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研究恐龙指南

电子杂志科普2023-03-21
344

吉林警察学院出版社

制作人:闫仪诺

研究恐龙指南

一:封面

二:目录

三:引言

四:恐龙时代

五:物种比较

六:走进恐龙时代

七:封底

现在的人类想要看到恐龙只能够通过大屏幕或者去博物馆里看恐龙化石,因为这种生物在好几千年前就灭绝了。然而依然有人认为这种物种并没有完全灭绝,它们之中有部分幸存了下来,后来进化成其他种类的动物,现在的地球生态圈基本是哺乳动物的“天下”,无论是在陆地上还是海洋里亦或是天空中,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哺乳动物的身影。然而这一现象在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因为那时候地球正被恐龙“统治”着。根据众多考古研究发现,恐龙最早出现在2.2亿年前,然后在大约6500万年前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至于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考古学家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地区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陨石坑,它的直径达到了10公里左右,同时它也是地球上最大的陨石坑。因此支持小行星撞击论的人认为这颗陨石坑就是导致恐龙灭绝的那颗小行星造成的。然而也有不少人怀疑,一颗直径10公里的陨石撞击在地球上是如何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灾难呢?至今仍未有可靠的说法来进行说明,以至于有人认为部分恐龙或许从那次灾难中幸存了下来。如果恐龙幸存了下来,为什么现在地球上不见它们的踪影呢?对此有观点认为,其实地球上很多地方的传闻多少都和恐龙有关。例如众所周知的尼斯湖水怪,一开始是一位来自英国伦敦的医生威尔逊在路过尼斯湖的时候拍摄到一张奇怪的照片,照片中出现了一只奇怪的生物,它有着长长的脖子和较小的头。虽然它和现在所有的动物都不像,但是和一种名为“蛇颈龙”的恐龙长得十分相似。

引 言

1、三叠纪:三叠纪(英语:eTriassic),是公元前2.5亿至2亿年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正负数百万年。

恐龙时代

2、侏罗纪:侏罗纪(Jurassic)是一个地质年代,介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约公元前1亿9960万年(误差值为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

恐龙百科

3、白垩纪:白垩纪(英语:Cretaceous Period)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开始于1.4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历经7900万年。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这时期,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最大的恐龙出现时期,许多新的恐龙种类开始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最早的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了。被子植物也出现于此时期。

物种比较

恐龙主要分为:肉食性恐龙、草食性恐龙、杂食性恐龙。为方便研究,恐龙可分为鸟类和非鸟恐龙,其中,非鸟恐龙只生活在中生代。

提起恐龙,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霸王龙。没错,生活在6500万年前的霸王龙是有史以来最大,也是最为凶猛的陆地食肉恐龙。但是随着科学家们的探索,人们对恐龙有了更为为全面的了解。那么你知道食肉恐龙的种类有哪些吗?它们之中谁又是最厉害的?

恐龙百科

1:霸王龙霸王龙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凶猛的食肉恐龙,其平均身长就有12.2米以上,咬合力最强可以达到24万牛顿,非常可怕,正是这样强悍的能力让它多次出现在影视作品之中。2、异特龙异特龙诞生于晚侏罗纪时期,其体型庞大,食肉卫生,性格极其凶猛,能够捕食比自己体型大的物种。
大型头颅,厚实头盾,种种性状都显示出三角龙代表了角龙科恐龙演化的巅峰
3、鲨齿龙
鲨齿龙诞生于白垩纪晚期时期,因为牙齿和鲨鱼相似
而的此名,这种恐龙的体型很庞大,成年鲨齿龙的身
长能够达到14米以上,在当时是非洲地区最强悍的掠
食者,几乎没有物种是它的对手。

