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织云

电子杂志文学2022-06-11
674

                   中国古代
女子服饰
电子杂志

织云

Ancient Chinese costumes

《春秋左传正义》中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古称华夏,乃是依于衣冠华美。衣冠之于华夏,有着深远的意义:自衣裳产生时起,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不断吸收异域服饰文化和元素,并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喜好和巫觋文化等融合其中,每个阶段的服饰风格各异却又一脉相承,极大地丰富了汉文化。 

服饰

古代中国人穿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但这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古代中国历时数千年,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自然也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即便是在同一历史时期,也会因为不同地区、民族等因素穿着上各有不同。如果想要讨论古人穿什么、为什么那么穿,我们就要从对穿着服饰的人从各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把各种因素都考虑全面的话,想要回答“古代中国人穿什么”就变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所以,我们就选取若干时期突出的、有代表性的女子服饰,尽可能形象地展示我们历史上繁丽多姿的服饰的若干侧面。
先秦女子服饰质朴、清纯、雅致;汉代女子服饰风韵多样,在其服饰上有多种刺绣纹样;六朝女子服饰灵动飘逸,她们的服饰上也可以看出效仿戎装、军容的社会风气;隋唐时期她们的服饰葳蕤华彩,有胡风汉韵;宋代的简约淡泊里有一种内敛的奢华富贵;辽金元时期的衣冠多变;明清之际的奢侈华贵
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之美绝不止于此。我们现在就来打开了历史的这个大衣橱,分拣出了一个一个的小片段,在这浩瀚深远的历史长河去探寻更多更美丽的华服吧!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国古称华夏,是依衣冠华美而得名。
管中窥豹,我们也能从其中看到各朝的服饰审美。华夏民族的服饰色彩,与汉语,汉字一样,始终流淌在华夏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魏晋南北朝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魏晋南北朝时期,蛮夷之族入主中原,南北民族大迁徙,造成了胡,汉两族服饰的大融合,最著名的事件当属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政策。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魏晋时女子中仍有传统的深衣制,但衣服的下摆处往往添加一些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的饰物,加之从围裳伸出的曳地的飘带,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同时,民族间战乱频繁,却也给了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机会,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这两大时代特征对魏晋的服饰风格产生了极大影响,形成了严装境界、粗服乱头、淡装境界三种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服饰风格。

隋朝

The Sui Dynasty

隋代的时候,女子的日常服装是短的长衬衣的长裙,这种服装上衣短,下面的裙子长,上下比例适当搭配,有一种黄金分割的美感,具有丰富的服饰美学内涵。
长衬衣是上衣里的上衣,据说古代的炎帝神农先生穿着红色长衬衣,那之后,长衬衣的形状一直没变,隋代女子穿着的短衬衣长度,短衬衣都是用袖子,下着紧身的长裙,裙子的腰系得很高。尽管隋朝的时间很短,但仅统治了37年,隋朝女性的服装却成了华贵,这一点从装饰短衬衣的长裙的花纹也可以看出,有出土的手办陶俑,衣服上的图案有连珠纹、狮子凤纹、团花织锦纹等,特别是云纹很多,颜色很华丽,在某件衣服上,菱形格式中,充满了白色珠子和黄色云头的波形图案,美丽而生动。

唐朝

The Tang Dynasty

 首先是半臂,其形似衫去其长袖,成为宽口短袖衣,与衫齐长。这是一种短袖的对襟上衣,没有纽袢,只在胸前用缀在衣襟上的带子系住。唐代妇女们穿用半臂时,有的把它罩在衫、裙的外面,有些像今日的短风衣一样。
其次是衫裙,在唐代贵妇中尤为流行,它将裙带高高系在腰线以上,比如胸下,甚至系在胸线上方,或者做齐胸襦裙。这种款式无论身材丰腴还是瘦削都能达到别样的飘逸效果,尤其是在以丰腴为流行的圈子中更受欢迎。
唐朝还有一种特殊的服饰——胡服,塞外民族西戎和东胡的服装,衣身紧窄,活动便利。女子流行穿胡服骑马,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胡服一般多穿贴身短衣,长裤和革靴。而且唐人喜欢舞蹈,尤其喜欢跳胡舞,因此发展为对胡服的模仿。这算是唐朝的潮流服装。

