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科技瞭望》2023年第04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3-08-31
207

科技瞭望

OUTL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04

2023年08月

主办单位:寰球技术研究院

聚 焦 四 核 四 新
   展 望 科 技 未 来

目录
CONTENTS

寰球科研动态

科研管理
技术交流动态

12
12

技术应用展望

炼油工程
石化工程
煤化工及下游工程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工程
新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工

07
07
08
09
10

03
03
04
05
06

炼油工程
石化工程
煤化工及下游工程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工程
新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工

科技创新前瞻

第04期

炼油工程

03

科技创新前瞻

轻质油品超深度脱硫
精制技术获突破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油发展天津院”)自主研发的轻质油品超深度精制催化技术在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400万吨/年蜡油高压加氢裂化装置上成功应用,现已稳定运行超2个月,轻质油品超深度脱硫精制技术取得新突破。
      海油发展天津院依托前期纳米级镍系复合金属催化材料的研究基础,并结合专有的成型和还原钝化工艺技术,制订出THS309轻质油品超深度脱硫剂制备、装填系列技术方案;完成了脱硫剂的工艺技术优化、生产和供货。
      该精制剂不仅能脱除原料中的硫化氢等无机硫,还能有效脱除硫醇、硫醚等有机硫,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脱砷、脱氯性能。此外,该精制剂在反应过程中不会生成水,具有活性高、稳定性强、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可降低催化更换频次。

二氧化碳与氯甲烷
耦合转化新策略

二氧化碳电催化
制备甲酸实验成功

      日前,攀钢集团成都材料研究院和电子科技大学碳能电创团队联合开展的二氧化碳电催化制备甲酸实验取得成功。
      成都材料院利用自有低碳冶炼与碳捕捉专有技术优势,与电子科技大学开发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相结合,以攀西钒钛磁铁矿冶炼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综合利用为应用场景,在成都材料院钒钛矿低碳冶金新工艺实验室搭建了二氧化碳高效资源化利用装置,设计了转换路径。研究团队将二氧化碳捕集、处理后,与水一起作为原料,在一定电流密度下,成功制备出工业产品甲酸,转换率达到95.4%。

石化工程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团队在二氧化碳(CO2)与甲烷资源化耦合转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提出了CO2和甲烷衍生物氯甲烷在分子筛作用下高选择性制备芳烃新路径,阐明了复杂体系下芳烃的生成机理,并证实CO2直接参与芳烃的生成,为CO2和甲烷大规模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富氢物种与缺氢物种耦合调控氢碳比的思想,团队发展了酸性分子筛催化氯甲烷与CO2耦合制芳烃的新路径。研究发现,CO2的引入不仅促进氯甲烷的转化,而且芳烃选择性明显提高,尤其是BTX(苯,甲苯,二甲苯)选择性。在3.0MPa,450℃反应条件下,芳烃选择性和BTX选择性达到71%和50%。借助于原位红外、同位素示踪等表征手段,证明CO2直接参与了芳烃的生成。进一步地,团队通过对关键中间体捕捉,证实了内酯、环戊烯酮以及环烯烃是氯甲烷与CO2耦合转化的关键中间物种,并提出了氯甲烷与CO2反应体系下的芳烃生成机理。

