong. Cadette de son équipe, Liu Jiayi était chargée d’aider ses collègues à enfiler leur combinaison de protection. Dans une interview vidéo très émouvante, on lui a demandé si elle ne se sentait pas trop jeune pour cette mission. « Le port de la combinaison de protection m’a fait grandir d’un coup », a-t-elle répondu.
« Leur courage et leur travail acharné ont montré le meilleur de la profession médicale. Leur dévouement et leur sacrifice ont permis à la nation de rester intacte dans les moments difficiles », a déclaré le Président Xi.

Une importance accrue

L’égalité des sexes étant une politique fondamentale de l’État, la Chine a pris diverses mesures pour renforcer l’autonomisation des femmes. En conséquence, les Chinoises jouent désormais un rôle essentiel dans tous les secteurs de la société.

Selon le Bureau national des statistiques (BNS), les femmes représentent 43,7 % de la population active chinoise en 2018, soit 0,2 point de plus que l’année précédente. Elles sont notamment très présentes dans le domaine florissant de l’économie en ligne. Selon le Livre blanc 2019 sur le développement des femmes, publié par le Bureau d’information du Conseil des affaires d’État, elles représentent 55 % de la population ayant une activité lucrative en ligne.
Le 30 septembre, Viya, meilleure animatrice chinoise de diffusion en direct, a été nommée Porte-drapeau rouge officielle. Cet honneur national est attribué aux femmes ayant apporté une contribution exceptionnelle à la société. Viya a été ainsi récompensée pour ses efforts visant à aider les provinces fortement touchées par la COVID-19 à relancer leur économie.
En 2016, cette ancienne chanteuse et propriétaire de boutique de mode est devenue l’un des piliers des ventes sur Taobao, principale plateforme chinoise d’e-commerce, en générant plus de 100 millions de yuans (14,9 millions de dollars) en quatre mois. En 2018, elle s’est engagée en faveur de la réduction de la pauvreté et son équipe a permis à des régions défavorisées de réaliser des ventes de produits locaux de plus de 460 millions de yuans (68,4 millions de dollars) en juillet 2020.
L’engagement des Chinoises dans des rôles politiques est également en augmentation. Selon le BNS, l’actuelle (XIIIe) Assemblée populaire nationale (APN), la plus haute instance législative de Chine, compte 742 députées, soit 24,9 % des effectifs ; l’actuel (XIIIe) Comité national de la Conférence consultative politique du peuple chinois (CCPPC), principal organe consultatif politique du pays, compte 440 membres féminins, soit 20,4 % des effectifs. Ces deux chiffres représentent la plus forte proportion de participation féminine depuis la création des deux organes.
En 2017, parmi les fonctionnaires recrutés par les organes gouvernementaux centraux et leurs affiliés directs, les femmes représentaient plus de la moitié, un taux supérieur au 40 % des organes du gouvernement local, selon le livre blanc.
En outre, les jeunes femmes ne sont pas en reste sur le plan académique. En 2018, le nombre d’étudiantes en 3e cycle était de 1,356 million (49,6 % de l’ensemble des étudiants en 3e cycle), soit une augmentation de 1,8 point de pourcentage par rapport à 2010. Le nombre d’étudiantes dans les établissements de 1er cycle et de 2e cycle représentait plus de 50 %. À mesure que les femmes deviennent plus compétentes, elles assument également davantage de responsabilités dans la société
Par ailleurs, la lutte contre la pauvreté en Chine connaît un engagement fort de la part des femmes.

Suppression de la discrimination

Grâce à ses résultats brillants au baccalauréat [chinois], publiés le 23 juillet, Zhong Fangrong, diplômée du lycée de Leiyang au 

Hunan (sud), n’a eu que l’embarras du choix pour la poursuite de ses études supérieures. Avec 676 points sur un total possible de 750, elle s’est classée 4e de sa province aux examens des matières littéraires. Des représentants des universités les plus prestigieuses de Chine se sont rendus chez elle pour promouvoir leurs options respectives.
Elle a finalement opté pour des études en archéologie à l’Université de Pékin, ce qui a déclenché un débat passionné sur Internet. Certains internautes se sont demandé s’il était raisonnable de choisir une profession peu lucrative et rarement exercée par des femmes, compte tenu de sa condition économique d’enfant « laissé à l’arrière » (nom donné aux enfants chinois élevés par leurs grands-parents à la campagne et dont les parents sont partis chercher du travail dans les grandes villes).
Issue du milieu rural, Zhong Fangrong a en effet été élevée par ses grands-parents. Pour subvenir aux besoins de la famille, ses parents ont dû partir travailler dans une usine au Guangdong (sud). Comme beaucoup d’autres familles rurales, ils se réunissent une fois par an à l’occasion des vacances du Nouvel An chinois.
Malgré ces commentaires négatifs, elle a décidé de poursuivre la voie de son choix, tout en ayant conscience qu’elle ne sera pas forcément bien rémunérée. Heureusement, elle a également été soutenue par beaucoup. Les musées lui ont envoyé des cadeaux et des messages d’encouragement, et l’archéologue Fan Jinshi, son idole, lui a fait parvenir sa biographie et une lettre pour l’encourager à poursuivre son rêve.
Un tel succès et la possibilité de choisir sa destinée représentent non seulement ce que peut apporter l’éducation à des millions de jeunes filles chinoises issues de milieux défavorisés, mais aussi le rôle des Chinoises dans le remodelage de la perception publique de la femme.
Dans sa déclaration lors de la réunion sur le 25e anniversaire de la 4e Conférence mondiale sur les femmes, le Président Xi a appelé à de nouveaux efforts pour faire avancer la cause mondiale du développement des femmes : « Nous avons encore un long chemin à parcourir et nous devons travailler très dur pour construire un monde dans lequel les femmes seront libres de toute discrimination ainsi qu’une société de développement inclusif. »
Dans le cas de la Chine, des écarts subsistent dans l’égalité des sexes en termes d’engagement politique, de salaires, de partage du travail domestique, etc. La société appelle également à l’élimination des préjugés à l’égard des femmes concernant le mariage, la procréation et les professions. Les femmes jouent en effet un rôle essentiel dans la réalisation de ces objectifs.
Récemment, le public a été scandalisé lorsque Yang Liping, célèbre danseuse chinoise, a été raillée sur la plateforme de vidéos courtes Douyin sur le fait qu’elle n’ait jamais eu d’enfant. Un commentaire sur une vidéo qu’elle avait postée a qualifié cette situation d’échec majeur dans sa vie de femme, malgré le succès professionnel et artistique de cette interprète de 62 ans.
Ce commentaire a été largement critiqué par des célébrités et des leaders d’opinion, dont beaucoup étaient des femmes. Dans sa réponse au commentaire, Mme Yang a appelé à la tolérance et au respect du style de vie que chacun choisit d’adopter.
                       (供稿人:赵怡隆)

原文链接:
http://french.beijingreview.com.cn/Chine/202010/t20201029_800225144.html

外文局外语期刊集萃 | Collection of CIPG's Periodals

16

17

XII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форум БРИКС прошел в Москве

С 22 по 24 октября 2020 г. в Москве в рамках председатель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в объединении БРИКС прошел XII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форум БРИКС «Новое видение БРИКС для всеобщего благополучия». Организатором мероприятия выступил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комитет п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ю БРИКС. Основная цель Форума - расширение контактов между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ми и научными центрами,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ми и высшими учебными заведениями пяти стран, а также укрепление диалога между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м и научными кругами стран-участниц объединения БРИКС. 

М.Е. Фрадков, директор ЭСКАТО по Восточной и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ой Азии Б. Ганболд. С.В. Лавров в своей речи дал высокую оценку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Академического форума: «За прошедшие годы форум стал авторитетной площадкой для обмена мнениями между ведущими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ми центрами государств «пятерки», вам удалось многого достичь: нарастить контакты между экспертными, деловыми, научными и студенческими кругами; предложить свои решения многих социальных, экологических,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ых и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х проблем; провести целый ряд содержательных мероприятий». На пленарной сессии в день открытия форума эксперты из России, Китая, Бразилии, Индии и Южной Африки выступили с докладами на тему «Изменение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порядка и восстановление миров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БРИКС в новой парадигме глобальн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
В рамках Академического форума прошли панельные сессии по таким темам, как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рост и​ инвестиционн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развитие цифровизации, энергетики и инфраструктуры,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и здравоохранение, проблемы устойчивого развития, ​ продовольственной​ и​ экологическ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стабильности​ и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В течение трех дней проведения форума в мероприятии приняли участие более 200 делегатов из России, Бразилии, Индии, Китая и Южной Африки, среди которых ведущие эксперты, представляющие национальные координационные экспертные центры,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и научных,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х и общественных организаций.
                                 (供稿人:赵怡隆)

22 октября на церемонии открытия форума с приветственным словом выступили Министр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России С. В. Лавров, Председатель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РФ (2004-2007), директор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института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原文链接:
http://www.kitaichina.com/rxinwen/202010/t20201029_800225140.html

China und die Vereinten Nationen: Für Frieden, Entwicklung, Harmonie und Zusammenarbeit der Welt gemeinsam durch dick und dünn gehen

Von Ren Yuanzhe*

2020-10-27 11:29:00 Source:China heute

Die Vereinten Nationen sind die internationale zwischenstaatliche Organisation mit dem globalsten Charakter und besitzen zudem die größte internationale Repräsentativität und den weitreichendsten Einfluss. Sie spielen die entscheidende Rolle bei der Wahrung von Frieden und Sicherheit in der Welt, bei der Vorbeugung und Verhinderung von Kriegen sowie bei der Förderung der Prosperität der Weltwirtschaft. Sie tragen insbesondere maßgeblich dazu bei, die wirtschaftlichen Probleme der Entwicklungsländer zu lösen. 
Die Vereinten Nationen bieten einen maßgebenden 

Rahmen und wichtige Mechanismen zur Entschärfung internationaler Konflikte, zur Schlichtung zwischenstaatlicher Streitigkeiten und zur Lösung regionaler wie globaler Brennpunktprobleme. In den 75 Jahren seit ihrer Gründung spielten sie eine unersetzbare Rolle bei der Behandlung von Herausforderungen globaler Tragweite in Bereichen wie der Bewältigung des Klimawandels, nachhaltige Entwicklung, Menschenrechte, Abrüstung und Nichtverbreitung, Terrorismusbekämpfung und humanitäre Hilfe sowie auch bei der Bewältigung von Notfällen der öffentlichen Gesundheit und der Förderung der Gleichberechtigung von Mann und Frau. 
Auch bieten die Vereinten Nationen der internationalen Gemeinschaft einen geeigneten Ort, wo die großen Länder ihre Beziehungen zueinander justieren und die Entwicklungsländer Freundschaften schließen, ihre Rechte und Interessen verteidigen, Meinungen austauschen und gemeinsam mit den anderen Ländern eine neue vernünftige Weltordnung aufbauen können, die durch Frieden, Stabilität und Gerechtigkeit gekennzeichnet ist. Die UN-Charta ist das Grundgesetz dieser wichtigsten internationalen Organisation und bildet das Fundament für das Völkerrecht und die internationalen Beziehungen.

外文局外语期刊集萃 | Collection of CIPG's Periodals

18

19

Chinas Unterstützung und Beitrag

China ist weltweit das erste Land, das die Charta der Vereinten Nationen unterzeichnete, zählt zu den UN-Gründungsmitgliedern und ist das einzige Entwicklungsland unter den ständigen Mitgliedern des UN-Sicherheitsrates.  Seit jeher unterstützt China mit Entschiedenheit die in der UN-Charta verankerten Ziele und Prinzipien. Auch tritt die Volksrepublik unbeirrt für Multilateralismus ein und unterstützt die UNO insbesondere dabei, ihre wichtige Rolle in der Welt zu entfalten. 
In seiner Rede auf der 70. UN-Vollversammlung wies Chinas Staatspräsident Xi Jinping darauf hin, dass es gelte, die in der UN-Charta verankerten Ziele und Prinzipien hochzuhalten und fortzuführen, neuartige internationale Beziehungen, deren Herzstück Zusammenarbeit und gemeinsames Gewinnen bilden, zu gestalten und eine Schicksalsgemeinschaft der Menschheit aufzubauen. In seiner Rede mit dem Titel „Gemeinsam eine Schicksalsgemeinschaft der Menschheit aufbauen“ betonte Xi Jinping 2017 im Büro der Vereinten Nationen in Genf: „China wird das internationale System mit der UNO im Zentrum, die Grundsätze der internationalen Beziehungen mit den Zielen und Prinzipien der UN-Charta als Fundament sowie die Autorität und Stellung der Vereinten Nationen und ihre zentrale Rolle in den internationalen Angelegenheiten entschlossen verteidigen.“ 
Auch auf dem jüngsten UN-Gipfel anlässlich des 75. Gründungstags der Organisation betonte Xi Jinping erneut, dass China die Vereinten Nationen weiter entschieden unterstützen, stets nach seinem feierlichen Versprechen den Multilateralismus praktizieren und sich aktiv an der Reform und dem Aufbau des Systems der Global Governance beteiligen werde. 
Seit einigen Jahren vertieft die Volksrepublik ihre Teilnahme an den Aktivitäten der Vereinten Nationen und stockt den finanziellen Einsatz auf. Sie stellte verschiedene Lösungskonzepte auf und ergriff immer wieder die Initiative. Insbesondere unterstützt China die Autorität und Funktion der Vereinten Nationen in den internationalen Angelegenheiten. 
Was die internationale Sicherheit anbetrifft, so unterstützt China aktiv die UN-Friedensmission. China ist der zweitgrößte Beitragszahler für diese Mission und für die Vereinten Nationen überhaupt. Unter den ständigen Mitgliedern des UN-Sicherheitsrates ist die Volksrepublik das Land, das das größte Truppenkontingent für die Mission der Friedenserhaltung entsandte. In den vergangenen 30 Jahren beteiligte sich die Volksrepublik an 25 UN-Aktionen zur Friedenserhaltung und setzte insgesamt rund 40.000 Soldaten und Offiziere ein, die ehrenhaft ihre Aufgaben erfüllten. Zur umfassenden Erfüllung seiner Versprechen des UN-Gipfels 2015 baute China in den vergangenen fünf Jahren eine 8000-köpfige Bereitschaftstruppe zur Friedenssicherung auf und ließ einen ständigen friedenserhaltenden Trupp von 300 Mann registrieren. Sechs Einheiten der Bereitschaftstruppe wurden in die Bereitschaftsstufe 3 hochgestuft. 
Damit ist China mittlerweile das Land unter allen UN-Mitgliedern, das über die größte Truppe für Friedenseinsätze verfügt. Der von der Volksrepublik initiierte und gegründete China-UN-Friedens- und Entwicklungsfonds hat bereits mehr als 80 Projekte unter Einsatz von 677 Millionen US-Dollar durchgeführt und damit die Arbeiten der Vereinten Nationen in Bereichen wie Friedenserhaltung, Terrorismusbekämpfung, Energie, Landwirtschaft, Infrastruktur und Bildung unterstützt. 
Im Bereich der globalen Entwicklung unterstützt China tatkräftig die weltweite Organisation Global Call to Action Against Poverty und treibt Hand in Hand mit anderen Ländern die internationale Zusammenarbeit für die Armutsminderung voran. In den 40 Jahren seit der Einführung der Reform- und Öffnungspolitik hat die Volksrepublik erfolgreich das Problem der Versorgung von 1,4 Milliarden Menschen mit ausreichender Kleidung und Nahrung gelöst und ist auf dem bestem Wege, die Aufgabe, bis Ende 2020 alle nach den derzeit geltenden Normen Armen im Land aus der Not zu befreien, zu erfüllen und den Aufbau einer Gesellschaft mit bescheidenem Wohlstand in jeder Hinsicht abzuschließen, wodurch ein jahrtausendealter Traum der chinesischen Nationen verwirklicht wird. Damit leistet das Land große Beiträge für die Sache der Entwicklung der Menschheit. 

Chinesische Lösungskonzepte für die Reform der Vereinten Nationen

Gegenwärtig ist die Welt in einem Wandel begriffen, den es so nie in einhundert Jahren gegeben hat. Die internationale Lage befindet sich in einem komplexen und tief greifenden Umbruch. Schwere Herausforderungen wie die COVID-19-Pandemie treten in dichter Folge auf den Plan. Alle Länder sind vor diesem Hintergrund in ihren Interessen in Glück und Unglück untrennbar miteinander verbunden und teilen ein gemeinsames Schicksal. Um diesen Herausforderungen zu begegnen, ist es dringend notwendig, global zu handeln, und auch die Global Governance harrt einer Reform. 
Die Vereinten Nationen als die wichtigste Plattform der Global Governance sollten reformiert und weiter optimiert werden, damit sie ihren in der UN-Charta verankerten Pflichten noch besser nachkommen können. Sie sollten vor allem in Bezug auf ihre Ideen und Konzepte sowie ihre Institutionen und Modelle der Abläufe den Anforderungen an die Global Governance noch besser gerecht werden, um weiter als Erbauer des Weltfriedens und Verteidiger der Weltordnung zu fungieren und eine unersetzbare Rolle in der Post-Pandemie-Zeit zu spielen.
Chinas Staatspräsident Xi Jinping hat hierzu auf der Versammlung anlässlich des 75. UN-Gründungstages chinesische Lösungskonzepte vorgestellt. Demnach sollten die Vereinten Nationen in der Post-Pandemie-Zeit die Gerechtigkeit hochhalten sowie an den Prinzipien der gemeinsamen Konsultation und des gemeinsamen Aufbaus und Gewinnens festhalten. Alle Länder sollten die allgemeine Sicherheit wahren, gemeinsam an den Entwicklungsfrüchten teilhaben und das Schicksal der Weltgemeinschaft zusammen in die Hand nehmen. Es gelte, die Repräsentativität und das Mitspracherecht der Entwicklungsländer wirksam zu erhöhen, damit die Vereinten Nationen in noch ausgewogenerer Weise die Interessen und Anliegen der Mehrheit der UN-Mitglieder widerspiegeln könnten. 
Zweitens rief Xi Jinping dazu auf, die Rechtstaatlichkeit durchzusetzen. Es gelte, die in der UN-Charta verankerten Ziele und Prinzipien unbeirrt zu wahren und durch entsprechende Mechanismen und Regeln die Beziehungen zwischen verschiedenen Ländern und deren Interessen zu koordinieren. Insbesondere die großen Länder müssten bei der Durchsetzung der Rechtsstaatlichkeit mit gutem Beispiel vorangehen, das Völkerrecht vorbildlich verteidigen und fördern sowie ihre Versprechen ohne Abstriche einhalten, so Xi Jinping. Für sie sei es besonders wichtig, keinen „Exzeptionalismus“ zu betreiben, sondern sich stattdessen an die allgemeinen politischen Regeln zu halten, sowie auf Doppelstandards und Doppelmoral zu verzichten. Sie dürften nicht das Völkerrecht verdrehen oder unter dem Vorwand der Rechtsstaatlichkeit die legitimen Rechte und Interessen anderer Länder verletzen, wodurch der Frieden und die Stabilität der Welt beeinträchtigt würden. 
Drittens gelte es, die Zusammenarbeit zu fördern. Es müsse vermieden werden, mit ideologischen Standpunkten Trennungslinien zu ziehen und Nullsummenspiele zu betreiben. An Stelle von Konflikt, Drohung und Nullsummenspiel sollten stattdessen Dialog, Konsultation und gemeinsames Gewinnen treten, forderte Xi Jinping. Es gelte, die Interessen des eigenen Landes mit den gemeinsamen Interessen anderer Länder zu verbinden, sich zu bemühen, die Interessenschnittpunkte verschiedener Länder zu vermehren und eine harmonische und kooperative Staatenfamilie zu formen. 
Viertens müsse der Fokus auf das Handeln gerückt werden. Es gelte, den Multilateralismus aktiv zu praktizieren, wobei die Problemlösung die Ausgangsbasis darstellen und das Handeln ergebnisorientiert sein müsse. In ausgewogener Weise sollten Sicherheit, Entwicklung und Menschenrechte gefördert werden, so Xi Jinping weiter. Vor dem Hintergrund der Umsetzung der in der UN-Agenda 2030 für nachhaltige Entwicklung vorgesehenen Ziele gelte es, bei der Arbeit der Vereinten Nationen insbesondere unkonventionellen Sicherheitsherausforderungen im Bereich der öffentlichen Gesundheit höhere Priorität beizumessen und dem Thema Entwicklung im Rahmen der Global Governance größeren Stellenwert einzuräumen. Auch die Rechte auf Leben, Lebenshaltung und Entwicklung gelte es noch intensiver zu schützen und zu fördern, so Xi Jinping. 

