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
心理研究所
青少年心理季刊研究中心主办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2023年5月•第25期
ISSUE NO.
25
“胡鑫宇失踪事件”
舆情报告分析
Analysis of the Public Opinion Report on the Disappearance of Hu Xinyu
群像 · 热点共鸣
吴谢宇弑母案:最后的悲剧发生之前
后疫情时代,谁来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下一步在哪?
探析 · 拆解焦虑
史铁生 |《我与地坛》
如果人生太难,请跟自己和解
“愈见” · 情绪指南
:
:
:
:
:
:
:
:
:
:
主任
执行主编
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传真
合作单位
发行单位
邮发代号
定价
刘艳婧
赵晗竹 宋夏媛
李昕 张颖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24号
010066
(0471)2662666
(0471)2662666
内蒙古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报刊发行局
12-11
50.00元
contents
目录
群像 · 热点共鸣
01. 吴谢宇弑母案:最后的悲剧发生之前
02. 被扇200巴掌,令人发指的霸凌事件!校园暴力何时终结?
“愈见” · 情绪指南
01. 情绪创可贴 | 9个情绪耐受技巧
02. 史铁生 |《我与地坛》
如果人生太难,请跟自己和解
胡鑫宇失踪事件舆情报告分析
01.舆情概述
02.媒体关注度分析
03.自媒体关注度分析
04.网民关注度分析
05.舆情点评
探析 · 拆解焦虑
01.【心理健康】青春自护
02. 破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难题亟需整体社会共同努力
03.后疫情时代,谁来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
聚焦 · 舆情诊断
青少年
心理研究所
青少年心理季刊研究中心主办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2023年5月•第25期
ISSUE NO.
25
“胡鑫宇失踪事件”
舆情报告分析
Analysis of the Public Opinion Report on the Disappearance of Hu Xinyu
群像 · 热点共鸣
吴谢宇弑母案:最后的悲剧发生之前
后疫情时代,谁来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下一步在哪?
探析 · 拆解焦虑
史铁生 |《我与地坛》
如果人生太难,请跟自己和解
“愈见” · 情绪指南
胡鑫宇失踪事件舆情报告分析
文/舆情第五组
聚焦 · 舆情诊断
自2022年10月15日起的五个月之间,
“胡鑫宇失踪事件”话题持续发酵。
01 舆情概述
胡鑫宇:你究竟在哪儿?
铅山县
致远中学
15岁
男高中生
106天
失踪
近日,胡鑫宇失踪相关舆情事件落下帷幕, 这场事件从爆发到停止整整持续了五个多月。2022年10月15日,江西上饶市铅山县致远中学(全托封闭式学校)15岁高一男生胡鑫宇家属及老师到公安机关报警,警方表示接到报警后即组织开展调查搜寻工作。在之后的五个月里,该话题的关注度在网络上逐渐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在这期间,舆论迅速蔓延,期间爆发多个热点话题。例如,光头老师和校长偷偷删监控、胡鑫宇老家被坏人装监控、致远中学办学者系外国人,或者有外资背景;学校后山发现带血的衣服和床单;胡鑫宇遇害后被火化;学校化粪池发现碎骨等。这一系列的话题都获得了网友的广泛关注。而后,随着案件一点点清晰,这些话题大多都被证伪。
截止到 2023年2月2日20时29分,人民日报等24家媒体发布相关报道后,呼吁让真相呈现,让理性回归。在胡某宇事件新闻发布上,相关部门正式表明失踪的铅山少年胡某宇系死于自杀。该话题阅读次数2.1亿,讨论次数4877次。
近日,胡鑫宇失踪相关舆情事件落下帷幕, 这场事件从爆发到停止整整持续了五个多月。2022年10月15日,江西上饶市铅山县致远中学(全托封闭式学校)15岁高一男生胡鑫宇家属及老师到公安机关报警,警方表示接到报警后即组织开展调查搜寻工作。在之后的五个月里,该话题的关注度在网络上逐渐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舆情发展时期分析
……
舆情潜伏期:2022-10-15 - 2023-01-02
……
•2022年10月15日,江西上饶市铅山县致远中学(全托封闭式学校)15岁高一男生胡鑫宇家属及老师到公安机关报警,警方表示接到报警后即组织开展调查搜寻工作。胡鑫宇确认失踪第一天。
•2022年11月16日16时08分,凤凰网视频首次发布带话题#江西15岁高一男生失踪一月,抽干湖水化粪池也没找到#视频的相关报道。微博阅读次数达54.6 万,有关江西高一男生失踪话题引起网友关注。
•2022年11月21日15时27分,封面新闻发布警方辟谣失联男孩胡鑫宇已被找到相关报道,随后新京报、凤凰周刊、南方都市报等48家媒体跟进报道。16时江西高一失踪男生胡鑫宇话题首次登上微博热搜,话题#警方辟谣失联男孩胡鑫宇河里被找到:专业队伍还在搜寻中#微博阅读次数达1.1亿次。
•2022年10月15日到2023年1月2日期间,各媒体发布相关新闻报道21条,各媒体及网民共发布597条,该话题的关注度逐渐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
舆情发酵期:2023-01-07 -2023-01-28
……
•2023年1月7日获取7日数据显示,微博话题【#警方公布胡鑫宇事件细节:现有信息指向胡某宇系自行离校#】(阅读次数4.6亿,2.5万讨论,共165家媒体发布)登顶热搜。中国新闻周刊、头条新闻、人民网不断跟进事件,22天内越来越多围绕寻找胡鑫宇事件的话题讨论展开讨论,事件热度呈上升的趋势。
……
•2023年1月12日10时24分,牵动全网的胡鑫宇失踪快90天了。以【#5000人冒雨上山搜索胡鑫宇】(转发802,评论5932万,点赞8.7万)为代表的话题再一次走进大众视野,都市快报、中国新闻周刊等逐步跟进事件,该话题浏览2.1亿,共有4608万次讨论。
•2023年1月17日 8时48分,有关【#胡鑫宇失踪事件办案民警发声:不排除会到省外寻找# 】的微博表明:不排除会将搜索范围扩大至省外区域。该话题的总体浏览量为1.7亿;讨论次数4757次;该话题的整体关注度趋势呈上升态势。
……
舆情高涨期:2023-1-29- 2023-2-2
……
•2023年01月12日 10时24分,都市快报、中国新闻周刊、齐鲁晚报等81家媒体发布了【#5000人冒雨上山搜寻胡鑫宇#】的信息,阅读次数2.1亿,讨论次数4610,有1555人发表了原创信息,引起受众广泛关注,事件进入微博高涨期。
•2023年1月29日10时50分,中国新闻周刊、Vista看天下、人民日报等438家媒体发布了【#胡鑫宇遗体被发现#】的信息,阅读次数21亿,评论数11.3万,有3.7万人发表了原创信息。随着胡鑫宇遗体被发现,该事件的受众关注度激增,达到最高峰。