第04期

石化工程

04

科技创新前瞻

      7月28日,《科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在化工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天津大学低碳能源化工研究团队经过潜心技术攻关,提出从催化剂结构设计到反应热量高效利用的新概念,成功打破传统反应热力学限制,奠定了丙烷脱氢新工艺的科学基础。
      与传统工艺相比,该制备工艺的反应温度可降低30℃~50℃,预期能耗可降低20%~30%,有望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目前,该项创新技术已获多项国家专利授权,并已进入工业试验阶段。
      研究团队经过系统的工艺条件探索,建立了反应器内热量集成利用的技术策略,开发了丙烷直接脱氢吸热反应与选择性燃烧放热反应的耦合工艺,成功突破了传统直接脱氢工艺的技术局限。天津大学此次开发的丙烯生产新技术,有望推动烯烃生产的绿色低碳发展,对提升我国在烯烃生产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大学开发
丙烷脱氢新工艺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作为《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重要补充。
      《通知》提出了规范项目建设管理、加强规划布局引导、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安全环保监管等五项原则要求,并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分工,旨在不断优化现代煤化工产业规划布局,提高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
      《通知》明确提出了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的基本要求,项目需充分论证原料、用能、水资源等要素保障条件,待纳入《方案》并核准后方可实施。
      《通知》强调严控新增煤炭消费量,原《方案》明确的四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十三五”期间允许的2000万吨新增煤炭转化总量不再延续,且不得减少保供煤用于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鼓励现代煤化工产能规模较大的地区通过上大压小、煤炭用量置换等方式新建项目,严控现代煤化工项目无序发展。
      《通知》要求新建煤制烯烃、煤制对二甲苯、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可降解材料等项目要向资源、环境、安全承载力较好的地区集中,形成产业集聚化、

稳妥有序推动现代
煤化工产业绿色
低碳创新发展 

甲烷高效转化
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福州大学,在单原子催化增强甲烷直接氧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研制出一种有机框架(MOFs)锆氧簇节点装配的单原子金催化剂,实现甲烷近100%选择性羟基化为含氧化合物。

煤化工及下游工程

第04期

05

科技创新前瞻

      近日,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台小微型天然气制氢反应器样机一次点火成功,填补了国内小规模工业供氢领域的空白,样机转化效率、紧凑度等指标达到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小微型天然气制氢反应器设计、建造的关键核心技术。
      据介绍,中国海油研发的小微型天然气制氢反应器制氢规模为每小时5立方米。样机直径40厘米、高100厘米,能利

微型天然气制氢
反应器成功应用

园区化发展局面,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新增现代煤化工等产能。
      《通知》围绕新型催化剂体系、高效大型技术装备、首次应用材料及装备、高性能绿色环保产品、首次工控软件系统等共性关键领域提出了现代煤化工科技创新的方向。
      《通知》发布实施将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现代煤化工项目在技术、装备、材料,过程(催化剂、工控系统),产品等领域进行系统性创新,加快提升我国现代煤化工领域关键技术装备,特殊介质环境下的材料、仪表,以及安全仪表系统(SIS)、过程动态仿真系统(OTS)等国产化水平,全面提升现代煤化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现代煤化工项目退出和准入的要求,有利于引导低效产能和装置有序退出,加快优化产能结构、提升产业质量,有利于加快先进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加强系统优化集成,提升现代煤化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城市燃气等气源实现天然气的高效转化和热量高效利用,转化效率、紧凑度等指标达到先进水平,出口温度和组分相比国外同类产品更适合于SOFC热电联供场景,整体发电和热效率之和达到90%以上,可为家庭、社区提供独立、便捷、廉价的电力和热水。

中科院大化所开发
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李先锋研究员、郑琼副研究员团队自主开发出10千瓦时磷酸焦磷酸铁钠基钠离子电池系统,并实现了用电负载的稳定供电。
  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聚焦具有高稳定性、长寿命、高安全性等优势的磷酸盐基钠离子电池技术,先后攻克了磷酸盐正极材料电导率低、稳定性差,碳基负极储钠动力学慢,电解液—电极界面成膜机理不明确等系列关键科学问题;打通了磷酸盐正极的百公斤级制备工艺,开发了多种生物质基硬碳负极制备工艺和高兼容电解液体系。
      基于自主研制的电极、电解液和电芯技术,研究团队集成出钒系和铁系磷酸盐基软包电芯,并进一步集成出磷酸盐基钠离子电池系统。

液氨直喷零碳
内燃机点火成功

      近日,装载氨氢融合复合动力燃料供给系统的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液氨直喷零碳内燃机实现成功点火。这标志着我国

