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作品

其他分类其他2023-03-24
277

無息

文学与传媒学院

操乐轩

于2023年3月24日完成

向上而生 | 我们正青春,奋斗正当时

目录

I want to
tell you something

一 
二 
三 
四 

抱朴
百忍
澄怀
长庆
乐道

求索

姓名:操乐轩
籍贯:安徽省池州市
年级:2019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193010154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1

抱朴

我的确心有旷野
图谋长久的安然

我的平凡梦

       梦,特别简单的一个字,看上去也特别的空泛,但其实它是由很多个部分组成的,报国梦、大学梦、平安梦等等。人生就像一叶扁舟,当我们行驶在苍茫无际大海上,必须要有一盏明灯来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而梦想,就是那盏明灯。有了它,我们才能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在迷雾中前行,才能拨开迷雾见到曙光。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是的,梦想是必须要有的,没有梦想的人每天只会漫无目的的生活,没有目标,没有追求,到头来只能是碌碌无为,一事无成。有了梦想,我们才会有勇往直前的动力,才会有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才会有迎接明亮未来的信心。虽然现实有些残酷和冰冷,但是梦想能够给我们带来些许温暖,支撑我们在这世界生存下来。
       梦想的种类是繁多且复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梦想。对于国家运动员来说,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为国争光;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他们的梦想就是尽力挽救每一个生命;对于老师来说,他们的梦想就是教好每一位学生,希望他们成材。而对于我来说,我的梦想并没有那么的伟大,只是简单却一直坚持着的。我希望在我有了稳定的工作之后,能够把父母接到身边,让他们能够有个幸福的晚年生活。我只是一个平凡人,我的梦想也只是一个平凡梦,不过对我来说也已经足够了。

        虽然我出生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时代,但那时候我家其实并不富裕。所以在我一岁多的时候,爸妈就出去打工了,留我和奶奶两个人在家。每年就只能过年才能见一面,但不知为什么,即使是这样,我也会黏着他们,并不觉得陌生,或许这就是亲情的力量吧。慢慢的家里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见面的次数也就变多了。
        2010年的时候,我多了一个弟弟,老妈说看我一个人挺孤单的,希望弟弟能给我做个伴。对于家庭新成员的到来,我自然是高兴的,但同时也伴随着担忧,多了一个人不仅仅是多了一双筷子那样简单,而是经济压力加大,爸妈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每次暑假去爸妈那儿的时候,总会看见爸妈疲惫不堪的模样。更严重的是有一次老妈因为操劳过度,病倒了,一直没有好透,到现在都一直在喝中药维持。所有的情景我都记得,而我却只能默默地做点小事。
       每次看见爸妈操劳的模样,我的信念就更坚定一分。他们也是父母掌心的肉,也曾是无忧无虑的孩子。可现在,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庭,不得不为生活低下头。都是快要接近半百的人了,还必须在外面奔波操劳,这样的日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我想把父母接到身边,想把他们当成孩子一样来疼爱,想给予他们自己全部的爱。他们早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他们应该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这是我的梦想,简单平凡,一直坚持。

4

5

我们的人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本来春节是全国人民都期盼的一个节日,可2020年,春节带来的不是欢歌笑语,而是新冠肺炎病毒。病毒措不及防的到来,让人们手足无措,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街道上没有了来去匆匆的人影,人们脸上没有了欢快的笑容,城市没有了往日的生机。仿佛是有人扼住了中国的咽喉,让它不得喘息。
       优秀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从古至今不断积累得到的,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时至今日,这种美德也在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病毒来势汹汹,但反观我们的人民,没有畏惧,而是紧紧团结在一起,抵抗病毒。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武汉处于水深火热之际,各个城市都派了救援部队,与武汉一起“应战”。
        一批批的救援部队,一车车的救援物资,一声声的加油鼓劲,给了武汉莫大的抗疫勇气。在这次的疫情中,有很多奋战在一线的大人物,可不仅仅只有他们,还有很多底层的人民也默默地在为抗疫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在火神山的施工现场,一个山东潍坊的工人拇指因意外被压断了,鲜血直流,可是他却并没有停下工作的步伐。工友们都劝他赶紧去医院,可他却说:“能提前1分钟交工,就能提前一分钟救活一个病人。”这是多么善良的人,这是多么质朴的话。2月的武汉,天气严寒,寒风肆虐,工人们只能缩在冰冷的钢管上休息一小会儿,因为他们知道,多睡一秒,病人就多一份危险,抢工期,就是在抢救别人的生命。同样守护武汉的,还有他--黄友军,常青街环境卫生管理所所长。他不惧严寒,凌晨三点就起来扫大街。当记者碰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工作了六个小时了,没有一句抱怨,他说:“垃圾里满是病菌,但垃圾箱是我们的主战场,把垃圾处理妥当,才能真正为大家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虽是特殊时期,但不容退却。从疫情开始后,黄友军和他的妻子就没再回过家,他期盼着能尽快度过难关,他们一家人能早日团聚。照在黄友军脸上的阳光,像极了春天的模样。像这样的人多的数不胜数,他们并没有想要做英雄,只因为是祖国的儿女,“母亲”有难,怎能袖手旁观?
      “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在疫情期间所展现出来的中国精神是强大的,是坚不可摧的,它引领着中国人民战胜疫情,引领着春天的到来。有一种精神叫中国精神,有一种信念叫中国必胜,我们的义无反顾,必然换来春暖花开。

6

7

更好的劳动,更好的传承

       都说大学是一个自由的学府,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很多不同的东西。确实,大学里设有很多不同的课程,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选择,不过,有些课程是必修的。在我们学校,除了专业课必修的课程,还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这是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
      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从一方面来说,可以更好地锻炼我们的心性,增强我们的耐心和细心,激发我们的创造能力和对劳动的热情。另一方面,这门必修课程对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追溯农耕文化的起源,有一个成语可以完美的概括,那就是“男耕女织”。它不仅指早期的劳动分工,也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农耕文化指的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从原始时代开始,劳动就已经成为我们生存的基本方式,如果不劳动,人们无法在那个时代生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农耕技术在不断进步,农耕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到目前为止,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题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优秀的农耕文化需要被继承,因为它支撑了我们的生存。在21世纪,科学技术占据了我们的大部分生活,真正的下地劳动却离我们很远。这是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忘了劳动。这一点,我们学校就做的很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下地劳动的机会。现在很多学生都不认识农作物,不知道哪个季节该种植哪个作物,而通过下地劳动,就能够很好的解决此类的问题。学习劳动教育这门课程,我们会了解到更多的相关的知识,通过亲身实践,更好的传承农耕文化。
       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能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更多的现代元素。我们学习了更多有关劳动的知识,只要加以利用,就能够助力乡村振兴,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为农耕文化注入更多丰富的内涵,把古老的农业耕作智慧与现代有机科技相结合,探索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智慧农业。
       当今正是农业被工业快速取代的时代,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农业的消亡也在加快,看着被破坏的农业,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虽然农耕时代渐行渐远,农耕器物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但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博大精深的农耕文明和农耕智慧,是我们现代社会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总的来说,我们学校的这种做法是有效的,我们在用我们的方式来传承优秀农耕文化。

8

9

逻辑学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悄然而至,整个中国几乎都被黑暗笼罩。城市失去“生命”,街道失去了“热情”,时间好像就在这一刻停止。幸好,我们有庇护,我们有支撑,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度过了难关,城市重现了往日的生机。经过大半年的网课,我们终于可以回到学校。这一次也是以一个新的身份--大二的学长学姐回到学校,就是这么的猝不及防。我以为大一会是最忙的一年,可一到大二马上就被打脸了,大二的课更多,事儿也更多。

       这学期我们学了一门新的课程,叫做逻辑学。一开始我还在想,我这么没有逻辑的人学了逻辑学会不会变得很有逻辑。后来才发现我想错了,刚开始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就有点懵,脑子里就只有一个问题--“这是逻辑学?”整节课下来,我脑子我晕晕乎乎的,感觉逻辑学一点也不“逻辑”,反而有点像数学上的推理。有可能是刚上第一节课还没适应过来,第二节课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好一点儿了,感觉逻辑学真的是很有“逻辑”。逻辑学这门课程我们只有八周的课,老师也只是从那么厚的一本书中挑重要的来讲,因为时间根本不够。所以我们接触的也只是逻辑学的一点皮毛,想要了解的更多还得自己深入去学习。虽然只上了八周的课,但对逻辑学还是有一定的了解。老师在上课的同时还带着我们做题,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了我们理解逻辑学。
       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周的课,但我收获了很多,对逻辑学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10

11

学习现代汉语的感想

       进入大学前,我所认为的现代汉语就是简单的学习当代常用的一些汉语,但在上完第一节课之后,才发现其中隐藏着许多的奥秘。
       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它包括语音、文字、词汇三大方面。别看只有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但包含的内容可多了。学习第一章语音后,我都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中国人了。记得小时候学拼音的时候也没这么费脑子,跟着老师后面读就可以了。但在大学里学的拼音,一个个儿都跟升了级似的,完全不是我所认识的了。什么塞音、擦音、清音、浊音的,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感觉小学几年学的都白学了。我妈还嘲笑我,说我都上了大学了,连拼音都搞不明白,还不如我弟。我真的想反驳,大学里的拼音能让你学到哭。相对于第一章,第二章文字就有趣多了。从第二章里我了解了文字演变的脉络。从甲骨文到行书,从复杂到简单,从图画到文字,汉字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此外,对于汉字结构的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尤其是汉字的笔顺让我认识到这十几年来有些字的笔顺我写的竟然都是错的。不过这样也好,学完了这章能改正很多的错误。最最陌生的应该就是第三章词汇了。义项、义素、语义场等,这些词都是大学之前没见过的,也是想都想不到的。学了这一章,加深了我对现代汉语的理解。
       虽然在短短的时间内结束了对现代汉语上册的学习,但我觉得收获很大。起码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自己的母语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清楚的认识。

12

13

学思修有感

       距离开学已经过了两个多月了。在这两个多月中,我所学的课程几乎都是陌生的,除了英语和思修。而这两者比较,我更熟悉更喜欢的还是思修。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学习思想品德;在高中,我们学习思想政治;在大学,我们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我们所学习的知识的内涵一直没变,但随着级别的升高了解也不断深入。
       大学的思修课本上的内容与高中的大有不同。高中的课本上有理论知识,也有帮助我们理解的例子或片段,而大学的课本上全是理论知识,而且,相对于高中的课本知识来说,大学的课本知识更为深刻,境界更高。这是我在翻看课本时对思修的第一印象。
      思修的课堂也是大为不同的。因为思修是一门公共课程,所以每次上课都是好几个专业一起的。因为人多,所以氛围也更浓。翻转课堂是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所以在思修课上,翻转也成为一项最重要的任务。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翻转课堂是我所在的那个小组准备的。翻转课堂开始的前一个礼拜,我们小组每个人都被分配了不同的任务,有搜集资料的,制作PPT的,检查PPT并完善的和演讲的,反正每个人都很清楚和明白自己的任务。思修的反转课堂不是只展示PPT和讲解,在那之后,小组的全部成员必须上讲台等待其他同学的提问。估计是因为我们准备的还算充分吧,面对台下的同学的提问我们小组的成员也能从容不迫的回答出来。翻转课堂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次很好的体验,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可以让我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一举两得。

       通过这两个多月的学习,我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一章讲的是人生的青春之问,讲到了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辨析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教会我们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第二章讲的是坚定理想信念,本章深刻的诠释了我们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完这章,我更加坚信和崇尚马克思主义,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这青春之际,用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第三章是我觉得很重要的,讲的是弘扬中国精神。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且中国共产党很好的将这一传统继承了下来。在当代,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爱国的基础上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讲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虽然第六章现在还没学到,但我明白它想教会我们的是如何成为一个道德修养高的公民。
       虽然思修还没有结课,但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而我也相信,我现在所学的知识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14

15

百忍

学语言学纲要有感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悄然而至,整个中国几乎都被黑暗笼罩。城市失去“生命”,街道失去了“热情”,时间好像就在这一刻停止。幸好,我们有庇护,我们有支撑,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度过了难关,城市重现了往日的生机。经过大半年的网课,我们终于可以回到学校。这一次也是以一个新的身份--大二的学长学姐回到学校,就是这么的猝不及防。我以为大一会是最忙的一年,可一到大二马上就被打脸了,大二的课更多,事儿也更多。
       这学期我们学了一门新的课程,叫做语言学纲要。其实严格上来说也不算是特别新的课,因为在大一的时候我们学了现代汉语,而语言学纲要则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所以在第一次翻开语言学纲要的书的时候,一股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和熟悉感扑面而来。可是很快我又觉得熟悉感和亲切感一点一点在消失。因为整本书大致看下来,有好多的理论知识。每翻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几乎没有图片。此时的我只能祈祷这门课不会太难。
       我怀着有点忐忑的心情上了第一节课,效果比我想象中的要好。虽然内容是有一点难,但在老师细致耐心的分析下就变得没有那么难理解了,而且老师还时不时的给我们讲一些有趣的例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们理解课本的内容。
       除了上课之外,老师还会穿插着给我们讲一些她在意大利的趣事。每每听到这儿我都很振奋,因为能忙里偷闲。在上课之余能听一些故事和趣事,是很放松和享受的事。当然也不仅仅是放松和享受,我们还能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的关于意大利的文化,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针对这门课的学习,老师有一个实用又高效的办法--思维导图。每次学完一章之后,老师都会让我们做思维导图。起初我还觉得这是没有太大必要的事,毕竟麻烦又耗时间。后来就被妥妥的打脸了,因为思维导图还是很有用的。每次做完思维导图,就相当于把这一章的内容复习了一遍,在理清思路的同时又加强了记忆,两全其美。

       通过对语言学纲要的学习,我了解到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了解到了文字的起源于发展;了解到了语言的演变与语言的分化。总之,我学到了很多。虽然一开始觉得有点难,但是学进去了就变得好多了。对我们来说,学好语言学纲要是非常重要的。社会需求是任何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语言学也同样如此。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继承,社会生活中对语言学的这一需求将会一直存在下去。所以,学好语言学是很有必要的。

18

19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摘要: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20世纪影响深远的文学理论。作者将起自俄国形式主义的纷繁复杂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革命梳理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三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文学 本质 精神分析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给我的最强烈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晦涩且难懂,因为在此之前,我很少读过这种对我来说理论性很强的东西。我静下心来去看,由一开始的“天书”到逐渐能看懂一点,虽然理解的不是很深刻,但也隐隐的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简要的论说了文学是什么这个文学理论中最基本也最核心的问题;第二部分是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的。通过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主流学派进行系统的分析批评,从整体上表明了他的文学观的建构过程;第三部分则在给本书作结论的“政治批评”中提出自己的理论设想。在读到第一部分时,我对他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文学是什么?”由此他通过列举以前各式各样定义文学并一一分析再逐一推翻这些结论,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文学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是不能给文学从“本体论”上下一个定义的。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总是从自己的利害关系角度来解释文学作品。”用一句更加通俗易懂的格言来解释这一句话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之所以很难被定义,是因为每个人对它的看法不可能全然相同。就像作者提到的:我们的“荷马”并不是中世纪的“荷马”,我们的“莎士比亚”也不是同时代人心中的“莎士比亚”。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是,不同的历史时代出自自己的目的创造了“不同的”荷马和莎士比亚。剑桥批评家理查兹证明对于文学的价值判断实际上是非常随意和主观的一个实验:给他的本科生除去标题和作者姓名的诗,然后让他们进行评论。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久受尊重的诗人价值大跌,无名之辈却受到赞扬。这个结论看似离谱,却也在情理之中。在脱离掉以往人们对这些诗的通俗评价外,学生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评判:他们期待文学应该是什么以及他们想从这首诗中获得什么满足。

