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鹤城科技2023年第八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3-08-24
75

鹤城科技

2023年8月  

以创新驱动齐齐哈尔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主管: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局

主办: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目录

科技要闻

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进入工作
我国算力规模居全球第二 多方发力做大做强算力产业

科技探索

功能农业“从1到100”发展之路在创新

科技点滴

超透镜成像分辨率将提高一个量级
云南天文台通过潮汐作用修正恒星年龄
下一代节能计算机研究获突破: 更快自旋波催生新型磁振子计算机
国产球磨机再迎新突破
我国耐高温超级稻研究获新进展

政策指南

四部门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 实施方案(2023─2035年)》

科普一下

运动后不能喝冰水?

超透镜成像分辨率将提高一个量级

       超透镜是一种利用纳米结构来聚焦光线的平面透镜,具有超轻超薄的结构和出色光学性能,被人们寄予替代传统光学透镜的厚望。20日,记者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获悉,香港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密切合作,开发出一种合成复频波方法,成功将超透镜的成像分辨率提高了约一个量级。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科技点滴

云南天文台通过潮汐作用修正恒星年龄

       20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组近期通过恒星与行星潮汐相互作用,实现对热木星系统恒星自转周期的修正,从而由自转与年龄的关系,得到更准确的恒星年龄。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上。

科技点滴

下一代节能计算机研究获突破:
更快自旋波催生新型磁振子计算机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正在努力寻找当前电子计算技术的替代方案,而磁学领域正在出现一种新的信息传输方式:磁介质中产生的波可代替电子交换用于传输,但迄今为止,计算速度仍太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方法,能让自旋波变得更短且更快。该发现是迈向磁振子计算的重要一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的《科学进展》上。

科技点滴

国产球磨机再迎新突破

       日前,国产最大溢流型球磨机在河南洛阳中信重工顺利完成工厂试车交付客户,将应用于中资矿企在非洲加纳的首个金矿项目。该球磨机直径8.2米、长12.7米,突破了“卡脖子”技术和矿山重型装备制造极限,标志着我国在大型碎磨装备自主研发和制造领域再创新高。

科技点滴

我国耐高温超级稻研究获新进展

       8月18日,湖南长沙浏阳经开区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自主创新,以两系法、三系法研制并通过国家审定的耐热超级稻品种吨两优818、万丰优818,日前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开展了农户粗放管理示范田种植现场观摩会,并首次公开相关进展情况。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现场观摩表示,预计大面积平均亩产有望突破800公斤。

科技点滴

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进入工作

        国家航天局今天发布消息,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星,于近日顺利进入工作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成功展开,卫星工况正常,状态良好,后续将继续开展在轨测试等工作。
       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进入工作轨道
       陆地探测四号01星8月13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升空,发射后顺利进入预定的转移轨道。
       据了解,这颗卫星是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创新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能够对我国本土及周边区域进行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满足防灾减灾与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勘察以及海洋、水利、气象、农业、环保、林业等行业应用需求。

科技要闻

观测地球用雷达 全天候全天时风雨无阻
陆地探测四号01星是一颗可以在太空中对地球进行观测的卫星,但它观测用的设备不是相机,而是一种雷达,用雷达给地球拍照,会有哪些不一样的体验呢?
        陆地探测四号01星的观测设备是合成孔径雷达,这种雷达的工作原理和其他光学遥感卫星的相机不同,它是对地球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从地球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并对其进行解析,从而获取具有大量信息的雷达图像。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遥感卫星总体研制人员张庆君介绍,正是由于采用了合成孔径雷达来成像,卫星可以不需要借助光线的帮助就可以成像,并且能够穿透云层观测云层之下的世界,所以陆地探测四号01星可以不受气候限制、不受光照限制,全天候、全天时地对地观测,非常适用于防灾减灾等应用场景。

科技要闻

        世界上飞得最高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
除了采用合成孔径雷达技术,陆地探测四号01星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运行的轨道特别高,距离地球近四万公里,飞得越高,看得也就越远,在这样高的轨道上观测地球会有什么不同呢?
        陆地探测四号01星运行在距离地球近四万公里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就像在天上重复画着一个“8”字,这样可以固定地对一大片区域进行相对持续的观测,观测重访周期短、成像幅宽大。
        据介绍,一般运行在500或700公里较低轨道的卫星,对某一块区域的驻留时间大约是十几分钟,等到下一次再对这片区域进行观测时要几天后了,时效性相对较低,而陆地探测四号01星飞得高,看的区域也就更大,对同一个区域重复观测的效率也就更高,可以和低轨卫星的功能形成互补。

科技要闻

我国算力规模居全球第二
多方发力做大做强算力产业

        “截至目前,全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76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197EFLOPS(1EFLOPS=每秒1018次浮点运算),位居全球第二;围绕算力枢纽节点建设130条干线光缆,数据传输性能大幅改善。”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2023中国算力大会上表示。
        8月18日至19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算力大会在银川市举行。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成为新的关键生产力。近年来,围绕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实施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我国算力产业已初具规模,服