十大肉食恐龙排名

恐龙百科

4、棘龙棘龙诞生于白垩纪中晚期,属于目前已知体型最庞大的食肉恐龙,成年棘龙身长最长能够达到20米,重26吨以上,电影《侏罗纪公园3》中就曾出现过和棘龙相关的元素。5、蛮龙
蛮龙诞生于侏罗纪晚期,在全球多个地区都有分布,
它有着“侏罗纪的霸王龙”这样的称号,体型庞大,性
格凶残,攻击性非常的强悍。
6、南方巨兽龙
南方巨兽龙生活在1亿到9600万年前白垩纪的南美洲
阿根廷,拥有强大的咬合力和极快撕咬速度以及如同钢刀一样锋利的牙齿,陆地动物里咬合力仅小于霸王龙。
7、诸城暴龙
诸城暴龙诞生于在白垩纪晚期,在我国的山东地区就曾发现过诸城暴龙的化石,根据相关资料得知,诸城暴龙的身长在12米以上,有着极其锋利的锯齿,肌肉群也很发达,能够轻松咬碎猎物的骨头。

8、奥沙拉龙奥沙拉龙诞生于白垩纪时期,其化石主要发现在巴西地区,这种恐龙主要捕食水中生物和腐肉,但如果到了旱季,就会攻击其它的恐龙,性格是非常凶残的。9、迅猛龙迅猛龙身形矫健,具有强悍的奔跑能力,也因此在捕食猎物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爪子极其锋利,如同镰刀一般,能够轻松撕开猎物的皮肤。10、特暴龙特暴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亚洲的蒙古和中国,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是一种顶级掠食者,可能以大型恐龙为食,例如鸭嘴龙类的栉龙或是蜥脚类的纳摩盖吐龙。

恐龙百科

百度小百科十大肉食恐龙排名10、特暴龙,9、西雅茨龙,8、食蜥王龙,7、魁纣龙,6、南方巨兽龙,5、霸王龙,4、撒哈拉鲨齿龙,3、马普龙,2、蛮王龙,1、棘龙。

霸王龙即雷克斯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期(MAA)距今约6850万年到650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的恐龙种类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霸王龙是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它称得上是食肉恐龙进化的巅峰,拥有巨大的体型、最强壮的身躯、最聪明的大脑,这些优势集合在一起足以秒杀其他品种的恐龙。但从身长上来看,其实大部分的食肉恐龙都可以超过霸王龙,但其在咬合力和肢体力量上却极具优势,这也是霸王龙能成为顶级霸主的原因所在。

恐龙百科

霸王龙介绍

十大食草性恐龙排名

1、利琳龙  利琳龙是一种生活在罗纪早期的大型食草恐龙,身高不高,但脖子较长,主要以蕨类植物和高处树叶为食,牙齿虽然不锋利,但视觉灵敏,反应速度也快。2、赛查龙赛查龙是一种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并有着强壮重甲的食草恐龙,脑袋较大,身体被厚重甲片和尖刺覆盖,尾巴呈骨棒状,可以用来抵御攻击。3、巨椎龙 巨椎龙也叫大椎龙,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早期,在十大食草性恐龙排名中排第三,身体较长,拥有锋利的爪子,可以用来防卫或者进食,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因为它们耻骨比较靠前,所以行动起来也很轻盈。

4、美甲龙美甲龙也叫梅甲龙,是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甲龙科恐龙,主要以各种树叶植物为食,因为头顶、以及身体的两侧长着尖刺,也有很多人认为美甲龙就是赛查龙。5、多刺龙多刺龙是生活在7000万年前白垩纪世时期的恐龙,主要群居在树林之中,虽然前肢较短,但后肢很长,头上长着的角也可以当作防护使用,能够保护自己的脑袋在战斗中不受到伤害。6、凌齿龙凌齿龙是一种生活在1.2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的大型食草恐龙,体型较长,嘴喙锋利,能够轻易的咬断树干枝叶,而且后肢较长,奔跑速度也快。

恐龙百科

7、果齿龙果齿龙是有美国考古学家发现的一种小型恐龙种类,也是目前已知最小的非鸟恐龙,大小跟松鼠差不多,另外,果齿龙也是一种杂食恐龙,不仅吃一些植物,而且还吃昆虫这些小型动物。8、腕龙腕龙是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群居食草恐龙,是世界最大的十大恐龙之一,脖子较长、牙齿也锋利,能够轻易的咬断高处的各种树干和植物,而且腕龙也是胃口比较大恐龙,每天要吃接近一吨的食物。

