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南美洲美学及设计

其他分类其他2023-12-03
183

南美洲美学及设计

SOUTH AMERICA 
 AESTHETIC
AND
DESIGN

MAGZINE  
OF 
ART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212143
梁嘉仪
视觉传达设计

PREFACE

卷首语

 欢迎来到南美洲文明的奇妙世界。在这里,我们将一同探索这片丰富多样的大陆,从古老的原住民文明,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再到现代的多元文化社会。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文明如同繁星般闪烁,书写着一段段独特的历史。
  本杂志将从美学渊源、美学表现与分析、现代设计演绎三个方面展开介绍南美洲的美学及设计。

01

02

南美洲美学及渊源

美学表现与分析

古代南美洲文明

1.工艺美术
2.音乐与舞蹈
3.文学与电影

CONTENTS

03

现代设计演绎

1.平面设计
2.建筑设计
3.服装设计

南美洲美学渊源

Aesthetic  Origin

安第斯文明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文明之一,与中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文明齐名,她与任何古文明一样,经历了崛起、争妍、繁荣、落幕的过程,盛衰兴亡中独留千年的喟叹。安第斯山脉有着古老的文明,是南美洲最主要的考古区域。这曾经兴起和消亡过许许多多灿烂的土著文明。在今秘鲁、玻利维亚等地的沿海和山区分布着许许多多印第安文明,包括查文、纳斯卡、莫切、瓦里、蒂亚瓦纳科、奇穆等等。而其发展的顶峰和最典型的代表非印加帝国莫属。

南美洲安第斯地区文明分布图

 Civilización Norte Chico

目前已知南美洲最早的人类遗迹是秘鲁南部塔卡纳城附近米哥利亚山口的岩雕,是公元前一万年人们雕刻的动物和手持弓箭狩猎的人物图像。在秘鲁陆续挖掘出土的还有公元前8000年的村落遗址,那时已出现房屋、石器工具和谷仓,可见安第斯人早期已知定居和储备粮食的方式。
卡拉尔文明,也被称为小北文明Civilización Norte Chico,是美洲可考证的最古老文明,坐落在秘鲁中北部海岸线上。它的发现将美洲历史往前推进了1000年。

卡拉尔文明-公元前 3000 年

建筑是卡拉尔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成就,卡拉尔人利用石块和粘土来建造,他们还会抛光打磨石块、绘制植物和花卉作为装饰。

苏佩圣城

卡拉尔-苏佩圣城是了解这段5000年前历史最好的地方。它被认为是美洲的第一座城市,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金字塔、下沉式露天剧场、抗震建筑和保持内部火焰不灭的地下通风管道,每座公共建筑的位置还与天文和宗教有关。

卡拉尔城区

卡拉城区鸟瞰图

Manchai culture

曼查伊文化则分布于秘鲁中部沿海地区,以秘鲁首都利马以南的卢林河流域和曼查伊巴霍遗址等地为中心。人们在这些地方文区域都发现了大型祭祀遗址,使之成为安第斯地区人口聚集和社会分化的有力佐证。

曼查伊文化-公元前 3000 年

Paracas culture

公元前1500-前500年的库比斯尼克文化是在卡拉尔文化的基础上繁荣起来的,是秘鲁北海岸北部的一个早期文化。其在建筑、石雕方面有卓越表现。除了建筑,库斯尼克人还生产出了许多高品质的陶器,不仅光泽度高并极注重细节。图案与造型有植物、动物及神话世界中的人物形象等,这些元素在他们的生活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以造型精美的马镫形口陶器而闻名。比如“人脸形马镫口陶瓶”。瓶口为独特的马镫形,是库比斯尼克陶器重要特征之一。

库比斯尼克文化-公元前 1500 年

彩色女性小雕像

库比斯尼克文化的宗教传统传播到秘鲁北海岸的大部分地区,与北部高地发展繁荣的查文文化相互交融后,影响到了更广泛的区域。它们对猫科动物的刻画着重体现在对大尖牙的强调。

Kubisnik culture

公元前1500年前后安第斯地区多个文化相继繁荣发展,位于秘鲁北部高地的查文文化被当时众多地区的人们所接受。
查文文化是安第斯山地区第一代的主要文化,从公元前1000年开始,历时1600年左右,这期间有1100年的时间(公元前900年~公元200年)为这一文化的繁荣期。近百年的考古研究表明,查文文化受到了秘鲁海岸北部更早期库比斯尼克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两种文化在公元前1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共存,且共同将猫科动物作为文化的符号象征,这一形象也被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器物中。它因其最重要遗址查文德万塔尔而被定名为查文文化。在艺术文化方面,查文文化代表了当时安第斯地区最高的文化成就,反映了安第斯文明第一次文化统一的面貌,也成为之后众多安第斯文化发展的源泉。

查文文明-公元前 900 年

猫科动物形马镫口陶瓶

德万塔尔遗址

查文文明已发掘的遗址多为宗教祭祀中心。神庙有石构廊庑曲折穿越。典型神像是犬齿外露、须发如蛇的美洲虎神,形象诡奇多变。还有马蹬壶、敞口碗等陶器和耳坠、镯子等金属饰物。

猫面马镫口陶瓶

这两件石雕头像来自查文·德万塔尔遗址中的神庙建筑群。它们展示了祭司在致幻剂的作用下,由一张普通人脸转变成令人敬畏的猫科动物脸庞的过程。在查文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象征主义就是这类介于猫科动物和人之间的主题,这明显蕴含着二元观念。

石雕头像两件

公元前200年以后,查文文化逐渐衰落,原先受查文文化影响的秘鲁许多地方,纷纷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如在秘鲁北部和中部地区出现了比库斯文化、加依纳索文化和利马文化。

在秘鲁南部沿海,受查文文化影响的帕拉卡斯与临近的托帕拉文化融合,逐渐发展为纳斯卡文化。公元6世纪,莫切文化发展为沿海区域最强势的文化和安第斯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被誉为安第斯“古典文化盛开的花朵”。莫切人用写实和拟人化的手法刻画多彩生活的丰富主题,构想对人间与冥界、自然与神灵的连接崇拜;而纳斯卡人则在各类器皿上绘制与“纳斯卡地画”图案如出一辙的水神、虎鲸神、神鸟等生灵形象,向人们传递着纳斯卡人灵魂深处神秘的精神信号,折射出纳斯卡先民的神秘信仰和图腾崇拜。

帕拉卡斯人不但掌握了各种颜色,并且用来染织纹样。在帕拉卡斯文化时期许多精美的纺织品都使用羊驼毛制作,并且用于包裹祖先的木乃伊。帕拉卡斯织物大都使用羊驼毛制作,常见的图案是萨满人物和动物形象,他们佩戴着面具、头饰以及蛇皮皮带,有的还手持特殊的工具或网袋,精致程度丝毫不输现代刺绣作品,画风也是独树一帜。

帕拉斯卡织物

Kubisnik culture

帕拉卡斯文化,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五世纪,兴衰于秘鲁南部沿海地区。因其发现于帕拉卡斯半岛而得名。 
关于帕拉卡斯文明的起源,至今考古学界仍然没有定论,一般认为它与查文文明有所渊源。
它在纺织工艺方面表现出令人惊异的成就,他们的织物色彩丰富艳丽,可以从中分辨出190多种不同颜色。考古出土了包括绣花织物、镶着金和羽毛的头巾、披巾等。帕拉卡斯人生活在一片极为干旱的沙漠之中,而在这种极端的天气下让他们技艺高超的纺织品得以幸存2500年之久。而且,那里还发现了不少木乃伊,他们身上大多穿着极其鲜艳的服装,那些服装在纺织、剌绣、染色等方面无不显示出令人赞叹的高超技艺。

帕拉卡斯文明-公元前 300 年

在纳斯卡地面图案中,蕴含着宗教信仰和社会秩序,陆续出现了13个星座神话的棕色、红色、白色三种图案。除此之外,纳斯卡文化还歌颂自然、讴歌美德、表达人生态度等等,这些也成为了其文化中永恒的主题。

纳斯卡线条

Nazca Culture

纳斯卡文化诞生在安第斯山脉的沙漠地带,是一支非常神秘的文化,拥有先进的工艺。纳斯卡文化有可能是在帕拉卡斯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的地理位置大体相同。相比于前身帕拉卡斯文明,纳斯卡文明就要著名得多,这主要归功于纳斯卡地画这一世界未解之谜。这些存在于荒野高地上的地画,只有在纳斯卡地区的高空才能看清,巨大的图案,为挖去地表砾石露出白沙而形成,面积往往宽达数十米,还有千米以上的纵横交错和平行线条。据研究,高原上的碎石吸收并保留了阳光的热能,形成了一层具有保护作用的干燥暖空气,这才让地画保存了两千年。事实上,纳斯卡人的成就远不止地画。卡瓦奇古城是纳斯卡文化的主要仪式中心,出土了大量彩色陶器和战争胜利品。

