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幼儿园班级管理案例分析

Case Analysis of Kindergarten Class Management 

班级管理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
20044151 卞宁 挑食的多多
20044152 曹睿 吃肥皂
20044153 高健祯 明明的厕所之路
20044154 佟彤 不好好说话的锐锐
20044155 王蕊 桐桐的入园焦虑
20044160 林美瑶 由玩水引发的思考
20044161 张陶陶 活动区的玩具朋友们
20044169李楠 由体能训练引发的思考
20044170王河冰 无助的小泽
20044171张馨蘇 疏忽带来的结果

第一章 适应工作管理
桐桐的入园焦虑
无助的小泽
第二章 班级教育活动管理
由玩水引发的思考
吃肥皂
第三章家长工作管理
 挑食的多多
不好好说话的锐锐
第四章班级安全管理
疏忽带来的结果
明明的厕所之路
第五章 班级环境管理
 由体能训练引发的思考
 活动区的玩具朋友们

桐桐的入园焦虑

桐桐是一名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他的入园焦虑情况比较严重,为此我们对他进行了细致观察,并对其家长进行了访谈,尝试对他的入园焦虑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及家长的配合,帮助他尽快克服入园焦虑,能较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一、桐桐的入园焦虑
 我不要上幼儿园
开学第一天,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陆续走进教室,虽然他们有哭闹情绪,但大多数幼儿在教师的安抚下纷纷平静下来。这时,一阵响亮的哭喊声传进我的耳朵:“我不要上幼儿园!”我转身一看,只见桐桐正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陪伴下,走了进来,但是小家伙一踏进教室就爆发出了雪鸣般的哭喊声。于是,我走上前去安慰,还试图抱起他,但是这样做根本无济于事,他非常倔强,小屁股撅着不肯让我抱,眼见桐桐哭闹得越来越厉害,为了缓解他的情绪,我示意家长赶快离开,并关上了教室门,桐桐见状,干脆挣脱了我,她倒在地上,开始满地打滚,发泄着自己的情绪……

我不要吃
到了吃点心的时间,我拉着桐桐坐下来,为他准备好饼干,倒好牛奶,叫他吃,但是他一动不动,脸上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于是,我端起杯子喂他喝牛奶,谁知他小手一推,嘴里嘟囔着:“我不要吃!”杯子里的牛奶也被他打翻了,撒得满地都是……
 我不要出去
入园一周,幼儿已经渐渐对幼儿园的一些游戏活动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尝试带领他们到户外玩一些运动小游戏,当幼儿一个一个搭着肩膀,开着小火车准备去操场玩时,我发现桐桐仍旧坐在位置上,一副非常不情愿的样子。“桐桐,我们一起出去玩吧!外面操场上可好玩了!”我试图打动他,“我不要出去!”他依旧很坚决的样子,我又尝试去拉他一起走,但是被他躲开了,眼中的泪花也随之夺眶而出,为此,我只好作罢,让保育员阿姨在教室陪着他……
 你走开呀
午睡时间到了,桐桐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久不肯入睡,小嘴巴里还不时发出响声,影响其他幼儿的睡眠。于是,我走过去,想拍拍他,让他快点入睡,但是当我走近,并试着去拍他时,他又皱起了眉头,“你走开呀!”,一连说了好几遍,见我没走开的意思,他又问:“为什么坐我旁边呀?”“我喜欢你呀,你快点睡好吗?”“不要,你走开!”说完,桐桐就哇哇大哭起来,哭声吵醒了其他的幼儿……

 抓住幼儿兴趣 让桐桐爱上幼儿园
教师在等待幼儿不在哭闹后,与幼儿进行沟通,可以用幼儿 感兴趣的东西对幼儿进行奖励,让他喜爱幼儿园的事物,愿意与其他幼儿进行沟通,愿意每天来上幼儿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正面引导“今天你表现特别好,奖励你一朵小红花,那你明天来幼儿园表现好的话,老师奖励你一朵大红花。”“老师觉得你很乖,老师们都可喜欢你了。”“今天和谁做好朋友了,你们一起做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用鼓励的话语来与幼儿进行沟通,以此让幼儿,老师和小朋友建立感情,感受到上幼儿园的乐趣。
幼儿来到一个新鲜的环境难免会有惧怕情绪,而从未和父母分开过的幼儿也会产生分离焦虑,但是有专业的老师,有负责任的家长,每一个幼儿在适应下,都习惯幼儿园,爱上幼儿园。
家长理念很重要 家长也要不焦虑
缓解幼儿焦虑的另一大关键要素就是家长的态度。试想一下,如果家长在送幼儿上幼儿园时也是一副难舍难分的表情,那么孩子肯定会更加离不开家长,所以家长在送幼儿上幼儿园时,一定不要展现出消极的情绪,而是要坚定的每天送孩子上幼儿园,不要因为幼儿哭闹不想上幼儿园就妥协。断断续续的上幼儿园,只会延长孩子适应幼儿园的时间。如果家长实在担心幼儿的在园情况可以与教师沟通,实时了解幼儿的在园情况。对于桐桐来讲,桐桐的家长一定要在家事先与桐桐进行沟通,告诉他是需要每天上幼儿园的,不要让其有退缩的情绪。