煤化工及下游工程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工程

第04期

06

科技创新前瞻

在商用车氨氢融合内燃机研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氨氢融合零碳燃料技术是一种可克服单一氢能在运输、储存、车载、安全及成本等方面应用缺陷的新型零碳技术,被视为全球动力和能源领域重大技术变革。
      2021年,一汽解放、南岳电控等多家单位,共同开展了氨氢融合零碳燃料技术研究。攻克了高压共轨液氨直喷系统、预燃室氢气点火系统等难题,成功研制出液氨直喷零碳内燃机电控高压双共轨氨燃料供给系统,突破了零碳内燃机核心关键零部件技术,助力氨氢直喷零碳内燃机的“心脏”实现了第一次跳动。

废弃聚乙烯塑料
循环升级新路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曾杰教授近日在塑料循环升级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无需额外添加氢气或溶剂的条件下,研究人员实现了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到环状烃的循环升级。随后,研究人员探究了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的循环升级反应路径,并用不同分子筛负载的金属钌进行了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循环升级的催化实验,考察了分子筛孔道对反应的影响。

中科院过程所开发
三维介孔生物传感膜

      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开发出新型三维介孔生物传感膜,提高了葡萄糖生物传感设备中传感区域面积、普鲁士蓝

利用率以及底物对传感区域的可及性,具
有优异的灵敏度和长期稳定性。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万印华研究员团队以单宁酸-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铁三元涂层作为结构导向剂,调控普鲁士蓝的固定化位置和组装速率,分别通过配位和共价作用将普鲁士蓝和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在三维介孔碳纳米管膜电极中,制备出具有邻域纳米结构的介孔生物传感膜。
       与逐层纵向分布的生物传感器相比,新型传感膜将传感区域从二维平面扩展到三维介孔膜电极中,从而提高了普鲁士蓝的利用率以及葡萄糖和过氧化氢对传感区域的可及性。同时,这一结构拉近了级联传感单元间的距离,从而缩短过氧化氢到达传感界面的扩散距离,抑制过氧化氢向主体溶液中的扩散。

埃万特、巴斯夫联手
开发彩色高性能聚合物

      埃万特宣布和巴斯夫达成合作,将向全球市场供应彩色Ultrason高性能聚合物。这些彩色聚合物将巴斯夫Ultrason聚芳醚砜(PAES)用作基材,结合埃万特Colorant Chromatics高温颜色配方专业技术。
  这项成果将为家居和餐饮、电子电气以及医疗保健等行业的客户提供从基础聚合物到最终着色产品的全方位技术支持,可以更快地响应潮流设计,满足技术要求和色彩标准,从而加快产品的上市速度;还能用于打造优质、时尚、可重复使用的家居和餐饮用品,提供更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工程

新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工

第04期

石化工程

07

技术应用展望

中石化300万吨/年
催化裂解装置投产

      6月29日,全球首套300万吨/年重油高效催化裂解装置在安庆石化投产,标志着中石化完全掌握了大型化快速流化床催化裂解工程技术,实现了我国催化裂解技术的跨越式进步,为炼化企业由传统燃料型炼厂向化工型炼厂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该装置采用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重油高效催化裂解(RTC)技术,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丙烯产率最高的工业化催化裂化技术,可有效填补我国利用劣质重油生产丙烯、乙烯的空白。

      6月28日,抚顺石化5000吨/年通用加氢催化剂项目1号生产线成功试生产出第一批PHF-151加氢精制催化剂产品,经分析产品全部合格。这标志着中石油最大通用加氢催化剂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抚顺石化5000吨/年通用加氢催化剂项目,包括新建两条2500吨/年催化剂生产线,全部工艺采用抚顺石化自有技术,生产规模、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等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炼油工程

中石油最大通用加氢
催化剂项目取得进展

中国化学完成环己烷
制苯工艺中试完成

      近日,中国化学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环己烷脱氢合成苯工艺在山东滕州完成了中试,环己烷转化率超过97%,苯选择性超过99%。
      环己烷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中间体,环己烷脱氢合成苯技术解决了原有工艺存在的诸多问题。