•2023年2月2日10时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新闻网、闪电新闻等476家媒体发布了【#胡鑫宇系自缢死亡#】的信息,阅读次数11.9亿,讨论次数7.3亿次,有2.7万人发表了关于“胡鑫宇事件”的原创信息。事件的热度达到又一个高峰。
……
舆情衰退期:2023-02-02 -2023-02-12
……
•2023年2月2日10:10,人民日报发布【#胡鑫宇录音笔中音频表达自杀意愿#】微博表明,经公安部鉴定中心对录音笔内音频文件进行恢复,与胡某宇生前留存的语音进行声纹比对,确定在现场提取封存的录音笔系胡某宇持有使用,且录音内容不存在人为合成、篡改情况。话题阅读量达7.6亿,登微博热榜,打消网民对胡鑫宇自杀原因的种种猜测。
•2023年2月2日11:42,央视网等96家媒体发布【#胡鑫宇曾向母亲哭诉不想读书#】相关微博指出,胡鑫宇在曾与母亲的通话中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的意向,话题总浏览量达7.1亿。胡鑫宇与母亲的通话内容成为众多促成自杀悲剧的原因之一,网民在官方回应中得知真相并对舆论事件关注度逐步降低。
•2023年2月2日20时29分,人民日报等24家媒体发布【#人民日报评胡鑫宇事件#】相关报道后,呼吁让真相呈现,让理性回归。在胡某宇事件新闻发布上,相关部门正式表明失踪的铅山少年胡某宇系死于自杀。该话题阅读次数2.1亿,讨论次数4877次。伴随真相呈现、理性回归之后,该事件进入衰退期。
……
02 媒体关注度分析——媒体报道分析
以“胡鑫宇”为关键词,2022年10月15日-2023年1月12日为时间范围,在以央视网,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新京报以及红星新闻为主的传统媒体相关报道中筛选,共得到399篇报道文章。
从中可以发现,新闻媒体对“胡鑫宇失踪事件”主要从七个角度进行了报道,分别是寻找真相:胡鑫宇失踪前因后果,遗体发现:确定胡鑫宇死亡,搜救进程:时间线梳理及回应,对话亲属:相关人员对此事的态度,谣言传播与辟谣,事件后续以及其他,占整体报道的比重分别是45.11%,19.55%,18.55%,7.27%,2.76%,2.76%,2.01%。
选取央视网、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新京报以及红星新闻为主的传统媒体。
角度一 寻找真相:胡鑫宇失踪前因后果(45.11%)
角度二 遗体发现:确定胡鑫宇死亡(19.55%)
角度三 搜救进程:时间线梳理及回应(18.55%)
角度四 对话亲属:相关人员对此事的态度(7.27%)
角度五 谣言传播与辟谣(2.76%)
角度六 事件后续(2.76%)
角度七 其他(2.01%)
02 媒体关注度分析
——媒体报道分析
Media
comment analysis
整体来看,对于“胡鑫宇事件”,主流媒体观点主要集中在要理性追问事件、不要散布谣言、正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等方面。
当然,也不乏有部分媒体会根据引流牟利等问题展开讨论,各媒体的定位不同,评论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在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新京报评论、央视网、人民网等媒体中抽样了282篇相关报道,媒体评论角度各有不同,其主要观点分为以下几个角度:
“
真相呈现,让理性回归,别让胡鑫宇式悲剧重演 。
”
媒体报道占比饼状图
角度一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补弱(45%)
角度二 要理性追问不要散布谣言(25%)
角度一 加快寻找胡鑫宇,用实际行动回应舆论关切(17%)
角度一 部分媒体引流牟利造成恶劣影响,违背道德底线(13%)
节选:很多孩子在出现心理困扰时会发出求救信号,经常得不到家长和教师的有效关注,这是由于家长和教师缺乏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有的孩子就认为,“他们不会管我的”。因此,需要正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将其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一部分内容。(《胡鑫宇事件后,该如何正视越来越普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作者袁梦,2023-02-03,澎湃新闻)
节选:被虚假信息和阴谋论占据的案件舆论环境,不仅会对当事人,包括死者家属等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也会影响到公众对案件的判断,甚至给案件的侦办施加不必要的压力。这需要一些自媒体多些自律,也要求平台强化针对性的把关,切莫助长虚假信息的流量狂欢。同时,围观网友也应该保持清醒。面对越是看起来耸人听闻的分析、传言,越应该多些理性和冷静,警惕为虚假传言和蹭流量的胡编乱造推波助澜。(《编造李昌钰断案谣言带偏了“胡鑫宇案”关注节奏》,撰稿/星宇,2023-01-23 ,新京报评论)
节选:我们相信,只要一天没有找到胡鑫宇,相关部门就不能收兵。寻找胡鑫宇,不仅关乎自身职责,关乎以人为本,还关乎公众对社会治安的信心,警方也应加快寻找的步伐,用实际行动回应舆论关切。同时,为了更快地找到胡鑫宇的下落,任何人都可以积极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助力警方破案。(《人民热评:加快寻找胡鑫宇,用实际行动回应舆论关切》,作者秦川,2023-01-09,人民热评)
节选:网络时代,博人眼球的“爆点”肯定会带来点击量。但毫无底线的炒作、别有用心的聒噪,即使获得了一时的高点击量、高关注度,丢弃的却是道德伦理的底线和做人的基本良知。对悲剧,我们无法强求每个人都能共情,但请给逝者以充分的尊重。把一名花季少年的不幸离世、一家人承受的丧子之痛当做自我营销的素材,显得尤为无耻和冷血。(《借悲剧自我营销,践踏了道德底线》,2023-02-01,今晚报评论)
当一个孩子准备要跳楼或者某种方法自杀,切记:
不要说教!不要说教!不要说教!
除非你想让孩子快点跳楼。
尤其不要提父母对你有多少期待、你死了父母多伤心。。。这会让本来还在犹豫的孩子不加犹豫的跳下去!
#胡鑫宇请给心理指导师五分钟#(23-2-3)【赞5156.评论467】
作家 粉丝196.7万
@李雪爱与自由
03 自媒体关注度分析——微博
【观点】当一个孩子准备跳楼时不要说教!
@鲁国平先生
专栏作家,媒体人
粉丝189.6万
【观点】胡鑫宇的死亡不可能有什么阴谋。
网友:胡鑫宇的死亡,
有不可告人的巨大大阴谋!!!
额,我想了十天十夜还是想不通,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他的死亡,能有什么大阴谋?
甭管他怎么失踪,也甭管为什么找不到他,也甭管他是怎么死亡的。我就想问问神通广大的网友,这里面到底能有什么利益纠葛,什么样的惊天阴谋?
哪怕你能编出一个来也行啊。(23-2-4)【赞264,评论88】
胡鑫宇案
阴谋论式的死亡真相:
一场“无事生非”的罗生门...