纳斯卡文明-公元前 200 年

Moche culture

莫切文化兴盛于秘鲁海岸北部。该文化以其高度复杂的手工制品以及独特又意义深远的艺术风格而闻名。莫切文化因其文化的发源地莫切河谷而得名,分布于秘鲁沿海,其中心在莫切和奇卡玛两河谷。年代有公元200年—700年、公元50年—800年等说法。在建筑、制陶、金属加工和纺织方面均取得很高的成就。在建筑方面,莫切人建造了以月亮神庙和太阳神庙为代表的巨大的宗教系统。在制陶方面,数以万计的莫切彩绘雕纹陶器向世人展示着莫切人的祖先、神灵和妖兽,及其超自然世界与人世的交流景象。在金属加工方面,莫切人进一步完善了比库斯人的技术,在工艺上表现得卓然独立。在纺织业方面,莫切人将各种精致的材料用于服装中,通过精美的图案和缤纷的色彩传递出所有者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莫切文化是秘鲁北部古代沿海地区最发达的文化。

莫切文明-公元 250 年

面部雕纹的男子陶瓶

公元600年至公元1100年,蒂亚瓦纳科文化、瓦里文化和西坎文化群雄并起。蒂亚瓦纳科文化在的的喀喀湖南岸兴起。同时期,受纳斯卡文化影响的瓦里文化从秘鲁南部高地崛起并迅速发展,维持了近3个世纪的强势地位,与同样强势的蒂亚瓦纳科文化有频繁接触和交流。因此,蒂亚瓦纳科文化与瓦里文化在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崇尚祭祀葬礼和大自然中的神秘力量,常以羊驼、美洲豹、鹰等神圣动物为题材制作陶器制品用于祭祀。
 

 稍晚于蒂亚瓦纳科与瓦里文化形成的西坎文化在10世纪初叶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发展出高度发达的金属冶炼技术。因其人口众多,控制了秘鲁沿海的广大地区,持续繁荣发展至14世纪中叶。由此,西坎文化成为可以与蒂亚瓦纳科和瓦里文化抗衡的重要力量。

Pukala culture

普卡拉文化与同地区的迪亚瓦纳科文化相互竞争,直到迪亚瓦纳科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但普拉卡文化在艺术和宗教等方面深刻影响了迪亚瓦纳科文化的发展,根据迪亚瓦纳科早期文化层出土的普卡拉式陶器表明了普卡拉文化是迪亚瓦纳科文化典型陶器风格的前驱。

普卡拉文明 -公元前250年

普卡拉礼制“号角”

Tiahuanaco Culture

蒂亚瓦纳科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之前,逐渐发展成为安第斯南部高地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公元7世纪初叶,它开始向的的喀喀湖盆地以外的地域进行经济和宗教扩张。蒂亚瓦纳科文化的繁荣持续到了公元1000年左右,其文化高度足以傲视整个安第斯地区。
蒂亚瓦纳科古城遗址是蒂亚瓦纳科文化宗教、政治中心,其地表考古遗址面积约3.8至4.2平方公里之间,是南美洲最大的遗址之一。亚蒂瓦纳科在古印第安语中是“创世中心”之意,暗示着它位于世界的中心。

蒂亚瓦纳科文化 -公元400年

古城遗址

迪亚瓦纳科古城遗址群呈现出一个豁口向下的新月形地貌特征。古城布局沿东西轴线建造,整个区域的三边都被护城河包围,另一边和的的喀喀湖相连。古城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阿卡帕纳梯形金字塔,这是遗址中最长的建筑物。

“权杖之神”

Wali culture

瓦里文化与迪亚瓦纳科文化几乎是同一个时代。公元7世纪,秘鲁中南部高地的瓦里文化跃然而起。瓦里文化综合了纳斯卡等文化的因素。
瓦里文化最杰出的贡献表现在城市设计上,以严谨的城市管理为中心的布局取代以祭祀场所为中心的设计。瓦里文化的艺术风格典型特征是偏爱用夸张的几何抽象图案设计造成含混晦涩效果,这使它成了一种显然与之前所有的安第斯风格完全不同的审美表达。

瓦里文明 -公元650年

瓦里帝国遗址

Sikan culture

公元800年之后,迪亚瓦纳科文化和瓦里文化都走向了没落。分布于秘鲁北海岸的西坎文化(Sicán)、契穆文化逐渐统治了秘鲁的大片地区。其中西坎文化继承了莫切文化传统,包括制陶、冶金、大型土坯砖金字塔式建筑等等。

西坎文明 -公元750年

首都图库姆遗址

黄金面具

Chancay culture

昌凯文化与北海岸的契穆文化处于同一时代,并且互相影响,后被契穆人占领了其南部部分地区。到公元1450年左右,印加帝国占领了整个昌凯地区。昌凯文化是秘鲁文化中最返璞归真的文化。而这一时期纺织品技法多变,工匠擅长通过织物色彩深浅、经纬线的疏密程度来制造变化。昌凯文化最具特色的是陶器,其纺织品技法多变,昌凯文化的木制品与纺织品的复杂性完全相反,特点是简单。

昌凯文明 -公元1100年

Khitan culture

大约在公元1100年之后西坎文化衰弱,被同为北海岸以莫切谷的昌昌古城为首都的契穆人(又称奇穆)所吞并。契穆人征服西坎文化后发展成沿海地区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
考古学证据表明,奇穆继承了莫切文化(Moche),早期的奇穆陶器与莫奇卡陶器类同。奇穆陶器均为黑色,多表现为一种生物的外形或人类或坐或站的姿态,而金属制品则非常细致和复杂。
奇穆文化的一个特色是对月亮的崇拜,而不是像印加人一样崇拜太阳。奇穆人将太阳视为破坏者,这可能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沙漠地带太阳过于毒辣的缘故。

奇穆文明 -公元1150年

双色陶人

Wali culture

在秘鲁古代文明中,最为著名的是印加文明。印加帝国在15世纪中期之前是一个小国家,之后逐渐扩张成为南美洲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印加帝国的强大为其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各式精美绝伦的出土艺术品中便可感受其无限魅力。其中,印加吉氆记事结绳最能代表印加人民的智慧和艺术修养。由于印加人没有发明文字,便依靠吉氆记录事件和统计数据。印加帝国的手工业和建筑非常发达,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印加文明 -公元650年

坦博遗址

印加帝国是古代南美洲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其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成就为人类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西班牙人的入侵和征服最终直接导致了印加帝国的衰落和崩溃,但印加文化和传统却在人民的心中延续了下来,并对今天的秘鲁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加人

印加帝国统治范围

西

南  美  洲

安第斯文明在印加帝国时期发展到极盛。然而16世纪初印加帝国因内乱频繁日趋衰落,加之漂洋过海寻找“黄金国”的西班牙殖民者踏上这片土地,随之而来除了坚船利炮就是肆虐欧亚大陆数千年的传染病,它们夺去了无数印第安人的生命。西班牙殖民者趁机征服了印加帝国,灿烂辉煌的安第斯文明也就此落幕。
西班牙殖民者通过宗教、政治和经济手段,迅速控制了安第斯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并把这一地区列为其殖民地,在此后几个世纪中,安第斯地区成为了西班牙帝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到19世纪初,南美洲各国陆续获得独立。

ESTABLISH A COLONY

COLONIAL  RULE

西班牙
殖民侵略

西班牙殖民者和移民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艺术和宗教信仰,如耶稣会传教士所创立的宣教运动,以及在拉丁美洲盛行的巴洛克艺术风格。

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的文化交融

安第斯文明虽然因征服而落幕,但南美大陆依然延续着这一古文明的文化遗产。如今在南美大陆依然可见明显的安第斯文化印迹,如秘鲁各类旗帜和军事徽章以及阿根廷、乌拉圭的国旗、国徽中就采用了受印加神因蒂启发的“五月太阳”。而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安第斯国家的艺术、文化也都与安第斯文明的文化遗产息息相关。

在南美独立后,安第斯地区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各种民族和文化开始重新融合。在20世纪初期,一些安第斯地区的国家开始推动本土文化的复兴运动,如秘鲁的印加主义和厄瓜多尔的印第安人运动,这些运动推动了安第斯地区的本土文化复兴和自我认同的提高。

南美洲
美学表现与分析

当我们回望安第斯文明的历史,观赏其辉煌岁月留下的文化遗迹,当我们行走在气势磅礴的马丘比丘宫殿、雄伟壮观的库斯科古城,欣赏神秘莫测的纳斯卡地画、绚丽多彩的手工艺品和熠熠发光的金银首饰,仿若时光倒流,穿梭在由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纳斯卡文化、雷瓜伊文化、加伊纳索文化、莫切文化、普卡拉文化、蒂亚瓦纳科文化、瓦里文化、西坎文化、奇穆文化、钱凯文化和印加文化纵横交织的安第斯文明之中,我们在那些杰作上感受到安第斯先民闪烁的智慧光芒,赞叹他们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仰,赞叹他们在那片拥有屋脊山脉、戈壁荒漠、热带雨林和沙滩海岸的复杂地貌上兢兢业业地以不同方式创造的文化果实。