新一代乙炔选择
加氢催化剂通过鉴定

      近日,由中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共同完成的“乙炔选择加氢生成乙烯催化剂关

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通过了由中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项目团队针对原有乙烯生产工艺催化剂载体孔内扩散系数小、乙炔加氢催化剂活性组分分散度低、催化剂乙炔加氢生成乙烯的活性及选择性不足和催化剂运行周期短等技术难题展开攻关,开发出系列气相加氢除炔催化剂,可满足不同加氢工况及原料的要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系列产品。
      鉴定结果显示,该成果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载体表面原位合成活性组分的层状前驱体技术和基于“钯和银络合接枝到高分子链”的钯-银合金化制备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茂金属聚烯烃
生产获重大突破

      近日,茂名石化研发生产出国内首个超高黏度指数合成润滑油新产品mPAO150,实现了国内企业在该领域的突破。
     今年6月以来,研究团队根据客户需要,加快研发速度,成功研发mPAO150

第04期

煤化工及下游工程

08

技术应用展望

石化工程

千吨级α-烯烃装置开车

      7月23日,内蒙古伊泰集团千吨级费托合成α-烯烃分离提纯示范装置开车成功并打通全流程,产出合格的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等α-烯烃产品。这标志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费托合成α-烯烃分离提纯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填补了国内空白。
      该技术由伊泰集团联合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自主开发和设计,以煤基费托合成油为原料,经高效分离得到高纯度的单碳α-烯烃产品。
      煤基费托合成高纯度α-烯烃产品的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将促进国内高端塑料、聚乙烯弹性体、全合成润滑油、高碳醇、表面活性剂等下游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煤制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助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转型升级,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产品各项指标合格。该产品具有超高的黏度指数、较低的倾点、良好的剪切稳定性,可以满足高度苛刻的使用条件,应用在风电、航天、航海、军事、高速列车等重要领域。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
技术通过评价

      近日,中国中化“低能耗两段式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技术”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评

委员会认为,该技术成果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催化剂性能达到国际领先。
      该技术成果由中国中化中央研究院低碳化工研究中心、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和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完成。采用该技术,项目团队建设了5000吨/年低能耗两段式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工业试验装置,于2023年1月投料试车,4月通过石化联合会组织的连续72小时现场考核。考核结果表明,装置工艺流程可靠、反应条件温和、运行稳定,二氧化碳单程转化率高、能耗低,甲醇选择性高、粗甲醇杂质含量低。
      未来,将基于自主专利技术、工业试验运行结果,开发10万吨级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工业示范装置工艺包,推进新能源与化工行业深度耦合绿色低碳发展。

中石油含氢输气
管道通过验收

      8月17日,CPECC西南分公司承担的科研课题“含氢输气管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了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验收。
      本课题基于塔里木油田及长庆油田等氢气回注及掺氢输送生产需求而立项攻关。经过三年的奋战,系统解决了含氢管道输送系统的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包括“掺氢天然气/纯氢管道输送技术”“含氢管道潜在影响半径定量分析技术”“掺氢天然气放空分析技术”“天然气掺氢工艺技术”“含氢环境下材料适应性评价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工程

第04期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工程

09

技术应用展望

太阳能转化氢
效率创新纪录

      美国莱斯大学工程师将下一代卤化物钙钛矿半导体与电催化剂相结合,研制出了一款耐用、成本效益高且可扩展的光电化学电池,其能以20.8%破纪录的效率将太阳能转化为氢气。最新设备可作为一个化学反应平台,利用太阳能产生燃料。
      迄今,利用光电化学技术生产绿氢一直面临半导体效率低且成本高两大障碍。该研究团队必须要克服的是卤化物钙钛矿在水中的低稳定性。经多次尝试,研究人员终于成功找到了解决方案。他们认为屏障需要两层,一层用来阻挡水;另一层用来在钙钛矿层和保护层之间形成良好的电接触。最终在使用卤化物钙钛矿半导体的情况下,光电化学电池的效率达最高。

全球首套远洋船氨
燃料电池通过测试

      7月3日,挪威清洁能源解决方案供应商Alma Clean Power公司日前宣布,该公司已成功测试了全球首套6千瓦直接氨燃料电池系统。该系统是应用于船舶的模块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这是使用直接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有史以来的最高功率输出。Alma的SOFC系统可以全天候运行,并通过先进的安全和控制系统进行远程监控。SOFC模块设计无燃烧且没有类似内燃机的旋转部件,可实现自主运行,无需长时间维护。氨燃料电池在欧洲的成功突破,有望进一步扩展氢能应用规模。