抓住幼儿兴趣 让桐桐爱上幼儿园
教师在等待幼儿不在哭闹后,与幼儿进行沟通,可以用幼儿 感兴趣的东西对幼儿进行奖励,让他喜爱幼儿园的事物,愿意与其他幼儿进行沟通,愿意每天来上幼儿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正面引导“今天你表现特别好,奖励你一朵小红花,那你明天来幼儿园表现好的话,老师奖励你一朵大红花。”“老师觉得你很乖,老师们都可喜欢你了。”“今天和谁做好朋友了,你们一起做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用鼓励的话语来与幼儿进行沟通,以此让幼儿,老师和小朋友建立感情,感受到上幼儿园的乐趣。
幼儿来到一个新鲜的环境难免会有惧怕情绪,而从未和父母分开过的幼儿也会产生分离焦虑,但是有专业的老师,有负责任的家长,每一个幼儿在适应下,都习惯幼儿园,爱上幼儿园。

案例
6岁的小泽,妈妈是大学的英语教师。得益于妈妈的精心培养,小泽的英语敏感度和积累,已经远超于同龄的幼儿。小泽的爸爸是大学的数学老师,在爸爸的熏陶下,小泽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与众不同。可是,每每活动课后,满头大汗的孩子们,换衣服的换衣服,垫汗巾的垫汗巾,一个个动作迅速,手脚麻利。唯独小泽小朋友连衣服的前后都分不清,脱裤子脱了半天都不知道要先脱了鞋子才能脱裤子。可是一学期下来,经过长期地观察发现,其他小朋友都能熟记自己的物品,都会收拾和保管好自己的衣服或物品,唯独小泽奶奶多次说小泽的汗巾不见了,要求老师找回来。更有一次,小泽的故事书明明就夹在书包后格里,小泽却说不知道,找不到。
这使得我们开始仔细分析小宇平日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小泽是家里的独苗,四个大人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家长们过于溺爱,事事包办,使得小泽从来没有想过要自己保管、收拾自己的物品,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一份对自己的责任,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收拾自己的东西是应当的。

案例分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提出了“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原则”。会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今社会,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从不愁吃、不愁穿,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独生子女的他们可是一个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平日生活中的一些该是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收拾书包、自己穿衣服、整理衣服、叠被子等,它们都被家长们出于所谓的疼爱、所谓的孩子还小的借口统一包办了。孩子们对自己处理自己事情的机会完全被剥夺了,造成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

处理办法
1.了解幼儿各个年龄段的特点,因材施教
根据幼儿对应年龄段的目标要求,有意识地开展一些争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主题活动,创造条件,创造实践机会,如小班幼儿学穿衣服,中班幼儿学会整理书包,大班幼儿当值日生等,让孩子在做事情中得到快乐。捉孩子的闪光点,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内在动力。
2.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
采取一些有关的歌曲、故事、游戏等方式,对幼儿进行集体的自我服务意识的熏陶,使得幼儿的心里产生强烈的自我服务意识。我国著名教育家也提出过活“教育”,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孩子来说,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游戏,游戏是孩子幸福的源泉。因此,教师可以模拟一些生日生活场景,设计一些生动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种下自我服务的种子,在游戏中,在快乐中自然、亲切地提高了自理能力。
3.体验成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情感脆弱、能力差、畏惧感强,对于他们的一点点进步,成人都不该忽视、应及时的给予表扬。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愉快。幼儿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自理能力发展的动力。如幼儿自己扣上扣子。但位置却扣错了。我们首先肯定幼儿自理意识。表扬他,“真能干,能自己扣上扣子。"接着纠正,“只是一颗小扣子进错了门、重新扣一次好吗。"使幼儿产生良好情绪,提高自信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自理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成人的“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我服务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4.家园共育,共同培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天的教育就会产生巨大效果的,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要坚持的过程。要给幼儿提供自理的机会,只要不着急就可以让幼儿自己穿衣服或者穿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虽小,只要自己能做的事情,就给他们创造机会——“我的事情,我做主,我快乐。”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教育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实现。
  幼儿刚开始进入幼儿园都有可能不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离开了家长的爱护,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自理能力差等现象。但是只要幼儿园要坚持以幼儿为本的原则,从多方面增强活动、配合家庭协作、关爱细节等方面入手,全力以赴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相信幼儿一定会在幼儿园健康成长。

几乎所有在洗手的孩子全部加入了玩水游戏。此时,教师甲走了进来,看到这情境,脸一下耸拉了下来:
“你们这是在吸收吗?老师说没说不许玩水?晨晨!你看你袖管全湿了!”说罢上前关上水阀,催促着孩子们快速地离开盥洗室,孩子们一个个耷拉着小脑袋不情不愿地溜了出去。

由玩水引发的思考

托班的幼儿进入盥洗室洗手,打开总阀门后,幼儿们兴高采烈地涌了进来,迫不及待地伸出小手洗了起来,刚开始还洗得挺像模像样,但没过几分钟,幼儿们就不约而同的玩起水来。

又到了幼儿游戏活动时间,幼儿高高兴兴地各自分散去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区玩游戏。只见晓晓和朵朵窃窃私语了一番,两人一前一后偷偷溜进了厕所,打开水龙头开心的玩起了水。教师乙注意到了两人的举动,不动声色地跟了上去,看他们两人玩的很开心便站在门边没有阻止,只是说了句:“老师给你们提个建议,你们玩水时可以把水龙头开小一些,这样不容易弄湿衣服哦。”说完她就退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另外三个小伙伴来到盥洗室加入了玩水行列。越来越多的幼儿参与了进来,厕所间显然已经容纳不下。正在这时,一旁默默关注着的教师乙走进盥洗室向幼儿发出了盥洗室一起玩水的邀请,同时还提供了瓶子、水盆、水桶、杯子、毛巾、玩具等多种材料,组织孩子们玩起了水的游戏。孩子们各自挑选了不同的材料,自由地游戏起来。倒水游戏、浮与沉、挤水游戏等,最后玩水游戏在孩子们一张张开心的笑脸中圆满结束!