陶器 

猴形马镫形口陶器

库比斯尼克文化

库斯尼克人生产出了许多高品质的陶器,不仅光泽度高并极注重细节。图案与造型有植物、动物及神话世界中的人物形象等,这些元素在他们的生活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以造型精美的马镫形口陶器而闻名。比如“人脸形马镫口陶瓶”。瓶口为独特的马镫形,是库比斯尼克陶器重要特征之一。

该陶器具有雕塑的特点,整器被抛光并涂上了两种颜色。据推测,瓶上的动物很可能是蜘蛛猴(蛛猴属)、吼猴或是世界上最小的猴子狨猴。

吹奏的男子陶俑

该陶俑服饰刻有代表猫科动物皮毛上的斑纹,头上带着一对尖耳或双角,吹着竖笛。这个陶俑的身份很可能是一位正在进行祭仪中的萨满,所穿的服饰代表着猫科动物与人两者之间互相自由转变的能力。

01 工艺美术

陶器 

猫形马镫形口陶器

库比斯尼克文化

库比斯尼克文化的宗教传统传播到秘鲁北海岸的大部分地区,与北部高地发展繁荣的查文文化相互交融后,影响到了更广泛的区域。它们对猫科动物的刻画着重体现在对大尖牙的强调。

陶器上人脸布满划痕,并以朱砂进行彩绘,眼睛表明此人可能已经失明。这件陶器反映出库比斯尼克文化格外注重表现陶器的细节。
这类带有人脸形象的陶器大致分为红色和褐色两类,人脸由里向外突出。在这个突出的部位用线刻、刺突、轻度的雕塑造型技法等制成纹样,脸的大小以陶器自身的大小为准。在这件陶器上可以看出后期莫切文化陶器中逼真的雕塑风格是源于早期文化的影响。 这类带有人脸形的陶器并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与日渐频繁的宗教祭祀有密切关系,作为祭仪用具。

人脸形陶瓶

陶器 

石雕头像两件

查文人在雕刻、绘画、陶艺、和纺织等方面表现出卓越的艺术才能,他们制作了各种绚丽多彩的陶器、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并在建筑和艺术方面采用了独特的图案和符号。
查文文明已发掘的遗址多为宗教祭祀中心。神庙有马蹬壶、敞口碗等陶器和耳坠、镯子等金属饰物。

这两件石雕头像展示了祭司在致幻剂的作用下,由一张普通人脸转变成令人敬畏的猫科动物脸庞的过程。在查文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象征主义就是这类介于猫科动物和人之间的主题,这明显蕴含着二元观念。对动物力量的迷信,也说明查文文化还是比较原始的图腾崇拜。

左头像

左边这件头像仍然有些像人,但已经展现出宽阔的鼻子、凹陷的脸颊等不同寻常的特征,同时拥有了人和猫科动物的双重面部特征。

查文文化

右头像

右边的头像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宽阔的嘴巴,突出的尖牙,意味着更接近猫科动物。它们要么获得了类似于美洲豹般强大的力量,要么已经转变成了一只神圣的猫科动物。

陶器 

猫形马镫形口陶器

查文文化

查文文化最重要的一大特色,就是崇拜美洲虎等猫科动物。比如这只“猫科动物形马镫口陶瓶”,来自秘鲁国家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博物馆,是“查文-库比斯尼克文”文化代表。它描绘了一只蹲着的猫科动物形象,陶瓶上突出的獠牙就是猫科动物的特征之一。

猫科动物陶碗

陶器 

帕拉卡斯文化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陶器工艺,将矿物颜料与粘稠的树脂混合,用雕刻的方式在器物上勾勒出形状。不过此类陶器的光泽度通常不高,这件陶瓶便呈现了这种特征。

帕拉卡斯文化

猫面马镫形口陶器

陶器 

彩绘人面陶瓶

纳斯卡文化

陶器 

这只“木乃伊形纳斯卡彩绘陶瓶”塑造的是一个贵族人物的木乃伊形象。这件陶瓶和出土的木乃伊非常相似,最外层斗篷上装饰的是战俘首级和各种神话中的形象,顶部表示头部,前额装饰金饰,脸部佩戴面具。

纳斯卡文化

这只“虎鲸形彩陶瓶”和地画如出一辙。它收藏于拉鲁克博物馆,塑造了“虎鲸神”的形象,在纳斯卡神话中,虎鲸神将捕获的战俘首级送到冥界,替纳斯卡人供养他们的祖先。

纳斯卡陶器的底色一般都是砖红色或橙色,上面以红、黄、褐、紫、黑、白、灰等多种不同色彩描绘出鸟兽、花草、神怪等等的图案,造型非常生动。据分析,这些陶器的表面涂釉很可能有8次至10次之多,可见其工艺之复杂和精湛。

此件展品是一个精美的纳斯卡彩色陶器示例,该陶瓶的两个壶嘴由球形瓶身顶部的梁架连接,这也是此类陶器的常见形式。它也是“神话人面形象”装饰的极好示例,表现着纳斯卡宗教文化的一组主要神灵,器物上的图案生物被认为象征着纳斯卡人对生殖和生育的关注。

虎鲸形彩陶瓶

纳斯卡陶罐

陶器 

秃鹰形陶瓶

莫切文化

陶器 

在这件细纹陶瓶上,鸟面武士戴着头饰,身穿两件式长袍,随身携带盾牌、飞镖和战斗用的棍子,翅膀张开,似乎随时准备飞行。除了头盔和背部翻盖上的杜米刀形金属装饰外,上衣上也缝制了小金属饰牌和圆片。背景中的仙人掌和无花果都表明了这位鸟武士作为牺牲者的身份,仙人掌代表着致幻剂,无花果在多个莫切祭祀场景中出现,可能在祭祀中被用于抗凝剂。
这类由弯曲成U型形状空心管所组成的提梁瓶陶器,由莫切人发明。

莫切文化

此陶瓶为一只安第斯秃鹰。这类陶器为二元压模法制成,这是莫切文化最为人所知的制陶技术之一。
动物在莫切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形象在陶器上频频出现。包括豚鼠、羊驼、美洲豹和各种鱼类等,都是莫切文化分布地区常见的动物。动物在莫切文化图案中经常以写实手法出现,但有时也以象征性的形象出现。

莫切陶器兼具生活器具和塑像的功能,被制成人像、人头像、动物、果实、家具、船只、房屋等等的造型。手持武器的战士,脖颈上套了绳索的赤身裸体的俘虏或奴隶的陶像特别多,其中有些被认为是人祭中的刽子手。一些表现性生活的生育的陶像阐释了当时社会中的性别角色,还有表现各种病患的陶像

此陶瓶为一只正准备跳跃的蜥蜴,背部镶嵌海菊蛤贝壳。蜥蜴通常在白天活动,且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在莫切人眼中它代表着太阳神和死神。

蜥蜴形陶瓶

尖牙鸟面武士细纹陶瓶

面部雕纹的男子陶瓶

神人形陶瓶

陶器 

莫切文化

陶器 

陶罐描绘了一个腭裂且鼻子变形的男子,他戴着简易的头套和耳饰,身着衬衫或传统短袍,仅在袖口上简单装饰金属亮片。双手各持一陶碗,碗里可能有用于治病的植物根茎。
该陶罐运用手工和部分模制的技术制作而成,头部以立体雕塑的形式呈现。

莫切文化

陶器上大量表现武士形象是莫切文化的一个特色。在这件陶瓶上描绘了一位位高权重的武士,甚至可能是一位统治者。他头戴精致的头盔,头盔上装饰着一个新月形的大型饰品。手中拿有一个圆形盾牌和两个可能是权杖的物体,坐在两层平台上,中央有一个斜坡道。在莫切文化中,个人所能占据建筑的高度反映了他的

陶瓶为一个跪着的武士形象,戴着精致的头部装备和大耳饰,手持木棍和方形盾牌,盾牌和头饰上均有黑白相间的风车形徽章,木棍在陶器烧制完成后才插入手中。身体表面的黑色和白色装饰是精心雕刻并附着在雕刻纹饰表面的石头或沥青。它是莫切文化雕塑陶器艺术的典型代表。

持杯男子形陶罐

祭祀场景陶瓶

坐在平台上的武士形陶瓶

向崇拜或敬畏的神灵献祭是莫切艺术品上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莫切人崇拜山脉,群山代表众神灵,献祭山脉蕴含着重要的宗教意义。莫切人祭祀通常在主要山脉或远离海岸的岛屿上进行。在安第斯地区,至今人们依然相信神灵居住在大山里。
陶瓶上躺在山脚的尸体是在祭祀过程中被从山顶抛下来的战俘,他们被用于祭祀居住在山里的神灵。祭祀场景中戴有精致头盔,正襟危坐的人物应是这次祭祀仪式的监督者,而嘴里有尖牙的小人物形象则可能代表替神灵找回祭祀尸体的助手。

