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九月的风为十月的喜庆准备着彩虹!壹点号9月电子月刊《清泉录》请查阅

 壹点号原创优质内容选读 

2021年5月刊

诗歌:

开篇

目录

01

02

03

文学时光馆

优秀生活观

影像纪录片

九月

壹点号 李殿岭

九月的风
为十月的喜庆
准备着彩虹
十四的月亮
为十五的团圆
备足了月明
含苞的金菊
等待重阳绽放吉祥
整个九月
从绿色的主旋律
转向多彩缤纷
果园挂满香甜色彩
青纱帐波动着高梁红
九月的雨
淅淅沥沥
缠绵着秋情

1

文学时光馆

聆听文字的力量

壹点号 吾球商业地理

到了莆田系挽救莆田的时刻了?

莆田,绝不等同于莆田系

#热点#

2021清泉计划获奖长文36号

  因为“环城皆荔也”,所以莆田又称荔城。在抗战时期,莆田人听到警报,都是躲在荔枝林里。这让人不禁感慨,荔枝在特殊的年代还为这里的人民做出特殊庇护和贡献。今天的莆田,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玩具”,那就是荔枝灯。
  做这种荔枝灯,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它首先需要选取品相比较好,有枝相连的荔枝。然后,轻轻地剥掉外面那层果皮,留下里面那层通常是白色而紧贴内壳的薄膜,再用小刀,或者指甲将薄膜拦中解开,最后再将被分开的薄膜向两头翻卷过去,露出白色的荔枝肉。提起树枝,一盏小巧玲珑、晶莹剔透的荔枝灯就宣告诞生。
  它像极了中国传统的宫灯造型,在阳光或灯光的映射下,半透明的果肉里,隐约可见那颗黑黑的核,让这没有光源的“灯”泛着一点儿光晕。无疑,这种荔枝灯不仅能吃,而且能玩。它不仅点亮了很多人的童年,也点亮了整个莆田。
  当然,在甜蜜之外,这其实也是一个悲悯与传奇同在的土地。你只有了解这片土地,就会明白为什么莆田系无处不在。

      我是1997年离开县城的。时光倒流到那个节点,去县城,随便找人问,汉服是什么?恐怕没人知道。“汉服?是汗褂子还是汗褂杂子?”

壹点号 魏道泉城

魏新:回县城记2021

#随笔#

2021清泉计划获奖长文37号

  木材加工,已在当时风生水起了。彼时,县城有几家有名的做工艺品的企业,有的乡镇家家户户都在用桐木做工艺品。连牛子都想放弃弹琴去投资,我记得他给我说过这个计划,我问他具体做啥?他说就是那个啥板……我追问他啥板?他也说不出。我笑话他啥板都不知道,还投啥资?于是,他的创业计划不了了之。
  这次回来,第一站是牛子的琴行,这是他的三家琴行之一,在银座商业街上。他和小辉、魏闯、小寇排了那首《曹县啊,曹县》,刚刚在山东电视台录制完成。
  这首歌是我写的词,很简单,每个字都是我记忆中的县城,那个县城已经不存在了,也好,不存在了。
  次日一早,和梁惠民县长聊了聊。我一直认为,这次曹县出圈,梁县长那段采访特别重要,朴实、热情、真诚的话语,让人对曹县的目光从“666我的宝贝儿”到重新认识。梁县长在这里工作了很多年,她带着一张光绪十年的曹县地图,讲述曹县如何在发展变化中,赋予传统文化元素。
  能感觉出来,她为曹县的变化骄傲。
  我也是。属于我的曹县记忆,也只能是记忆,没有人愿意重返,生活在那个房屋低矮破旧,到处浮土漫天的县城。今天的曹县,处处有江南般精致,谁能不爱呢?