一、案例分析
(一)分析幼儿
首先,从托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2-3岁正是幼儿认知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自己周围的世界抱有巨大的探索热情,对身边所有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不知疲倦地通过自己的方式感知着周围的一切。
其次,水是孩子生活环境中接触较多的物质之一,玩水也是所有学前阶段的幼儿都喜欢的游戏。孩子们通过玩水可以感知水的特性、作用及保护等相关问题,同时玩水活动也能很好地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分析教师
案例中的孩子们第一次玩水与幼儿园日常常规以及教师接下来的正常教学计划产生了冲突。因此,教师甲利用自己的教师权威打断了幼儿的玩水游戏。而教师乙则通过观察捕捉到幼儿的兴趣,并及时调整教育计划,给幼儿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探索空间。

从以上两位教师的处理方式对比中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师甲更关注的玩水活动会弄湿幼儿的衣服,以及妨碍了自己接下来的教学实施,忽略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和玩水活动背后蕴含着的良好的教育契机;教师乙关注的是尊重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创造了一个开放、支持、引导的自主性教育氛围。真正体现出《纲要》中所指出的:“教师应善于利用隐性课程的效应,以促使儿童自主活动的生成”;“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等要求。

二、反思与收获
幼儿教师应从幼儿的兴趣、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优势,创设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重视幼儿的自发活动,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各类活动中,尽最大可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幼儿大胆地去探索、去实践,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哈哈哈……我们要是飞上了天,老师就抓不住我们了。”孩子们大笑。
教师Z更愁了:“那可糟了,中五班25位小朋友都吐着肥皂泡在天上飞,可老师只有一个。我怎么才能抓住你们呢?”
哲哲说:“老师别怕,你坐上直升飞机到天空去抓我们,把我们一个个抓回来!”
教师Z连连点头:“这个主意好!”
文文说:“老师,你拿一张渔网撒向天空,把我们都网住,带回来。”
教师Z赶紧拍手:“这个办法不错,叫一网打尽。”
航航说:“老师,你拿一根长绳子抛到天空中,让我们抓住绳子,然后把我们一个个拉下来。”

吃肥皂

午睡起床时,孩子们正在穿衣服,从活动室中传来了浩浩惊喜的声音:“肥皂?今天我们吃肥皂?”
“吃肥皂,今天我们吃肥皂!”孩子们欢快地叫着。
“老师,今天的点心是肥皂。”航航和欣欣跑过来告诉教师Z,语气中流露出一丝神秘。
“哎呀!真的吃肥皂?” 教师Z走到活动室一看,今天的点心是橘黄色的年糕,乍一看还真像彩色肥皂呢。教师Z拿起一块年糕自言自语:“真奇怪,今天居然请我们吃肥皂!”同时故意露出一脸惊喜和疑惑。
“哈哈,老师真的以为是肥皂!”孩子们窃窃私语,那是他们在笑话老师连年糕都认不出来呢。
教师Z提了个问题:“看,这肥皂还像什么?”
“像电脑中的键盘。”“像个小枕头。”“像一张桌子。”“像一块毛巾。”……
教师Z说:“你们要是吃肥皂,可别边吃边吐泡泡哦!”
“啊?吃肥皂,嘴里吐泡泡?”“我们的嘴里会吐肥皂泡?”孩子们被教师Z的话逗乐了。动动说:“我听过一个故事,小蜗牛吃了一块草莓形香皂后,从嘴里吐出来许多肥皂泡,泡泡还带着小蜗牛飞上天了呢。”
“对哦,吃了肥皂会吐出泡泡。要是你们边吃肥皂边吐泡泡飞上了天,我可怎么办?” 教师Z紧锁眉头说。

教师Z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这是个妙计,只是老师要花很大的力气。”
添添说:“我的办法是让老师坐上热气球,飞到天空中把我们抓回来。”
寅寅说:“让老师变成翼龙来抓我们。
浩浩说:“让老师变成奥特曼来抓我们。”
孩子们积极、投入地想着各种办法。教师Z把年糕分给孩子们,他们吃得津津有味,似乎在期待着有肥皂泡把他们带到天空中去。
吃完点心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到户外玩起了“飞飞抓抓”的游戏。孩子们乘着肥皂泡在天空中“飞舞”……

一、案例分析
案例中师幼互动积极、愉快,教师以孩子的视角看孩子所看,想孩子所想,达到了较好的互动效果,其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同孩子的联想,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
孩子把点心说成肥皂,这是一种联想。教师从中看到了孩子有关肥皂的已有经验。对此,教师既不否认,也不简单肯定,而是故作惊喜和疑惑。此时,教师的神情和语气传递给孩子的是对联想的认同和接纳。
整个事件中,孩子出现了惊喜、兴奋等情绪,对此,教师予以接纳,从而营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围,使孩子敢想敢说。

2.顺应孩子的思维特点,提供想象的空间。
教师对于“肥皂”一说所表现出来的疑惑、好奇,让孩子们快乐无比,更激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为他们后面的想象提供了支持。
教师提出的“这肥皂还像什么”的问题拓展了孩子的思维,促使孩子们运用已有经验进一步联想。而教师的“吃肥皂——吐肥皂泡”的联想更是调动了孩子的经验,引发了孩子无限的想象。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孩子们的已有经验被充分激活,于是,动动说出了小蜗牛吃香皂吐泡泡的故事情节。显然,这样的故事充满趣味。教师利用这一信息适时抛出了第二个问题:“要是你们边吃肥皂边吐泡泡飞上了天,我可怎么办?”孩子们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此时,孩子们已从联想转为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表述自己想象的情节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尊重孩子的想象,给予支持性的回应。
孩子们积极地运用已有经验想象着各种教师抓小朋友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是一个有趣的情节。一幅生动的画面。孩子感受到的是想象的乐趣,此时的气氛是积极愉快的。
面对每一位孩子的想象,教师都专心倾听、具体反馈,给予尊重和支持。如教师用点头、拍手、竖起大拇指等动作表示对孩子想法的赞赏,用“这个主意好”“这个办法不错”“这是个妙计”等短句表示对幼儿积极思考的鼓励和肯定。