原文链接:
http://german.chinatoday.com.cn/2018/jdschwerpunkt/202010/t20201027_800224770.html

Que despierte el lector

Source:China HoyAuthor:LOU YU

Como se sabe, el intercambio literario es considerado una forma fundamental de comunicación entre las naciones y una vía eficaz para mejorar la comprensión mutua entre los pueblos. Una curiosidad me despertó en 2016, cuando se inauguró en Beijing el Año de Intercambio Cultural China-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Desde que en enero de 1950 fuera publicada la primera obra de la literatura latinoamericana en China, Que despierte el leñador, una antología de poemas de Pablo Neruda, ¿cuántas obras latinoamericanas se han traducido al chino? ¿Quién es el escritor latinoamericano más traducido?

Repercusión en la literatura china

La curiosidad me alentó a iniciar una investigación sobre la traducción, investigación y difusión de la literatura latinoamericana en China, sobre la base de una amplia 

recopilación de libros publicados en el país desde la fundación de la República Popular en octubre de 1949. Los resultados muestran que entre esa fecha y diciembre de 2019 se publicaron en China 1015 libros de la literatura latinoamericana, incluyendo las reediciones o distintas versiones de una misma obra. Jorge Luis Borges,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Mario Vargas Llosa, Pablo Neruda y Jorge Amado son los escritores latinoamericanos más traducidos al chino mandarín. Argentina, Chile, Brasil, México, Colombia y Perú son los países que cuentan con más libros publicados en China.
La literatura latinoamericana comenzó a ocupar el centro de la literatura extranjera en China en las décadas de 1980 y 1990. Especialmente las obras del boom latinoamericano y escritores como García Márquez y Borges causaron una extraordinaria repercusión en la literatura contemporánea china, dejando una huella imborrable en la creación de toda una generación de escritores chinos como Mo Yan, Yan Lianke, Ma Yuan, Han Shaogong, Yu Hua, Ge Fei, entre otros, quienes no niegan la influencia recibida de la literatura latinoamericana y su especial respeto por grandes maestros como Borges, García Márquez o Juan Rulfo. Sin embargo, ¿cómo ha sido la recepción de la literatura latinoamericana en China en el siglo XXI? ¿Sigue teniendo tanta importancia para los escritores chinos? ¿Todavía genera una repercusión en los jóvenes lectores chinos?
Otra vez la curiosidad me llevó a comenzar un nuevo estudio. Hace pocos meses, hice una encuesta sobre la recepción de la literatura latinoamericana en China, con la colaboración de la librería AVANT-GARDE de la ciudad de Nanjing. Difundimos la encuesta en redes sociales como WeChat y en la plataforma de Weibo (el equivalente chino de Twitter). En solo diez días recibimos 940 respuestas útiles. Más del 87 % de los encuestados (823 de los 940) habían nacido después de 1980, por lo que podemos decir que los resultados revelan la opinión de los jóvenes chinos sobre la literatura latinoamericana.
Algunos resultados me llamaron la atención. Por ejemplo, el 9,68 % de los encuestados no habían leído ninguna obra literaria latinoamericana. Entre los que sí lo habían hecho, el 37,1 % señaló que el número no llegaba a los cinco libros, aunque casi el 50 % había leído entre cinco y veinte. Me sorprendió también que más del 90 % hubiera leído por primera vez una obra latinoamericana después del año 2000. Claro, eso se debe a la edad de la mayoría de los encuestados, aunque cabe señalar que más del 60 % de las obras latinoamericanas (613 de las 1015 traducidas al chino) fueron publicadas en este siglo.
“¿Qué es lo primero que se le viene a la mente cuando hablamos de literatura latinoamericana?”, se les preguntó. No me sorprendió que “García Márquez”, “Cien años de soledad” y “Borges” fueran los más mencionados (367, 214 y 196 veces, respectivamente). Sin embargo, destacan también respuestas como “realismo mágico” y “boom latinoamericano”, superando incluso a “Pablo Neruda” y “Vargas Llosa”, lo que demuestra su influencia innegable y revela, al mismo tiempo, lo difícil que es para la literatura latinoamericana deshacerse de estas etiquetas, aunque hoy contemos ya con una gran cantidad de obras traducidas que poca relación tienen con el canon del boom.
Para los jóvenes lectores chinos,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Jorge Luis Borges y Pablo Neruda siguen siendo los mayores representantes de la literatura latinoamericana, los cuales figuran en los primeros puestos en el ranking de “mi escritor latinoamericano favorito”. Les siguen Julio Cortázar, Roberto Bolaño y Mario Vargas Llosa. Si bien García Márquez, Borges, Vargas Llosa y Cortázar fueron las figuras más importantes e influyentes de la literatura latinoamericana en China, inspirando a diversas corrientes literarias y a un gran número de escritores chinos, es obvio que Bolaño, quien llegó a China por primera vez en 2009 con su obra Los detectives salvajes, se ha convertido en los últimos años en un nuevo ídolo literario para los lectores chinos, como ha sucedido en otros países.
                        (供稿人:赵怡隆)

原文链接:
http://spanish.chinatoday.com.cn/2018/sh/202011/t20201119_800227485.html

外文局外语期刊集萃 | Collection of CIPG's Periodals

20

21

المدينة المحرمة: مأدبة ثقافية عمرها ستمائة سنة

الصين اليوم:Source تشانغ شياو:Author

يصادف عام 2020، ذكرى مرور ستمائة سنة على إتمام بناء المدينة المحرمة، ومرور خمسة وتسعين عاما على افتتاح متحف القصر الإمبراطوري. متحف القصر الإمبراطوري، بالإضافة إلى كونه نموذجا للبناء الحضري الصيني القديم والطراز المعماري للقصور، هو ناقل مادي لحضارة الطقوس والموسيقى الصينية وتاريخها الطويل. من رمز القوة الإمبراطورية الى متحف القصر المفتوح للجمهور، ما هي قصة ماضي وحاضر المدينة المحرمة؟
                                                                            حكاية عظيمة للثقافة الصينية
بدأ بناء المدينة المحرمة في السنة الرابعة لحكم الإمبراطور يونغ له (1403-1424) خلال فترة أسرة مينغ (1368- 1644) واكتمل بناؤها في سنة 1420. تتميز بنايات المدينة المحرمة بتصميم يفوق الخيال، وفي جنباتها قصص تملأ مجلدات ومجلدات.
إن من يقف داخل المدينة المحرمة لا يستطيع أن يعبر عن مشاعره، فأمام روعته ومهابته لا يليق سوى الصمت، فالكلمات لا يمكنها التعبير عن مدى روعته وجماله. في كتابه ((من المدينة المحرمة إلى متحف القصر الإمبراطوري))، يقول تشو يونغ، مدير معهد دراسات ثقافة المدينة المحرمة بمتحف القصر الإمبراطوري: " إن عظمة المدينة المحرمة لا تجعل البناء مذهلاً فحسب، بل يصعب أيضًا التعبير عنه. أجد صعوبة في سرد ​​مثل هذه القصة البالغة العظمة، فالكلمات تقف عاجزة عن وصف هذا القصر العظيم ".
كيف يمكننا أن نستكشف ستمائة سنة من التاريخ في هذا القصر الإمبراطوري؟ يتم ذلك عن طريق معرض "القصر الخالد: ستة قرون على بناء المدينة المحرمة"، الذي افتتح في العاشر من سبتمبر عام 2020. يقدم المعرض تاريخ المدينة المحرمة وثقافتها من خلال ثلاثة أقسام رئيسية و18 سنة رئيسية للأحداث التاريخية، ويبرز المستوى الرفيع للجمع بين تقنيات وفنون العمارة الفخمة والثقافة التقليدية الصينية المتميزة.
من مظهر المدينة المحرمة الذي وصفه الفنان شيوي شيان تشينغ، لأسرة مينغ، في ألبوم لوحات رسم، إلى نموذج المدينة المحرمة المعماري بمقياس 1:350 والذي تم ترميمه، يبرز هذا المعرض مشاهد بوابة وومن وساحة قصر تايخه خلال منتصف وأواخر فترة أسرة مينغ. يستطيع كل زائر أن يتخيل نفسه شارلوك هولمز العصر الحديث ويبحث عن أدلة حول التغييرات في الهندسة المعمارية للمدينة المحرمة خلال فترة أسرة مينغ وفترة أسرة تشينغ.
بالإضافة إلى ذلك، هناك عدد كبير من القطع الأثرية الشهيرة المعروضة أيضا، على سبيل المثال، تماثيل الحيوانات الأسطورية التي تجلس على حافة سقف المدينة المحرمة والكأس الذهبية التي ترمز الى خلود أرض وسلطة 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قال تشانغ جيه، مسؤول التخطيط لقاعة عرض بوابة وومن: " كانت هذه المجموعة من تماثيل الحيوانات الأسطورية جزءا من زخارف السقف الإمبراطوري الأصلي عندما أعيد بناء قاعة تايخه في سنة 34 من عهد الإمبراطور كانغ شي (1662- 1722) خلال فترة أسرة تشينغ (1644- 1912). كل حيوان أسطوري له معنى رمزي جميل."
بالإضافة إلى القصص المألوفة التي حدثت خلال فترة أسرة مينغ وفترة أسرة تشينغ، يعرض في قاعة عرض برج الجناح الشرقي عدد كبير من الصور ومقاطع الفيديو القديمة والأرشيفات التاريخية والتحف. قال شيه آن بينغ، مسؤول التخطيط لقاعة معرض برج الجناح الشرقي: "توفر تلك اليوميات والمذكرات والمقالات منظورا آخر لفهم جزء من التاريخ."
أحد زوار المعرض واسمه هُوُ تشنغ يانغ، قال: "هذا المعرض الواسع النطاق رائع للغاية، لأنه لا يعرض القطع الأثرية الرائعة فحسب، وإنما أيضا يروي تاريخ متحف القصر الإمبراطوري الذي يمتد لـ600 عام بطريقة سهلة الفهم."
غرفة استقبال للثقافة الصينية
متحف القصر الإمبراطوري، الذي يشتهر بكونه أقدم تراث ثقافي عالمي في الصين، لا يستقطب أعدادا لا حصر لها من السياح الأجانب فحسب، وإنما أيضا يلعب دورا هاما في التبادل الثقافي بين الصين والدول الأخرى.
يجذب المتحف كل يوم زوارا من جميع أنحاء العالم ممن يحبون الثقافة الصينية التقليدية، وكثير منهم يزوره أكثر من مرة. قام رجل بريطاني اسمه ويليام بزيارة متحف القصر لأول مرة في عام 2008. وعبر عن رأيه قائلا: "إنه شيء لا يصدق"، هكذا كان الانطباع الأول للسيد وليام وهو يقف أمام هذا المجمع المعماري الرائع. وأضاف ويليام: "غمرني تاريخ وقصص هذه البنايات التي يرجع تاريخها إلى مئات السنين." وليام يعمل حاليا في الصين، ويقول مازحا إنه على اتصال وثيق بالمدينة المحرمة كل شهر، فقد أصبح "تقويم المدينة المحرمة" مادته التعليمية لفهم الصين. يعشق وليام السفر السحابي حول متحف القصر الامبراطوري خلال أوقات فراغه. وأضاف: "اندمجت ثقافة متحف القصر تدريجيا مع الحياة العامة، وتاريخه الطويل والرائع يتلألأ بمجد جديد".
أصبح العديد من الشخصيات الأجنبية المرموقة معجبين بمتحف القصر الإمبراطوري أيضا. قال شان جي شيانغ، المدير السابق لمتحف القصر الإمبراطوري: "خلال السنوات الأخيرة، بينما واصلت الصين توسيع عملها الدبلوماسي، زار بلدنا المزيد والمزيد من الرؤساء والسياسيين الأجانب. نتيجة لذلك، كانت هناك زيادة في أنشطة استقبال الشخصيات الأجنبية المرموقة في متحف القصر الامبراطوري. إننا نسعى جاهدين لجعل متحف القصر الإمبراطوري غرفة استقبال للثقافة التقليدية الصينية، حتى يتمكن زواره من الشعور بعمق الحضارة الصينية من خلال العرض الذي يقدمه متحف القصر الإمبراطوري."
(供稿人:赵怡隆)

原文链接:
http://www.chinatoday.com.cn/ctarabic/2018/wh/202011/t20201103_800225601.html

유엔 75주년, 다자규칙의 틀에서 미래를 함께 만들자

글|청다웨이(程大爲), 런민(人民)대학교 경제학원 교수

유엔(UN)은 글로벌 거버넌스에서 핵심적인 위치를 차지한다. 2020년 UN은 창설 75주년을 맞았다. 지난 75년 동안 UN은 평화와 발전, 인권이라는 3대 분야에서 만족스러운 성과를 거뒀다. UN 창설 75주년 기념총회에서 시진핑(習近平) 중국 국가주석은 중요한 연설을 발표하고 UN 창설 75년 동안 걸어온 길을 돌아보고 4가지 제안을 제시해 ‘세계는 어떤 UN을 필요로 하는가?’라는 시대의 질문에 체계적으로 답했다. 또한 다자주의를 견지하고 국제 사무에서 UN의 핵심 역할을 수호한다는 중국의 굳건한 입장을 보여주었다.

글로벌 거버넌스 시스템 개혁에 대한 중국의 제안

현재 글로벌 거버넌스는 전 세계 정치, 경제, 인권, 생태 등 각 분야에서 도전에 직면해 협력 분야 확대에 어려움이 있고 국제 관계도 신뢰가 떨어져 불확실성이 가득하다.
중국은 UN에서 활약해온 회원국이다. 발전 분야에서 중국은 남북협력과 남남협력을 호소했고 개발도상국

의 경제 발전을 위해 정책을 제시했다. 중국은 UN 2030지속가능발전목표(SDGs)에 적극 참여해 빈곤, 경제 및 사회 건설, 에너지 절약과 배출 감소에서 성과를 냈다.
중국은 UN 틀에서 국제적인 책임을 다하면서 동시에 글로벌 거버넌스 체제 개혁을 적극 추진했다. 2017년 1월 시진핑 중국 국가주석은 UN 제네바 본부 연설에서 “세계의 변화에 우리는 어떻게 대응해야 하는가”라는 질문을 던졌다. 2020년 9월 21일 시진핑 중국 국가주석은 UN 창설 75주년 기념총회에서 “새로운 상황과 도전 앞에서 우리는 심사숙고해야 한다. 세계는 어떤 UN을 필요로 하는가? 포스트 코로나19 시대에 UN은 어떤 역할을 해야 하는가?”라는 질문을 내놓았다. 시진핑 주석은 이에 대한 대답으로 4가지 방안을 제시했다. 세계는 보다 정의로운 UN을 필요로 한다. 큰 나라와 작은 나라가 서로 존중하고 평등하며 공상(共商), 공건(共建), 공향(共享)을 견지하고 패권과 따돌림, 횡포에 반대해야 한다. 법치를 강력하게 시행하는 UN을 필요로 한다. UN 헌장의 취지와 원칙을 흔들림 없이 수호하고 제도와 규칙에 따라 각국 관계와 이익을 조절해 ‘주먹이 센 자의 말이 통하지’ 않고 예외와 이중 잣대를 제거해야 한다. 협력을 추진하는 UN을 필요로 한다. 대화로 충돌을 막고 협상으로 협박을 대체하며 상생으로 제로섬 게임을 대신해 조화와 협력의 지구촌을 건설해야 한다. 행동에 주목하는 UN을 필요로 한다. 다자주의 실천이든 안보, 발전, 인권의 균형 있는 추진이든 탁상공론이 아닌 행동으로 문제를 해결해 착실한 성과를 거둬야 한다.
시진핑 주석, 글로벌 거버넌스에 대한 중국의 생각을 전하다
시진핑 주석은 연설에서 중국은 글로벌 거버넌스에 적극 참여해 다자주의를 수호하겠다는 뜻을 밝혔다. 4가지 제안은 글로벌 거버넌스에 대한 중국의 생각이 잘 담겨있다.
 
