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科技瞭望》2022年第06期

科技瞭望

OUTL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06

2022年12月

主办单位:寰球技术研究院

聚 焦 四 核 四 新
   展 望 科 技 未 来

目录
CONTENTS

寰球科研动态

科研管理
技术交流动态

09
09

技术应用展望

石化工程
煤化工及下游工程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工程
新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工

06
06
08
08

03
03
03

石化工程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工程
新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工

科技创新前瞻

第06期

石化工程

03

科技创新前瞻

Vopak 和PETRONAS
公司合作开发 CCS

      Vopak 公司和 Petroliam Nasional Berhad 公司(PETRONAS)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以开发东南亚地区 CCS 价值链。
      作为谅解备忘录的一部分,两家公司将共同研究 CCS 价值链的发展,关注新加坡工业排放的CO2。这包括将 CO2从 Vopak 公司终端运输并注入 PETRONAS 石油公司开发的区域存储中心的可行性研究。东南亚地区各排放源 CO2 排放量的总和也是可行性研究的一部分。两家公司都有意投资开发 CCS 价值链解决方案。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工程

摘自:《烃加工》2022年11月

      德希尼布能源公司表示,LG 化学公司选择了其 T.EN技术生产蓝氢,用以捕获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并减少LG 公司的韩国大山石化厂的碳排放。该制氢装置的额定产能为 56000 立方米/小时,使用烃类水蒸汽重整技术将石脑油裂解过程中富含甲烷的尾气转化为氢气。
      该装置将包含一个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用于控制 NOx 排放。LG 公司新的制氢装置将与其石脑油裂解装置集成,以使 LG 公司的石化热解联合装置转化为更可持续的低碳过程。

摘自:《烃加工》2022年11月

LG 化学公司选择 
Technip 公司技术
捕获二氧化碳 

美国发明将氨转化为
的新方法

      中国石化新闻网讯据油价网报道,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的科学家们日前发明了一种光活化催化剂,可以只使用廉价的原材料就能有效地将氨气转化为清洁燃烧的氢气。这个设计是一种光激活纳米材料,可将氨气转化为清洁燃烧的氢气。
      这项工作是莱斯大学纳米光子学实验室、Syzygy等离子体子学公司和普林斯顿大学Andlinger能源与环境中心的一个合作项目。该研究报告已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摘自:《石化科技周刊》2022年 第48期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近日组织召开了“节能型高通量覆膜滤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成果鉴定会。该项目由清源创新实验室、厦门格锐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远富新(厦门)节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福州大学共同完成。
      该项目研发的节能型高通量覆膜滤料关键技术将聚四氟乙烯(PTFE)树脂特性、双向拉伸微孔膜理论、基材结构设计创新、高温热压覆膜技术原理等多种理论—技术相结合,一是开发了立体拉伸的原纤化PTFE微孔膜生产新工艺,解决了传统双向拉伸工艺生产的膜厚度不均匀的问题,实现了膜的透气量大于220L/dm²•min;二是开发了基于“三维互

节能型高通量覆膜滤料
成果通过专家鉴定

新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工

第06期

新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工

04

科技创新前瞻

嵌非对称”基材结构以及渐进式针刺工艺,解决了传统覆膜基材的结构缺陷;三是开发了高温纵拉中压覆膜新工艺,弥补了高温高压覆膜滤料工艺容易粘辊的缺陷,提升了生产效率。
  基于上述创新,该成果突破了传统覆膜滤料透气量低于50L/dm²•min的瓶颈,节能型高通量覆膜滤料消除了微孔膜与基材的界面效应,阻力降低40%,清灰周期延长2倍有余,过滤效率提高一个数量级,解决了传统覆膜滤料通量小、阻力偏高的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打通了“高性能滤料”向“高技术滤料”升级的最后一道关卡。该产品改变了我国高通量PTFE覆膜滤料关键技术和产品被国外公司垄断的现状,解决了该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降低国内对进口高端过滤材料的依赖。
       该产品自研发上市以来,已在燃煤电厂、钢铁、水泥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工程应用。在化工行业中,不仅在自建燃煤电厂、固废危废焚烧装置实现了应用,而且在催化剂回收等炼化、化工领域,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果。

