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寒假社会实践汇报

电子杂志文化2022-02-20
589

黄河文化

研读中华文明
心系黄河文化

LMS黄河文化宣传队

目录

实践准备
实践进行
  • 豫剧篇
  • 农耕文化篇
  • 唐三彩篇
实践总结

队长----石漫瑶
  成员--刘晨  孟灿
      马佳怡  梁紫珺
         梁一苗  赵诗倩 
              指导老师--朱意       

The culture of 
the Yellow River

喂!开始啦!

Beginning

学校发布了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消息,为了弥补暑期因为疫情和特大暴雨而夭折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也为了通过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学习并宣传文化知识和充实假期生活。321宿舍全体成员———石漫瑶、孟灿、梁紫珺、马佳怡、刘晨、梁一苗决定自发组队报名参加。在详细看过文件后,大家一起讨论选题,最终确定主题为“黄河文化宣传”,队名为“LMS黄河文化宣传队”。

黄河文化宣传——实践准备阶段

组队

指导教师

在寻找指导老师的过程中,赵诗倩学姐了解了我们的实践活动概况,很感兴趣,有意加入我们。原有成员讨论后,一致非常欢迎学姐的加入。随后,学姐帮忙邀请朱意老师作为团队的指导老师。

黄河文化宣传——实践准备阶段

选题意义

选题缘由

  • 探索中国文明起源
  • 坚定中国文化自信
  • 宣传保护黄河意识
  • 传承黄河文化内涵
  • 宣传鼓动中原文化

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校团委组织开展2022年大学生志愿者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理论学习、文化宣传、科学实践等方面,深入家乡周边社区、乡村、企业事业单位等开展活动。起初,我们组内成员想到了三个主题,分别是:宣传黄河文化、宣传红色文化、考察脱贫成就。      由于疫情的限制,我们考察的脱贫成就以及红色文化将是片面的,不完全的,匮乏的;而我们组内成员前期已经开展了对黄河文化的探寻活动,资源丰富,并且我们全体成员已经参观了黄河博物馆,目前对黄河文化有了初步的框架轮廓,因此,确定黄河文化这个主题最为合适。      我们也想借此机会,和大家一同学习了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水患治理、生态保护等黄河故事,深入黄河历史文化研究,深入梳理和挖掘黄河文化发生发展的脉络和精髓,激发广大群众了解黄河、关注黄河的热情。

豫剧,又名“河南梆子”,也被人叫做“河南高调”,发源于中国河南省,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在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放异彩,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并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豫剧为榜眼),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
在河南的豫剧中,最为突出的演员有:常香玉、小香玉、王润枝、马双枝……在众多豫剧剧目中,《朝阳沟》算得上家喻户晓。

黄河文化宣传——豫剧篇

豫剧简介

随着新时期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文化的传承,文化艺术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在艺术流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并出现了新的曲艺作品和伟大人物。
语句的传统剧目达到上千个,大多以古代的英雄人物、经典故事为曲艺的主题,让人难以忘记的艺术代表作品。

豫剧发展

文化价值

豫剧,作为中国戏曲最大的地方剧种,无论从其发展历史着眼,还是横向比较同一时期的其他剧种,其最突出、最本质、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品格,莫过于“担当”。
无论传统戏、新编历史剧,还是现代戏,豫剧的代表性剧目都很少去塑造人物独守小楼喜怒哀乐的个人情感,而是将舞台人物的艺术情感与忧国忧民共通,与大义诗性同行,与伦理道德契合,突出的反映了心系天下苍生的担当精神。
尤其是在推动社会进步和转型的关键期,豫剧更是当仁不让地担当起讴歌时风、引领世风、淳化民风的文化责任。

黄河文化宣传——豫剧篇

HeNan
Opera

豫剧照

当代价值

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
豫剧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神,彰显了文化自信,用豫剧这张文化名片传播了河南人用心讲好黄河故事的爱国情怀。
宣传非遗精神,保护文化瑰宝
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我们要传承中国戏曲的基因,展现民族戏曲艺术的审美风范。
增强国家软实力,提振文化国际形象力
如今河南也有许多外国人来参观、生活,他们也对豫剧啧啧称叹,认为这是世界上别具一格的文化。

黄河文化宣传——农耕文化篇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农耕文化

黄河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农耕文明,研究黄河农耕文明的形成、特征以及变迁发展历史,能够深入了解环境变迁与历史发展、文明进程、文化兴衰的关系,了解农耕文明系统中农民的精神世界等。