첫째, 제안은 글로벌 거버넌스에 대한 중국의 가치관을 잘 보여준다. 2015년 시진핑 주석은 UN총회에서 “평화, 발전, 공평, 정의, 민주, 자유는 인류의 공동 가치이고 UN이 숭상하는 목표”라고 지적했다. 세계에는 여러 나라와 다양한 문화가 있지만 과학기술 발전과 자본, 상품, 정보의 전 세계 이동이 날로 빨라지면서 각국은 지구촌 공동 가치를 찾아야 한다는 문제에 직면했다. UN 창설 75주년을 맞아 시진핑 주석은 현재의 국제 문제를 종합적으로 고려해 여러 가치관 가운데 공정과 상생을 특히 강조했다. 공정은 글로벌 거버넌스 과정에서 구현돼 각국이 평등하게 참여하고 패권과 따돌림, 횡포에 반대한다. 상생은 글로벌 거버넌스의 결과에 구현돼 UN의 글로벌 거버넌스 목표가 세계화에서 승자 독식의 폐단을 해결해야 한다.
둘째, 제안은 글로벌 거버넌스에 대한 중국의 법치관을 잘 보여준다. 글로벌 거버넌스 체계는 보통 권력형 체계와 규칙형 체계 두 가지로 나뉜다. 권력형 시스템에서는 힘이 센 자의 말이 통한다. UN은 창설된 날부터 규칙을 기반으로 했지만 권력의 영향력이 여전히 컸다. 중국과 다수 국가의 입장에서는 국력의 한계로 UN에서의 역할이 제한됐다. 예를 들어 UN 사무에 참여하는 중국의 인력은 미국 등 선진국과 비교하면 격차가 존재한다. 중국은 제도와 규칙으로 각국 관계와 이익을 조율할 것을 강조했고 각국이 UN에서 평등한 참여권과 상응하는 이익을 얻기를 바란다.
                    (供稿人:赵怡隆)

原文链接:
http://www.chinacorea.com/krsy/202010/t20201030_800225289.html

外文局外语期刊集萃 | Collection of CIPG's Periodals

22

23

中美关系的下滑已经持续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的观察家都认为,两国关系再不会回到从前。新冠疫情冲击下两国间裂痕迅速扩大更证实了这一判断。在面临重大转变之时,对中美关系的历史做一番梳理是必要的,或可为我们应对现在和将来提供一些启示。
一、中美关系的脉络与两国差异
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现实角度看,中国和美国都是两个十分不同的国家。种种不同在有形或无形之中影响着双方彼此的认知、相互政策和两国关系的发展。追溯中美关系的历史,客观认识两国之间的差异,是理智地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的前提。
从历史角度看,中美关系对世界的影响经历了一个缓慢而曲折的爬升过程。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明确地将中国定义为“战略对手”和“竞争者”。此前中

美关系浮现的各类问题全部凸显出来。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原已逆转的中美关系加速下滑。

中美的接近或疏远并不能完全以两国利益的一致或相违来加以解释。观察中美交往的历史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距离产生美感,接近易生失望。美国人似乎有一个不变的“中国梦”,总想按照美国的模式来改造中国,并把中国看作一个商机无限、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国人则有一个多变的“美国梦”,当把美国视为老师和朋友时是美梦,看作敌人时则是噩梦。事实上,两国的相互政策多少都带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成分,只是不同时期偏向不同。不过,美国现在似乎正在做着一个关于中国的前所未有的噩梦。
导致中美关系大起大落的原因很多,但中美差异在其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中美两国的观念

和心态具有重要影响,双方在交往中都会情不自禁地依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念去判断对方。首先,尽人皆知的是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不同。在两个国家的交往中,社会制度不同会增加双方沟通和建立互信的成本。其次,在中美两国的社会价值观念中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种深层次差异带来的不同在两国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再次,中美由地理条件塑造的国家战略安全环境和对外行为模式很不一样。中国周边环境最为复杂。相比之下,美国的周边环境十分简单。最后,在国际地位的变迁方面,中美两国的经历大相径庭。从18世纪中叶至今,中国的国力从强盛到衰败再到急起直追,国际地位的变动呈现为一条U形曲线。而美国自独立之后,国际地位持续攀升。然而,现在美国很可能正面临着其国际地位在历史

章百家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上的第一次下降。

二、中美关系演变的历史经验
分析历史上中美关系的起伏,有三方面经验最值得重视。
(一)中美关系与充满互动的世界
中美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双边关系。认识中美关系的演变必须将其置于多边框架和全球视野之中。
近年来引起中美关系逆转的不仅有双边因素,也混杂着世界的诸多变化。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来看,中国能实现和平发展主要受益于融入了现存的国际体系和抓住了全球化的机遇。在中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美国大幅调整对华政策实属必然。对中国来说,应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动也不能仅从对美关系出发,而必须考虑外交的总体布局及对其他各方面的政策,特别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设想联系起来。
(二)中国的变革与美国的反应
中国内部的变革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美国对中国内部变革的态度和反应因此成为两国互动和决定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对于中国内部的发展,对中美关系来说影响

更大的是双方对于世界前景的预期。对中美这样的大国来说,对世界前景的判断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利益取舍。如何在世界前景上求得共识,对于中美关系重回正轨,健康和稳定地发展格外重要。

(三)中美博弈与互信之道
在某种意义上,中美两国正是通过对抗和对峙增进相互了解的。大国之间要消除恐惧,就必须了解彼此的力量及其限度。而一段时间的博弈正是建立互信的前提。
现在,第一次出现美国把中国视为主要挑战者的恐惧。类似的恐惧在美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二战时的德意日、冷战时的苏联、战后高速发展的日本。美国应对这几次挑战的经验和办法都会对现在的美国对华政策有所影响。中美两国将通过一段时间博弈才能明了彼此的真实意图和力量的限度。
三、中美关系呼唤理性与智慧
中美出现结构性矛盾、进入某种程度的竞争状态,这是双方早晚要面对的现实。中美之间虽有避免掉入零和博弈陷阱的可能,但这本身就是一场斗争,而且绝不轻松,特别对中国来说可谓形势严峻,中国必须长期打算。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外

部环境趋紧的阶段,这是一个大国崛起的必经阶段。客观地看,中国已成为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变量,中外互动的模式也因此发生了重要变化。在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双方更需要保持冷静、克制与远见。塑造适合时代需要的中美关系需要耐心和智慧,需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的两个伟大国家,应该具有超越过往历史的洞察和能力。
(本文选自《东亚评论》2020年01期,有删节。) 供稿/责编:尹媛媛

原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LASN2020&filename=DYPL202001003&v=tnLitfU6OGgEnviQUFZbbMHVnb50wowtB3ikDM0vMRuVWDmwGZHGfH7JE6IXm9W2

中国观点 | China’s View

24

25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深化,世界正处在动荡变革期,如何在纷乱的国际舆论中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在政策和学理层面阐明中国倡导的新国际秩序观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战后国际秩序的本原设计
战后国际秩序的本原设计旨在固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体现了国际正义的原则和国际社会的愿望,国家武力扩张行为受到空前制约,人类基本价值对国际规范的影响大幅增加,非西方国家的诉求得到更多的重视。因而,战后国际秩序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毋庸置疑。
战后国际秩序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防止殖民地争夺引发战争,也为了回应世界人民的进步愿望,由世界各国共同认可的《联合国宪章》贯穿着主权平等原则,“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一律主权平等”成为最根本的国际秩序基石。作为对“主权平等”原则的补充,“集体安全”“大国

协商”等原则也成为战后国际秩序规范的重要内容。

联合国是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最重要标志,体现了民族国家理念和多边主义原则的“世界政府”理想,反映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求和平、谋发展的强烈愿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无疑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战后国际秩序依然主要基于西方为主的人类历史经验,特别是战后经济秩序基本由美西方主导,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设计过程中,该秩序也并非通过民主程序,而是由少数大国发挥主导作用,因而不可避免存在某些负面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便会制约甚至损害战后国际秩序有效发挥积极作用。
二、战后国际秩序遭到破坏
虽然战后国际秩序的本原设计反映了各国对主权平等、集体安全、大国协调等重大原则的普遍认同,但在强权政治和垄断资本共同作用下,战后国际秩序的许多

原则在实践中被架空或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现行国际秩序出现了诸多弊端。

二战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终结了列强主导的全球殖民体系,然而,强权政治并未成为历史。一些新兴强权滥用实力与优势,变相复辟弱肉强食的旧思维与旧规则,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形成了干扰、破坏。
强权政治并非战后国际秩序的唯一挑战。20世纪70年代以后,某种凌驾于主权甚至强权之上的资本力量日益崛起,其无视主权独立与公平正义原则,试图打破一切主权国家的边界和壁垒。在此过程中,垄断资本与美国强权之间从相互依附到相生相克,共同对战后国际秩序进行侵蚀破坏。

外交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卓越骨干学者”、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三、中国新国际秩序观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合理内核
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提出:“重建国际体系是对我们这个时代政治家才能的终极挑战。”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近些年,中国的实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具备影响和推动现行秩序规则变革的能力,开始关注全球均衡发展等问题,关注国际社会对改革和完善国际秩序的合理需求。一些国家因此把中国看作现行国际秩序的挑战者,这完全是对中国意图和实践的误读或恶意抹黑。中国参与了战后国际秩序的设计和建造,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中国领导人一再强调要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并指出“现行国际秩序并不完美,但只要它以规则为基础,以公平为导向,以共赢为目标,就不能随意被舍弃,更容不得推倒重来”。
从本原设计看,战后国际秩序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迄今仍无法超越。中国要维护战后国际秩序或改革现行国际秩序,目标是使《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得到切实贯彻实施。国际秩序的再平衡主要是改革其不合理或不适应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如何使国际秩序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和多数国家利益,实现以联合国为核心、以主权平等和多边主义为基石的重构?中国给出的方案即是“两个构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型国际关系是“世界秩序重构的中国方案”,是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是对过去400年以资本主义强权政治为核心内容的国际关系和以意识形态阵营对峙和冷战思维等为重要特征的两极体系国际关系格局的超越,充分体现并发展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合理精神内核,体现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崭新的国际秩序的期待。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国际秩序观的目标和归宿,其核心内涵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上述原则不但囊括了战后国际秩序所关切的政治安全与经济发展议题,而且还照顾到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生态环境挑战等新问题,为人类社会走向大同世界指明了前进方向。

应时代形势发展的成分,而不是抛弃那些反映人类进步诉求、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合理内核。

四、结语
中国的新国际秩序观强调对战后国际秩序的维护,这既是对战后国际秩序本原设计的尊重,也是对战后国际秩序本原精神的回归。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大变局,世界期盼因应国际形势发展、回应各国人民呼声的新秩序。中国新国际秩序观顺应时代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普遍关心的议题,代表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在推进新国际秩序观进程中,中国一方面要不忘初心,继承和弘扬二战精神及《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另一方面要反对强权政治和垄断资本,切实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选自《国际问题研究》2020年第5期,有删节。供稿/责编:尹媛媛)

原文链接:http://120.92.36.209:8080/pub/ciis/gjwtyj/dqqk/

中国观点 | China’s View

26

27

《富国该帮助穷国吗?》一书作者David Hulme为《中国日报》旗下中国观察智库独家撰文指出,当前全球财富分布不均的现象日益严重,富国应该帮助穷国,这不仅是道义上的要求,也是解决全球性挑战、维护全球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但要做到这一点,援助不是唯一手段,更重要的是应采取更为广泛的政策性行动,系统地解决重大国际发展问题,穷国自身也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

曼彻斯特大学发展研究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讲座教授

David Hulme 

纵然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引发经济危机,但总体来看,我们仍生活在一个富足的世界。我们生产的食物总量足够养活地球上的所有人,我们所有的资源足以满足每个人的基本需求。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全球有30亿人的吃饭、喝水、住房、基础教育、卫生设施等基本需求至少有一项被剥夺了。就在昨晚,大约有7亿人不得不饿着肚子入睡;而今天,可能有1.9万名儿童由于完全可以预防的原因死亡。极端贫困的现象完全可以消除——只要重新分配全球1%的财富。

//命运相连//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民粹主义在许多国家有所抬头,帮助遥远的贫困国家似乎已经不再是重要的国际议程。这种情况必须改变,现在是时候重新思考一下这个基本问题:富裕国家和新兴国家是否应该帮助贫穷国家?最好的帮助方法又是什么?
答:是的,富国应该帮助穷国。除了对外援助和慈善举措之外,较富裕国家还应着眼于更广泛的途径,如贸易、金融、缓解气候变化、移民和其他手段,来改善贫困人口的发展前景。
这里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从道义上讲,这样做是正确的。我们当中那些做得好的人应该去帮助那些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这是人性的要求。
其次,从互利的角度讲,富国不帮助穷国是愚蠢的。如果我们希望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建立一个经济繁荣、政治稳

定、环境可持续的健康世界,那么我们就必须帮助穷人,无论他们生活在哪里。新的疾病、极端天气事件、国际移民、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等问题跨越了国界,必须通过建立在多边合作基础上的全球行动才能解决,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应对这些问题。

新冠肺炎大流行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它威胁着世界各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经济民生。穷人遭受的影响是最严重的——死亡、饥饿、残疾、教育机会减少……但富人也没能幸免于难:商业增长放缓;在澳大利亚、欧洲和美国,许多学生在校园隔离;很多人被迫取消出国旅行计划。
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情况可能会更糟。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建议的,各国应共同努力,遏制疫情传播,加紧开发新冠肺炎疫苗并与其他国家分享,为下一次大流行病的出现提早做好准备——可能是禽流感、埃博拉、拉沙热或寨卡,也可能是某种新的疾病。

//助人助己//
那么,富裕国家和新兴国家如何才能通过帮助世界上的穷国来实现自助呢?
在西方,传统的方案是政府间对外援助和慈善措施。有没有效果呢?有效果。在国际援助的资助下,我们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也几乎被根除;驱虫蚊帐的推广应用降低了非洲的婴儿死亡率;抗

中国观点 | China’s View

28

29

不过,对外援助并不是总能起作用,而且最关键的是,它并不能推动受援国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
除了援助之外,越来越多的人一致认为,较贫穷国家应进行经济结构转型,而这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采取行动。其中国家在采用新技术、升级经济结构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包括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特别是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而商业企业需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提升活力,积极参与竞争。
正如我在《富国该帮助穷国吗?》一书中所论述的,如果高收入和新兴国家真的想帮助哪些穷国,必须跳出“援助”的框框,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促进国际发展合作。
首先,必须改革国际贸易政策,使贫穷国家及其人民能够从贸易中获得更多利益。第二,必须从国家和多边层面采取行动,通过节能减排等措施减缓气候变化。第三,要改革全球金融体系,防止企业巨头和腐败“精英”阶层利用不法手段“劫贫济富”。第四,国际移民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它可以在减少贫困、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同时,满足欧洲和东亚老龄化人口的需求。
现行政策不应继续下去,原因有二:
最明显的原因是气候变化。过去两个世纪以来,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在高碳排放经济的基础之上,由此导致的全球变暖引发了灾难性的环境变化,这种情况不应继续下去。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必须在《巴黎协定》框架下向环境可持续型经济模式转型。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中国和美国应该当仁不让地做出表率。

还有一点原因不那么明显,但同样重要,那就是各国经济和社会不平等不断加剧,必须制止。受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现行社会规则影响,当今人们收入和财富不均的程度超乎想象。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所拥有的财富,很快将和其余99%人口的总财富相当。严重的不平等阻碍了经济增长,削弱了教育和医疗服务,加剧了贫困,并可能导致政治衰退——这样的剧情正在英国和美国上演。
以上分析提出了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我们需要一场思想上的全面革新,帮助公众更好理解为什么富裕国家和新兴国家必须帮助穷人和穷国。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如果我们想让自己和子孙后代过上美好的生活,那么追求环境可持续性和全球社会公正恰是题中之义。
富裕国家和新兴国家可以采取更为广泛的政策性行动,解决国际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贸易、气候变化、融资、技术转移、移民等。这乍一听似乎不太可能办得到,但想想当年奴隶制的废除、女性选举权的获得、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建立和《巴黎协定》的达成,起初无不是如天方夜谭一般,但最终全都成为了现实。
(来源:中国日报网  供稿/责编:杨依依)

逆转录病毒药物帮助数百万艾滋病患者延长了寿命,提高了生活质量。

原文链接:http://cn.chinadaily.com.cn/a/202011/16/WS5fb26220a3101e7ce972fdbb.html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10月20日文章,原题:正确认识美中战略竞争  美国与中国的竞争,是一场全面、全方位的大国战略竞争。全球力量平衡,特别是美中的相对战略轨迹,已发生改变。然而,美中竞争并不必然是一种对抗关系、一种零和或赢家通吃的竞争。它并不排斥、至少不应排斥双边合作——事实上,双边合作对两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是必要且重要的。

也许最重要的是,这并非一场你死我活的意识形态之争。美中双方的意识形态和战略目标并不相互排斥,至少不必如此。中国并未谋求摧毁美国体系,也无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霸主。事实上,北京肯定明白全球霸权是无法实现的。追求全球霸权会适得其反且破坏稳定,不利于中国的利益和安全。他们可能也计算过——部分是基于对美国例子的观察,拥有霸权既是负担也不可持续。这就是为什么中国领导人经常谈论全球“多极化”的原因。

中国观点 | China’s View

30

31

北京常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些(西方)学者所认为的以中国为中心的扩张主义和侵略性愿景,而实际上是个相对温和的口号。其核心强调的是相互尊重——或至少是容忍——不同的治理体系,以及寻求解决全球共同挑战和当务之急的办法。同样,当中国领导人谈论“全球治理改革”时,所说的显然是改革,而不是用一个中国打造的或完全按照中国模式塑造的国际体系来取代。事实上,北京认为现有国际体系正朝着于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只希望调整和更新现有国际体系,令其更能反映和代表21世纪的世界力量平衡。
事实上,与中国的竞争前所未有,因为华盛顿从未遇到过一个这样在各个领域竞争同时又合作的对手。那华盛顿的最佳应对策略是什么?首先,美国要充分认识并承认,世界的力量平衡已发生变化。这改变了美中的相对影响力和能力,也改变了两国在相互打交道时的筹码。这反过来又要求华盛顿认识到在与北京的交往中越发需要权衡和对等。这还要求美国认识到,采取遏制或政权更迭的对华政策是不现实的,可能适得其反。最后,华盛顿需认识到,美国的首要地位,几乎可以肯定不再可行或可持续,这也正是其盟友和伙伴不愿同美国为伍与中国进行零和竞争或遏制中国的原因之一。

美国需要首先关注的,是重振和调动本国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力。华盛顿不要老是抱怨——并经常错误地描述北京的经济外交,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而需要拿出不同方案与中国竞争。除非我们愿意与中方进行广泛接触,否则在缓解与北京的紧张关系方面不会有进展。         
如多数评论家所指出的,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美国(首先)搞好自己本国的事。当前的政治、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危机阻碍了美国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它也助长了一种倾向,即把诸多问题无度地归咎于中国,而这些问题主要是美国人自己造成的。美国人不必惧怕这场与中国的较量,除非对自己国家的模式已经失去信仰和信心。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保罗·希尔,陈俊安译  供稿/责编:杨依依)

原文链接:https://news.china.com/international/1000/20201022/38876404.html

中国观点 | China’s View

32

随着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全方位推进,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期。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的对外宣传和对外交往工作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高水平翻译人才。
翻译资格考试(简称“CATTI考试”)承担着为我国遴选一流翻译人才的使命职责,是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的一项战略性工作。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简称“MTI”)是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翻译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立。
十几年来,CATTI 考试与 MTI教育相互促进,协同发展。MTI 学位教育的蓬勃发展为翻译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CATTI 考试的深入推进为 MTI 学位教育提供了翻译职业发展实践标准和要求。
本期《学术纵览》以2019年全国MTI院校参加CATTI考试情况为开篇,系统梳理CATTI证书与MTI教育衔接改革研究、高校翻译专业教育教学研究、中国翻译学科建设发展史、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多语种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等话题,希望对中国翻译人才培养、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有宏观层面的借鉴意义和微观层面的实践价值。

摘要: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以下简称CATTI)已于2009年与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下简称MTI)衔接,文件规定在校期间MTI学生必须参加CATTI考试,为便于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全面了解各院校参加考试情况,促进各院校加强翻译教学与翻译实践的有效结合,我们对参加2019年考试的各院校做出统计,并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 MTI与CATTI衔接, MTI院校, 2019年CATTI考试