       唐代服饰如唐代诗篇一般,繁华灿烂,是我国古代服饰史上最为浓烈的一笔,对我国后来服饰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女子服饰,更可谓是中国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丰美华丽,奇异纷繁,令人目不暇接。
       唐代妇女服饰文化作为大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具风格的款式,五颜六色的服装面料、独特时尚的面部妆容以及雍容华贵的着装风格,无不体现了大唐文化博大精深的时代特征。

宋朝

The Song Dynasty

 从宋代女性服饰的整体款式来看,体现出的是儒雅的风格,宋代的女性服饰,最讲究的一点是修身。宋朝有一句诗词叫做墨绿衫儿窄窄裁,窄罗衫子薄罗裙。从这两句诗中,人们可以发现,宋代的女性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得体,那修长的裙装也展示出了女子的婀娜体形,又不过于暴露,是最合适的存在。宋代女性服饰的色彩最主要的便是清新,这种恬静淡雅的服饰令人赏心悦目,又令男子沉醉其中,是令宋代的各种人士都满意的款式和色彩。

       宋代受到程朱理学影响,两宋时期女性穿衣理性而拘谨。“窄丶瘦丶长丶奇”是当时女性服饰的主要特征。颜色上也跟唐朝不同,不再浓烈鲜艳,而是多以浅绛丶浅青色为主。

元朝

The Yuan Dynasty

元朝时期女子的穿搭主要还是以襦裙为主,上半身大多是比较干练的交领上衣,而下裙则是双层设计,在普通的下裙外面经常会有一件较短的围面,主要起装饰作用。
元代是织金锦的鼎盛时期,那个时候的织金锦是最尊贵、最华丽的布料,不但宫廷内大量织造,民间制造的也不少,可以说得是非常流行。元朝以后,织金锦就慢慢不见了。 织金锦是晚近的称谓。元代的织金锦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纳石失,另一种是金段子,但是,纳石失数量不多,但是更加名贵。

明朝

The Ming Dynasty

明装上承周汉、下取唐宋,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恢复了汉族的习俗。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到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出裙子的长度;明装与宋装相比,在于衣领形制的变化,由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明朝女性服饰主要有衫、袄、比甲及裙子等,其中明代女装上衣一般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

      《元史》记载:“又制一衣, 前有裳无衽, 后长倍于前, 亦无领袖, 缀以两襻, 名曰比甲, 以便弓马, 时皆仿之。”元代时比甲已经出现, 是宫廷中皇后的专用服式,所以并未流行开来;到了明代, 比甲逐渐传入民间,才成为妇女们非常流行的服饰,尤其受青年妇女的偏爱。

清朝

The Qing Dynasty

清朝初期女子服饰为圆领、右衽、平袖、前后开衩的长衣,后来改为左右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旗袍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另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女子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到晚清时期都市妇女已去群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多花在这上面。

       清代女装由于“十从十不从”之故在,实行满、汉二式。满族妇女都着长袍,汉族仍以上衣下裳或下裤为主,并相互影响。
       清初期禁止满族妇女着汉装,但后期“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清代女子服饰有满、汉之异,其流变中也有所不同。满装钦定冠服式样较为固定,男女同服,日常服装则以官中为尚。

中华服饰诗词

Chinese costume Poetry

中国古代服饰有多么美?
历史上多少美好的诗句描摩也不为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出自《诗经·郑风》
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可见对方的衣饰给他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使他念念不忘。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羽衣霓裳舞。
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轻柔的仙风吹拂着衣袖微微飘动就像霓裳羽衣的舞姿,袅袅婷婷。
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
出自秦观《南歌子》
衫子是青色的,裙子是杏黄的,独自依靠在光洁的栏杆上默默无语地照镜点妆容。
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说到,商周衣裳分明,春秋战国百花齐放,发明深衣,有深衣、长衣、麻衣、中衣四种。贵族服饰皆是“衣作绣,锦作缘”。

山中
    (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赏析:这首诗的“湿衣”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

     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中国古代女子服饰电子杂志

Ancient Chinese costumes

编辑:荷叶粥
文案:蛋炒饭
美工:番茄汤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