教师回应的每一个神情、每一个动作都给了孩子极大的鼓舞,孩子们感受到的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在提供支持性回应的同时,教师还善于提升孩子的已有经验,帮助孩子丰富词汇和表达经验。有了教师的支持性回应,孩子们表现得十分自主。
4.调整角色定位,以孩子的视角体味童真。
在整个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在引领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之间相互转化。在引导孩子的思维从“像什么”到“怎么办”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领者。而当教师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孩子看到的世界、去理解孩子的言行时,教师就是孩子的伙伴。于是,面对“肥皂”时教师会疑惑,面对“小朋友被泡泡带上天空”时教师会发愁,面对“抓泡泡”的方法时教师会鼓掌……教师用童心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享受。教师的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都会使幼儿提升自信心,感受由联想带来的愉悦,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二、反思与收获
1.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即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蕴含着很多随机教育的契机。教师只有
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意识,运用自己的智
慧迅速做出价值判断,才能把握教育契机,
并及时进行有效互动,促进孩子的发展。要提
升随机教育的能力需要教师拥有敏锐的观察力、
灵活应变能力和丰富的知识。

2.做到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孩子。
随着课改的深入,以幼儿发展为本,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应成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因此,教师要依据幼儿发展目标,依据自己对幼儿细致的观察,从他们的活动中敏感地捕捉蕴含的教育价值,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而这就要求教师心中时时有目标,眼中处处有孩子,使课程寓于过程之中,寓于生成之中,寓于师幼互动之中。
3.形成平等、民主的互动氛围。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最核心的人际互动。在一日生活中,多数教师比较关注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小组活动中的互动,而忽视生活活动中的互动,往往在生活活动中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导致幼儿的生活活动环节沉闷、无趣。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幼互动氛围,依赖于师幼间积极良好的情感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孩子看到的世界,用智慧点亮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挑食的多多
多多是阳光幼儿园的中班孩子,是个聪明活泼又机灵,还特别幽默的小男孩。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得非常出色,非常讨老师喜欢,跟同伴交往也很融洽。但是,每天一到用餐时间,多多就像变了个人一样,让王老师特别头疼。
多多是家里的独生子,是爷爷奶奶的心头肉,多多的父母平日里忙于工作,没时间照顾多多,于是多多被爷爷奶奶溺爱得不行。从小,多多的爷爷奶奶就天天给多多做各种大鱼大肉吃,还时不时给多多买薯片、糖果、奶酪、冰激凌等零食,渐渐地,多多就被爷爷奶奶宠坏了,形成了挑食的坏习惯。多多的挑食特别严重,所有的蔬菜他一概不吃,每天吃饭时只吃肉。幼儿园里的营养餐里都有足够的肉和青菜,但是多多总是只挑肉吃,蔬菜一概不吃。

吃完肉就坐在那看着其他小朋友吃蔬菜,自己一口也不动,不管王老师怎么劝说、管教,多多都坚决不“妥协”。还振振有词地说:“奶奶说了,我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不喜欢吃的就不吃。这个我不喜欢,所以我不想吃。”王老师拿他没有办法,多次尝试和多多的奶奶沟通也都没有结果。
一天,多多的爸爸和奶奶一起来接他,王老师跟他们沟通了一下关于多多挑食的问题,奶奶不以为然:“他在家也不吃蔬菜,因为不喜欢吃。而且肉也只吃瘦肉,一点肥的都吃不了。孩子嘛,喜欢吃什么就给他吃什么呗。”
多多的爸爸面露愁容:“老师,多多这孩子根本不听我们说的,你帮我们好好管管吧,让他多吃菜,别挑食。”
奶奶不等王老师接话,立刻插话说:“谁都有不爱吃的东西,你不是也讨厌吃香菜吗?有的东西我也不爱吃,更何况一个孩子,就那个皮蛋,放在嘴里我都觉得恶心,多多不爱吃菜,你就别强迫他。”
“只吃肉是不行的,蔬菜、肉、水果都要吃,这样才能营养均衡,保证身体健康发育啊,只吃肉不利于多多身体的健康成长。”王老师说。
但是奶奶依旧坚持她的理论,爸爸就跟奶奶争论了起来。

二、案例分析
(一) 原因分析
1.祖辈过度溺爱
导致多多养成挑食的不良习惯的直接原因就是多多爷爷奶奶没有底线的溺爱。作为家里唯一的独生子、爷爷奶奶的独生孙,多多可以说是被“宠上了天”。由于溺爱,祖辈过于纵容、放任孩子,无法正式孩子的问题。在老人的眼里,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只要孩子开心,就是对的。他们这样并不是在“爱”孩子,反而是在“害”孩子。这样做往往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个性,如霸道、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等。
2.祖辈传统的教育观念
幼儿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要求家园共育须注重巩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关系,提高共育内在质量,这无疑对合作双方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祖辈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和文化熏陶,因此他们的教育观念传统、老旧,思维固执、保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只愿意用已有的经验对幼儿进行教育,听不进去教师传递的新观念、新思想,更不愿意执行教师的嘱托。他们对幼儿教育的理解性不够深入,缺乏对教师的信任和教育工作的支持;对家园共育、家园沟通的内在价值缺乏理性认识。这给家园沟通带来的较大的困难,导致家园无法形成合力,难以开展家园共育工作。