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课题研究组

为全面准确掌握全国翻译硕士院校(以下简称MTI院校)参加翻译资格考试的情况,有效落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部、国家人社部联合下发的《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衔接有关事项的通知》的精神,继考评中心公布2018年下半年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俄、德、西班牙四个语种MTI考生参加二级考试情况后,现将2019年MTI考生参加翻译资格考试二级英、日、法、俄、德、西班牙、阿拉伯七个语种考试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9年七语种考试基本情况
2019年全年全国共报考26.47万人次,实考20.29万人次,通过3.64万人次,通过率为17.94%,其中二级口、笔译报考9.94万人次,实考7.72万人次,通过8445人次,通过率

二级考试中,MTI考生共报名24704人次,实考21822人次,通过2399人次,通过率为10.99%。其中报考英语的有22524人次,实考19837人次,通过2119人次,通过率为10.68%;报考日语的有1005人次,实考931人次,通过83人次,通过率为8.91%;报考法语的有150人次,实考137人次,通过37人次,通过率为27%;报考俄语的有679人次,实考609人次,通过86人次,通过率为14.12%;报考德语的有183人次,实考163人次,通过22人次,通过率为13.49%;报考西班牙语的有101人次,实考93人次,通过40人次,通过率为43.01%;报考阿拉伯语的有62人次,实考52人次,通过12人次,通过率为23.07%。

7.72万人次,通过8445人次,通过率为10.93%。

学术纵览 | Academic Field

35

(一)CATTI英语考试排名情况
1.按照MTI高校报名人数排名
(1)口笔译合计报名人数100人以上的院校排名(前5名)

排名 学校名称 报名人数
1 北京外国语大学 543
2 四川外国语大学 464
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415
4 西安外国语大学 414
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374

(2)口笔译合计报名人数100人以下的院校排名(前5名)

排名 学校名称 报名人数
1 长沙理工大学 99
2 上海海洋大学 97
3 江西财经大学 97
4 河北大学 96
5 青岛大学 96

详情参见CATTI官网链接:http://www.catticenter.com/tnptjkty/2359

二、全国MTI院校四语种考试院校
CATTI英语考试根据报名人数100人以上和100人以下进行了排名,通过率就前五名院校进行了排名;日、法、阿、俄、德、西班牙语因报名人数相对较少,只对各院校通过率进行了排名,通过率为零的学校不进行排名。

一是2019年下半年英、俄、德、西班牙语四语种报名、通过情况均高于上一年度。本次考试英、俄、德、西班牙语四语种考试MTI考生报名人数、通过率均高于2018年下半年四语种考试,这表明非通用语种MTI教育与CATTI证书衔接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日、法、阿拉伯语三语种为首次统计,故无法做出比较)。 
二是专业外语院校成绩较为突出。北京外国语大学不仅在英语口笔译考试,而且在其他六语种口笔译考试中均名列前茅。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都有突出表现。
三是一些非专业外语院校在某些语种方面也表现良好。本次考试部分非专业外语院校在某些语种上表现出了一定优势,如: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外交学院在英语笔译考试,北京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在日语,北京语言大学在法语考试方面都取得较好成绩。
通过本次调研活动,考评中心对翻译资格考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下一步更好地服务考试、服务考生指明了方向。同时,针对此次调研活动中暴露的一些问题,考评中心会进一步加强对翻译资格考试的宣传推广工作,为更好地遴选翻译人才贡献力量,进而完善翻译资格体系。
(供稿:刘征 责编:王皎)

三、本次考试的特点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统计分析发现MTI院校CATTI考试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祝朝伟 杨志亭   

摘要:本科翻译专业(BTI)人才培养的职业特性、能力导向和突出问题使其与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证书(CATTI)的有机衔接成为 BTI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势所趋。因应这一趋势,课题组进行了翻译专业 CATTI 证书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果发现,改革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同时遴选优秀学生实现 BTI 人才分类培养。该模式对于国内同类院校进行 BTI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嵌入式;CATTI;BTI;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祝朝伟,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当代西方译论、翻译教学和当代西方文论。
杨志亭,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当代西方译论和翻译教学。

学术纵览 | Academic Field

36

37

张政 王贇

摘要: 本文结合北京师范大学 MTI 项目化翻译教学实践,提出 MTI 学生翻译能力构成模型,构建以多身份、多阶段为特征的翻译能力培养体系,将翻译项目参与者身份设定为项目管理、翻译人员或技术人员,每种身份在项目不同阶段承担的任务子项对应不同翻译能力子项。真实翻译项目培养和提升学生翻译认知能力、双语语言能力、专业知识能力、翻译职业能力和工具使用能力,验证了可操作、可比对、可量化的能力指标体系。文章最后讨论了项目化翻译教学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对 MTI 人才培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 翻译硕士专业; 项目化教学; 翻译能力; 翻译项目

张政,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王贇,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河南城建学院外国语学院

罗慧芳 鲍川运

摘要 :本文以中国译协创立的“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为出发点,通过对现有培训机制、培训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授课师资等方面的分析,阐述培训的教学理念,探索培训未来的路径与发展方式。文中指出,“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需要在建立长效机制,加强中译外培养,拓展培训的网络化、区域化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推动翻译教学朝着更为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跨文化交流 ;翻译行业 ;翻译教学 ;师资培训

罗慧芳,中国翻译协会秘书处副处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经济、翻译人才培养。
鲍川运,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翻译与语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教学、翻译研究。

学术纵览 | Academic Field

38

39

崔启亮 汪春雨

摘要: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时至今日,我国 MTI 教育已走过十余年历程,在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极大推动了我国的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新时代对外开放力度的持续加大,迫切需要高校深入探索和创新 MTI 教学理念和实践,以培养出大批量(数量)和高层次(质量)翻译人才。本文重点从 MTI 课程设置再探讨、MTI 教学方法新思维、MTI 毕业论文写作规范、MTI 法律翻译人才培养、MTI 实习实践的时代特征以及 MTI 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等六个方面,回顾和整理了“2017 京津冀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教育发展研讨会”的交流成果。希望业界人士通过了解本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关于 MTI 教育理念的新思路和新观点,对面向语言服务的 MTI 教育模式和途径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MTI;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毕业论文;法律翻译;校企合作 

崔启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副主任,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本地化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语言服务。
汪春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本地化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语言服务。

Abstract: Translation serves as a bridge and link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Up to now, fruitful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such fields as education model and personnel training in China’s MTI education over the past several years, greatly promoting China’s foreign exchange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the continuous intensity of the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new era, it is urgent for universities to deeply explore and innovate MTI teaching concepts and practices for cultivating largevolume (quantity) and high-level (quality) translation talents.This article reviews and analyses exchange results of the seminar 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in universiti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from six perspectives: the rediscussion of MTI curriculum, the new thinking of MTI teaching methods, the norm of MTI graduation thesis writing,the training of MTI legal translation talent, the era characteristics of MTI internship, and the effective mechanism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chieved in MTI education.

Key words: MTI;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graduation thesis;                               legal translation;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学术纵览 | Academic Field

40

41

穆雷

摘要:2018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文(20 号),组织各专业学位教指委编写发展报告,目的是系统梳理学科发展现状,推动专业学位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及其学术委员会和秘书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按统一规定的内容完成了发展报告,现撮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全球和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对翻译和语言服务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的社会背景下,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翻译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设置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MTI 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翻译人才培养质量 

穆雷,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翻译教育、翻译理论、语言服务。

仲伟合 赵田园

摘要: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描写我国翻译学科、翻译专业 70 年发展的轨迹,系统总结中国翻译学科和翻译专业在各时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及呈现的发展特征,阐述 70 年来中国翻译学科和翻译专业经历的从语言学习到语言服务为代表的七大变革,并结合新时代赋予的学科使命,展望翻译学科和翻译专业的发展图景。

关键词:翻译学科;翻译专业;发展变革;发展路径;语言学 习;语言服务

仲伟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城市大学特聘讲座教授。研究方向:口译理论与教学、翻译教育、外语教育。
赵田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教育、口译理论与实践。

学术纵览 | Academic Field

42

43

杨学义 刘雪卉

摘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要加强顶层设计,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向世界传播哪些文化价值观、如何以对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如何评估"走出去"的效果,都是有待探讨的课题,而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提升我国整体翻译水平,关键在于培养一支跨语言、跨文化、跨领域的高素质“翻译国家队”,一支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队伍。本文从翻译人才的年龄和地域分布、译者薪酬待遇、语种使用情况,以及新技术和管理手段的运用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全国翻译人才的现状,并针对我国高端翻译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一些系列对策建议。

杨学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刘雪卉,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16级研究生。

许明

摘要:本文分析研究了"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的范围与特点以及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现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一带一路"的语言服务需求和语言服务行业的最新发展,本文围绕语言规划、语言教育、语言技术、语言产业等层面,提出了我国建设、提升"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服务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 语言服务; 语言产业

张健稳,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 应用语言学。

学术纵览 | Academic Field

44

45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代表作能够走向世界,为西方读者所了解,主要归功于四位译者:大卫·霍克斯、约翰·闵福德和杨宪益、戴乃迭。前两位是师生兼翁婿,后两位则是夫妻。这两对组合分别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将《红楼梦》译成英文,让外国读者能够走进大观园,一窥这座奇伟瑰丽的文学宝库。今天我们一起跟随王晓辉的步伐,领略下《红楼梦》英译之美。
翻译《红楼梦》,困难重重。首先遇到的障碍就是“甄(真)”与“贾(假)”、梦境与现实以及大量隐喻、谐音的处理。《红楼梦》作,但虽然是文学创所记之事,不仅是作者亲身经历,而且又有很多情节涉及到皇家,因此,作者不得不隐去真名,借女娲补天的故事,引出通灵宝玉的前世今生。曹雪芹在小说中反复使用写“梦”的手法,拉开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同时,又用大量的隐喻、暗示,包括人名和地名的谐音,将故事与真实联系起来。书中第一回甄士隐在梦中见到“太虚幻境”石牌坊上的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Truth becomes fiction when the fiction's true, Real becomes not-real when the unreal's real.—霍克斯译 When false is taken for true, true becomes false; If non-being turns into being, being becomes non-being.—杨宪益译)”,似乎也是在提示读者书中真实与虚构的复杂关系。

《红楼梦》第一回: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十分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这段文字看似平铺直叙,却大有深意。《红楼梦》故事从这里拉开序幕,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贾宝玉)、绛珠仙子(林黛玉)等一批痴男怨女均在这个时候投胎转世,坠入红尘,等待他们的是阊门(娼门)、十里街(势利街)、仁清巷(人情巷)……俱是人间的烦恼苦难的根源。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姓甄(真)名费(非)字士隐(事隐),既是真又是非,同时,还将“真事隐”了!
这样一小段文字,就隐藏着这么多地名人名的谐音和隐喻,霍克斯会怎么处理呢?
他是这样翻译的:
Long, long ago the world was tilted downwards towards the south-east; and in that lower-lying south-easterly part of the earth there is a city called Soochow; and in Soochow the district around the 

精品悦读 | Classic Enjoyment

46

47

district around the Chang-men Gate is reckoned one of the two or three wealthiest and most fashionable quarters in the world of men. Outside the Chang-men Gate is a wide thoroughfar called WorldlyWay; and somewhere off Worldly Way is an area called Carnal Lane. There is an old temple in the Carnal Lane area which, because of the way it is bottled up inside a narrow cul-de-sac, is referred to locally as Bottle-gourd Temple. Next door to the Bottle-gourd Temple lived a gentleman of private means called Zhen Shi-yin and his wife Feng-she, a kind, good woman with a profound sense of decency and decorum. The household was not a particularly wealthy one, but they were nevertheless looked up to by all and sundry as the leading family in the neighborhood. Zhen Shi-yin himself was by nature a quiet and totally unambitious person. He devoted his time to his garden and to the pleasure of wine and poetry. Except for a single flaw, his existence could, indeed, have been described as an idyllic one. The flaw was that, although already past fifty, he had no son, only a little girl, just 

two years old, whose name was  Ying-lian.

霍克斯不愧是一位汉学家,他没有采用音译的办法,而是用转译的手法,将“十里街”译为Worldly Way, 意思是“势利街”,将“仁清巷”译为Carnal Lane, 意思是“世俗巷”。无论是什么灵石还是仙草,一旦堕入凡间,等待他们的不就是名缰利索和情怨苦恨吗?这样的翻译,不仅保留了原意,而且还与作者“神合”,殊为不易。当然,也不是每一处谐音、隐喻和游戏笔墨都要直白译出,如果将“阊门”译成Brothel Gate,将甄士隐译成Hidden Truth,反有过分之嫌。

霍克斯

霍克斯在英译本的前言中也提到《红楼梦》中的梦境:The idea that the worldling’s ‘reality’ is illusion and that life itself is a dream from which we shall eventually awake is of course a Buddhist one; but in Xueqin’s hands it becomes a poetical means of demonstrating that his characters are both creatures of his imagin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real companions of his 

golden youth.(佛教认为,一切俗世的“真实”皆为虚幻,人生只是一场终将醒来的梦。在曹雪芹的笔下,佛家的这种观念却变成了浪漫的写作手法,作者年轻时的真实际遇与创作中的虚幻想象有机结合,难分彼此。)

对于书中的象征、隐喻和谐音,霍克斯是这样理解的:......but many of the symbols, word-plays and secret patterns with which the novel abounds seem to be used out of sheer ebullience, as though the author was playing some sort of game with himself and did not much care whether he was observed or not. Many such subtleties will, I fear, have vanished in translation. My one abiding principle has been to translate EVERYTHING-even puns. For although this is, in the sense I have already indicated, an‘unfinished’ novel, it was written and rewritten by a great artist with his very lifeblood. I have therefore assumed that whatever I find in it is there for a purpose and must be dealt with somehow or other. I cannot pretend always to have done so successfully, but if I can convey to the reader even a fraction of the pleasure this Chinese novel has given me, I shall not lived in 

vain.(小说中颇多象征、隐喻及游戏笔墨,应系作者兴之所致,信手拈来,仿佛在与自己捉迷藏,至于是否有人观看,他并不甚在意。但这些微妙含蓄之处,恐怕已在翻译过程中消失殆尽了。我始终不渝的原则就是“全部”翻译出来,即使是双关语也要设法译出。虽然这是一本未完成的小说,但却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用生命之血写成,所以,我认为小说里的内容,不论是什么,必有其存在的目的,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处理,不能删减。我不能说自己做得有多么成功,但只要能够将这本中国小说带给我的快乐,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传递给读者,也算不虚此生了。) 

霍克斯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最难处理的就是谐音之类的文字游戏了。英语中也常有这样类似于脑筋急转弯的话:He is a man of letters—he works in a post office. 就像中国的歇后语“肚皮上盖章——印度”一样,只可意会,一旦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由谐音构成的逻辑与幽默都不复存在了。连霍克斯这样的大师级译者尚存遗憾,足见翻译之难。
霍克斯花费十年光阴翻译《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外译的精品,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功德无量。后学晚辈,茶余饭后,换一种语言品读红楼,在两种文字转换之间体会语言文化的微妙。
(来源:CATTI中心公众号 供稿/责编:王皎)

精品悦读 | Classic Enjoyment

48

49

女の唇十も集めてカンナの花。

おんな

くち

とお

あつ

はな

(山口青邨)

美人蕉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高可达1.5米,喜阳光,不耐寒,怕强风和霜冻。花色有黄、橙、桔红、粉红、大红、紫红、复色斑点等50多个品种。美人蕉花期6月~10月(北方),南方全年。
美人蕉的花语:坚实的未来。

节气花语

精品悦读 | Classic Enjoyment

50

51

霜降や雄牛に似たる千年家。

そうこう

おうし

せんねん や

(深泽鱶)

王众一,现为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日语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日本友好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1997年起任《人民中国》杂志社副社长,2007年任总编辑,主持我国日文版对日传播杂志《人民中国》编务。

原俳句 :
青天や寒露の朝の瑠璃瓦

深秋景致佳,
寒露早晨青天下,
屋上琉璃瓦。
(老傅 译)

寒露晨清天碧透,
琉璃瓦上波光皱。
(石秀梅 译)

蓝天之下,
朝著寒露琉璃瓦。
(赵其仁 译)
朝辉涂染琉璃瓦,
寒露晴空映彩画。
(胡秋興 译)
天高秋风凉,
朝晨琉璃露欲零,
瓦上清光满。
(露薇 译)

精品悦读 | Classic Enjoyment

52

53

露凝らぬ今とよむまで雨の山ぬなともゆらに玉ぞ散りける
露落寒霜前,
旋音不绝耳,
似琼弄玲珑,
灵山如雨下。
浮きし傘 はものの乱れ水のわに漣や寄る 河童「かわこ」の熟睡
不知谁人伞,
纷惹荷叶乱,
亡赖河童梦,
久偎波粼中。
花折れや 置きあまるめれ上露のむべ忍ぶるは我が涙かも
泪亦不忍泣,
花亦不堪露,
但日相思深,
勿怨人采撷。

風隠れ宿りもあらで幽けくに舞納むれば この紅葉かも
风尘几漂泊,
夜宿无家还,
为时鬓毛衰,
何日落叶归?
川霧の踊らふ魚「いほ」は絶え絶えに訪はざらむ鳥虫精霊「けもの」
我是孤花、
也是猛兽,
我是羊羔、
也是野草。

(摘编自人民中国微信公众号 供稿/责编:王皎)

精品悦读 | Classic Enjoyment

54

55

우리는 시한부의 삶을 사는 영웅의 스릴 넘치는 이야기를 읽은 적이 있다. 때로 길게는 1년: 짧게는 24시간 정도이다. 하지만 우리는 언제나 불운한 이 사람이 마지막 남은 날들 혹은 시간을 어떻게 보낼 것인가에 관심을 가졌다. 나도, 물론, 선택의 자유를 가진 사람을 말한다, 행동이 엄격히 제한되는 비난받는 범죄자들을 말하는 것이 아니다.

【编者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语言虽然有国界但正能量是没有国界的,让我们一起欣赏它的韩语版吧!

我们大家都读过激动人心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的寿命已有限期。这段时间有时度日如年,有时一年短如一日。然而我们总是非常感兴趣地去探索那将死的人怎样度过他最后的时日。当然我说的是那些有选择权的自由人,而不是那些活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的犯人。

그런 이야기들은 우리가 그런 비슷한 상황에 처한다면 어떻게 할 것인가를 생각하게 만든다. 어떤 일들, 어떤 경험들, 어떤 만남들로 유한한 존재의 마지막 시간들을 꽉 채워야 하는 것일까? 과거를 회상하며 어떤 행복을, 어떤 후회를 찾아야 하는 것일까?

