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部湾大学202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招生简章

北部湾大学研究生处  制

学校代码

11607

2023年

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2018年12月,孙春兰副总理考察我校涉海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钦州市是广西沿海核心城市,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国-东盟自贸区、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集聚区域。北部湾大学位于钦州市,是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沿线唯一一所高等学府。

钦州临港工业

钦州市石化产业园区

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

钦州港

筑梦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蓬勃发展的
北部湾大学

钦州美景

世界500强企业入驻钦州

广西钦州中石化石油液化气
有限责任公司

荷兰皇家孚宝集团(钦州)

华谊钦州一体化基地

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广西金桂浆纸业有限公司

中粮油脂(钦州)有限公司

犀丽湾

七十二泾

三娘湾

北部湾大学

茅尾海红树林

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

21

陶瓷与设计学院

32

目录

体育学院

38

教育学院

36

人文学院

34

理学院

28

石油与化工学院

26

经济管理学院

24

海洋学院

18

学校简介

08

研究生招生简章

13

马克思主义学院

30

10

校园风采

校园风景

学校设有19个教学单位,其中海洋学院、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石油与化工学院、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陶瓷与设计学院、人文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院等10个教学单位招收硕士研究生。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平台70多个。
学校坚持走海洋性、应用型、国际化发展道路,是广西高校中率先开设涉海专业的高校,现已获得“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变化与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绿色化工新材料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部湾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化工新材料与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省级海洋学科发展平台。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战略部署,扎实推进“一流学科”“重点学科”“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现有广西一流学科(B类)2个(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机械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有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有省级特色专业(群)14个。
近年来,学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为入校就读的研究生提供奖、助、贷等各类政策,积极支持硕士毕业生继续深造。

北部湾大学是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位于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城市、北部湾经济区滨海城市——钦州市。学校建有岭南风格、滨海风光、东南亚风情特色的3A级景区校园,占地面积2070亩,是广西唯一获得国家高级海船船员和国家一级渔业船员培养培训资质的本科高校,先后成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首批理事高校、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共建高校、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项目单位,2021年9月,成为广西2021-2025年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B类)。
学校着力突出海洋性办学特色,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广西向海经济发展为使命,现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本科专业53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000多人,其中研究生约500人,留学生439人。现有教职工近1300人(高级职称教师459人、博士227人、博导18人、硕导300余人);有一批国家、自治区和钦州市人才。

学校简介

文娱活动

科技创新

学习与阅读

科研与科普

校园文化

北部湾大学研究生部分成果

北部湾大学首届研究生就业

二、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2023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的本科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23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我校各专业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详见我校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部湾大学2023年共14个硕士学科、专业(领域)招收硕士研究生。计划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约100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约400人(含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约30人)。实际招生人数以国家下达计划数为准。

一、招生专业及计划

      我校各硕士学科、专业(领域)学制3年,学习年限2-5年,具体见培养方案。

三、学制

四、奖助学金政策(以当年最新政策为准)

学校构建了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具体奖励范围等详尽事宜参见国家及我校相关政策文件。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可享受的资助项目有:
(一)奖学金
1.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评选1次,奖励标准为20000元/生。
2.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每年评选1次,一等奖学金9000元/生,二等奖学金6000元/生;三等奖学金4000元/生。
3.北部湾大学奖学金:每年评选1次,由校长奖学金和分类单项奖学金组成。校长奖学金是学校最高级别的综合类奖学金。分类单项奖学金用于奖励在不同领域具有特殊专长和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
(二)助学金
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标准为每年6000元/生。
(三)生活补贴
导师发放生活补贴:标准为每年不低于3000元/生。
(四)研究生“三助”项目:研究生可从事“助研”“助教”“助管”工作以获取劳务收入。

(一)学术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费为8000元/生·年。
(二)专业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费为13000元/生·年,非全日制学费为20000元/生·年。

五、学费

六、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须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s://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报名、缴纳报考费并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网上报名时间为2022年10月5日至10月25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2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网上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

七、初试

考生应当在考前十天左右,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和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
初试时间为2022年12月24日至2022年12月25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初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初试地点为考生网上报名时选定的报考点。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