       他们对一首诗的评价反应和他们更广泛的成见和信仰深纠在一起。因此,伊格尔顿得出一个结论:根本没有纯文学批评判断和解释这么一回事情。
       在书中,作者还勾勒了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三条主要发展脉络:
一、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形式主义认为内容是形式的动因,比它更重要的是文学的技巧、手段,造成陌生化才是文学的本质。伊格尔顿指出,形式主义者一心想要定义的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结构主义认为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如语言的语法般起作用的文学深层结构,对文学的分析就要通过对各种意义和功能的切分,找出文学的深层语法。而在后结构主义那里,文学则成了一系列能指在不断的延异过程中的相互指涉活动,没有什么结构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没有真正完整的文本结构,文学研究的是一系列的碎片。
二、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
       在胡塞尔现象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象学批评是一种专注于作者意识的批评流派,而伊格尔顿认为,这种只谈意义不论语言的批评和形式主义一样,都是片面的,在自己的假设前提下去做研究。在对现象学和诠释学追求纯粹意义的批评中,伊格尔顿充分强调了语言的意义,因为在他看来,语言的意义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是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密切相关的。接受美学将文学的研究转到了历来不受重视的读者身上,伊格尔顿认为,这是值得肯定的,在他看来,没有读者就没有文学作品,文学得以成立读者这一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
三、精神分析理论
       作者论述了在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影响下的精神分析流派的优劣得失。该流派把文学批评引入潜意识层面,将通往潜意识的梦境作为关注的核心。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弗洛伊德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和“动作失误”等观点,其著作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帮助人们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探讨个人的成长。虽然这个颇有争议的流派受到了诸多批评,但伊格尔顿却对该流派解决文学的价值和快感问题寄予厚望。
       对于作者的关于“文学”的定义,我是十分赞同的,“意识形态”这一张巨大的网将我们禁锢在其中,即使我们以为自己能够挣脱,在事实上,我们从未逃离。

20

21

安庆方言的简单分析

一、词形相同,词义有别。
 1、词义扩大。本方言中有一些词,从词形上看,与普通话完全一样,但从词义上看,它比普通话概括得更广些,包含的内容更丰富些。  
比如“驮”,普通话中只有“用背负载”一个意思,本方言扩大了,结果有挨(~打、~骂、~批) 借(~债、~钱、~高利贷) 承受(~霉、~名声) 
2、词义缩小。这一类词从字面上看也与普通话一样,但词的含义却比普通话的内容狭窄些、单一些、缩小些。比如“手爪”,字面上应是“人手和鸟兽的脚”,普通话里没有这个词,方言中只保存了两个语素中的“人手”这个部分,“爪”的含义去掉了。
3、词义转移。这类词的词形与普通话相同,但词义已另有所指。。比如“电灯”,普通话白炽电灯,本方言手电筒。 
二、词义相同,词形有别。
1、词义相同,词形部分不同。一是词素相同,次序颠倒。司机——机司;二是词素部分相同,部分不同。手帕——手捏子;三是附加成分的使用。附加成分即词缀,主要指前缀和后缀。在使用词缀方面,有的普通话使用,区内方言不使用;区内方言使用的,又是普通话不使用的,各地用与不用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普通话使用,方言不使用:鸭子=鸭;蚊子=蚊虫
普通话不使用,方言使用:眼镜=眼镜子;墙壁=壁子
2、词义相同,词形完全不同。一是来源于古汉语。在本方言里,保存了相当一部分只见于典籍而不见于现代书面语或普通话词语,这些词语古人曾经使用,如今活跃在本方言人们的口语里。比如昼[zhou入声]:音“咒”,就是“白天”意思。“上午”叫“上~”,“下午”叫“下~” 。二是语体风格的差异。由于文化素质的不同,学科专业的不同,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形成了普通话与区内方言的差异。扯豁-闪电。三是事物本身对词形的影响。有些方言词,常常反映了人民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感受,他们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作命名的依据。丝瓜——网瓜、蟒瓜。
       我想现代中国再也没有另一种方言像安庆方言这样能综合全国各地方言,融合而形成这样一种优美动听的最有特色的方言体系吧。安庆方言唱出了优美的黄梅戏,而实际上它本身就是戏剧般的优美语言。
       每个地方的方言都是独特且唯一的,我们要把这一非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安庆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同这座城市一样,安庆市方言也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著名的民间曲艺黄梅戏便是在安庆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足可见出安庆方言的博大精深和韵味无穷。
       安庆方言主要分为江淮官话和赣语。属于赣语安庆片的有怀宁(大部分)、潜山、太湖、望江、宿松(不含沿江部分地区)、东至(除大渡口镇)、岳西(青天到石关一线以南)、桐城(部分)、石台(县城及西北部)、贵池(西部及东南角)。属于江淮官话安庆片的有安庆市区、枞阳县、桐城(大部分)、怀宁(高河镇至月山镇以东)池州市区、东至(大渡口镇)。
可能是因为安庆方言是由全国主要方言融合而产生的语言,所以它形成的原因也与之相关。1、安庆地理位置决定。安庆位于中国几大方言区交界处:吴越方言,赣方言,闽方言,湘方言,北方方言等等。受到多种方言的影响,安庆方言吸收了众多其他方言词汇及语音语调,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优美方言,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优美的黄梅戏。 2、由于历史原因,安庆在近古时代,主要是清末,战乱连年,特别是太平天国时期,原古安庆人口剧减,待战争结束,十室九空,江浙、湖广、江西、福建、淮北等外地人大量迁入,融合形成新安庆人,这对安庆方言来说是一种革命,广东广西人的粤方言,其他地方的徽州话,吴越方言,赣方言,闽方言,湘方言,川方言,北方方言等等纷纷涌入,与原古安庆方言一起形成了全国最年轻的地方方言——新安庆方言。 
       因为融合了许多不同地区的方言,所以安庆方言的特点也是多种多样的。
1.古入声和上声的全浊声母今读阳去,宿松、岳西、东至例外,宿松有部分全浊上仍读上声。
2.山摄合口一等恒韵和咸摄开口一等覃韵、山摄开口一等寒韵的见组字韵母相同。
3.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归属阳去。古清声母入声字岳西、宿松、东至县今读作入声,其他都归属阴去。而且通常入声只有入声调而没有入声韵,其中宿松有喉塞韵尾,且宿松部分地区有l韵尾。
4.古全浊声母今已清化、读塞音、塞擦音时,不论平仄都读送气声母;古寒、桓两韵见溪声母的字今音韵母相同;古咸、衔两韵的端系声母字的韵母今音也相同。有阴平、阳平、阴去、阳去、上声和入声6个声调。
      最值得一提的是,安庆方言中还掺杂了一些半文言文的词汇。如方言中常在句子开头加“莫”以表示不要、不用的意思。如“莫做理”,即不要客气的意思;“莫要„„”即不要干什么。“莫”字在安庆人口语交流中甚至比“不”字使用得更加频繁。再例如“几多”一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则有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而这一词在安庆方言中也经常使用,多作疑问代词,如询问数量:“西瓜几多重?”。询问价格:“菜几多钱一斤?”等等。 
       安庆方言词汇千差万别,有的与普通话不同,但在本区内是一致的,比如“太阳”都叫“日头”等。有的词在区内是不一致的,主要是在词形和词义上存在着差异。

22

23

学外国文化概论有感

       我怀着有点忐忑的心情上第一节课,非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反而还有一点惊喜。第一眼看到外国文化的老师,就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好感立马就上来了。而且在讲课的时候,老师讲的也很细致,几乎是每一个点都讲到了,这就让我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在外国文化的课堂上有很多的惊喜。比如老师每次课都会给我们放很多个视频,一听到放视频,大家的兴趣就都来了。在昏昏欲睡的时候有个视频刺激一下,立马就精神了;在奋笔疾书的时候放个视频是一种很美好的享受,既能解放一下双手又能学到一些知识。还值得一提的是老师每次都会在刚开始上课的前几分钟做一个小小的提问。这要是在以前,老师每一次的提问都是一种煎熬。可在外国文化概论的课上不一样,老师问的都是上节课讲过的一些知识,就相当于是对上节课的一个小小的复习,而且回答对了的是有加分的。这种方式真的是一举两得,既记住了知识点,又能加分。所以每次提问的时候同学们都蓄势待发,时刻准备举手。
       通过外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所了解的外国的文化就不仅仅只局限于以前学过和了解的一些了,并且让我对外国的文化有了一个比较深刻和全面的理解。通过这门课,我了解了罗马从王政时期到共和国时期再到帝国时期的辉煌与衰落,了解了对东方异教世界的一场骇人听闻的劫掠活动--十字军东征,了解了中世纪时期臭名昭著却又令人谈虎色变的宗教裁判所。当然,我所学到的绝不仅仅只是这些,而且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学到更多。认真学好外国文化概论对我的帮助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我的知识面,对我以后学习有关外国的知识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悄然而至,整个中国几乎都被黑暗笼罩。城市失去“生命”,街道失去了“热情”,时间好像就在这一刻停止。幸好,我们有庇护,我们有支撑,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度过了难关,城市重现了往日的生机。经过大半年的网课,我们终于可以回到学校。这一次也是以一个新的身份--大二的学长学姐回到学校,就是这么的猝不及防。我以为大一会是最忙的一年,可一到大二马上就被打脸了,大二的课更多,事儿也更多。
       这学期我们学了一门新的课程,叫做外国文化概论。当在学习通上看到这门课程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我们专业竟然还要学外国的文化,有点疑惑的同时带着一点期待,想看看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但在拿到外国文化概论的书的时候,我的那点期盼的小火花瞬间被浇灭了。真的是好厚的一本书,一翻开密密麻麻的全是文字,连图片都很少。此时的我只能祈祷这门课不会太难。

24

25

学外国文学有感

       这次的表演是一次很难得又很难忘的经历,这大概是很多人第一次站上舞台表演。老师通过这种形式在激发我们创作力的同时,也加深了我们的记忆,即使我们忘了其他的外国文学的知识,也不会忘了自己所表演的戏剧的内容。总之,虽然有时候上课是很无聊的,但还是有收获的。
       这学期,教外国文学的老师换了,换成了原本就是要教我们这门课的老师,上学期的老师只是帮忙代课的。在上课之前,我隐隐约约的听到过一些关于老师的评价,大部分都是说“很严”之类的。但在上完课之后,我就要举起“不信谣不传谣”的牌子了。我觉得还挺好的,老师说话温温柔柔的,她还特意给我们讲了一点上学期的期末考试的试题。在第一节课,老师就要求我们这学期要看完五本书,撇开期末考试来说,看这五本书对我们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现在我们有时间就是拿起手机,很少会主动的拿起书来看。所以说这种形式对现阶段的我们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上这门课我最大的感受和体验就是时间过得很快。这是我在其他的课上没有感受到过的,其他的课我时不时的就要去看一下钟,想着时间赶快过去。在外国文学课上,我能跟得上老师的思路,虽然有些知识点不是很清楚,但这也不妨碍我听课。就感觉是有什么魔力一样,才刚上课,一转眼就下课了,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意味。虽然也有理论知识,但老师讲的很好,就没有那么难理解了。每次上课,就感觉是在听老师讲故事,进入情境很快,却很难走出来因为听得很得很认真,所以我也学到了很多很多。
       这两门课,两位老师通过不同的形式教授我们知识,我感受到了很多,也收获到了很多。

       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我们都学了一门课--外国文学,虽然是不同的老师教的 但也都带来了比较好的学习体验。
       大二下学期刚上这门课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担心的。因为之前我们学了外国文化这门课,有点枯燥和难懂,感觉理论有很多。外国文化和外国文学虽然也差了一个字,但我生怕两者会一样晦涩。所幸,并不是我想的那样。虽然也有理论,但也有故事,老师还会通过播放电影片段的形式来帮助我们理解。我还记得老师专门用几节课的时间来给我们放了《哈姆雷特》。这种形式就很好,因为我们私底下肯定不会花时间去看,老师组织全班一起看,就很有氛围。但要说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期末的那次戏剧表演。老师要求全班同学自由组队,选择自己喜欢的或熟悉的戏剧进行改编和表演。我记得我们组改编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的一幕。为了这次表演,从道具到台词,我们准备了很多,排练了很多。幸好最后不负众望,我们组的表演赢得了满堂喝彩。

26

27

学网页设计与制作有感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悄然而至,整个中国几乎都被黑暗笼罩。城市失去“生命”,街道失去了“热情”,时间好像就在这一刻停止。幸好,我们有庇护,我们有支撑,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度过了难关,城市重现了往日的生机。经过大半年的网课,我们终于可以回到学校。这一次也是以一个新的身份--大二的学长学姐回到学校,就是这么的猝不及防。我以为大一会是最忙的一年,可一到大二马上就被打脸了,大二的课更多,事儿也更多。
       这学期我们学了一门新的课程,叫做网页设计与制作。一开始听到这门课的时候我还有点懵,想着为啥汉语言专业的还要学这个啊。后来听室友说了一句话,瞬间就明白了。“因为我们是技术型文科人才。”
       记得一开始接触Dreamweaver的时候,我是处于一种很茫然的状态。因为此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格式的软件操作窗口和如此多的陌生名词,连鼠标都不敢动。本来就对电脑操作不太熟悉的我就更有点慌了。还好刚开始的几节课老师没有让我们直接操作Dreamweaver,而是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计算机语言的知识。虽然全都是理论知识,但经过老师一讲,就没有那么难理解了。除了老师讲课,我们也有实操的时候,每一次成功的操作都是鼓励和惊喜。
       经过一个学期的网页设计的学习,我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一开始对于网页设计有点好奇又有点难以接近,接触以后就觉得网页设计很神奇,看着自己成功的操作会很高兴,觉着“技术型文科人才”的头衔落实了。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学期,但我却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全面的、系统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基础知识,还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让我学会如何去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网页。这对我来说是很值得高兴的,因为这对我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这门课也让我明白了建立一个网站就像盖一幢大楼一样,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自己的特定的工作流程。只有遵循这个步骤,按部就班地一步步来,才能设计出一个满意的网站。而且最重要的是要细心的观察和分析网页的结构,这能帮助在设计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网页设计对我们来说是一门很重要的课,我也从中收获了很多。

28

29

澄怀

我所了解的太极拳

       在我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上体育课都是跑步、跳远、跳绳和自由活动啥的。但在大学,我头一次听说了体育课要学太极拳。第一次对它有印象是在学校的教务网上,当时我们要选体育课,我记得有网球、羽毛球、健美操、太极拳、器械健身等,我一眼就相中了太极拳。我心想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竟然可以学太极拳,那不是可以好好的锻炼身体了吗?我果断的勾选了太极拳。为了更多的了解太极拳,回去后我专门搜了好多关于太极拳的信息,不得不说太极拳真的是博大精深。
       太极拳,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太极和阴阳为核心思想,内外兼修,刚柔并济。1949年后,太极拳被改编为强身健体的运动或用作比赛用途。改革开放后,部分动作被还原。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遗名录。2018年,河南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像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太极拳申遗工作进一步弘扬太极文化的建议》。传统的太极拳种类繁多,常见的流派有陈式、武式、吴式、杨式等,各派别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因为太极拳在近代就开始形成,所以群众基础广泛,也因此成为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关于太极拳的创始有不同的说法,但最可信的还是张三丰创建了武当派,创始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尊称张三丰为祖师,是一种自然归属。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八卦拳、五行拳等各种拳,都是从道教经书中吸取的精华,并加以转化。张三丰所创立的拳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注重内功和阴阳变化,讲究协调统一。这个特点与道家的内容相吻合,是给后世留下的珍贵的遗产。
       没仔细了解太极拳之前,我单纯的以为太极拳讲究的就是一个字,慢。但了解过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真的是太蠢了。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这样的拳术风格能让练习者达到一个至高境界,与此同时能提高自身素养,增强体质,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和和谐。所以,太极拳并不是只柔不刚,缓慢的动作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现在我们所学的太极拳大多数为简化太极拳,也叫24式简化太极拳,其内容大致如下:
一、起势        九、单鞭              十七、右下势独立
二、野马分鬃 十、云手              十八、玉女穿梭
三、白鹤亮翅 十一、单鞭           十九、海底针
四、搂膝拗步 十二、高探马        二十、闪通背
五、手挥琵琶 十三、右蹬脚        二十一、转身搬拦捶
六、倒卷肱    十四、双峰贯耳     二十二、如封似闭
七、左揽雀尾 十五、左蹬脚        二十三、十字手
八、右揽雀尾 十六、左下势独立 二十四、收势
       了解了太极拳,发现它比我想象中要复杂很多,需要耐心,要沉住气,抓住要点。虽然有点难,但我们的体育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把它简化了,我们学起来很容易。他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让我们更加喜欢太极拳,也更愿意去深入了解它。总之,学太极拳百利而无一害。