这样的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使我们想到在同样的情况下该做些什么。作为一个快死的人,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活动,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联想去填塞那最后的几小时?在回顾过去时,我们将发现什么感到幸福,什么应当后悔。

때로 나는 내일 죽는다는 각오로 매일을 산다는 것은 아주 좋다고 생각한다. 그러한 태도는 삶의 가치를 뚜렷하게 역설할 것이다. 우리는 매일을 온화하고, 활기있게, 감사하는 마음으로 살아야 한다, 그것들은 앞으로 다가올 날들, 달들, 년들이 우리 앞에 파노라마처럼 펼쳐질 때 흔히 잊혀지는 것들이다. 물론, '먹고, 마시고, 즐기자' 같은 향락적인 좌우명을 선택하는 사람들이 있지만, 대부분의 사람들은 임박한 죽음의 확실성에 순응할 것이다.이야기에서는, 불운한 영웅은 대개 마지막 순간에 행운이 찾아온다, 하지만 언제나 그들의 대부분은 가치관의 변화를 겪게 된다.

有时,我常这样想,当我今天活着的时候就想到明天可能会死去,这或许是一个好习惯。这样的态度将使生活显得特别有价值。我们每天的生活应当过得从容不迫,朝气蓬勃,观察锐敏,而这些东西往往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时间长流中慢慢消失。当然,也有一些人一生只知道吃、喝、玩、乐”,

精品悦读 | Classic Enjoyment

56

57

喝、玩、乐”,然而,多数人在确知死神将至时反而有所节制。 在那些故事中,那将死的主人公往往在最后的时刻由于幸运降临而得救,并且从此以后他就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准则。他变得更加明确生活的意义和它的永久神圣的价值。

주인공은 삶의 의미와 정신적인 가치에 훨씬 민감한 사람이 된 것이다. 죽음의 언저리를 겪거나 겪었던 사람은 자신이 하고 있는 일에 대해서 감미로운 즐거움을 느낄 줄 알게 된다. 하지만 우리는 대개 살아 있다는 사실을 당연하게 여긴다. 물론 죽는다는 사실은 알지만 죽음은 가능한 멀리 있다고 생각한다. 건강할 때에는 죽음이란 상상에 불과하다. 거의 생각 하지도 않는다. 살아갈 날은 아주 긴 것이다. 그래서 우리는 삶에 대해 진정한 의식을 하지 않은 채 사소한 일에 매달린다.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他们生活在死的阴影之下,却对他们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怀着柔情密意。 然而,我们中的许多人却把生活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我们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去,但我们总把那一天想得很遥远。当我们年富力强的时候,死亡好象是不可思议的,而我们也很少想到它。日子好象永远过不完似的。因此,我们一味忙于微不足道的琐事,却不知道这样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太消极了。

감히 말하자면 감각이 없다는 사실도 우리의 기능과 감각에 같은 역할을 할 수 있다. 눈이 멀었을 때에야 볼 수 있다는 사실이 얼마나 큰 축복인지 깨닫게 된다. 귀가 멀었을 때도 마찬가지이다. 이런 사실은 성인이 되어서야 귀가 멀고 눈이 먼 사람에게는 특히 적실하다. 보고 듣는데 불편함이 없는 사람들은 자신이 가진 능력을 오롯이 쓰기는 거의 어렵다. 이들의 귀와 눈에는 형상과 소리가 스치듯 지나가서 이들은 이이 대해 집중하지도 않고 따라서 알아차리지도 않는다. 이는 잃기 전에는 갖은 것에 대한 고마움을 알 수 없고, 아프기 전에는 건강의 소중함을 모른다는 옛 이야기와 다를 바 없다.

恐怕我们对自己所有官能和意识的使用也是同样的冷漠。只有聋子懂得听力的价值,只有瞎子体会得到看见事物的乐趣。这种意见尤其适用于那些在成年期丧失了视力与听力的人。然而,那些从未体会过失去视力和听力痛苦的人,却很少充分使用这些幸福的官能。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模糊地看着和听着周围的一切,心不在焉,也漠不关心。人们对于自己的东西往往不太珍惜,而当失去时,才懂得它的重要;正如我们要到病倒时才认识身体健康的好处。

나는 종종 인간이 성년초기에 며칠동안 장님이 되거나 귀머거리가 됐다는 것은 축복이라고 생각한다. 암흑은 인간으로하여금 시력을 더 감사하게 만들고 침묵은 그로하여금 소리의 즐거움을 가르쳐 준다.

我经常这样想,如果每一个人在他的青少年时期都经历一段瞎子与聋子的生活,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他更加喜爱声音。

(来源:韩语学习网 供稿/责编:杨依依)

品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

视频地址:https://tv.sohu.com/v/cGwvNTY2NzkzMy81MjI0Njc5NS5zaHRtbA==.html

精品悦读 | Classic Enjoyment

58

59

For the Caged Bird Sings of Freedom

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
笼中鸟
Maya Angelou 著
Jenny 译
A free bird leaps
on the back of the wind  
and floats downstream  
till the current ends
and dips his wing
in the orange sun rays
and dares to claim the sky.
一只自由的小鸟跳上风的脊梁,
乘势滑翔,
直至气流消散,
才在橘黄色的阳光下
挥动双翼,
无惧地备战天际。
But a bird that stalks
down his narrow cage
can seldom see through
his bars of rage
his wings are clipped and
his feet are tied
so he opens his throat to sing.
但有一只鸟在狭小的笼中
缩头缩脑,
几乎无法用目光穿越愤怒的牢笼;
折翅难飞,
双脚受缚,
如此这般,它开始放声高歌。
The caged bird sings
with a fearful trill
of things unknown
but longed for still
and his tune is heard

on the distant hill
for the caged bird
sings of freedom.
笼中鸟发出惊惧的颤音,
歌唱心中未知但依旧向往的一切;
旋律响彻远处的山丘,
因为这只笼中鸟在唱响自由。
The free bird thinks of another breeze
and the trade winds soft through the sighing trees
and the fat worms waiting on a dawn bright lawn
and he names the sky his own
自由鸟心想另一股清风,
还有那柔缓的信风,
拂过叹息的树林;
肥硕的虫子等候在洒满朝阳的青草地上,
它视天空为己有。
But a caged bird stands on the grave of dreams
his shadow shouts on a nightmare scream
his wings are clipped and his feet are tied
so he opens his throat to sing.
但笼中鸟却栖在梦想的坟头,
他的黑影随一声梦魇中的惊叫而啼鸣,
折翅难飞,双脚受缚,
如此这般,它开始放声高歌,
The caged bird sings
with a fearful trill
of things unknown
but longed for still
and his tune is heard
on the distant hill
for the caged bird
sings of freedom.
笼中鸟发出惊惧的颤音,
歌唱心中未知但依旧向往的一切,
旋律响彻远处的山丘,
因为这只笼中鸟在唱响自由。

《笼中鸟》英文朗诵mp3试听

大约十五年后的今天,应徐菡的提问,重温Maya Angelou的这首《笼中鸟》,一种莫名的情愫在心底荡漾开来,难以言表。回想第一次的偶遇,诗的标题深深地把我吸引了,其内容更是让我心潮澎湃。在此之前的2003年,作为消磨时光的办法,我用中英双语写过一个小故事,讲的就是一只笼中鸟悲惨的命运。故事结尾如下:
Today, about 15 years later, a quick review of this poem by Maya Angelou to answer Xu Han’s question infused an odd sentiment in me that no words could describe. Its official title, 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 fascinated me when I saw it by chanc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lines that followed sent me to a surge of emotions. Back in 2003, for a bit of pastime activity, I wrote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a short story of the tragic life of a caged bird. It ended as follows.
“两天后,老人的律师去别墅处理遗产方面的事情。那个金色鸟笼一下就把他吸引住了。他走过去,眼前的景象使他大为震惊:一只绿毛鹦鹉躺在笼子底部的栏杆上,张着淡黄色的鹰钩嘴,眼睛直勾勾地瞅着天空,似乎要说些什么。”
“The next day, someone comes to deal with the funeral. He was surprised to see a beautiful bird lying in a luxurious cage. To his amazement, the little bird stared 

bird stared directly at the sky with its beak [wide open], as if it had something to say.”

故事中,老人暴病离世,生前精心饲养的鹦鹉因无人为它打开笼子,也被活活饿死。有多少个日日夜夜,这种噩梦般的想象潜伏在我内心深处。毕竟,一个连饭勺都拿不起的女孩,自由是最大的奢望。
In my story, the old owner died of a heart attack, leaving his beloved birdie friend to die of starvation in the locked cage.  I’ve lost count of the days and nights when this imagined tragedy crept into the deepest tunnel of my subconsciousness. For a girl who was not physically able to hold a spoon to her mouth. nothing, after all, could be more deliriously inviting than freedom.
那时16岁的我,惊恐且迷茫,母亲的话语萦绕在耳旁:“天天就知道叽里呱啦学这些洋玩意儿,有什么用?!还不抓紧时间锻炼!将来我们不在了,有你受的罪!”但双手依然不听使唤。损坏的脑细胞犹如最坚固的牢笼,将我的肢体囚禁,唯独26个字母奇妙的组合能把我的目光载向广阔无垠的天地。那时的我,爱上了英文,爱上了自由。
Scared and lost was my 16-year-old self, Mother’s words ringing in the ears: “What’s the point in yapping away all this alien abracadabra? Total nonsense if you ask me! Time to beef up your arms, girl, or you’ll be damned when we’re 

精品悦读 | Classic Enjoyment

60

61

gone!” But my hands would still refuse to cooperate. The damaged brain cells had long become the strongest bars that trapped my body in; only an amazing feast of the alphabet soup could satiate my hungry soul in a boundless world. At the time, I fell in love with English and the freedom it promised. 

又一次网络偶遇——加拿大Mary和Ben夫妇,引导我从英语爱好者变身成为一名译者。初入译海,我分不清东西南北。嗯,没错,有一次我甚至把“南朝鲜”错译成“北朝鲜”,使半岛成功实现了互通有无。然而,我却乐此不疲,百战不殆,从当地一家小翻译公司渐渐做到了全国多家机构。商务、法律、农业、IT,不拒来者,统统揽下,哪怕熬到半夜,也要一点点啃完吃透。母亲让我用不听话的手操作电脑,我却也听不了她的话,怕她担心,关上书房门偷偷练习用下巴和脚趾打字,为了满足翻译实效性的要求,获得稳定的产出。我觉得自己发现了一片神奇的疆域。在那里,我不再是处处需要别人照顾的 “可怜虫”,而变成了无所不能的“超人”。那时的我,欣喜于受人之托,驰骋在文字之间。曾几何时,我产生了错觉,认为自己已经冲破了牢笼,终将翱翔天际。
Another chance encounter online, this time with the Canadian couple Mary and Ben, transformed me from an avid English learner to a freelance translator. Initially in the trade I had no idea which way to go-

literally!Once I mistranslated South Korea as North Korea, implying a long-anticipated exchange across the peninsula. Despite all that, I would not retract and retreat. Instead I slowly expanded my business from a couple of local translating firms to quite a few agencies across the country. And I dared to take it all in-business, law, agriculture, IT, you just name it. I would grind my teeth and plow through, even if it meant I had to work into the wee hours of the night. Never once had my hands obeyed me, in the same way as I defied Mother’s order that I use them. To meet deadlines and produce a steady output, behind the locked door I learned to practice typing with my chin and later my toes. I believed I had found a wonderland, where I got to embrace a new identity of the almighty and shed the old one of a pitiful invalid. At the time, I took so great a delight in making use of myself and exploring the sea of words, that I even deluded myself into believing I had finally broken free to claim my own world.

随着信心一点点增强,我不再满足于自己“黑翻译”的身份。大约在2006年,我从网上买来CATTI二级笔译教材,准备参加这一国内最权威的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可问题接踵而至。我无法用笔写字,怎么考呢?读过Helen  

Keller的自传,得知校方专门为她安排适合聋哑盲人的考卷和考场,那可是100多年前啊,我能否效仿呢?我满怀希望地让父亲咨询当地和北京的相关部门。然而,也许是因为当时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CATTI也刚建立不久,软硬件都不完善,故经多次协商,依然无果而终。隐藏了一段时间的“牢笼”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As my confidence rose, so did my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fact that I was uncertified. To solve this problem, I bought some textbooks on the 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CATTI), the most rigorous qualification system for translators in China. But more problems ensued. Since I couldn’t hold a pen with which to write, how was I supposed to take the test? I had learned from Helen Keller that her university accommodated her disabilities and provided special test papers for the blind and a dedicated exam room. That was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ago. Maybe now I could do that in my country, too. With hope I asked Father to contact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in my hometown and Beijing. To our chagrin, no support was granted in response to Father’s repeated inquiries. This was probabl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both soft and hard power for the newly-established test system in a country that had just begun to open up and develop. Those iron bars, which seemed to have disappeared for a while, loomed before my eyes once more. 

身体上的禁锢终究阻挡不了一颗追求自由的心。2016年,在从事自由翻译十二年之际,我用英文向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学会(CIoL)发了一封邮件,根据其《DipTrans考试大纲》明确的说明,申请了延时、机考和设置家庭考场三项特殊照顾.。几个小时之后,我就收到了英方肯定的答复。
Yet physical constraints cannot stop the mental quest for freedom. In 2016, twelve years into my freelance translation career, I emailed the UK’s Chartered Institute of Linguists (CIoL) explaining my wish to take the DipTrans exam and my need to apply for “extra time allowance (max 25%) or rest periods”, “use of specialist equipment e.g. a computer”, and “use of the home as an Examination Centre”, as explicitly stated in the IoL Educational Trust Candidate Regulations. Several hours later, I received their positive response. 
DipTrans翻译考试由三部分组成:通稿翻译和两项半专业化翻译。通稿原文为600字左右,半专业化各项约400字,规定分别在3小时和2小时内完成,三个单元可分开报考,通过单项考试,颁发单项证书,累计考取三项证书后即可兑换完整的翻译文凭。考评标准异常严格,整体通过率偏低,但多样化的选择更易满足考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对规范翻译市场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The DipTrans exam has three units: a generic text of around 600

精品悦读 | Classic Enjoyment

62

63

words and two semi-technical texts of the candidate’s choosing in two of the six given fields, each about 400 word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first should be completed within three hours and each of the latter, two hours. The candidate can opt to take all three units in one sitting or individually, one or two at a time. Passing each unit would be awarded a certificate and all three certificates would entitle the candidate to the complete diploma. The general passing rate remains quite low due to rigorous assessment, but the modular design ensures a greater extent to which the professional needs of both translators and employers can be met, thus having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regulating the market. 

由于全科考总字数太多,时间过长,大多数考生选择一次考一两个单元。英方担心我体力吃不消,建议我选择单项,可我考虑到经济因素(包括第二次考试监考老师的差旅费),最后还是报了全科考。
Considering the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a full DipTrans exam would require, most candidates opted for two or more sittings. I was also advised to take one or two units given my physical conditions. In the end, with deep concerns about potential costs, including travel expenses of the invigilator for a second sitting, I decided to take the three units at once.

次年,在CIoL上海分会的协调下,历经近八个小时,我顺利考取了被誉为“翻译金文凭”、相当于英国研究生水平的DipTrans翻译文凭。虽然这份“资质”来得有些迟,但它从真正意义上打破了阻隔我和现实世界的桎梏。多年来,这是我第一次 “飞”入现实,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In the following year, with coordination by the CIoL Shanghai Association as expected, I took-and passed-this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level examination, and it was nearly eight hours long. Although such accreditation by a gold standard of qualifications came rather late for me, it nevertheless trampled down the barricade between me and the real world, where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I got a true feel of equality and respect.  
2017年10月,我携父母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向全国观众讲述我们全家的经历。在绚烂的聚光灯下,我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切如镜花水月般虚幻。做完节目,离开大秀场后,我回到那个再熟悉不过的10平米“工作室”,按独自设想的路线继续走下去。
In October 2017, I took my parents onto the stage of a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studio to recount our story to the national audience. Under a dazzling array of lights, I felt as if I had entered into a dreamland of mirrored flowers and moon shadows-All was but a fanciful dressing for illusion. Thankfully, after the show, I escaped back to my all-too-familiar 10m2 home office resuming the lone trajectory I had conceived for what I thought was best for myself.
       (来源: PEA中英双语历史文化趣谈  供稿人/责编:王皎)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KqltPig3qDugL8L5wCB4lg

乘物以游心,逍遥译海间(CATTI专访胡婧) http://catticenter.com/ywdt/1517

精品悦读 | Classic Enjoyment

64

Q's & A's

Conversation:

主持:张琼瑛  嘉宾:王复

1945 年出生,译审。1969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阿拉伯语专业,1979 年至 1981 年在巴格达大学文学系阿拉伯语专业进修。曾任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阿拉伯文版主编。

王   复

王复 :我认为翻译需要分科讨论,其种类多样,涉及专业领域的翻译,比如 :科技、法律、宗教、医学等领域的翻译,都需要大量的专业词汇和知识。从我自己的工作经历来讲,做的是综 合类翻译。《今日中国》杂志内容涉及经济、文化、政治、科技、天文、地理等等,可以说包罗万象,它需要的是全科类翻译,要求译者知识涉猎广泛、全面。知识的掌握不见得“精”,但要 “博”,什么都要了解,不见得是了解得非常透、非常专,但是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张琼瑛 :请您结合自己学习或从事翻译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下提高翻译实践能力的经验和体会?

张琼瑛 :我们知道,翻译资格考试既考察考生的外语基本功,更考察考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翻译能力的提高也得靠翻译实践的积累,很多在校考生没有太多翻译实践的机会,您有没有一些好的思路和建议,帮助考生解决这一问题呢?

王复 :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由于环境的局限,增加社会翻译实践确有难度。不过,我觉得这也不妨碍能力的提高,做好翻译重在积累,只要能做到“三多”——多看、多比、多练,就可以为提高翻译实践水平打下很好的基础……

张琼瑛:全国翻译资格考试 2003 年首次推出,至今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随着 MTI 教育与 CATTI 的衔接,越来越多的考生参加翻译资格考试,通过您参与阅卷的经历,您觉得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能提出一些改进和提高的建议吗?

王复 :我觉得如果是从接受 MTI 教育的翻译硕士参加这个考试的情况来讲,接受翻译硕士教育的学生,整体水平都还是不错的,从卷子反映的情况,他们的优势在于语法概念比较清晰,动词变位、介词使用等等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这是因为他们仍旧在校或者刚刚离校,参加诸如此类的考试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他们的弱点是缺乏实践,他们在翻译实践方面存在劣势,而这恰好也是考试考察的重要部分……

张琼瑛 :据很多考生反应,阿拉伯语一级考试中的改错题可谓是一大难项,您觉得考生日常应该做哪些练习来提高纠错、改错水平?