点击查看全文

#历史#

济南大观园今年九十岁了!它见证济南商业变迁,将迎来又一次蜕变

壹点号 台柱子说事儿

  今年是大观园开业90周年的喜庆日,纵观近百年大观园里的老字号,虽经过多次易址,但是始终没有离开大观园的,至少有大观电影院、晨光茶社、狗不理包子和北门东侧的中国理发厅。
  从开业到解放初期,位于大观园内的“晨光茶社”一直门庭若市,相声大王张寿臣,相声秀才马三立,以及高德明、刘宝瑞、王长友、白全福、郭全宝、孙少臣等相声大师和名家也曾在“晨光茶社”登台献艺,使得济南的曲艺事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2021清泉计划获奖长文38号

后来,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马季、刘兰芳、姜昆、李金斗等以及济南的曲艺界名家纷纷前来捧场献艺。
  之前,我们可能不清楚“晨光茶社”最早的位置是在大观园北门主通道的东面,后来,我们不但有了记忆,而且还知道了“晨光茶社”,它是“叫茶社,但不卖茶水”的曲艺演艺厅。
  我们还知道到“晨光茶社”看相声,需要排队或者预约,后来才知道客人看完了曲艺节目之后,出门时才按规矩执行“按时收费”。
  后来,在我们的记忆里,六十年代中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晨光茶社”中间有过歇业四十年的遗憾。
  直到2006年7月,在沉睡了40年之后又苏醒的“晨光茶社”,由孙少林先生的儿子孙小林,继承父业,收徒传业,积极率领团队公益演出了1200多场。目前已经创作录制了1350多个相声段子在网络上流传,为传承济南相声,发展中国曲艺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

点击查看全文

#最佳中秋节征文#

中秋团圆饭|品月

壹点号 孙葆元墨寓

  品月,含义深着哪!可以用眼睛品。那不是赏月吗?没错,是赏月,看两眼就把头扭过去了,谁没事盯着月亮看半宿。品就不一样了,看一眼月亮就想起曾经,想起故人,想起无数月下的往事,就悟出同是月圆,也有心不圆的时候。

2021清泉计划获奖长文39号

  亲人或缺,银色的中秋月更增加几分凄清!苏轼安慰我们,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越是经年历岁越懂得那圆的珍贵,于是也品出月的贵重。
  月也可以用嘴品,用嘴怎么品?谁也没有本事爬到天上咬月亮去,能咬月亮一口的那是天狗!抬杠了不是?祖宗浪漫,用面包上馅做成餐桌上的月亮,那月亮就随了心,想吃什么馅的包什么馅的。抬杠的又出来了:那是月亮吗?那是饼!说对了,月亮式的饼——月饼。
  月要用心去品,一块月饼能吃出甜日子和苦日子的味道,能吃出对未来的畅想,也能吃出对过去的苦笑。不能傻傻地吃,需品着吃。吃出岁月的蹉跎,吃出跋涉的艰辛,一年一度的月饼就成了记忆的符号。
  日子在馅里。吃月饼自然品的是馅,馅是岁月带来的滋味。超市里月饼琳琅,装在漂亮的盒子里,品类繁多,除了传统的馅,还有现代的馅。别逗了,馅还分传统与现代吗?说这样的话,您肯定没吃过过去的月饼,就知道月饼的老几样,叫只知秦汉,不知魏晋。

教师节|长大后,
我就成了你——回忆我的恩师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我生命中的恩师。今天是第37个教师节,也是我做教师后的第36个教师节,

壹点号 王辉成

#最佳教师节征文#

2021清泉计划获奖长文40号

这首歌又仿佛在耳边响起,我的眼前又浮现出一位位恩师清晰的面容——老师,您知道吗?今天,我真的好想您!
  我感恩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他们在我的学生时代,对我都无微不至的关心。教我小学五年级数学的陈法贞老师、教我初中代数和几何的任德贵老师和李其谟老师、教我化学和生物的张朝寅老师、教我师范语文的李纪仲老师都早已作古,长眠于地下。
  初三时教我生理卫生的张睦强校长虽然已到米寿之年,仍精神矍铄,每次前去看望,他和我谈起教过的学生来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我的物理老师兼班主任殷庆安老师、教我政治的魏庆谟老师、教我地理和化学的李桂莲老师、教我历史的刘邦业老师、师范时的化学老师兼班主任王连富老师都已光荣退休,他们都是我的恩师,没有他们,断然不会有今天的我。