3.教育观点不统一
统一教育观念是保证亲子关系、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反之,教育观念产生分歧,会制约教育效果,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第一,不利于幼儿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不统一的教育观念导致幼儿平常不知道究竟该听父辈的还是祖辈的,即使是相信了某一方,另一方的反对意见也会让孩子产生潜在的自我怀疑,影响心理健康发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产生投机心理。父辈和祖辈对幼儿的要求不一致,那么就会助长幼儿的投机心理,幼儿只听取对自己来说有好处的那一方的要求,久而久之会养成幼儿散漫、任性的个性,并且难以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
第三,损害权威。教育理念的不同,往往会导致父辈祖辈发起争执。争执的结果就是降低彼此在幼儿心目中的威信,没有权威感。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幼儿难以听从甚至不服从父辈的教育。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多的爸爸是非常不赞同多多奶奶的做法的,他非常想让多多改掉挑食的毛病,并且开始寻求王老师的帮助。可以看出,多多的父辈和祖辈秉持着不一样的教育观点,却无法撼动老一辈的“固执己见”和“隔代宠”。教育观点的严重不统一严重影响着多多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导致多多挑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但父辈却干扰不了祖辈的固执己见,只能束手无策,需求教师和幼儿园的帮助。

(二) 解决策略
1.尊重祖辈家长,给予充分理解
多多的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孩子的生活、教育等方面便托付于家里的祖辈,这种现象在如今的社会非常普遍。与祖辈相比,幼儿教师作为专职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有着丰富、专业且科学的教育知识,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着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因此,在与多多的爷爷奶奶沟通时,要充分理解祖辈家长与自己在年龄、育儿观念、专业理论知识、对幼儿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多关注祖辈家长的感受。在沟通中,教师要注意转变角色,与祖辈家长平等相处。幼儿教师是祖辈家长的合作伙伴,应平等地与祖辈家长沟通。并且在与祖辈家长沟通时,要做一个有礼貌的、认真的聆听者,耐心地倾听祖辈家长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需要和观念,体谅“隔代亲”的情感,学会换位思考,让祖辈家长感到自己是被理解和重视的,这样有助于拉近祖辈家长与教师的关系,家长也会体谅老师的不易,也愿意支持、配合教师的工作。从而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家园共育工作,形成合力,为多多健康快乐地成长提供保障。
在进行家长工作管理时,教师要想办法和家长在情绪、情感意识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抓住家长的心理。每个家长都希望听到教师说自己家孩子好,夸奖自己家的孩子。多多每次都是奶奶来接,而之前教师和幼儿奶奶沟通并效果,这次看到多多爸爸,没有注意场合,直接反映幼儿严重挑食的现象,让奶奶心里不舒服,才会导致奶奶出现如此抗拒和不配合的反应。如果教师能够先和多多奶奶反映一下幼儿在各方面的进步。

多多得到了教师的夸奖,奶奶的心里会舒服一点,再沟通问题就会轻松很多,也会更有效。在反映幼儿存在的问题时,家长也会易于接受,可以更好地配合教师的工作。
2.热爱幼儿,取得祖辈家长的信任
家园合作共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出发点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关心,保证幼儿健康成长,教师与家长对孩子共同的爱是沟通的基础。在家园沟通中,教师要让多多奶奶明白教师管教挑食的问题是为了多多身体健康发育。挑食会影响身体发育迟缓,导致身材矮小,还会因为营养不均衡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而出现一系列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等。要让祖辈家长感受到教师是和他们一样关心幼儿、热爱幼儿的,从而让祖辈们放心,增加祖辈家长对幼儿教师的信任,取得祖辈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家园沟通更加融洽、自然。
3.统一教育观念
多多爸爸和奶奶的教育观念不一致,导致教师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无法顺利开展家庭共育工作。奶奶认为的“爱”太过片面,并不是真正对多多好的“爱”,而多多父母虽然是真的爱多多,但却因为工作繁忙和碍于对长辈的尊重而无法矫正多多的挑食问题。所以教师的主要沟通对象就是多多奶奶,要从根本上改变奶奶的育儿观点,才能够达到改正多多挑食的目的。首先,教师要先从幼儿的父母入手,要求多多的爸爸妈妈在多多身上多花时间,多陪伴多多。利用绘本、图片、动画、纪录片等资料告知幼儿挑食是个坏习惯,会给身体带来很多危害,让幼儿自己意识到挑食问题的严重性,这样做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奶奶对多多挑食的看法。
其次,丰富家长的育儿知识,让奶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利用好每一次沟通的机会,转变奶奶的教育观点。结合各种网络资料和真实案例,向奶奶传播科学的育儿知识和育儿观念。让奶奶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片面的“爱”。爱不是一味地妥协和放任,而是科学的管教和有底线的束缚。

不好好说话的锐锐
一、案例内容
人物介绍:锐锐,5岁,中班幼儿,家庭条件较好,但父母长时间工作繁忙,上下学接送基本上由奶奶负责,锐锐性格外向、开朗活泼,在集中教育活动中也十分积极,语言发展水平偏高,社交能力也不错,在园有很多的小伙伴也是老师们也喜欢的小朋友,但在本学期发现了锐锐的部分不良言语行为习惯,教师对其进行了观察记录。
观察片段一:在分组活动中发现锐锐有时候一着急说话会“语无伦次”,语句颠来倒去,导致教师和伙伴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影响了锐锐正常的社交活动。在放学时,教师跟他奶奶沟通后才发现原来他奶奶不会说普通话,一紧张也开始“语无伦次”,锐锐觉得好玩经常对奶奶的言语行为进行模仿,奶奶觉得没什么就从未对锐锐的行为进行制止。观察片段二: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小朋友们经常会到老师这里来告状:“老师老师,锐锐又骂人了!”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在社交活动中,锐锐总是对着小朋友说“笨蛋”“去死”之类粗俗的话,在教师制止后也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通过家长联系册才发现原来他家里是做生意的,他爸爸妈妈也经常在家里对着手机说这些话,潜移默化的孩子也就脱口而出了,并且家长并没有对锐锐的言语行为予以关注,没有及时制止导致锐锐的不良语言习惯养成。

