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时刻,这份团圆之乐,在古诗词中也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孟浩然在《田家元日》中写道:“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诗中描绘了新年第一天,诗人与家人团聚,虽无高官厚禄,但在田园间与耕父牧童相处,谈论着农事与气候,期盼着新的一年能够丰收。这种质朴的生活场景,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与对生活的热爱。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喧嚣,家始终是人们心灵的港湾,是团圆与温暖的象征。
杜甫的《守岁》一诗:“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则描绘了在亲戚家中守岁的热闹场景。椒盘、颂花,这些春节特有的元素,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氛围。亲朋好友相聚一堂,马匹在马厩中嘶鸣,火炬照亮了树林,惊散了栖息的乌鸦。在这热闹之中,诗人感慨时光流逝,然而在春节的团圆氛围下,一切忧愁都被暂时抛却,尽情享受这难得的欢聚时光。这种团圆的喜悦,是春节年味中最为醇厚的部分,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归属感。
三、游子思乡,情牵故土
春节,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却有着别样的滋味。刘长卿在《新年作》中写道:“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新年已至,诗人身处异乡,对家乡的思念愈发浓烈,不禁潸然泪下。岁月催人老,自己却依旧漂泊他乡,寄人篱下。春天的脚步匆匆,似乎早已回到家乡,而自己却只能与岭上的猿猴为伴,看着江柳在风烟中摇曳。诗人以贾谊自比,表达了对未来不知何时才能归乡的迷茫与无奈。这种在春节时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它触动着每一个游子的心弦。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虽写的是重阳节,但那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同样适用于春节。在春节这个本应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游子们却远离家乡,心中的思念如潮水般汹涌。他们或许只能望着明月,遥想家乡的亲人此刻正在做些什么,是否也在思念着自己。这种跨越时空的思念,为春节的年味增添了一抹淡淡的忧伤,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古人对家乡、对亲人那份深深的眷恋。
四、民俗画卷,多彩多姿
古诗词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民俗画卷,为我们展现了春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从饮屠苏酒的传统习俗,到贴春联、挂年画的热闹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在诗词中留下了痕迹。
饮屠苏酒,这一习俗在古代颇为盛行。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 苏辙在《除日》中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在古代,饮屠苏酒的顺序颇为讲究,是从年少者开始,最后才轮到年长者。这一习俗蕴含着对青春的珍惜与对长辈的敬重,在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对这一传统的传承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