“案情重大,必须以高度负责、公正透明的态度一查到底。随着遗体被发现,相信真相很快就能大白,但是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等待,要查清的疑点还有很多,而越是疑点重重,越是扑朔迷离,越要严谨细致,不漏过任何一个疑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用经得起推敲的细节还原真相,把案子办成经得起舆论审视和时间检验的铁案!”(321.8万赞,38.9万评论)
03 自媒体关注度分析——抖音
“
@新闻姐
浙江城市之声主持人
粉丝2435.8万
获赞6.4亿
【观点】案情之大,须高度负责还真相。
1.9亿获赞
864.3万粉丝
观点一
青少年抑郁不是“矫情”,需要耐心对待
@李三仅Alex看世界
粉丝316.6万
获赞8119.1万
“本来胡鑫宇事件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时,但我看到的确是媒体的“狂欢,在胡鑫宇事件的评论下面,我看到太多人不择手段的制造,用别人的丧子之痛为自己牟利。胡鑫宇事件让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信任危机,我认为,能让更多人关注事件是好事,但希望部分媒体不要刻意操纵大众情绪,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应保持理性去关注。”(点赞43.5万,评论6.0万)
“希望给广大家长提个醒,青少年抑郁不是“矫情”,需要耐心对待,做好沟通,并及时带孩子进行就医,也请全社会及时关注和挽救,别让悲剧再次发生。”(点赞13.7万、评论4.4万)
观点二
加快寻找胡鑫宇,
别让谣言裹挟胡鑫宇家人
“鑫宇的亲人在滴血,但有些人却在“蘸着人血”吃馒头,一些网红在开直播收受粉丝打赏,利用大众的同情心赚黑心钱。我相信大多数关注胡鑫宇事件的人都保持着朴素的善良和爱心的人,我们和胡鑫宇家人一样,共同的目标就是探寻胡鑫宇的下落,在真相不明的时候,再次呼吁大家,千万不要相信更不要参与毫无根据的传言和谣言。”(点赞12.1万,评论1.1万)
孩子的心理不健康,会比学习成绩不好更加可怕,更加值得家长警惕,因为这是一个人的根本。杀死这些孩子的元凶之一,就是高竞争压力的社会环境。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过度强调竞争,很大程度上给孩子造成了心理恐慌,如果缺乏正确引导,日积月累,一件小事便会成为那颗最后的稻草,瞬间使生活崩塌。
03 自媒体关注度分析——微信公众平台
(1)呼吁理性看待胡鑫宇失踪事件,制止谣言扩散;
(2)正视并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对胡鑫宇失踪事件背后心理问题的反思;
(3)呼吁减少对受害者家属二次伤害和网络暴力;
(4)呼吁媒体正确引导舆论,抚平受众非理性情绪;
童书妈妈三川玲
《胡鑫宇揭露了这个世界上
最大的阴谋》
阅读量10万+,点赞1897
教育类自媒体达人
《胡鑫宇死因公布,一段最后的呼救录音流出》阅读量10万+,点赞4720
KYLE
事情终于尘埃落定,也再一次证明:真理越辩越明,谣言止于智者。而事件至此,一个最被忽视的真相是什么?是胡鑫宇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人,并没有得到最起码的尊重。 阴谋论甚嚣尘上,公信力岌岌可危,造成了一定的恐慌,而唯独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胡鑫宇真实的内心世界。
正面(77%)
(1)造谣:将此次失踪事件归结为阴谋论;
(2)对受害者家属二次伤害:侵犯隐私、网络暴力、道德绑架等;
(3)质疑警方办事效率低、不作为。
负面(23%)
03 自媒体关注度分析——
自媒体账号发布内容统计
04 网民关注度分析
文/乐居财经 付魁
有关“胡鑫宇失踪事件”的微博话题讨论量共计44233条,按经验样本量抓取比例,选择3%,抽取了1327条评论作为总样本进行样本分析。根据对这些网民观点的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以下将从网民特征分布、网民情感态度倾向分析、舆情倾向性观点分析三个角度,对网友评论进行系统梳理。
-网民地域分布
在网民关注度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广州市的网民对于“胡鑫宇失踪事件”较为关注,占比为13%,其次为江苏网民,占比为8%,然后是浙江和山东网民占比均为7%,北京网民占比为6%,海外网民占比1%,最后其他地区网民占比为58%。
-网民性别分布
在男女性别比例上,男性网民占比略高,为50.42%,女性网民占比为49.58%。
-网民情感态度倾向分析
通过对新浪微博中的1327条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网民对于“胡鑫宇失踪事件”的态度分为积极志度、消极志度、中立和漠不关心。由此可得出以下数据:
消极态度占比为59%,积极态度占比为25%,中立态度为15%,漠不关心占比为1%。
-网民倾向性观点分析
有关“胡鑫宇失踪事件”的微博话题讨论量共计44233条,按经验样本量抓取比例,选择3%,抽取了1327条评论作为总样本进行样本分析。
以2022年10月15日-2023年1月12日为时间筛选范围,根据对这些网民观点的样本具体分析如下:
“
网民关注度可以体察出舆情各方的立场、态度和观点分布。
”
网民观点倾向性分析
对警方不作为、效率低下、侦查方向产生质疑。(42%)
@云风月明:表面工作做这么认真,把这态度用到开始时查案早就水落石出了。
@全民记:这个案子要不破,群众心里永远有疑惑。 一名在校学生,在校内监控系统、天网、道路交通监控系统之下,凭空消失,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无法想象……
观点一
“正视心中的‘狂飙’,你我皆是凡人”
应耐心等待真相,持续关注事件后续。(19%)
@一直美美的嬿嬿:监控已经恢复了,抖上有从二楼拍到扔出来的视频,希望快快破案。
@赤狐品牌官方微博:希望一查到底,查出真相!