八、调剂、复试与录取

我校执行“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中B类考生的分数规定。所有考生调剂、复试与录取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程序将按教育部有关政策确定并在我校网站公布。考生可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服务系统填报调剂志愿。
复试中,对以同等学力身份参加复试的考生,需加试至少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加试科目与初试科目不同。成人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复试时不加试。
我校根据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办法以及考生初试、复试成绩,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业务素质、思想政治表现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择优录取。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九、信息发布与常用联系方式

(一)信息发布
有关初试成绩查询、调剂、复试、录取等信息均在研究生处部门网站发布,请考生务必及时查看北部湾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专题(https://yjs.bbgu.edu.cn/zsgz.htm)。
(二)常用联系方式

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正高职称14人,副高职称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3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3人。广西特聘专家1人,青年八桂学者1人,广西海外百人计划1人,钦州市青年科技人才2人。
学院设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自治区级海洋科学一流学科B类建设点,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和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变化与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广西专家服务基地1个,钦州市人才小高地1个,钦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拥有海洋科学和水产养殖学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水产养殖学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和水产养殖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等省级教学平台。
近五年,学院获得省级以上科研立项项目70项,总研究经费5000多万元。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项,国家农业农村部委托项目4项,广西技术创新引导专项3项,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子课题3项,广西重点研发项目7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39项。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发明专利48项。科研成果获得自治区级二等奖2项,自治区级三等奖2项。

学院简介

海洋学院

专业介绍

(一)海洋科学(代码:070700;学术学位)
1.学科特色
在河口与海岸侵蚀、海洋灾害预警、中国鲎和中华白海豚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研究形成鲜明特色。
2.培养目标
立足沿海区域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坚实全面的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3.培养方向
(1)物理海洋学:围绕海岸侵蚀、台风风暴潮等北部湾海洋灾害,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为应急管理、航道输运、国防等有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撑。
(2)海洋生物学:围绕北部湾濒危物种保护与生态修复,开展红树林、中国鲎、中华白海豚等生物资源保护,为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提供有力保障。
(3)海洋化学:围绕北部湾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开展北部湾典型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为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4.学位授予
理学硕士学位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获奖证书

出海观察白海豚

(二)渔业发展(代码:095134;专业学位)
1.学科特色
围绕水产养殖、水产动物遗传与育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等领域在中国鲎、香港巨牡蛎、合浦珠母贝、裸体方格星虫等遗传育种与养殖生态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
2.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具备从事渔业生产、教育、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管理等工作的技能,服务渔业、渔民和渔村的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3.培养方向
现有水产养殖、水产动物遗传与育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四个培养方向。
4.学位授予
农学硕士学位

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45人,其中高级职称37人,博士33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自治区八桂学者、广西特聘专家、广西高校卓越学者、钦州市海鸥计划特聘教授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拥有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钦州市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还聘请了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的企业导师。近年来,学院共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5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151人,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4人(含区级优秀毕业生1人),此外学院还与国内多所院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共计33人。
本学位点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机械工程、广西一流学科(培育)——船舶与海洋工程、广西重点学科(培育)——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广西优势特色专业——轮机工程和广西高校临海机械装备设计及控制重点实验室、广西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钦州市船舶先进设计制造重点实验室、钦州市“互联网+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专业实验室面积5000多平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00多万元。此外,还与合作企业共建了“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钦州基地”、“船舰载无人机发动机高层次双创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船海工程先进设计制造高层次双创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等一系列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
近5年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08项,总纵向科研经费1273.9万,共发表学术论文311篇,出版著作20部,近五年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广西职业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等省级以上奖项共3项。

学院简介

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学院

(一)船舶与海洋工程(代码:082400;学术学位)
1.学科特色
本学位点面向广西及北部湾地区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需求,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依托广西一流学科(培育)“船舶与海洋工程”,在船舶先进制造、结构疲劳强度分析、智能化焊接、海工装备与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及人才培养形成区域特色和技术优势。
2.培养目标
在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方面应深入地掌握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发展动态和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能开展具有较高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科研工作,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成果;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验能力。具备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的素养。
3.培养方向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
4.学位授予
工学硕士学位

