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东浦小学“每周一板”2022年3月第3期

SHANGZHISHIDONGPUXIAOXUE

尚志市东浦小学

03

2022.03

mei

ban

zhou

yi

【本期古诗】

《早发白帝城》

作       者:李白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本体裁:七言绝句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教师基本功硬笔书法]

       硬笔书法是同汉字与生俱来的最早出现的书体,硬笔书体乃是汉字书体的母体。最早的硬笔写画 是刻道划痕,其后,甲骨文、钟鼎、剑戈、玉器铭文、石 鼓文、侯马盟书、秦权量、秦石刻文,以及战国、秦简 牍、帛书,除了仍有硬笔刻划者外,更多的则是硬笔 书写的。

   殷商时代,人们用键梃硬笔和特制的刀笔刻 写甲骨文,周王朝还专门设立了制造刻字刀的工官, 称作筑氏可以说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官办 硬笔制造厂。

       周秦两朝,使用竹梃或苇管削制的硬笔 蘸漆进行书写。

西汉以来,毛笔广泛使用后,毛笔书法成为我国 书坛的主角,才出现毛笔书法,并在蓬勃发展中建立 了毛笔书法的体系,迅速登上了书法艺术宝座,毛笔 书法也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艺术,主宰此后书坛两千 多年。

而硬笔书法则一落千丈,丧失了从前的辉煌及 霸主地位。但硬笔书法并未销声匿迹,而是仍然广泛 存在于日常书写应用之中,在众多传统文献中可以 找到许多证据,遗憾的是两汉以来直到近代,写在纸 上的硬笔书迹大多未能保存下来。但是岁月的沧桑 并没有湮没其全部,也有不少硬笔写本得以流传至 今,敦煌发现了相当一批古代硬笔写本便是其例证。

代硬笔现代硬笔又有所不同,古人数千年 前就已经开始而且一直不断地使用坚硬之物写画,也 可视之为古代硬笔。古代硬笔的制作材料,皆取自 竹、木、骨、土、石之类的质材,后加上铜、铁、铅等金属 质材。这些质材制作的硬笔可以归纳为四类:一类为刻 画硬笔,如锥笔、石笔、刀笔(书刃)、铜笔、铁锥笔;二类 为蘸色写绘硬笔,如竹梃笔、箸笔、木笔、笋笔、荆笔、荻 笔、苇管笔、毡笔、羽翎笔、指笔等;三类为不须蘸色, 自带其色的写画硬笔,如木炭笔、土笔、铅笔(以石墨 爐碾为粉和胶搓条而成);四类为烙烫硬笔,不刻痕, 不蘸色,通过烙烫作字作画的硬笔如火炭笔。

而现代硬笔除偶用古代硬笔外,更多的是钢笔、圆珠笔、铅 笔、粉笔、蘸水笔、碳条笔、塑料笔、玻璃笔等。

       以钢笔为主体的硬笔,它以其便利性几乎成了 整个人们文化生活中最主要的书写工具。近几十年 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它与毛笔书法一起, 在全国形成了超乎人们想象的热潮,爱好者之多,普 及面之广已远远地超过了毛笔。

     使体积小,携带方便,书写便利,经久耐用的现代 硬笔受到了千百万人的青睐。并在实用的基础上,又 借助于毛笔的许多艺术特征,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充 满强烈审美情趣的艺术门类。

      硬笔的硬,正好形成了硬笔书法所特有的节奏明快,便捷 实用,笔势流利,畅达和造型小巧玲珑的优点,因而也 形成了它独有的艺术特色和独立的艺术风格。

       书法又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简 练的线条造型可以表达复杂的思想情趣。

       钢笔为代表的硬笔书法,它笔迹细劲、匀称、 流畅、简洁,在书写过程中,各种笔画也无须刻意逆锋 起笔,回锋收笔,更没有四面铺毫的功能。

硬笔书 法完全可以扬长避短,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探索,创 造适合硬笔特点的书法美;可以从毛笔书法艺术中汲 取有益的东西,却不受毛笔书法理论的束缚和局限, 也不必用毛笔书法的艺术标准削足适履,改造自己。 要强化硬笔书法的独立品格与精神锐气,按照自身的 规律求得生存和发展,确立硬笔书法艺术框架,使硬 笔书法真正走上艺术的殿堂。

良工运精思
巧极似有神
让教师基本功
内化于心
外化于形
一支笔写好初心育桃李
三笔好字写出一身正气
相信
老师们坚持不懈
勤学苦练
终能妙“笔”生花
潜移默化地将校园文化传播给学生
用自己的手
握住学生的手
写好
人生的一撇一捺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