燃煤锅炉全比例
氨/煤混燃中试成功

      7月26日,中国华能旗下西安热工院自主研发建设的全国首个兆瓦级全比例氨/煤混燃技术试验成功,填补了我国全比例氨/煤混燃技术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含碳燃料与氨等富氢燃料混燃的清洁高效燃烧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氨/煤混燃技术是将氨与煤按比例混合作为新型锅炉燃料,可有效替代化石能源,实现火电机组大幅降低碳排放。目前,全球对该技术的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且尚未开始工程化应用,西安热工院自主研发氨/煤混燃强化燃烧与氮氧化物控制关键技术,并依托西安热工院4兆瓦燃烧试验台成功开展国内首个兆瓦级全比例氨/煤混燃中试,为燃煤锅炉掺氨高效清洁灵活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国首个万吨级新能源
制氢项目成功产出氢气

      6月29日,我国首个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日松光伏制氢产业示范项目(以下简称“纳日松项目”)成功制取第一方氢气。此次制取绿氢的成功,是鄂尔多斯绿氢制取迈出的一小步,实则是我国绿氢发展迈出的一大步,将为我国绿电制氢规模化、商业化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纳日松项目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是鄂尔多斯、内蒙古自治区、全国乃至全球首个最大的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由中国三峡新能源

第04期

10

技术应用展望

国内首台在线运行10
Nm³/h AEM电解槽发布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满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由中国寰球工程公司EPC总承包。项目利用采煤回填区建设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约为7.4亿千瓦时,其中20%将直接输送至当地电网,剩余80%用于绿氢生产。项目安装15套1000标方/小时的碱性电解制氢装备,年产氢气约1万吨、氧气约8万吨。

      8月15日,由北京中电绿波研制的全国首台在线运行10Nm³/h AEM离子膜电解槽正式发布。发布的这台全国首台在线运行的10Nm³/h AEM离子膜电解槽,在采用非贵金属催化电极,槽温80℃,碱液浓度10%、运行压力3.2MPa的工况下电流密度达到11377A/㎡,最快冷启动时间16min;具有明显的技术领先优势。据悉,碱性离子膜(AEM)制氢装置具有优异的性能、使用低廉的非贵金属电极、高电密、低能耗等优势,在未来电解制氢行业将成为重要的技术路线之一。突破性的AEM作为制氢分离膜相比PEM膜或传统AWE膜都具有着性能和成本的巨大优势高效率低成本的制氢成为可能高温、强碱性中非常稳定。

中石化首套自主研制的
PEM制氢装置成功产氢

      8月16日,中石化机械氢能装备分公司首套自主研制的PEM制氢装置成功产氢,经第三方检测,氢气纯度达到燃料电池用氢要求。

世界首套300MW压缩
空气储能系统下线

      8月17日,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获悉,我国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由该所和中储国能公司联合研发的国际首套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膨胀机完成集成测试,顺利下线。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研发团队先后攻克了全三维设计、复杂轴系结构、动态调节与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制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首台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多级高负荷膨胀机。  
      2023年8月初,研发团队完成了300兆瓦压缩空气膨胀机的集成测试,各项测试结果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具有集成度高、效率高、启停快、寿命长、易维护等优点。徐玉杰介绍,相比1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规模将提高3倍,单位成本会降低20%—30%,效率提高3%—5%。

生物降解材料单体
工业化获重大进展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与旭科新材料(山东)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的全球首套石油基万吨级顺酐加氢制备丁二酸酐装置项目——一期1万吨/年丁二酸酐和丁二酸项目,平稳运行满一个月。该项目的成功为低成本大规模生产优质丁二酸酐及丁二酸提供了技术优选项,将有效连接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条的“油头”与“塑尾”。
      该装置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同类产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工程