专业介绍

(二)机械(代码:0855;专业学位)
1.学科特色
本学位点立足北部湾经济区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以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为抓手,开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港口机械和临海农业机械等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先进制造技术、机电系统控制及自动化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形成了以临海机械和海洋装备设备为特色的机械装备数字化技术及应用、机械装备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装备测试与故障诊断的研究方向。
2.培养目标
机械专业硕士主要培养掌握现代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现代制造技术、现代控制理论等一系列机械设备设计和具备机械生产设备使用维修能力的人才。主要为生产制造企业尤其是广西区内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具有坚实的船舶工程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机械设计、生产制造、检验、管理以及机械装备监控、诊断等船舶技术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
3.培养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装备监控与故障诊断技术、现代设计技术海洋工程与技术。
4.学位授予
机械硕士学位

学院简介

经济管理学院现有国际商务硕士点1个,本科专业7个,现有本科生近3000人、研究生136人、留学生近100人,另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近30名。现有专任教师91人,其中,教授15人,副高31人,博士27人(含在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广西特聘专家1人,广西高校卓越学者1人,钦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钦州市青年拨尖人才2人。
近5年来,学院教师公开出版专著10余部,担任主编、副主编出版教材20多部;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上发表150多篇;获自治区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获广西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学院已获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广西哲社项目、广西自科项目、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等40余项。
学院成立北部湾海洋经济研究院和陆海新通道北部湾研究院,依托我院基础条件成立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颇丰。

国际商务(代码:0254;专业学位)
北部湾大学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201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的,依托已获立项的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和广西高校重点研究生培养基地,以“学校-平台-企业”的校企协同育人为基础,以服务开放经济为核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培养具备完善的国际商务知识、分析与决策能力,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具有鲜明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特色。
国际商务专业本着科学、规范和宽窄适度原则,突出专业学位建设和发展的优势与特色,设置港口物流与东盟港口城市经贸合作、国际贸易与湾区经济发展、文化沟通与经营管理三个培养方向。有全日制、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
学位授予:国际商务硕士学位。

专业介绍

经济管理学院

石油与化工学院

学院简介

专业介绍

材料与化工(代码:085600;专业学位)
学科特色:学院对接广西自贸区钦州港片区打造世界级(滨海)石化产业园区和北部湾海洋环境保护的双重战略需求,致力打造“油气”和“海洋”特色鲜明,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高水平“海洋化工新材料与能源化工”学科群。
培养目标:旨在为化工及相关行业培养从事生产、开发、研究、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培养方向:石油化工方向(石油采收分离理论与工艺优化、石油精细化工材料开发与应用、油气加工绿色催化剂开发等);海洋化工方向(海洋废弃物综合利用工艺设计与技术、海水污染物防治材料开发与应用、滨海油气集输安全检测材料开发等;材料化工方向(生物基材料改性理论与应用技术、功能材料制备过程优化、新能源材料的制备技术等)。
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学位授予:材料与化工硕士学位。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教授(教授级高工)11人,副教授(高工)18人,博士34人(在读5人),有企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11人,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8人;广西八桂青年学者1人、广西十百千层次人选1人、广西特聘专家1人,广西卓越学者2人、广西杰青1人。拥有“油气资源有效利用技术”广西特聘专家团队、“海洋废弃物资源富硒功能化利用”广西八桂青年学者团队等4个省级科研团队。
培养条件:学院建设有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省级重点学科等8个省级学科平台;拥有广西绿色化工新材料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化工新材料与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钦州市高性能功能材料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市级科研平台。实验室总面积2207平米,实验室共计75间;拥有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3490万。学院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德育培养,先后与中国石油广西分公司、广西华谊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国家石化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共建实践教学科研基地20余个。
科研成果:学院近年主持国家级课题9项、省级课题29项,市厅级和横向课题72项,到账经费达1800余万元;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8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项。
教学成果:近年来获得省级教改项目20余项,自治区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2门,编制应用型优秀教材9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油气储运工程、化工实验大赛等竞赛等省部级以上的比赛获奖100余项。

学院简介

理学院

师资队伍:理学院拥有一支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3人,博士14人,博士研究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广西数学学会理事长1人,广西本科高校数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自治区八桂名师1人,市、自治区级优秀教师3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5人,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
培养条件:理学院拥有教育部-曙光大数据应用创新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通过国家第二级师范类专业认证)、自治区精品课程《数学建模》、钦州市重点实验室“北部湾大数据资源利用实验室”、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数学”、理学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有一批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
科研成果:理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广西科学基金项目1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和教研论文200多篇。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钦州市科技技术奖二等奖等市厅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多项。
教学成果:主持广西高校教学名师项目和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4项,广西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