二、案例分析
1.家庭言语环境影响
   家庭的语言环境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锐锐的成长环境中,父母由于做生意的原因,在家里出现了一些粗俗的话也没有避着孩子,且奶奶不会说普通话并每天负责接送锐锐上下学。在这样恶劣的语言环境下,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而且锐锐还是个外向活泼、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没有家长的及时制止,渐渐地锐锐就养成了与家长一样的不良的言语习惯。
2.忽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
近几年,家长似乎对幼儿园工作产生了误解,认为孩子送到幼儿园里,就是会变得听话懂事,夸大了幼儿园的教育作用,忽视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作用。
所谓的家园共育应该是家长与幼儿园共同
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
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
工作。在案例中,锐锐的家长就忽视了家
庭对幼儿的教育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并没
有对锐锐进行规范的教育和要求,并且制
造了不良的榜样,在锐锐对其模仿时没有
制止和教育,没有发挥好家长的榜样作用
和家庭教育的教育价值。

三、解决策略
1.利用好父母的榜样作用。首先要让家长意识到自身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家长会或线上沟通的方式强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其次鼓励家长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有一些不良的语言习惯,最后长期时间内保持良好的语言习惯可以让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语言发展水平逐渐提高。
2.规范幼儿语言。教师和家长要在幼儿产生不良的言语行为时,及时制定幼儿的行为并进行规范,口头规范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具有及时性、频繁性,对处理幼儿不良言语习惯的纠正问题具有很高的效率,建议教师结合幼儿发生不良言语行为时的实际情况进行规范。3.组织集中教育活动。教师可以依据该情况的发生,产生集中教育活动的灵感,设计相关言语习惯培养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地纠正锐锐的不良言语行为习惯。
4.增添语言表达规范的日常活动。比如坚持餐前播报习惯,并大胆地用语言进行表达。而且餐前播报最重要的就是语言规范,幼儿既可以通过听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表达的方式增强语言表达的规范程度。5.进行良好言语行为的主题墙创设。幼儿园环境创设在幼儿园教育中也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自身具备较高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好的环境教育方式,让锐锐经常注意到应该保持良好的言语习惯的主题墙,从而改变锐锐日常的言语习惯。

6.投放良好言语习惯养成的绘本。中班幼儿已经有自主早期阅读的意识,教师可以在图书区投放一些良好言语习惯养成的绘本,并引导锐锐或其小伙伴来自主阅读这些绘本,从而让锐锐萌发改正自己的言语行为的意识。

疏忽带来的结果
案例
某幼儿园大班中午午睡前,教师在活动室督促幼儿收拾整理游戏材料,先进去的几名幼儿在过道玩,一幼儿乐乐一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其他幼儿赶紧告诉当班老师乐乐摔倒了,教师立即检查,发现其没有外伤,两只胳膊也能动,身体没有任何异常,幼儿自己也没有异常反应,便安抚其入睡;在交接班时,由于教师疏忽,未曾将情况交接给下午班的教师,教室对此一无所知。在幼儿起床时,下午班的教师发现该幼儿穿衣服时抬不起胳膊,教师翻开衣服发现右肩处红肿,随机将幼儿送医务室,保健医生检查后,建议马上到附近医院拍片检查,经检查,该幼儿锁骨骨折。之后,通知其父母,父母将幼儿领走,安抚幼儿进行检查,父母对幼儿园教师做法表示非常生气,于第二日向幼儿园提出幼儿住院的要求并因幼儿园教师看管不当,要求幼儿教师对其进行赔偿。

案例分析
第一,教师擅离岗位,玩忽职守,没有尽到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应该有的责任。
第二,在伤害发生后,教师对幼儿的伤后处理方式太随意,不具备基本的保育、保健知识。
第三,幼儿园本身的规章制度没有很好地束缚教师的行为,对教师的规章制度略不明确。
幼儿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是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发生这样的事件无论是对于幼儿来说还是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意外中的意外,但是教师就应该具备处理意外的能力,在幼儿午睡的时候,并不是所有幼儿都可以熟睡,有一部分幼儿只是闭上眼睛休息,只要有一点异动,就会激起他的兴奋细胞,教师曾不止一次地观察到幼儿园幼儿午睡的时候,很多幼儿一会儿抬起头晃晃脑袋,一会儿去玩身边的幼儿的身体等等;所以在幼儿午睡的时间,教师是不可以掉以轻心的,教室内至少应该留有一个教师照看。该教师在此活动中缺乏安全管理意识,责任心不强,因为个人疏忽导致意外的出现,在保教过程中看护不到位。在意外发生以后,教师对幼儿受伤这件事情不够重视,处理地太过随意,这是大部分教师的弊病,觉得只是撞了一下,揉一揉就没事了,虽然大部分幼儿受伤后确实都只是皮外伤,但是也有个别幼儿会伤及内部,这是教师应该重视的。