观点二
对调查结果存疑,提出贩卖器官、被侵犯等“阴谋论”的可能性。(16%)
@king71762:是不是被某些人,搞到医院。
@带鹏Logan:就两个字,器官,至于买家,大家可以展开想象。
观点三
批评官方或学校隐瞒真相,镇压舆论。(15%)
@评论区小霸王 :说白了就是背后有大鱼,不敢查也不敢公开。
@嗡嗡蚊子酱:无法无天、官官相护,隐瞒真相。
观点四
相信并支持官方给出的调查报告,不信谣不传谣。(3%)
@小锦鲤妖精:等一个结果吧,不要说了,都是猜测。
@单富东:谣言止于智者。
观点五
应该尊重受害者,关注受害者。(3%)
@佳期如许-:逝者安息吧,下辈子开开心心的。
@呀天空中的一朵云:真的是好心疼呀,愿逝者安息。
观点六
对受害者家属表示同情和关心。(2%)
@一水山间:失踪60多天了还没有找到,每一天对父母都是煎熬,唉。
@Turbo林然:家人是最心疼崩溃的了。
观点七
05 舆情点评
因此
风险研判
胡鑫宇尸体在金鸡山区域树林中“缢吊”被发现的消息发布后,家属和网民普遍提出质疑:尸体发现区域属于后山范围,距离致远中学仅有5分钟的步行距离,为什么在胡失踪后106天才被找到?为何该区域在多次搜索中,均无成果?民众对警方所组织的上千人的搜救队展开“地毯式”搜索,产生疑问。
在众多疑团的困扰之下,不少网友提出:这是在侮辱全中国人们的智商,背后肯定有更大的“黑幕”等等,对政府质疑声音愈加强烈,形成回声室效应。
无疑,该事件使得政府公信力再一次严重下降,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再一次出现。
在“胡鑫宇失踪”事件中,2022年10月14日胡鑫宇失踪到2023年1月28日胡鑫宇尸体被发现。在这段时间中,“胡鑫宇事件”不仅持续受到全网关注和热搜,而且,还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普遍“质疑声”集中在事件处理部门和动用社会资源牵连事件处理过程中,过程中的点和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疑点、漏洞等等,在第一时间和第一空间产生各种各样形式的“观点”和猜测,其中难免夹杂一些各种网络谣言。
事件处理过程长达106天, 一定程度上引发全国舆论关注。伴随事件进展不断推进,众多疑团未能及时解开。官方舆情处置水平有待提升、媒体责任缺位、谣言裂变式传播等问题不断凸显。就“胡鑫宇失踪事件”,需从中总结规律性经验,不断提升对此类突发性事件的应对能力和水平。
01 警惕通报不清楚,官方公信力深陷“塔西佗陷阱”
01
1.针对公众疑问,详细进行解释论证。
2.就突发性热点事件,适当考虑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
3.网信办加强舆论监管,适时干预舆情处置。在进行网络监管过程中,要推进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
改进建议
当地政府应当作出前后一致、逻辑自洽的解释。
改进建议
在“胡鑫宇事件”中网络上出现了各种传言,使案件发生超出于案件本身的社会负面效应,如“后山发现带血衣被”、“李昌钰对案情进行论断”、“学校被害、与日本人做器官交易”、“熊猫血”等,这些均被官方及当事人证实为谣言。在新媒体平台中,谣言裂变式传播,在集群效应和极化效应的影响下,网民出现极端化情绪。时至今日,某些围绕该案种种捕风捉影的谣言和阴谋论依然甚嚣尘上,这背后值得深思。
02
事件发酵频陷“主流媒体缺担当、自媒体无底线”的怪圈
风险研判
在胡鑫宇失踪的一百多天里,江西省各级主流媒体仅仅体现在1月29日、2月2日两次舆论场高峰时转载“警情通报”相关信息,对网友们普遍关注的疑问却“避而不谈”未做任何回应。相反,跟进该事件报道的各类网络自媒体主播却异常活跃、讨论热情高涨,蹭流量、歪曲捏造事实、抓取流量红利等。
2月2日,《中国日报》称,公安机关已梳理、掌握网上杜撰虚假事实、制作虚假场景、炮制虚假录音、拼接监控视频共计120余种虚假信息。 在“信息真空期”下这些虚假信息迅速发酵,引发阴谋论效应、羊群效应。
改进建议
1.主流媒体扛起责任担当。危机舆情发生后,主流媒体同步协助地方政府做好舆情应对,并积极建言,确保主流媒体不缺位。
2.社交自媒体平台的各类参与者养成“自觉意识”,坚守传播底线。自媒体平台要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少跟风起哄、情绪宣泄。
3.平台加强对发布信息的监控“责无旁贷”,必须做到严格审核机制的切实执行。要快速设立关键词检索,加强审核规则和审核机制。
03
谣言和“阴谋论”出现,混淆视听,产生负面影响
风险研判
1.技术层面:强化内容把关、进行过程监控。各网站平台担起管理责任,对敏感领域、敏感事件产生的各种信息加强识别。在谣言产生的第一时间及时回应、及时处理,减少谣言的影响。
2.素养层面:作为网民也应该保持清醒,多些理性和冷静,更加客观和理性的看待网络世界,警惕成为某些营销号和部分敌对势力蹭流量、传播谣言的工具。网络非法外之地,任何散播谣言、煽风点火式的参与行为都将“事后算账”受到严厉的惩罚和代价。
群像 ·热点共鸣
2016 年 2 月 6 日是除夕的前一天,吴谢宇给舅舅和张力文发消息,谎称他和母亲从美国回来,要他们去福州接站。几天后惨案暴露。为什么要主动暴露?吴谢宇事后的解释是:“我觉得我妈一个人放在那边(被杀害在家里)太惨了。”此时他杀害妈妈半年多,按他的说法,他几次准备自杀,但最终因为害怕而放弃。
2019年4月,逃亡的吴谢宇在重庆落网。参与给吴谢宇做笔录的人,对他留下了口才超群、知识丰富的深刻印象。给予吴谢宇法律援助的一审辩护冯律师,在头几次会面时,耐心地听了他好几场慷慨激昂的“演讲”。冯律师敏锐地感受到,吴谢宇根本无法面对自己。他有时候激奋地表达不惧怕死亡,“你们直接判我死刑吧”“尽早判吧”;有时候情绪完全崩溃,哭得难以自已。他喜欢频繁地引用在书本里、电影里看到的语句和场面。大量对原句的背诵、对电影细节的仔细复述,让人觉得他的记忆力实在是好。
但是,就是不能谈论自己。
说起过去的生活,吴谢宇认为高中是他最快乐的时光,这也是他作为学霸被大家“封神”的几年。高考被吴谢宇看作挫败的经历,“高考我才考了670分,省里才排114名,幸亏之前已有自主招生60分才上了北大。高考考砸,我对自己极度失望,我觉得我输掉了此生最大的战役。” 在北大的学习,他觉得自己已经学到了呕心沥血的程度,却考不了第一名,挫败感很强。再加上身体偶有不适,他却觉得自己可能因为家族遗传,也会很快死于癌症。以至于后来在北京的日子“惶惶不可终日”。
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吴谢宇表现出一种很不成熟的心智,也让律师印象深刻。这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包括“一个北大学经济的学生,花几十万去买彩票”。
“
2023年5月30日(今天上午),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吴谢宇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上诉一案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此前,2021年8月26日,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吴谢宇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吴谢宇一案从案件发生到二审宣判,时间跨度长达8年,案发后也一直处于社会高度关注状态。案件中呈现的个人、家庭、教育、社会关系,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曾被放大集中讨论。
根据采访,我们梳理出吴谢宇和他的父母,以及与这个家庭中相关的其他人,他们从何处来,想往何处去,实际又走到了哪里。
-我们从2016年案发,就一直关注此案。