陶器 

莫切文化

皱脸神的肖像

尖牙骷髅形陶瓶

肖像陶瓶

这个肖像陶瓶描绘了一位一只眼睛失明的男子。他的脸颊略微向上拉,睁开的那只眼睛似乎是在凝视前方。
莫切艺术是古代安第斯地区唯一一种允许用肖像来表彰历史人物的传统,这打破了安第斯地区集体优于个人的原则。从公元400至550年左右,莫切工匠们开始制作肖像陶器。这些肖像只有真人头部大小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二,人物形神兼备,其高度逼真的头部形象。

陶器 

这类平底扩口彩陶杯常常用于喝玉米酒。杯身所绘一个四周有辐射带的头像,可能代表了太阳神。与它同时被考古发现的还有一些小罐和陶“凯罗”杯
在迪亚瓦纳科文化的陶器中,
陶“凯罗”杯是其典型器之一。这是一种在祭祀仪式上使用的器皿,外侧有人头或蛇、豹、鹰、羊驼等动物的浅浮雕图案,以少许黑、白、灰或红颜色衬托浅棕色基调。小碗,均为餐具,它们代表了当地饮食习俗。
肖像黑陶器
这件肖像黑陶器是一件饮酒的酒器。
在黑陶器上表现了一个正在咀嚼古柯叶的男性,他两侧的面颊上各有一个凸起。似乎见到在咀嚼古柯叶的过程中,这位男性的情绪因微妙而长时间持续释放的药效而感受到愉悦。

蒂亚瓦纳科文化

陶器 

瓦里文化

人形彩陶瓶

棍神纹大型彩陶瓮

羊驼彩陶器

瓦里文化的艺术风格典型特征是偏爱用夸张的几何抽象图案设计造成含混晦涩效果,这使它成了一种显然与之前所有的安第斯风格完全不同的审美表达。这些象征符号几乎无法识别,可能是试图表现瓦里人宗教观念的变化。

陶器 

平底彩陶杯正中是一个超自然生物的头部,拥有交错的犬齿;上部带状区装饰有农作物,其下曲折形纹饰可能表示脸部下方的贝壳片饰是被缝制在衣服上的。
在彩陶瓮内壁描绘了棍神和头饰与长袍都装饰有玉米穗的玉米女神,共有两对。在彩陶瓮外壁画面也绘画着一对相同的神,但省略了玉米女神的身体,可能是为了容纳陶瓮的手柄。
此彩陶杯为一名瓦里男性贵族的头部。该男性头戴斑点猫科动物头巾,脸上有彩绘和胡须,并且佩戴鼻环。此类彩陶杯是瓦里贵族阶层在祭酒仪式中相互承诺时使用。

瓦里文化

这类羊驼造型顶部开口陶壶是瓦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彩陶器之一。在安第斯文化中,常常将陶制或石制羊驼代替活羊驼成为祭祀中的祭品。

彩陶瓶是一位男性形象,身穿束腰外衣,外衣上的色块中装饰着扎染的圆圈。这类束腰外衣在瓦里地区非常有名。他的脸颊上涂着不同的颜色,应是为了某个宗教祭祀或其他特殊活动特意绘制的。

大型平底彩陶杯

彩陶杯

陶器 

西坎文化

西坎神陶瓶

在西坎艺术中最著名的图案装饰是名为“西坎神”或“西坎之王”的正面像。西坎神的形象常常凸显出鸟类(拟人形)特征。
西坎神常常是站立形象,脚下踩着扇形的杜米刀,并被太阳与月亮包围。而在他眼中显示的泪滴,可能象征着对西坎人至关重要的水源。

站立西坎神陶瓶
陶瓶展示了带翼站立的西坎神,两侧是跪拜在其脚下的侍从。
三神陶瓶
此陶瓶采用失蜡法,用铸件模具制成。中间装饰着西坎神,左右两侧是他的下属。
由金属薄片包裹瓶口的红陶瓶
这件红陶瓶出土于西坎中期的墓葬。此陶瓶的特点在于瓶口用薄薄的低克拉金合金片包裹,并在西坎神图案身侧装饰人类和各种动物形象。

西坎神

陶器 

昌凯文化

人形彩陶瓶

双色陶人

昌凯文化最具特色的是陶器,大规模使用模具进行批量生产陶器,以不光滑的哑光表面,多变的造型和双色(深棕色或黑色绘制在白底上)而闻名。

陶器 

契穆人的陶器制作继承了早期西坎文化的制陶技术和艺术风格,擅于制作带有雕刻装饰的单色(黑色、红色)模制陶器,并且具有高度的抛光效果。契穆陶器的器型以动植物为主,也有坐着或立在长方形瓶上人物,展现了强烈的世俗性,而宗教主题的图案变得不太常见。

契穆文化

这类昌凯文化中拟人化陶人常被称为“Huaco”。
这件表现了一个戴有头饰,漆黑眼睛,下颚突出,举起双臂,手掌朝外,站立着的双色拟人化陶人形象,其宽大的躯干有助于使陶人保持直立。

官邸雕塑黑陶瓶

这件黑陶瓶展示了一个管理者在官邸中的画面。
在安第斯地区,工匠常常会制作一些小型建筑摆放在王族或贵族的墓葬中。这些建筑模型以陶制最为多见,从高度抽象的庙宇、宫殿,到精致的建筑群。这类的建筑通常被称为模型,虽然是用作宗教仪式活动或是体现政治权力的象征,但是部分模型与考古发掘已知的实际建筑物非常接近,甚至复原了关键细节,很可能是为了充当这些建筑物的替身。

这类昌凯文化中拟人化陶人常被称为“Huaco”。
这件表现了一个戴有头饰,漆黑眼睛,下颚突出,举起双臂,手掌朝外,站立着的双色拟人化陶人形象,其宽大的躯干有助于使陶人保持直立。

陶器 

印加文明

猫科动物装饰厄普壶

建筑

查文德万塔尔是一处坐落在海拔4000多米高山上的古庙群,主庙的正前方有一个由层层台阶围绕的四方形广场,古庙左面还有一个圆形小广场,周围有各种石雕,从凶猛的美洲虎到手持利刃的武士,形态各异、颇为传神。沿着小广场旁的台阶向上走,可以找到两组地下巷道,距地面约2米、纵横交错,其中存放的方尖形巨大石碑是公元前八世纪的文物,高达4米,刻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查文德万塔尔遗址

厄普壶是印加陶器的常见器型,厄普壶的特点是容器两侧有两个手柄,颈部附近有小块或小凸起,使用时印加人用绳子穿过手柄绕在小块上,以便背挎或手提。厄普壶的尖底使其在放置时可以埋入地下保持稳定。印加人常使用动物形象来装饰陶器,体现了他们对凶猛动物和强大力量的崇拜,比如这件厄普壶就采用了猫科动物的面部来装饰。

建筑

查文德万塔尔遗址

神庙复原图

查文文明已发掘的遗址多为宗教祭祀中心。神庙有石构廊庑曲折穿越。典型神像是犬齿外露、须发如蛇的美洲虎神,形象诡奇多变。还有马蹬壶、敞口碗等陶器和耳坠、镯子等金属饰物。

查文德万塔尔(Chavín de Huántar)神庙由建于公元前900-500年的老庙(Old Temple)与建于公元前500-200年的新庙(New Temple)组成,总体呈阶梯金字塔状,主要材质为白色花岗岩和黑色石灰石。

神庙的外部有圆形和方形的下沉式“广场”,其中方形的广场可容纳约5200人!神庙建筑以U形包围广场。 与开阔的外部空间相比,神庙的内部空间非常狭窄,一个个走廊一样的空间最多只能容纳15个人,有些甚至只允许2-4个人进入。这些走廊只有通风井,没有窗户,是死胡同,有很多急转弯且地面高度不一。这样的设计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因此很有可能极重要的祭司、领袖人物、社会精英才可以进入,完成某种仪式。

更让人觉得神异狞丽的是查文德万塔尔的建筑雕刻。 在老庙内部约中心位置有一块4.5米高外形似骑士枪的长条巨石,叫做兰松。它的表面以浅浮雕的形式表现了一个由类似美洲豹的猫科动物、凯门鳄、蛇等凶猛强大动物构成的神人。

Chavín de Huántar

兰松(Lanzón)

建筑

塞洛布兰科遗址

莫奇文化的太阳和月亮金字塔

莫奇文化最重要的遗址是塞洛布兰科,那儿有两座巨大的金字塔,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它们是美洲特有的平顶土坯金字塔,土坯上还有制作者的标记,说明它们来自不同地区。月亮金字塔附近曾经发掘出一座制陶工场,那儿的陶制品,堪称印第安文明最杰出的艺术代表,它们向大家展示了更加丰富的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社会生活。”