王复 :说起阿拉伯语一级考试,首先要明白,一级考试是针对考生综合水平、改稿、定稿能力的检测。别觉得只是改稿,换句话说,拿到了一级的资格,就意味着已经具备了改稿人的资格,别人翻译的东西拿过来就能改,能改对、改好。尽管它难,但是难有难的道理。首先,它不仅要求考生具备相当的词汇量,还需要考生对词的理解准确,包括了解词语的本身含义,以及它的使用背景等……

详情参见官网链接:http://www.catticenter.com/tnptjkty/2358
作者:张琼瑛
责编:王皎

张琼瑛

1983年5月11日,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多语部阿文版中级编辑,从事外文编辑工作11年,主要负责网站日常新闻更新、策划选题、专题制作、稿件翻译、海外评论员约稿等工作。

指点迷津 | Q's & A's

66

67

一、充分理解汉语句,确定英语句的主干
汉语表达大多为“意合”结构,常以一个个看似并列的短句“拼凑而成”,句间的逻辑关系不明显。而英语重形合,非常讲究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汉语句子的结构像“竹竿”,一节接一节;而英语句子则像“葡萄”,主干很短,而“挂”在上面的附加成分则很多。
汉译英的过程,就是由“竹竿”向“葡萄”转换的过程。因此,下笔翻译前首先要充分理解“一节接一节”的汉语句子,再确定选其中的哪一节为英语句子的“主干”然后补充其他部分,可用介词短语、非谓语动词形式或各种从句来表达。

【例题】
原文:人们还会在门上粘贴红色的对联(couplets),对联的主题为健康、发财和好运。
译文:And doors will be decorated with red couplets with themes of health, wealth and good luck.
分析:
①确定主句。主句是“人们还会在门上粘贴红色的对联”。逗号后的内容是对“对联”的补充说明,可处理为其后置定语。
②翻译主句的主干。由于原段落讲的是欢度春节的习俗和传统,为了保持叙述视角的一致性,可将主动语态转化为被动态 doors will be decorated with red couplets。
③补充其他修饰成分。

二、分译法与合译法
当汉语句子较长、或是结构较复杂时,

汉语强调意合,多短句;英语强调形合,长句较多。所以汉译英时可根据需要,用连词、分词、不定式、定语从句、独立结构等把汉语短句连成长句。
长句分译,短句合译,不可一概而论。是分译还是合译,取决于句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联,以及句子与上下文之间含义的连贯,同时还要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例题】
原文:各地欢度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有很大差异,但通常每个家庭都会在除夕夜团聚,一起吃年夜饭。
译文:Customs and traditions concerning the celebration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vary widely from place to place. However, New Year's Eve is usually an occasion for Chinese families to gather for the annual reunion dinner.
分析:该汉语句子比较长,句中出现3个动词(有、团聚、吃),共表达两层意思:一是习俗和传统有很大差异;二是每个家庭相同的做法。将该汉语句同样译作一个英语长句,在结构上很难处理,因此用分译法,将汉语句译成2个英文句子。

三、根据篇章逻辑,相应增词或减词
在汉译英时,考生可根据英语语法或逻辑连贯的需要适当地增减词汇,如增补汉语句子中不明显、被省略或未说明的主语、连词、冠间、代词、介词等,或是把汉语段落中重复出现的词语

可考虑采用分译的方法来处理,这样既能避免出错,也能使译文简洁、易懂、层次分明,而且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加以适当省略,从而使译文更加通顺连贯,句子更加精炼。

但要注意的是增词不增义,减词不减义。

【例题】
原文:人的智力需要开发,人的内心世界也是需要开发的。
译文:Human intelligence needs to be developed, so does the inner world.
分析:本句重复了两次“需要开发”,后半句可使用句型“so+谓语+主语”,来代替重复的部分,使表达更简洁,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四、转换译法
为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常将汉语句中词语的词性、句子的语态等进行转换。如:将汉语句子中的动词转译为名词;将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或变换句子的成分,如将定语译为状语,把主语变成宾语等。

【例题】
原文: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译文: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分析:译文该将祈使句译为被动句。原来的宾语“措施”转译为主语。
(来源:今日头条 陆老丝儿 供稿/责编:姚烨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6742393550601716232/

指点迷津 | Q's & A's

68

69

王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常见问题
在CATTI二级口译考试过程中,考生经常会在语言、知识、技巧三个方面遇到问题。
1. 语言方面的问题
词句层面。在英译中的过程中,考生由于存在听辨理解方面的障碍,或语义表达不够准确,导致错译或漏译。在中译英时,尤其是在处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或文化负载词时,考生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用准确、地道的英语表达,出现错译或中式英语的表达方式。还有部分考生,虽然平时积累了一些特色词语的表达方式,但由于英文功底有限,只能表达词义,但句子结构不完整,出现语法错误。
语篇层面。在平时的训练中,考生往往会忽视对不同话语语类以及不同话题语篇结构进行逻辑梳理和分析,因此在遇到某一类话题的语篇时,就无法根据平时积累的不同话题或语类的语篇结构,对相关信息进行预测或从整体上连贯、清晰、有层次地表达主要信息。
表达方面。考生在表达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语音语调不够标准,语流不够流畅,出现较多的语气词、断句或语速过慢以争取思考的时间,这在职业口译中都是不允许的。

2. 知识方面的问题
交替传译所需要的知识主要分为与工作语言相关的国别知识、百科知识、社会文化知识、与口译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专业知识以及一般专业术语。由于对上述知识积累不够全面、深入,有些考生一旦遇到自己不熟悉的话题语篇,就无法正确表达语义。
3. 技巧方面的问题
口译技巧主要涉及听辨理解与分析能力、语言转换能力、跨文化交际与协调能力、公共演讲技巧、记忆与笔记技巧、数字传译技巧等。考生在口译过程中遇到的听辨理解与分析方面的障碍往往缘于他们习惯于一般听力练习中的单音听辨,而忽略了职业译员所应具备的语流听辨能力。有的考生,无法平衡理解、记忆与笔记三者之间的关系,过于依赖笔记。而由于其笔记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在听辨开始时往往记得过多,而在听辨后程由于时间仓促,又记得过于零散混乱,没有突出主要信息与关键词。
二、备考建议
根据英语口译二级(交替传译)考试大纲和评分标准,针对考生在口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建议考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性训练和针对性备考。

1. 牢固掌握中文,熟练应用英文
在口译训练和备考过程中,许多考生往往认为自己的母语水平较高,而忽略了对母语的进一步巩固,而扎实的母语基础则是考生灵活、流畅、准确、自信地表达语义所不可或缺的。在外语方面,考生更需要在听说读写方面进行全面提高。针对英语词汇量不足以及对中国特色的表达或文化负载词的语码转换出现中式英语的问题,考生可以通过浏览一些政府机构或国际组织网站,找到诸如政府工作报告、环境评估报告、经济形势分析等考试常见话题的平行文本并进行认真阅读,总结文本中的高频词汇与表达方式,建立不同话题术语表以及积极词汇表。
对于考生在语篇层面缺乏逻辑结构分析能力,造成表达缺少层次,连贯与衔接性较差等问题,考生可以根据二级口译的话题分布,对经贸、环境保护、社会热点问题等常考话题的相关文本进行阅读与听辨理解练习,并根据内容,灵活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原语复述或进行信息框架和逻辑结构的分析,从中总结不同话题的大致语篇结构。由此,在考试中遇到类似话题的语篇,就更容易预测口译内容,快速抓住主要信息点,进行句层、语段甚至语篇意义的理解。
2. 扩大知识面,积累常见领域相关知识
3. 加强口译技巧,提高交替传译总体质量
口译过程中强大的现场和时间压力,要求译员通过对语块的提取,以听懂为目标,注意源语语流的重读、弱读和连读,并记下具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语,克服每个字词都要记下来的习惯。考生在听力训练中应当进行积极的听辨,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源语进行改述、

主旨口译、原语复述等,锻炼自己语流听辨以及释意能力。

在表达方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写的提要,在同伴面前进行公众演讲,从语音、语速、音高、节奏、发音清晰度等方面积极听取同伴的反馈意见,既可以改进语音语调,也能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增强自信心。考生还可以进行大声朗读并录音,根据录音回放,检查自己的发音是否正确,语调是否自然。影子训练也是一种锻炼短时记忆,改进表达的有效手段。考生可以选取难度适当、语速适中、发音标准的中、英文语篇,进行跟读练习,模仿语音语调。
二级口译实务考试时间长达1小时,因此,笔记在保证口译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考生在笔记训练与考试中,应做到:
1)合理布局,以阶梯结构竖写为主,有助于考试快速清晰抓取意群;
2)以意义为单位,少写多划,做到字词、缩略语、符号相结合;
3)有效筛选信息,以主题词、关键词、逻辑线索、数字作为笔记要点,放弃冗余和重复信息,突出主要信息点;
4)理解是关键,任何时候如果因为记笔记而听不懂,应暂时停止笔记,进行全神贯注的听辨理解。
总之,在口译过程中,许多考生过度依赖笔记,从而忽略了理解的重要性,导致口译的总体质量不高。而笔记只是辅助记忆,帮助提取原文意义的手段。加强笔记法的训练固然重要,但理解是保障口译质量的基础,也是记忆的条件,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在口译训练过程中,考生只有不断提高对原文的听辨理解能力,才能进行有效的短时记忆。

指点迷津 | Q's & A's

70

71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英语口译二级(交替传译)考试是考察考生交替传译能力的手段,希望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熟练掌握口译技巧,不断提高自身对原语与译语的分析能力,积累背景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加强从原语到译语的重构及表达能力;还应在口译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努力成为合格的口译员。
                     (责编:姚烨)

进行有效的短时记忆。

王伟,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教育中心主任。湖北省翻译协会口译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翻译协会理事。曾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短期学习应用语言学等相关课程;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波兰华沙大学访学一年。
长期从事口笔译、第二语言习得以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口译实务考试中口译笔记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归因与学习动机关系研究”、“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词块研究”等学术论文17篇。

《深化翻译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9〕110号)规定:进一步破除人才发展机制体制障碍,打破户籍、地域、所有制、身份等条件的制约,创造便利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受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翻译专业人员职称申报。

政策依据

国家统一考试的语种,初级、中级职称实行以考代评,不再进行相应语种的职称评审或认定。副高级职称采取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考试成绩合格后方可参加职称评审;正高级职称一般采取专家评审或认定。尚未实行国家统一考试的语种,各级别职称仍实行专家评审或认定。
如上所述,自由职业者和其他翻译从业者一样,是否需要申报职称评审可分以下两种情况:
1.实行国家统一考试的语种。
初级(三级翻译)、中级(二级翻译)无需参加评审。
副高级(一级翻译)需要先参加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考试成绩达到参评线且学历、工作年限等满足要求时可申报参加评审。
正高级(译审)需要参加评审。
2.尚未实行国家统一考试的语种。
各级别职称均需参加评审。
委托要求:
自由从业者原则上应根据从业所在地人事(职改)部门要求进行委托。
没有固定从业地点的自由职业翻译人员、经单位人事部门同意不需要聘任的一级翻译申报人员可直接申报。

评审范围

 《评审简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等需要任职单位审核后盖章的材料,自由职业者可仅提供填写完成的表格,无需盖章。
自由职业者申报职称评审所提供的“业绩成果”,需由合作方或服务方出具相应证明,证明申报人员的工作量,以及提供的材料均为本人所译所著。

申报要求

未经委托程序的自由职业申报人员,评审通过后发给相应资格证书,待有固定单位后由新单位决定是否聘任相应职务。
(供稿/责编:王皎   原文链接:http://www.catticenter.com/zcsb/2183

注意事项

指点迷津 | Q's & A's

72

73

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编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由中国外文局所属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文版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这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
中国翻译研究院重点翻译任务统筹工作机制与外文出版社合作,围绕重要概念范畴表述的中英文表达,推出双语对照版,供业界及相关人员参考。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the principle of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例句: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摘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
译文:We must always uphold our fundamental stance of siding with the people, and striving for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as our ultimate mission. We must remain committed to the principle of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and carry out the mass line. We must respect the people’s principal position and pioneering spirit, always maintain close ties with them, channel their strength into an invincible force, and unite and lead them to create historic achievements. (from the speech at the ceremony commemorating the bicentenary of the birth of Karl Marx, May 4, 2018)
2.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shared prosperity for everyone
·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释义: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摘自习近平在中

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译文:We must put the people’s interests above all else, see that the gain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benefit all our people in a fair way, and strive to achieve shared prosperity for everyone. (from the report to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October 18, 2017)

3.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the people’s growing expectation for a better life
例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国家治理面临许多新任务新要求,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摘自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10月31日)
译文:As Chinese socialism has entered a new era, our country now finds itself at a new development stage. The principal challenge facing Chinese society is the gap between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s growing expectation for a better life. This sets many new tasks and requirements for state governance. This, naturally, requires us to further improve and develop our socialist system and state governance system. (from the speech at the second full assembly of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October 31, 2019)
4.人的全面发展
well-rounded personal development
例句: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摘自习近平在会见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的世界领袖联盟成员时的讲话要点,2017年11月30日)
译文:We must focus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development to better meet the growing expectation of our people in all areas, and further promote well-rounded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from main points of the speech during a meeting with members of the World Leadership Alliance attending the 2017 Imperial Springs International Forum, November 30, 2017)

                                                       (来源:中国外文局公号 供稿/责编:王皎 )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UrjEDRph6EjLqkLZPxLNA

权威语料术语发布 | Authoritative Publishing of Corpus and Terminology 

74

7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要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翻译审定工作机制及时响应,按疫病名称,传染防控,政策举措,机构、职业群体和场所名称,病理症状,器具名称,其他医学名词等七个类别,搜集梳理、翻译审定了180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词汇英文表达,供业界及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一、疫病名称
1.冠状病毒 coronavirus
2.2019新型冠状病毒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3.肺炎 pneumonia
4.病毒性肺炎 viral pneumonia
5.不明原因肺炎 pneumonia of unknown etiology/cause
6.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非典)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7.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SARI)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9.中东呼吸综合征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MERS)
10.呼吸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respiratory diseases
二、传染防控
11.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 
12.乙类传染病 Category B infectious diseases
13.人传人 person-to-person/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14.行走的传染源 mobile source of infection 
15.潜伏期 incubation/latent period
16.无症状的潜伏期 silent/asymptomatic incubation period
17.特定传染病 specific infectious disease 
18.病毒携带者 virus carrier
19.无症状携带者 asymptomatic carrier
20.超级传播者 super spreader
21.飞沫传播 droplet transmission

22.接触传播 contact transmission 
23.病毒的蔓延 spread of a virus
24.隐性感染 covert/silent/inapparent/subclinical infection 
25.外源性感染 exogenous infection
26.密切接触者 close contact
27.接触者追踪 contact tracing
28.传染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
29.传播方式 mode of transmission
30.宿主 host
31.易感人群 susceptible/vulnerable population
32.医院/院内感染 nosocomial infection;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
33.职业暴露 occupational exposure
34.确诊病例 confirmed case 
35.疑似病例 suspected case
36.散在病例 sporadic case
37.输入性病例 imported case
38.二代病例 second-generation case
39.传染性 transmissibility; infectivity
40.致病性 pathogenicity
41.疫情暴发 epidemic outbreak
42.疫区 affected area
43.发病 morbidity
44.发热病人 patients with fever; febrile patients; fever patients
45.重症 severe case
46.发病率 incidence rate 
47.死亡率 mortality rate 
48.病死率(致死率) fatality/mortality/death rate
49.治愈率 recovery rate
50.疫情防控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51.监测体温 to monitor body temperature 
52.体温检测 to check body temperature
53.早发现、早隔离 early detection and early isolation
54.隔离治疗 to receive treatment in isolation
55.自我隔离 to quarantine yourself in your home; self-monitored quarantine 
56.临床数据 clinical data
57.核酸检测 nucleic acid testing (NAT) 
58.血清诊断 serodiagnosis 
59.自觉接受医学观察 to present yourself to medical observation 
60.解除医学观察 to be discharged from medical observation
61.诊断、治疗、追踪和筛查 diagnosis, treatment, tracing and screening

权威语料术语发布 | Authoritative Publishing of Corpus and Terminology 

76

77

62.预防措施 preventive measure
63.疫苗 vaccine
64.戴口罩 to wear a mask
65.勤洗手/仔细洗手 to wash your hands often/carefully
66.消毒 disinfection
67.避免去人多的地方 avoid crowds
68.健康筛查 health screening
69.旅行限制 travel restrictions
70.健康申报表 health declaration form
71.海鲜市场 seafood market
72.活体农贸市场 live animal market
73.湿货市场 wet market
74.野味 bushmeat; game
75.果子狸 masked palm civet 
76.蝙蝠 bat 
77.竹鼠 bamboo rat
78.獾 badger
三、政策举措
7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80.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to activate first-leve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
81.掌握情况,不漏一人 to have full knowledge of the situation (of the community) and leave no one unchecked
82.遏制疫情蔓延 to contain the outbreak
83.封城 A city is on lockdown./A city goes into lockdown.
84.延迟开学 to postpone the reopening of schools
85.延长春节假期 to extend the Chinese New Year holiday
86.(公共场所)消毒、通风以及体温检测 disinfection, ventilation and body temperature monitoring (in public areas)
87.应急医院 makeshift hospital
88.火神山医院 Huoshenshan Hospital (in Wuhan)
89.雷神山医院 Leishenshan Hospital (in Wuhan)
90.暂停海外团队旅行 to suspend overseas group tours
91.关闭景点 to close scenic spots
92.取消大型集会 to cancel mass gatherings
93.减少外出 to make fewer trips outside
94.控制人口流动 to curb population flow
95.两周观察期 two-week observation period
96.停运长途汽车 to halt long-distance buses
97.调减市内公交to reduce the frequency of bus services in the city
98.特殊报销政策 special reimbursement rules

四、机构、职业群体和场所名称
108.世卫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109.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 Leading Group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for Novel Coronaviru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11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健委)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NHS)
11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控中心)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a CDC)
112.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医保局) National Healthcare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NHSA)
113.医疗机构 medical institution
114.卫生机构 health institution
115.医疗从业者 medical practitione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
116.医疗人员 medical personnel; health workforce; health workers
117.一线医护人员 frontline health workers
118.钟南山 Zhong Nanshan, a prominent Chinese expert in respiratory diseases (and a hero of the 2003 fight against SARS)
119.定点医院 designated hospitals 
120.发热门诊 fever clinic
121.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122.检疫所 quarantine office
123.药店 pharmacy; drugstore
                                                                                               (供稿/责编:王皎)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TBVEoBhVeXSIwBQHKpNhyQ

权威语料术语发布 | Authoritative Publishing of Corpus and Terminology 

78

79

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驻巴巴多斯特命全权大使兼驻安提瓜和巴布达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澳大利亚联邦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现任博鳌亚洲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国人民友好协会副会长。

周文重

一次艰难的人生跋涉
周文重,1945年8月出生在江苏镇江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上海度过了他的童年。“从初三开始,高一、高二、高三,每年都下乡,帮着收麦子或者做其他的农活。”尽管如此,周文重还是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又受曾从事金融工作的父亲的影响,1963年考入了当时的北京外贸学院。
“我对国际上的事情很关心,记得当时报纸都有专栏,涉及到世界上的各种知识和问题,我把它们给剪下并收集起来以供学习。外贸学院是外贸部附属的一个院校,它的特点就是能够使我们开阔眼界,会经常请各方面的人来作报告。我记得在校的时候曾请过古巴的外贸部长,还请过驻外的商务参赞等等。”  

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戴高乐政府与台湾断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打乱了美国的外交部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很多国家开始与新中国建交。欧洲的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北美的加拿大纷纷表示要和新中国改善关系。
在这个背景下,北京的外贸学院开始设立外贸外语专业,培养涉外人才。19岁的周文重就从外贸专业转到外贸外语专业,1968年他被学校选拔出国进修。但“文革”的开始,推迟了他的留学生活。