研究意义

黄河文化宣传——农耕文化篇

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特点

黄河流域农业发展脉络

  • 黄河流域农业的形成,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
  • 8000~3000年前,黄河流域处于全新世的气候最佳时期,又称仰韶温暖期。夏商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也十分温暖,当时的亚热带北界约在今河南北部的安阳一带。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5℃,降水量也较今日多些。
  • 黄河流域的土壤多是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土质肥沃疏松,土壤结构优良,储水和排水能力强,养分和水分易上升,为农作物所利用。

  • 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有着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农业伦理。
  • 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区域差异性。
  • 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极具传播性。

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影响

  • 农耕文明造就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
  • 农耕文明还造就了务实、保守的社会风尚。
  • 黄河流域的农神信仰也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典型产物。
  • 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极大丰富了百姓的饮食,造就了黄河流域特有的饮食方式,人们农忙时田间进餐,闲暇时街头吃饭,乡野和街头一片热闹。

黄河流域农耕文明价值

  • 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在这块丰美的土地上,用辛勤的劳动不断改善生存环境,改良生产工具,培育了丰富的农作物,总结出了完整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理论,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
  • 这是一个带有自然特色的农耕文明,一个带有科技特色的农耕文明,一个带有人文特色的农耕文明。

唐朝贞观和开元时期,唐朝国力的发展达到顶峰,而此时国力增强,无论是皇族、高官亦或是百姓,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生活水平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将精神放置于宗教,宗教文化随之出现。
同时部分高官生活的腐败,让厚葬之风随之产生,唐三彩成为了一种流行的陪葬器具,因此无论是高官还是百姓,厚葬之风随之兴起。唐三彩,既作为一种陪葬冥器,又作为宗教用具,随之兴起于社会,甚至在中国陶器史上达到了巅峰。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黄河文化宣传——唐三彩篇

简介

发展

现状

唐三彩已成为盛唐的象征,已成为国礼。

唐文化风采的缩影

你在或不在,我身边的风景不淡不清;你走或不走,我眼角旁的青泪不增不减。可知在你远看不到的罅隙里,刺骨的痛撕心般穿于感知处。一段路,我走累了,不想与外物一体,不想问人间烟火,一片冰心埋没于玉壶,一片伤忆悲痛于眉宇。彼年豆蔻,谁许谁一场繁华,那些情,我深藏于心,不碰不触,让它随心也罢。那些情,也不是我不懂,但是你总以为我单纯地像小女孩,我只是不想拥有一段繁华事散,忍看香尘孤独成景。

黄河文化宣传——唐三彩篇

时代人文价值的理解

在唐三彩的出土中,曾经出现了大批的人物陶俑,这些人物陶俑的造型都是十分逼真且生动形象的,并且色彩丰富多彩,看上去十分的富丽堂皇,这与当时唐朝统治者爱好奢华的社会背景相关。
在唐三彩的女性陶俑中,她们的体态大多肥胖,梳着高高的发髻,妆容秀丽,这些陶俑的的服饰大多数都是上身襦裙,下身长裙,脚踏尖头鞋,这同样符合当时唐朝女子的妆容,体现了一定的人文艺术。
在唐三彩出土的一些动物俑工艺品,骆驼占据了绝大的部分。这是由于在唐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经常出现骆驼,而骆驼也成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唐三彩中的那些骆驼俑工艺品,也让人们看到了唐朝时期对外交流贸易的文化象征。

唐三彩以其造型逼真,色彩明艳而在中国陶器史上著称。随着历史的流逝,唐三彩成为了唐朝社会文化的象征,有史学家认为:“唐三彩是盛唐文化中最有代表的物质载体”。
早在唐朝初期,唐三彩便已经输出国外,被外国人民所喜爱,而在今天唐三彩更是成为了全世界的瑰宝。它是大唐盛世的的缩影,充满着活力的色彩,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艺术瑰宝;唐三彩的发源发现地即河南洛阳,黄河边的村落,烧制唐三彩的手艺也是黄河重要的非遗文化瑰宝。作为新时代青年,作为河南的一份子,我们要宣传保护唐三彩文化,将祖先的手艺流传下去,让黄河文化熠熠生辉。

结语

黄河文化宣传——问卷调研

  • 问卷调查名称:黄河文化知多少
  • 目的:此次问卷旨在了解身边不同年龄、身份、地区的人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度、了解途径、认同感等,鼓励更多人去了解、学习、探索黄河文化。
  • 题量和样本量:题量一共10道,其中单选4道、多选题4道、填空题2道。总回收问卷85份,有效回收问卷80份。
  • 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年龄、职业、居住地个人信息;被调查者对黄河文化及其元素的了解情况、了解黄河文化的心态、途径以及对黄河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等。