32

33

学古代汉语有感

       说实话,看见古代汉语的第一眼就令我大吃一惊,因为整本书都是用繁体字编写的。对于我们这种00后来说,认识繁体字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刚开始学起来还是很吃力的。
       学习了差不多三个月的古代汉语,终于感觉比刚开始好一点儿了,起码,认字不再那么困难了。这三个月下来,我对古代汉语终于有所了解。我印象中认为古代汉语就是升级版的语文,应该没有那么难学。不过,我还是小瞧它了。古代汉语所涵盖的知识面更广、更细,需要掌握和理解的也更多。听老师说过,古代汉语是所有课程中挂科率最高的,可想而知它是有多难了。
       刚开始接触古代汉语,其实心里挺没底的,因为整本书大部分都是文言文。而在高中我文言文学的挺烂的,所以就很害怕学不好。一开始是真的适应不了,因为老师讲的有点快,不像高中老师讲的慢吞吞的,有时还扯点闲话。老师讲的快,我又生怕错过些什么,所以只能一直不停的拿笔记。但渐渐的,我也习惯了老师的教学方法。虽然老师讲的快,但她会举很多的例子帮助我们理解,上课时她也会提问,适当的监督我们的学习。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也发现了学习古代汉语也是很有乐趣的。

       这三个月,可不仅仅只学文言文,还学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古汉语通论。可别小看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包含的学问可大了。我们每学完一个单元都会学通论,虽然不多,但是很有用的。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了三个通论了,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叙述句、汉字的构造和古今词义的异同等。学习了这些通论,让我了解了《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的作者及简介,学习了怎样查字词典书,弄懂了假借字、古今字和异体字的不同之处,记住了《左传》的编年顺序为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总的来说,学习古代汉语对我的帮助真的很大。
       这三个月的学习,感触真的很深。曾抱怨过古代汉语的无聊和枯燥,也曾庆幸选了个好的老师来教,反正喜怒哀乐,皆尝一遍。管它是难还是不难,好好学就行了,学习总是没有坏处的。
       古代汉语与别的课程不同,最看重的是基础能力,因为有好多的知识和内容要记。学习这门课,绝对不是上课听听就完事了,还需要课后花大量的时间去复习,不然就白学了,所以因为这样挂科率才会那么高。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再过一个月,古代汉语这门课程就要结课了,我也不再那么害怕学习古代汉语了。虽然基础能力还没有达到那么高,但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的能力会慢慢提升,对古代汉语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而我最显眼、最快速的成就是认识了很多的繁体字,这也是最让人高兴的。

34

35

亚伯拉罕心理活动补写

       在撒拉生下以撒后,亚伯拉罕喜不自禁,认为神的眷顾终于到来了。在他以为可以幸福的生活下去时,一件噩耗犹如晴天霹雳般击中他。
       一天,神突然呼叫亚伯拉罕,并说:“亚伯拉罕,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一听到这个指示,亚伯拉罕顿时就慌了神,嘴巴根本不受控制,磕磕巴巴的说道:“好......好的,我......我......的神。”神走后,亚伯拉罕瘫坐在地上,心中涌起万分的懊悔:我怎么就这样答应了,以撒可是我最心爱的儿子,把他献为燔祭,不是要了我和撒拉的命吗?况且他还那么小,那么的听话和懂事,我怎么能忍心下的去手呢?噢,神呐,让我来代替以撒受过吧!作为父亲,我不能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下手啊!
       神没有听到他的祈祷。亚伯拉罕愁容万分,想着自己绝对不能把以撒献为燔祭。突然,他的脑中有了一丝另类的想法:神虽然下了指示,但我也可以不去遵从,或许我可以找其他的更神圣的动物来献燔祭。这个念头刚一冒出就被打消了,他自言自语的说道:“我的一切都是神赐予的,怎么能有这种无耻的想法,真是太荒谬了。况且,神知晓一切,我这点不入眼的小伎俩怎么会不被看穿呢,唉。”亚伯拉罕带着痛苦和无奈往家走,他决定不把神的指示告诉任何人。
       在家中待了几天,终究还是逃不过命运的审判。这天清晨,亚伯拉罕在收拾行装,看着看着兴奋不已的以撒,他只有一声声的叹息。撒拉关切的询问也只是换来无奈的叹息。以撒回头看到满面愁容的父亲,以为他只是担心路途遥远便没再询问。备上驴,劈好柴,亚伯拉罕和以撒带上两个仆人出发了。心事重重的亚伯拉罕一路上沉默不语,以撒也识趣的不去打扰父亲。

       到了第三日,亚伯拉罕举目远远地看见那地方,停下了脚步,心想:这一刻还是要到了,神呐,您真的要我如此残忍吗?看着这高耸的山脉,像是一张巨大的网,即将取走以撒的性命。亚伯拉罕的想法摇摆不定,最终他还是遵从了神的指示。如果违背神的指示,神可能会降祸人间,他不能为了一己私欲而连累大众。亚伯拉罕对他的仆人说:“你们和驴在此等候,我与童子往那里去拜一拜,就回到你们这里来。”亚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儿子以撒的身上,自己手里拿着火与刀,于是二人同行。
       到了一块儿平地,以撒放下柴,看着四下无物,心里突然慌了起来,看着父亲说:“父亲,火与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羔羊在哪里呢?”亚伯拉罕看着以撒,痛苦地说:“我儿,神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羔羊。”以撒被父亲的话吓到了,张着嘴竟说不出一句话。他知道父亲是多么虔诚地信仰着神,不管自己如何挣扎都是没有用的。以撒望着父亲,眼中深藏失望与痛苦。
       亚伯拉罕逼着自己去拿刀,在刀尖刺向以撒的那一瞬间,神降临了。

36

37

对语言学研究的认识

       这学期,学校为了考研的同学专门开设了一门考研的课程,分中外文学研究和语言学研究两种,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考研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我综合了自己的考研方向和其他方面的因素,所以就选择了语言学研究。
       语言学这块儿我们大一大二的时候已经接触过了,分别学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社会语言学。学完这些之后,给我留的最深的印象就是知识点很多,比较繁杂,需要记得东西有很多,所以当时学的时候就有点吃力。特别是学古代汉语的时候,因为都是繁体字,阅读都成了一种障碍。这三门课中,我觉得稍微简单一点的就是现代汉语,因为起码书上面的知识我大部分都是熟悉的,所以学起来就不是那么的困难。而在现代汉语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修辞,虽然它分为很多种,但每一种都值得深入地去推敲。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它通过修饰、调整语句和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来提高语言的表达作用。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而其中,我最喜欢的有以下几种:
一、比喻
       比喻就是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它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和回喻五大类。这种修辞手法能够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的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就比如这样一个比喻“那时候,矿洞里发出可怕的声音,像打雷一样,不,比打雷还可怕。”这是一种迂回曲折的比喻,它在提出喻体"打雷"之后,再否定喻体,最后又提出喻体。经过肯定、否定、再否定,加强了比喻的鲜明性。
二、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它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三类。夸张能够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比如“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这句话运用了超前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描绘出了麦子成熟后的结果。

       到了第三日,亚伯拉罕举目远远地看见那地方,停下了脚步,心想:这一刻还是要到了,神呐,您真的要我如此残忍吗?看着这高耸的山脉,像是一张巨大的网,即将取走以撒的性命。亚伯拉罕的想法摇摆不定,最终他还是遵从了神的指示。如果违背神的指示,神可能会降祸人间,他不能为了一己私欲而连累大众。亚伯拉罕对他的仆人说:“你们和驴在此等候,我与童子往那里去拜一拜,就回到你们这里来。”亚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儿子以撒的身上,自己手里拿着火与刀,于是二人同行。
       到了一块儿平地,以撒放下柴,看着四下无物,心里突然慌了起来,看着父亲说:“父亲,火与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羔羊在哪里呢?”亚伯拉罕看着以撒,痛苦地说:“我儿,神必自己预备作燔祭的羔羊。”以撒被父亲的话吓到了,张着嘴竟说不出一句话。他知道父亲是多么虔诚地信仰着神,不管自己如何挣扎都是没有用的。以撒望着父亲,眼中深藏失望与痛苦。
       亚伯拉罕逼着自己去拿刀,在刀尖刺向以撒的那一瞬间,神降临了。

       当然,修辞的好处有千千万,有了它,我们写的文章能更加生动有趣,所要表达的含义也更加深刻。修辞已经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了,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如今,有很多人对修辞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比如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他在借鉴大量的语言材料和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之上,把汉语语文中各种修辞方式做了分析和归纳,并首先提出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理论。而《修辞学发凡》也标志着中国修辞学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文论附庸状态,并开始逐步建立起科学而完整的独立的现代修辞学学科体系。所以,修辞值得我们去更加深入地了解。

38

39

《难忘的岁月--锦大校友回忆录》读后感

       另一位就是与我同一个学院的曾闻樵校友,青年独立女艺术家,签约西班牙梵高画廊和北京798宋洋美术馆。她提出过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说法,认为自律、自信、自由犹如关系密切的“等边三角形”各条边,共同发力朝一个方向延伸、不断重复而最终必定得出结果。在校期间,她参加过很多学校提供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如学生会、学生通讯社、假期实习等。除锻炼基础工作能力外,还培养了她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新思维,并在实践过程中自信心和责任心。她认为我们必须怀有正直善良、骋怀游目的人生态度,并在昼夜交替、四季更迭中探索前行。就如她在自己的作品《粒子人类》中所描述的:“人类由粒子组成,粒子没有意识,而人类却是思想的寄生虫。”
       现在已经大二了,一切和就业有关的东西都应该去了解一下,为学弟学妹做好榜样,为自己以后做好准备。读完《校友回忆录》,久久沉浸在里面,不能自拔,好多优秀的人才令我眼前一亮,这是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做最好的自己。以前告诉自己一切都是争取来的,大学之后才知道,有些东西不是争取就来的,也不是努力后就能得到,只是努力过,奋斗过就好,重在过程,去经历和感受,不应只看结果,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一样重要。
       歌德曾经说过: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校友回忆录》中学子们对待理想和生活的热情,勤奋好学、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备受鼓舞,也深感羞愧。他们为生活和理想抛青春、洒热血,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如今我的大学生活快要到一半了,我必须努力在我的大学生活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留遗憾。鲁迅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若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后汉书》中也说过: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这个决心,任何时候都来得及。我要向优秀校友学习,怀揣理想,努力积淀,最终拥抱理想。

       在这些绚丽的颜色中,新渐地,我们长大了,目光由脚边的鹅卵石移向前方,河流的源头,屹立着一座座高峻的雪山,令人神往。我们把它称之为--理想,一个最美的字眼!
       刚翻到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校友回忆录第一部分,充分领略到了部分校友的风采,由王亚利副校长所写的序言也令我印象深刻。校友回忆录共分为个部分:第一部分记忆深处的锦城芳华,第二部分难以忘怀的青葱岁月,第三部分迈向辉煌的逐梦之旅。
       刚拿到这个文件,一开始没怎么翻,就只是简单地浏览了一下。后来仔细阅读,有很多位令我印象深刻的校友。例如2005级城市规划专业的白熙校友,在校期间,他获得过多项荣誉:校长特别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3次),国家奖学金,四川省优秀毕业生,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四川省优秀学生干部,四川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校十佳学生标兵,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学生等。离校以后,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他获得了英国诺丁汉大学城市设计专业建筑学硕士研究生,现任四川省建设设计师研究院设计五院前期规划所所长,工程师。他的这些成就是令人羡慕的,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校期间创办了自己的社团--魔术社团,也是锦城第一个魔术社团,社团成立期间也遇到过很多困难,承受了很多的辛苦,但最终是坚持下来了,并且发展的很好,即使有人踢馆也被统统拿下。他作为工作的组织领导者,为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对同学的关心,要真诚,我们不可以在他们面前摆架子,摆架子就是拆台子。何解呢?组织领导者的角色就是负责全面统筹工作,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你给别人脸色,别人很有可能给你颜色!对上级组织要衷心,冷静处事,不要怕犯错误。在做学生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受到老师们的批评,这是正常的。白熙校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提出建议,我相信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40

41

《莎菲女士的日记》续写

                                            五月十五日
       离我搬来西山已经有一段时日了。在这几十天里,我的心情很平静,病情也略微有所好转。毓芳夫妻俩为了让我安心养病,也没再来打扰我。离开了喧闹的日子,这突如其来的平静让我难以适应。我常常坐在窗边,呆呆地望着外头的风景,一坐就是一下午,生活中到处都是自己的影子。对于凌吉士,我已经渐渐的淡忘了。虽然当初那么热烈的爱着他,但是发现了他的真面目,也就没有那么爱了。时间真是一剂良药,把该忘的都忘了。这样也挺好的,省却了许多的烦恼。
       这天下午,本来烦闷的紧,却被窗外不远处的一堆人儿给吸引了去。我隐约看见那女孩面色绯红,娇羞的厉害。虽然是羞羞答答的,但那男孩牵着她的手,眼中溢出了满满的笑意,仿佛此刻眼前的人就是他的全部。我痴痴的看着树下的一对碧人,眼眶却不知怎得湿润了。我艰难地转过头,迫使自己忘掉那个画面,却无论如何也不管用。
       该是我太矫情了,竟在此刻想起了苇弟,可上次是我硬生生的将苇弟给赶走了。我踱步到床前,慢吞吞的靠在床边,脑海中有关苇弟的画面一帧一帧的闪过。还记得他急促的皮鞋声,记得他亲切的叫我“姊姊”,记得他那双饱含爱意的眸子。苇弟比我大四岁,所以对我处处忍让,被逼急了也只能用哭来表达不满。现在想来是我做的过了些。在我见了凌吉士并不顾一切爱上他的时候,苇弟也只能生闷气,我怎会这般的不顾苇弟的感受,亏的他对我那么好。现在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真的是追悔莫及。

                                               六月一日
        一阵阵雷声传来,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窗前。树上的枝叶被豆大的雨点打得七零八落,随着狂风被卷进了我的屋子。这样平静的生活实在诗人恼火。正要转身时,我望见不远处有一个人在艰难的行走,我顿时回过了神,心想,会是苇弟吗?那身影越来越近了,而我也能够确定,那就是苇弟。心中不知哪来的一阵欢喜,一路小跑着去给苇弟开门。
       终于看到真切的人了,虽然被风雨吹的有些狼狈,但他还是来了。我拂去他头上的树叶,递给他早已准备好的毛巾,笑着说到:“这风雨天来干什么,弄得这一身狼狈。”苇弟摸摸头奴好意思的说;“我怕姊姊在这西山上待的无聊,便想着来看看,但又担心你会恼我,所以才赶着今天来看看。”我笑着说“没有恼你”便把苇弟迎进了屋。
       一进屋,苇弟来不及坐下便从怀中掏出一个纸袋递给我,说:“这是你最喜欢吃的糕点,还热乎着,你趁热吃。”以前苇弟也给我买过糕点,但不知为什么,这一次的糕点格外好吃。我拿起一块递给苇弟,叫他一同吃。望着他湿漉漉的头发,眼泪不争气的流了出来。苇弟惊慌了起来,不知所措。想要拂去我的眼泪,却又不知如何下手。我突然站起身抱着苇弟,他却挣扎着要躲开,还说到;“我身上是湿的,你这样抱着我是会得风寒的,快些放开。”也不知从哪来的力气,我抱着苇弟一直不放手,直到雨过天晴。苇弟的脸似乎红了些,我便捂着嘴偷笑。我和苇弟畅谈了许久,这次,没有痛苦,只有欢乐。
       天已渐黑了,我把苇弟送到门口,不舍的和他告了别。“苇弟”,我喊住还没走远的苇弟,“你还会再来看我吗?”苇弟挥着手说:“我一定会再来看姊姊的。”听到这句话,我的心了不少。我目送着苇弟走出我的视线,虽然有点不舍,但更多的是对下一次相遇的期待与欢喜。