庭院深深

壹点号 孙葆元墨寓

“山上的生活”优质文章荐读

  “深”是院落文化的精髓,庭院深深深几许?让人猜不透。院子里挤满了树,站在院子里,就浸在绿荫中了,连光线都是绿的。绿光泻下来泻到两座花台上,迎面的那座十余米长,用同样的青砖雕砌而成,越过松墙向东拐去。

东墙下的花坛用白石砌就,两座花台呈直角,相互呼应,延伸开去,十分和谐。台上兰竹交映,主人的品格尽写在这里。
  春天桃花开了,一抹粉红让你眼角一亮,就找画板调颜色,要留下那一片婀娜。水彩还没干透,槐花又开了,一串串白花送来满院清香,槐花极纯洁,干了枯了,飘落下来,如雪花一样铺在绿苔上,仍然余香满庭。正叹槐花的当儿,石榴花在绿树上燃烧起来,惟有石榴大红大绿,红的也正,绿的也端,有人说它乡气,其实它正应了中国大富大贵的喜气。石榴花一开,你就等着数石榴吧,看着它们象小灯笼一样一天一个样长大起来,吃不吃怎么样?给你的暗示就叫你合不拢嘴了。闹过了,笑过了,春天的花儿落了。庭院里的人开始摇着芭蕉扇纳凉,仰天数着星星,徐徐饮着清茶。这时突然有一阵幽香暗暗地飘来,最初不信,以为是风把谁家的香窃来了,待又一阵香袭来,才逆风寻去,原来西隅的合欢树开了。合欢花是个多情又不露声色的花,它总是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把淡淡的香赠给你,品一下甜甜的,别是一番滋味。

       它在我的窗外。
  我看了它555天。
  我看了它555天的这天,突然动了游兴,决定要站在它的峰顶,看一看我的窗子。

坐听风吟

壹点号 东夷昊

“山上的生活”优质文章荐读

  
       站在最高峰上,这天下的图景一览无余。
  马鬐南向无山,湖水相拥,号称能盛满三个西湖,波光荡漾却又淑静有仪;马鬐山阴群山涌来,率众两地三县,各有千秋却又俯首成其臂膊。这马鬐山的王者气象断然展开,令人浩叹不已,块垒尽消。
  山风猎猎,雄猛刚硬。
  我在风中坐了下来。平心静气,且听风吟。
  我在风声中听到了先民的歌咏,伐木丁丁,燧火蓬蓬;听到了武士的喧嚣,鼓角遥遥,旌旆肃肃;听了世俗的日常,晨钟暮鼓,渔樵呼应;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回响在这些历史的片段之中。
  风绵绵而不绝,低吟而婉转;风烈烈而不断,长啸而慷慨;风萧萧而不哀,源远流长、足以骋怀。
  我在风中坐着。慢慢地享受着这视觉的盛宴,去遥望那更为茫远的大地的尽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段诗词从遥远的大地尽头缓缓而来,随风而至。