-从那时起,我们陆续采访了很多与吴谢宇及吴谢宇的家庭相关的人员。
-我们采访这些人,是因为人是社会性的,人的真实自我呈现于他的社会处境之中。
-人的主体性更多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中,而不仅仅是自我叙述与自我解释当中。
吴谢宇弑母案:
最后的悲剧发生之前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没有什么少年天才
他人前显得轻松
特别希望被人认可
非常累非常苦
在乎别人的评价
在二审的庭审上,吴谢宇提到他读小学时,带同学来家里玩,妈妈看到有陌生人的鞋,抽她自己的耳光、扯她自己的头发,吴谢宇非常害怕。在一审之前,吴谢宇似乎很难分清自己和妈妈,“没有友情、亲情和爱情”,既用来描述妈妈,也是他自己所处的状况。他自己不想活,认为妈妈也是不想活。
二审的法庭上,吴谢宇最大的变化,是由把妈妈描述为一个世界上最完美的妈妈,到表示“我的母亲性格确实不太好”。二审律师的辩护,是认为吴谢宇作案时受精神病性症状支配,不能正确辨认自己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性质、作用和后果。对此,出庭检察官表示,吴谢宇是经过预谋后作案,过程逻辑清楚,他甚至有意识地清理现场。
“现在的状态是很绝望,
之前像行尸走肉,
不说自己像是吴谢宇。
被抓后,被迫去回忆一些事情很痛苦
很羞愧,觉得自己像个畜生。”
在吴谢宇的自我描述中,他虽然很会考试,但实际上“从小就毫无主见、人云亦云,从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对书上写的东西从来都迷信盲从,极容易钻牛角尖地彻底陷进去”。
提到妈妈,吴谢宇极为维护,他认为谢天琴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很辛苦,很完美。吴谢宇当时绝对不接受为了脱罪而说妈妈半句不是。一审律师几次提议他做精神鉴定,他都明确拒绝。
“
2021年8月
一审被判死刑后,当“死亡”这个让吴谢宇极度恐惧的事情真地迫近了,他主动选择了在北京的二审律师。这年年底,在和律师的会见中,吴谢宇描述自己:
吴谢宇:
他看重自己和母亲的名声
“我既要保全我的母亲
但又没办法解释
这么好的母亲为什么会教出
一个杀人犯的儿子。”
2015年夏天 开始逃亡的日子
吴谢宇过上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生活:挥霍了找亲友借来的140多万元,出入风月场所,与性工作者同居。
逃离有妈妈存在的世界之后,钱和性,成为这个20岁出头年轻人大肆追求的目标。
吴谢宇消费的场所是“黄金大酒店”“九九养生会所”“西方财富酒店”这样看起来似乎奢靡的地方。
之前在福州只是往来于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的他,在福州大把花钱的地方,都在离家两三公里的范围内,这可能是他稍微熟悉一点的外部社会。
从2015年7月10日到2016年3月1日的近八个月内,吴谢宇主要在上海、福州消费,一共花费了144.4728万元。
吴谢宇在自述中称,在逃亡的那段日子里,自己如同“行尸走肉”——
“我让自己忘记‘我是谁、我做过什么’,我让自己以为‘我不是吴谢宇’。我躲了起来,我行尸走肉、浑浑噩噩了一天又一天,直到被警察叔叔抓住。”
然而,吴谢宇所进行的种种暴力行为,发现他想象中所谓为母亲寻求“羽化”的过程,会出现他感到害怕的恐怖血腥。
一个当时21岁的高材生,对于杀人这件事情的恶,为何显得毫无察觉?他到底在寻求什么?
杀死妈妈的残忍过程
吴谢宇用各种看来的影片
宗教说法
让自己相信
他是在为妈妈寻求解脱。
一名施暴者还阴阳怪气地
对大哭着的受害女孩说
“别哭了,我心疼”。
惺惺作态之后,又是狠狠一记巴掌。
被扇200巴掌,令人发指的霸凌事件!校园暴力何时终结?
被霸凌女生的父母看到这段视频后立刻报警
并称一旦找到对方一定要
“剁碎这帮畜生,然后去自杀”。
2019年,在天津某职高,6名女生持刀逼迫5名学妹脱光衣服,并集体对受害者展开长达3个小时的猥亵!整个过程中充斥着大量令人作呕的细节。
2020年,洛阳某中专学校内一名16岁少女遭到多名室友掌掴虐待,致使其精神失常。2022年,一名安徽女生在公园遭到13名同学的殴打虐待,在医院中待了近半个月!
.......令人无奈的是,这些施暴者往往会因为其未成年人的身份逃脱法律的制裁。韩国电影《蚯蚓》讲述了一个关于校园霸陵的故事,看完后令人久久不能释怀。一位十分优秀的花季少女,不负残障父亲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高等院校。然而好景不长,女生刚进入学校便因为家境问题被贵族同学百般欺凌侮辱。
为了不让残障的父亲担心,善良温顺的女孩选择隐忍不发,独自承担一切,最终还是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选择一死了之。残障的父亲悲痛欲绝。他在整理女孩的遗物时,无意间发现了女孩生前留下的日记。得知一切后的父亲满腔怒火,他通过层层设局杀死了所有欺负过女儿的施暴者,这个结局让所有人都感到大快人心。
画家不知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据调查,大部分的校园霸凌都是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殴打欺凌。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变得如此残忍暴戾?是什么让祖国的花朵变成吃人不吐骨头的食人花?中国有句历史悠久的古言:“子不教,亲之过!”。
“我要剁碎了那帮畜生,
然后去自杀”
这句绝望而愤怒的发言,来自一位父亲。他心爱的女儿被几名同学堵在墙角,狂扇200耳光!看完那长达七分钟的霸凌视频后,他吼出了这句话,声声泣血!
2019年7月25日,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发生一起极为恶劣的校园霸凌事件!一女生被至少五人围殴,而原因竟然只是女孩没有及时回复施暴者信息!在如此荒唐的理由之下,短短10分钟不到,女孩便被狂扇面部达两百下,令人发指。除此之外,女生还被人用皮带猛抽,用脚踹......
未成年人
施暴者
心理阴影
狠狠一记巴掌
极其嚣张地录下视频
引起网络热议
缺乏成型的价值观
校园霸凌
“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
当地警方收到案情后极为重视,一边耐心地做了大量工作,平复这位父亲的情绪,一边全力展开调查。
很快,主要犯罪嫌疑人汪某某被抓获,并被立刻采取刑事措施。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其他施暴者也陆续到案,大多都遭到了法律的严惩。
之所以是“大多”而非“全部”,是因为霸凌者中存在着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 这一身份,让涡阳县警方鞭长莫及,无法对他们进行惩处,只能采取调解的措施,让施暴者对受害人道歉并进行经济上的补偿。
事情到此似乎已经告一段落,然而对于受害人来说,这无比漫长的七分钟必将成为她的终生噩梦!
身体上的伤痛可以在短时间内消失,但心理上的阴影却永难磨灭。这是校园暴力最可怕的地方。
安徽亳州的惨剧绝非个例,校园霸凌的例子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当你在浏览器中输入“校园霸凌”四个字时,会弹出多达一千七百多万条搜索结果,上千条时长不一的视频!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家庭教育的缺失,往往会导致这些封印不完整甚至失效,从牢笼中冲出的,将会是不可估量的恶意。
年幼的孩子倘若缺乏合适的教育,就必定不会有成型的价值观,分不清是非对错。
因为人性本恶,这不分年龄,也无关男女。越是低龄化的校园暴力,其手段和细节便越是残忍!