42

43

长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摘要:为什么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每个人的天性,似乎生来就是这样,美好的事物总是令人赏心悦目。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去追求,去向往。面对大自然的美景,人们会流连忘返;置身于美妙的旋律中,人们会如痴如醉;看到美好的人,人们会乐乐陶陶。爱美是一种本能,从我们能分辨美丑起,我们就更加的偏向于美;爱美是一种社会认同,人们对于美趋之若鹜,对于丑却避之不及;爱美是一种生活的希望,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我们依然希望生活中充满美。
关键词:爱美 本能 社会认同 希望
一、爱美是一种本能
      《关雎》中有这样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看到美丽贤淑的女子,君子都会忍不住去追求,但如果他们看到的是容貌不那么姣好的女子,也许就不会去追求了。爱美是人类的本能,是自然属性的一部分,我们本能的有一种爱美的意识,对于好看的事物总是会忍不住多看两眼。不只是人类,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爱美的意识。植物有千姿百态美丽的花叶;动物有斑斓绚丽的皮毛。它们用美在生存中争取胜利,用美在种族上取得繁衍,凡是不具备美的生物,就会成为生物的历史,被天然所淘汰。而自然界,正是因为有了多种多样的生物才美丽多彩。
二、爱美是一种社会认同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存于社会,需要得到周围人的关爱,不被社会所接受的人是痛苦的、孤寂的。残疾人、容貌丑陋者等在日常生活中或升学找工作时被歧视便是证明。“美”往往成了一路绿灯的通行证。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同,男生都希望自己变成高大威猛、充满阳刚之气的“帅哥”,而女生则梦想自己有“天使”般的面孔和“魔鬼”般的身材。在现在的电影或电视剧中,我们更能明显的感受到这种“爱美”的趋势,导演们更加青睐有颜值的演员,这样不仅会吸引众多的观众,更重要的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收益。作为观众也更加愿意去看有颜值的演员,没有谁会愿意一打开电视看见的就是一个容貌丑陋的人,即使没有带有丝毫歧视的意味,但还是会默默地换台。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追求美、探索美、创造美,每个人都想看起来很合群,都不想变成别人口中的“丑人”、“怪胎”。
三、爱美是一种生活的希望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天,女孩在收拾换季的衣服,满满两大包要断舍离的,她分了类,准备送给表妹和表嫂。看着表嫂的那包衣服,她有些犹豫了,送还是不送?女孩表哥重病,正在排号等着换肾,表嫂每天要照顾他,还要操持家里,忙得焦头烂额。女孩怕表嫂没有时间打扮自己,但想了想,还是寄给了她。苦难的生活里,总需要一点幸福的物件,能让她暂时的脱离出来,欢喜片刻。

       表嫂收到衣服后,很开心的和女孩视频,她说特意化了妆试衣服,都很喜欢,像是量身定做的。视频里,表嫂套了件外套说:这么搭配好不好看?这两个颜色穿在一起很搭呢,出门我再配个围巾……看到这儿,我的脑海中已经有了画面了,爱美的人,总是抱有希望。
       女孩的表嫂已经40多岁了,这几年的巨变,虽然面容衰老了许多,但看着依然挺年轻的。表嫂刚嫁过来的时候,女孩才十多岁,女孩开心地翻着她各种颜色的指甲油、亮晶晶的饰品,她给女孩画口红、眼影,还嘱咐她少吃点,要减肥,脸上得擦点雪花膏……她还送了女孩一条薄薄的绿色纱巾,被风吹起的时候,第一次知道:纱的影子也是纱纱的。
       可惜女孩表嫂嫁的不算好,表哥脾气暴躁,经常惹是生非,常常让家里陷入穷困之中。有一年春节,拮据的表嫂没有买新衣服,她买了一盒新型的海绵擦鞋油,把自己的皮衣和皮靴打的锃亮,还戴了一个能绑在马尾上的卷发假发,很是洋气漂亮。女孩说假发很好看时,她拆下来给女孩带上,说把头发留长,烫卷肯定好看,而背后长辈们却说表嫂没心没肺。从女孩表嫂的一切行为来想,她只是没有屈于苦难,总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经营着希望而已。
       爱美,并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但是爱美,给了她一点”生活“的理由,给了她度过今天的勇气。
       如果对所有的美食都索然无味;对所有的美景都视若无睹;对所有美好的瞬间、人心的良善,都无法感知,那么有什么能让人留恋?的确,就只剩下苦难。所以大胆去爱美吧,呵护好自己爱美的情感,那些美味、美景、美物、美好的善念、情感,构成了这人间里的值得。

46

47

谈悲剧形成的原因
       ——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

       其次,梁山伯本身带有一种偏执的情感,而他的这种偏执也间接地害死了他自己。梁山伯对祝英台的爱是显露在外的,但他的内心却埋藏着恨。他看不惯祝家的冷淡和马家的势利,对马文才的从中作梗也愤恨不平。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小块地方是阴暗的,他固执地认为祝英台只能属于他,她必须忠于两人的感情。他认为除了自己,祝英台不论和谁在一起都不会幸福。所以在听到他们俩成亲的消息后,加上自己身体不济,吐血而亡。祝英台在后来哭坟的时候说是她害死了梁山伯,但其实梁山伯的死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己的原因。不止梁山伯,祝英台的性格也有一些缺陷,她太过于重情了。梁山伯死后,她背负了很大的愧疚,觉得是自己害死了梁山伯。重情的她不忍梁山伯一人身死,便放弃了自由,放弃了生命,完成了当初与梁山伯的誓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二、家庭悲剧
       在封建社会,女子是没有自主择婿的权力的,她们的婚姻自由被完全限制,一切都是依父母之命。作为一个富庶的家庭,祝员外自然是看不上梁山伯这种穷小子,相比之下,他更加偏向于那种有权有势的人家,比如马家,因为和这种家庭结亲会有很多好处。所以尽管祝英台已经爱上了梁山伯,她还是要将这份感情掩盖起来,遵从父母之命嫁与马文才。
       与祝英台的家庭相反,梁山伯家境贫困,而这也成为了他与祝英台之间的一大阻碍。在封建时代,金钱是一切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没有钱就沦为人下人,什么是都很难做成。试问,谁愿意让自己锦衣玉食的女儿嫁与这样一个贫苦人家,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别说是妻子了,连自己都养活不起。自己放在心尖尖上的人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她吃苦呢?我想没有父母会如此狠心。
三、社会悲剧
       祝英台生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女扮男装去读书,还要和梁山伯成为八拜之交,本身就有戏谑的成分。可是,她不是花木兰,不会被人认可,因为她没有为国立功。她只是一个弱女子,迫于各种压力,不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加之在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正常合理的婚姻风俗,尽管它的消极、破坏作用日益显现,造成了许多婚姻悲剧,它还是被人们所认可。因为当时封建礼教的毁灭力量太强大了,人们的思想已经完全被固化了。作为生活在汉代孔孟故里的梁山伯和祝英台是知书达理之人,在其受教育的过程中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已是当时进步青年的代表,是建立封建婚姻制度的推动者,尽管祝英台对梁山伯有爱慕之心,但她努力控制自己内心的欲望,自觉地遵守封建的礼教。他们二人不是反封建的带头者,而是自觉遵守封建礼教的倡导者。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悲剧似乎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没有梁祝的悲剧,人们就不会认识到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的弱点和局限,就无法看到其他选择的可能性。

摘要:作为一部经典的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很多人所知晓,没有人不为梁祝二人化蝶的爱情感到惋惜,而这种悲剧性的结尾也让人发人深省,导致悲剧的根源究竟何在?本文将从性格、家庭与社会三方面来讲述梁祝悲剧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悲剧 性格 家庭 社会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而这样一个传唱已久的爱情,却是凄惨的结局:东晋年间,祝家女公子英台女扮男装到外地读书,中途遇到同是外出求学的梁山伯,俩人结为八拜之交,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同窗三年,结脚而眠,祝英台暗中爱上多梁山伯,而梁山伯却不知祝英台是个女子。分别前,祝英台暗示梁山伯十天内去她家一趟,但梁山伯误以为三十天。三十天后,当梁山伯如期约来到祝家提亲时,祝员已将英台许配给马员外的公子,并已定下迎亲的日期。梁祝相见,悲感交加,但无法改变现实。不久,梁山伯含恨而终。在马家迎娶的途中,祝英台坚持要到梁山伯坟前告别,获许可,祝英台痛哭祭奠,时风雨大作,坟裂,祝英台纵身跳入,转眼一对美丽的蝴蝶飞出。
       至今为止,人们还在为梁祝的爱情感到惋惜,本来是一个双向奔赴的美好故事,却因为种种原因只能做一对亡魂。究竟是因为什么竟能酿成这样一个悲剧,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性格悲剧
       首先,在我看来,梁山伯是一个情商不高并且有些呆板的人。他自小家境贫困,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长大,供他读书,所以他骨子里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这也使他养成了一种讨好型人格。在书院时热情的讨好同学,对别人的戏弄也都是隐忍下来,他想融入到集体中去,却只能笨拙的用这种方式。在别人眼里,梁山伯就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从不乱花钱,只知读书。他和祝英台同床共枕了三年,竟一直没有发现祝英台是女儿身。而后在梁山伯送祝英台下山的途中,祝英台也暗示了很多次她是女子,他还是没能理解。果然他的脑子里就只有读书,这样明显的暗示都没能理解。而且在古代,人们是很重视礼仪的,婚嫁迎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梁山伯却是贸然一个人跑去祝家提亲,这是很不合规矩的,也难怪他在祝家吃了闭门羹。

48

49

学比较文学有感

       这门课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内容很繁杂,在此过程中,我对一个点颇为感兴趣,那就是流传学,恰好我也被老师抽到过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印象就更加深刻了。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也是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从给予影响的放松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收者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传统的对流传学的看法是影响的流传从起点到终点是一个从高处到低处的过程,对影响的研究是为了证明欧洲文学的优越性,因此流传学研究多限于欧洲作家或作品、文学思潮等在其他国家地区的接受和影响。其局限在于浓郁的欧洲中心意识和民族沙文主义的色彩。但到了20世纪下半叶,对流传学的认识发生了改变。他们认为流传学是突破“欧洲中心论”,转而重视欧洲以外其他文化传统的文学,从传统的逻辑实证的考据学逐渐过渡到吸纳现代接受理论、交往理论、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注意把“外在事实”与“内在品质”联条起来,把历史性与审美性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比较文学学科内容非常丰富,学理性强,其重点有很多,只有真正地去学习去了解,我们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只有充分了解其含义,切实掌握了其的运用,才能整整学好比较文学这门课。我们一学期所学的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很难用严密的“比较”角度就分析某物某物。但是,我们至少了解到了《比较文学》这门课,也了解了其学习方法。那么热爱它,就会审视它,就会继续了解它。

       这学期我们学了一门新课,但还是之前的老师,所以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对比较文学这门课一无所知,只是其他老师在课上的时候有提过。我最初以为比较文学就是把各国的文学放在一起比较。但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我对比较文学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比较”一词,应是方法的代名词,既包括比较本身,又包括了考证、演绎、对比、统计等多种方法,而“文学”也是广义的,除了作品之外,还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批评等,具有文学的综合研究之意。乐黛云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将比较文学界定为“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艺术形态关系的学科”。这使我认识到了我曾经对比较文学的认识有欠缺。比较文学关注各国文学间的关系,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跨国界,研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和跨学科,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乃至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50

51

观《当幸福来敲门》有感

       其次我觉得克里斯加德纳是一个非常聪明并且口才非常好的人。他卖的骨密度扫描仪效果只比平常的X光扫描仪好一点,但它的价格却要比X光扫描仪贵两倍,所以普通的人根本就不会买他的骨密度扫描仪。克里斯加德纳很聪明,他把目标受众转向医生,对于医生来说骨密度扫描仪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再加上克里斯加德纳流利的口才就更能促使医生买下骨密度扫描仪。克里斯加德纳的聪明头脑还体现在他在证券公司实习的时候。因为实习期间没有工资,所以他每天不得不奔波于证券公司和收容所两地之间。他每天的时间被安排的很紧,既要培训又要卖骨密度扫描仪来维持生活,所以他不得不用六个小时来完成别人九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即使是这样,他仍然从20个实习生中脱颖而出,留在了证券公司。还有一个方面更能直接的显现出克里斯加德纳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所在的那个年代刚好是魔方开始流行的时候,在一次和证券公司的经理杰特维斯图交流的时候,克里思加德纳看见了他也在玩魔方,于是就请求让自己试一试。在杰特维斯图惊讶的眼光下他把魔方迅速地还原了。对于一个刚接触魔方的人来说,第一次就能在很短的时间把魔方还原是很了不起的。
       克里斯加德纳最重要的一个品质就是他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父亲。即使是生活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也从来不会亏待儿子,也从不会在儿子面前诉苦。即使是心烦意乱也会心平气和的和儿子说话。虽然过得很艰难但也从来不会放弃对儿子的教导。我觉得这是每一个父亲都应该学的品质。
       克里斯加德纳的故事告诉我们贫穷不可怕,不努力才最可怕。想要幸福来敲门,是要不停的追求的。不管生活有多糟糕都不要放弃机会,要放弃自己,不要放弃人生。好事总会发生在下个转弯。

       我第一次接触《当幸福来敲门》还是通过英语课,英语老师让我们课后通过一个视频来练习听力,而这个视频就是《当幸福来敲门》其中的一个片段。这个视频讲的是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劝导自己的儿子克里斯托弗不要因为任何人的话而放弃自己的梦想,连他也不可以。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千万不能因为任何人而放弃。当时看完这个视频我就觉得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是一个好父亲,他能够明白作为父亲的责任并能够很好地教导自己的儿子。
       因为很感兴趣,所以后来我把整个影片都看了一遍。看完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艰辛励志的故事,让我有很多的感触。影片的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是一个有很多性格特征的人。首先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努力生活并且乐观向上的人。在他只能依靠卖骨密度扫描仪来支撑生活的时候,他依然笑对生活,还是会和往来经过的人笑着打招呼。即使妻子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失望,他也会努力的去劝导妻子。在妻子离开后她带着儿子过的很清苦,住过汽车旅馆,住过厕所,住过收容所,住过地铁,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生活的希望。

52

53

学计算机有感

       迄今为止,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非常迅速,电脑和手机几乎随处可见,它们已经变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对于我以后的生活来说,电脑应该会成为我的助手和最不可或缺的“朋友”。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以以后找工作肯定也会和这方面相关的。那么,接触电脑是必然的事。可能我会用电脑写简历,用电脑处理工作,甚至用电脑开会。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会与电脑相关。
       虽然到目前位置我对计算机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刻,但是我很明白计算机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像一位挚友,能给予我们需要的帮助,而且不求回报。
       虽然我还没有真正的进入社会,但社会的现实让我了解到计算机的发展是迅速的,持久的且不断创新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带领我们进入新的时代,人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后来的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单纯的计算工具已经发展并成为了具有强大信息处理能力的现代化电子设备。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一步步不断实现超越。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等,或许,这些名词你并没有听说过,但它们却真实的记录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或许你并不对它们感兴趣,但它们会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这是现实生活所必须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也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许多高校强调计算机在各专业中的应用,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现在我们不仅仅只局限于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因为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如果只熟悉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却不知道如何操作,那也是白费一番力气。
       虽然学习计算机的过程很艰难,甚至枯燥、乏味,但是学成了就会对我们的生活大有帮助。例如,计算机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记忆人脑没有能力记忆的东西,减少工作的复杂程度。计算机的使用也推动了远程教育的发展,现在我们坐在家里也能轻松学到知识。而且,拥有了这项技能,在面试工作的时候也能被优先考虑,因为国家的it行业的人才是急缺的。总之,学好计算机所带来的益处比害处大。
       社会竞争激烈,掌握一项基本技能是必须的,而学好计算机,不仅仅是学习任务,更是为我们的未来打好坚实的基础。学好了这项基本技能,我们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生存,更好的生活。当下的我们,既不用理会勾心斗角,又不用为生计而烦恼,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学好该学的知识。走出大学的校门后,我们能够真正依靠的就只有自己,把握好当下,未来才不会后悔。

       从上学起,对于计算机的概念我都很模糊。小时候天真的以为计算机就单纯的指电脑,上了大学后才发现,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刚上第一节计算机课的时候,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终于可以“玩”电脑了,紧张的是不知道该怎样玩。令人吃惊的是,计算机课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趣。打开课本放眼一看,全是理论知识。但是,仔细钻研,又能发现其中的乐趣。
       通过计算机课,让我了解到世界上第一部被制造出来的计算机。我还知道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计算机的特点。学习完后,不得不为计算机的发展感到惊讶,短短几十年竟能发展的如此迅速。可想而知全球的科研人员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在上课之前,我有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什么还要学习计算机课程,这两者有什么联系呢?后来,我找到了答案。我们文学与传媒学院重视写作,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不仅能够用笔记录文字,能熟练在电脑上打出来。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是作为文科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几节计算机课之后,我学到了很多,例如二进制、十进制等。刚开始学的时候我还挺惊讶,心想这不是高中学的吗,大学竟然还要学。因为高中学过,所以一开始我并没有多上心,可谁知一入计算机课深似海,学着学着就变难了,有时候要弄好半天才能反应过来。虽然挺难的,但老师讲的很细致,跟着后面学,每解出一道题都会觉得很有成就感。我还学到了一些非常具有实践性的知识-文档的基础操作,图文混排和表格应用。我觉得这些知识对我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54