幼儿受伤其实是在所难免的,这一点大部分家长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由于教师的疏忽而导致自己的孩子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家长是会很严肃对待的;所以对于每一个受伤的幼儿都应该提起足够的重视,仔细的检查。对于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并不是要惩罚或者奖励教师,而是应该让每一位教师都树立在幼儿园以幼儿为中心的思想,而不是出了事故后的补救或者推卸责任,树立良好的规章制度,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得到保保障,另一方面也是让幼儿园得到保障。
应对策略
1.教师应该提高工作责任心。
2.幼儿园应对教职工进行师德、幼儿生理、幼儿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学习,使教职工增强对幼儿和幼教事业的热爱,从而提高工作责任心。
3.幼儿园应该制定严格的作息课表,在过程中对幼儿加以引导。
4.细化班级幼儿安全指导。
不仅要培训教师,同时也要帮助幼儿,让幼儿了解到安全的重要性。
5. 提升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
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安全常识,遇到问题及特殊情况一定不要疏忽,要及时对幼儿进行护理,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多关注幼儿。

明明的厕所之路
案例
刚刚入园的幼儿,年龄普遍偏小,
自理能力比较弱,班里大部分幼
儿已经知道并会表达想要上厕所
的欲望,但有的幼儿却不愿意面
对上厕所的现象,班里的明明就
是这样的情况,明明并不是班里最小的孩子,班里比他小一点的孩子都知道如果有尿或者有臭臭了就要去厕所,但是明明不愿意上厕所,经常拉尿在裤子里。因为老师们都知道他不愿意去厕所,所以平时都会多要求他主动去几次厕所,有一次,小朋友们都在玩玩具,我就对明明说:〝明明,跟我去一次厕所吧!“明明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跟我去了洗手间,到了洗手问之后他对我说:“老师,我没尿’,在厕所等了他半天也没有尿出来,我说:“那好吧,如果有尿一定要跟老师说哦”,就这样,明明回去继续玩起玩具。不一会儿,只听班里的花花老师说明明又尿裤子了。每次都告诉他有屎尿一定要跟老师说,老师可以带他去,他每次都答应的特别好,我们都以为他能记住,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每次看见他走路不对劲儿的时候,就知道一定是拉裤子了,拉完之后也从来都不跟老师说,问他:“拉裤子舒服吗?“他竟然回答:“舒服”。

案例分析
1.环境对幼儿有着巨大的影响。有的幼儿如果正在进行一个愉快、吸引他们的活动,他们就会不愿意离开,希望能一直玩下去,就算拉着他们去厕所,他们的注意也都在活动上,导致生理上的抵制。所以有的时候在这个环境下打断他们,他们的内心是抗拒的,而尿裤子也许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发泄行为。
2.有些家庭觉得尿不湿对幼儿有帮助,或者是幼儿不愿脱下家长溺爱,导致幼儿没有养成正确的如厕习惯。
3.幼儿刚上幼儿园之前,对家里的环境是最熟悉的,也是能够给他安全感的地方。而对于幼儿园来说,他还不完全熟悉,对于眼前的一些事物和人物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很有可能会产生他们的抗拒心理,他并不想面对这个事实。
4.从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划分:分为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内向性格的孩子总是出言谨慎,他们经常是思考很多之后才选择表达,尤其是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多数不愿意在幼儿园上厕所的多为内向性格的孩子,他们不善于沟通,不乐于表达,有时面对老师会有些腼腆,一些事情不好意思很老师说,结果就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教师与家长一定要进行多沟通,多交流,多让老师了解一些幼儿的实际情况。幼儿在幼儿园期间一定要多提醒幼儿上厕所,并给予陪同和鼓励。
5.对于刚刚接触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经常会产生不适应的情况,这种症状是正常的,比如有的孩子并不习惯幼儿园的设施环境或者是如厕的条件,有的孩子就会选择一直忍到回家再去解决自己的生理条件,也有像本案例中出现的和明明一样的情况。

原因
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该幼儿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现,以及结合他的性格做分析,找出问题点。与此同时也要和家庭方面做好沟通工作,与家人了解明明的心理行为以及平时的起居习惯,帮助他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让他不再对幼儿园的环境陌生,解决掉它的心理负担。还可以专门开设关于卫生活动的课程,通过分享绘本,做游戏等方式来了解到人体的生理构造以及正常的生理现象,让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羞怯的孩子也知道人的生理需求是十分正常的,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同时也要知道我们怎么样做才是正确的。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幼儿自身的生理发展规律。孩子在1-3岁会进入肛欲期。这个时期,孩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憋尿憋大便。所以很多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排便的原因也可能是进入了肛欲期。肛欲期大概持续2个月左右就能好转。解决策略
1. 出现尿裤子的现象教师要敏锐察觉,以最快的速度,悄无声息的带领幼儿离开幼儿聚集地,维护其自尊心,保护其心灵,帮助幼儿消除恐惧心理。
2. 理解家长。幼儿在园拉裤子实属正常,作为老师既不能大惊小怪,也不能小题大做,更不能动辄请家长。
3. 了解情况,针现象采取措施,若是不会如厕,教师也进行教育;若是性格原因,教师就要育幼儿多多接触帮助其融入环境中来;例外要多提醒幼儿进行如厕活动,防止幼儿应太过开心忘记如厕。

4. 提醒家长:让幼儿平时在家时也要养成良好的如厕的习惯,规定时间。
5. 建议家长不要在让幼儿依赖尿不湿,如果晚上睡觉的时候,家长可以在睡觉期间自定一个时间段来叫醒幼儿上厕所,也是为了防止幼儿尿床的现象。
6. 家园合作,家园保持一致性,给幼儿更多锻炼的机会。对于幼儿的教育不能是扁担一头挑,要家园合作共同营造,让幼儿在学校和在家里共同养成良好习惯,否则可能会出现行为倒退的现象。