所以家长应该加强教育,管好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姑息纵容,百般包庇!
“一个巴掌打不响。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老师的不在意和学校的不作为,也在无意间助长了校园暴力的疯狂滋生。
他们一次次将霸凌行为视作打闹,一次次认为孩子们绝望的求助是小题大做,多此一举。
陈泗翰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在反杀霸凌者之前,他曾无数次求助老师和学校,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最终,走投无路的他选择了动刀子,他刺死了霸凌他的人,也让自己身陷囹圄。
重视校园霸凌
这不仅仅是玩笑和借口
他在无比绝望的情况下选择将尖刀当做长绳,独自一人从校园霸凌的深渊中爬了出来,却落入了另一个深渊。
这个事例侧面也说明目前的法律,无意,也无力对未成年霸凌者进行有效制裁,更不能保护被霸凌者免遭欺压!
教育的缺失,学校的不作为,法律的不完善,使得校园暴力泛滥成灾,屡禁不止,尽管近些年来,社会上的霸凌事件频频发生,且手段越发恶劣。
但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该放弃针对校园霸凌现象的斗争。
而在此期间,学校和老师从未对他伸出援手。
假如学校能够尽到自己的责任,将陈泗翰保护起来,就能避免一场命案的发生。
可学校却连如此简单的事都不愿意做,眼睁睁看着一个优等生在绝望中走向末路。
校园霸凌的泛滥成灾,也从侧面折射出社会对未成年的思想教育已经彻底陷入困境。
霸凌事件过后,倘若缺乏舆论的影响。
那些施暴者往往能凭借“未成年”这张免死金牌,如同无事发生一般大摇大摆地重返学校,继续跟以前那样毫无顾忌,横行霸道!
因为他们未成年,所以不需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任何责任。而饱受欺凌的受害者却需要带着难以想象的心理阴影度过余生,这无疑太不公平!
我们的社会需要负起责任,去积极保护被欺凌的人,毫不留情地严惩施暴者,绝不原谅!
除此之外,社会更要去深挖根源,追究那些藏于幕后的真正罪人,让施暴者的家长负起他们早就该负的责任。
学校也应该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推广和倡导和谐友善的校园文化。
与校园霸凌抗争
我们不该 也不能轻易放弃
【心理健康】青春自护
心理健康与人的生活质量、智力水平,以及幸福和美好的人生体验密切相关,与社会共同富裕,尤其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未来。
如今,人们普遍感受到: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青少年的快乐却越来越少;家长越来越重视教育,孩子的学习动机却越来越弱;父母越想帮到孩子,亲子关系却越来越疏离。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状况?
答案恐怕与过度的社会“内卷”有关。从“鸡娃”开始,直至考研、考博,过度的竞争导致部分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诸多问题。心理专家认为,青少年阶段是身心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同时也是危机重重的特殊时期。当社会节奏明显超越青少年身心成长速度的时候,他们便会出现焦虑、抑郁、暴力、厌学,乃至厌世等问题。过度的竞争和“内卷”,更使得这一阶段呈现复杂多样的特征。
正是社会和家庭环境共同推高了竞争的强度,造成了社会运转机制出现了过大压力,层层加压,最后传递到青少年身上。
有调查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事件30%属于学习方面,40%属于人际关系方面,其他方面的占30%。可见,学习、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专题报告了《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报告中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
探析 · 拆解情绪
允许自己情绪不稳定,才是真正的“情绪”自由。
选自微信公众号文章《呵护“心”健康,让花朵“向阳”生长》
破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难题亟需整体社会共同努力
青少年自身:
多种方式进行心理调适
是否有擦泪纸巾、枕头泪渍等迹象来初步判断。
2. 抑郁症往往有失眠症状,难以入睡,或者易醒,睡眠质量很差。这又会影响到他们白天的状态和情绪,状态差、情绪差就更容易出现灾难化思维,更睡不着,进入恶性循环。所以,孩子经常失眠是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明显信号。
3. 因为容易失眠,压力大,孩子的学习状态会有所下滑,出现上课分神、注意力不集中,考试前非常紧张、焦虑等表现,成绩很可能有所下滑。这些都是典型的学习障碍表现。高度重视学习成绩的孩子往往会非常焦虑,加大力度自我施压,但往往难以奏效,反而恶性循环。在一次次尝试调整学习状态失败后,孩子的内心可能已经“抑郁”了,但外表还强撑着。
4. 如果感觉孩子跟父母交流时总是报喜不报忧,或者总是不愿意透露内心的感受,
家长:
加强观察和警惕
1. 抑郁症的患者往往容易在深夜、独处时痛哭。父母可在这个时段多加观察,或者结合
近些年,青少年群体在学习成长、适应环境、人际交往和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大。
青少年焦虑、厌学、抑郁等症状频发,心理健康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
如何及时发现孩子的求助信号,呵护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生病之后怎么办?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4.家长也要加强注意。不要以为孩子总是阳光、积极、正能量,这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应该有正常的喜怒哀乐,也有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但他们愿意倾诉,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时会积极求助。
所以,孩子有较大的情绪波动时是否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透露心声,这是判断亲子关系是否真正亲密、孩子是否真正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5. 既然抑郁症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有可能伪装,那父母要主动跟孩子认可的老师、朋友、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绝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即使再坚强、演技再好,在他们痛苦得难以独自承受时,往往会向信任的人透露部分心声。
1.抚慰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不确定性本身并没有那么让人困扰,反而是随之而来的情绪反应让我们迷失自我。如果事情让你感觉很不安,可以通过图画、写作或是和好朋友聊天的方式,把心中的情绪表达出来。
2.灵活应对未知的挑战。在面临困难时,相信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找到一个方法去做,如果有效就继续,无效就换个方法。冷静下来,分析一下疫情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和困难有哪些,尝试制定应对疫情的计划A,当然也要有一个可以接受的计划B或计划C。
6. 如果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自残是极其危险的信号!青少年患者的自残行为往往出于释放压力,这说明他们内心的压力已经接近令其精神崩溃的临界点了。这时父母一定要对孩子共情、倾听、积极引导,多给予高质量的陪伴,缓解他们的压力。
选自微信公众号 | 人民教育 文章
3.关注可控的部分。不妨尝试着停下来,去思考5个问题:今天有什么事情值得我快乐?今天有什么事情值得我感激?今天有什么事情值得我自豪?生命中有谁爱我?我更爱谁?生命中有什么事情值得我努力追求?当人们停下来进行思考的时候,就越能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拉开距离,看到周边的助力,找到生活中确定而微小的幸福。
第三,要运动,运动本身可以改善情绪,释放压力,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运动时间。
第四,生活要规律,不能每天作业都写到半夜,要给孩子休息时间,帮助他提高效率。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心情压抑、愉悦感缺乏、兴趣丧失,伴有精力下降、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自我评价下降、对未来感到悲观失望等表现,甚至有自伤、自杀的念头或行为,持续存在两周以上,就要警惕患有抑郁症的可能,及早找专业的医生问诊。
要警惕抑郁症的认知症状对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比如:记忆力下降:记不住事;注意力下降:上课时总是走神;执行功能受损:犹豫不决、难做决定;精神运动速度减慢:反应慢,总是跟不上别人的思路;另外,还有不少人会莫名其妙地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头疼、经常拉肚子等,这样的抑郁症通常很难发现,患者一般不会到心理科就诊,跑到其他科室又查不出原因,也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说到底,心理健康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以积极乐观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事物的人,往往拥有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程度。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们首先要学会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如果经历了情绪波动,请试着告诉自己:这并不代表“我”心理不健康,每个人每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个人受到心理健康问题困扰,并不是道德败坏、意志薄弱所致,更多是来源于生理原因和环境压力因素交互作用下的身心发展不均衡。
专家强调:
打破孩子不良情绪生长的温床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表示,其实青少年抑郁症离我们并不远,当孩子“不乖”了,把心“封”起来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应该引起重视,主动及时就医。
袁勇贵说,有些父母陪伴缺失,将孩子丢给老年人带;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让孩子长期活在巨大压力中,总是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有些家长对孩子完全贬低……孩子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家长应该怎么样帮助孩子去调节这种情绪和心理呢?