科技要闻

务器、计算机、智能手机等计算类产品产量全球第一,高算力芯片加速迭代升级,一批行业骨干企业茁壮成长;算力应用广泛深入到政务、工业、交通、医疗等领域,不断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助力各行各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加快算力建设 加大高性能智算供给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在算力方面,每投入1元,将带动3—4元的GDP增长,加快算力建设将有效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介绍,中国是全球算力增长最强劲的国家。
大会发布《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3年)》,余晓晖在相关解读中表示,在我国197EFLOPS的算力规模中,通用算力规模占比达74%,智能算力规模占比达25%,智能算力规模同比增加60%,智能算力需求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
       伴随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大模

科技要闻

型的涌现,算力基础设施正由通用算力为主,向通算、智算、超算一体化演进。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为了支撑多样化、个性化、极致化计算需求,中国移动目前正在构建亚洲最大的单体智算中心,算力规模5EFLOPS。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透露,中国电信正在打造可满足多个大模型同时训练的公共智算中心。
       华为公司董事长梁华提出,面向人工智能的智能算力是数字化、智能化创新的关键驱动引擎,已经成为算力增长的主要动力。他建议加快发展智算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智能算力底座,激发人工智能算力赋能效力,这是推动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算力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力,要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主攻方向,一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和深度融合应用,做强做优做大算力产业。”

科技要闻

金壮龙强调,未来要进一步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完善算力设施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加强算力资源统筹,加大高性能智算供给,增加算力网络可靠性,提升高效集约利用水平。
        攻破关键技术 强化产业自主创新
        当前,全球范围的数据和算力竞争明显加剧,主要大国都在加强对算力设施和计算产业的战略部署,抢占未来全球竞争制高点。
        “要想不受制于人,必须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加强算力领域的系统性创新,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表示,要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先进计算、算网融合等技术研究和核心器件、设备攻关,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
        同时,绿色低碳是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张云明指出,要加强绿色低碳

科技要闻

技术研发,加快推进数据中心节能改造,持续提升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强化产业协同和区域协同,切实推动我国算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算力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对能源的快速消耗,计算绿色化势在必行。”蚂蚁集团副总裁何征宇同样认为,除了在算力生产环节使用绿电、降低数据中心能耗等,也要重视算力应用环节的降本增效,尤其是建立高质量的软件生态,“这需要产学研协作,合力推动产业创新,推动计算绿色化。”
        金壮龙表示,要开展“算力强基揭榜挂帅”,围绕计算、网络、存储等关键环节,加大研发投入,尽快突破一批标志性的技术产品和方案。同时,面向工业、金融、能源、教育等重点领域,培育推广一批规模大、带动性强、示范效应突出的算力应用场景。

科技要闻

功能农业“从1到100”发展之路在创新

       “功能农业要解决‘未来农民种什么’和‘未来人们吃什么’这两个问题。”8月14日—15日,以“我国功能农业科技‘创新链’布局设计”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在安徽滁州召开,会议执行主席、安徽科技学院长三角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院长尹雪斌在会上表示,“我们要从‘种出更多农产品’向‘种出更好农产品’转变,从‘吃得饱’向‘吃得健康’转变。”
        200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首次提出功能农业的概念。此后,赵其国和尹雪斌等专家共同推动了功能农业从“从0到1”的发展。15年过去了,下一步,功能农业又该如何实现“从1到100”的跨越式发展? 
        直面隐性饥饿问题
        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吃的三个阶段,我们经历了从有什么吃什么,到想吃什么吃

科技探索

什么,下一步就是该吃什么吃什么。”尹雪斌说。
       “该吃什么吃什么”背后存在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隐性饥饿。隐性饥饿是指由缺乏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导致的一种隐蔽的饥饿状态。早在2014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就明确提出,全球约有20亿人正遭受隐性饥饿的困扰。2019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2019年世界儿童状况:儿童、食物与营养》报告则显示,全球至少有半数儿童遭受隐性饥饿的困扰。
        和人们所熟悉的饥饿不同,隐性饥饿不会及时发出预警,提醒你“该吃饭了”,因此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食物供给充足,膳食结构有所变化,体格和营养状况总体改善,但超重及肥胖问题凸显,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微量营养素的缺乏或者隐性饥饿在某些人群或地区仍然存在很大的健康隐