55

以《等待戈多》为例浅析荒诞派文学

       荒诞派文学,是西方二十世纪的后现代主义文学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是指戏剧创作。
       它采用荒诞的手法,表现了世界与人类生存的荒诞性。荒诞派戏剧于五十年代初诞生于法国巴黎,随后在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统治西方剧坛长达二十年之久,七十年代初走向衰落。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拒绝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的存在。“荒诞”有着其特定内涵。按照存在主义的观点,“荒诞”是上帝“死”后现代人的基本处境。在萨特那里,表现为人的生存的无意义,荒诞文学总结起来有以下七大特征:
1、在关注和反映现实这一点上,荒诞文学运动是浪漫主义的死敌,却是现实主义的承继者和突破者。
2、它关注的问题是一切现实中最现实的:人生和人所生存的世界。相对于现实主义,包括荒诞派在内的现代派文学的突破在于,对于人类社会的关注和表达更具有普遍性、整体性、精神性和前瞻性。
3、为了全方位地表达人生与世事的荒诞,文学的手段也是荒诞的——但这并不妨碍其主题的严肃和清醒。
4、“荒诞”作为艺术手段最突出的特点是:整体荒诞而细节真实。艺术手段上的夸张变形是极端化主题的需要,通过“陌生化”的手段抵达更本质的真实。正因为作品整体情节是荒诞的,细节真实才更要步步为营,每个人物都必须严守与自己在现实身份相符的生活逻辑,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生活本质的悖论情境。
5、在一部荒诞性作品中,象征情境与故事情境必须是严格对应的,绝对不能为象征主人公随便安排一个背景环境。在对荒诞派文学的理解上,有一点是容易被人忽视的,就是在其令人战栗的绝望背后的价值关怀。
6、荒诞文学运动是一场抗议运动,一场不合作运动,而其运动宗旨却如加缪所说:“荒诞运动,反叛运动,其目的是同情,即是说,归根到底,是爱。所以,我们在荒诞作品一团漆黑的世界背后,总能看到一个反抗绝望的英雄,或者一个痛苦挣扎的灵魂。
7、荒诞的图景愈是荒诞绝伦愈是蕴含着一种理想主义的痛心疾首,一种天真而锐利的失望。
      《等待戈多》阐述了荒诞剧的意义。等待本身毫无意义, 却人为地赋予意义, 这样说来, 等待这样的人生就显得很荒诞了。贝克特通过剧中所彰显的审美意向揭露了人生在世所遭遇的荒诞境遇, 同时对人生的意义提出了质疑, 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忧虑。喜剧不再是令人捧腹的喜剧, 而是令人唏嘘的自嘲和迷茫, 是令人感到压抑和迷茫的黑色幽默。在《等待戈多》这部剧作中,渲染出的美是令人窒息的, 也是令人欲哭无泪、欲笑无声的。

      《等待戈多》是一个悲喜剧,由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所创作。塞谬尔·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他于1952年完成了《等待戈多》的创作并于1953年上映,在当时大获成功。《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等待戈多》共分为两幕,第一幕讲的是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第二幕讲的是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等待戈多》的第二幕几乎是第一幕的完全重复。戏演完了,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结尾又回到开头,时间像没有向前流动。但剧情的重复所取得的戏剧效果,却是时间的无限延伸,等待的永无尽头,因而喜剧也变成了悲剧。而这就体现出了西方文学中荒诞派文学。在了解荒诞派文学之前,我们得首先落脚于什么是荒诞。荒诞是一种对事物存在状态的描述。所谓“荒诞”,在于与“真实”不相符合,所以要了解“荒诞”,就要先了解“真实”。真实的本质在于合乎客观世界和符合现实规律,那么荒诞的本质就是事物与客观世界和现实秩序的分离。荒诞的产生源于一种对比。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一些事物荒诞,原因是我们的头脑中存在着已有的对世界本质和现实规律的认知,当一种事物的存在状态与现实世界脱节,呈现出一种怪异的现象时,我们会觉得这一事物具有荒诞性。通过整个剧作我们能观察到荒诞无处不在。两个流浪汉的对话,重复、啰嗦,颠三倒四,没有逻辑性,废话连篇,陈词滥调,给人以强烈的荒诞感,但也曲折地反映了他们内心的绝望、不安和期待。不仅是语言,剧中的人物也体现了极强的荒诞性。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一直在等戈多,可从头到尾戈多一直都没有出现,只有一个小孩儿来告诉他们戈多明天会准时来。戈多这个缺席的角色,就像漩涡的空心,有强大的吸引力。他像是慈悲的上帝,能救人们脱离苦海,又像是作威作福的老天爷,一直不肯露面。他的存在,本来就是一个荒诞。

56

57

乐道

《未来简史》读后感

       这学期的名著导读选题依然有四个,我选了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未来简史》。按正常来说,一般人是比较少去思考这个问题——未来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只是在努力的活好当下。但是,关注的人少并不代表不存在,未来离我们并不远。以色列的历史学家尤瓦尔•诺亚•赫拉利编著的社会发展的理论著作——《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就很好的描绘了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在尽情幻想的同时也能思考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因为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精准的地预言未来将会发生什么,而是为了给“观察未来提供一种视角”。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主要是想要为我们讲清楚人类又要走向何处的问题。这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是对人类的历史做了一个详细的回顾,最后一个部分是对未来进行了预测。它明确的为我们指出了因为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原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和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正在不断的发生改变,所以所有的物种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作者通过对人类以往历史的描述和梳理,弄清楚了人们未来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几千年来,人类最烦恼的事物是什么?人类最想的到的又是什么?
       简单的看完这本书后,我对以下两点尤为感兴趣。第一个是人类已经解锁的三大难题,这是在第一部分智人征服世界中提到的,作者总共为我们讲述了四个问题:人类已经解锁的三大难题,未来的三个追求,超脱动物的人类世代和人比动物优越在哪里。作者回顾了人类几千年来一直面临的三大问题: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三个问题是几千年来伴随着人类从未完全消失的问题。虽然在新世纪下它们并未完全消失,但是带来的伤亡比起之前已经减少了很多,人类应该腾出精力将关注点向新的领域转移。作者在说明这三个问题时,运用了两个方法来比较: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对这三类问题在过去和当代出现时所造成的伤害进行对比,已经减少很多;横向比较,这三类问题产生的伤害已经低于享受带来的死亡,很多人逐步能够寿终正寝。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三大问题虽然对人类的伤害虽然相比以往已经有所减少,但似乎这三类问题与人类的欲望一致,也是在不断升级变化,酝酿一段时间后重新来过。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一个很矛盾的点,看上去很强大,但在自然前又显得无比渺小,新冠病毒、无法预知的人祸。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增加,很多想法确实也在改变,曾经以为人类强大到很难被外界打倒,但其实越来越发现,很多时候人类面对自然界也很像蚂蚁面对人类,很容易被一脚踩死,我们不得不请珍惜当下。
     

       另一方面,宗教如想发挥任何实际的引导作用,就要提出一些事实上的要求,这时候就可能和科学有冲突。许多宗教教条最重要的部分不在于其伦理原则,而在于其事实的主张声明。例如虔诚的基督徒是反堕胎的,他们的事实声明是“人命始于受孕那一刻”,但关于这一点显然生物学家远比牧师有资格回答。
因此,在赫拉利看来,人类发展的这两大推动因素:科学与宗教的力量都是不可忽视的。
       从总体上来说,这本书是悲观的,其中不乏表达出对人类未来的矛盾。例如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作为医生诊断率会高于人类医生,医疗水准普遍提高是必然的,但是智能机器抢走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我们很有可能失业导致没钱看病。又比如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去改造基因,导致天才的下一代人类越来越强大,甚至达到想象中的“神人”,然而“神人”或许已经不把自己当作人类,甚至反过来奴役没有改造自己的普通人类。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可以改造自己让自己及后代始终保持竞争优势,贫穷的人不仅穷而且会和上流阶级的差距越拉越大,社会的公平被打破,社会文明轰然崩塌。很多人寄希望于未来,希望科技的发展,让自己能够躺在床上就能工作。也有一些人觉得,科技发展到最后,我们不用工作可以好吃懒做,成为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事实上无论在哪个时代,这样的“白日梦”都是无法实现的。只要稍微思考,就能知道未来自然有未来的问题,而咸鱼则是代表无用,在任何一个时代,一旦成为无用之人,下场只有惨遭淘汰。事实证明,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并非就能带来更高等的文明。更高等的文明,还需要一代代人怀揣着崇高理想去为之努力和奋斗的。

         第二个是智人为世界赋予的意义,这是这本书的第二个部分。说到智人为世界赋予的意义,现在最有说服力的故事恐怕就是宗教,不能否认宗教也确实为大规模的人类合作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赫拉利给出的宗教概念更为广义:“任何无所不包的故事,只要能够为人类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赋予高于一般人的合法性,就应该算是宗教。”那宗教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这时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下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可能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和宗教是势不两立的,认为现代历史就是科学知识与宗教迷信的斗争史。然而,《未来简史》的观点是虽然某些科学发现肯定侵蚀了宗教的教义,但两者并非必然对立。更重要的是,科学如果想要打造出可行的人类制度,必然需要宗教协助。赫拉利举了长江三峡大坝的例子,认为科学家必然会去评估项目的技术可行性,但是在政府看来更重要的是考虑历史遗迹保护、百万人口迁离、珍惜物种生命,因此建不建大坝不是纯粹的科学问题,而牵涉到伦理的因素。“政府无法单靠科学理论的基础来运作,还得需要一些传统价值或意识形态才行。”

60

61

《我亦逢场作戏人》文学评论

      《我亦逢场作戏人》是一篇情节并不复杂的小说,但却道尽了“我”命运坎坷的一生。本小说从“我”的角度出发,讲述了“我”作为一个失败者的艰难的一生。先是自编花鼓戏《桃园三结义》,但世道却在一夜之间大变。“我”不得不为了谋生放弃花鼓戏,生活中却处处碰壁。后来,兄弟走了,媳妇也走了,“我”又成了孤家寡人。或许是命运的捉弄,兄弟的离开,媳妇的背叛,“我”并不记恨,反而竭尽能力帮助他们。最后,媳妇嫁人了,“我”又和大哥三弟再次相遇了。“我”的结局并没有那么好,但也没有那么差。“我”留住了心中最后的那一点纯粹。
       本小说最亮眼的艺术特色就是采取了“平视的视角”。作者在写这篇小说时,没有采取高高在上的俯视姿态,而是从一个平等对视的角度来讲述“我”的坎坷的生命旅程。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小说创作的主题和客体的相互对等。一般来说,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中的客体是作为被叙述的对象的,是被动的。而《我亦逢场作戏人》这篇小说中的客体却充当起了叙事者的角色,作者成为了一个倾听者。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在国内外纪实文学中比较常见,好处是能够直接的表达出所要讲述的内容,并且能够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本篇小说中最主要的人物就是“我”,“我”的一生就是本篇小说的主要线索。作为主要人物,形象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不瞒你说,我天生就是唱戏的好胚子--三五年下来,《站花墙》《掉金钗》《柳林写状》,这些戏就没有一出是我拿不下来的。先不说大戏,单说开场前的莲花落和敲碟曲,我更是学会了几十段,所以,不到二十岁,我就开始登台了,一时之间,说是小有名气也不过分。”一段带有小小自夸的描写,透露出“我”的极具天赋以及对戏剧的喜爱,因为这是“我”谋生的手段。“不疯魔不成活”这可以用来形容“我”唱《桃园三结义》后的一段时间的状态。“这城里,只要听我唱过戏的人,老老少少,都叫我一声关二哥,时间长了,我还真信了,我还真就拿我自己当做关二哥了。关二哥,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温酒斩华雄,他怎么能卖的了水果呢?”“那天夜里,我喝了很多酒也不只是因为哪件小事,我怒了,打了我媳妇,一遍一遍的对她叫喊:叫我关二哥,我他妈是关二哥呀!”从“我”的种种行为来看,“我”还是一个宁愿逃避也不愿面对现实,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固执地认为自己就是关二哥,即使生活穷困潦倒,也不愿为了卖水果而叫喊。本应该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却让媳妇跟着受罪。也种扭曲的性格也间接导致了“我”婚姻的悲剧。这也许就是“是我入戏太深,结局却一个人”的真实写照了吧。

       “我”这个人物最令人同情的就是他矛盾的性格。“我笑着问大哥:怎么,你们这是演技大长啊,你刚才演的这一出,花鼓戏里找不到啊,这是演上电影电视剧了吗?”“丑话说在前头,要多了我可没有!”“天啦天啦天啦,我的嘴巴好像就要说出话来了,不不不,我一定要忍住!最后你猜怎么着?唉,真是不要脸,我终究还是没忍住,叫住了他,跟他说:我跟你走。”手头本就不富裕的“我”被大哥和二弟骗到了云林街,身上仅有的钱被一点一点的骗光,却仍然和大哥二弟在一起,不愿一走了之。或许是看开了,都是将死之人,何必在意那么多。“我”的媳妇走了,再见时听到她相亲的对象是自己的老板时,那一瞬间是想过同归于尽,可最后还是帮了她。“我”的这种矛盾的性格,在小说中被无限的放大。观念坚硬,行事优柔,这是导致“我”的悲剧的最主要的成因。这篇小说还描写了几个次要人物--“我”媳妇,大哥和三弟,正是这些人物的推动,才促使了“我”的矛盾的性格。
       这篇小说的主题意义是非常深刻的,而文中的一副对联就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君为袖手旁观客,我亦逢场作戏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冷漠,也有热情,好坏并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想法,我们不能依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批判别人,嘲笑别人只是袖手旁观,其实自己又何尝不是逢场作戏,冷漠待人呢。在小说中,“我”所生活的世界是无情的,即使有人路过也不会伸手搭救。“我”没有去怨恨,没有去报复,只是明白了在这个世界生存的规则,开始逢场作戏,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把生活当成一个剧本来演。这篇小说中,不仅有苦难,也有人性的温度。在“我”的所作所为中,看到了人的劣根性,但也看到了一个民族最珍贵的品质。逢场作戏是为生活所迫,但即使是这样,也不要丢失了内心仅有的那点温暖和光亮,不要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袖手旁观无奈何,逢场作戏有所止。
       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情感历程,他的坎坷遭遇直击我们的内心,在厌恶的同时却又为他感到可悲。生来是一个人,死去还是一个人,生命中的过客终究是留不住的。虽然文中有很多关于“我”的负面的描写,但作者对“我”似乎还是关照和怜爱的,起码“我”在临死之前已经得到了释怀。李修文的文章中经常会提到人民,而对人民的描写必定是宽容的,怜爱的,而这种文章所描绘的人物,更加符合我们的这个时代。
       独特的视角,纯熟的笔法,紧凑的结构,精彩的内容,有了这些才有了这篇小说的完美。

62

63

不一样的课堂

       2020年,我国再一次面对病毒危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距离2003年的非典已经过去13年了,刚好降临在春节期间。病毒的无情肆虐,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街道上没有了人们的身影,春节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大半个中国被笼罩在阴霾之中。
       因为疫情,复工、返校的计划也不得不延迟。自从学校通知要上网课开始,我就默默的期待着,有些惊喜,有些新鲜。尽管第一节现代汉语的课被安排在星期五的下午,但我还是激情满满,早早地坐在了电脑前等待着上课。很快,熟悉的老师,熟悉的声音出现了,一声“同学们好”,将我的思绪来回到了课堂中。现代汉语是在下午的第一节,但即使是这样,我也没有一点睡意,可能是第一次上网课的兴奋感所致。老师是用QQ群给我们上课的,效果特别好,虽然看不见人,但声音直击人心。我们这学期的现代汉语换了个男老师,声音特别好听,这也大大地提高了我对现代汉语的兴趣。
       我们这学期上的内容主要就是语法。可别小瞧这简单的两个字,包含的内容可多了。语法概说、词类、短语、句法成分、单句、复句、句群等等,这些只是大概的分类,每一个类别里又包含了许多的内容,我们所要学习的其实有很多。

       因为换了个老师,所以最开始我还不太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但渐渐地摸索出了其中的奥妙,也就能够跟得上老师的节奏了。新的现代汉语的老师有一个很可爱的特点--喜欢举例子。例如“黄昏吹着风的软”、“吃土豆”、“历史悠久”等等。虽然有很多例子被重复地说,但这种方法确实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且老师也经常让我们自己举例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加强了理解。另外,举例子的时间有限,这也是老师的特点之一。他说过,这是要让我们明白机会是一瞬即逝的,所以要牢牢地把握住机会。在关于学习的问题上,老师也教会了我们另一种方法,那就是多做练习题。这样能帮助加强记忆以及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
       一学期下来,我觉得收获的有很多。老师用他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让我们汲取了很多的知识。学习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记住,不然就只是走个过场了。通过这大半个学期的网课学习,我觉得还是有效果的,虽然可能比不上在校学习的效果,但至少能赶上在校学习的进度,不至于白白浪费时间。
       网课虽然是危急关头一个不得已的策略,但让我们体验了一种非比寻常的上课方式。虽然我们都身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可我们每天依然能无忧无虑的得到知识赋予我们的力量,不用为其他事而担心。这是我们的现状,相信也是老师的期望。虽然这学期匆匆地结束了,但我们收获的有很多,相信下学期我们一定会再见的。