南山辞典

壹点号 雪樱的百草园

“山上的生活”优质文章荐读

  在山上住,天亮的早,一声声鸟鸣,喳喳,咕咕,嚓嚓,如词牌名,叫人心生欢喜。我早上起床,都是被鸟叫醒的,有好几次我跑到阁楼上观鸟,风把露水一一过筛,又将把鸟的歌喉扩散到四周。如果是在一场雨后或雪后,那鸟的叫声更加纯净,一啄,再啄,又啄,好像人的心弦上弹出高低不平的音符。我爸从小喜欢鸟儿,来到山里自然不能没有鸟,辟出一间屋子专门养鸽子,又买了两只鹦鹉,养在笼子里,每次都成麻袋的买小米。对鸟好一些,他很舍得。
  酒店最终亏损关门,我爸才有时间每天逗鸟,与狗吵架,与猫斗勇。那年深秋,打开笼子给鹦鹉换水时,眨眼功夫,一只鹦鹉飞出了视线,不见踪影,急的我爸嘴上起了泡。那段时间,他和我妈忙着摘石榴,又要给苹果树打药,把鹦哥的事儿搁浅了。大红石榴,酸的掉牙,自己吃不了,拿到早市上卖掉。那天回来刚进门,我妈瞅见一只鹦哥围着鸟笼子转,羽毛顺贴,色泽鲜艳,她喜出望外,示意我爸跑去打开笼子,几秒钟停顿,“啪”地合上笼子,鹦哥归巢了,另一只鹦鹉也不再孤单了。我爸高兴地手舞足蹈,直说“欢迎孩子回家”。
 

  岁月悠然,倏忽而逝,厚重了记忆的基因,常常闯进眼前的,就是做“山民”(北面海边人叫我们南山棒子)的生活,因为无法回溯,所以更像珍贵的经典电影,能一遍遍地回放,却再也回复不了最初的情怀。

泊在心中的桃花源

壹点号 衔枚疾走王维娴

“山上的生活”优质文章荐读

       我生在农村,长在乡下,村子里的一草一木仿佛都是熟稔的乡人,尤甚小草散发出的青嫩的新鲜味道,仿佛就像一缕“安心的味道”。直至多年遇到公园大分贝轰鸣的割草机,像给小草理发似的,然后碎发一地,渗出淡淡的草汁,发散的青草清冽鲜嫩的味道,我就像窒息的人吸到了氧气,那种感觉是深深为之一振的豁然清朗。
  小时候,我像是长在山上的一株行走的植物。家门前就是一座挺拔峻峭的山,他像一个布道的富翁,给了我很多好吃的,山瓣子、策林、小孩拳头、老母鸡肉等,这些乡土的名字,却填饱了一个孩童的饥肠辘辘的欲望。正当季时,没事我就窜山,既不惧高,亦不嫌山势陡峭。我像个猴子一样灵敏,也能拽着藤蔓攀爬,就差像猴子一样荡来荡去了。山脚下有一条清澈的小水塘,河里鱼虾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有时我闲着没事就抓鱼玩,既能锻炼耐性,又能锻炼敏锐性,还能锻炼洞察力,像和鱼儿斗智斗勇似的。大鱼稳沉精敏,不好对付,小鱼却天真无邪,伸着个网过去,假装是个不动的物体,然后小鱼就好奇了,翩然而至,像来串门看看是不是新迁徙的住户似的。

  猫脸山是家乡五莲北回头村的一个地名。据村里老人讲,这个地方窝风朝阳,形似猫脸,起此名也是喻地方小。幼时我对猫脸就有亲近感,因为我的本家二爷爷就住在这儿,用现在流行话说,他就是猫脸山的山主。