专业介绍

学科教学(数学)(代码:045104;专业学位)
学科特色:突出数学本质,探索数学教育基本规律,服务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政治素质过硬,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数学教育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数学教育理论素养、较强的数学教育实践能力和数学教育研究能力的中学数学骨干教师。
培养方式:采用“体验-理论提升-实践-反思”的教学方式,将实践体验和教学反思贯穿于教育硕士整个培养过程。实行大学和中学“双导师”制度,在中学聘请优秀的数学教学名师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指导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指导并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大学导师参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侧重对学生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的指导。规范论文写作要求及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将教学体验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以调查研究或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
学位授予:教育硕士学位。

学院简介

师资队伍: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直属学校党委领导的二级教学和管理机构,承担全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工作。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66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博士4人,“双师型”教师5人。学院拥有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广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广西党史专家库专家、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骨干教师、钦州市拔尖人才、钦州市重大理论宣讲团专家、钦州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等学术专家和业务骨干10余人。
培养条件:学院拥有广西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北部湾大学与中共钦州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钦州市政协理论研究会北部湾大学工作站、学院与中共钦州市委党校合作共建现场教学科研基地、钦州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

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研成果近三年,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6项,广西社会科学重点招标课题、广西高校思政课建设重点委托课题各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23项,省级教改课题10多项,地市级科研项目40多项,横向项目16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厅级科研成果奖多项。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

教学成果:学院注重教学科研并重,近几年获省级教改课题10多项,连年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3次、二等奖8次、三等奖22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得二等奖2次、三等奖4次。

专业介绍

学科教学(思政)介绍(代码:045102;专业学位)
学科特色:本专业以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契机,以校地合作、产教融合为模式,依托“广西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研修基地”“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平台”,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特点,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中,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培养目标: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高素质综合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
培养方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订制个性化培养体系,注重教学实践与反思、教学方式与方法;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融合,构建人格塑造、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四位一体”目标体系。
学位授予:教育硕士学位。

师资队伍:艺术设计领域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博士8人(含在读),高级工艺美术师6人。聘请在行业中具有影响力和良好声誉的设计大师、企业导师10人。
培养条件:产品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广西坭兴陶产业人才小高地、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省级北部湾陶瓷现代产业学院、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部湾艺术研究所、钦州市工匠实训基地、钦州市坭兴陶窑变工艺重点实验室、陶瓷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实验实训设备设施完善。
科研成果:教研、科研成绩显著,发表论文(作品)近100篇,其中CSSCI论文10篇,中文核心近50篇;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承担教学、科研课题7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授权国家专利3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2项。创作成果获国家级奖30多项。
教学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北部湾大学陶瓷与设计学院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0多项,省级以上赛事获奖近180项。《弘扬“坭兴陶文化”培育“工匠精神”——打造坭兴陶文化育人体系》获全国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全国示范项目。

学院简介

陶瓷与设计学院

艺术设计(代码:135108;专业学位 )
学科特色:将海洋文化、钦州坭兴陶文化、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东盟文化元素融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化设计视野、区域文化设计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位硕士旨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较高的专门人才。注重艺术理论素养与设计能力的培养,建构艺术硕士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强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使学生成为具备国际视野和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能够承担设计教育、设计研究、设计管理和设计实践领域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培养方向:1.陶瓷产品设计。2.视觉传达设计。3.环境设计。
培养方式:
(一)实行导师负责制及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采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践主导培养模式。
学位授予:艺术硕士学位。

专业介绍

人文学院

学院简介

人文学院现设部校共建新闻系、中文系、音乐与舞蹈系等共三个系。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3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人,副教授23人;博士17人(含在读),硕士4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4人。“双师型”教师24人,另聘有校外行业企业兼课教师22人。
培育条件:有自治区级教师教育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北部湾人文研究人才小高地”等教学科研团队,建有北部湾海洋文学艺术研究所等多个科研创新平台,2个实验教学中心。与钦州一中、钦州二中、泰国明亮天空学校等境内外文化单位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20多个。
科研成果:近四年,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项、教育部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14项,获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出版著作或教材8部。近五年,全院教师发表论文277篇,其中核心类期刊论文40余篇。
教学成果:现有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4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师生在各类相关学科竞赛中获奖数百项,其中获国家级奖项180余项,区级420项,市级61项,校级800多项。