远观太阳金字塔,虽然风化严重,但可以看出它的体积非常大

Chavín de Huántar

Blanco山和月亮金字塔

建筑

迪亚瓦纳科古城

半地下神庙

迪亚瓦纳科古城遗址是迪亚瓦纳科文化宗教、政治中心,其地表考古遗址面积约3.8至4.2平方公里之间,是南美洲最大的遗址之一。迪亚瓦纳科在古印第安语中是“创世中心”之意,暗示着它位于世界的中心。

金字塔不仅建筑雄伟壮观,在塔身的石板、石块中还有许多精美的人形石雕神像。

Chavín de Huántar

阿卡帕纳梯形金字塔

离太阳门不远处有一个奇特的凹陷方形半地下神殿,长118米,宽112米。石墙上布满了人头石像,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损耗, 但仍然看得出每个人头像都有不同的样貌,形态各异。

建筑

卡拉萨萨亚神庙和普玛彭古遗址

太阳门

最引人注目的是卡拉萨萨亚神庙庭院内以一整块巨大的安第斯山火山岩为材料的的太阳门。太阳门高8米,宽4.5米,厚0.5米,重达百吨,两侧分列三排,雕刻48幅方形图案——头戴羽毛头饰有翼的人物浮雕,门楣正中部分刻有一个“权杖之神”形象(也有说是雨神)。“权杖之神”的头部有代表光芒四射的19束高浮雕,每一条“光线”的顶端都是以美洲豹头部为原型的图案。太阳门是迪亚瓦纳科文化中的天文历法,它可以根据太阳照射在门上的不同位置确定不同的月份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活动。

Pumapunku

权杖之神

Kalassasaya广场上的3米高安山岩雕像Ponce巨石,周身雕刻着动物和几何元素图案,可能代表了神化的蒂亚瓦纳科统治者。广场上的另一座大型安山岩石像“修士”巨石,尺寸和Ponce巨石相似

复原图

散落石块

普玛彭古可能是蒂亚瓦纳科最具神秘色彩的遗址。它的结构类似Akapana金字塔,高台上散落着不少安山岩和红砂岩石块。这些石块外形规整,看上去就像相互连接的积木。表面打磨得非常光滑。普玛彭古石块上的圆孔和折角边缘都非常清晰,没有印加石建筑中常见的圆形内角,当时的人们究竟如何切割加工这些石块,至今还是谜。

建筑

昌昌古城

昌昌古城

因为昌昌古城附近没有石头,自然晒干的土坯砖成为契穆人在建筑上唯一使用的材料。是世界上至今保留下来最大的一座土城遗迹。考古发现昌昌古城布局很有规划,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有住宅区、作坊区、监狱、蓄水池、金字塔形的庙宇,还有一排排密集的粮仓等。并且设有非常复杂而有效的水道系统,供应城内的食用水,其中有一条水道长达80多公里。
昌昌古城的中心地带占地6.5平方公里,建有十座长方形大型复合式城堡建筑(ciudadelas),是王室居住区,起着王室住所、储藏室、陵墓和行政中心的作用。每一个城堡建筑都建有围墙,自成独立的单元建筑组合,所以昌昌又有“城堡之城”之名。

Pumapunku

城墙浮雕

土胚建筑

Pumapunku

建筑

马丘比丘遗址

印加帝国的建筑风格是独特而美丽的。他们使用巨石建造建筑物,这些巨石非常大,有时需要从远处运送到建筑地点。
印加人使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如干石墙技术、石头工具和准确的石头加工技术。印加帝国最著名的建筑物之一是马丘比丘,这是一个宏伟的建筑群,包括寺庙、城堡和住宅区等。

Pumapunku

马丘比丘住宅区

马丘比丘尽管如今仅存残垣断壁,但当初壮观兴旺的景象依然依稀可见。古城街道不宽、纵横有序,街道两旁的宫殿、庙宇、亭台、堡垒、作坊、民居和蓄水池高低大小错落有致,人工开凿的沟渠将远处的山泉引入城中,以弥补城内供水的不足。

常见地梯形窗户

马丘比丘的建筑为印加传统风格,磨光的规则形状的墙以及接缝技巧、梯形的门窗和拐角处磨圆的处理、房间内的拐角的微微内倾和墙壁之间相抵链接。城内所有建筑都以石头砌成,墙基直接凿嵌在岩层上,各种不同形状的巨大的花岗岩石块在不使用砂浆的情况下,被巧妙地相互拼合起来。许多建筑的石料是从30千米外的采石场运来的。建造者科学的设计施工使几百栋房屋保存比较完整,如果给这些房屋加上屋顶,就是一座壮观的石城。

建筑

萨克萨华曼堡

萨克萨华曼堡(Saksaq Waman)位于印加古都库斯科附近,海拔3701米,代表了美洲狮的头。堡垒由大量巨石堆砌而成,其中最大的巨石高约5米,重量超过300吨。

Saksaq Waman

萨克萨华曼堡鸟瞰图

萨克萨华曼堡外墙

3道锯齿形外墙

建造堡垒的大小石块

建筑

太阳神庙

印加人的太阳神崇拜与祖先崇拜有关。在被征服地区流传着印加王室贵族的祖先来自太阳神的神话,掌权者为巩固其在政治、经济上的地位,宣称自己是太阳神的后代,并把太阳神崇拜作为国教在这些地区推行,达到王权神化以加强专制的效果。此外,崇拜太阳神自然而然可能与旧的自然崇拜联系在一起。印加人居住在晴朗的高地,将城市建造在高山山巅以及在一些城市的高处设“拴日石”等反映了印加人对太阳光和热的崇拜。

Saksaq Waman

太阳神庙地基和上方的天主教堂

现代复原的黄金太阳神殿

现代复原的太阳神庙外墙,以黄金装饰

里坎查是印加帝国的一座最重要的神庙,它在印加语的意思是黄金院落。据说十六世纪西班牙史学家维加曾记述,当时整栋庙宇的墙壁和地面都由金片覆盖,宽阔的庭院中是黄金打造的玉米、植物、以及形态各异的动物的塑像。

西班牙人到来后,毁掉了神庙、运走了黄金,并用神庙的基石做地基,建起了一座圣多明哥教堂,然而经过了两次大地震后,教堂被夷为平地。而用印加典型的施工法建造的牢固的地基和围墙下端却安然的逃过两次灾难。教堂经过两次重建后,便形成了今天这样独特的景象。走在大殿里还能清楚的辨别出神殿内部的构造和规模以及太阳神庙、月亮神庙、星神庙所在的位置。那挂在墙壁角落的金太阳残片还默默的提醒着人们,这里经历的辉煌和磨难。

金银器

金箔

这件头饰由片状金银铜合金制成,可能用来装饰统治者的皇冠正面。其上方是一个巨大的新月形,两侧各有一个称为“龙”或“月亮龙”的生物。整个装饰品可能象征着月亮。

耳饰由一半金、一半银制成,上面的纹饰几乎相同,并用化学方法连接在一起。
黄金和白银组成了一对重要的互补性材料,它体现着瓦里文化对世界观的认知——二元本质。黄金代表了男性、太阳、白昼,而白银则与女性、月亮、夜晚有关。

查文人已经非常熟练的掌握了冶金技术。这件金箔尺寸较大,体现了当时已经对凸纹雕刻(压花)技术的掌握。可能是某位宗教领袖王冠的部件,最初被卷成圆筒状缝在纺织品或编织品上。
在金箔的纹饰上表现了三个超自然生物形象:中间站着一个类似人的图案,手中持物、嘴露尖牙,脚似利爪、附肢弯曲,是各种权力和神圣符号的组合;两侧超自然生物的图案同样是力量和神圣的象征。
查文文化对黄金饰品拥有非凡的想象力,既不是逼真的写实作品,也不完全是抽象的艺术精神。融合了人与动物、自然与超自然,灵魂与身体组合的特点,形成一个神秘、独特的想象世界。

金银器

头饰 耳饰 胸饰

这件出土于拉斯瓦卡斯·莫切遗址的一座墓穴中的金耳坠,带有金边的圆形正面展示了蓝色绿松石的镶嵌工艺,表现的可能是一只张开翅膀的吸血蝙蝠,夜行的吸血蝙蝠是被拟人化的动物之一,被认为是莫切超自然神灵的帮手。

查文金箔

莫切文化黄金头饰

莫切文化武士纹金耳饰

莫切文化绿松石蝙蝠装饰耳饰

西坎文化 大号黄金耳饰

西坎文化 大号黄金耳饰

金银器

头饰 耳饰 胸饰

在西坎文化时期中盛行对耳朵的崇拜,而且是大耳朵崇拜。
大耳朵被视为美丽,高贵的象征,耳洞的大小标志其地位的高低,穿耳洞是每一个皇家贵族男子在成年仪式上都要经历的一道考验,所以人们就努力的把耳朵变大,他们用金针把耳垂穿出个硕大的洞,然后带上代表成年的大金耳饰。随后金耳饰的重量会不断加码。甚至到能把耳轴放进去。

西坎贵族会用大量金片制成的饰品,如头饰、耳轴、手套和胫骨套等来装饰全身。这些金片原本缝制在一件衬衫上,不过衬衫已经消失仅留下它们。
每张金片上都装饰有棋盘式方格,格子交接部分采用凹凸的几何十字形设计。