64

65

学公共关系有感

       要想做好公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原则:一、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公关活动成败的关键,也是公关总原则的核心所在。它要求以事实为基础,以信用为目标,尊重客观现实。二、公众利益优先原则 公众利益优先既是公关人员的一项职业道德准则,也是公关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组织的公关工作首先就要从满足公众利益出发,时时处处为公众利益着想,坚持公众利益至上,有时甚至要牺牲暂时的、局部的利益以换取长远的、整体的利益。三、创新原则 公关时要做到: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善于综合汇聚成章,变换角度识人未见。四、互惠互利 原则互惠互利原则是指在开展公共活动的过程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主客体关系,摆正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取得双方获利、共同发展的预期效果,从而实现双赢共进的目的。五、全员公关原则 全员公关是指全体人员都应具有公关意识,按照公关工作的要求提高公关行为的自觉性,加强整体的公关配合与协调,努力将日常工作与塑造组织良好形象相联系,形成浓厚的公关氛围与公关文化。
       在了解了这些原则后我还是只停留于表面,直到和小组成员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了翻转之后,才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而且也让我更明白做好公关是很不容易的,不仅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还要仔细分析,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措施,在实践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考虑多方的利益,不能有一点马虎。所以说,学了这门课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能更加仔细慎重的去对待人和事。

       这学期我们新开了一门课程——公共关系学。乍一看到这门课,我还挺不以为意的,心想着公共关系不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嘛,还需要系统的去学吗?这需要的是时间的积累啊。可当我真正接触到这门课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狭窄,公共关系远不只这些。
“公共关系”源于英文 Public Relations 的译名,缩写为 PR 。概括起来,有代表性的权威定义主要有:
       (一)咨询说(二)管理说(三)传播说(四)传播管理说(五)社会关系说(六)协调说(七)形象说(八)现象描述说(九)和谐论。但其中以“社会关系说”最为著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蔡尔兹曾说过:公共关系是我们从事的各种活动、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通称,这些活动与关系都是公众性的,并且具有社会意义。而书上对此有更具体的解读:公共关系就是一定的社会组织运用传播、沟通等手段在公众中塑造良好形象,建立双向沟通的一门科学和艺术。从这些我能看出公共关系不仅只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更多的是指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了公共关系的定义,我对接下来所学的就更感兴趣了,因为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相比,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复杂的多,所以必须要遵守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66

67

我所了解的《基础写作教程》

       以前我总觉得写作是一件很麻烦的是,不仅要有足够的阅读量,写作之前还要认真构思,考虑如何下笔。每次语文考试,我会在一个半小时内把前面的一部分写好,然后再用剩下的一个小时来写作文。这是因为写作文之前我会花很长的时间从我贫瘠的大脑里寻找信息。写的过程也是断断续续的,因为我必须把我所想的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所以每次作文都会花很长时间。总之,写作对我来说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以写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很担心,写了这么多年的作文,感觉我的写作水平没有多大长进,而大学里的写作深度肯定更高,我肯定很难理解,写出来的东西肯定还停留在原先的水平。原本我就对写作不太喜欢,这下要升级为讨厌和害怕了。上了几节课之后,发现一切没有我想的那么糟。《基础写作教程》这本教材真的很好,它把写作讲的很清楚,每一个小点都解释的非常仔细,并且用课后习题的方式帮助我们加以理解和复习,再加上老师讲解的PPT,学习写作变得容易了很多。
       虽然现在我有时候要码很多字,但却没有以前那么厌烦了,也许是学习这门课之后的成就吧。虽然写作水平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但这也不是能急的事,起码我学会了写作的方法:写作前要观察社会生活,查阅资料,体验情感,这是写作的必要准备;写作时要注意构思,表达和修改,写作后要传播和反馈,这一环节通常为人忽略,其实也很重要。要提升写作水平,必须重视写作的完整过程,把作文与做人,表达内心与认识生活,写作文章与发表、传播联系起来,是写作活动成为一个完整的、动态的社会文化行为。
       总的来说,学习了这门课程,我受益良多,这将对我现在以及以后的生活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写作,是我们从小就开始学的,毕竟处处都用得上它。虽然很早就开始学,但也只是语文老师教我们怎样去写,并没有一节专门的教写作的课程。高中时虽然老师会讲的更多一点,但几乎都是应试写作,自由发挥的范围有限制。到了大学,就不是这种局面了。大学里有一门专门教写作的课程,叫《基础写作教程》。
         这本书写得很细,用十个章节像我们介绍并分析了写作,分别是绪论,写作活动中的主体因素,写作活动中的客体因素,写作活动中的受体因素,写作活动中的载体因素,写作过程(上)(下),散文,科普文,评论文。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写作有了更深的了解,明白了写作还有广义写作和狭义写作之分;记住了写作活动的特点是人文性,综合性,个体性,创造性,实践性;学会了从多方面认识写作客体;体会了写作过程的复杂和繁琐。

68

69

学交互设计有感

       这学期的期末作品,我们小组仿的是“学习强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由中宣部主管,以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的思想文化聚合平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大国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全党大学习的有力抓手,是新形势下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的创新探索,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不断深入的重要举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由PC端、手机客户端两大终端组成。平台PC端有“学习新思想”“学习文化”“环球视野”等17个板块180多个一级栏目,手机客户端有“学习”“视频学习”两大板块38个频道,聚合了大量可免费阅读的期刊、古籍、公开课、歌曲、戏曲、电影、图书等资料。因为页面太多,所以我们就从中选取了几个页面来模仿。PC端我们选的是“十九大时间、学习科学、登录与个人页面、学习思想和首页页面”,移动端我们选的是“学习强国登录页和注册页、学习、百灵、电视台和电台”,刚好十个页面,一人负责两个。我负责的是PC端的首页页面和移动端的电视台页面。刚开始做的时候,根本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开始做起。不过一旦找到突破点了,就很好上手了,虽然也花了很多时间,但起码是成功了。
       但毕竟只是模仿,所以不可能做到完全一样,第一是因为页面里的内容太多,我们负担不了,第二就是学习的技术知识有限,有些高级的交互根本就不会做。虽然有缺陷,但我们应该要在其他的地方弥补回来,比如页面做的更精美一点,更加把握细节。而且可以的话我们可以把页面里的内容做的更加丰富一点,或者可以加入一点自己的想法,不仅仅是局限于模仿。总之,虽然完成了作品,但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学期,我们有新学了一门设计课,叫做交互设计。一开始看到这门课的时候,我都有点懵,心想着交互是什么?为什么会叫交互设计?知道上完第一节课,我的疑问才一一被解答。交互,即交流互动,其实这个词语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例如中国式打招呼。简单几个字的你来我往,搭配眼神和动作,传递出了礼貌、亲近、尊敬等诸多丰富含义。当人和一件事物(无论是人,机器,系统、环境等等)发生双向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就是一种交互行为。了解了之后才知道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的交互,不得不说“交互”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很多,但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继器、动态面板和内联框架,听起来很高级,做起来也很高级,有了它们,交互变得更加简洁高效,也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70

71

求索

二、更如朗照松间的音乐,破晓而澄明
      《少年的你》电影原声带是由贝尔作曲,选用纯音乐的形式,巧妙地利用音乐的戏剧作用,创造或渲染氛围,烘托人物的情感。影片中一共选取了10个纯音乐,每一次音乐的响起,都将观众的心更加拉近主人公的内心深处,体会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不得不让人佩服导演对音乐影响力的把握。
       电影以胡小蝶坠楼作为影片第一个事件,场景让人心酸,但没有用配乐去渲染气氛。只是在关键情节做了一个举动,故意消去了环境音仅保留陈念的主观世界的音源——一段她正在学习的英语音频。这个事件后,《少年的你》的片名闪现。导演告诉观众,故事这里才算正式开始。在影片中,导演在陈念和小北相互信任、依靠,并且两个人的生活开始有了密切交集时放了音乐《你欠我一次》。短短的4分52秒音乐,配合电影的画面将两人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温馨的瞬间呈现出来。旋律采用“咚噔噔噔”的往复方法,每一次重复,音调都更为上扬,响度逐渐增大。“噔噔噔”的声音清脆,若有若无像极了敲击在人心上的一瞬,慢慢地带领观众走进两人的世界。接着,在下一个梯度,声音陡然加重,同时加入了其他乐器悠远绵长的声音,境界变的开阔了起来,且混入了悦耳的“铃铃”声,给人一种即将冲破乌云,云散了、太阳要出来了的希望。但是,紧接着只剩下闷闷的敲击声,伴随着“噼里啪啦”的、弱弱的雷鸣声,声音越来越响,节奏开始紧凑起来,最后回归平静,与开头相呼应。曲折往复的曲调无疑不是紧随着主人公的命运升降。而在所有配乐使用中,最富有艺术创造性的必须是《毕业照》一曲,出现在集体毕业照拍摄的桥段。画面中的毕业生群体齐声说着“开心”,与陈念挂在脸上的忧郁形成强烈对比。此时忧伤的配乐织体与画面中集体的笑脸组成了对位的艺术表达。接着,那把隐藏在角落的小提琴急促奏起,仿佛是主角要挣脱束缚的内心独白。
通过《少年的你》我们可以看到,配乐以浓缩的情感拓展故事的其他维度,有效缩减时间与篇幅。而精准的音效使用和克制的配乐,往往能更自然地刻画主角的内心世界。
三、镜头流转万千,看尽善恶人间
       “蒙太奇剪辑”是通过打破时空建立一种更加主观的时空关系来传达创作者情感诉求的表现手法。《少年的你》中多处运用蒙太奇手法,使影片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激起观众对人物发展的好奇。比如陈念的学校生活与小北的混混生活不断对切,干净的校园与脏乱差的底下赌场、庄严宣誓与混乱斗殴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陈念和小北人生轨迹的不同,本该是两条毫无交集的平行线,命运却将他们捆绑在一起,背后是生活所迫、别无选择的苍凉,失衡的社会状态也蕴藏在这组镜头之下。高考与魏莱之死的切换,将观众带到了紧张的氛围中,也揭示了命运的不公,陈念苦到撑高考即将新生,却被卷入刑事案件,前途未卜。那场大雨,是对陈念前十几年黑暗人生的洗礼,也预示着不幸的开始。还有在医务室里陈念对李想说:“懦弱的不只她,有你,还有我。”紧接着画面转到陈念为胡小蝶的事情报警,挑明了陈念的心理转变。之后出现阳光明媚的天空,预示着胡小蝶死亡真相即将冲破阴云,那也是陈念心境的写照,她终于有勇气让正义的暖阳照进内心世界,所谓永不缺席的正义那一刻开始照亮黑暗的角落。
       这种“蒙太奇剪辑”让观众将注意力紧密保持在影片节奏中,让观众接受大量的信息,从而引发审美共情。
       鲁迅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影片在现实主义的大量矛盾冲突中不断反映出赤裸裸的残酷现实,唤起人们的人文关怀。《少年的你》这部电影不仅在表达上还是内涵的映射上,都有着较高的成就。电影不只是满足于讲述一个故事,在压抑的氛围下主人公的悲伤无人倾诉,但他们仍然仰望星空,就像在黑暗中拼死挣扎的那一缕光,顽强的意志更让人获得心灵的震撼和反思,完成观众在观影上的享受。

美哉我中国“少年”
——从美学角度浅析《少年的你》

摘要:“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或许这句话就是《少年的你》中小北和陈年的真实写照。每个人的十八岁都不一样,有的人的青春是阳光明媚的,而有的人的青春却提前尝到了成人世界的黯然。导演用这样一部充满青春疼痛感的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青春,也让我们记住了“即使身在阴沟里,也要记得仰望星空”。在电影中,导演善于捕捉各种镜头和细节,而正是这些体现了这部电影的匠心之处和美学奥秘。
关键词:《少年的你》 细节 音乐 蒙太奇
       “那说好了,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这句台词出自于电影《少年的你》。《少年的你》是由曾国祥导演的一部有关校园暴力的故事。故事是从一个坠楼事件说起的,女主陈念的同班同学胡小蝶在深夜死亡,警方判断为是自杀,但是自杀原因并不清楚,而陈念知道这件事情的缘由,或许大家都知道,只不过没有人敢说,唯独陈念说了实话,因此遭到了同学魏莱的报复。陈念为了躲避魏莱的纠缠,因此结识了小北。小北是一个不良少年,整天打架在学校混日子,直到后来,陈念再也忍受不了他人的欺凌,于是用一把刀刺向魏莱,结果魏莱死掉了,陈念以为是自己失误杀死了魏莱,而小北为了陈念的理想,选择牺牲自己的前途,替陈念顶罪。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都遭受过校园暴力,那段时光是他们最难熬的日子,尽管如此,他们依旧放下过往,忘记所有的不开心,开始全新的生活。
       电影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直击人的心灵;镜头美感也十分玄妙,一下子就能抓住观众的眼球。这一部电影,可以说是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美学盛宴”。
一、伟大的爱情,往往发生在琐碎细节之处
       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精准地抓住了一百多个细节,使得剧情和人物都丰满了起来。首先,角色的名字就隐含深意。欺凌别人的女孩叫魏莱,和“未来”同音,但她的未来终究是没有结果的。在她天使般的面容下,则是深不见底的黑暗。如果这就是未来,那不要也罢。警官郑易,和“正义”同音,在影片中,他就是正义的化身。他不顾一切的还原事情真相,虽然真相让小北和陈年入了狱,但这是他作为一名警察应尽的职责,他维护了心中的正义。主人公陈年,谐音“成年”,高考之后,陈念就是大人了,但没有人教过她如何成为一个大人,或许出狱后的陈念才能懂得如何做一个大人。主人公小北,遇到陈念之前,他是一个整日混迹街头的体育生,遇到陈念之后,他才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北”寓意着北京,而最后两个人也一起完成了去北京的愿望。其次,就是绑在围栏上的小雏菊,这个细节也是最动人心扉的。其实那些小雏菊都是小北偷偷绑的,不是一束,是一排,每一个栏杆下面都有。笨拙的少年用自己的方式安慰女孩:安心高考,不用怕,有他在。这也是他对她最好的祝福和陪伴。而这一镜头也和后面高考完家长松花的镜头相呼应,由于当时陈念正被警察盯着,所以小北不可能来送花给她,但其实花早已经送过了。再次,小北送陈念去上学,他一直跟在陈念身后,说:“两个人一起走不太好,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后面。”而这一帧的最后一个镜头就定格在陈念站在阳光下,小北站在阴影中。一个忍受着校园暴力,仍心怀希冀,想要靠高考改变自己的糟粕;另一个把所有的坚强都给了对方,看似痞里痞气、不学无术,却用最柔软的心为陈念筑起最牢固的墙。没有人会愿意为别人做到如此地步,但他们是少年,少年的爱最为纯粹和热烈。最后,小北的一些暗戳戳的行为无一不体现出他的喜欢。小北第一次送陈念回家,发现她家门口贴满了她妈妈的小广告,隔天小广告就没有了,是小北默默的死掉了。在麻将馆事件后,小北受伤回家给陈念带了一包零食,这和前面是相呼应的。以前工钱没有要回来,这次工钱要回来了,就给陈念买了零食。虽然嘴笨,不会说,但他会用行动来表示。
     