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位授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

(二)学科教学(语文)(代码:045103;专业学位)
学科特色:服务国家战略,适应区域经济文化教育发展需求,立足广西北部湾,面向城乡,培养思想过硬、专业扎实的中学语文教学骨干教师。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任教师。
培养方式:本专业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在教学中注重实践与反思,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学位授予:教育硕士学位。

(一)汉语国际教育(代码:0453;专业学位)
学科特色:一是服务面向东盟的国际性特色;二是服务内涵的跨学科、跨国界的人文综合特色。三是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开展双语课程,形成以技能实训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拓国外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教育科研合作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三)音乐(代码:135101;专业学位)
学科特色:积极弘扬民族音乐,传承本土民族音乐文化,开展对外人文交流,创作演出了一大批民间音乐舞蹈作品,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专业技能和良好综合素养,能够在艺术团体、院校、艺术场馆、文化馆站等单位从事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
培养方向1.音乐教育;2.声乐演唱;3.器乐演奏
培养方式:实行导师个别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过程突出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学位授予:艺术硕士学位。

教育学院

学院简介

学院现有教育(小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2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0人。
学院建有教师综合技能训练室、智慧教室、远程教学观摩室、信息化教育技术训练室、三笔字画智能教学训练室等50多间教师教育实训室,投入建设经费1200多万元;与钦州市实验小学、钦州市人和小学、钦州市子材小学、钦州市幼儿园、钦州市第一幼儿园等二十多所示范性小学和幼儿园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满足了学生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的需要。
小学教育专业在2019年获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成为北部湾大学第一个参加专业认证并通过的专业。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学前教育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获评B等次,其中学前教育专业,居广西第2名,小学教育专业居广西第3名。2019年获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2021年获广西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

小学教育(代码:045115;专业学位)
学科特色:以课程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前沿问题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为基础,开展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堂教学与实训,培养以下核心能力:
1.教育认知、师德修养与反思能力。
2.专业知识学习、研究、创新能力。
3.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实践能力。
4.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培养目标 :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教育事业,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小学专任教师。
培养方式:
1.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课堂互动、分组研讨、合作学习、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2.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理论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生培养。
学位授予:教育硕士学位

专业介绍

体育学院

学院简介

师资队伍:体育学院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14人,硕导11人,国家社科专家库专家2人,地市级荣誉称号师资2人、国家留学基金委访问学者1人,国家级教练、裁判5人(1人为广西唯一CBA现役裁判),国家级、一级裁判11人。
培养条件:广西五个体育硕士授权单位之一,拥有体育校级重点学科、“中国-东盟传统体育”研究所。建设有功能齐全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满足教学和实验的需求。有标准体育馆等室内场所6000㎡,有室外运动场40000㎡,包括标准田径场和足球场2个及一批各类运动场地。具备了对接东盟体育研究、校内26个体育俱乐部教学与训练、学校与体育行业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特色,体育教学和科研的优势明显。
科研实力:开创“中国-东盟传统体育”研究特色,获立项国家级课题4项、部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1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3部,成果获省级领导批示1项、获省级社科成果奖3项。本方向领域业绩成果全国最集中、区内领先。
教学实力:在全区高校中率先实行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建设有26个体育俱乐部,能为硕士的教学、训练、竞赛、科研提供常态化的实践平台,保障培养质量。主持省级重点及一般教改项目6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一项为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体育俱乐部建设的运动队参赛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250余项。

专业介绍

体育(代码:0452;专业学位)
学科特色:本学科以教育学、心理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等课程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为基础,广泛开展体育教学、竞赛训练和科学研究,培养具备体育教育和管理工作较强能力的专业人才。主要培养以下核心能力:
1.掌握教育科学、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掌握体育健身、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4.具有学校体育科学与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
5.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动态。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方向:体育教学。本学科培养能够广泛从事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健身指导和体育管理等岗位工作的专业人才。
学位授予:体育硕士学位。

博观内省

达道知行

咨询电话:0777-2808710,2808717
研究生处网址:https://yjs.bbgu.edu.cn/
学校地址:钦州市滨海新城滨海大道12号

联系我们

各位考生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最新的研招动态,研究生处提供人工咨询电话,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研究生处网站查看实时研招信息。

微信网址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