金银器

头饰 耳饰 胸饰

这件精致的胸饰是西坎黄金工艺的代表作品之一,整件饰品由一整块金片制成。在一排鸟纹之下正中站立的是西坎神,两侧各有一排侧向站立、手持物体的人物形象。

耳轴

猫形金制斗篷

斗篷的样式模仿了大型猫科动物的皮毛,主要是有序放置的长方形和圆形薄金片。与早期的库比斯尼克宗教文化一样,猫科动物的象征意义显然在莫切宗教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银器

杯器

金银器

手工制品

西坎人制作了许多有着不同装饰图案的黄金烧杯,这类贵金属器皿的生产和使用显然是为西坎贵族们准备的,因为西坎平民只能使用砷铜工具,这清楚地表明了西坎社会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奇穆文化的银烧杯

奇穆文化的金器

西坎文化的黄金烧杯

西坎文化的黄金祭祀烧杯

这件银烧杯上的制造技术和装饰风格明显受到了西坎文化的影响,上面复杂的浮雕纹饰描绘了渔夫渔猎的场景。

奇穆国王的陪葬金器

印加文化金制美洲驼雕像

印加文化金制男女雕像

印加文化金器

纺织品

帕拉卡斯文化

金银器

纳斯卡文化

帕拉卡斯文化在纺织工艺方面表现出令人惊异的成就,他们的织物色彩丰富艳丽,可以从中分辨出190多种不同颜色。考古出土了包括绣花织物、镶着金和羽毛的头巾、披巾等。帕拉卡斯人生活在一片极为干旱的沙漠之中,而在这种极端的天气下让他们技艺高超的纺织品得以幸存2500年之久。而且,那里还发现了不少木乃伊,他们身上大多穿着极其鲜艳的服装,那些服装在纺织、剌绣、染色等方面无不显示出令人赞叹的高超技艺。
帕拉卡斯织物大都使用羊驼毛制作,常见的图案是萨满人物和动物形象,他们佩戴着面具、头饰以及蛇皮皮带,有的还手持特殊的工具或网袋,精致程度丝毫不输现代刺绣作品,画风也是独树一帜。

庞乔斗篷上刻画了一系列萨满教人物的图案形象,是用针脚极细的链形绣法绣制。帕拉卡斯人不但掌握了各种颜色,并且用来染织纹样。这件庞乔斗篷织物厚实、质地致密。

羽制外衣

纳斯卡文化的纺织品品种繁多,技术精湛,被认为是古代最大的纺织中心之一。它延续了帕拉卡斯文化对多种色调的强调,单件器物上的色彩可达十几种。展厅展出的这件羽制外衣羽毛来自热带南美洲的大型鹦鹉,几个世纪以来它们被广泛地用于制作和装饰服装,如斗篷和头饰。

纺织品

瓦里文化  西坎文化  昌凯文化

这是一件未织完的织锦,上面绘有站立的西坎神图案。
在西坎文化中,织锦通常使用各种天然色调的棕色和米色棉线,有时也会使用染成黄色和蓝色的羊驼毛纱线。

昌凯文化的纺织品技法多变,包括手绘的图案、精细的绫罗和织锦、羽毛纺织、补花、十字绣、平纹编织、镂空等。棉线、羊驼毛线、羽毛是昌凯人最常用的纺织材料,并擅长通过色彩深浅、经纬疏密的变化来实现美学效果。在昌凯纺织品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挂毯,一般都会两面加工,四面均收边。

瓦里文化彩色束腰外衣

这件彩色束腰外衣将自然颜色的羊驼毛和极少量的靛蓝色羊驼毛编织成两块长方形的片状织品,于肩线处折叠,并将中间和侧面缝合制成服装。束腰外衣上的复杂图案不断重复出现,图案由四条宽纹部位装饰着对称直线形几何抽象图形组成。

西坎文化未织完的织棉

昌凯文化纱织头巾

这件纱织头巾类似现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蕾丝织物。
纱织头巾上描绘着排成一排的海鸟以及滚动交替的海浪图案,这是昌凯人常常使用的图案。它由细腻的棉纱经细木锭手工纺织而成。
这类纱织头巾常常用来覆盖死者的头部。这些头巾上的线会以“S”形逆时针方向向上旋转,在昌凯文化中这样的线条代表着注入了超自然力量,为死者的来世提供保护。

纺织品

契穆文化  印加文化

这是一组织锦套装。由翁库,即带袖子的长流苏上衣和围裙组成。服饰上整齐地排列着几何纹和拟人化人物图像。上部的小型拟人化人物穿着相似的翁库,底部则是一列弯着腰的拟人化人物,长发飘向上方。整套织锦图案细致生动,色彩艳丽丰富,是契穆人高超纺织工艺的代表。

组织锦套装

契穆人在征服西坎社会后,吸收了西坎人的纺织技术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使得织物更加精美。在契穆时期,棉线和羊驼毛线是最常用的纺织材料,有色染料是从Tannin、胡桃木的植物中,以及矿物如粘土等中产生的,其中红、黄两色使用最为普遍。平纹纺织、双层布料纺织、壁毯纺织、刺绣、纬线绦带、网纹绫罗、扎染和羽毛纺织等技术在纺织品中随处可见。

面具

面具

这件壮观、豪华的黄金面具是安第斯地区最大、最精美的黄金装饰品之一。
它包括三个部分:
黄金面具下部是“西坎神”形象,其上的明亮红色朱砂覆盖了面具正面的大部分区域,它象征着人类新鲜的血液或者一种重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将逝者召唤回来;
黄金面具中部是蝙蝠形象的头饰,转动的眼睛用琥珀和祖母绿穿孔的珠子镶嵌在银板上制成,两对尖牙之间伸出的舌头也可以从一侧移动到另一侧。蝙蝠是西坎皇家权力的象征物,根植于神圣的自然力中;黄金面具上部是圆柱形头冠(隐藏在蝙蝠头饰后面)以及一个边缘围绕着90根小型黄金羽毛的巨大抛物线型头饰。在黄金羽毛的背面,还可看到真实的大型鸟类羽毛的痕迹,使人想到光芒四射的太阳。

西坎文化面具

西坎文化的黄金面具

帕拉卡斯面具

地画

纳斯卡地画

在纳斯卡地面图案中,蕴含着宗教信仰和社会秩序,陆续出现了13个星座神话的棕色、红色、白色三种图案。除此之外,纳斯卡文化还歌颂自然、讴歌美德、表达人生态度等等,这些也成为了其文化中永恒的主题。纳斯卡地面图案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巨大规模、奇异形状和高度艺术性。纳斯卡人利用自然起伏、沙谷变形等地貌特征,用不同形状的石头拼成巨型模型,再用细小的石子铺成形状和图案。
这些神秘的巨画每个图案首尾相连,从头到尾都是由一条线条画成,呈封闭性,每个图案线条之间没有重叠,没有交叉,这些图案不仅造型完整,而且还充分考虑了美学的因素,以单一的线条将复杂的动植物或抽象形态生动的描述,充满无限遐想,线条疏密有致,化繁为简,极富节奏感,给人视觉上带来震撼的冲击力。大家可以在其中任意一处作为起点,沿着这些神秘的线条一直往前走,也绝不会碰上岔路。

南美洲
美学表现与分析

土著印第安音乐由于未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同化,音乐自身的形态保存较完整。它首先属于五声音阶体系,在装饰手法上,常常采用滑音技巧,由于民间音乐即兴表演所致,它的节奏有非律动性特点,而且曲式结构也较简单,常常是短乐句或是短乐句的反复、扩充,一般不表现剧烈的矛盾冲突。它的音调模式为拱型,常在乐曲句首,有鲜明的民间音乐个性。
南美洲印第安人的音乐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安第斯高原国家的印第安人的音乐; 另一类是处于偏僻、孤立地区的印第安人的音乐,如巴西亚马逊热带丛林区的印第安人、厄瓜多尔的希法罗人的音乐, 它们相对比较简单, 不太强调艺术性。
南美洲音乐典型性代表之一的亚马逊印第安合唱和西库里合奏。

音乐

亚马逊印第安合唱

亚马逊印第安合唱中齐声合唱是最普遍的并且常常是无伴奏的, 用吟诵的方式并且只用几个音来歌唱。通常情况下, 男人和女人被分开来唱歌。
很多歌曲有一个下行的旋律线条,以旋律的下降来结束一个乐句, 歌词大多是无意义音节, 音乐力度始终如一。有时候在清唱中加入节奏元素来增强歌声的搏动感。摇响器、长笛或者小鼓有时就用来伴奏。在歌唱中常常用拍手或跺脚以产生稳定的节奏感。另外, 有时会反复击打放在地面上的大木棒或中空的树枝, 以增加节奏感。
亚马逊人的音乐是与宗教仪式活动融合在一起的。