问卷相关情况

黄河文化宣传——问卷调研

问题

黄河文化宣传——问卷调研

调查结果分析

年龄和性别分布

由以上两图可知调查对象主要是17-24岁的大学生,占比80%左右,其它年龄段和非学生人数占比较少。

对黄河文化的认知

由此得出:黄河文化中的农耕文化、河洛文化知名度最高,占比接近八成,仰韶文化、蓝田文化、龙山文化占比次之,丁村文化、磁山文化、下川文化占比不足5%。80个人中了解豫剧、龙门石窟、少林拳的人数均超过60人,了解小浪底、唐三彩的均有50人左右,对陶瓷、陆浑水库、白马寺、青铜器等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黄河文化宣传——问卷调研

调查结果分析

实际学习途径

从左边两图分析,得出目前所调查对象中对黄河文化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他人讲述和书籍文献等,还有部分人是通过电子书和其他软件了解黄河文化,还有小部分人是通过其它途径如旅游等获得相关了解,目前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寻求各种方法利用短视频进行黄河文化宣传已然成为一种新出路。

期望学期途径

由调查样本估计,3/4的人希望通过实地考察去了解黄河文化,大部分人还希望通过上网、参加活动、玩游戏等去了解黄河文化。信息化的时代让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通过实地考察一边了解优秀文化、一边放松身心,更好的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中,确实能够是大多数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为了满足更多人了解黄河文化的需求,有必要组织黄河文化实地考察团,充分利用网络去大肆宣传优质的黄河文化,在各种活动、游戏中融入、渗透黄河文化,让优秀黄河文化及其精神深入人心。

黄河文化宣传——问卷调研

调查结果分析

黄河文化认同感

主动了解黄河文化的不足一半,大部分人是被动了解黄河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投其所好,大肆宣传黄河文化极易引起人们反感。

对黄河文化感兴趣(包括非常感兴趣)的占比87.4%,不感兴趣(包括非常不感兴趣)的占比12.6%。

综上,有待通过各种媒介,不断创新黄河文化的呈现形态,激发更多的人去主动探索、学习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内涵共鸣

在“提起黄河文化精神内涵,您能想到的词有哪些”这一填空题的答案中,团结一词出现13次、奉献一词出现11次、宽容一词出现10次、博大、勤劳、奋斗、历史悠久、厚德载物等词也多次出现,黄河文化精神已经内化为黄河流域甚至是全国人民的行动,在人们的心目中可谓它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厚德载物。

黄河文化宣传——活动总结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先民早期最主要的活动地域,千百年来,黄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寒假到来之际,为了学习黄河文化,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和充实假期,321宿舍自发组成“lms黄河文化宣传队”,开启了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Conclusion

Part 1

Part 2--Step1

我们利用寒假时间,首先来到黄河博物馆,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引领和讲解下,通过观察图片、录像、图表、工程模型、实物标本等资料,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概况,人类活动所产生的黄河文化,以及水旱灾害、河患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黄河远景规划等,深入学习了黄河故事,做到践行知行合一。

Part 2--Step2

Part 2--Step3

紧接着,我们成员在一起共同学习其他黄河文化,撰写推文以求发扬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豫剧文化,农耕文化,唐三彩等等都是黄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员马佳怡的妈妈更是身体力行,为我们展现了一段精彩的豫剧表演。我们每个成员通过转发推文,转发微博等方式,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到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经久不息、历久弥新,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保护黄河、弘扬黄河文化是华夏儿女的共同责任。

最后,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通过对周围同学对黄河文化的了解程度等,来检验我们的宣传成果和确定之后宣传黄河文化的工作方向,希望可以调动和呼吁了广大青年对于黄河治理及其保护意识的宣传以及普及传承和发扬了黄河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其社会实践能力。

黄河文化宣传——活动总结

黄河文化的未来

黄河文化是优秀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未来黄河文化传承要更加接地气、不断挖掘核心内容“抓住人们的心”,让黄河文化家喻户晓,锦上添花。

目前总体上说群众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度还算不错,但是有一半以上的人是被动了解黄河文化,反映的是黄河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黄河文化的兴趣不高。未来,在继承原始黄河文化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黄河文化宣传方式、方法、内容、形式,让黄河文化随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传承

创新

队长----石漫瑶
  成员--刘晨  孟灿
      马佳怡  梁紫珺
         梁一苗  赵诗倩 
              指导老师--朱意       

ENDING

欢迎关注!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