9、雷龙雷龙是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群居恐龙,虽然在十大食草性恐龙排名中排第九,但它的性情比较温和。脖子比较长,但脑袋较小,身躯相对庞大,走路声音也比较大,主要以各类低植被为食。10、三角龙三角龙也叫碎嘴龙、三犄龙,主要生活在白垩纪晚期,也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体重最重可达12吨,外观有点像犀牛,另外,虽然三角龙在十大食草性恐龙排名中排第十,但它的战斗力也很强,能够杀死世界十大最著名恐龙之一的霸王龙。

恐龙百科

恐龙百科

三角龙介绍

【三角龙属Triceratops】:拉丁学名为“三角的蜥蜴”之意,通称三角龙、三觭龙·演化谱系:蜥形纲-恐龙总目(Dinosauria)-鸟臀目(Ornithischia)-角足亚目(Cerapoda)-角龙下目(Ceratopsia)-角龙科(Ceratopsidae)- 开角龙亚科(Chasmosaurinae)-三角龙属(Triceratops)·生存年代和分布:白垩纪晚期,距今约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分布于北美洲,化石发现于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化石产地与暴龙完美吻合。另外,三角龙属是所有恐龙最晚出现的恐龙种类之一,但却是白垩纪晚期数量最多的恐龙,因为化石之多、所以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

【形态特征】·体长与体重:三角龙的身长被估计有7.9到9米长,臀高为2.5到3米,体重估计约达6到12吨,由于巨大的头颅占了很大比重,所以比同长度的恐龙壮硕许多倍,都是一群胖子~

恐龙百科

三角龙介绍

·头颅骨:大众的目光总聚焦在它们的三根角,其实三角龙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们的大型头颅,不仅 重,而且是所有陆地动物中最大之一,头盾可超过2.5米,占体长1/3,“三头身”大胖子实锤。而拥有已知最大型的陆地动物的头颅骨的动物,也是角龙科的成员——泰坦角龙,头颅长达2.9m。

·额角与鼻角:头颅的口鼻部上方有一根鼻角,以及一对位在眼睛上方的额角,额角可长达1米,并且会随着三角龙的成长而发生形态变化。(a)幼年时向上凸起,(b,c)青年时开始往后翘,(d)成年时角的根部开始向前弯曲,导致额角如翻转的S型,(e)老年时向下弯。·头盾:头颅后方则是相对短的骨质头盾,某些个体的头盾边缘有多个颈盾缘骨突。并且三角龙的头盾是完全实心的无洞孔结构,可以很好的保护它们的颈部。而大多数角龙科成员的头盾都带有洞孔且薄,远不如三角龙的头盾般坚固。大型头颅,厚实头盾,种种性状都显示出三角龙代表了角龙科恐龙演化的巅峰。

恐龙形态

恐龙时期

走进三叠纪

三叠纪时大多数地球上的大陆形成一块巨大的大陆:盘古大陆。
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以及其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今天,三叠纪被分成更多亚层。三叠纪时的气候炎热干燥,这形成了现在可以看到的当时留下来的典型的红色沙石。当时季节分明,有强烈的雨季。在两极比较潮湿温和。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当今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
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由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开始,因此其生物开始时分化很厉害。六放珊瑚亚纲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也是这时候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乌龟——原颚龟也出现在三叠纪晚期。第一批鱼龙出现了。

简介

恐龙形态

恐龙时期

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正负数百万年。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之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今天,三叠纪被分成更多亚层。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今天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由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开始,因此其生物开始时分化很厉害。六放珊瑚亚纲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也是这时候出现的。三叠纪时的气候炎热干燥,这形成了现在可以看到的当时留下来的典型的红色沙石。当时季节分明,有强烈的雨季。在两极比较潮湿温和。

发源历史

恐龙百科

名字来源

日本首先将希腊文“Trias”译为三叠纪,中国地质界沿用了这一名称。此期形成的地层称为三叠系,代表符号为“T”。三叠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生物变革方面,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古老类型的代表(如无孔亚纲和下孔亚纲)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转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而筳及四射珊瑚则完全绝灭。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典型的早期槽齿类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且仅限于三叠纪,其总体结构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以至于鸟类的祖先模式;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适于陆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三叠纪时,晚二叠世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世的大部分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为划分和对比地层创造了极重要的条件。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代的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的植物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除本内苏铁目始于三叠纪外,其它各类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始有了发展,但并不占重要地位。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世,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