02 音乐与舞蹈

音乐欣赏连接

音乐

亚马逊印第安合唱

音乐

除了连续击鼓以外, 被称作西库 (土著居民中普遍使用的排箫) 的旋律管乐器的带呼吸般的声音是这首乐曲中最突出的特点。简短旋律听起来很欢快,
安第斯音乐的另一个普遍的特点是采用平行的复音。它的旋律线简短并不断重复, 只有细微的变化。

秘鲁地区西库里合奏

西库经常在每月一度举行的本土仪式活动的节日中表演, 这种仪式往往与罗马天主教节日的仪式结合在一起。

弹奏乐器被认为是男性的活动, 而女人通常是跳舞或唱歌。总之, 社群对西库演奏的反应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基本要素。

对于大部分的亚马逊印第安部落而言, 音乐在自然和精神力量之间的交流中有最重要的意义, 通过音乐图腾被膜拜和尊敬 ( 图腾, 一种作为个人或族群的象征的植物、动物或自然界的物体) 。

音乐

印第安人乐器

音乐

打击乐器,是木琴的一种。马林巴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马林巴的演奏技法非常复杂,是一种使用多槌进行演奏旋律、和声的乐器。其音色圆润、宽厚,音域较广,音区低,余音较长,表现力非常丰富,应用也很广泛,被称为天籁之音,尤其适用于表现轻快灵动的音乐

印第安人音乐

乐器方面,没有弦乐器是印第安人乐器的一大特色。印第安人的传统乐器是笛、奥卡里(埙)等管乐器,或者是鼓、摇响器等打击乐器。

这是巴西战舞中非常重要的乐器。由一个木制的弓、一根金属弦和一个葫芦组成。根据弓的直径和硬度以及葫芦的质量,它的音调会产生从低到中到高的变化。

这是一种手摇鼓,通过一手拿鼓,另一手拍打鼓面产生乐音,通过在拍打中变换拇指、指尖和掌心的使用,可以获得不同的乐音。潘得落的四周还装有金属片,通过摇摆乐器可产生轻快的乐音。在桑巴、巴西轻音乐和巴西战舞等风格的音乐中都可以听到它的存在。

马林巴

贝林钵

潘得落

这种起源于非裔巴西人的的手鼓有三种形态:最高的叫做Rum,制造低音;中等大小的叫做Rum-Pi,制造中音;最小的叫做Le,制造高音。这个是一种非常经典的巴西战舞乐器。

阿他巴克

Alfaia鼓

和其他的低音鼓不同,Alfaia的音色非常深沉。Alfaia的外形也很有辨识度,macaiba木做鼓身,小牛皮或山羊皮做的鼓面用缠绕着鼓身的绳子调节松紧。

舞蹈

桑巴舞——起源

舞蹈

桑巴舞

桑巴舞虽然是巴西的国舞, 其起源却是在非洲大陆。桑巴舞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黑奴贸易”。16世纪葡萄牙人开始黑奴贩卖, 将大量非洲黑人运往巴西。被贩卖至美洲的黑人奴隶也将家乡的舞蹈带往美洲, 最为流行的主要有起源于刚果和安哥拉的巴突克batuque舞以及起源于安哥拉的lundu舞。其中, batuque舞就是最初桑巴舞的原型。舞蹈动作中的肚脐相接触的动作在班图语中被称为“semba”, 可能就是“桑巴”一词的来源。

桑巴舞的发展离不开巴西狂欢节。
传统桑巴舞服饰, 尤其是女子服饰, 多以色彩艳丽的羽毛、流苏、布料来做装饰, 且多为比基尼式服装, 辅以华丽的背饰。而男子服饰显得简单。桑巴舞妆饰多为浓妆, 以夸张的眼妆为主要特征。

传统桑巴舞动作奔放而热情, 动作内容多为即兴创作。桑巴舞具有步法上有弹跳性, 体态上有摇曳感等风格特点。反弹是桑巴舞律动最典型的动作, 其将身体中段的力量挤压以产生出韵动感。反弹能使被压抑的身体语言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出来。

舞蹈

探戈

其来源是19世纪从古巴带到这里的古典舞曲哈巴涅拉舞。探戈舞原本是一种下层人士自娱自乐的舞蹈音乐,20世纪初,探戈在巴黎受到高度评价而逐渐普及。探戈舞步最显著的特点是"蟹行猫步"。当舞步需要前进时,舞者却作横行移动;当舞步需要后退时,舞者却作横向向前斜移。同时,探戈舞者的舞步常常随音乐节拍的变化而时快时慢,探戈也因此被称为"瞬间停顿的舞蹈"。这样,探戈舞步就形成了欲进还退、快慢错落、动静有致的特点。

桑巴舞视频

舞蹈

探戈

探戈舞者的舞步常常随音乐节拍的变化而时快时慢,探戈也因此被称为"瞬间停顿的舞蹈"。这样,探戈舞步就形成了欲进还退、快慢错落、动静有致的特点。

探戈视频

舞蹈

巴西战舞(卡波耶拉)

舞蹈

巴西战舞(卡波耶拉)

卡波耶拉(Capoeira),又译巴西战舞,是巴西介于舞蹈与格斗术之间的独特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格斗术等元素,是一种极富艺术表现力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人们会围成一圈,两名表演者在圈中伴以专门的配乐和节奏一攻一守,攻者以扫腿、滚翻、倒立、空翻等动作迫近对手,而守者则以灵活的杂技技巧和规避动作闪躲,并迅速寻找机会还击,攻守转换频繁迅捷,常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

起源

南美洲
美学表现与分析

在这个充满多元文化与历史背景的地区,文学与电影成为了表达情感、传递思想、以及记录历史的重要工具。
南美洲,这片横跨热带与温带的大陆,以其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以及深刻的社会问题,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从雨林的深邃到沙漠的广袤,从高原的宁静到城市的车水马龙,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一个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我们将探讨魔幻现实主义以及社会批判等主题在南美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同时,我们还将关注南美电影的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影像展现南美洲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现象。

文学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西班牙语:Boom Latinoamericano)是一场发生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之间的文学运动,期间大批拉丁美洲作家的作品从欧洲开始风行至全世界。这些作家受到欧洲和北美现代主义的影响,同时也秉承了拉美先锋运动的衣钵,挑战拉丁美洲文学的传统套路。其作品带有实验性质且十分政治化,评论家杰拉德·马丁甚至将这场文学运动对1960年代南方大陆的影响与古巴革命相提并论。

03 文学与电影

文学

《百年孤独》

文学

《绿房子》

哥伦比亚文学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百年孤独》的作者。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因“他对权力结构描绘,以及他那反抗、起义、失败的犀利印象”获颁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绿房子》围绕秘鲁皮乌拉城一所妓院的兴衰展开多重故事线,从政客到流氓,从修女到妓女,从孤儿到医生,从军官到士兵,从神父到妓院老板,从外国冒险家到忍无可忍起而反抗的印第安人……

文学

《人子》

电影

《摩托日记》

奥古斯托·罗亚·巴斯托斯是巴拉圭国宝级作家,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代表人物之一。《人子》是巴斯托斯最早出版且获奖的长篇小说,通过对集体记忆的重构诠释了历史本真的一面,蕴含着深沉而普遍的人道主义,淬炼出永恒经典的文学价值。

奥古斯托·罗亚·巴斯托斯

《人子》讲述了老者马卡里奥的回忆,牵扯出一段段错综复杂的往事。雕刻基督像的麻风病琴师,萨普开的神秘外国医生和掘墓人之女,不堪压榨逃离茶园的新婚夫妇,命运相互纠缠的犯人和叛徒……不论是在战乱年代还是在和平时节,他们的苦难似无终结,他们的反抗鲜有回响……

电影讲述了23岁的格瓦拉对外面的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和朋友艾伯特踏上了拉丁美洲的长长一串旅途中。他们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的出发了,却不料摩托车很快就报了废。但这却一点没有影响年轻人的激情,二人靠搭便车来完成剩下的旅程。穿过拉丁美洲古老的文明遗址,穿梭于各个国家各色人群中间,他们开始真切感受到社会的真相、生活的苦难。当深入到亚马逊河流域的麻风病人区时,他们被所见所闻深深震撼。切格瓦拉开始思考宏大深奥的命题:人类、社会、经济、文明,人类的苦难、快乐的定义……

关于革命者切格瓦拉的成长史,但并没有生硬的展示他的共产主义精神,而是相当浪漫的展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如何在思想的成熟中寻找到终生的事业。
伴随着尘土飞扬的马路、广袤深邃的森林、沉默无声的废址,还有南美大陆上一张张苦难的面孔,我们与切格瓦拉共同看清生活的真相,看到深厚而无声的历史。

电影剧照

《摩托日记》

电影

《中央车站》

巴西电影《中央车站》被世界各地的影评人誉为“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
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是寻找父亲的小男孩约书亚和在车站帮人写信的退休老女人朵拉初次认识的地方。约书亚寻找的是他素未谋面的父亲,他也在寻找他的信仰。朵拉寻找的是她从小缺失的爱和人生哲学,尽管她从未明确过她在寻找。
而这个车站,是巴西整个社会的缩影,人们从这里出发,踏上一生寻找的旅途。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着这样一个叫做“中央车站”的地方,从这里出发,去踏上寻找之路。