       不得不说,细节美才是真的美。这些感人的细节不仅为影片锦上添花,而且能给观众带来更多层次的感受,让观众的心情随着主人公遭遇的变化而变化。

74

75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创新节目叫做《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就很好的融合了诗歌与音乐。他们邀请著名的创作人和歌手对古诗词进行改编和演唱,不仅有时尚性,更具时代性。就比如说由(宋)苏轼、李咏海作词,刘卓作曲,赵柒玖编曲,黄绮珊演唱的《定风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首歌中,完美的词曲使演唱者真正达到了人歌合一的境界,黄绮珊唱的不仅是苏轼的故事,也是她自己的故事。她也曾在节目中说到:“无论处高、处低、处贵、处贱,你要感谢你过去的光荣,也要感谢你过去的苦难。我从三岁开始唱歌,到七十岁那天,我还会热泪盈眶,如花似玉地继续唱歌。”
三、诗歌与音乐在现代是相互结合的
       当代流行音乐的创作常常在古典诗歌中汲取养分,一些具有深厚古典文化功底的流行歌曲作词家,或重新谱写古诗词,或巧妙化用古诗词中的一些语句、意境或意象,企图以流传千年的古诗词来抒发现代人的情怀,为流行歌坛带来一股清风。这类流行歌词既保留了音乐的明白晓畅,又添加了诗的含蓄隽永;既富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与品格 又带有现代人的精神与气质;既蕴含古典的语言意蕴,又存在当代的音乐形式。这成为了流行歌曲、歌词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比如近几年大火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主题曲《知否知否》就是由李清照的诗词改编而来的,唱出了李清照柔情悠长的浪漫情怀。胡夏和郁可唯的声线勾勒还原了词人李清照往昔之景,富于伤情的演唱将听者的情绪缓缓引入,“知否,知否”几字的吐露更是声声沁入人心。无论是整体婉约的曲风,还是情感表达方面的拿捏,都在让人感叹时光变迁、青春易逝的同时,感受到柔情陪伴的温暖。
总之,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词创作中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不会停止的。诗歌会是流行歌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一种取用不尽的源泉,一个无法回避的诱惑,从遣词用句,主题营造,意境铺陈方面,都为现代的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
       歌曲是诗词传播的触媒,诗词可以藉音乐的帮助,广为流传。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载着优美的中国歌词,飞扬五洲四海,让普天下都唱中国歌曲,传诵千秋,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音乐,与中国古代诗歌有着紧密的关系,特别是先秦两汉时期的《诗经》、楚辞与汉代诗赋。《尚书》中有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诗歌与音乐几乎不分,可谓“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为此,音乐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形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诗乐同源,中国古代最早的诗都是可以歌唱的,有些甚至是配合舞蹈表演的。《尚书·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礼记·乐记》曰:“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些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一、诗歌与音乐都是时间上的艺术
       余光中曾经说过:“诗里面不但包括了绘画的成分,也包括了音乐的成分。” 确实如此,音乐,是一门以声音为载体的时间艺术,素有“流动的诗,无形的画”之美称。声音是音乐传递的媒介,换而言之,音乐通过所谓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进行表情达意。声音的状态一向飘忽不定,来去无踪,所以,面对音乐,人们常常会产生深不可测、遥不可及之感,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声音潜藏着一种强大的渗透力。成功的乐音不但充满激情,能够着实通达血脉,而且还可以把一切与思想及情感相结合,并直接导人听者的心灵。时间体现了音乐呈现的特殊魅力。音乐是一种穿越时间的过程,它永远存在于一过即逝的瞬间中,既不可名状,又耐人寻味。在流动中,音乐不断地展衍、变化、组合,而与此同时,听者却在不断地捕捉,一时间,期待、满足和忘却并存,最后,通过记忆、想象、理解等能力共同整合。而古典诗歌往往以高度凝炼的语言表达含蓄的情感,而在这种表达中,无论是人、景、物还是事件,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里。时间的变化、转换和交融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扩大了诗歌的内蕴。可以说,以时间为基点,厘清诗歌的层次,解读不同时间的人、事、景,是读懂诗歌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关注诗歌的时间艺术,就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诗与音乐一样,都需要从头到尾去欣赏。诗每个字都有不同的声音,写出一句诗有一定的节拍,整首诗有它的韵律,音乐也是如此,每一个音符都有自已想要去表达的东西。 
二、诗歌与音乐都是是相融相通的
       中国著名诗人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中国诗歌有“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欧根・希穆涅克在《美学与艺术总论》中也提到,文学的语言,特别是诗歌的语言,都与音乐分不开。贝多芬、肖邦、舒曼运用音乐揭示的人类斗争、叙说的英雄史诗、勾勒的人物性格,与大诗人笔下精妙绝伦的诗句相比毫不逊色。可见,诗歌中蕴含着音乐美,音乐中具有诗歌性。

76

77

       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个很典型的“弃妇”形象,那就是——美狄亚。在希腊神话中,她是科奇斯岛会施法术的公主,也是日神赫利俄斯的后裔。她与来到岛上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王子一见钟情。为了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美狄亚用自己的法术帮助伊阿宋完成了自己父亲定下的不可能任务,条件是伊阿宋要和她结婚。取得金羊毛后,美狄亚和伊阿宋一起踏上返回希腊的旅程。美狄亚的父亲听到她逃走的消息,派她的弟弟前往追回她。美狄亚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并将弟弟的尸体切开,分割成碎段,抛在山上各处,让父亲和追赶的差役忙于收尸,以此拖延时间和伊阿宋一行人离开。伊阿宋回国后,美狄亚用计杀死了篡夺王位的伊阿宋的叔叔,伊阿宋取回王位但也开始忌惮美狄亚的法术和残酷。后来伊阿宋移情别恋,美狄亚由爱生恨,将自己亲生的两名稚子杀害,同时也用下了毒的衣服杀死了伊阿宋的新欢,逃离伊阿宋的身边,伊阿宋也抑郁而亡。
       与中国的“弃妇”形象不同的是,美狄亚在被抛弃之后,并没有甘于忍受,而是奋起反抗,这一特点得益于当时盛行的人本主义精神,它强调人的个性和生命。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弃妇”形象都有可深入研究之处。

中西方“弃妇”形象比较

       “弃妇”这一形象从古至今都有,而且在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对于“弃妇”形象的研究,历来都不缺乏。无论是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还是在西方最早的文学形态——古希腊神话中,“弃妇”这一形象都受到很多文学家的重视和关注。“弃妇”作为一种艺术形象,它具有很重要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而且“弃妇”的形象还可以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中国,“弃妇”形象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其中有一篇《氓》是这样写的“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从字里行间就可以感受到悲惨的“弃妇形象”。“我”原本对这场婚姻很是期待,天天盼着氓带着嫁妆来迎娶“我”。没想到成亲之后,事事都变得不如意了。原本的一对有情人生生地变成了怨偶,“我”被氓百般嫌弃。《诗经》中还有很多描写“弃妇”形象的文章,其中的悲剧情节大概由三个部分组成:1、女主真心爱男主,愿意为男主做出牺牲。2、男主忘恩负义,在接受了女主的帮助后就无情地抛弃了她,另觅新欢。3、被抛弃的女主痛诉命运的不公,指责男主的不公。《诗经》中出现的“弃妇”一类的形象,反映了在当时的父权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低下,丈夫在家中处于统治地位,实行独裁。正是由于这种磨灭人性的父权制度才造成了“弃妇”这一人伦悲剧。

78

79

王国维三层境界说与接受美学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句来自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上阕渲染了热闹的元夕盛况,首句就把人带入了“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达官显贵携带家眷出门观灯,所有人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美人们穿着多彩的衣物,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处。这首词也是辛弃疾对自己的一种真实的写照,因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王国维所讲的第三种境界就是类似于“厚积而薄发”,没有一定层次的知识积累,是无法创造出蓦然回首,惊觉那人的境界的。也表达了智慧的顿悟。诗人在艰苦的寻求中,豁然开朗,灵感顿生,妙语连珠,境显现得光辉耀人,情表达得沁人心脾,这是极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境界。在第三种境界,诗人也从自己创作的诗作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达到了精神上的愉悦以上的三个阶段,从最初的领悟到追求直至融会贯通,是对做学问最好的概括。
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归纳来讲,可以理解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还应登高远望,瞰察路径,以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想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并不是轻而易举,能够一蹴而就的,必须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废寝忘食地苦苦追求,哪怕心力交瘁也不后悔;最终也是最高境界就是,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研究、求证,只要功夫深,自然会豁然开朗,并有所得。
       好的词能给读者一个丰富的联想,这刚好能够与西方的一种文学理论相联系,这就是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倡者是联邦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姚斯,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是接受美学成为独立学派的宣言。它的主要观点是: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而实现过程即是作品获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过程。读者在此过程中是主动的,是推动文学创作的动力;文学的接受活动,不仅受作品的性质制约,也受读者制约。接受美学把文学接受活动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读者作为生物的和社会的本质,无论在意识或下意识中所接受的一切信息,都会影响到他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
       王国维从这些词中字句提供的联想和暗示提炼出这三种境界,正是反映了读者对作品的不同反应。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三首词实际上经历了不同时代、不同角度的解读。最表面的文本意义都是表达男女情爱的,王国维将此引申为读书、欣赏的“三境界”,后来又发展为“人生三境界”。无论我们是独上高楼,还是衣带渐宽,抑或是蓦然回首,只要敢于追求,勇于奋斗,就会有开始,就有可能收获。当然,我们不能企盼每位为之“衣带渐宽”的“伊”都值得我们终不悔,也不可能每次蓦然回首,那人都刚好在灯火阑珊处等着,然而,只要锲而不舍,总有成功的机会。
       如果一首诗没有人读,那么就只是一个一艺术成品,没有美学的意义和价值。只有经过读者读,才会有了美学的价值和作用。只有在读者欣赏的时候才产生了美学。

摘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境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的三种境界也反映了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对作品的不同反应。
关键词:王国维 三种境界 接受美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过这样一段话:“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词有境界才能称为上品,有境界的词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会留下名句。词的雅正,在内在的神,不在外在的貌。欧阳修、秦观虽然作艳语,但毕竟有品格,而且欧阳修和秦少游的词体现了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在这段话中,王国维提到了词以境界为最上。他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来自于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是婉约派词人,这也是他的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不仅情致深远,而且高远寥阔。首句用了移情的手法,把兰和菊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次句用燕子的双飞反托出人的孤独。表面上是写燕子的感觉,实际上是写帘幕中人荡漾着因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有力的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枨触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尽管包含了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这三句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无限的悲慨。这首词原本写的是怨妇的离愁别恨,西方的对此的解释是女子的相思怨别也代表了男子的失落和不得意。而王国维看这首词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断章取义的手法,从中截取“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作为成大事业者的第一种境界。一般的人会耳迷乎五声六律,目迷乎五颜六色,外面的繁华和享乐会遮住我们的眼睛,要想成为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须把眼前的遮蔽去除,这样才能做到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是来自于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首词表面上是为怀念意中人而作,实为抒发柳永的落魄感受,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诚的浪子形象。柳永的一生都漂泊在路途之中,想谋求生活,但一生都不得意。年轻的时候可以饮酒听歌行乐,到老就失去这种兴趣和能力了。所以有一个追求的目标是很重要的。在王国维看来,这首词虽然表面上写的是对恋人的苦苦追求之情,但用在成就事业,做学问上亦无不可。王国维说的第二种境界就是要求人们为了追求目的能够吃苦,能够耐劳,能够持守,这样才能成功。

80

81

我的父亲

       在北京的那段日子,他们过的很艰难,每天都是早出晚归,风尘仆仆的,有时候想多睡一会儿懒觉,吃早饭的时间就没有了。那时因为我的出生,他的负担一下子就加重了,为了让全家人生活的更好点,他拼命的工作,拼命地赚钱,已经顾不上自己的身体了。终于,他的身体承受不了超量的负荷,晕倒了。当时他是在外面吃早饭,要不是别人打电话给母亲,都无法得知这个消息。后来生活好多了,父亲也不用再那么拼命了,但是他身体上所受到的损伤是不可能痊愈的,甚至成为了永久性的伤害。
       步入中老年行列的父亲,越来越不善言辞了,脾气也越发的古怪,让人捉摸不透,母亲又是个爱唠叨的女人,因此,他们俩的冷战时常发生。我记得最严重的一次都到了提离婚的地步。
       父亲没有其他的爱好,唯独爱打一点小麻将。端午节的时候,亲戚们都放假了,所以大家就都聚在一起吃饭。这可能是我们家那边的习俗,吃完饭后都要打麻将,母亲也没阻止,想着是过节就不那么扫兴了。原本以为父亲打几个小时就足够了,但是他竟然到半夜才回来,期间母亲打过很多次电话给他,每次都是被敷衍了事,后来还是奶奶打电话过去才把他叫回来。
       父亲到半夜才回来,母亲也一直等他到半夜。本就烦躁的她在父亲回来后就一直数落个不停,父亲没说什么,像是一直在憋着怒气,不知怎的他突然来了一句“过不下去就离”。母亲听到这话也越发的气了,谁也不让着谁。两人还是在奶奶的调解下才趋于平静,接下来的就是长达十几天的冷战。可能是人的年纪越大脾气越像小孩子吧,两人时常会像孩子一样赌气。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单独和父亲在一起时的气氛有点尴尬,两个人都是看看天看看地就是不看对方,即使眼神不小心碰到了也会假装若无其事的望向别处。两人之间的对话也是很平常的“最近在学校怎么样?”“最近学习怎么样?”,诸如此类的,我每次回答的最多的就是“还好”,然后我们的对话就结束了。我和父亲之间的每一次告别都如一杯白开水一般平白,没有更多的话语,哪怕是一个表情。
       都说女人的心思像头发丝一样细,我觉得这也可以用来形容父亲。我每次回学校,他都会问一句“东西都带齐了吗?”;每次我下厨他都会很捧场;每次我和弟弟发生矛盾他都会偏向我。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他默默地为我做了很多。
       他为这个家不断的奔波着,岁月的沧桑印在了他的脸上,照片里那个叛逆的少 年已经成为家庭的主心骨,但不变的依然是眉眼中的那份傲气。

       他,曾经叛逆。
       他,如今沉稳。
       在我有记忆以来,父亲在我眼中的形象一直是不爱说话,寡淡无趣的。无论和他聊什么话题,他都能一语致死,让人无话可说。或许是因为我们俩都是这样沉闷的性格,我和父亲之间没有那么的亲近,也没有共同话题。我和他之间的聊天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他问我答,谁也不会挑起另一个话题。他也很闷,好像没有什么事能特别引起他的兴趣。我一直以为父亲都是以这样的形象示人,可慢慢地我才发现,父亲的形象在我的眼中渐渐变得清晰明朗了,像是在拆盲盒一样,有很多未知的惊喜。
       父亲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妹妹。那个年代都是按照祖制取名字的,但因为读起来很麻烦,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有一个小名,父亲就很“幸运”的有个小名——小孩(用普通话是这样说),小名喊的多了,大名反而没多少人记得了。
       听家中的长辈说,当年我爷爷是一个人从安徽江北那边逃荒过来的,当时身无分文,只能靠别人的接济度日。后来虽然成家了,但日子也并不好过,三个孩子的出生使原本困难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
       从读小学起,父亲就要帮着家里干活。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去放牛,之后才能去上学,放学后也是一刻也不能停歇地往家赶,因为还有很多活等着他干,农忙的时候甚至要请假回家干活。那时候很穷,父亲每天的午饭都是一点咸菜配一点米饭,有时候收成不好中午都没有饭吃。有一次父亲饿急了,迫不得已偷了别人家的鸡蛋。爷爷知道后,把他的头按进水里,差点就窒息了。
我听了这件事之后再回想如今的父亲,处处都很节省,或许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更珍惜眼前的美好吧。
       父亲的头脑很灵光,成绩一直不错,但在上高中时,父亲无心学习,每天只是在学校里混日子,所以高考也不出意外的落榜了。等他幡然醒悟时,已经来不及了,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供他复读一年了。爷爷催着他出去工作好为家里分担点,他不肯,答应了一个朋友的请求就去一所小学教书了。几个月之后又一声不吭的离开了小学,到北京找工作去了,连家也没有回。
       每年过年时,父亲会回家一趟,但待不了多久就会离开,因为每回来一次就避免不了和爷爷的争吵。爷爷是一个非常非常传统的人,思想很固化,他认为自己的孩子赚的钱都要上交,由他统一分配。父亲正值青年,骨子里都透露出一种不服输的性格,所以每次都弄得不欢而散。有时候父亲为了气爷爷,会故意把亲戚送来的礼品送给别人,等发现时,爷爷已经气得说不出话了。
原来这么沉闷的父亲,也曾是一个叛逆的少年,岁月是多么的无情,硬生生地磨平了他的棱角。
       母亲说,父亲成家之后,身上那股浮躁气息立马就沉淀下来了,或许是他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82