7. 环境暗示,教师可以带幼儿了解如厕的环境,观察如厕流程图,增加幼儿对环境的熟悉感和亲近感,逐步缓解如厕时的紧张情绪。
8.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9. 可以通过自编故事的方式,将如何如厕贯穿其中,帮助幼儿学会如厕。

由体能训练引发的思考
案例
户外活动时,一群小班幼儿在进行体能游戏运动,并且旁边有家长的,活动中穿黄马夹的小男孩在大人的帮助下,快速地通过了平衡木,接着又陆续穿越了障碍物,跳格子,钻洞洞,走轮胎,跳呼啦圈,爬大小手,绕S跑,采梅花桩等。在此过程,黄马甲的小男孩经过跳格子时,旁边出现一个声音(老师):蹦过去!男孩跳过去后,继续进行其他游戏项目。当走到单排呼啦圈时,一开始迟疑了一下,旁边的声音再次响起(老师):快蹦过去!男孩听到后直接跑过去了……
案例分析
一、环境
1、场地:活动中可以看出活动场地适宜,空间宽敞,适合幼儿进行体能游戏锻炼。
2、材料:教师材料提供种类丰富,能够体现出健康领域,幼儿走、跑、跳、钻、爬的动作技能发展。
二、幼儿
1、从幼儿的活动情况来看,幼儿的参与性还是比较积极的。活动中幼儿情绪愉快,能较认真专注地进行每项障碍物,身体协调性发展较好。幼儿能够借助各种各样的器械,熟练地进行走、跑、跳、钻、爬的动作练习。2、但由于个别材料投放不太适宜,导致幼儿进行过程中不是很顺利。如梅花桩的摆放间距不太适合小班幼儿,爬大小手的间距及图示不清楚,幼儿区分不清楚,幼儿对双脚并齐前进跳技能掌握不是很好。

三、教师
教师在引导幼儿跳格子开合跳时 ,用到了“蹦过去”,单排呼啦圈双脚齐跳时,也是用“蹦过去”引导性语言不够具体,幼儿不易明白其规则。
四、教育建议
1.教师在日常户外体育游戏中,对某项动作技能练习时,采用情景化游戏练习,例如双脚并齐前进跳,引导幼儿变身小兔子往前跳,使幼儿掌握双脚并齐向前跳的技能。
2.教室在体育器械选材时,应注意适宜性和可玩性。根据年龄特征,选择难易程度适当的材料进行游戏。
3.教师日常活动中,对幼儿的指示、口令应准确清晰,引导语不可一概而论。

活动区的玩具朋友们
案例
在某幼儿园的活动区里的设计好看极了,但很多小朋友都表示活动区好看是好看,就是没什么玩儿头,因为活动区里就那么几样玩具,他们早就玩腻了。可虽然就那么几样玩具,可每次小朋友们玩起来也是要翻很半天才找到自己心仪的玩具。每次严老师组织大家进行活动区活动后,也会组织大家一起把玩具收起来,放回框里,但是小朋友们大都是把玩完的玩具随意往框里一扔,然后转身就走。
问题分析
一、对环境创设的作用认识不清
    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仅仅是应付检查,检查过了就比较少或不再更新班级环境的布置及嗯区域材料的更新,这就反映了幼儿教师对班级环境创设的教育功能的认识还不到位,不能把班级环境创设与日常教学活动相关联同时也是幼儿园管理层面对班级环境创设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不能提供足够的政策经费上的支持。
二、 环境创设和利用与课程脱节
在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中,教师对班级环境的创设往往还停留在欣赏层面,而观赏性的班级环境创设只需幼儿用眼睛看仅仅是一种静态的展示,不利于幼儿与环境产生相互作用,不利于幼儿进行知识建构。

三、 班级物品的管理具有随意性、盲目性、缺乏主观性
幼儿园班级里物品的摆放并未划分区域,物品存放的位置也没有定类物品放置杂乱,没有标示。放置班级物品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导致放弃材料不方便,同时还存在安全隐患。班级教师在组织收拾玩具时,可能是与幼儿的沟通商量不够充分,直接由老师自行设置了规则,所以会导致幼儿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整理收拾。

 问题解决
一、合理规划幼儿园的物质环境
而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展示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并定期更新赋予变化,通过事实的变化和更新相对静态的幼儿园班级环境,必然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幼儿园班级环境是幼儿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幼儿教师要通过班级环境的布置,向幼儿展示相关的知识,丰富幼儿的视野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康的身心发展,良好的个性,健全的品格等,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要形成并注重自己的扮演特色,从自己的自身的办学特色出发以及结合各地区的文化,气候,风俗进行幼儿园环境的创设。

二、建立与课程互动的环境
要创设与课程相互融合的活动区环境,这并不意味着把活动区的活动就可以看成随意的活动或者是自由的活动,活动区活动的开展是需要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的。同时做活动区活动与课程的有机结合,需要建立在尊重幼儿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
三、建立健全合理的班级物品管理制度
班级中的教师,幼儿是一个整体,班级物品的管理也是人人有责,各班要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班级物品的管理制度。按照“共同规划,分工合作,用管结合”的原则进行管理,同时在保证幼儿学习、游戏的同时,也要组织幼儿参与到物品的整理中,保证物品的摆放规范有序。
四、引入“6S”管理方法,科学管理班级物品
    6s管理起源于企业,内容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六个方面,其中包括以下几个策略:
(一)整理物品,腾出空间,创设整洁美观、规范有序的环境。
(二)整顿物品,科学规划,根据“三定”方法放置班级物品。
(三)及时清扫,彻底清洁,养成持久有效的清洁习惯。
(四)清除隐患,确保安全,提升素养。

中职六班第二小组出版

幼儿园班级管理案例分析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