影片中,不同的车站、不同村庄和集市、不同的面孔,传递着快乐、悲伤、遗憾、愤怒、不解、兴奋、苦闷……种种生活的状态和情绪。沿途的风景,葬礼的民歌,山上的灵幡,集体的膜拜,使影片充满了哲学意味和宗教色彩。

电影剧照

《中央车站》

电影

《旅行》

“有位红衣女子,在路的尽头”
红衣女子是本部电影的精华,同时也是最具拉美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元素。
这是关于一个少年寻父与自我救赎的故事,一段寻父之旅让人领略了南美残酷的历史和绝美的风光。影片讲述了:一位孤独失落的少年因生活上的种种遭遇过得不如意,他唯一的寄托就是生父留给他的画册,那副画册中记录着拉美大陆的各种神奇景象。于是他背上行囊拿着生父创作的画册,踏上了前往拉丁美洲的寻父之旅,在找寻父亲的同时也找到了真实的自己。在这场自南向北的旅途中,有亦幻亦真的魔幻场景,也有荒诞离奇的故事隐喻和讽刺同时也充满了现实的人生哲理。

现代设计演绎

南美洲艺术总是自带一种魔幻感,几何图形是他们的重要元素。
在颜色的运用上也非常大胆,还会广泛使用各种点、线、动物或人形图案。南美艺术作品大多线条清晰,但是在表情刻画上总是比较夸张。这也影响到了后世的艺术家。受到中古世纪设计风格的启发,南美设计师喜欢将简约的形状与醒目的色彩融合。

平面设计

01 平面设计

哥伦比亚艺术家 MariaBerrio 就喜欢用各种图形拼凑出完整的图像,色彩的选择也非常斑斓。

巴西插画师 Willian Santiago 喜欢用大片的几何色块展示轮廓,并且加入了很多巴西植物元素,有一种浓厚的异域风情。

海报设计

黑胶唱片设计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师 Yai Salinas 来自阿根廷,她的字体设计作品就融合了蒸汽波美学和现代复古字体。高饱和度和高对比度的色彩融入字体当中,表现出了超现实主义的特点。

南美洲设计喜欢运用冲击力强的色彩。
他们喜欢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图像混合在一起展现出一个未知的时空。

现代设计演绎

平面设计强调多色彩的迷幻感,但在建筑上又表现出不加装饰的粗糙感。
南美洲的建筑有一种浓郁的粗野主义风格。强调材料和纹理,喜欢用块状、原始形状的混凝土结构,特别是对钢和砖直接的展示,视觉上给人很强的冲击力和颠覆感。这种风格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归根于南美洲热带原始丛林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神秘的土著文化。在材料上他们偏爱石头,在雕刻时尽量不破坏原始的形态。又因为地处雨林环境,植物生长形态卷曲,受此影响,他们在线条上也喜欢曲直并存,很少有长距离的直线与锐角。这种自然卷曲的线条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石材料锐利,粗粝的视觉感受,同时极富地域视觉特征。
这就是为什么南美建筑大多都喜欢让混凝土直接裸露在外,即便有色彩的装饰,大多也是以冷色为面,暖色以点或线的方式进行点缀。而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后,又带来了浓郁的西班牙风情,再加上黑奴贸易带来的非洲文明,它们与当地的土著文明结合,让南美呈现出混合杂交的艺术特点。

02 建筑设计

巴哈伊神庙

巴哈伊神庙

酷似花苞的造型经过计算机精密计算和测量,最终由9面体构成。而且不仅造型奇特、而且采用双层透光材料和抗震结构,创新之余还确保了安全。作为一个“人”的场所,寺庙的形式和景观都展现出一种普世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人”的场所,寺庙的形式和景观都展现出一种普世的吸引力。

从本质上看,这是一座从光线中汲取生命的建筑。九个造型独特的“翅膀”以扭转的姿态形成优雅的聚合,最终交汇于顶部的窗洞,由此在与地面相连的中央空间周围营造出一种轻盈的律动。

寺庙是轻盈的,同时也是牢牢扎根于地面的,能够给人带来永恒的感觉。圆形的体量拥有九个立面,立面上的九个入口由形到心向每一个人敞开。寺庙的内部空间与其融入场地的轻柔外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在走进建筑的瞬间便会获得一种升华之感。

巴哈伊神庙

波浪形的夹层空间使人们在满足独处需要的同时不至于与下方的人群完全脱离。下图是材料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观感

21实验楼

21实验楼

这座位于阿根廷一所大学的塔楼由建筑师morini arquitectos设计,这些不同形状的孔洞让整栋建筑看起来像一个蜂巢,充满了方正的整齐感和不规则感。而这种“反常规”“突破性”的套路,正是这所大学的教学理念。初看这栋建筑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原来窗户可以这样设计,而且还搭配出了不一样的美感。

天主教大学创新中心  

这座位于智利天主教大学内的创新中心,采用了外实内虚的设计手法,乍看之下似乎就是一块大石头削了几个窗户出来,但每个洞的尺寸都有三层楼高,当人站在上面的时候能够感受到那种巨大的粗犷美感和落差感。虽然外表上像一个史前造物,但内部则一片现代主义气息,金属、玻璃以及木头的应用都可圈可点,这种前后落差感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惊艳,没有辜负创新二字。

天主教大学创新中心

现代设计演绎

南美洲的现代服装设计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土著文化气息,成为了世界时尚领域的一股清流。
南美洲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们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音乐、和手工艺。他们的服装、饰品和纺织品,都充满了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案。这些传统元素,为南美洲的现代服装设计师们提供了无尽的灵感。
设计师们将土著文化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通过运用传统的手工艺和材料,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展现出一种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这种设计风格,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
南美洲现代服装设计与土著文化的融合,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装饰,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灵魂交流。这种交流在设计中传递出的是一种深深的人文关怀和环保理念。设计师们关注社会问题,关心本土环境,尊重传统文化,这些都在他们的设计中得到了体现。

03 服装设计

Alessandra Petersen

Escudo

Alessandra Petersen擅长将古印加民族服饰中的羽毛、流苏等毫不违和地融入现代时装中,以丰富的色彩加以调节,并用秘鲁特有比马棉与有机棉混搭在成衣面料中,设计师惯于精敲细打每一件成品,以保持住自己设计风格的slow style,打造专属自己品牌的慢时尚。

Escudo品牌的服装少有繁杂的装饰,仅用简洁的线条便能勾勒出典型秘鲁特色的西服外套,此外,她们还利用棉绒长、品质优越的比马棉打造出无染色环保卫衣和手工斗篷。

参考文献

结束语

《古代南美洲》
《查文文明》
《印加人和他们的祖先:秘鲁的考古学》
《印加帝国的灭亡》
《印加人和他们的祖先:秘鲁考古学》
《蒂瓦纳库:安第斯文明的肖像》
《美洲的定居:新的史前史》
《世界历史-美洲古代文明》
《巨物恐惧:古代世界建筑奇观盘
纪录片《层层透视古建筑:失落的美洲金字塔——卡拉尔城》
秘鲁自然文化遗产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秘鲁共和国大使馆.2012-08-03
秘鲁:迷人神奇的国度.中新网.2011-10-25
克里斯蒂娜.胡恩菲尔特著、左晓园译:秘鲁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7
林琳:纳斯卡荒原的神秘图案.文史杂志,1986(02)
中国国家博物馆、秘鲁国家文化委员会:失落的经典--印加人及其祖先珍宝精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
庞云:大地的线条.百科知识,2018.06A
吴耶. 印加文明的象征——马丘比丘[J].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2, (06): 8-10.
焦健. 卡波耶拉的传承与发展——从黑人战舞到巴西国术的历史演变[J]. 历史教学问题, 2020, (03): 136-142.
闫帆. 中南美洲音乐艺术本体特征及文化内涵[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5 (02): 162-164.

南美洲,一个色彩斑斓、充满想象力的大陆,其美学和设计理念向世界展示了无与伦比的魅力。在这片土地上,自然、历史与文化交织成一幅幅绚丽的画卷,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无穷的灵感。
南美洲的美学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交融。无论是古老的工艺传统,还是现代的设计创新,都体现了南美洲人民对于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每一个设计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种情感。南美洲的设计,就是这样一种情感与历史的结晶,它触动人心,引人深思。在这片充满奇幻与梦想的土地上,设计师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创意,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美丽新世界的大门。
感谢每一位走进南美洲美学及设计世界的你们,愿这份独特的美与灵感能跨越时空,持续为全球的设计领域注入活力。未来,让我们继续探索、发现、并珍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处美,让南美洲的美学与设计永远熠熠生辉。

南美洲美学及设计

SOUTH AMERICA 
 AESTHETIC
AND
DESIGN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