猫脸山上住着我的二爷爷

壹点号 山东创作中心·林毅

“山上的生活”优质文章荐读

      二奶奶抓出一撮茶叶,泡在茶壶里。那时,我还不会喝茶,只见汤色嫩黄清澈,茶香缭绕,红香蕉的香气也随之弥漫。品一口,茶在舌尖循环滚动,然后流入腹中,香郁回甘,沁人心脾。那种醇和微甘的滋味,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间。清香飘起,整个春天都浓缩在这杯茶里。 
  我和二爷爷盘腿坐在炕上,望着烟雨朦胧的窗外,几朵樱桃花透过窗户。看着眼前留着山羊胡的二爷爷,和满头花白的二奶奶,感觉他俩过的就是神仙般的日子。
  那天中午,我陪着二爷爷喝了一点酒,那也是我喝酒的启蒙。二爷爷跟我聊了许多乡村野趣,最多的还是茶园和樱桃。他说:“有年冬天,在茶叶试种最困难的时候,一天晚上,梦到有位白胡子老头,告诉离他家正南方二百米左右的地方,是块风水宝地,只要做好降温保护,种茶叶保准能活。第二天醒来,他赶紧去梦到的这个地方,发现真有几棵茶叶露出新芽,二爷爷高兴的不知如何是好,赶紧从地堰上搬了一块石头,放在这个地方做记号,说他老了以后,要埋在这儿。”说着,二爷爷用手指了指窗前的不远处,“诺,就是捏个地方,离你那棵樱桃树也不远。”

  济南人推窗可见山,迈步可上山,驾车绕青山,隧道穿山行,山景成为百姓的日常所见,而山景也孕育了济南独特的文化地理和人文地理。

在一城山色里诗意栖息

壹点号 鼓角横吹

“山上的生活”优质文章荐读

  老舍安逸于济南三面环山的温暖,他说:“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确实,山城相融给济南人带来无穷的情调和乐趣。济南城内的东西南北,山的高度、大小、多少各不相同,如英雄山、华不注、腊山、匡山、牧牛山、洪山……错落在各个居民小区间。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景色各不相同。春天,英雄山上万木吐绿,万物欣欣向荣;夏天,人们黄昏散步上山纳凉,遥指山间明月;秋天,佛山赏菊数百年传承,满山黄栌如火浪漫;冬季,城中雪融尽时,山间依然一片银装素裹。而市民不管早晚,都赶来爬山锻炼,打拳、跳舞、散步、遛鸟、聊天,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登山,让许多老济南人与健康结缘,更加热爱山行,而登山也成为济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佳节。从元代时,就把这一天定为千佛山庙会。老济南人除了在“赏菊岩”上观赏漫山遍野的菊花,还将白色的菊花瓣采下,蘸上面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类做成菊花火锅,佐之以菊花酒,在山上野餐,别具风味。如今千佛山庙会较之从前更盛,不仅有传统的民俗风情、非遗精品,本地风味小吃,还有诸多外地专业艺术团体,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当真热闹非凡。

Y·O· U·X· I · U· S· H ·  E· N·  G· H · U· O·G· U ·A·N

2

 优秀生活观

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壹点号 摄影师少帮主 摄

壹点号 钟福生摄影

壹点号 摄影师少帮主

最佳摄影

三股水开锅啦!
趵突泉已达十年最高地下水位

点击查看全文

  9月30日7点,趵突泉地下水位29.77米,比昨天抬升0.03米!是历史同期十年最高地下水位。那三股奔腾的泉水喷涌若轮的景观令人震撼!用游客的话说就是:“趵突泉三股泉水像开了锅一样,高出水面得有二三十厘米!”

壹点号 老逄家自留地

最佳长篇

乡野小说《芝镇说》86 | 
刀刃刮眼球,独门绝技

  我听咱家的觅汉老温说过,这闺女和她爹有独门绝技,别的剃头铺,能刮脸还能刀刃掏耳廓,那刀刃在耳朵眼里一旋,能旋得浑身麻,而这闺女和她爹能用刀刃刮眼球,刀刃刮眼球,那得多大胆量啊。老温说去刮过,眼睛掰开,刀刃像一滴凉水,噌噌噌地在眼球那里响,刮得人天旋地转,晕晕乎乎,飘飘欲仙。我说:“没把你的眼珠子刮破啊?”老温就笑,说:“也就图个享受,刀刃刮眼球,像喝醉了酒,真恣。”
  弗尼思对公冶德鸿说:“藐姑爷,其实是藐姑射(yè)之误。庄子《逍遥游》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藐姑射,有人说是山,有人说是仙。其实藐姑射山远得很,在山西临汾,离芝镇这儿八百多公里呢。”