科技探索

患,导致疾病负担不断加重,慢性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疾病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介绍。
这种“看不见的饥饿”正在被越来越多人看见,而功能农业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
从“吃得饱”“吃得好”到“吃得健康”
        功能农业是什么?有什么用?尹雪斌介绍,功能农业是在天然富含有益成分的土壤等环境中生长或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及其他生物技术培育农副产品,基于人类健康需求,实现农副产品中一种或多种有益健康成分(如矿物质、生物化合物)标准化、优化的生产实践。
        香山科学会议与会专家围绕“功能农业种养一体化”“功能农业的精准化与智慧化”“功能农业与大健康”等中心议题展开了讨论。专家普遍认为,随着农业“三步走”的推进,我

科技探索

国农业实现了从高产农业到绿色农业,再到功能农业的转变,目标从“吃得饱”“吃得好”转向“吃得健康”。功能农业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条新路,又是现代农业的出路,同时也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功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面旗帜,具备科学性、包容性和针对性。功能农业的提出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很有意义,体现了多学科的力量,相信今后进步会更快。”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说。
        多年来,科学家沿着“土地—肥料—育种—种养—收储—加工—购销—健康”这一功能农业科技创新链,从土壤测定与改良、育种及功能农产品加工等多个角度入手,致力于精准解决隐性饥饿问题,帮助人们实现“吃得健康”的美好生活愿望。
        功能农业走过了15年,从“怎么看”迈向了“怎么干”。
        正向科研,逆向设计。科学家从人体

科技探索

的健康需求倒推,开展研究。科研成果、论文数据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田间地头的作物、养殖场里的禽畜,最终,富硒大米、高锌小麦、高蛋白大豆、富花青素黑糯玉米、ω-3脂肪酸猪肉、叶酸生物营养强化鸡蛋等一系列生物营养强化的功能农产品涌向市场和餐桌,形成了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闭环。
       功能农业不仅仅是发展硒产业
       提到功能农业,大多数人会想到名声在外的硒产业——富硒大米、富硒水、富硒猪肉、富硒鸡蛋、富硒茶叶、富硒生态康养旅游……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既推动了相关研究,也催生了一个产业,更助力乡村振兴。
       然而,作为功能农业的抓手之一,硒产业在体现功能农业成效的同时,也反映了功能农业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一方面,功能农业并非只包括硒产业,硒产业的“一枝独秀”恰恰说明功能农业的发展呈现出

科技探索

区域和品种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功能农业还存在基础模型与方法学研究不足、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科技创新链断链现象普遍等诸多问题。
       “功能农业面临的科学问题不可能不交叉,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找出问题后再进一步解决。”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表示。
       面向功能农业的下一个15年,尹雪斌呼吁,加快规划、建设功能农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针对科技“创新链”设计,立项相关重点攻关项目;打造全国功能农业创新示范区;加速建设功能农业“新农科”,为行业提供人才支撑。

科技探索

四部门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
实施方案(2023─2035年)》

      新产业是指应用新技术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征,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局。标准化在推进新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为持续完善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引领新产业高质量发展,8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四部门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主要聚焦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标准化工作,形成“8+9”的新产业标准化重点领域。其中,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8大领域;未来产业聚焦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

政策指南

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9大领域。
为兼顾新产业标准化中长期发展,《实施方案》以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分别提出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的“三步走”目标,工程化推进实施。
        具体来看,到2025年,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标准加快形成。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成果的比例达到60%以上,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更加高效。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000项以上,培育先进团体标准300项以上,以标准指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有力。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10000家以上,以标准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效更加凸显。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00项以上,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支撑和引领新产业国际化发展。

政策指南

        到2030年,满足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持续完善、标准化工作体系更加健全。新产业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持续提升,以标准引领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更加显著。到2035年,满足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标准供给更加充分,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开放融合的新产业标准化工作体系全面形成。新产业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巩固,以标准引领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全面显现,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为保障落地实施,《实施方案》提出五方面措施: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各项任务实施;加大资源投入,推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产业化专项加大对标准研究的支持力度;动态考核评估,加强方案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效果反馈,做好新产业标准化工作新进展、新成效的总结和推广;健全人才队伍,鼓励标准化研究机构培养和引进标

政策指南

准化高端人才,加强国际标准化研究机构建设;注重宣传激励,支持在新产业标准化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国家级奖励的评选表彰。

政策指南

运动后不能喝冰水?

        流言内容:夏天运动后,即便很渴、很热,此时也不能喝冰水,不然对身体伤害很大。
        真相解读:这个说法不准确。运动后可以喝冰水,因为冰水可以迅速帮助身体核心部位降温,避免中暑或者脱水。
        虽然运动后能喝冰水,但不代表人人运动后都该喝冰水,因为有些人平时没有喝凉水、冰水的习惯,而冰水温度太低,可能会刺激肠胃,导致胃部不适,例如痉挛。
        总的来说,运动后可以喝冰水,但是要考虑个人习惯,受不了冰水的人,建议运动后喝温水,然后缓慢喝水,量不要太大,每次200毫升左右即可,逐渐补充。

科普一下

创新科技服务
助力鹤城未来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