我那时候被分到炊事班,是炊事班班长。当时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看中我,叫我去做炊事班班长。我们上海人本来就不怎么吃面食,现在不仅要吃面食,而且要做出花样。
北方的馒头很讲究,怎么把面发好就很不容易掌握。我记得有时候可以做得很好,大家吃着还不够,有时候因为发得不好,大家怨言很多,所以这也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当时每次吃大米饭里面还要掺上很多小米,这个小米淘起来是很费劲,淘不好的话里面就有很多沙子,估计现在很多人都不会淘小米了。”
1970年,锻炼两年之久的周文重,被正式分配进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从事翻译工作。不久,周恩来总理决定为国家培养一批外交人才,以适应我国重返联合国及大批国家与我国建交情况下外交工作的需要,28岁的周文重遇到了新的机遇。

从炊事班长到高级翻译
“1968年底就离开学校了,当时文革也都在高潮当中,所以外交部也好

好,中央有关部委也好,没有一个部委是需要进人的。当时周总理出于爱护人才,把北京地区外语院校的学生通通集中起来,送到汤山解放军农场进行劳动锻炼。连里的领导都是解放军,我们100多人种100多亩的水稻。

外交官轶事 | Diplomats’ Anecdotes

80

81

“我记得,当时英国外相道古拉斯·霍姆到中国访问,跟我们谈判达成了一个向英国派留学生的协议。当时派留学生数量很大,分为两批,一批是学社会科学,一批是学习自然科学。”这是一批公派的特殊留学生,职业、年龄、经历、学历等差别很大,很多人直接来自农村或工厂。
“当时我是在两个学校各待了一年,一个是巴斯大学,一个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巴斯大学时,20多个中国学生编成一个班,给我们安排了各种课程,国际关系、宏观经济、世界历史,同时也组织了很多活动,深入英国的社会,到

入英国的社会,到各地参观,和各方面的人接触。到了伦敦政治学院以后,就是自己选课,和英国学生或者是其他国家的学生在一起上课。”

两年的留学生活,给他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和专业基础,也奠定了他外交生涯的基石。1976年,周文重调入外交部翻译室工作,在这里,他有机会接触了邓小平、叶剑英等许多重要领导人。

1973年,周文重赴英留学时在伦敦留影。

“小平同志讲话非常口语化,很简洁,但意思深刻,给他做翻译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在翻译之前,他会告诉我们他会重点讲什么、什么问题、重点词,这就给我们提前准备的时间。
我记得有一次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代表团来访,团长是曾当过前总统卡特特别助理的布热津斯基。当时小平同志第一次用了‘一国两制’的说法,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坐在邓小平身后,把“一国两制”这个词翻译给布热津斯基的年轻人就是周文重,他西方式的表述极其精炼,准确透彻地传达出东方的智慧和力量,美国人为之震撼。这个独具创意的伟大构想,一下成为世界媒体的焦点。
“一想到领导人的思想意识是通过自己的传译才使得外宾有所了解,感到是一件很欣慰的事。”周文重难以忘怀那段做翻译工作的时光。
铁肩挑起万钧担
1978年末,周文重被派到华盛顿的中国驻美联络处工作,到2005年再次出使美国,他的外交生涯已经有接近30年的历史。

在做驻美大使之前,周文重还有两次被派往国外出任特命全权大使:一次是1990年,他从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馆副总领事的位置上调任中国驻加勒比国家巴巴多斯的大使,同时兼任安提瓜和巴布达大使;一次是1998年,从驻美国使馆公使卸任的他被任命为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
2001年初,驻澳归来的周文重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助理,分管美大地区事务。同年4月1日上午,美国一架军用侦察机飞抵中国南海岛东南海域上空抵近侦察时,撞击对其进行跟踪监视的一架中国军用飞机,致使我机失控坠海,飞行员王伟失踪。而后,美机未经中方允许,擅自进入中国领空,迫降在海南岛陵水军用机场,他受命处理这一事件。

迫降在海南岛陵水机场的美机

4月1日夜间,周文重紧急召见时任美国驻华大使普理赫, 就当日上午    

外交官轶事 | Diplomats’ Anecdotes

82

83

美国军用侦察机在南海上空撞毁中国军用飞机事件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周文重强调,美方飞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进入中国领空并降落中国机场,是严重侵犯中国领空和主权的行为。

中美“撞机”事件最终以美方向中国表示歉意而告结束。此次事件中,周文重与美国驻华大使普理赫的谈判持续了6天,共谈了9次,最多时一天谈了3次。
作为谈判代表的时任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美国驻中国大使普理赫说:“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周文重始终表现得非常沉稳,我认为我已经很好地控制了我的脾气和情绪,但他显然做得比我更好。每次我们发生争论,并有升级趋向的时候,他总是试图使谈判气氛平静下来。”

 运输机

当谈及闯入中国领空的飞机如何“回去”时,周文重说:“你怎么运回去都可以,但是不能飞回去,我们绝对不能允许这样一个间谍飞机再从中国飞机场起飞。所以,我们要求把它拆散后运回。”美方遂即联系了俄罗斯的飞机,飞了十个航次,才把这架擅闯中国领空的飞机运回。
几年后,回忆起“撞机事件”,周文重淡淡地说:“处理撞机事件的过程,经过了大量的艰苦交涉,最后才终于提出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案。”

在谈判过程中,维护国家的利益是根本,掌握大量的事实是条件,善于沟通是最重要的素质。“要让人家理解你的立场和理由,说服对方接受你的想法,哪怕是部分地接受。这个过程,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运用的过程。”
五年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美国的每一个州,每到一个地方,除了跟当地州政府官员交谈以外,走访企业、学校,跟普通的民众进行沟通,尤其是发表了大量的演讲,积极地宣讲中国的立场。
工作辛苦又繁重,忙碌的行程中还要见缝插针式地完成很多“新任务”,但周大使总是神采奕奕。开始大家搞不大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发现周大使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马上就能在车上睡着,这也是一个“绝活”。
他会显得很年轻,所以有时候大家也觉得很好奇,就问他,怎么能够保持自己旺盛的精力。他就讲:“第一是靠遗传,我们家里的遗传比较好,第二条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态。”
当我们问周大使“有什么话是你深信不疑并且最想告诫年轻人的?”他的回答是:“和天赋相比,勤奋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来源:外交官说事儿  供稿/责编:王皎)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bkVzZaydaT36e4Ppmchow

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英国肯特大学国际关系硕士。曾任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中国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至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现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名誉院长。

傅   莹

我自己有多年驻外的经历,能够理解外国记者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工作生活的不易。语言、文化和社会氛围都与本国不同,每天还要面对选题、采访和写稿压力。
我们之间不是敌人,如果希望外国记者们尽可能平衡地报道中国,就需要多给他们提供了解中国、采访中国人和在记者会上提问的机会,拉近他们与中国的距离。
说到底,新闻报道是对人和对事的观察、认识、转述,根基是人与人的了解和交往。如果能和外国记者建立较好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关系,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传递中国的政策和信息,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外界对中国的看法。
我认识的第一位外国记者,是来自菲律宾的吉米。这位在中国生活了超过40年的外国人,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

外交官轶事 | Diplomats’ Anecdotes

84

85

1971年,吉米所在的学生组织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组团来中国考察访问,吉米与14名菲律宾青年一道来到北京。随后在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总统马科斯以此为由,开始实行戒严,逮捕了几百人,吉米这样倾向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大学生也上了“黑名单”,无法再回到祖国。
他申请留在中国,随后被卷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到人民公社劳动。1977年,吉米得到机会参加了专门为外国留学生安排的大学招考,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最初在美国《时代周刊》(Time)驻京机构当记者,后来成为CNN中国记者站的首席记者。
我和他认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他邀请我们外交部翻译室的年轻人到家里做客闲谈,帮助我们解答语言上的难题。
吉米对中国的情况非常熟悉,我们之间的交流没有文化障碍,我从他那里能了解到很多西方社会和媒体的看法和情况。
1988年我随团去纽约访问,经由他建议和推荐,去《时代周刊》总部参观。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国际大媒体的运作。印象最深的是旁听编辑们对新一期周刊选题的讨论,房间   

1971年,吉米UI菲律宾同学来到中国。

不大,他们有的人站着,有的人坐在桌子上或者地板上,气氛热烈而活跃,甚至会有激烈的争论。虽然他们讨论的内容专业性太强,我并没有完全听明白,但直观感受到了那种场面和气氛。

《时代周刊》总部的房间都是隔板分割出来的,走廊拐角的一个小房间属于漫画家,他满屋子贴着的图表和漫画草稿吸引了我,我很好奇,问他为什么把人都画得这么丑?为什么总要扭曲人像的面部?他说,这样才有人愿意看啊,任何画面最重要的目的是吸引读者。离开漫画家的房间,我又在这栋大楼里逛了几圈,才结束那次体验之旅。
应该说,我对西方媒体的了解,最初的直观认识来自那次在《时代周刊》总部的参观。多年后,我仍然喜欢走访一些大媒体的总部,观察他们的运作,总是感觉引人入胜。
2017年随团访问时候参观了今日俄罗斯电台(RT)总部,在享用热腾腾的俄罗斯下午茶和甜面包的同时,也体验了年轻的俄罗斯媒体人的超现代新闻表现方式和他们新锐的视角。

我的另外一位媒体朋友是在英国出任大使期间结识的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总编辑莱昂内尔·巴伯(Lionel Barber)。他看到我接受英国媒体采访的节目后,赞赏中国大使能与当地社会沟通的态度。
2008年夏日的一个周末,他邀请我出席他家的周末朋友聚会。我观察到他的收藏中有中国“文革”时期的小雕塑,由此引他谈起与中国交往的经历和对中国的看法。
我们的谈话很自然地延伸到中国跟世界沟通的问题,作为一名资深传媒人士,他建议我不要总是抱怨西方媒体对中国有偏见,而是想想中国应该如何更好地与世界沟通,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世界听到。
他说,西方媒体的报道源自他们所能接收到的信息,而中国提供的直接信息是很少的,而外界只能依据所能得到和见到的信息来了解中国。

 2014年11月,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辑莱昂内尔•巴伯(右)和执行总编辑休•卡内基接受中国媒体人专访。

他承认,也许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看法有冷战的历史包袱,但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人能否自己去传播主张和观点,能否打动世界,让世人信服。
他鼓励我多接受西方媒体的采访,多让英国人听到中国的思想和观点,否则,公众就会从间接的渠道甚至是反华厌华的信息来源去获取资讯。世界想听中国的声音,问题是这个声音在哪里?
与巴伯的谈话对我有启发,可能我们身处其中不自觉,外部世界对了解中国的快速发展变化和对中国信息的渴望程度,或许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和无法想象的。
(来源:外交官说事儿 作者:傅莹  供稿/责编:王皎)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QzdOebw89cK8Es3-ulW-A

外交官轶事 | Diplomats’ Anecdotes

86

87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许渊冲译《江雪》

“你看这个语序,多有味儿啊!还有,译成‘钓雪’,不是钓鱼,你看看,多好啊!”
许渊冲,1921年生人,是亚洲首位获得“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翻译泰斗。“北极光”是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重阳节前,央视新闻《相对论》两次造访他位于北大畅春园的家,听他的“译痴”人生、百岁心愿。
采访老先生,得凑近了耳朵大声说。他的口齿不那么清晰了,声音却极洪亮。收声的话筒,只能别在记者身上,如果给老先生也别一个,声音就“爆”了。

一百多本译作中,许渊冲最爱“中译外”。“把中国诗译成外国诗,这个难啊!”许渊冲说起《江雪》,“我翻译了那么多,有多少能翻译成这样呢?很少啊,百分之一罢了。有百分之一就不得了啊!”
恰逢中译出版社为孩子们辑录的许渊冲译选《古诗里的核心词》出版,家里来了不少人。聊到兴起,老人挥舞双手,拖长尾音念着得意的句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许渊冲译《登鹳雀楼》

“音美、形美、意美”,为了这翻译“三美”,老先生仍坚持着夜里工作的习惯。这个习惯,是他从英国诗歌里“偷”来的:“To lengthen our   days                     

采访的这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是老人的卧室、书房兼起居室。对面背阴的小屋里,放着他深夜常用的电脑,还有一台盖着布的旧电脑,已经用坏了,但没打算扔。
老先生的老伴照君两年前已离世,满屋放着两人的合影,书架、床头、桌上、墙上……照君离世后,保姆小芳两口子在对门屋里住下,照顾他的起居。     

又到秋天。老先生头两年摔跤后,遵医嘱不再骑车。但每天下楼两次的习惯,几乎不间断。遇上晴好天气,他还要让小芳骑上半个多小时电瓶车带自己到海淀公园去。他不爱去楼下的小公园,因为“不够美”。

几十年间的书信,老人都还保存着。听说我们要来,他找出这些发黄的信封,抽出叠成手掌大小的信纸说:“如果你们感兴趣,我就和你们说说。”

“昨天晚上您从夜里‘偷’了几个小时呀?”
“早上三点钟睡的,七点钟起的。刚刚翻(译)完一本书。”
刚翻译完的,是亨利·詹姆斯的A Portrait of a Lady。前人译作“一位女士的画像”,许渊冲译作“伊人倩影”。
“这多好啊,‘伊人’我是根据诗经来的,portrait可以是画像,也可以不是,但这里翻成画像,就翻得不好嘛!”
“把最美的表达方式放在最好的地方,在理性的乐趣上增加了感性的快乐。如乐趣有人同享,又可倍增其乐。”老人曾说,这是他的“情趣发展三部曲”。

days is to steal some hours from the night.(从夜里偷几点钟,延长我们的白天。)”

正式采访前,阳光透过纱帘坠在老人的安乐椅上。嫌刺眼,老人戴上墨镜,陷入椅中,一动不动。听到我们谈论起他的老物件,他突然起身,甚至忘了身边的拐杖,“我不给你们讲,你们哪知道啊,这个太厉害了!”

译海掬英 | Celebrities in T&I World

88

89

“您一百岁的生日愿望是什么?”
“希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我的东西有人能够传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Truth can be known, but it may not be the well-known truth, or truth you know. Things may be named, but names are not the things.
——许渊冲译《老子》节选
 “道可道,非常道”的译法,就藏着翻译家许渊冲一辈子的“实践”。
百岁许渊冲,还有哪些未了的心愿?
(来源:央视新闻  供稿/责编:王皎)

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
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98岁翻译家许渊冲:
到百岁还要每天翻译一千字

北外获批开设101种外国语言,欧洲语种群和亚非语种群是目前我国覆盖面最大的非通用语建设基地,是教育部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形成了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文、法、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按照时间先后,学校开设语种包括俄语、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波兰语、捷克语等,学校秉承延安精神,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目前已开齐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用语。
北外开设本科专业121个,其中44个专业是全国唯一专业点。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11个,专业硕士点8个,涵盖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六大学科门类。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评级为A+,位居全国榜首。2018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发布,学校语言学、现代语言2门学科再次进入全球前100强,居国内同类院校之首。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外交官轶事 | Diplomats’ Anecdotes

院校风采| University Profiles

90

91

(1)

北京外国语大学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在三环路两侧分设东、西两个校区,是教育部直属、首批“211工程”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北外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后发展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建校时隶属党中央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59年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1980年后直属教育部领导,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外注重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200余人,另有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教师近200人。学校拥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百万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四个一批”人才、青年“长江学者”等高水平师资。教师中超过90%拥有海外学习经历。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北外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国际化办学思路,与世界上91个国家和地区的313所高校和学术机构开展交流,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匈牙利罗兰大学、波兰雅盖隆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学校承办了23所海外孔子学院,位于亚、欧、美18个国家,居国内高校之首,包括德国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等。

北外图书馆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近145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222万余册,中外文报刊1123种,中外文数据库97个,形成了以语言、文学、文化为主要资料的馆藏特色。近年来,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政治、法律、外交、经济、新闻和管理等方面的文献逐渐形成

藏书体系。学校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开放、互联、智能、创新、融合”的信息化构架,开发以多语种网站、数字北外、数据中心软件平台等为代表的多项标志性成果。其中,多语种网站项目于2015年启动,支持50种外国语言。2018年获批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高校。

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北京外国语大学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形成了“外、特、精、通”的办学理念和“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成为培养外交、翻译、教育、经贸、新闻、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一批批从北外走出的毕业生,遍布世界各国、全国各地,活跃于各行各业,建功立业、成就卓著,成为精英翘楚、社会栋梁。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就有400多人,出任参赞2000余人,学校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
当前,北外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秉承传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促进学校平稳较快发展,致力于培养国家亟需,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建设步伐。
(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官网 供稿:赵怡隆  责编:杨依依)

原文链接:http://www.bfsu.edu.cn/overview

YANBIANUNIVERSITY

延边大学(Yanbian University)坐落在享有“教育之乡”美誉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部开发重点建设院校、吉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大学、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同重点支持建设大学。
 学校始建于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高校之一。现设有21个学院,75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3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4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7年,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此外,学校还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5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201人,其中专任教师1,46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64人,具有硕士学位的615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975人,聘请了包括金宁一、陈芬儿院士等在内的100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为我校高端人才、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6,704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391人,本科生19,232人,专科生2,081人),来自25个国家的留学生295人。现设有东北寒区肉牛科技创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朝鲜•韩国研究中心等4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积极打造图们江论坛和长白山论坛两大国际学术论坛品牌。近三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国家民委民族研究等各类国家级、部委级项目213项;省级、厅级项目307项,国际合作项目25项;发表学术论文6,349篇,其中国际三大科技文献检

院校风采 | University Profiles

92

93

(2)

索论文(SCI,EI,ISTP ) 1,124篇,SSCI, A&HCI, CSSCI期刊论文322篇;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科研奖项72项,获得专利95项。

学校坚持国际化战略,与29个国家和2个地区(香港,台湾)的276所院校和科研机构或国际学术组织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稳步发展留学生教育,获得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资格。加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建设,成立汉语国际推广东北基地延边大学中心、在韩国忠北大学设立孔子学院。先后与俄罗斯远东大学、日本明治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每年交流互访的专家学者近千名。

面向未来,延边大学将以传承民族文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人类为己任,秉承“求真、至善、融合”的校训精神,继续发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传承文化、突出特色,民族团结、共教共学,广泛交流、多边合作”的优良办学传统,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吉林省“双特色”建设重大机遇,坚持人才培养核心地位,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注重创新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科学谋划学校发展蓝图,争取早日实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延大梦”!
(来源:延边大学官网 供稿:赵怡隆 责编:王皎)

原文链接:http://www.ybu.edu.cn/xxgk/ydjj.htm

延边大学宣传视频

院校风采 | University Profiles

94

人民网约翰内斯堡9月28日电(王磊)9月28日,由北京周报非洲分社主办、环球广域传媒集团和南非独立传媒集团承办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赠书读书会在南非开普敦举行。会上,北京周报非洲分社首席记者倪延硕代表出版方中国外文局向南非民主独立党主席安瓦尔·亚当斯议员、《开普时报》主编西亚弗瓦·姆占西和西开普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武长虹赠送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与会者踊跃发言,就本书的学习心得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中国政治话语对外翻译工作手册》正式发布