新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工

第04期

新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工

11

技术应用展望

品规模最大的生产装置。该装置于5月31日正式投料生产,6月6日,稳定产出了纯度在99.5%以上的优等丁二酸酐产品,产品质量优异、纯度高、色度白,最高纯度达到99.9%以上。装置投运的一个月内,反应转化率100%,选择性99.59%,以近乎双百的高效催化反应得到了高质量的丁二酸酐及丁二酸产品。

恒逸石化抗污尼龙6
技术通过鉴定

      近日,抗污尼龙6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通过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专家鉴定。由浙江理工大学陈文兴院士、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等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自主研发了新型抗污剂,通过配方设计、聚合工艺优化、聚合关键设备改造等,制备了原位聚合抗污尼龙6切片;开发了纺丝、热牵伸、热空气膨化、高速卷绕一步法抗污膨体连续长丝(BCF)工艺关键技术,并通过色母粒添加法,制备了抗污性能优异、色牢度高的BCF纤维产品;建立了纤维及织物抗污等级的快速评判方法,为抗污产品升级优化提供支撑。
      该项目已经建成了100吨/日抗污尼龙6切片及BCF连续化生产示范线,生产装置运行稳定。生产的抗污尼龙6切片及纤维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所测指标完全符合优级品标准,纤维抗污等级达到8级,抗污等级达到国外相应产品相同水平,满足市场需求。

巴陵石化电子级酚醛
环氧树脂中试成功

中国化学科研院
ASA项目获突破 

      近日,中化学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学科研院)与中化学南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完成的共聚丙烯酸酯新材料成套技术,并生产的挤出级、注塑级全系列高性能产品,收到3家共聚丙烯酸酯(ASA)高耐候功能膜制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试用报告,产品各方面性能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
      共聚丙烯酸酯是传统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工程塑料的升级替代产品,不但具有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着色性与加工性能,而且耐候性与使用寿命显著提高,在汽车、建材、家居、电子电气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是一种快速增长的高附加值新材料。

      近日,巴陵石化树脂部电子级酚醛环氧树脂千吨级中试装置开车一次成功。目前装置运行稳定,产品质量合格。
      电子级酚醛环氧树脂具有优良的高耐热性、耐腐蚀性、电绝缘性、高黏附密封性,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航空航天、交通、建筑等领域。
      近年来,巴陵石化积聚力量进行科技攻关,针对环氧树脂在电子领域需求,自主开发系列电子级酚醛环氧树脂,着力攻克电子通信和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用树脂基体材料“卡脖子”技术问题。

第04期

12

寰球科研动态

科研管理

技术交流动态

公司承担的11项中油
工程级科研课题
通过验收

      2023年7月-8月, 中油工程分别在北京和吉林组织两场科研课题验收会。由寰球北京公司、华东公司、吉林公司、六建公司承担的《大型LNG储罐设计建造关键技术研究》《百万吨级延迟焦化装置石油焦密闭处理系统工艺包开发》《适应国产催化剂的丙烯酸反应系统优化研究》《聚烯烃粒子除粉系统技术研发及关键设备国产化》等11项课题通过验收。

公司与中石油(上海)
新材料研究院签署
战略合作协议

       2023年8月24日,公司与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简称“上海院”)在上海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公司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工程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借助上海院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优势,加快新材料领域的创新攻关与成果推广,为双方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公司举办多场科技论坛

     2023年7月举行三场科技论坛, 分别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院长徐春明院士,集团公司数字和信息化管理部副总经理靖小伟博士分别做了“面向双碳战略的绿色橡胶材料及循环利用技术”“双碳背景下能源技术发展思考”“数字化转型发展态势和建设思路”为主题的精彩报告。

中石油-俄气科技合作
工作组召开研讨会

      2023年8月16日-17日,中国石油-俄气科技合作工作组内部工作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中国石油-俄气科技合作工作组做了总体情况汇报,寰球工程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煤层气公司等10余家单位分别做了2021-2023年的工作总结和后续五年工作建议的汇报。

编辑部/ The Editorial
editorial board
编 委 会:寰球技术研究院

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高科技产业园
电话:010-58676606

HQC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