恐龙百科

气候
代表三叠纪的典型红色砂岩向我们表明,当时的气候比较炎热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那时的地球两极并没有陆地或覆冰。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布决定了各地的气候,靠近海洋的地方自然是比较湿润而草木茂盛,但是由于陆地的面积十分广阔,使带湿气的海风无法进入内陆地区,大陆中部便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沙漠,所以陆地上的气候相当干燥,这进而使得较耐旱的蕨类品种及不过分依赖水繁殖的针叶树逐渐在这些地区取得了竞争优势。
陆地
三叠纪的陆地三叠纪时期的地球与现今的地球截然不同,只有一块大陆,这块大陆被称为泛古陆,即大冈瓦纳古陆。劳拉西亚古陆包括了今日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冈瓦纳古陆则包括了非洲、大洋州、南极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印度等部分地区。
不过到三叠纪中期,泛古陆开始出现分裂的前兆,在北美洲、欧洲中部和西部、非洲的西北部均出现了裂痕。

海洋
泛古陆之外的地表上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超大海洋,这个海洋横跨两万多千米,面积大小和今天的所有海洋的总面积差不多。而且由于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并且大多分布在如今的西欧地区,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确定的。

恐龙百科

世界三叠纪地层对比见表1(世界三叠系与中国三叠系对比简表)
生物年代地层分类和对比: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中叶,世界三叠系的生物年代分类标准,逐步地在东阿尔卑斯地区建立起来。这就是在奥地利和意大利境内的下三叠统维尔芬阶或斯西提阶,中三叠统安尼阶、拉丁阶、上三叠统卡尼阶、诺利阶和瑞替阶。这些阶的层型,在奥地利的梯罗尔州维尔芬附近,恩斯河流域和意大利的多洛麦特山等地。20世纪以来,三叠系的生物年代分类研究更为详细。主要涉及下三叠统的分阶,二叠-三叠系界线,瑞替阶的归属和各阶的含义厘定等。经过深入研究,德国型与阿尔卑斯型三叠系的生物年代对比也比较明确。

地层世界的三叠系广泛分布于、和的边缘海域、及各类拼贴上,也见于大陆内部的内陆盆地内。按照沉积相特点,国际上通常分为海陆交互相的德国型三叠系、海相的阿尔卑斯型三叠系和陆相红层的英国型三叠系。有的学者又提出特提斯南缘浅海相的塞伐狄克型三叠系和北方海域的北极型三叠系等。这些类型实际上侧重于反映欧洲地区的一般情况。此外,还有亚澳地区的陆相含煤三叠系等类型。

恐龙百科

裸子植物的兴盛时代
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发生了重大变化,内生、游泳的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群落取代表生、固着的腕足动物—海百合群落而成为海洋中的优势群落;六射珊瑚取代四射珊瑚,并迅速发展,遍及全球。与古生代相比,双壳类和菊石类也多属新发展的种类,菊石多具有复杂的纹饰和菊石式缝合线。三叠纪时,脊椎动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槽齿类爬行动物出现,并从它发展出最早的恐龙,三叠纪晚期,蜥臀目和鸟臀目都已有不少种类,恐龙已经是种类繁多的一个类群了,在生态系统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三叠纪也被称为“恐龙世代前的黎明”。与此同时,从兽孔类爬行动物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动物—似哺乳爬行动物,但是,在随后从侏罗纪到白垩纪长达1亿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这批生不逢时哺乳动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龙为主的爬行动物的阴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为地球的主宰。
三叠纪早期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植物趋向繁茂,低丘缓坡则分布有和现代相似的常绿树,如松、苏铁等,而盛产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几乎全部灭绝。

恐龙百科

灭绝事件

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结束,尤其对海洋生物来说它的摧毁惨重:牙形石灭绝,除鱼龙外所有的海生爬行动物消失。腕足动物、腹足动物和贝壳等无脊椎动物受到巨大冲击。在海洋中,22%的属,大约一半的种消失。这次灭绝事件并非在所有地方的摧残程度都一样。在有些地方几乎它没有任何影响。在其它一些地方实际上所有的迷龙和大多数合弓类动物都消失了。许多早的恐龙也均灭绝,而那些发达一些的恐龙却幸存了。许多槽齿目动物也都灭绝了。幸存的植物包括针叶类和苏铁。这次灭绝事件的原因还不清楚。在2.08至2.13亿年以前盘古大陆开始分裂,这导致了强烈的火山运动,这是地球大陆形成后最强烈的火山运动了。其它可能的原因有全球性的气候冷却或陨星。加拿大魁北克的一处陨石坑曾一度被认作是这次灭绝事件的起因,但后来的调查认为这个陨石坑是在2.14亿年前形成的,比三叠纪的结束早了120±20万年,因此不太可能是这次灭绝事件的直接原因。