坚实的网状结构保护层,抑制氧化亚硅破裂和体积膨胀效应。碳纳米管导电性较好,与改性后的氧化亚硅复合,形成三维结构,可更好地抑制氧化亚硅体积膨胀,并且导电层不易脱落,提高材料导电性、改善电极材料的循环性能、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从而提升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
  与采用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相比,采用该材料的电池具有成本低、首次库伦效率高等特点,应用前景广阔。硅宝科技已于2019年建成50吨/年硅碳负极中试生产线,产品通过电池企业评测。2021年11月,该公司设立全资子公司硅宝(眉山)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5.6亿元建设1万吨/年锂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4万吨/年专用黏合剂生产基地及锂电材料研发中心,为公司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化规模生产做准备。

硅宝科技硅碳负极材料
获发明专利

      日前,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种改性氧化亚硅/碳纳米管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
  该专利创新性地利用硅烷偶联剂的特殊结构和有机官能团,通过化学反应,在氧化亚硅表面形成一层与本体结合紧密、

      近日,天津大学开发出一种在溶液主体相中合成共价有机框架(COF)纳米片的新方法(即单相法),利用电荷排斥效应,在单一液相中实现了COF纳米片的高效合成。
      单相法利用电荷排斥效应,实现了COF纳米片的超高体积收率。研发团队将合成的COF纳米片组装成具有结晶取向性的层状二维薄膜,用于氢氧燃料电池。试验表明,该电池具有高达364.1毫西门子/厘米的离子传导率,很低的平面

天津大学单向法高效
合成COF纳米片

摘自:中化新网

第06期

05

科技创新前瞻

溶胀度和891.7毫瓦/平方厘米的最大输出功率。
      研究团队还通过溶液浇铸法将单相法合成的COF纳米片制备成膜。该膜具有超薄的厚度、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溶剂性能。将该膜用作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研究发现其离子传导率高出商业质子交换膜Nafion 211 2~5倍,展现出作为下一代高性能离子交换膜的潜力。

      近日,大连化物所研究团队在脱除不同分子尺寸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吸附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制备了富含开放微孔的新型硅基材料用于VOCs的高效脱除。
      该团队提出了沸石晶化前驱体液可控水解和自组装的合成策略,通过对水解过程和自组装过程的调控,制备得到具有丰富开放微孔结构的新型硅基吸附材料(MIS),并实现了MIS材料孔结构的灵活调变。研究发现,在高湿度条件下间二甲苯吸附过程中,MIS材料表现出较MCM-41、硅胶、SBA-15和多级孔ZSM-5等传统吸附剂更优异的吸附性能,同时在多次循环吸附—脱附实验中未见吸附量降低;在丙酮、异丙醇、甲苯、苯乙烯、间二甲苯和三甲苯等不同分子尺寸VOCs

大连化物所制备富含
开放微孔的新型硅基
材料用于VOCs的
高效脱除

摘自:大连化物所官网

吸附中均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该工作为相关新型吸附材料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双碳”目标的提出为聚氨酯行业带来重大机遇,在近日于上海举办的2022年聚氨酯前沿科技国际论坛暨企业家峰会上,来自聚氨酯行业的多位专家带来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为推动聚氨酯行业可持续发展聚力献智。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武生教授指出,在合成水性聚氨酯方面,未来应通过控制成本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工业化产品。热敏凝聚是未来最可能实现水性聚氨酯新应用所需要的新型结构的方法。
      山东一诺威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经理付振武表示,通过植物油、蔗糖、甘油等生物基原料制备的生物质多元醇产品属于绿色化学品,对聚氨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华大学复合材料系主任游正伟介绍了多功能聚肟氨酯材料的应用前景。他分析,动态键高分子正处于产业应用推进的关键时期,而动态交联肟氨酯兼具热塑性和热固性聚氨酯特点,希望能够尽快产业化,取得更多的应用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新灵教授认为,他们制备的侧链交联聚氨酯具有优良的热可逆性和可修复性,未来应向低成本高效、可控智能化、多重功能化和性能优良自修复体系的方向发展。

聚氨酯前沿技术剑指
可持续发展

摘自:中化新网

新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工

第06期

石化工程

06

技术应用展望

德国计划用甲醇生产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

摘自:美国《航空周刊》2022年11月

      由于目前所有形式的可持续航空燃料(SAF)都必须与传统的航空燃料混合使用,德国启动了甲醇制SAF项目(M2SAF),与联盟成员合作开发了一种生产100%直加式 SAF 的工艺,该工艺是首先由CO2和绿色氢生产绿色甲醇,然后通过电转液(PtL)工艺生产航空燃料,该工艺选择性高,且生产的 SAF 可用于现有装置。
      M2SAF项目的联盟成员包括 BASF Process Catalysts(巴斯夫工艺催化剂)公司、thyssenkruppUhde(蒂森克虏伯乌赫德)公司、OMV 德国公司、DLR(德国宇航中心)和 ASG 公司。 