第一,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不要总是去比较,特别是自尊心强的孩子,或者说成绩好的孩子,不能给他更大压力。“我们经常讲要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好了一点就行了,总是“比较”会比出问题来。”
第二,要放松,孩子要有学习的时间,也应该有玩的时间,很多家长一看到小孩玩马上就骂,就会让孩子非常反感,容易造成更多的压力。
不被情绪绑架,“钝感力”就是内耗的终结者
允许一切发生,享受当下
后疫情时代,谁来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
“建议推动未成年人心理咨询行业健康发展”。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主委刘艳提交了《关于推动未成年人心理咨询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后疫情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建议》等提案。
整体而言,社会对此依旧存在偏见,家庭、社会都应继续端正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改变观念。
应利用“家校课堂”等开展家长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尤其是在农村偏远地区,大力提升家长对孩子异常情绪、行为的敏感性,提高对精神障碍的识别能力和就医意识。
而从学校层面来说,应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国家课程体系,确保心理健康课不是停留在形式上。要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性别差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等制定心理类学科课程标准,并纳入课程设置方案,编印自小学至高中的普适性强的教材。
应加强对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干预。
心理咨询行业长期存在乱象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自2017年人社部取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与考试以来,出现了资质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行业进入无门槛、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等行业乱象,致使来访者深受其害,尤其是未成年人。
因此,要加强对心理咨询行业从业者的资格审查和管理以及对行业的自律管理和建设,整治虚假宣传误导公众乱象,严格行业管理和从业准入,进一步规范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服务市场。
“建议学校、医院、家庭等密切配合,助力心理问题发现、转介、干预、诊疗、康复等环节形成闭环。”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因学习环境、生活场景、学习方式、社交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学生心理健康受到进一步影响。以上海为例,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某区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仅电话咨询就高达2587人次,咨询时长64633分钟。咨询内容涵盖学业、青春期心理、同伴交往、师生关系等方面。其中,亲子关系问题、学业问题、情绪问题最为突出。学业上主要表现为“动力不足”,情绪上则主要表现为“焦虑与抑郁”。
表面上看,新冠疫情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但究其根本,这一问题早已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据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于2023年2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群体中有14.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另据《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比30.28%,其中半数为在校学生。
初中生心理健康最受影响
家、校、社应密切配合
选自微信公众号 | 中国新闻周刊 文章
高强度情绪耐受指南
“愈见”
情绪指南
情绪创可贴 | 9个情绪耐受技巧
下面的描述是再说你吗?
某些批评/嘲讽/一句普通的话,在我听起来“伤害性极强”
“泪失禁体质”,难过时眼泪怎么也止不住
明明大家都在工作,就我“特别容易崩溃”
被冒犯到了,我“一点就炸”,需要好久才能平复
“情绪涌上来的时候,我不能说话,而是怒吼/尖叫”
……
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ur therapy,DBT)技巧可以帮助你重新获得控制感。
DBT是一种循证治疗方法。
DBT教授四套技能:
1. 核心正念技能(core mindfulness skills):更多地活在此时此刻,并对自己的经历保持接受、开放的态度;
2. 痛苦承受能力(distress tolerance skills):如何度过当下的情绪危机;
3. 情绪调节技能(emotion regulation skills):掌握更多情绪管理方式;
4. 人际交往有效性技能(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 skills):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01
从身体入手:两个基础的平复动作
当情绪已经很强烈、不知所措的时候,有2个动作可以用来快速改变身体反应:
1)体前屈(do a forward bend)
弯腰,碰到自己的脚趾(不管是不是真能碰到脚趾。你也可以坐下来,把头放在膝盖之间);
做一些缓慢的深呼吸,在那里呆一会儿(如果可以的话,30到60秒);
做一个体前屈动作,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这是人们的“休息和消化”系统——有助于我们放慢速度,感觉平静一点;
当你准备再次站起来时,不要太快。
选自微信公众号 | 果壳 文章
2)专注于有节奏的呼吸(paced breathing)
听起来特别老生常谈,但呼吸是让情绪达到一个更容易控制的水平的最好方法之一。特别是,要集中精力让呼气比吸气更久——这也可以激活我们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再次帮我们感觉平静一点,让情绪回到一个更容易控制的水平。
当吸气时,在脑袋里数数,看吸气的时间有多久;
呼气时,以同样的速度数数,确保呼气比吸气久一点。你可以边这样呼吸,边做体前屈。
为了长期更有效地管理情绪,你需要更清楚自己的情绪“是什么”。
听着有点怪——你当然知道自己的感受,对吧?但你怎么知道你一直称之为“愤怒”的是愤怒,而不是焦虑?我们大多数人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自己的情绪,只是随便假设一下。
02
提高你对情绪的意识
(Increase awareness of your emotions)
在一个长期被忽视/被否定的环境(a pervasively invalidating environment)中长大的敏感孩子,常常会忽视或不信任自己的感觉,并试图逃避这些感觉,这就造成了“准确命名情绪”的困难。事实上,任何一个容易情绪失调的人都很难弄清楚自己的感受,继而在情绪的“迷雾”中四处飘荡。
当你感到“不安、不好、不舒服”时,你能辨别出真正感受到的情绪吗?下次,你至少需要问问自己:
这种感觉的触发因素是什么?你的反应是什么(不要判断自己的回答是对是错,只是描述一下)
你对这种情况有什么看法?你注意到自己在判断、下结论或做假设了吗?