甚至连灭绝的确切时间也不十分确定。一些研究认为实际上当时有两次灭绝事件,其相隔时间是1200至1700万年。这次灭绝事件为恐龙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恐龙在此后的1.5亿年中是地球上最主要、种类最多和数量最大的动物群。2022年,中国、西班牙的古生物学者在西班牙2.37亿年前的三叠纪地层中发现一块古植物化石。它既有类似裸子植物的外表,又有类似被子植物的结构特征,科研人员将之命名为“三叠纪跨界者”。叠纪跨界者的‘球果’的‘苞鳞’几乎完全包裹住了其腋部的胚珠,仅在腹面还留有一条小缝,这意味着它对胚珠的包裹程度还没有完全达到被子植物的程度。‘三叠纪跨界者’是目前裸子植物中最接近被子植物的种类,很可能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的过渡类群。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植物》上。

恐龙百科

走进侏罗纪

侏罗纪(Jurassic)是一个地质年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约公元前1亿9960万年(误差值为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

简介

侏罗纪的名称源于瑞士、法国交界的侏罗山(今译汝拉山),是法国古生物学家A.布朗尼亚尔于1829年提出的。由于欧洲侏罗系岩性具有明显的三分性,1837年,L.von布赫将德国南部侏罗系分为下、中、上3部分。1843年,F.A.昆斯泰德则将下部黑色泥灰岩称黑侏罗,中部棕色含铁灰岩称棕侏罗,上部白色泥灰岩称白侏罗。侏罗纪分早、中、晚3个世。

恐龙百科

侏罗纪是由亚历山大·布隆尼亚尔命名,名称取自于德国、法国、瑞士边界的侏罗山,侏罗山有很多大规模的海相石灰岩露头。侏罗纪前期,因为经历大灭绝,所以各种动植物都非常稀少(属于休养生息的阶段),但其中恐龙总目一枝独秀,伺机称霸陆地。侏罗纪中晚期以后,恐龙成为地球上最繁荣昌盛的优势物种,此后会统治地球1.5亿年,直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中晚侏罗世时,板块运动导致了南美洲的南部从非洲分开。劳亚古陆也逐渐地从非洲和南美洲分离开,造就了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着这些裂谷大陆的边缘,火山活动频繁。与此同时,欧亚大陆南下,缩小了特提斯洋。侏罗纪海平面的上升,北美和欧洲间形成了大陆边缘的海道。

侏罗纪时期,地球上要比三叠纪时拥有更多的独立陆块,导致海岸带增多。整个侏罗纪时期,大多数时期处于温暖和潮湿。当时繁盛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如今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丰富的煤炭资源。尽管那时有局部的干旱地区,但绝大多数盘古大陆,均处于郁郁葱葱的绿洲。劳亚大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生物群,在许多方面,仍然十分独特,动物群具备了较多的洲际色彩。生物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翼龙类和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等。陆生的裸子植物发展到极盛期。淡水无脊椎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及昆虫迅速发展。海生的菊石、双壳类、箭石仍为重要成员,六射珊瑚从三叠纪到侏罗纪的变化很小。棘皮动物的海胆自侏罗纪开始占据了重要地位。

恐龙百科

  侏罗纪(Jurassic)是一个地质时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约BC1亿9960万年前(误差值为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前(误差值为400万年),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侏罗纪是由亚历桑德雷·布隆尼亚尔(Alexandre Brongniart)命名,名称取自于德国、法国、瑞士边界的侏罗山,侏罗山有很多大规模的海相石灰岩露头。中文名称源自旧时日本人使用日语汉字音读的音译名“侏罗纪”(音读:シュラキ,罗马字:shuraki)。

