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爱写作业的小李

电子杂志文化2022-04-21
729

豫剧

dongfangtanyongdiao

经典流传,百年咏叹

文化之旅

中国戏曲三鼎甲

•经典重现
•溯流之源
•百花齐鸣
•传承现状

zhong•guo•fei•wu•zhi•wei•hua•yi•chan

传统文化复兴
当下返璞归真的重要蜕变
起“豫”见戏曲

扫码阅读全文,详情请咨询作者河南豫剧帮扶小助手

经典重现

Classic reproduction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长期受中原文化特别是黄河流域地方文化的影响,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它在演出剧目、舞台表演、人物塑造、表述方式、音乐唱腔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图源-视觉中国

剧目多取材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军戏等,以及一些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剧目,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群众的喜怒哀乐,受到群众喜爱。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白蛇传》、现代戏《朝阳沟》等

Jian

中国戏曲三鼎甲之一,传承百年,是中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

Yu

&双击试听《花木兰》选段

双击试听《穆桂英挂帅》选段

目录

contents

1947年末,豫剧教育家李战在兰州组建甘肃第一个豫剧表演团体“新光豫剧团”
1948年,创办豫剧历史上第一所学校“私立新光豫剧学校”,这是最早使用“豫剧”名称的组织机构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它的文化品格,是由中原文化哺育而成的。豫剧粗犷豪放、质朴通俗,又流畅明快,热闹红火,散发着较多的艺术魅力。

豫剧的来源,一说是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形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迄无定论

百花齐鸣

豫剧构建有着明显的多元性,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融化,彰显出包容性

溯流之源

“豫”见历史,“豫”见你。 
穿越时间的长河与经典文化重遇,历史的万钧之力成为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浓墨重彩的史书传奇勾画为一颦一笑的油彩

在豫剧繁盛时期,从事豫剧专业的演员,不仅有汉族,还有回族、高山族等少数族裔。豫剧根植中原、昂奋勃发的宏大气魄,雅俗共赏的审美效应,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曲调,古今兼具,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众格局

1924年,王义成在《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文章中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
1947年秋,洛阳、开封、兰州、西安四地的民间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

传承现状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风格,幽默诙谐、乐观向上的语言情趣,不难不涩、南北易懂的中州韵音,质朴无华、宽厚浩然的文化风貌都展现出豫剧顽强的生命力,但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隐隐使其凋敝

溯流之源

Search for 
        the source

1924年,王义成在《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文章中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1947年秋,洛阳、开封、兰州、西安四地的民间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1947年末,豫剧教育家李战在兰州组建甘肃第一个豫剧表演团体“新光豫剧团”。
1948年,创办豫剧历史上第一所学校“私立新光豫剧学校”,这是最早使用“豫剧”名称的组织机构。
1950年,中南区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为发展戏剧事业,派人在郑州招收一批河南梆子演员到武汉,组成以梆子大王陈素真及王魁元、黄忠祥为首的“群众河南梆子剧团”在武汉演出。演出结束后,中南区军政会副主席邓子恢接见了相关演员。谈到河南梆子时,邓子恢说:“河南梆子是个小名,豫是河南省的简称,我看可以取个大名为豫剧比较恰当。”1950年8月间,陈素真、王魁元等率领该剧团在河南、河北等地巡回演出时将河南梆子定名为豫剧,此后“豫剧”一词正式取代了河南梆子。

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河南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县志》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等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宋代东京欣赏演出的场所--勾栏

抗日战争时

抗日战争爆发后,豫剧向临近省区流动,它向西到达西安,使西安成为重要的演出中心,影响遍及西北各省。这一时期的豫剧表演流派林立,异彩纷呈。其中常派影响最大。常香玉的舞台表演风格刚柔相济、质朴清新在豫剧旦行艺术中几乎形成了“无腔不常”的格局。

辛亥革命后

辛亥革命后 ,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20世纪初期,豫剧由乡村进入省会开封演出,逐渐占领了城市的演出市场。

民国时期中

民国时期,女演员崛起,逐渐取得了豫剧行当的主力位置。
民国十六年(1927年),河南省教育厅在开封成立河南游艺训练班,对数百名演员进行“高台教化”“服务社会”的教育,被名家称为“河南梆剧改革的第一声”。 

图源中国文艺网

豫剧演员常香玉

&  双击试听常香玉唱段《朝阳沟》

从1940年到1960年,豫剧开始向全国更广的范围传播,40年代西进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50年代南下湖北、四川、贵州、台湾等地,北上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传播至全国二十多个省份,使豫剧已成为中国境内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
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豫剧创作有了一种新的思想涌动,伴随着“伤痕文学”的脚步,豫剧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作品。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逐渐形成各大豫剧流派,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这次汇演有着重大意义,从艺术和影力上确立了陈、常、崔、马、阎五大旦角流派。

1990年,飞马先后受邀至美、德、奥、意、英等国公演,豫剧艺术站上国际舞台。7月,台北豫剧改进会一行40人到河南平顶山市演出,开启了两岸豫剧交流大幕。此后,中国台湾豫剧演员多次应邀到大陆演出。这一时期,被称为“单向交流时期”。
1993年,两岸的豫剧交流由单向交流进入双向交流时期。
2001年之后,两岸豫剧交流进入合作时期。河南艺术家赴台排演了大批豫剧新剧目。

普及的脚步

The step of popularization

2010年9月18日至9月20日,河南省文化厅一行10人赴新加坡参加2010年新加坡华族文化节,与台湾豫剧团和新加坡戏曲学院共同举办了“亚洲豫剧论坛”,成为豫剧发展史上第一次跨国举办的豫剧论坛。豫剧的普及和国际化,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文艺复兴的一大步,豫剧所具备的舒展奔放、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独特魅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都得以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豫剧的文学语言,表演、音乐质朴无华,通俗易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融汇浓郁的河南文化特征,显示了河南文化特有的简约美和质朴美,从而构成了豫剧的简朴性特征,更易被观众接受。

广泛传播的条件

《老家河南》—第三届戛纳国际微电影节参选作品

西方人眼中的歌剧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百花齐鸣

Baihua contend

豫剧的角色由“生旦净丑”组成,生行表演要诀是“清、净、冲”,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旦行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

东方叹咏调

生旦净末丑

sheng  dan  jing  mo   chou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
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包括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丑角不仅仅是插科打诨、滑稽逗笑,而是在幽默的表演中见功力、见人物,戏曲界就有一句称赞丑行的谚语:“无丑不成戏”。

所谓时尚就是目前的传统

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旦角随女演员的登台与逐渐增多,在豫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

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以色列、马来西亚、法国、巴西、加拿大、土耳其、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 ,“中国歌剧”等

河南豫剧院三团的党总支书记、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宣传组组长琚青春豫剧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相结合,走的不光是农村市场、城市市场,还有国际市场,这是豫剧的特点。

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风尚发生了巨大变化,豫剧的生存开始出现危机。观众数量急遽缩减,表演人才缺乏,许多传统剧目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流派剧目已经几近失传,这种状况急需改变,豫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早落实。

传承现状

豫剧的文化品格,是由中原文化哺育而成的。豫剧粗犷豪放、质朴通俗,又流畅明快,热闹红火,散发着较多的艺术魅力。豫剧在剧目生产、剧团数量、观众人数、市场效益等方面,为当代地方戏之翘楚,是当代戏曲叫好又叫座的剧种之一。

Investigation

“豫”见民族瑰宝

Waiting for you to join

新闻班 策划:李琳   指导老师:王瑜  电子杂志扫码观看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