你有哪些身体变化?比如,身体紧绷,呼吸/心率/体温变化?描述你的肢体语言、姿势和面部表情。
你注意到了什么欲望?是大喊大叫、扔东西,还是想要逃避,不愿与人存在眼神交流?
你的行为是什么,你做了什么来处理情绪(或什么都没做)?
03
验证你的情绪
(Validate your emotions)
当根据感受来判断自己时,我们往往会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情感痛苦。
“验证(Validation)”这一步有3个要点:
1)对情绪的许可。
情绪没有好坏,没有对错。所以,不论我们感觉到什么,都是可以的。
2)花点时间想想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没有你认为“不应该”的感觉?
确认下,是哪种情绪主导了你对自己的判断。
比如:你从哪里知道“生气是不好的”?然后验证它。
3)反复练习验证。
自言自语通常是很难改变的,因为它自动发生,在意识中根深蒂固。你可以写把验证过程写在手机里,随身携带。
当你注意到你内心的情绪时,把它们拉出来给自己读。每天读一两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你对那种感觉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你会发现,你更能接受自己的情绪,而不会因为这种感觉而对自己做出判断。
史铁生 |《我与地坛》
如果人生太难,请跟自己和解
1991年,40岁的史铁生出版随笔散文《我与地坛》。书中,他将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感受和收获娓娓道来,尽显深邃与哲思。
王蒙在谈到《我与地坛》时说:“那种深思与宁静,悲痛与超越,让我大为感动。”
年少不识愁滋味,以前看《我与地坛》,尚不能理解史铁生的哀愁与悲悯。
人到中年,经历沧桑,阅尽无常,才惊觉书中那平淡悠远的字里行间,写满了生命的进阶与思忖。
人生海海,众生皆苦。
正如史铁生在书里说: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历数前生,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
终此一生,我们都在努力接纳生活,接纳苦难,接纳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得知自己的后半生,被迫与轮椅“相依为命”。史铁生变得狂躁、易怒、敏感,并一度产生放弃生命的念头。
坚持到出院后,史铁生到某街道工厂做工,生活似乎看到一丝光亮。本以为厄运就此终结,没想到刚缓一口气,他的人生又接连迎来更大痛击。
1981年,他被查处罹患肾病,工作无法继续,只能回家静养;1998年,因常年身体弯曲,无法直立,史铁生患上尿毒症。
生活就像一个无情的刽子手,在看不见的地方,一点一点凌迟着史铁生的人生。
偶然间,史铁生走进那荒草丛生的地坛,开启与命运抗衡、和时间对话的神奇旅程。
他拿起笔,开始写作。
1979年,史铁生发表了短篇小说《爱情的命运》;1983年,他发表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01
与生活和解
细细回味《我与地坛》里史铁生的人生轨迹,不由感慨:
人这一生,要学会这3次和解。
1951年,史铁生在北京出生,从小跟着奶奶长大。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史铁生从小就与地坛结下不解之缘。
1969年,18岁的史铁生离开北京,辗转到达陕北延安,开始知青生涯。
不想,没过几个月,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浇透了史铁生,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发烧引起的腰椎裂柱病,使得史铁生寝食难安,疼痛难忍。
史铁生不得不折回北京治疗。一年半后,治疗宣告失败。
得知自己的后半生,被迫与轮椅“相依为命”。史铁生变得狂躁、易怒、敏感,并一度产生放弃生命的念头。
坚持到出院后,史铁生到某街道工厂做工,生活似乎看到一丝光亮。本以为厄运就此终结,没想到刚缓一口气,他的人生又接连迎来更大痛击。
1981年,他被查处罹患肾病,工作无法继续,只能回家静养;1998年,因常年身体
季羡林在《悲喜自渡》里说: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与其被痛苦折磨,还不如学会放下,学会与生活和解。
生命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生存,要么消亡。
我们的生命,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下去才看到希望。
就如史铁生一样,在被命运捉弄的漩涡里,放下痛苦,放下包袱,直面生活给予的狂风骤雨,让苦难在微笑中开出最美的花朵。
选自微信公众号 | 十点读书 文章
02 与父母和解
回望史铁生的前半生,铺满了母亲坚韧沉重的背影。
面对风华正茂儿子,她不仅要假装坚强,而且时刻如履薄冰。
一天,母亲准备次日带史铁生到北海赏菊。
史铁生同意了。
这是他生病以来,第一次同意离家外出。作为母亲,自然欣喜万分。
只是,母亲出门准备东西后,便再没有回来。
母亲疼得摔在地上,邻居把母亲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吐着鲜血:“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的病逝,改变了史铁生的想法。
就像他在书中写到:“在我第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我们常常绕了一大段远路,走到了时间的另一头,变成往事的旁观者,才发现时光深处的父母,不过是用心良苦。
而那些年少时不明白的东西,终于在时光的推进中,前尘和解。
03
与自己和解
有一次,母亲一个疏忽,把史铁生的胯熏成了烫伤。面对弱不禁风的孩子,母亲惶恐自责,以后每次给他换药,母亲都要先忏悔一番。
无数个儿子晚归的夜里,她都要到地坛去找寻,一遍又一遍,步履匆忙而急迫。
每逢孩子性情大变,自怨自艾,她都要强打起精神,故作淡然地安抚劝慰。之后,她总是躲在门后,将眼泪急速抹去。
史铁生不理解,为什么母亲总是如此啰嗦、多事。
他甚至厌烦起母亲脸上不经意流露出的悲悯,觉得那些情绪看起来多余而刺眼。
但史铁生不知道的是,母亲已经病入膏肓,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坐上轮椅的最初几年,史铁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迷惘而忧郁。
于是,无所依赖时,史铁生便摇着轮椅去到地坛。
因为在地坛,他可以逃避,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
这里的特别,让他寻觅到自己内心渴望的答案,并收获心灵之上的丰盈。
他遇到过一对中年夫妻,十五年来,每当暮色初临时,他们总是准时来到公园散步,雷打不动。
他遇到过一位爱唱歌的年轻人,两人经常打照面并有结识的愿望,却在即将离别时才蜻蜓点水般相互寒暄。
……
尽管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常琐碎,却因为史铁生细腻敏锐的第六感,一切都变得鲜活动人起来。
因为今生太多遗憾,他还畅想过设计自己的好运。
先占几项先天的优势:聪明,漂亮和一副好身体。再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出生,通情达理又有学识的父母。
于是,他愉快地度过自己的童年时光;然后,在令人艳羡的名牌大学里被众多异性倾慕着。
接着,毫不费力地找到一个门当户对又十分优秀的伴侣。
这一生,迷人,完美。
不管是经历过去,还是梦想来生,史铁生渐渐顿悟:
人这一生最难的修行,不过是与自己和解。
作家简媜曾说:“人缠不过自己的性格,常常在万籁俱寂的时刻,以刀铤与自己短兵相接。”
诚然如此。
adolescent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青少年心理季刊研究中心主办
联系电话:(0471)2662666
地址:内蒙古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