壳牌从 Raizen 公司
购买 32.5 亿升甘蔗
纤维素乙醇

摘自:美国《航空周刊》2022年11月

      根据与巴西 Raizen 公司签署的长期协议,壳牌公司已同意购买总计 32.5 亿升(86 万加仑)的甘蔗纤维素乙醇,预计这部分低碳燃料将由 Raizen 公司在巴西拟建的五家工厂生产。 2011 年,壳牌公司在与 Cosan SA 成立合资企业 Raizen 期间,提供了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从那时起,Raizen 公司开发并扩大了从甘蔗废料中生产低碳强度乙醇的工艺。新工厂将使得Raizen 公司运营高度集成的生物能源园区的能力,而供应协议

将有助于壳牌公司实现其到 2050年成为净零排放能源企业的战略。
      Raizen 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蔗废料第二代乙醇(E2G)生产商和供应商。通过利用甘蔗废料,Raizen 公司的第二代乙醇(E2G)技术可以在相同数量的土地上多生产约50% 的乙醇。新工厂预计将于 2025 年生产,届时 Raizen 公司能够提供更多的低碳燃料,而不会与粮食作物竞争土地。 Raizen 公司预计将在这些工厂投资约 15 亿美元,根据协议,鹿特丹壳牌贸易公司将购买每套新设施运营前10 年生产的纤维素乙醇。Raizen 将提供碳强度比汽油低约75%的纤维素乙醇。

全球单套产能最大
法甲醛装置成功投产

摘自:现代煤化工

      近日,科莱恩催化剂与无锡熙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无锡熙源)在甲醛可持续生产技术领域的合作再添硕果,由无锡熙源总承包的内蒙古东景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2x30)铁钼法甲醛装置一次投料开车成功,产出醇、酸双低的合格甲醛产品,用于其年产30万吨1,4-丁二醇(BDO)装置。
      该项目基于无锡熙源开发的独特的铁钼法甲醇氧化制甲醛工艺技术,采用了备受业界认可的科莱恩FAMAX®系列甲醛催化剂和EnviCat®尾气净化催化剂,是中国首套、也是目前全球单套产能最大的铁钼法甲醇氧化制甲醛生产装置,此次成功合作也标志着双方在铁钼法甲醛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

煤化工及下游工程

第06期

07

技术应用展望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双键异构催化剂应用成功

摘自:中国化工报

      由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自主开发的DBI-1超高选择性烯烃双键异构化催化剂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2万吨/年聚合级1-丁烯生产装置实现首次工业应用。
      此次应用打破了国外催化剂在丁烯双键异构领域的垄断,实现了超高选择性双键异构化催化剂的首次国产化。目前,该催化剂已实现工业长周期稳定运行,各项性能指标优异。

“石脑油催化转化制
芳烃技术”通过科技
成果评价

摘自:大连化物所官网

      12月1日,大连化物所与国家能源共同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脑油催化转化制芳烃技术”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      
      项目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条主要以煤基石脑油催化转化制芳烃的新技术路线。中试结果显示,在采用以环烷烃为主的煤直接液化石脑油、链烷烃为主的煤间接液化加氢石脑油、烯烃为主的煤间接液化油洗石脑油,以及煤直接液化重石脑油时,均可获得较高石脑油转化率和产物(乙烯+丙烯+BTX)选择性。同时,副产的丙烷和C4等也可在同一催化剂上实现芳构化,进一步提升芳烃收率。该技术将对于促进煤制芳烃产业路线的发展、芳烃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环氧乙烯基酯树脂及其
复合材料化学解聚技术
取得进展

摘自:山西煤化所官网

      环氧乙烯基酯树脂(VER)是国际公认的高度耐腐蚀树脂,废弃热固性VER由于其特殊的三维网状结构,难以在自然界中降解。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团队通过反应溶剂及催化剂的适配,使用γ-戊内酯-水/对甲苯磺酸体系高效降解环氧乙烯基酯树脂及其复合材料,选择性断裂树脂中的酯键,实现VER的可控化学降解及高附加值降解产物的回收。树脂降解产物主要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SMAA)和双酚A二甘油醚两种热塑性树脂材料,SMAA具有优良的耐油性和耐水性,双酚A二甘油醚可以用于合成聚氨酯等热固性树脂材料。从复合材料中回收玻璃纤维的拉伸强度保留了原纤维强度的95.9%。该降解体系可循环使用,而且对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的化学降解同样有效,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