2019年11月9日,《中国政治话语对外翻译工作手册》(试行版)在新中国翻译事业70年论坛暨2019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正式发布。
《中国政治话语对外翻译工作手册》(试行版)的正式发布,将为从事对外传播及涉外各领域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业务参考和借鉴,对提高政治话语对外翻译质量,促进政治话语翻译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挥积极作用。

11月17日,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第16届“北京—东京论坛”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以在线方式在北京、东京同时发布。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和日本言论NPO代表工藤泰志对中日双方的调查数据/调查基本情况和主要调查发现进行了说明。

中国译协年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翻译与传播特色分论坛成功举办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赠书读书会在南非开普敦举行

新中国翻译事业70年论坛暨2019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北京召开

重磅!2020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报告发布

2019年11月9日,由中国外文局指导,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新中国翻译事业70年论坛暨2019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省市自治区、港台地区以及亚洲、欧洲、北美、拉美等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型跨国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等领域的9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

中国网11月9日讯(记者 朱柏臣)11月9日,新中国翻译事业70年论坛暨2019年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主题论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翻译与传播在北京举行。该论坛由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话语创新研究中心承办。

行业动态

最新政策

1.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河北召开

2.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译作入围俄罗斯国际“阅读俄罗斯”翻译奖短名单

3.《中国关键词》多语种系列图书亮相进博会 多语种文字传递中国风采

4.华师成功举办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视野探索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

5.功能路径翻译研究学术论坛圆满结束

6.2020·中国企业海外形象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7.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2020年会在北京举行

8.第四届海外当代中国研究圆桌会议召开

9.中印尼线上人文交流发展论坛线上举行

10.语言智能与外语教育——第二届中国外语教育高峰会议举行

11.“永旺杯”第十三届多语种全国口译大赛在北二外举办

12.“首届全球语言治理论坛”在同济大学召开

13.教育部发布!171组外语词规范中文译名

考试新闻

1.《口笔译服务参考性计价指南》征求意见通知

2.《司法翻译服务规范》征求意见通知

1.CATTI亮相进博会

2020年CATTI1-3级考试资讯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以下简称“翻译资格考试”)是受中国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由中国外文局负责实施与管理的一项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2003年英语试点考试推出,其后陆续推出日语、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阿拉伯语、朝鲜语/韩国语考试,目前考试已涵盖上述8个语种,2017年作为唯一的外语类考试被列入中国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是一项在全国实行的、统一的、面向全社会的翻译专业资格认证,是对参试人员口译或笔译双语互译能力和水平的评价

要 闻

译路通—资讯与动态 | Information and News Update by Yilutong

96

97

墨尔本大学是澳洲八大中唯一一所不承认中国高考成绩的大学,但是墨尔本大学教学质量出色,科研实力强大,不仅是澳洲名校也是世界名校,每年都会受到无数学生的青睐。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希望接下来的介绍能帮到你哟。
墨尔本大学申请要求
想要申请墨尔本大学本科需要先就读墨尔本大学预科,预科成绩合格后,才可以升入墨尔本大学本科。本科申请要求,申请者的A-level课程成绩达到AAA-AAB,雅思要求总分6.0分且单项不低于5.5分。硕士申请要求,申请者需要正规大学本科毕业,取得相关专业领域的学士学位,在校成绩要求均分在85分以上,雅思总分需达6.5分,单项不低于6.0分,或者托福总分达到100分。

墨尔本大学专业设置
墨尔本大学共计有11院系:建筑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文学院,经济与商业学院,教育研究生院,工程学院,土地与环境学院,法学院,医学、牙科和健康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理学院和兽医学院
开设专业:建筑、文学、商学、教育、工程、土地和食品资源、法律、医学、音乐、科学和兽医等。
墨尔本大学开学时间
墨尔本大学预科是每年的2月和7月入学,本科及硕士是每年的3月和7月入学。学校还是常规的1年2次开课,常见的商科与理工科都是有两次开学时间。建议学生提前熟悉学校及周围环境,准备好入学的各种资料如:录取通知书、学位学历证书等。
墨尔本大学毕业条件
墨尔本大学毕业条件要求修读完360个学分,毕业论文通过导师的审核。学生的专业学分是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毕业论文成绩综合得来,毕业论文分数要求达到60%。如果没有达到学校要求的毕业条件,就不能顺利毕业,学生就只能延长学习的时间,延期毕业。

来源:http://au.liuxue360.com/news/04147434.html  

http://au.liuxue360.com/news/04147421.html

墨尔本大学建筑:复古式设计

墨尔本大学校园环境

优质的教育资源
西班牙是发达国家,整体城市设施、教育、福利等都非常完善,教学质量也非常高。西班牙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拥有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和世界顶级的商学院,30%的西班牙公立大学都位列世界500强。
专业方面,西班牙不少大学的商科社科、经济学、艺术人文、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理学及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高考成绩可直申本科
2008年起,中国教育部与西班牙教育司签订学分互换承认协议,西班牙教育部认可中国高考成绩。中国学生高考分数达到当地高考总分的45%以上,即可免去西班牙的大学入学考试,直接报读西班牙本科。
具有这种资格的,只限于中国和欧盟成员国的学生。中国的高三学生只要提供国内的高考成绩认证和国内三年的高中成绩认证就可以报读西班牙的学校。但这些成绩需要获得中国外交部和西班牙驻华使馆双认证,并且送达西班牙教育部认证中心。
而西班牙大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官方学历,也均可在中国教育部进行学历认可认证,承认具有等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的学历。

硕士学制短
西班牙硕士研究生的学制大部分为1年,少数为1.5-2年。学制短带来的最大好处便是能用较短时间拿下研究生学历,且职业起步的时间相对更早。
留学成本低
在泰晤士最新全球留学费用排行榜上,西班牙以年花费9507英镑(约合人民币8.36万元)位列留学费用最低国家第九位。
西班牙的公立大学本科阶段免学费,留学生享受与西班牙学生同等教育福利,每年仅需交纳约合人民币0.5-6万元的学分注册费,硕士学费折合人民币0.7-6万元/年。
西语应用广泛
西语作为世界第二大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语言优势非常明显,全球有23个国家和地区将西班牙语作为官方语言,现总计使用者约5.7亿人口。在美国,约有5000万人说西班牙语的人口,美国目前已超越西班牙、哥伦比亚等国,成为仅次于墨西哥、世界上西班牙语使用者第二多的国家。
随着拉丁美洲国家在国际贸易往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西班牙语已成为使用广泛的国际贸易往来语种之一,它也是国际通用语言和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自2006年11月起,西班牙语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实施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八语种之一。

来源:http://www.earthedu.com/StudyAbroad/News/202011/20201116141727.shtml

西班牙圣地亚哥大学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

译路通—留学与就业 | Overseas Study and Job by Yilutong

98

99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人工智能即通过智能实现人类思维的效果,从宏观层面来看,此效果体现在智能社会与智能经济层面,即人工智能将大幅改善依赖劳动力创造的劳动密集型、简单重复性的传统经济运行模式,并依托此经济模式构建万物互联、智能协同的产业体系,打造国际领先的智能社会。从微观层面来看,人工智能将替代传统劳动,带来新式生产方式,以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进而实现企业效益提升、改善人们工作与生活。而随着机器变得聪明,我们将最终实现人性化人工智能(HumanisticAI),即通过机器达到拟人的形式并以这类形式延伸人类智慧。鉴于此,同学们在订立职业规划时,有必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 注重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人际沟通能力,看似与人工智能风牛马不相及,实则却不然。在麦肯锡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人际沟通能力一直被认为是职场“最有用”的能力。很多同学包括家长都有一个认知的误区,觉得自己(孩子)沟通能力差,就去学门技术吧。殊不知现代社会,缺乏沟通能力几乎寸步难行。在单位,向领导汇报,与同事协作,都需要有效沟通。对客户,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也需要有效沟通。尤其客户若是个外行,不但需要您能领会他的意思,还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对方也明白您的意思。
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前景分析中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扮演人类“助手”的角色。这个角色要求与使用者有较高的契合度,因此设计者首先要充分了解使用者的需要、习惯,才能创造出完美的“助手”,充分满足对方需求。而这个“了解”的过程,就是沟通。日本某汽车公司在经济萧条时请一批设计人员转行做销售,待经济复苏,这批人做回设计后,发现他们设计出的汽车特别好卖,就是因为在与客户沟通过程中,充分了解了对方的需求。所以无论您将从事何种职业,人际沟通能力都要注重培养。
二、 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
计算机作为工具已经渗透到人类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联合国早已将不懂电脑知识列为“文盲”范畴。随着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作为助手,它能极大提高您的工作效率,减少您的工作误差。您可以不懂得原理,但至少要学习如何使用。举个简单例子:有家大型国企,原来工资表是写在纸上,现在是登进电脑。裁员时根据不同方案计算补偿金,原来一个方案要计算数日,还要反复校对;现在只要建立模型,输入数字,EXCEL表格立即能生成每位职工新的数据结果,而且只需校对公式,无需校对计算结果。未来,计算机知识,尤其是人工智能相关运用软件的学习务必重视,因为效率落后,不仅会被企业淘汰,还会被社会淘汰。
有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反映软件更新太快,学校学的都是已经淘汰的知识。其实关键看您如何学习。IT行业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学校教材却需要相对稳定,不然教师也会无所适从。而且IT行业的技术人员都有体会,知名企业面试时往往不仅考察您学习的知识,更重视您的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所以在学习时您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机器的逻辑思维模式。这也能让您未来学习新的知识时事半功倍。
三、 注重专业技能的技术含量和前景。
越是要求涉及复杂社交关系,要求具备较强沟通能力、创意或复杂推理能力,或者要求在无指导环境下完成体力任务,越是难以被人工智能替代。因此,提高专业技术含量,是未来职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不过,在提高技术能力的同时,也要留意行业或职业的发展讯息,注重新知识的学习。一般产业升级并不意味着旧的完全淘汰。例如汽车代替马车,但毕竟都是在公路上行驶,因此车轮,车身等很多部件的制作标准还是一致的。所以旧产业职工只要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依然能在新产业中找到安身之所。综上所述,即使找到一份满意又稳定的工作,也最好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莫等夕阳西下才追悔莫及。
四、 注重可替代性职业,给自己留“备胎”。
几乎每个职业都有替代性职业,例如护士和医药代表,都需要医学知识和医院人脉;游戏制作和运营,都需要对游戏知识有较深了解;销售和采购,都需要产品知识和沟通技巧。未来没有人能肯定自己将终身固定在一个单位,一个职业。所以关注可替代性职业,给自己留一个“备胎”,以备不时之需,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庭负责。
然而我们也知道,一般技术含量越高,替代性职业就越少。因此,一些技术性职业,不妨注重“非专业要素”的培养。例如执行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等。这些“非专业要素”既可帮助您职业生涯成长,也可在您另觅职业时提供帮助。马云在创业前是一名教师,美国有不少总统从政前是律师、演员等其它职业。他们能成功转行不是因为他们专业技术好,而是这些“非专业要素”帮助了他们。

作者:孙炯 摘自:中国就业网http://chinajob.mohrss.gov.cn

【案例介绍】
李一(化名),某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三学生。今年即将毕业,希望能留在城市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对专业无特别要求。在校园招聘中,曾有几家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有录用意向,由于远离城市,均婉言谢绝。近期应聘了十余份工作都不尽人意,不知道怎样才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迷茫之际,前来职介中心寻求帮助。
【案例分析】
通过沟通了解,李一具有良好的上进心和学习力,对所学专业有一定兴趣,但不是很清楚专业就业渠道和发展前景,不知道如何选择职业。造成困惑的主要原因是李一对自身情况和所学专业还不够深入了解,职业发展缺乏有效规划,择业和职业发展方向不清晰,不知道什么工作才真正适合自己。
【指导建议】
根据李一的性格、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以及学习、实践等情况,为李一提出以下建议:
一、 自我剖析,建立职业锚。
运用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SWOT分析法等工具和方法,对自身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全面分析,再次确认自己是否真正喜欢和适合本专业。在专业职业指导人员的帮助下,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建立不再轻易改变或放弃的职业锚。并制定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尽快从探索期进入发展期,避免因迷茫而浪费宝贵的成长时间。
二、 深入分析所学专业就业途径与发展前景,明确就业方向。
广泛收集本专业相关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岗位信息,从多个角度分析本专业的就业渠道和发展路径。食品检验与安全专业大学毕业主要有以下三个就业方向和相关工作可供选择:
一是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可选择报考的机关事业单位包括食品药品监督、卫生、疾控、商检、海关、环境保护以及食品研究所、中职学校等单位相关专业岗位。
二是到企业就业。可选择与专业和职业锚紧密相关的行业企业,包括食品相关的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包装、电商等企业。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剑南春等酒类企业,三只松鼠、良品铺子、郫县豆瓣、涪陵榨菜等食品加工、电子商务企业,以及餐饮、酒店企业。可选择从事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产品设计开发、质量检验和专业相关的物资供应、仓储、销售等岗位,也可以考虑选择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企业人力资源、财务、行政管理等岗位。
三是自主创业。大学生毕业后自己开办实体经济进行创业。应届大学毕业生多数不具备创业条件,创业成功率较低。如果选择创业,建议先到创业项目相关的企业就业,了解行业和市场有关情况,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积累相关资源。在技术、信息、经营管理、资金等资源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再考虑创业。食品与安全专业可供参考的创业项目如榨菜、泡菜等蔬菜加工,水果、干果、营养粉、药膳相关食品加工以及餐饮等相关行业。
三、 掌握应聘方法技巧,选择好毕业后第一份职业。
应届毕业生第一份职业的选择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如果选择不当,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成长时间,对重新择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第一份工作应高度重视,作好充分准备,科学择业。
首先,多渠道收集相关招聘信息,寻找更多的择业机会。疫情期间,现场招聘会比较少,应主要通过网络招聘平台收集相关信息,可关注的招聘网站包括人社部门的公共招聘网等政府类招聘网站,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直聘网、58同城等全国性招聘网站,食品人才网等专业类招聘网站,以及期望就业地的地方性招聘网站。广泛收集相关岗位招聘信息,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精准筛选。并提前了解筛选出来的用人单位和岗位相关信息,针对性的设计、制作简历,做好应聘面试准备工作。
其次,做好行业、企业、岗位和地区四者之间的选择。在选择行业时,朝阳产业或符合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行业优先。在选择企业时,首选管理较为规范、有发展前景、重视人才培养的企业,更有利于自身成长、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在选择岗位时,技术型、管理型或复合型职业发展路径不同,应尽量选择与本人发展路径相符的岗位。在选择地区时,可考虑到发展机会更大的一二线城市,或有利于职业发展的就近地区。当行业、企业、岗位以及地区四者之间出现选择矛盾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主要考虑更有利于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的行业、企业、岗位及地区。
同时,大学毕业生应根据所选职业相关要求,针对性的提升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是学习提升专业相关知识技能,让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才;二是注意自身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问题处理等一般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三是学习掌握简历制作、应聘面试和职场礼仪等必备的求职方法技巧。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提升,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专业突出、素质优良的应聘者,为选择好第一份职业做好充分准备,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者:吴云 四川省职业指导专家团成员)

译路通—留学与就业 | Overseas Study and Job by Yilutong

100

101

11月11日从教育部了解到,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累计落地创办企业超过7万个,创造就业岗位超过60万个,间接带动就业超过400万人。
在1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自2015年举办以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成功举办五届。第六届大赛总决赛将于11月17日在华南理工大学开幕。六届大赛累计吸引375万个团队的1577万名大学生参赛,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春力量。累计300余万大学生踏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助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此外,大赛实现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贯通,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拓展创新思维,并孵化了一大批高质量创业项目。
据介绍,即将拉开帷幕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共有来自117个国家和地区、4186所学校的631万人报名参赛。

职位信息和网址:http://2021.yingjiesheng.com/aispeech/

[北京 武汉 天津 成都 其它]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时间:2020-11-09 工作地点:北京 武汉 天津 成都 其它
职位:2021校园招聘
专业标签:机械类 电气类 计算机 自动化 光学工程 电子信息 外国文学 化学 设计学
公司介绍: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于1991年成立,是国内最早从事专利代理的代理机构之一,也是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的涉外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目前除北京的总公司之外,辖下还有石家庄、无锡、西安和武汉分公司。三高永信目前是四星级专利代理机构,年申请量7000余件,全国排名前50。

职位信息和网址:http://www.sangaopatent.com/

[北京 上海 深圳 苏州] AISpeech
发布时间:2020-11-12 工作地点:上海 北京 深圳 其它
职位:2021校园招聘 专业标签:外国文学 计算机
企业介绍:
苏州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是致力于自然语言人机交互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机对话、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语音合成、声纹识别等综合语音技术,人机对话和语音识别性能处于业界领先水平。 思必驰是国内仅有的一两家有完整智能语音系列技术的公司之一,已有的专利等各类知识产权近40项,分别被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评为高新技术企业。 思必驰总部设立于北京,并在苏州和上海设立了分公司和联合实验室。思必驰有近百人的优秀产品和研发团队,成员来自于百度、腾讯、阿里等知名互联网公司,及微软、IBM等知名高科技公司。同时,公司与上海交大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并与剑桥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科研机构有着战略研发合作。

原文链接: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0-11/11/c_1126727210.htm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间接带动就业超400万人

译路通—留学与就业 | Overseas Study and Job by Yilutong

102

103

第九届中国语言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问题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11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主办,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承办的第九届中国语言学研究方法与方法问题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开幕。来自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位学者,围绕“语言学的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就语言学的本土化与跨文化研究、语言学交叉研究的前沿话题与发展趋势、经典诠释与古典学的现代演进、语言与现代社会治理、“一带一路”的语言分布和语言政策研究、西北地区的语言关系与民族和谐研究等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此次会议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良好范式,为汇集语言资源、挖掘文化底蕴、服务社会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
在第一场大会发言中,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赵世举教授的研究聚焦于语言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角色、中外实践和当代使命,并从社会实践探究语言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全面性,全局性和深层性作用。他认为,语言研究应该顺应国家发展趋势,深度参与国家治理基础的构筑和治理体系的搭建,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服务国家建设、发展与安全。他提出,语言治理有两大维度,一是把语言作为治理对象,二是以语言为治理手段和工具。这两个方面都深刻影响国家治理的成败。当今,科技进步和世界变局带来社会大变革,我国发展开启新时代,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呼唤语言文字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语言文字领域应积极回应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其一,大力推进语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自身现代化;其二,全面服务社会公众治理现代化;其三,主动助力相关领域现代化。
第十届论坛承办方为清华大学。

https://www.sohu.com/a/431824477_120873510

相关链接:
https://www.xisu.edu.cn/info/1080/17383.htm

http://news.cnr.cn/native/city/20201114/t20201114_525329749.shtml

大赛活动 | Major Contests and Activities

104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