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教育专刊
权威发布
家庭教育怎样走出焦虑
教育专刊
专家观点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父母…
教育专刊
一线建议
母亲如何改变自己家庭教育现状
教育专刊
母亲交流
与孩子一起成长
教育专刊
2022
第05期
教育的开端
CONTENTS
目 录
权威发布
家庭教育怎样走出焦虑
专家观点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父母如何做到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卷首语
一线建议
母亲如何改变自己家庭教育现状
母亲交流
与孩子一起成长
卷 首 语
对于孩子来说,努力学习是自己最重要的责任。对于母亲来说,教育好孩子是自己的终身责任,也是任何事业都比不上的成功。
人民日报曾发文指出:“教育好孩子,是母亲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因为,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对孩子的教育更是无法重新开始,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也将伴随着孩子一生。
教育专刊
教育视频
您是否在无意间对您的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今天,该如何做父母?一段时间以来,因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校园霸凌等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各地家庭教育进入立法程序,这让越来越多父母陷入思考与焦虑。
改变“以自己的想法看待孩子未来”的视角
“未来是什么?未来是一个科技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而我们的青少年将是这个未来的主人。所以以他们的眼界去看问题,就成了我们特别关心的问题。”针对今天孩子和养育环境的新变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佟新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达85%的高中生、60%的初中生认为自己有学业压力,而其中又有45%的孩子会把压力内化;她还发现,互联网成为家长与孩子冲突的最重要因素。
权威发布
来源于:《光明日报》
家庭教育怎样走出焦虑
教育专刊
教育专刊
在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副校长牛瑛看来,当下家庭教育出现很多问题,症结就在于父母在对孩子养育过程中定位的错乱、孩子视角的匮乏:“我们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发展与未来,对于孩子当下需要做什么,这两件事情可能想得不太明白。大多数父母现在还在以自己的想法来看待孩子的未来,很着急、很焦虑,恨不得一下把孩子未来的路全部规划好,然后让孩子沿着自己规划的路线前行,这是非常不对的。”
厘清引导而非掌控才是家庭教育的初心
“如果一谈到教育就想到孩子犯错时要怎么指引他,这个逻辑在今天这个社会可能不适合。因为今天社会有大的转型,我们过去的社会称之为前育社会,是晚辈向前辈学习的过程,但今天是很多大人向年龄小的孩子学习。”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沈奕斐指出,“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有自己的体系,他在成长过程中,会慢慢变充实。有的时候,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孩子非常内向、父母希望他外向,这时候父母就想要把孩子强扭过来,但这样的话就会出问题。”
教育专刊
教育专刊
“孩子的未来路线,不是家长能够完全设定得了的。在孩子小的时候你通过强行的办法让孩子跟着你的指挥棒来转,当孩子在叛逆期的时候,家长就很难掌控他。”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育局副局长朱月潭认为,家长不能规定孩子成长的方向而且也无法规定,“家长可以讲讲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孩子怎么来避免我原来走的弯路,这才是教育的初心”。
明确“你的责任就是帮他培育出飞翔的翅膀”
“10到25岁,是学术界确定的青少年的时间段,所以我们大概从35岁到50岁的这15年,是我们与孩子相遇的年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相遇结点,是人到中年与青春期的相遇。”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教授苏彦捷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顺应孩子的特点,根据孩子的特点做出情感支持和权威教育;二是教孩子学会压力管理,比如用运动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三是教孩子学会放松。”
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孩子自我意识的挖掘与保护。
“困惑和冲突往往会带来非常强烈的动力。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特别棒,让他有目标是最重要的,而那个目标应该来源于他自身的探索。”电子科技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主任郑文锋认为,“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养育他就是你的责任,但是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他是应该长了翅膀飞的鸟,你的责任就是帮他培育出飞翔的翅膀。”
DNY-001A餐椅
98*49*51cm
DNY-001A餐椅
98*49*51cm
DNY-001A餐椅
98*49*51cm
专家观点
孙云晓: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父母如何做到
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教育专刊
孙云晓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父母亲自养育和加强亲子陪伴特别重要?为什么《家庭教育促进法》把它列在倡导的九种家庭教育方法的第一条?他表示,人生下来,婴幼儿和童年期,不能自理的时期很长,需要精心陪伴。“所以孩子特别需要精心照料、亲自养育、亲子陪伴。”
孙云晓认为,亲自养育是生命的需要,重要的意义在于: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后,给孩子带来最重要的益处是安全感,有利于亲子依恋情感的牢固建立。只有亲子依恋感情建立得好,孩子才会相信父母,愿意听父母的教导,父母的教育才会有效。“简单概括一下,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关系好,教育才能好,基础在于亲子依恋。”
一、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关系好,教育才能好,基础在于亲子依恋
亲子依恋来自于什么?孙云晓说,来自于亲自养育和精心陪伴,这是教育的起点,是爱的根基,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把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作为家庭教育方法的第一条,我认为是非常好的,非常必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在亲自养育和陪伴的方面有较多阻碍,比如最常见的阻碍是没有时间陪伴,要养家糊口等。“实际上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父母们不愿意太辛苦。他们的确是生活不容易,要谋生,养孩子,这些事情要处理好。”
