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按照原比赛方案要求,我和孙振楠老师各自参加了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的赛项,后因为比赛方案的调整,我们决定组队参赛,在团长胡娟的支持下,我们三人很快达成共识,组成了项目开发的参赛团队。新的比赛方案,不再局限对单个知识点或教学单元的设计,而是从整个专业建设出发、对整门课程的设计,考察的是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及课堂教学方面的综合能力。多年教学团长的经历,让胡娟老师在专业建设上有着丰富经验,主要负责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统筹协调;孙振楠老师,在项目开发方面有着优于常人的领悟力,主要负责项目的技术开发;查晓颖老师,更擅长在细节上的设计,主要负责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设计。
2019年的比赛,刚刚从信息化教学大赛过渡到教学能力大赛,“信息化”还是不是设计的重点?我们这样的学科,“信息化”到底体现在哪?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一边学习观摩往年的获奖视频、一边在自己的项目中摸索尝试。可能还是因为准备得不够充分、比较仓促,最终我们止步省赛现场决赛。带着参赛一回积累的经验以及对自己团队的信心,我们约定下一年继续再战。
今年4月,教学大赛正常举行的消息传来,我们团队就迅速进入状态,从选题的确定、内容的设计到成员的分工准备,从备战市赛、省赛初评再到省赛现场。这过程投入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次、两次、三次……精心研究比赛方案,调整教学设计;一遍、两遍、三遍……团队成员无数次的试讲、互相观摩指导。期间,我们有遇到问题的苦恼和长时间作战的疲劳,但更有患难与共达成的默契和取得进步的喜悦与欣慰。
说实话很庆幸,整个备赛过程,我们不是自己在单打独斗,学校和市教研室都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组织专家点评、安排现场模拟。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那种矛盾的心理:既期待专家点评又害怕被点评,在我们看来,每一次的专家点评就像动手术一样,这里一刀,那里一刀,原来的设计被割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然后我们还得一针一线重新缝补起来。割的时候很痛,因为那都是我们的心血,缝的时候更痛,因为不能完全理解、无法使血和水交融。就这样,在专家的精心指导、犀利点评中,我们一点一点的磨合,在自我肯定又很快自我否定的反复过程中挣扎了近一学期,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精神压力,什么叫饱受折磨,什么叫精益求精,什么叫吹毛求疵。
正常情况下,团队成员都很努力都团结,应该能有很不错的收获。但是很遗憾,今年的比赛,我们尽了全力,正常发挥,还是没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到底是内容设计上出错还是现场发挥的问题?这些都只是我们苦思不得其解之下自己的猜想。难免失落、难免遗憾,但我们也清楚的知道,整个赛程有备赛的匆忙、劳累与痛苦,更有历练与收获,参赛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在备赛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新的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实实在在的提升了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拓宽了教学设计思路,这些也为今后的教研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想说的是,参加比赛真的很辛苦,同时我们是温暖的。在我们的背后有一支强大的团队支持着我们。备战比赛的时候,我们的课务由其他老师顶上了,我们的班主任工作由系部安排了,学校在财力、物力上的支持,系部在人力上的支持,家人在精神上的支持,无一不让我们感动和温暖。
在这里,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同事在这个过程中给予的让我们无比感激、感动的帮助与力量!
2019年的比赛,刚刚从信息化教学大赛过渡到教学能力大赛,“信息化”还是不是设计的重点?我们这样的学科,“信息化”到底体现在哪?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一边学习观摩往年的获奖视频、一边在自己的项目中摸索尝试。可能还是因为准备得不够充分、比较仓促,最终我们止步省赛现场决赛。带着参赛一回积累的经验以及对自己团队的信心,我们约定下一年继续再战。
今年4月,教学大赛正常举行的消息传来,我们团队就迅速进入状态,从选题的确定、内容的设计到成员的分工准备,从备战市赛、省赛初评再到省赛现场。这过程投入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次、两次、三次……精心研究比赛方案,调整教学设计;一遍、两遍、三遍……团队成员无数次的试讲、互相观摩指导。期间,我们有遇到问题的苦恼和长时间作战的疲劳,但更有患难与共达成的默契和取得进步的喜悦与欣慰。
说实话很庆幸,整个备赛过程,我们不是自己在单打独斗,学校和市教研室都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组织专家点评、安排现场模拟。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那种矛盾的心理:既期待专家点评又害怕被点评,在我们看来,每一次的专家点评就像动手术一样,这里一刀,那里一刀,原来的设计被割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然后我们还得一针一线重新缝补起来。割的时候很痛,因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