 三叠纪晚期出现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在侏罗纪晚期已濒于绝灭。早侏罗世新产生了哺乳动物的另一些早期类型——多瘤齿兽类,它被认为是植食的类型,至新生代早期绝灭。而中侏罗世出现的古兽类一般被认为是有袋类和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软骨硬鳞鱼类在侏罗纪已开始衰退,被全骨鱼代替。发现于三叠纪的最早的真骨鱼类到了侏罗纪晚期才有了较大发展,数量增多,但种类较少。侏罗纪的菊石更为进化,主要表现在缝合线的复杂化上,壳饰和壳形也日趋多样化,可能是菊石为适应不同海洋环境及多种生活方式所致。侏罗纪的海相双壳类很丰富,非海相双壳类也迅速发展起来,它们在陆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上起了重要作用.
侏罗纪是裸子植物的极盛期。苏铁类和银杏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松柏类也占到很重要的地位。

生物概况恐龙时代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三叠纪出现并开始发展的恐龙已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各类恐龙济济一堂,构成一幅千姿百态的龙的世界。当时除了陆上的身体巨大的迷惑龙、梁龙、腕龙等,水中的鱼龙和飞行的翼龙等也大量发展和进化。

恐龙百科

走进白垩纪

白垩纪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

白垩纪(英语:Cretaceous Period)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开始于1.4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1],历经7900万年。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白垩纪时期,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白垩纪,最大的恐龙出现时期,许多新的恐龙种类开始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最早的蛇类、蛾、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了。被子植物也出现于此时期。

陆栖动物白垩纪恐龙种类达到极盛,这时候最著名的恐龙是霸王龙,而当时海洋中巨大凶猛的爬行动物并不亚于霸王龙,其中混龙类的上龙和海生蜥蜴类的沧龙身长可超过15米,比我们认识的逆戟鲸和大白鲨都大。白垩纪海洋中造礁的厚壳蛤达到极盛,一度取代珊瑚成为主要的造礁生物,使现代类型的珊瑚礁中断了将近七千万年。到大约六千七百万年前白垩纪结束时,这些海洋和陆地上的动物大量灭绝,只有少量残存在。

恐龙百科

白垩纪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

按照地球岩层的年龄,将地球46亿年划分成两个大单元,其中看不到或者难以见到生物的时代称为隐生宙,而可以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为显生宙。大概可以推至5.42亿年前。而5.42亿年以后到现在的时间则被称为显生宙。其中隐生宙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上面图片泥盆纪的英文名称错误,泥盆纪应为Devonian)冥古宙开始于地球形成之初,冥古宙、太古宙界限不是很明确,依据不同的文献可能有不同的定义。太古宙以最古老的岩石为定义,大约距今40亿年。更早的时期则定义为冥古宙。太古宙后面就是元古宙。地质学家将宙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太古代一般指地球形成时期,为46亿年前到38亿年前左右,其时间有数以亿计的年数之差,因为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太古代之后是元古代,其结束的时间一般在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该时期大概在5.7亿年左右。地质学家将前寒武纪以后到现在的时间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个单元。古生代是显生宙的第一个代。古生代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持续约3亿年。古生代后期,爬行动物和类似哺乳动物的动物出现,古生代以迄今所知最大的一次生物绝灭宣吿完结。

古生代后期,爬行动物和类似哺乳动物的动物出现,古生代以迄今所知最大的一次生物绝灭宣吿完结。

恐龙百科

地质年代表简介

如果把地球诞生到现在的大约45亿年缩小到1年,则人类存在的时间只有极短的半个小时。不得不赞叹地球的漫长与人类的渺小。

白垩纪,既是恐龙王朝的巅峰也是终结。在这中生代最后一个纪元里,除了地球霸主恐龙的灭绝,还发生了许多对现今地球影响颇大的事件。诸如,大西洋诞生、真正的鸟类出现、植物开始开花结果、哺乳动物开始占据主要生态位等等,地理环境和生物种群都发生了重要变革。虽然这些事件从三叠纪、侏罗纪就已经埋下伏笔,但直到白垩纪才真正产生影响。接下来,让我们再次回到恐龙世界,回顾它们的兴衰史,一起见证这些生物演化大事。

恐龙研究指南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