83

我眼中的项羽

       再次,我认为项羽是一个性格琢磨不透的人。巨鹿之战秦国的大将章邯投降后,一看见项羽就痛哭流涕,诉说自己的委屈,项羽同情章邯,就封他为雍王。由此可看,项羽是一个有善心的人。可之后不久,项羽为稳定军心,坑杀二十多万秦兵于新安城南,从这又看出项羽是一个极其残暴的人。前后对比,项羽的行为似乎不太正常,但在项羽看来,是最正常不过的了,他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顺他者昌,逆他者亡。
       或许,项羽的失败是注定的,他的自负、强烈的主观意识、拙劣的明辨是非的能力等因素阻碍了他走向成功,即使没有刘邦,可能还会有李邦,王邦,张邦等等,这只是外在因素,最终导致悲剧性结尾的,是项羽自身的因素。
       项羽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所以后世对项羽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宋代苏洵说:“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虽然肯定了项羽的才能,但也指出了他的不足。宋代的李清照在《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对项羽的高度赞扬,说明项羽身上的闪光点也是不少的。最让人感叹的还是项羽自作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诗表达了项羽对过往辉煌岁月的感慨,对天要亡我的无可奈何,对虞姬刻骨铭心的爱。可惜啊,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试想,如果项羽褪去了那一身的傲气,学会了如何识人和明辨是非,收敛了暴戾的性情,克制了主观欲望,或许,曹无伤不会死,二十多万秦兵不会死,虞姬不会死,楚军不会战败,项羽依旧是西楚霸王。可幻想终究是幻想,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项羽的结局,也许从一开始就已经被决定了,他注定失败。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项羽的功绩又是毋庸置疑的。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项羽,一个多面的项羽。

      《项羽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记》中的关于西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统摄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约3000年的兴衰沿革。《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和八书,而十二本纪主要记录的是各朝兴衰和帝王本人的事迹。虽然项羽曾号令天下,自称西楚霸王,但却不是真正的帝王。而司马迁将《项羽本纪》归于此类,正是因为他对项羽的偏爱和敬重。
       司马迁用细腻的文字把项羽这个人物描写的活灵活现,让我对项羽也有了更深刻、全面的了解。首先,我认为项羽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虽然项羽年少丧父,但是他的叔父项梁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小时候,叔父教项羽读书,但他学了没多久就放弃了,教他学剑,他又放弃了。项羽告诉叔父,他要学的是和万人对敌的方法。此时项羽想争夺天下的野心开始慢慢滋长了。后来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威风凛凛,项羽指着仪仗队说:“彼可取而代也。”短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项羽野心之大,这也为以后的起义埋下了伏笔。
       其次,我认为项羽是一个空有一身武力,不擅长工于心计的人。项羽和刘邦约定“先攻入咸阳者为王”,由于项羽和秦国章邯大军相持耽搁了时间,而刘邦则趁秦国空虚之际绕过函谷关,改从防守薄弱的武关入秦,还顺利劝降了秦王子婴,率先进入咸阳,并派人守住关口。项羽听说此事后,准备攻打函谷关。项羽的谋士范增也说刘邦此次入关,必有称帝的野心,决不可留。如果没有项伯夜见张良,项羽的大业估计也就成了。张良给刘邦出谋划策,在项伯面前一番花言巧语,哄骗了他,而老实的项伯又按照原话去游说项羽,于是就有了鸿门宴。在宴席是,除了范增,其他人都被刘邦善良的外表和说辞给蒙骗了,在项羽看来,此时的刘邦仅仅是一个被人误解的可怜人,于是脱口而出,把忠于他的曹无伤给出卖了,在我看来,这既害人又害己。也许是项羽过于单纯,也许是他过于自负,认为刘邦这样一个懦弱的人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即使范增多次劝说,项羽也无动于衷,自己的意志畅通无阻,他感到非常满意。这恐怕也是导致项羽悲剧性结果的原因吧。

84

85

《西游记》中体现的人文主义

       而在孙悟空身上,人文主义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人性,而最能体现人性的就是孙悟空的哭。《西游记》中就多次描写了孙悟空的哭。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两次:一次是从狮驼国哭到灵山。当时是狮驼国三大金王金翅大鹏雕出了个损招,捏造了个消息说唐僧已经被它们吃了。孙悟空听说后立刻心如刀绞,泪似水流。连猪八戒和沙僧都顾不得救了,回到城东云头上放声大哭,哭完了跑到灵山去见佛祖,又是“两泪悲啼”。另一次是在隐雾山,豹子精捉了唐僧,又怕孙悟空报复让他吃不安生,手下的苍狼精给它出了个“人头计”,让它用人头去骗孙悟空。第一次孙悟空识破了它们的诡计,可第二次扔了个真人头出来,孙悟空见了没奈何就大哭起来。一个曾大闹天宫,十万天兵无人敌的英雄,几次三番流泪痛哭,怎能不让人感到心痛和凄凉呢?它有着无穷的本领,却比书中的其他人哭的都多,又怎能不说它像人一样有丰富的情感呢?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已经转变成人了。
       除孙悟空之外,《西游记》中的妖魔也很好的体现了人文主义。取经路上的妖魔大多数都想吃唐僧肉,因为唐僧是“金蝉子”转世,吃了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白骨精三变五化,红孩儿早早准备,黄眉怪预设骗局……众多妖怪都虎视眈眈,千方百计只想尝一口唐僧肉。除此类妖怪之外,作者还描写了其他种类的妖怪,例如黄袍怪抢象国公主,三大仙把持朝政,九头虫偷走舍利子等,这些妖怪都或多或少的贪恋色欲、权欲和财欲,而它们都是世俗的幻化,是“心中之魔”的外化。但是作者并不是简单只是向我们呈现这些妖怪的形象,他想表达的很是耐人寻味,如果我们仔细剖析,就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西游记》中那些善良的妖怪不仅有了一个好的结局,而且也推动了取经“事业”的发展,然而那些为非作歹的妖怪就只有一个凄惨的下场。作者想向我们表达的观念就是人的正当欲望是被肯定的,恶欲应该被阻止,这也表明了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社会思潮的深刻反思,积极倡导人文主义思想。
       其实《西游记》中体现人文主义的地方还有很多,它向我们展示了很多鲜活的形象,也向我们传达了积极正确的思想。对于后人来说,它是一个宝贵的财富,它能教会我们的有很多,如果我们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就会发现它其中所蕴含的不止人文主义。

摘要:《西游记》堪称中国的《神曲》,看似写的是妖怪之类的荒诞情节,但整体是充满象征的,它实际表现了人对自我精神的探索。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的环境下,发出了对人性践踏的愤怒,以及对救赎问题的思考。书中,师徒四人历经种种劫难,象征人类在追求真理道路上的困难险阻。作者借妖怪的世界讽刺封建时代的种种愚昧,是一次启蒙般的觉醒。师徒四人都是求索者,他们反对神的权威,追求平等,轻视等级观念,崇尚道义,反对蒙昧与教条。这些人物的塑造,无一不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萌芽。
       在如今,人文主义思想只是众多思想浪潮中的一个,然而它从开始到发展却经历了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被称作是人文精神,最初体现在智者学派的某些思想中,他们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他们反对迷信,提倡怀疑,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这便成为了人文主义的源头。苏格拉底也说过“认识你自己,把哲学发展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然而在中世纪,基督教会垄断西欧的文化教育,人文主义几乎湮没。但正确的思想总是会得到拥护的,在后期,掀起了一股文艺复兴的浪潮。他们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形成了人文主义的社会思想。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紧接而来的宗教改革进一步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他们提出了因信称义和先定论,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他们以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教皇的权威,促使人类不断地认识自己。虽然是一场社会政治改良运动,但宗教改革对思想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在此之后,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沉重的打击了封建宗教思想,使人文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经过这几次运动的洗礼,人文主义思想的队伍已经发展壮大了,并且在后来的发展中,人文主义思想内涵不断地完善,直至成为现在我们所理解的人文主义。
       现在在各个领域,例如文学、影视、绘画、音乐等,无一不体现着人文主义,《西游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明代社会发展的历程,综合了明代历史背景及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在当前看来,《西游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文学价值,其重要性已经超越时空的限制。《西游记》中的经典形象孙悟空,早已被大众熟知,作为故事中的主角之一,孙悟空表现出了超常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它对于自由的追求和强权的反抗,表现出了它不畏艰险,见恶必除的斗争精神,体现了极强的人文主义色彩。
       孙悟空无父无母,它破石而出,是自然之子。而它石猴的身份也代表着天造地化,无牵无挂,不受任何羁绊。孙悟空一降生便“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震惊了天上地下,它生活在“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就更加促使它养成了“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五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性格。在《西游记》第三回中,孙悟空学成回到花果山操练猴兵。一日,孙悟空喝醉后魂魄被鬼差勾入阴司,它醒来后发现自己在阴司,曾说道:“我老孙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已不伏管辖,怎的敢来勾我魂魄?”随后孙悟空便大闹阴司:“将生死簿看了,猴属名类,俱是勾了,都不伏那厮所辖也。”生死簿是中国古代传统鬼神观念的产物,记载着万物生灵的生死。正所谓“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阎王完全主宰了万物的生命。可能孙悟空也知道修改生死簿是延长寿命的唯一办法,自己虽然是神,已经不受这些世俗所羁绊,但它依然念着它的猴子猴孙们,从这一点可以明显的看出孙悟空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反对神主宰一切,认为人的命运应该由自己掌握,它不想自己的猴子猴孙有随时丧命的危险,它想通过一己之力让猴子猴孙们平安度日。

86

87

学英语有感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悄然而至,整个中国几乎都被黑暗笼罩。城市失去“生命”,街道失去了“热情”,时间好像就在这一刻停止。幸好,我们有庇护,我们有支撑,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度过了难关,城市重现了往日的生机。经过大半年的网课,我们终于可以回到学校。这一次也是以一个新的身份--大二的学长学姐回到学校,就是这么的猝不及防。我以为大一会是最忙的一年,可一到大二马上就被打脸了,大二的课更多,事儿也更多。
       直到开学前几天我才知道大二的英语又重新分班了,幸运的是我和室友被分在了一个班。后来问了一圈儿才知道这次分班是根据四级来分的。过了四级的学商务英语,没过四级的继续学大学英语。由于上学期手速比较慢,所以没抢到四级名额。不过我觉得继续学大学英语也挺好的,可以再坚固一下基础。
这学期教我们的英语老师是张老师,第一眼就很让人惊艳,因为长得很漂亮。看见美好的事物连着心情都会变好。第一节课是在非常愉快的气氛中度过的,老师通过玩游戏来让我们自我介绍,这比平常的那种直接点名自我介绍要让人放松的多。
       以前上英语课的时候,不是在打盹就是在打盹的路上,一节课下来啥也没听着。可这学期犹如神助一样,到现在为止没有一节课是在打瞌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老师。不知道是不是都是这么认为的,老师上课还挺有趣的,而且平常讲课都在我的接受范围之内,即使遇到难的地方也会深入浅出的给我们讲清楚,所以我能够认真的听下去。老师还时不时的给我们放一些视频来补充课本之外的英语知识,我觉得这种不拘泥于书本的教学方法是很适合我们的。课间休息的时候,老师会给我们放一些音乐或舞蹈视频,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疲劳并驱赶睡意。这对我是很受用的,因为以前的课间休息我几乎都是在睡觉。
       以前的我对英语课是稍稍有点抵制加不喜欢的,因为觉得有点难再加上老师讲的有时候我根本就听不懂,于是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我对英语逐渐失去兴趣。可这一学期下来,我并没有如往年一样对英语无感。我能感觉得到我不再那么排斥和害怕英语课了,甚至还有点享受。身处其中我能感受到很轻松的课堂氛围,这或许就是原因之一。以前上英语课是能往后坐就往后坐,现在都是坐在前面,我想这是为学好英语做出的第一步。
       总之,这一学期下来我学到了很多,而且不仅仅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我很喜欢我所在的班级,喜欢老师,喜欢课堂上的氛围,喜欢它的一切。也很庆幸我能在这个班学习英语,我觉得继续在这样的班级中学习英语,我会喜欢上英语的。

88

89

对《修辞学发凡》中的积极修辞的认识
        --以《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为例

摘要:《修辞学发凡》是我国著名的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一部开山之作。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科学性的修辞学体系。该书在在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系统而详尽的分析归纳了汉语语文中种种修辞方式,在批判的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理论。本文将会以作家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为例简单讲述一下对积极修辞的认识。
关键词:修辞学发凡 积极修辞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被公认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中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纵观全书,有两个比较突出的优点:一、有丰富的例证。《修辞学发凡》所引用的书大概有250本,论文约170篇,并且还借鉴了方言、白话等各种文体。二、阐释详细,并做系统归纳。陈望道先生在借鉴大量的语言材料和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之上,把汉语语文中各种修辞方式做了分析和归纳,并首先提出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理论。可以说《修辞学发凡》标志着中国修辞学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文论附庸状态,并开始逐步建立起科学而完整的独立的现代修辞学学科体系。
       积极修辞是修辞的两大手法之一,与消极修辞相对,是由陈望道提出的专业用语。不同于消极修辞,积极修辞要使人感受,要使读者经过了语言文字而有种种的感受。而且,积极修辞对语言的要求也很高,不仅意思要明确,还要生动和形象,要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和文中的人物产生共情。虽然要求比较多,但积极修辞的应用范围很广,写人、记事、议论、抒情等都能用,主要适用于文艺语体、政论语体和一般的交谈中。

       作家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书中就广泛的运用到了积极修辞,虽然只是作者与精神病人之间的对话,但却引人深思。其中的一篇《苹果的味道》中有这样一段话: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散,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狂躁地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地开裂,释放出更多的苹果的味道。吃苹果,本来是一个平平无奇的过程,经过作者的这样一番描写,反而成了一个非常令人享受的过程。作者把吃苹果的过程用文字细细地勾勒出,让我们感到熟悉又陌生,并且勾起了我们对吃苹果的兴趣。
       除了身临其境,积极修辞还有让人热泪盈眶的能力。这在《三只小猪》中有很深刻的体现。这里的《三只小猪》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动画片故事,而是讲的一个拥有三重人格的人的故事。这个男人因为有很多不幸的遭遇,所以分裂出了三重人格,自己陪伴自己,自己疼爱自己。可是忽然有一天,一个怪物闯了进来,打破了已有的平静。怪物毁了第二只小猪和最小的小猪,所以老大就跟怪物同归于尽了。“不久后,就在我绞尽脑汁考虑该怎么写下这些的时候,得知他自杀了。据当时在场的人说,他没有征兆地突然用头拼命撞墙,直到鲜血淋漓地瘫倒在地上。他用他的方式告诉我,他没有说谎,不管他是不是真的疯了。我始终记得他在我录音笔里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好像再看看蓝天’。”他并没有错,他只是一个缺爱的人。我们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他无法言喻的悲伤,感受到他拼死一搏的决绝。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更是点睛之笔,无限止的放大了悲伤。而除了悲伤,我们也无能为力。
       积极修辞的运用当然不止这些,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善于运用。

90

91

学教育心理学有感

       虽然是大四的学生了,但我们这学期还是有两门课,一门申论,一门教育心理学。因为上学期学过教育学,不是那么的难,所以我就觉得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也是大差不差的。因为疫情的原因,在家上了几周的网课,可真是难熬。线上上课的效果真的不如线下,在家总是会有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来烦你,不能完完全全的安心上课。上课的时候不能走一点神,不然就不知道老师讲哪了,尤其是教育心理学还很难,所以我经常就是听着听着就走神了,然后回过神来就听“天书”了。线下上课会更有学习的氛围,大家都在一个空间里,交流讨论什么的会更有体验感,在教室里上课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当学生的感觉。而且即使走神了也会有人拉你回来。
       虽然书本知识确实无聊枯燥,但老师也设计了一些小环节来激发兴趣。比如,在每次上课之前老师都会请两位同学分享一些趣事。我觉得这种小设计就特别好,感觉一下子就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而且对老师教学也有一定的好处。可能每一次上课之前同学们不会再觉得枯燥难熬,他们会期待同学们的分享,这种轻松的氛围会中和教学的无聊。除此之外,最精彩的当属辩论赛了。虽然只是班级辩论赛,但也整的有模有样的。辩论组的成员们准备的很充分,所以在陈述和反驳时毫不怯场,他们侃侃而谈,意气风发。我在想,这是属于他们青春里独一次的疯狂。作为观众,仿佛也体会到了他们的热烈和只属于少年的“张扬”。最后一节课,老师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两粒糖,这是临别的馈赠,也盛满了寄望,而我们,仍要兴致盎然的与这个世界交手。
       虽然只有短短九周的课,但是这门课程所给我们带来的却远不止这么多。它让我明白了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在课程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比如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等,他们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学了这门课,我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各类学者研究的成果,还有研究的方法。它指导了我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它们真正变为指导未来教学的利剑。我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乃至一生,它都会是我不可或缺的“朋友”。教育心理学所提供的这些成果和方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受益良多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它是一剂帮助自我提高的良药。
       虽然课程结束了,但我们依旧会相遇。教育心理学所给予我们的知识超乎想象,可能我们会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与之重逢。

92

93

山止川行

风禾尽起

 • 止于至善 •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