孙云晓认为,陪伴实际上是心灵和身体的陪伴,父母有没有责任感是关键。他举例说,“就好像带好孩子和自己无关一样,或者简单地把孩子送到外地,如送到老家交给老人照管,这是失职的表现,对孩子非常不利。”
孙云晓说,只要有责任感,有爱心,可以找各种方法来尽量陪伴孩子,还可以和孩子建立密切的联系和沟通,给孩子很好的陪伴。
另外,他认为父母的陪伴不只是母亲的陪伴,父亲的陪伴也很重要。“孩子的成长既需要母亲,也需要父亲。父亲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方面,作用尤其显著,父亲也要积极陪伴。”
二、陪伴是心灵和身体的陪伴,父母有没有付出真心、有没有责任感是关键
教育专刊
三、随着孩子长大,父母陪伴的形式也要发生变化
孙云晓认为,陪伴并不是父母只在孩子面前经常守着孩子,就是好的陪伴,这只是物理的距离,还需要心理的距离,需要爱的陪伴,理解的陪伴。
“为什么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关系搞得‘鸡飞狗跳’,因为父母不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的需要。”他说,好的陪伴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心灵的沟通非常重要。父母需要做一个要理解孩子的父母、理性的父母,要理解孩子成长中的个性差异和潜能优势,给予孩子特别关注,给予理解和支持,这样的陪伴才是有效的陪伴,才是真正的心灵陪伴。
此外,孙云晓建议,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父母更多的亲子陪伴,等到年龄逐渐增长,父母就需要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父母在孩子青春期时天天守着,孩子可能会感到压抑,要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对待幼小的孩子,喂养、陪伴、运动、游戏等非常重要;随着孩子长大,进入青春期,这时理解、尊重和支持更为重要,陪伴的方式需要随机应变。”
现在有的母亲是大家口中的“女强人”,家庭事业两手抓,父亲则没有属于自己的主导地位,这种严重倾斜的家庭分工对孩子的成长同样有着糟糕的影响。
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性格,母亲要努力改变现状,帮助孩子完善性格,为孩子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
首先,不要过于强势
有的母亲性格过于强势,觉得孩子的父亲对家庭的贡献不大或觉得他对孩子无法给予积极有效的教育,便选择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经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不顾及孩子的想法。在这样强势的妈妈面前,孩子要么变得和妈妈一样强势,要么会在妈妈的“压迫”之下变得胆小懦弱。
因此如果妈妈自身性格强势,要学会适当示弱,学会尊重孩子及孩子的父亲,这样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教育专刊
一线建议
母亲如何改变自己家庭教育现状
甘州区劳动街小学 高夏老师
教育专刊
其次,也不要过于软弱
有强势的妈妈的存在,也就会有性格软弱、好欺负的妈妈。这种性格的妈妈会让孩子变得和自己一样软弱,没有独立精神。
因此妈妈要努力改变自己,不要事事过于软弱,懂得在恰当的时候强硬起来,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实现“刚柔并济”。
最后,不要给孩子过多压力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培养孩子列为自己最大的目标。有的妈妈在孩子日常生活或学习中给孩子立下种种规矩,要求孩子严格遵守;或者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强行给孩子立下目标,让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一旦自己无法达到母亲的期望,就意味着自己会受到惩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没有进取心,对所有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产生排斥心理。
寄语:
孩子优秀的性格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等外界环境的影响,更需要父母甚至是母亲的言传身教。因此母亲要主动扛起孩子性格教育的重担,帮助孩子拥有光明灿烂的人生。
教育专刊
教育专刊
有一位作家这样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国家两会的一位委员提出:家长也要上课,拿“合格父母”证书。如果所有的家长都像《小猪佩奇》里的妈妈一样,那该有多好呀!
可惜现实不会这么美好。为人父母,我们都是第一次,也是此生唯一的一次,没有回头路可走,又何谈能做得多么优秀,多么完美呢?惟有告诉孩子: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妈,请允许我不那么好,不那么完美。让我们一起成长!
与其做一个模范的父母,不如首先做一个真实的人。有欢喜雀跃,也有抓狂发怒;有成功的事情,也有失败的面对;有时不我予的哀愁,也有幸福美好的体验。让孩子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具体生动的人。让孩子明白、接纳和允许自己,可以有做不好的事,可以有糟糕的情绪,这是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要面对的课题。
甘州区劳动街小学 五1班 索瑞南家长 贺慧妮
与孩子一起成长
教育专刊
教育专刊
重要的是,不管父母在世俗观念中,是一个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人,呈现给孩子的:无论身处何种处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解决问题的行动力、善于总结思考的智慧和对孩子毫无保留的爱。
在 当前教育中,特别强调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致使为人父母,如履薄冰。批评重了,怕心理留阴影;表扬多了,怕孩子以后为人自负。
但其实,没有那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完美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永远是自己的选择。孩子虽然小,也应该明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做一个学霸,还是学渣?需要有主动改变自己的勇气,需要有为之努力的自律。
既然无法做到完美,那就不要恪求父母一定要为孩子付出多少。比较认可一个说法,做到60分及格父母就可以了。这个60分,不是说不管孩子,而是该管则管,该放手就放手。孩子的人生终究要自己去负责,父母只是一个引路人。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上不经历挫折失败,又怎能知道正确的道路在何方?
教育视频推荐
您是否在无意间
对您的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教育
专刊
2022年04月25日 编辑发布
第 期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