煤化工及下游工程

第06期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工程

08

技术应用展望

首个开放式千万吨级
CCUS项目启动

摘自:《石化科技周刊》2022年第43期

      11月4日,中国石化与壳牌、中国宝武、巴斯夫在上海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四方将在华东地区共同建设我国首个开放式千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
  据介绍,该项目可将长江沿线包括化工厂、钢材厂、电厂、水泥厂等在内的工业企业产生的碳源,通过槽船集中运输至二氧化碳接收站,通过距离较短的管线再把接收站的二氧化碳输送至陆上或海上的封存点。项目将为华东地区工业企业提供灵活、有效的一体化二氧化碳减排方案,助力华东地区现有产业脱碳,打造低碳产品供应链。
  华东地区经济活跃,有多个国家级工业园区,CCUS的发展符合该地区的脱碳需求。以江苏省为例,沿江分布了南京经济开发区、扬州经济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南通经济开发区等多个国家级工业园区。业内人士认为,在该区域内部署CCUS集群项目,可以有效降低单位脱碳成本、显著提升整体作业效率。
  当前,脱碳产品在全球迈向净零排放环境的转型中越来越具有价值。此次合作的四家企业优势互补,以CCUS为纽带共同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中石化、壳牌、中国宝武和巴斯夫都是行业头部企业,中国石化率先建成中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拥有CCUS

全产业链技术和实践;壳牌具有覆盖全产业链的技术能力、国际项目商业化运营的经验;中国宝武是全球最大钢铁企业,国内首家向全球发布碳中和冶金技术路线图企业;巴斯夫是全球最大化工企业之一,在行业标准建立及相关认证方面拥有国际影响力。
  

世界首套万吨级煤基
可降解材料项目投产

      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5万吨/年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日前打通全部生产流程,正式建成投产。这标志着世界首套万吨级煤基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实现工业化生产,对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转型发展有重要示范意义。
      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具有全生物降解、高生物相容性、高机械性能及高阻隔性能等诸多优点,可在土壤、海水等环境中完全无害降解,广泛应用于一次性塑料袋、餐盒、吸管等食品包装领域,同时还可用于油气开发所需的桥塞、压裂球和各种暂堵材料以及医用手术缝合线、骨骼支架材料领域。
      该项目生产的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采用国家能源集团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关键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与生产传统聚烯烃塑料相比,煤基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吨产品原料煤耗可降低约50%,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65%,工业增加值增加2—3倍,但生产成本接近,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环保效益。

新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工

第06期

09

寰球科研动态

公司新开“数字化、
智能化”技术研发课题

      公司作为集团公司“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首批试点单位之一,现阶段公司各业务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工作。由于业务间彼此无法高效地进行数据流转,数据分层、分块零散独立。开展数据治理工作、提升数据质量、打破数据孤岛、充分发挥数据的业务价值,实现“数据实时可视、海量业务自动、算法支撑决策”,将为公司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公司业务发展需求,海外事业部、北京公司、六建公司围绕数字化、智能化及智能管控平台建设,新开3个公司级研发课题,通过研究开发,建立公司级综合数据库、大数据分析平台、数据治理平台和海外事业数字管理平台,推动全域数据的标准化、流程化和平台化管理;以信息地图的方式呈现给项目管理层和决策层,实现公司生产经营集成,助力公司业务开发和监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科研管理

技术交流动态

公司与中油安全环保院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公司与中油安全环保院在先期围绕炼化污水近零排放、脱水提油干化、CCUS等技术交流与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战略合作与共同发展,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以建设运行石油石化节能减排协同增效全国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平台,共同开展安全应急与节能环保低碳领域新技术研发,积极推进新技术、新成果在国内外一体化技术服务项目现场示范应用;同时,双方将在推动QHSE监管国内外一体化、海外市场资源共享机制、人才联合培养和双向挂职等方面进行合作,助力双方在安全环保、节能减排协同增效和低碳领域的技术进步、科技成果转化和信息技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双赢,为集团公司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公司与西门子能源公司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公司与西门子能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为指引,围绕低碳清洁能源转型,通过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在氢能及多维能源转换、研发项目、数字化、储能及能源管理、安全咨询、节能环保、数字化、安全咨询市场中彼此合作,提供互补性的产品、系统并建立长期商业合作关系。双方计划由寰球技术研究院与西门子能源深圳创新中心联合设立“寰球与西门子能源联合创新基地”。

编辑部/ The Editorial
editorial board
编 委 会:寰球技术研究院

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高科技产业园
电话:010-58676606

HQC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