点击查看全文

壹点号 谷荻

最佳历史

有一种凄美哀婉的爱情,
叫做“章台柳”

  大唐天宝年间,有位名叫韩翃年轻人,为了博取科举功名,从家乡南阳(今河南南阳市),来到京城长安拜师求学,做起了“京漂”。
  韩翃是个成名较早的诗人,风度翩翩,谈吐不凡。他的诗多为写景赠别之作,风格轻灵精巧,在当时很受追捧,为人们争相传颂,“朝野珍之”。比如这首《寒食》,就是一首上佳之作:“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此诗虽然用白描手法写成,但是生动传神,令人陶醉。尤其是“春城无处不飞花”,传神地描绘出了春意的烂漫,更是成为传世名句。

点击查看全文

  吃在锅里是这几年烟台兴起的一种吃食,极为普通且生活。把各种小鱼在一个锅里炖,炖出了海的清香,锅边上再贴上一圈玉米饼子,山野春风淘淘。吃在锅里是源之渔民的一种大锅熬小鱼。居住海边的人,都知道大鱼没有小鱼鲜。谷雨过后,百鱼上岸,靠海的人就始了小网打鱼,持竿垂钓,海捞来的鱼多小多杂,那时食用油少,很少炸鱼吃,就吃鲜,就来个海水煮海鱼,在海水里洗净的鱼入锅,加上满锅的海水,鱼像是又回归了大海,抛上葱姜佐料,不使酱醋,要的就是一个原汁原味的鲜,咸盐后使起味。这鱼汤醇鲜,鱼肉细嫩,这乡吃,在烟台海边就吃成了名吃。

  海脏了,海水煮鱼就没了,就来了熬小鱼。熬小鱼贴饼子,在烟台兴起,谷雨以后,你在街上走,满鼻子熬鱼的酱香。熬小鱼,烟台人习惯用猪大油,有的用几块五花肉冷油煸炒成金黄,再施入葱姜蒜花椒烹锅,再把洗净淋干水的鱼放入翻炒,入醋酱油面酱,入适量的水,再在锅边贴玉米饼子。这又是一道风景线,烟台人喜欢的鲜香。小鱼多是新鲜的,鱼肉是鲜嫩的,入口就是美,就着玉米饼子,胃口大开,多吃的是把不住嘴。这几年,熬小鱼贴饼子竟上了桌,成了一道菜,叫吃在锅里。吃在锅里的做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小平底铁锅熬鱼,锅边上贴几个牛眼般大的玉米饼子。吃时,连锅一块搬上桌。腾腾的鱼香,腾腾的玉米饼子香,把山海鲜香九转胃肠,烟台人舌尖上的美味口福!

壹点号 周政文学专栏

最佳美食

“烟台吃”系列
   ——吃在锅里

点击查看全文

壹点号 玖月旅行

最佳旅游

  长岛,由32个岛屿组成,是山东唯一的岛上县。整个列岛可以说岛岛有美景,在这里可以看到黄海、渤海两海相交的奇特景色,可谓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着“海上仙山”之称。

点击查看全文

山东长岛,竟藏有罕见的“海上石林”
小众海岛,人少景美

3

影像纪录片

划破庞杂世界的影像现场

老有所乐|济南湖畔,吹口琴的老人们

壹点号 女院文传

泉水里的济南:泉之下鱼之家

壹点号 郎行天下

500多名泰山挑山工
合力运送全长1200米索道钢丝绳上山

壹点号 敢当说

趵突泉公园里除了趵突泉,
还有至少26个泉,你知道是哪几个吗?

壹点号 老靳行色

绷不住了!
弟弟背姐姐出嫁扶婚车门痛哭

壹点号 随手拍身边

封底大片

壹点号 东郭先生~郭向东·王波

高粱红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出品

文案/制作 周静 徐进  秦娟 监制/曹竹青

2021年9月刊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